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

人大经济论坛

> 金融论文
  • 谈谈怎样写金融论文_金融论文

    谈谈怎样写金融论文 老师们每年在指导学生写金融论文的过程中,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即发现学生金融论文中有许多类似的错误,这些错误有着一个共性,即年年存在,届届相似。我们不妨把学生金融论文中没有观点、没有分析、只有罗列、只有堆积这一类需要专业技能才能解决的错误称之为高级错误,而把离题、偏题、走题、写非所论、论非所写这一类不能进行文字的基本理解的错误称之为低级错误。作为学生,学习写金融论文犯有高级错误是情有可原的事情,而大量地犯有低级错误在道理上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为了能够使学生写好金融论文,指导老师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纠正学生的高级错误,这对老师来说是情理中的事情,而使得老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纠正学生所犯的低级错误,就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了。 为了让学生少犯高级错误和避免犯低级错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指导学生的情况,谈点粗浅感受,其意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写好金融论文。 一、毕业金融论文的性质及其撰写意义 毕业金融论文是高等院校学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文章。它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是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文字记录,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它的特点重在探论、重在研究,因此它属于学术金融论文的一种。 毕业金融论文虽属学术金融论文中的一种,但和学术金融论文相比,又有自己的特点: 一是指导性。毕业金融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科学研究成果。毕业金融论文作为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次作业,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对于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撰写金融论文等等,老师都要给予具体的方法论指导。在学生写作毕业金融论文的过程中,老师要启发引导学生独立进行工作,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精神,帮助学生最后确定题目,指定参考文献和调查线索,审定金融论文提纲,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修改金融论文初稿,等等。学生为了写好毕业金融论文,必须主动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刻苦钻研,独立完成毕业金融论文的写作任务。 二是习作性。根据教学计划的规定,在大学阶段的前期,学生要集中精力学好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学生要集中精力写好毕业金融论文。学好专业知识和写好毕业金融论文是统一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写作毕业金融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毕业金融论文的写作是对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深化。学生撰写毕业金融论文就是运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分析和解决一个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际训练。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实际上是一种习作性的学术金融论文。 三是层次性。毕业金融论文与学术金融论文相比要求比较低。专业人员的学术金融论文,是指专业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和表述科研成果而撰写的金融论文,一般反映某专业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本专业的发展起一定的推动作用。学生的毕业金融论文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在文章的质量方面要求相对低一些。这是因为:第一,学生缺乏写作经验,多数学生是第一次撰写金融论文,对撰写金融论文的知识和技巧知之甚少。第二,多数学生的科研能力还处在培养形成之中,大学期间主要是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缺乏运用知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训练。第三,撰写毕业金融论文受时间限制,一般学校都把毕业金融论文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实际上停课写毕业金融论文的时间仅为十周左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写出高质量的学术金融论文是比较困难的。当然这并不排除少数学生通过自己的平时积累和充分准备写出较高质量的学术金融论文。 撰写毕业金融论文是在校学生最后一次知识的全面检验,是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与提高程度的一次总测试,这是撰写毕业金融论文的第一个目的。写好一篇毕业金融论文,既要系统地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并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功底。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又要有深厚的基础课和公共课知识。 