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发展经济学手册第4卷》(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ume 4)

    HandbookofDevelopmentEconomics,Volume4(HandbookofDevelopmentEconomics)byT.PaulSchultz(Editor),JohnStrauss(Editor)Hardcover:1054pagesPublisher:NorthHolland(April14,2008)Language:EnglishProductDescriptionThefieldofdevelopmenteconomicshasevolvedsincevolume3oftheHandbookofDevelopmentEconomicswaspublishedmorethanadecadeago.Volume4takesstockofsomeofthenewertrendsandtheirimplicationsforresearchinthefieldandourunderstandingofeconomicdevelopment.Thehandbookisdividedintofoursectionswhichreflectthesedevelopments,ofwhichthefirstdealswithagriculturalandruraldevelopment.Sectiontwoisconcernedwithdevelopmentsinthetheoryandevidenceregardingpublicgoodsandpoliticaleconomy.Thethirdsectionisfocusedonthebehaviorofhouseholdsandindividualsregardingvariousaspectsofhumancapitalinvestments,inthefaceofthevariousconstraints,particularlymarketincentivesandpublicgoods.Thefinalsectioncontainspapersthatdescribethedifferentmethodsnowavailable,bothexperimentalandnon-experimental,toconductprogramevaluations,aswellasdescribingpapersthatimplementthesemethods.Theauthorsofthechaptersareallexpertsinthefieldstheysurveyandextend,andthisvolumepromisestobeaninvaluableadditiontotheHandbooksinEconomicsseriesandausefulreferencetograduatestudents,researchersandprofessionalsinthefieldofdevelopmenteconomics.*Presentsanaccurate,self-containedsurveyofthecurrentstateofthefield.*Summarizesthemostrecentdiscussionsinjournals,andelucidatesnewdevelopments.*Althoughoriginalmaterialisalsoincluded,themainaimistheprovisionofcomprehensiveandaccessiblesurveys.AbouttheAuthorT.PaulSchultz,MalcolmK.BrachmanProfessoratYale,haswrittenandeditedbooks,atextbook,andarticlesonmicroeconomicsofindividualandfamilybehaviorindevelopment,includinglaborsupply,fertility,marriage,productionofhealth,investmentsinchildren,includingnutrition,schooling,migration,withafocusongenderinequalities.JohnStrausshasover25yearsofresearchandsurveyexperienceinthedevelopingworld,spanningsub-SaharanAfrica,LatinAmericaandAsia.Hisresearchfocusisonhealthandotherhumanresourceinvestments,theirdeterminantsandinteractionwithlabormarkets.Hewasaco-contributortoVolume3AoftheHandbookofDevelopmentEconomics.HehasbeenthePIoftheIndonesiaFamilyLifeSurvey(IFLS)forwaves3and4(2000and2007)andisaco-PIoftheChinaHealthandRetirementLongitudinalStudy(CHARLS.HeisEditorinChiefof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Change.VOLUME4IntroductionT.PAULSCHULTZandJOHNSTRAUSSPART10:NEWINSIGHTSINTORURALANDAGRICULTURALDEVELOPMENTChapter47EconomicDevelopmentandtheDeclineofAgriculturalEmploymentANDREWD.FOSTERandMARKR.ROSENZWEIGChapter48InformationNetworksinDynamicAgrarianEconomiesKAIVANMUNSHIPART11:PUBLICGOODSANDPOLITICALECONOMY:THEORYANDEVIDENCEChapter49PublicActionforPublicGoodsABHIJITBANERJEE,LAKSHMIIYERandROHINISOMANATHANContentsoftheHandbookxiiiChapter50UnderstandingPoliticalCorruptioninLowIncomeCountriesROHINIPANDEPART12:HUMANRESOURCESANDHOUSEHOLDRESPONSESTOMARKETINCENTIVESANDPUBLICGOODSChapter51HouseholdFormationandMarriageMarketsinRuralAreasMARCELFAFCHAMPSandAGNESR.QUISUMBINGChapter52PopulationPolicies,Fertility,Women’sHumanCapital,andChildQualityT.PAULSCHULTZChapter53HealthEconomicsforLow-IncomeCountriesGERMANOMWABUChapter54HealthovertheLifeCourseJOHNSTRAUSSandDUNCANTHOMASChapter55SchoolinginDevelopingCountries:TheRolesofSupply,DemandandGovernmentPolicyPETERF.ORAZEMandELIZABETHM.KINGChapter56TheImpactofChildHealthandNutritiononEducationinLessDevelopedCountriesPAULGLEWWEandEDWARDA.MIGUELChapter57ChildLaborERICV.EDMONDSChapter58ExtendedFamilyandKinshipNetworks:EconomicInsightsandEvolutionaryDirectionsDONALDCOXandMARCELFAFCHAMPSxivContentsoftheHandbookPART13:PROGRAMEVALUATION:METHODSANDAPPLICATIONSChapter59EvaluatingAnti-PovertyProgramsMARTINRAVALLIONChapter60EvaluatingSocialProgramswithEndogenousProgramPlacementandSelectionoftheTreatedPETRAE.TODDChapter61UsingRandomizationinDevelopmentEconomicsResearch:AToolkitESTHERDUFLO,RACHELGLENNERSTERandMICHAELKREMERChapter62EvaluatingConditionalSchoolingandHealthProgramsSUSANW.PARKER,LUISRUBALCAVAandGRACIELATERUEL[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316:04:18编辑过]

  •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洪银兴主编)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洪银兴/主编,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版PDF版,下载后请先解压缩(压缩文件8.35M)----------麻烦下载的同学下载前先检查自己的网络,不要那么不地道的乱评分!人口过快增长、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等不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当代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突出。本书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背景,对可持续发展作经济学分析。与解决资源有效配置的一般经济学不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要解决资源的代际有效配置。根据本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本书从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角度分析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任务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及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分析了人口、自然资源、生态和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了可持续发展对产业结构、区域发展、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等提出的要求;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和调节机制等。本书为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和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根据。目录第一章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及其理论史1.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史3.可持续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意义第二章经济增长的要素和约束条件1.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模型2.经济增长的资源约束3.经济增长的自然界限第三章经济增长方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1.增长、发展和可持续发展2.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3.向自然资源的投资第四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指标体系1.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内容与原则2.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3.可持续发展评价的主要方法4.可持续意义上的投资项目评价第五章人口增长与可持续发展1.人的再生产和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平衡2.人口过快增长造成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3.最佳人口规模与人口控制第六章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1.自然资源的持续力和经济价值2.自然资源的供给和利用3.自然资源可持续供给的实现第七章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生态与环境的可持续力和经济价值2.生态与环境的保护3.环境保护的主要路径第八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2.农业系统可持续性的测定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制度第九章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协调1.可持续发展的三次产业结构2.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结构3.可持续发展的贸易结构第十章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协调1.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现代化进程中的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协调3.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协调第十一章技术进步与可持续发展1.技术进步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2.技术进步对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进步措施第十二章人力资源与可持续发展1.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2.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3.人力资本投资的途径第十三章可持续发展的价格调节机制1.资源商品化和市场价格调节2.资源的影子价格3.对价格作用的补充第十四章可持续发展的产权制度1.共有资源与“公地的悲剧”2.共有产权向排他性产权的转变3.可持续发展的产权制度建设第十五章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建设1.文化与可持续发展观2.可持续发展文化的内涵3.可持续发展文化的建设第十六章可持续发展的规划1.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规划2.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规划3.生态环境规划第十七章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与法制建设1.政策和法制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2.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体系3.实施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的手段4.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 纪念张培刚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征文通知

    经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与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发展经济学研究分会协商决定,将于2013年10月18日-20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共同举办“纪念张培刚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本次活动由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研究院、经济学院和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会议的主题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现面向国内外发展经济学界征文,可参考(但不限于)如下选题:  张培刚先生发展经济学学术思想研究  农业国工业化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道路  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研究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就业问题研究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收入分配、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创新驱动战略下的经济结构转型  开放条件下的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  中国的发展道路对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启示  科学发展观与发展经济学理论创新    欢迎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发展经济学分会的学术委员、理事以及中国发展经济学界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围绕以上专题撰写论文,论文字数不限。论文入选者将被邀请作为正式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组织方将对论文进行评选,部分优秀论文将结集公开出版,格式见附件1。征文截止时间为2013年9月1日。会议组织方将于9月15日前正式发出会议邀请(也可参见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学研究基金会网站http://www.pkcjjh.org公告)。会议日程安排:2013年10月18-20日(报到18日全天,19-20日研讨会,21日离会)。会议对正式代表不收会务费,提供会议用餐,但参会代表往返交通费、住宿费自理。  论文稿请寄:  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研究院(地址武汉市珞瑜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506,邮编:430072),联系人:黄莉老师,电话、传真:027-87542253  E-mail:hustjy506@163.com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邮编:430072),联系人:李静老师,电话:027-68752310,传真:027-68754916,Email:cedr@whu.edu.cn武汉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发展经济学研究分会2013年3月1日