撰写毕业金融论文的第二个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学生毕业后,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写作能力。在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就要学会搞调查研究,学会起草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等,为此就要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将其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撰写毕业金融论文的过程是训练学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通过撰写毕业金融论文,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如何利用图书馆检索、收集、整理和利用文献资料;如何观察、调查、作样本分析。撰写毕业金融论文是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极好的机会,因为它不仅有教师的指导与传授,可以减少摸索中的一些失误,少走弯路,而且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科学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及其各环节,是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实践机会。 撰写毕业金融论文的过程,同时又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而且是更生动、更切实、更深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首先,撰写金融论文是结合科研课题,把学过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在理论和实际结合过程中进一步消化、加深和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并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搜集材料、调查研究、接触实际的过程中,既可以印证学过的书本知识,又可以学到许多课堂和书本里学不到的活生生的新知识。此外,学生在毕业金融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所学专业的某一侧面和专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能够培养学习志趣,这对于学生今后确定具体的专业方向,确定今后人生的发展方向和增强攀登某一领域高峰的志向大有裨益。 二、金融论文写作的三步骤 1、金融论文的选题 选题是毕业金融论文写作的开端。能否选择恰当的题目,对于整篇毕业金融论文写作是否顺利,关系极大。否则,就可能走许多弯路,费许多周折,甚至难以到达目的地。因此,选题不单是给文章定个题目那么简单,选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初步进行金融论文的研究过程。选择一个好的题目,需要经过许多的思索、相互的比较、反复推敲、精心策划和一番努力。题目一经选定,也就表明自己头脑里已经大致形成了金融论文的轮廓。所谓选题是成功的一半就是这个道理。 题目可用“浅议”、“商榷”、“论……”、也可用反问等,类型主要有:探讨式、商榷式、质疑式、表达式、介绍式、试析、析因、析评等,还可用“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也可作金融论文,但一定是学术性很强的或探讨性很强的调查报告。 选题要遵循两条基本原则: 第一条是价值原则,即金融论文的选题要有价值。金融论文价值就是说毕业金融论文不是毫无实际意义的“空谈”,不是写过时的东西,而是要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题目,题目要来源于现实,并为现实服务,或者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当然,即使做不到这些,而通过金融论文的撰写,也要使自己深深地体会到,自己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组织材料的能力大大增强了。 第二条是可行原则,即该金融论文有没有可写性。能不能够写出12000以上的金融论文来,或者是12000以上能不能把问题说清楚,选题时要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客观条件主要是写作的时间、地点、环境;主观条件主要是自己的才能、学识和所掌握的材料等。学生在选择毕业金融论文题目时,必须考虑自己的主、客观条件,量力而行。我们只能做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的事情。 2、金融论文的准备 写作犹如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是读书的问题。 读书主要靠自己,读书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就是听(听课)——看(自学)——用(查书)的发展过程。 金融论文写作之前,通过三年多的听课,学到了一些专业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又掌握了工具,写作之时,就可以自己去钻研,一本书从头到尾循序地看下去,总可以掌握其要领。 再进一步,到一定的时候,就可以不必尽去看书,因为世界上的书是读不完的,何况许多书只是备人们查考,而不是供人们读的。一个人的记忆力有限,总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会走路的图书馆,这个时候,自己就得学会查书,一旦要用的时候就可以去查。在金融论文撰写中,在解决某个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某种知识,就到某一部书中去查,查到自己要看的章节,遇到看不懂的地方,就再往前面翻,而不必从头到尾逐章逐节地看完整部书。很显然,查书的基础在于博览群书,博览者,非精读也。如果自己用“闭上眼睛”,能够“看到”某本书在某个部分都讲什么,要用的时候能够“信手拈来”,那就不必预先去精读它死背它了,所谓读书是一个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的过程就是这个道理。 3、金融论文的撰写 撰写金融论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运用逻辑思维。 撰写金融论文有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时间,一个条件是分析能力。没有时间就没办法充分占有材料。要有分析能力,就要有逻辑的头脑。逻辑上讲两种科学方法,一个是演绎,一个是归纳。所谓演绎,就是从一般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所谓归纳,就是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学生撰写金融论文,要先用归纳,再用演绎,不能反过来,一反过来就坏了。 怎么进行问题研究呢?就是从大量的具体材料中去归纳,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结论是在归纳的未尾,而不是在它的开头。所谓分析,就是要以归纳为基础,如果没有归纳就作分析,那么结论常常是错误的。凡是先立结论,然后去找例证,往往都靠不住,因为你往往是主观的,找一些为你所用的例证,不为你所用的就不要,那自然就错误了。归纳的重要也就证明充分占有材料的重要。因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个别的东西越多(例如数据),越充实,越能证明你的观点是可靠的,越丰富的资料可以为你的观点的成立提供越有力的支撑,问题要集中,素材要丰富,宁可问题小而实,切忌大而空。 三、金融论文三要素 1、论点 论点是金融论文中的确定意见以及论证这一意见的理由,所以论点也叫做理由。论点是作者对客观事物所提出的主张、见解或设想。由于论点是一个判断,所以也叫论断。 在一篇金融论文中,一般有一个中心论点和若干个分论点(即写金融论文要分题,分成几级小标题),各个分论点可以是从属的,也可以是并列的,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依赖、密切联系的整体。中心论点是最基本、最主要的论点,是金融论文的中心,是各层次、各部分论点的核心。分论点是指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来支持、证明中心论点的一些看法和见解,它从属于中心论点,也可以说它是中心论点的论据。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的关系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这样,用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的方法,写出来的金融论文眉目清楚。 中心论点是金融论文的灵魂,既是论证的出发点,又是论证的归宿点,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对论点的主要要求是正确、新颖、鲜明、集中、深刻。 2、论据 论据是立论的根据,立论也叫做证明。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它是作者从大量信息中经过反复推敲后优选出来证明论点的材料。作为论据的材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理论论据,它包括定义、原理、定律、公理、规律、公式等等;另一类是事实论据,它包括现实材料、典型事例、调查报告、历史事实、工作经验以及统计数字等等。 论据是议论的基础,也是作者形成论点的基础,是支持论点的支柱。作者只有积累了诸多可以作为论据的材料,才能有的放矢,动手写作金融论文(也叫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对论据的要求是:必须为论点服务,充实有力。 3、论证 论证是论述并证明。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也就是用正确的推理和具体的事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字面意义就是论述证明。论证要合乎逻辑,体现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论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阐述正确论点为主,用充分的论据证明金融论文观点的正确性,叫做“立论”;另一类是以对反面论点的驳斥为主,叫“驳论”,也叫“反驳”。论证是通过科学思维发现真理的重要形式。 对论证的要求:一是要抓住要害揭示本质规律,用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二是论证过程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性,不偷换概念,不以偏盖全(但有的学生金融论文分析事物,一好百好,一差百差,这样不行),做到材料和观点的高度统一。三是在驳论时要以理服人,做到有理、有据、有节。 论证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归纳论证,归纳论证又叫例证法,或叫事实论证,是用事实作论据,举例说明论点,由若干个别的、特殊的事例推导出一般性结论的论证方法。它通过对一些个别事例的分析与研究,归纳它们的共同属性,综合他们的共同本质,从而得出带有普遍性的论点。这种方法着重摆事实,从大量的事实出发,经过必要的分析与综合,来证明论点。二是演绎论证,演绎论证又叫引证法,或叫事理论证,就是以一般事理为论据,论证个别事物,从而推导出新的结论。它是通过某一科学原理或公认的道理,推出一个新的结论。它反映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 四、金融论文最基本的要求和几种常见的错误 1、金融论文要在专业上突出思想性、观点性、分析性 一篇好的金融论文,通篇突出的应该是作者的思想、观点,论述时要有分析有见解,基础研究要力求具有新观点新思想,应用研究要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观点明确,层次分明,内容丰富,逻辑性强,具有说服力、说理性,要文字简练,避免重复、繁琐。 要把自己置于读者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金融论文,一篇连自己都不愿看的金融论文自然也无法吸引他人阅读,因为读者阅读金融论文的习惯一般是首先看题名,其次是看摘要,再次看结论,读完结论后才考虑这篇金融论文是否有阅读价值,决定是否看全文。结论既是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内容,又是文献工作者作摘要的重要依据,因此,写好金融论文的结论很重要。