  • 第二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10月初,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在华中科技大学组织召开了第二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评审会。由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经过充分讨论评议和民主投票,评选出以下6篇论著为获奖作品。著作作者作品刊物、出版单位胡必亮InformalinstitutionsandruraldevelopmentinChinaRoutledge,2007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姚洋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论文作者作品刊物、出版单位、年月蔡昉中国经济面临的转折及其对发展和改革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2007,3刘遵义等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其应用——中美贸易顺差透视中国社会科学2007,5注:1、获奖著作和论文分别按作者姓氏拼音排列。2、《发展经济学》一书的助编为:薛进军、郭熙保、冯金华。3、“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其应用——中美贸易顺差透视”一文的作者为:LawrenceJ.Lau(StanfordUniversity,香港中文大学),陈锡康、杨翠红(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LeonardK.Cheng(香港科技大学),K.C.Fung(UniversityofCaliforniaatSantaCruz),Yun-WingSung(香港中文大学),祝坤福、裴建锁、唐志鹏(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设立“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宗旨是:为推动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和传播,促进中国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表彰为发展经济学及其相关研究做出贡献的研究人员。“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评奖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既可由个人申报,也可由单位申报或同行专家推荐,每次获奖成果不超过6项。(2006年第一届获奖者为:何炼成、林毅夫、史晋川)评奖标准:在选题上须立足学科前沿,反映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理论或研究方法上有创新,在本学科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运用发展经济学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进行了独到的深入研究,或者提出了具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建议,对国家制定政策和长远规划有重要参考价值。评审委员会委员由发展经济学和相关领域的重点科研机构、高校院校、学术刊物等单位的著名专家学者和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会部分委员组成。评奖程序:初评:由“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审委员会初评小组,对所有申报作品进行评议,提出建议意见,推荐给全体评委终评。终评:由评审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对初评推荐作品进行终评,最后评出获奖作品。获奖成果须经评审委员会到会委员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本届评审委员会到会委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曙光、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其仁、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周立群、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史晋川、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陈继勇、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诚、南京大学学科办主任范从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科研处处长李佐军、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徐长生、华中科技大学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王少平、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建华。现对评奖结果给予公示。公示时间:2008年10月20日-2008年11月30日。对以上评奖结果若有异议,请向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秘书处提出书面意见(联系人:宋德勇,E-mail:sdy66@tom.com;通讯地址: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邮编:430074)。在公示结束后,基金会将举行“第二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2008年10月20日

  • 发展经济学经典论文

    发展经济学经典论文1共9篇,题目如下:DevelopmentEconomicsfromaChicagoPerspective.ByStrassmann,W.Paul.JournalofEconomicIssues,Mar76,Vol.10Issue1,p63,18pECONOMICDEVELOPMENTINMEXICOANDTHAILANDANINSTITUTIONALANALYSIS.ByCornehls,JamesV.;VanRoy,Edward.JournalofEconomicIssues,Sep69,Vol.3Issue3,p16,17pEconomicStructureandEconomicDevelopment.ByBelotti,LorenzoMario.AmericanJournalofEconomics&Sociology,Oct60,Vol.20Issue1,p73-80,8pEconomicsinactionIdeas,institutions,policies.ByShultz,GeorgeP..AmericanEconomicReview,May95,Vol.85Issue2,p1,8pFinancialliberalisation,stockmarketsandeconomicdevelopment.BySingh,Ajit.EconomicJournal,May97,Vol.107Issue442,p771-782,12pInstitutionalism,Structuralism,andDependencyinLatinAmerica.ByStreet,JamesH.;James,DilmusD..JournalofEconomicIssues,Sep82,Vol.16Issue3,p673,17pINSTITUTIONSANDPOLITICSINALEWIS-TYPEGROWTHMODEL.ByMosley,Paul.ManchesterSchool(1998),Dec2004,Vol.72Issue6,p751-773,23pInstitutions,SocialNorms,andEconomicDevelopment(Book).ByNugent,JeffreyB..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Dec2001,Vol.39Issue4,p1273,3pLandRentFlowsinEconomic,PoliticalandEnvironmentalTransitions---AnInquiryIntoOwnershipRightsInLandRent.BySmiley,DavidH..AmericanJournalofEconomics&Sociology,Jan1997,Vol.56Issue1,p103-114,12pLevelsofeconomicactivityacrosscountries.ByHall,RobertE.;Jones,CharlesI..AmericanEconomicReview,May97,Vol.87Issue2,p173,5pLifeisnotEasy---Mexico'sQuestforStabilityandGrowth.ByLustig,Nora.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Winter2001,Vol.15Issue1,p85-106,22p,1graph[此贴子已经被dreamdiy于2006-5-715:50:00编辑过]

  • [发展经济学]Inequality Trends and their Determinants Latin America over 1990-201

    1论文标题InequalityTrendsandtheirDeterminantsLatinAmericaover1990-20102作者信息GiovanniAndreaCornia3出处和链接(比如,NBERworkingpaperNo.11000)WIDERWorkingPaperNo.2012/094摘要ThepaperreviewsthesteadyandwidespreaddeclineinincomeinequalitywhichhastakenplaceinmostofLatinAmericaover2002-10andwhich––ifcontinuedforanother2-3years––wouldreducetheaverageregionalincomeinequalitytopre-liberalizationlevels.Thepaperthenfocusesonthefactors,whichmayexplainsuchinequalitydecline.Areviewoftheliteratureandaneconometrictestindicatethatafewcomplementaryfactorsplayedanimportantroleinthisregard,includingadropintheskillpremiumfollowingarapidexpansionofsecondaryeducation,andtheadoptionofanewdevelopmentmodelbyagrowingnumberofleft-of-centregovernmentswhichemphasizesfiscally-prudentbutmoreequitablemacroeconomic,tax,socialexpenditureandlabourpolicies.Fortheregionasawhole,improvementsintermsoftrade,migrantremittances,FDIandworldgrowthplayedalessimportantrolethanexpectedalthoughtheirimpactwasperceptibleincountrieswheresuchtransactionsweresizeable.