结论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了什么规律,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了哪些补充、修改和证实,有什么创新,研究的领域还有哪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关键,而这些方面又最能体现金融论文所具有的思想性、观点性和分析性。 2、几种常见的错误 (1)把金融论文写成综述文章 对一个问题进行综述,是一种结构文章的方法。这种方法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某种会议的讨论进行综述,例如,在一个讨论会上,对那些讨论的问题有哪些意见,各种意见的根据是什么,综述出来,写成一篇综述文章;或者对一年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例如,在每年结束的时候,有的学者对某一类的问题进行综述,指出一年来,这门学问取得了哪些进展,有了哪些成果,写成一篇综述文章,这些,都是结构文章写法的运用。二是对具体的理论问题进行综述,同时加以评价,例如在某个理论问题上,归纳出几点,对各家学说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做出评价。综述文章不适合做毕业金融论文,因为它难以体现学生在专业方面的思想、观点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把金融论文写成罗列式文章 金融论文应尽量避免一般知识性的描述,拒绝常识性的东西(包括意义、作用、特点等),力戒教科书化(用平铺直叙的方法)和空泛议论,要尽量使用规范的经济学语言,避免使用口语化和陈旧、过时、累赘的语言,否则文章思想会显得庸俗、呆板、枯燥。因此,要突出金融论文的论述深度。在每年指导的学生金融论文中,有相当多的学生将金融论文写成了这类文章。 (3)《摘要》的错误 《摘要》是对金融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和真实反映。摘要一般不超过200字,其内容包括: 第一、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研究的见解、结论与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摘要不列举例证,不描述研究过程,不做自我评价,更不要把摘要写成金融论文的写作背景、金融论文的写作意义和被论述事物的发展方向,而这些恰恰是学生最容易犯和比较多犯的低级错误。下面,笔者就以往学生金融论文摘要中常出现的错误在此列举几例。 例如,将摘要写成金融论文的写作意义和事物的发展方向的有: 《股权分置改革研究》金融论文摘要:股权分置改革是为解决我国资本市场的历史遗留问题而进行的一项重大的制度性变革,是推进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稳健发展的重要举措(笔者注:这里讲的是写作金融论文的意义)。股改至今,总体上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下一步应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大胆创新,妥善解决股改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确保股改取得最后成功(笔者注:这里讲的是被论述事物的发展方向)。 又如:将摘要写成金融论文的写作背景的有: 《我国证券市场开放问题初探》金融论文摘要:在当今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高,我国证券市场也将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我国证券市场进行认识和改造,是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注:这里讲的是写作背景)。 还如:将摘要既写成金融论文的写作背景又写成写作意义的有: 《跨国银行并购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金融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快速发展,国际银行业掀起了一股跨国并购浪潮。在国际银行业跨国并购浪潮的影响下,我国开始了银行并购重组的步伐(笔者注:这里讲的是写作背景)。中资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不仅为外国银行的跨国并购提供了在我国的发展机遇,也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改进银行业的治理结构、提高银行业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银行业改革中具有开拓性意义的重要举措(笔者注:这里讲的是写作意义)。 再如:将摘要写成金融论文的自我评价的有: 《外汇储备、股票价值与货币供给量的实证分析》金融论文摘要:本文以货币政策是否适合把资产价格纳入其中为切入点,分析了M2与外汇储备、股票价值的关系。通过运用有关计量检验和修正模型分析,得出M2与外汇储备、股票价值在长期、短期内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并为我们在分析通货膨胀原因、制定货币政策时提供了参考(笔者注:最后二句是对金融论文作自我评价)。 正确的写法应该是,例如:《中国股票指数期货模式研究》金融论文摘要:本文研究了股票指数期货作为一个新的金融品种,在控制和防范股市总体风险中的作用。认为中国建立股票指数期货,不仅有利于推动股票现货市场和基金业的发展,加大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而且还能起到稳定国家金融安全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建立股票指数期货,不仅必要,而且可行(笔者注:这里讲的是研究的内容,见解与结论。该摘要引自《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 再如《世界货币——人民币走向强势货币的必然选择》金融论文摘要:本文从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发展的角度研究了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意义及可能性。认为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是对世界范围内的资源进行的一种有利于中国的配置。由于多元世界货币的竞争态势决定了人民币在发展成为世界货币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风险,因而,规避风险的根本出路在于永久性地稳定人民币的币值,提升人民币的国际竞争力。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地不断增强,随着人民币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参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民币必然朝着世界货币的方向发展(笔者注:这里讲的是研究的内容、见解、采取的措施与结论。该摘要引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6期)。 总之,金融论文的写作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好的金融论文不是想写就能写出来的,它饱含着作者的汗水、心血和智慧,因此,只有肯动脑筋,肯花功夫,勤于学习积累、善于研究探索的人,才能够写出高质量的毕业金融论文来。

  • 私营企业金融控制大有可为_金融论文

    这次全国非国有企事业单位金融控制理论研讨课题,是由广东省审计厅、广东省金融控制协会和浙江省审计厅、浙江省金融控制协会共同承担的。从今年七月开始以来,课题组共收到十六个省、市的文章共计85篇,这些论文均由私营企业金融控制部门的实务工作者和理论界的学者撰写。论文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我国非国有企事业单位金融控制的发展策略,论述了非国有企事业单位金融控制产生的动因、目标、机构、职能和管理体制,并展望了非国有企事业单位金融控制发展前景。论文取材新颖、观点明确、内容丰富、论述正确,对于促进非国有企事业单位金融控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在我就这次的论文活动进行综合评述。 一、论文对私营企业金融控制产生的动因进行了论述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共有制经济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国的私营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为活跃流通、繁荣市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安置下岗职工和富于劳动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了重要作用。但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小富即安”思想严重;家族管理现象普遍,公司治理较薄弱;扩张中的融资“瓶颈”等。私营企业要想实现更高的目标,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发展金融控制。 在产权特征和公司治理上,私营企业与国有国营企业的最大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权明晰程度,前者产权主体明确,产权清晰,而后者国家作为一个产权主体,看似明确,实则模糊;二是委托代理关系,前者或者所有者直接从事企业经营管理,从而不存在股东与经营者层面上的委托代理关系,或者所有者不直接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而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但委托人和代理人主体明确、委托代理链简洁、关系简单,后者所有者不可能直接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委托代理关系一定存在,而且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主体不明确、关系模糊、委托代理层级较多。 私营企业设立金融控制制度是企业自身的一种内在的主动需求。在私营企业,其外部产权明晰,不存在多级代理。企业是一种团队生产,当存在个人行为的外在性时就会有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在企业的团队生产中,如果没有监督者的监督就会有偷懒、虚报业绩、转移企业财物等现状的发生。当存在委托责任关系就会有受托责任人对委托人是否尽心尽职,有没有如实履行受托责任等问题。作为理性人的私营企业的业主(股东)当然就会想方设法杜绝这些增加企业内部成本影响到其自身财富增长的因素,但依靠其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尤其是当企业规模大、生产经营复杂、生产经营场所分散时,业主(股东)控制的距离太远,难以实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即使是业主(股东)能够对企业实施有效控制,使企业团队努力工作,但企业团队内各个职能部门所作出的努力是否能够如愿以偿的给业主(股东)带来效益,增加其财富,有赖于外部人的评价,因为一个人或组织难以对自己的工作好坏和努力的结果作出正确的评价和预测。设立金融控制机构,建立一个专司内部监督控制职能的部门,有利于协助业主(股东)组织和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其财富最大化的目标。 二、论文从私营企业金融控制目标与职能进行了论述 1、大家一致认为,金融控制目标是金融控制行为的出发点,是金融控制活动所要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所以金融控制目标必须反映所服务企业的性质,并受制于客观经济环境。私营企业金融控制必然反映的是私营企业的本质特性及其金融控制的本质要求。 私营企业的金融控制目标是单一的,就是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私营企业金融控制目标就是反映私营企业最本质的内生变量的产权属性和公司治理属性。私营企业的股东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身财富的不断增长,而在有效的公司治理构架下,经营者与股东的目标趋于一致。在这个组织目标统辖下,金融控制目标就是在于协助组织成员增加企业价值和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2、金融控制职能是围绕实现金融控制目标而内生的固有功能,它受到审计目标的影响,所以审计职能也会受到企业特性的影响。 