  • [推荐]胡景北--城乡矛盾和发展经济学

    城乡矛盾和发展经济学胡景北同济大学中德学院2006年5月19日一、从贫困到富裕与从乡村到城市一个国家或者经济体系可能有许多方式从贫困走向富裕农业社会:新的作物:如马铃薯、烟草等新的土地:闯关东人口减少:湖广填四川只有工业革命创造了普遍富裕的可能性。工业革命创造了普遍富裕的技术条件,同时又改变了人类存在的自然面貌和社会面貌。自然面貌方面最显著的便是城市的崛起,社会面貌方面是人口向城市的集中。造成这两者的共同原因,是工业的工厂化生产。城市的高生产率和高的生活水平,就与农业社会形成鲜明对比。乡村成了贫困的代名词,城市成了富裕的代名词,从贫困到富裕,对个人来说,成了一个从乡村到城市的问题,对国家来说,同样成了一个从乡村到城市的过程。贫困到富裕可以视为城市化的过程。我的观察视角:移民过程――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二、城乡矛盾有了城市,就有了城乡关系和城乡矛盾。在农业社会,社会阶级可以是自耕农国家贵族阶级佃农地主农奴封建庄园主等等。有了工业,便出现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后两个阶级又组成常说的市民假定不考虑国家统治阶级,则有自耕农、工人、资本家三大阶级。资本家与工人:互相依靠互相矛盾资本家与农民:互相依靠互相矛盾(新增工人靠农民,但希望农民工资要价低、农产品价格低;农民移民靠资本家投资,希望工资高、农产品价格高)工人与农民:互相依靠互相矛盾(都希望在面对资本家时工资高但双方争夺就业工人希望农产品价格低,农民希望高)城乡矛盾是三大阶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矛盾,具体表现农民试图成为市民,市民阻止农民成为市民农民要求通过市民化实现富裕,但市民在追求自身富裕的同时却阻止农民的市民化。这就是城乡矛盾的实质。这也就是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为什么主要矛盾:农民是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富裕是国家富裕的必要条件。农民富裕的必要条件是大多数农民转变为市民;但是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却延缓了市民自身富裕的进程,因此市民将阻止农民转变为市民,从而造就了城乡矛盾或者农民和市民的矛盾。市民又可以分为两个阶级:资产阶级(雇主和经理阶级)和工人阶级。市民的主体是工人阶级所以,农民和市民的矛盾又特别地表现为农民和工人两大阶级的矛盾。一位印度经济学家的观点注意:城乡矛盾不是自然或者技术矛盾,而是社会矛盾三、没有城乡矛盾的情形前资本主义社会:不存在城乡矛盾,城市不发展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不存在,城乡一体化欧美早期发展过程:基本不存在这三大阶级的关系,在早期并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城乡矛盾。这里的主要原因,一是早期的欧洲农民不愿意去工业,因为那时工业比农业更苦,而且更没有保障,二是早期的城市不发展,电、自来水都还没有,城市生活没有明显地比乡村好,三是宗教、风俗对农村、农民和传统的强调。所以,西方国家的城市化是逐步的。另一方面,城市对农民始终是开放的,没有城市人和农村人的特权区别前苏联、东欧集权经济发展过程:基本不存在,由于战争等因素,那里没有出现劳动力过剩的特别严重问题,农民转移顺利,城乡之间居民没有身份区别,城乡矛盾不大。四、城乡矛盾的原因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城乡矛盾,中国也存在着严重的城乡矛盾。为什么?二十世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特征大致是:1.国家计划型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2.尊崇工人阶级,出现工人特权3.歧视和忽视农业农村,4.闭关锁国,或自力更生中国是一种极端:计划经济、工人阶级领导一切,重点发展工业和城市,闭关锁国。通过这样的方式,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一个天生的工人阶级。他们作为市民的主体,和试图通过市民化、工人化而实现富裕的农民产生了矛盾。浙江省例子:一个几乎没有城乡矛盾的发展过程:在浙江省北部一个县级市里,企业几乎都是私有的。它们直接从农民那里雇工。农民也在工厂做工。一部分农民仍然在务农。还有一部分农民在打零工。比较固定地在工厂内工作的人,可以说是工人阶级。务农的还是农民阶级,打零工的正处在变化过程中。他们最容易成为工厂的新工人或者转回农民。工业雇主是资产阶级。雇主获得利润,一部分钱再投资,从农民中雇新工人。工人的工资和农民的工资差不多。他们之间的工资由零工工资联系起来。2005年零工每天大约是40到50元,不低于40元。如果他们到工厂,大体也是这个工资,如果他们回家种田,每天大体也能够得到这样的收入。工作条件呢?农民自由一些,工人有纪律。农活脏和没有规律,一个农民得干各种各样农活,工业劳动有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看到城乡矛盾,也没有看到三个阶级的严重矛盾。由于农民是自耕农,收入会随着农民的减少而提高,因此零工和工业工资也在提高,三者基本保持一致,所以农民和工人之间没有特别的不平等感觉。雇主有很多利润,但工人没有特别地觉得自己工资少,因为和当地农民相比,自己还是更希望拿这个工资当工人的。随着工业发展,工人、农民收入提高,那个地方已经不再贫穷。富裕还说不上,可这样一个过程延续下去,富裕是可以想象的。为什么浙江这个市没有出现城乡矛盾呢?答案之一,它没有一个天生的工人阶级。工人阶级是从农民那里直接转变过去的。在身份上,他们和农民是平等的。由于没有失业(若失业就回家当农民),由于在工业化过程中,工资能够上升,所以他们和雇主的矛盾也不明显。雇主用自己的高收入,为自己获得了“市民”所享有的福利,如应付疾病、老年的保险等等。但他们在身份上仍然和工人、农民是平等的。所以,这里没有试图阻止农民富裕的市民,也没有为农民忿忿不平的市民特权,城乡物质生活虽然有差异,但社会矛盾不存在。注意:我们不考虑通过市场经济机制发生的“阻止”,比如雇主试图压低工资(从而抑制农民进城)、工人试图提高工资(从而减少新工人的雇佣)在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大范围内,为什么产生城乡矛盾呢?