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企业的金融控制具有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而私营企业更重视的是服务职能。私营企业金融控制是自身发展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建立金融控制机构,从事金融控制活动,目的就是在于充分利用金融控制的服务职能,协助和保证组织实现目标。除了国有企业一般的评价和控制等服务性职能外,因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产权属性和公司治理属性不同,还突出明晰产权和咨询等服务性功能。私营企业的产权属性表现为外部的明晰性和内部的模糊性,公司治理上表现为存在构建合理公司治理的基础,产权属性决定了私营企业拥有国有企业金融控制所不具有的一项特殊服务功能-明晰内部产权,而存在构架合理公司治理基础的属性决定了私营企业金融控制的咨询服务功能。 因此,咨询是私营企业金融控制服务职能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在一个存在有效公司治理机制的私营企业,经营者的目标与股东目标一致,领导团队追求价值增值,内审必须帮助组织实现这个目标,企业的生产经营极其复杂多变,内审凭借自己的独有身份和优势,采用参与式的审计方式,以服务为导向,为企业提供保证咨询服务。其所涉及的服务咨询领域包括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决策、项目投资、销售市场景气状况等战略性决策,也包括了物资采购、生产工艺,产品促销效果、人力资源管理、后勤服务系统效率、信息系统设计与运行等技术和运营性决策,内审人员通过与经营者的交流自己的审计结论协助经营者改善经营效益。 三、论文对私营企业金融控制机构和管理体制进行了阐述 “私营企业金融控制机构设置和管理取决于私营企业本身”,这是这次所有论文的一个共同点。在私营企业,无论是存在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的治理结构还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的单边治理结构,经营者都有动力把金融控制机构安排成最具有工作效率和效能的组织结构,影响内审工作效率和效能的是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了提高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私营企业应把金融控制机构直接设置在股东会或董事会的领导下。对于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业主(股东)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股东会人数不多,工作机制和决策机制灵活,能够对金融控制机构进行管理,金融控制机构可以直接隶属于股东会的领导,保障审计人员的绝对权威。对于规模大,按公司制运行的私营企业则应将金融控制机构设在董事会的领导之下。 在管理体制上,私营企业金融控制机构只受本单位的领导,对本单位的上级负责。在业务上受金融控制协会的指导,具体表现应为执行遵守《中国金融控制条例》和中国金融控制协会制定的金融控制基本准则等行业准则和规章。 四、论文探讨了审计内容与重点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以管理审计为重点。私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是一项基础工作,是进行管理审计的基础。私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一是保证企业组织科学合理,生产流程规范运行;二是保证内部控制系统提供的信息真实及时,以便保证实现审计目标,提供决策有用性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发挥内审的管理职责,实施管理审计,达到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内审人员通过自己的工作,帮助组织成员,提高组织机构的效率,合理配置经济资源,达到企业经营的既定目标。 2、突出战略审计和风险评估。私营企业目前正面临经济转型期和第三次创业的考验,私营企业的家族经营模式还没有形成一个企业家队伍,企业领导者对未来经营环境和核心竞争力的洞察力、预知力和创新力都不够敏锐,对新兴行业经验不足,定力不够。这些不利条件使得私营企业举步维艰,一旦出现投资决策、经营决策错误,就有可能出现企业现金断流,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所以私营企业目前迫切需要的是战略性金融控制和风险评估,期望内审能够对组织管理的业务性质、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市场、组织的市场形象、运营机制等战略问题进行审计和评估,协助保证组织规避市场风险、获取战略优势。 3、开展质量审计,促进私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不断发展壮大,以质量求生存。IIA的《金融控制实务标准》与ISO9000在内容和目标上的共同之处,是内审结合ISO9000开展质量审计的理论依据。ISO9000系列标准的内容几乎包括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各个方面,要达到ISO9000的标准,需要企业组织成员共同努力,对每个工序、流程、作业方式、管理模式、质检过程等进行严格控制和规范。所以内审有责任也有权威结合ISO9000搞好质量审计,提高私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内审目的。

  • 企业偿债能力评估——实现资产处置方案最优化的重要手段(一)_金融论文

    主题词 资产保全 资产管理公司 企业管理 资金管理 企业偿债能力评估——实现资产处置方案最优化的重要手段 不良金融资产的处置工作是一项技术含量高、道德风险高、过程复杂、社会影响大的业务活动。在这项工作中,一个广为各有关方面关注的内容就是资产处置损失和资产回收价值的判断与确认。 一、什么是企业偿债能力评估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不良资产实质上是经济生活中累积形成的配置不当的经济资源。为了尽快地回收资产,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价值,目前国内各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打折变现,而决定资产管理公司非抵押金融债权清偿金额的主要因素是企业偿债能力的大小。因此如果采用恰当的方法确定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就可以合理地预期非抵押金融债权的大约回收率和清偿金额。 本文所说的企业偿债能力是指:企业通过经营、投资、资产处置等活动可能创造出的现金流量用来清偿债务的潜在能力。企业偿债能力评估是指: (1)在进行的金融资产终极处置和阶段性处置过程中,对企业(含债务人、保证人、其他承贷主体)运用审计并结合一些评估技术,对企业的资产质量进行分析评价,对企业负债的有效性进行核实,判断企业用可偿债资产的真实价值归还企业一般负债的能力; (2)判断企业的经营能力与发展前景,特别是对企业盈利能力的现状与变化趋势做出判断; (3)结合上述两个方面,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做出综合判断。 二、企业偿债能力评估方法简介 1.企业偿债能力评估的要素 企业偿债能力评估的要素有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目的、评估基准日、评估方法、评估结论。评估主体是指从事企业偿债能力评估的机构和人员,其中执业人员一般需要具备会计审计和资产评估的知识和经验;评估对象是债务人、保证人或其他承贷主体的偿债能力;评估目的是为办事处的不良金融资产处置提供参考依据;评估基准日是指与企业偿债能力评估结论对应的时点;评估方法是指评估主体收集评估证据,主要运用审计的方法,结合一些资产评估方法和自己的专业经验,去判断企业偿债能力的技术;评估结论是指企业偿债能力的评估结果。 2.企业偿债能力评估的主要技术框架 (1)确定企业偿债能力评估的范围。按照会计报表要素,企业偿债能力评估的范围可以大致划分为:资产项目、负债项目、所有者权益项目、收入项目、成本费用项目等。 (2)判断影响企业偿债能力的主要因素。影响企业偿债能力评估结论的主要因素是企业的资产规模和资产质量、即期和远期债务规模、盈利能力、现金净流量、持续经营能力及其他有助于提高或降低偿债能力的定性因素。 (3)确定企业偿债能力评估基准日。鉴于资产管理公司债权管理范围内的企业较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以及财务核算不规范的实际情况,偿债能力评估基准日一般在资产处置计划日期的半年以内。 (4)评估主体采用恰当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收集各种直接和间接证据去分析判断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发现企业是否隐匿优质资产和收入,剔除无效资产,根据实际情况和会计原则对各有关会计科目进行调增或调减;对企业负债的真实有效性予以核实;对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现金流量等进行分析判断。 (5)评估主体采用恰当的资产评估方法,收集各种直接和间接证据,对企业的各类资产进行产权界定和资产描述,并且依据各种资产类型,结合不同资产的特点,参照公开的市场交易案例,合理确定企业资产的市场变现价值,最后汇总得出企业的有效资产总额。 (6)鉴于资产管理公司的非抵押债权对于其他一般债权人不具有债权优先受偿权,因此资产管理公司的非抵押债权与其他一般债权人在同等清收力度下受偿率应当大致相同。但对于同样是未设定抵押权的一般债权,其中还是有些债权与设定抵押权的债权具有相同性质,企业必须优先全额偿还,这类债权被称企业的硬性负债,主要包括:国家税金,欠职工个人的工资、福利费、保险金与集资款等。同样也有些负债被称为企业的软性负债,主要包括:企业系统内部负债,欠股东款,欠财政款等,应对这些软负债及或有负债的有效性和应偿还的数量进行必要的审核、剔除或缩水。 基于以上理由,企业的可偿债有效资产价值和需偿还的一般负债总额是: 企业可偿债的有效资产价值=企业有效资产总额-已设定抵押权的有效资产总额-企业的硬性负债 或者, 企业可偿债的有效资产价值=(经审计调整后的总资产-经审计调整后的设定抵押权的资产-经审计调整后的应收款项中的实际损失-经审计调整后的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经审计调整后的无法偿债的无形资产-经审计调整后的其他损失和其他无法偿债的资产)的真实市场价值-企业的硬性负债 企业有效的一般负债=经审计调整后的负债总额+经审计核实后或有负债中可能负担的部分-经审计调整后的设定抵押权的债权-经审计调整后的硬性负债-应扣减的企业软负债因此,在仅考虑已知财务因素的情况下,与企业一般负债相互对应的企业可偿债有效资产价值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大致说明企业偿债能力的大小: 企业偿债能力比率=企业可偿债的有效资产价值÷企业有效的一般负债×100% 该项比率说明,在对企业偿债能力进行静态分析的情况下,仅考虑已知的财务因素,企业的每100元一般的有效负债能够有多少有效资产价值做归还准备。此外,为判断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还可设计“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比率”指标进行辅助分析: 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比率=企业可偿债的有效流动资产价值÷企业有效的一般负债×100% (7)对企业近年的经营状况、特别是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和发展前景进行判断,对企业可能用于还债的现金流量进行研究。 (8)综合上述全部分析结果,对“企业偿债能力比率”、“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比率”两个静态指标进行修正,即确定企业盈利能力和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两个调整系数,再将偿债能力比率乘上这两个系数,得出动、静态分析相结合的偿债能力指标。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偿还债务的潜在能力。

  • 网络信息采集系统_金融论文