原因可能是工人特权农民进城和务工的第一个影响是降低城市工资,第二个影响是消灭工人其它特权。而这两者都是城市工人不愿意看到的。为什么农民能够做到这一点:a.城市工资比农民收入高得多,因此农民愿意接受低于城市工人的工资而在城市工作,b.城市非工资的生活条件比农村好得多,因此农民愿意接受比城市工人更艰苦的条件在城市生活,这就使工人特权显得不合理上述a、b条件在浙江省例子里都不存在。在西方国家尤其欧洲国家中也不存在,因此在那里,农民和工人的矛盾不突出。a、b在中国为什么大范围存在?工人阶级贵族化,成为特权阶级计划经济、户口制度、不平等的等级观念造成了工人的特权和工人的贵族化。中国的工人阶级从1949年以后就成为特权阶级:1.名义上是伟大的领导阶级,共产党是工人阶级政党,干部出生于工人2.工人的封闭性:不能随便成为工人3.工人福利的特殊性因此,计划经济和城市特权尤其工人阶级特权化,是城乡矛盾的具体原因。城乡矛盾的深层次原因是农民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不转移,工业、城市发展不了,人民富裕不了,农业也无法现代化。所以,劳动力转移、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本身现代化三种趋势的相互作用,在城乡差距存在和城市特权存在的情形下,又表现为城乡矛盾。现象:各类国内现象国际类比: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五、现有经济学理论的不足1.马克思经济学的不足理由:1)马克思研究的纯粹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存在农民和农民经济2)马克思着重的是两个阶级的结构: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3)马克思虽然也顺带谈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但农民转移过程也不能够仅仅理解成资本积累过程。2.新古典经济学的不足1)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其特点是利润最大化和边际原则2)新古典经济学虽然研究部门结构变化,但其部门都是资本主义部门,而在从贫困向富裕的转移过程中,农业还不能够被视为资本主义部门3.发展经济学的不足1980s,1990s许多著作谈到发展经济学的困境甚至破产。发展经济学的破产是国家计划型、城市特权型和闭关锁国型发展经济学理论的破产。理论之一:列宁、斯大林的经济发展理论具体为列宁的先社会主义后经济发展和斯大林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试图用国家力量取得所有社会剩余来实现工业化,为此,国家需要先社会主义后经济发展,而社会主义的集权式经济发展片面去强调工业化,所以,工业和工人相对于农业和农民获得了特权。理论之二:刘易斯理论认为在农业里,地主占有大量收入但不投资。因此,政府有必要对地主征收重税来实现工业化,由此需要计划经济和国家工业,工业和工人相对于农业和农民获得了特权。六、发展经济学的任务发展经济学是必要的。发展经济学尚未成熟,很不令人满意。随意打开一本发展经济学教科书,无论国内国外的,我们都会发现那就是一本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百科全书,从发展中国家贫困现象,讲到各种各样、互不联系的发展理论或者模型,讲到人口、农业、工业、贸易、金融、人力资本、环境等等,几乎全都是现象的描述,没有逻辑结构,没有贯穿始终的命题,没有价格。所以,发展经济学如果是必要的,那么,它还很不成熟,还处在初创时期。标志发展经济学成熟的,是它有了公认的基准模型。例如,微观经济学中:一般均衡理论模型产权经济学中:科斯定理财务经济学中:MM定理在现有发展经济学模型里,有三个阶级的影子:刘易斯:农民(转移)、工人、工业资本家托达罗:农民(转移)、工人、工业资本家胡景北:农民、工人、工业资本家但是,这些模型都认为三个阶级的矛盾,可以通过比较平稳的经济发展来解决,而且都试图证明之,也就是说,他们都否定从前资本主义到资本主义需要一个社会主义阶段,或者从发达到富裕的过程需要先有工人阶级的暴力革命,然后通过国家来实现经济发展的列宁-斯大林理论。一般而言,现有理论在价值观上否认革命,无论是工人革命还是农民革命。它们认为三大阶级矛盾是可协调的,经济发展是可以平稳地通过民主国家集权或者市场经济分权而实现。发展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证明市场经济下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和三大阶级矛盾的可协调性,为此发展经济学需要基准模型。有了基准模型,我们观察经济发展现象、观察本文讨论的城乡矛盾,便有了参照系。基准模型的主要任务是:1.严格定义贫困和富裕,定义经济发展过程2.为了解释农民的行为,需要对农民社会做出标准假设农民社会是否有标准模式?3.农民向工业的转移应当是一个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如何定义和描述这里的价格机制或工资机制。目前刘易斯、托达罗、胡景北都对这一价格机制做了一定描述。4.资本积累考虑资本积累就得考虑储蓄,考虑收入分配不考虑资本积累,就谈不上农民转移5.农业的资本积累没有这样的积累,农民无法转移出来有农业资本积累,模型复杂得多,而且农业的前资本主义性质是否必须放弃6.商品价格,至少农产品和工业品价格关系有了这个关系,才好考虑资本积累尤其农业资本积累,但模型更为复杂7.农民转移或城市化的标准速度只要人口、工业和农业积累比率、工资率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已知,理论上就能够得到农民转移的速度如果这7个任务得以完成,发展经济学基准模型将可能建立起来。

  • [转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经济学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经济学刘伟丽  刘伟丽(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摘要: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进入第三阶段,即20世纪40年代,现代意义上的发展经济学兴起,其主要是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发展经济学从兴起到80年代以前,可分为结构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两个发展阶段。80年代以来,在新的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经济学既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也面临着困境。面对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大趋势,发展经济学家如何在世界政治经济的大变局下进行深刻的反省并谋求实现新的超越,将决定着发展经济学的发展未来走向。  关键词:发展经济学理论;中心——外围论;新古典主义复兴;金融自由化;创新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经济学的兴起  发展经济学理论适应时代的需要兴起,是在传统经济学的体系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  1、发展经济学的两种类型。发展经济学按类型划分,发展经济学可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济学。  发达国家学者以他们的眼光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发展经济学是西方先提出的,但他们内心里不想让发展中国家发展;地球很小,资源有限,按什么原则分配资源,欠发达国家如何完成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的转变,如何解决公平和效率的问题,如何解决环境污染,谁来承担发展的代价……,对这些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学者的立足点是截然不同的。主要经济学家有,哈罗德—多马提出了经济增长的数量模型;辛格和纳克斯发现“贫困的恶性循环”现象;罗丹提出“大力推动理论”;刘易斯提出结构主义理论“二元经济结构”;W·W·罗斯托提出大推进理论,指出经济变迁的过程可以视为一连串的阶段,每一个国家都必须经过这个过程。英国是一个很重要的例子,它是第一个因演化而踏入现代工业世界的国家。罗斯托并且推论说,这种阶段的路径是一种模型,可为其他国家所复制。他还罗列了使某一国家从某一阶段走入另一阶段的诸多因素,认为只要满足这些因素,就会取得发展的效果。美国的保罗·巴兰在其1952年发表的《论落后问题的政治经济学》一文中指出:“如果说资本主义不能改善大部分落后地区全体居民的物质条件的话,那么,它却带来了深刻影响不发达国家社会和政治条件的某种因素。它以惊人的速度把资本主义秩序中固有的一切经济和社会的紧张关系传入这些国家。……它把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运同变化无常的世界市场联系起来并使它们的命运和热病般忽上忽下的国际价格运动连在一起。”因此,“按照进步资本主义的方针来解决不发达国家现有经济和政治僵局的可能性已经完全消失。”可以说,巴兰开启了依附的先河。  发展中国家学者以自己的眼光来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主要经济学家有拉美发展经济学家普雷维什提出“中心—外围”观点,这一观点的第一次引人注目的应用,是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论点,并提出发展中世界的经济滞后和收入不均,源于市场失灵和国际经济的“中心—外围”关系。因此,外围国家要实现发展,必须首先同中心脱钩,进行内部的工业化和政治社会改革,发挥国家的作用。巴西经济学家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则在吸收了“中心—外围”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激进的“依附论”,其代表作是《帝国主义与依附》(1975年)。多斯桑托斯认为,“中心—外围”结构对应于帝国主义在全球统治开成的“统治—依附”结构。帝国主义现象包含了互为条件的两个方面向外扩张的经济中心和作为扩张对象的附属国。以往的帝国主义理论只是研究了帝国主义中心的扩张过程和对世界的统治,而被统治国的依附结构则是这种扩张的后果。因此,依附理论并不是一个孤立或独立的理论体系,而是帝国主义理论的补充和有机组成部分。  2、发展经济学的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面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历史现状,顺应当时许多经济落后的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发展经济学适应时代的需要诞生。此时,发展经济学的方向概括起来说为结构主义,即突出物质资本的形成,而轻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突出了工业化,而轻视农业进步;突出计划管理,而轻视市场机制;突出内向发展,而轻视对外开放。总起来说,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当时20年左右实行的经济发展路线是一种封闭式的、以资本积累为重心的进口替代型工业化的发展路线。一些遵循这条路线的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民族工业体系的初步建成,国民经济的独立性有所增强,人民生活方式和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等等。但是,这种畸重畸轻的政策,在经济上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如农业停滞、进口替代方针经历第一阶段的轻松过程之后,一般会转入第二阶段的困难时期、计划管理体制出现种种弊端、二元结构在实际中趋于二元结构的次级分化。主要经济学家有:尼赫鲁阐述了关于经济计划和发展的思想;刘易斯提出成功的发展是以基于发达工业国技术的经济替代传统的经济。  第二阶段,随着各国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发展经济学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重视农业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改革开放,走向市场经济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必由之路。出现“新古典主义的复兴”。其中,东亚的几个国家和地区取得成就比较突出,被称为“东亚奇迹”。但是在各国经济活动逐渐从国内走向全球,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社会化;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不断扩大影响的过程中,人们对市场经济,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认识又在走向深化。特别是东亚金融危机的发生,发展经济学还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60年代后,出现新的结构主义经济学家(舒尔茨、费景汉和拉尼斯),他们重视农业,农工并举,平衡发展,强调政府对农业的扶持的干预。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肖和麦金农提出“金融自由化”理论。L·萨马在70年代发表了《印度的发展战略》一书,提出了发展印度经济的理论。阿尔及利亚雷蒙德·柯比斯提出开放经济中“竞争经济”理论等等。但是,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没有获得真正的发展,许多国家出现了印度经济学家B·达塔曾在《我们将带着大量贫困进入21世纪》中说的现象,“到那时,我们将会发现有两个印度:一个是富豪们的印度,他们享受着国外富裕世界所有的享受;另一个是穷人印度,他们不仅仍然贫困,而且还要承受使富者更富所付出的一切代价”。阿明提出“边缘资本主义论”,中心——边缘论分三个阶段:殖民主义阶段;进口替代工业化阶段;“群众边缘化”阶段——不是为大众生产,使资产阶级更加买办化;从边缘走向自力更生。出路是同资本主义体系“脱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卡多佐的“依附的发展论”,提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同时具有两种特点:依附性和发展性,依附和发展不是对立,而是可以结合。原因是外国资本、国家资本、国内私人资本可以形成“联盟”,随经济发展程度的上升,依赖性会越来越低,直到过渡到独立的发展阶段。依附论正确地揭示了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 学习“林毅夫:发展经济学3.0”

    发展经济学3.0●林毅夫(2012-06-20)根据定义,结构性改变是具创新性的。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复制高收入国家的结构性变化来受益。根据成功国家的经验,每个发展中国家都有可能维持8%的年增长率(或更高)长达数十年,并在一代或两代人的时间里成为中等收入甚至是高收入国家。关键是要有正确的政策框架,让私营企业可以配合国家的相对优势,在结构性变化的过程中享有后来者的优势。  在工业革命前,世界各国人均收入相当。但工业革命后,各国命运急速改变,一些西方工业化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迅速统治世界。近些年——即使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全球经济形势再次改变已经很清楚了。在2000年前,七大工业国(G7)约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三分之二。今天,中国和一些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世界增长的领头羊。  然而,尽管人们在谈论亚洲的崛起,在过去几十年中,只有少数的东亚经济体实现了从低收入到高收入的转变。此外,从1950至2008年间,世界上只有28个经济体——其中只有12个非西方经济体——能够以10个百分点或者更快的速度缩小与美国的人均收入差距。与此同时,150多个国家被困在低收入或中等收入状态中。缩小与高收入工业化国家的差距依然是世界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二战后的后殖民时期,主流的发展模式是一种结构主义模式(structuralism):目标是把贫困国家的产业结构改变得与高收入国家的相似。一般上,结构主义者会建议ZF采取进口替代战略,通过公共部门的干预来克服“市场失灵”。我称这为“发展经济学1.0”。采用这种方式的国家,取得了初期的投资导向型成功,紧随其后的却是重复的危机和停滞。  接着,对发展的观点转变成新自由主义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Consensus),私有化、自由化及稳定化把发达国家已建立起来的理想化市场体系推介到发展中国家,我称这为“发展经济学2.0”。华盛顿共识改革的结果最多也只能说是具争议性,一些经济学家甚至将20世纪80、90年代描述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失去的数十年”。  鉴于发展中国家持续贫困,双边捐助者和全球发展群体越来越关注教育和卫生项目,这既是出于人道主义原因,也是为了带来经济增长。但是提供这些协助的程序却不尽人意,所以焦点转移到促进这些项目的绩效。埃斯特·迪弗洛(EstherDuflo)等麻省理工学院贫穷行动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率先对此进行了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sedcontrolledexperiments)。  我称这为“发展经济学2.5”。从北非的经验来看,人们的教育程度在旧体制下大幅提高,但这却没能促进经济发展,也没能给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创造就业机会。因此,这种发展策略的有效性值得怀疑。  实现了快速增长和工业化的东亚及其他经济体,并没有采取进口替代策略。相反的,它们追求出口导向型增长。同样的,毛里求斯、中国和越南并没有实施华盛顿共识所提倡的快速自由化(所谓的“休克疗法”),他们选择了一种双轨渐进的方式(但根据各种管理指标却一直表现很差)。  按教育、卫生、缓解贫困和其他人类发展指标来看,这两组国家都取得了巨大进展。他们都没有使用随机控制实验来设计他们的社会或经济项目。如今,我们需要的是“发展经济学3.0”。我认为,从了解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的决定因素到促使其改变的过程如同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要记住,亚当斯密将其巨著称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同样的,发展经济学应该建立在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上,也就是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变化的研究。  迄今为止,发展经济学的主要关注,是发展中国家所欠缺的(发达国家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表现较好的方面(华盛顿共识的政策和管理方式);或者是从人道主义立场来看很重要,但却不直接导致结构性变化的领域(卫生和教育)。  在《新结构经济学》(NewStructuralEconomics)一书中,我建议根据发展中国家所具备的先天条件,将焦点转向它们可以有良好表现的领域(它们的相对优势)。让有力的结构性变化从那里开始,成功将进一步孕育成功。  在我们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一个国家的最佳产业结构——所有的产业都符合国家的相对优势并在国内与国际市场具有竞争优势——是由它的先天结构决定的。一个运转良好的市场需要激励国内的企业,让它们的投资选择与国家的竞争优势相互一致。  如果国家的企业能够这样做,那其经济将会具有竞争力,资本将会迅速积累,先天结构将会改变,有相对竞争优势的领域将会转化,经济也会需要提升其产业结构到一个相对较高水平的资本密集度。所以,成功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多元化需要先行者,而且需要技能、物流、交通、融资渠道的提升及其他各种改变,其中很多都超出了先行者的能力。ZF需要提供足够的奖励措施来鼓励先行者,而且应该发挥积极作用,提供必要的改进措施或协调公司在那些领域的投资。  根据定义,结构性改变是具创新性的。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复制高收入国家的结构性变化来受益。根据成功国家的经验,每个发展中国家都有可能维持8%的年增长率(或更高)长达数十年,并在一代或两代人的时间里成为中等收入甚至是高收入国家。关键是要有正确的政策框架,让私营企业可以配合国家的相对优势,在结构性变化的过程中享有后来者的优势。作者是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教授。英文原题:Development3.0版权所有:ProjectSyndicate,2012

  • 发展经济学:cypherdietz2008年版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3rd edition

    Routledge2008年8月出版学习发展经济学的经典书籍之一,cypher/dietz2008年最新版-TheProcessofEconomicDevelopment3rdeditionPages:613PublicationDate:2008-08-28ThethirdeditionofTheProcessofEconomicDevelopmentoffersathoroughandup-to-datepresentationofdevelopmenteconomics.Thislandmarktextwillcontinuetobeaninvaluableresourceforstudents,teachersandresearchersinthefieldsofdevelopmenteconomicsanddevelopmentstudies.Muchhashappenedinthedevelopingworldsincetheappearanceofthesecondeditionin2002.TheperiodhasseenremarkablegrowthratesincountriessuchasChinaandIndia,theaccessionofanumberofpost-communisteconomiestotheEuropeanUnion,financialcrisisinArgentinaandcontinuingdesperatepovertyinmanyAfricancountries.Thisthirdeditionreflectsthesedevelopmentsandincludesnewmaterialonthefollowing:nationalsystemsofinnovationincludinginformationtechnologyinIndiatheongoingimpactofglobalizationthecontinuingprogrammesofforeignaidacrossalldevelopingcountries.CypherandDietz’stextisthedevelopmenteconomicstextparexcellenceasittakesamuchmorepractical,hands-onviewoftheissuesfacingdevelopingcountriesthanitsoverlymathematicalrivals.Itwillappealtoallthosestudyingthisimportantsubjectarea.[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423:07:13编辑过]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