    前言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种竞争既是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竞争,也是管理水平和成本控制能力的竞争,而信息技术是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国内、外业内公司在完成了信息网络和业务系统建设之后,都必然会面临如何有效采集、保管、分发和利用业务流程产生的大量原始业务信息的问题。传统的人工管理效率低、易忽略重要信息、检索和查询不便。从国外公司信息系统建设的规律和实践情况看,在行业公司建立一套电子化的业务信息采集、存储、分发、查询和利用系统,并基于该系统保存的海量信息资源衍生出与信息流转、信息提取、客户服务管理、决策支持等相关的高端应用,这已经成了一种能够切实提高行业公司信息系统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挖掘信息潜在价值的先进运营模式。 AAA公司是一家面向行业客户,致力于业务流程和业务信息管理领域的软件研发、解决方案设计、技术咨询的专业信息技术服务商。公司拥有一批最早参与国内业务流程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信息管理、海量存储、分布式架构、数据仓库等技术领域拥有深厚的人才和经验积累。 针对XXX公司“网络业务信息采集系统”的具体需求,我们特别为贵公司度身定制了一份《XXX网络业务信息采集和发布系统方案建议书》。我们设计的业务信息采集和发布系统具备以下特点和优势: 紧贴需求:用自动化的业务流程和业务信息管理技术促进业务发展,提高业务信息的应用价值,以丰富的信息检索手段、安全的信息分发机制、完善的业务处理流程满足贵公司的业务需求。 技术先进:用完美页面扫描技术和OCR自动识别技术提高书面信息的采集效率,用海量信息管理技术掌控信息资源,用数据挖掘与报表分析、生成技术彰显业务信息的内在价值。 配置灵活:根据贵公司不同部门、不同网点的具体需求,我们可在系统中提供不同的配置策略、不同的业务模式或不同的功能组合;根据贵公司的IT系统整体规划和应用需要,我们在系统中预留了功能升级或系统扩容的接口。 面向未来:以最适用的技术体系、最现实的配置方案切实满足贵公司当前业务需求,同时为数据大集中、数据仓库、风险管理等潜在的应用需求预留接口,以便在今后顺利实现向更高层次应用的平滑过渡。 我公司衷心希望能为XXX公司的“网络业务信息采集和发布系统”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AAA 2008年8月 目录 公司简介 1.1AAA有限公司 AAA公司是一家面向行业客户,专注于应用软件开发、系统整体解决方案设计和专业技术咨询的信息技术服务商。AAA公司创建于****年,在全国各地均有业务开展。公司目前有员工**名,其中开发和技术服务人员***名。公司总部设在F,并在A、B、C、D、E、F等地设有分支机构。公司于****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并于****年通过了二级系统集成商的资质认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而信息技术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这一时代背景下,AAA公司始终坚持“信息先行、服务至上”的经营宗旨。通过为客户提供专业、优质的信息服务,AAA公司可以帮助行业客户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一家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服务公司,AAA有限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 信息技术咨询、培训服务; 系统集成、应用软件开发、以及全面解决方案的设计、开发和工程实施服务; 应用软件的选型、二次开发和客户化服务; 设备的选型、代理、安装和维护服务。 AAA公司由一批有着丰富的技术咨询、方案设计、应用软件开发和工程实施经验,掌握先进的IT技术,深刻理解行业客户需求和业务发展趋势的专业人士组成。年轻和高素质是我们公司人员结构上的特点,目前公司员工平均年龄28岁,本科以上学历的占93%。 1.2成功案例 AAA公司先后在该行业成功实施了三十多个与业务流程自动化、业务信息采集和发布等相关的系统集成项目,客户满意度高达100%。以下是AAA公司在此行业的成功案例一览表: 客户名称项目名称 上海A公司业务流程自动化管理系统 广东B公司业务信息综合管理系统 德国C企业自动化公文流转系统 广东D有限公司业务信息综合管理系统 台湾E实业公司自动化公文流转系统 无锡F家纺厂报表生成与分发系统 广东G公司业务信息综合管理系统 日本H物流报表生成与分发系统 丹麦I保险公司业务信息采集和发布系统 山东J投资公司业务流程监控和风险管理系统 上海K实业公司客户信息采集、管理系统 需求分析 2.1项目背景 XXX公司于****年完成了全公司的信息系统网络化建设,实现了全公司统一的信息基础架构和信息共享平台,并开通了自动化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流程自动化必然意味着信息共享程度的提高,也必然对信息采集和发布的自动化提出新的要求。 为了提高全公司信息采集和信息利用的水平,为了在充分挖掘信息潜力的基础上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XXX公司的相关部门于****年初联合提出了“网络业务信息采集系统”的具体需求。 2.2需求概述 根据XXX公司相关部门的联合规划,建成后的“网络业务信息采集系统”应满足以下需求目标: 支持网上信息采集、人工录入、扫描和机器识别、批量录入、异类信息导入等多种信息采集方式; 集中、长期、安全地存储全公司的业务信息; 根据业务规则自动将相关信息分发到不同岗位的管理者或业务人员手中; 支持网页发布、电子邮件发布、打印账表发布、手机短信发布等多种信息发布方式; 提供统计、分析等附加功能。 有关XXX公司“业务信息采集和发布系统”的详细功能需求,请参见XXX公司提供的《需求说明书》。 方案概述 3.1系统名称 XXX“业务信息采集和发布系统”。 3.2处理对象 XXX公司各业务部门、各网点每日业务产生的所有业务信息。从业务信息的载体看,待处理的信息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格式化的电子信息:如业务数据库中的当日交易信息、其他系统导出的XML格式数据等。 非格式化的电子信息:如Word文档、PDF文件、电子邮件正文、HTML页面等。 纸质信息:如手填表格、打印单据、签字凭证等。 3.3设计思路 我公司为XXX设计的“业务信息采集和发布系统”包括以下主要设计思路: 提供统一、可扩展的信息采集和发布平台; 信息的分散采集和集中存储相结合; 充分利用XXX现有的网络平台完成信息传输; 利用分级存储机制永久保存海量信息资源; 在基本保持XXX现有的业务规则和业务流程不变的情况下,利用自动化的信息采集技术简化业务环节,提高业务效率; 提供人性化、易配置、易维护的系统管理界面。 3.4技术优势 我公司为XXX设计的“业务信息采集和发布系统”拥有以下技术优势: 软件完全基于Java语言和J2EE平台开发,信息交换使用XML格式,软件系统灵活,易于移植和扩展; 纸质信息采集部分使用国内最先进的“OCR识别引擎”,自动获取信息内容,对印刷体数字、英文和中文字符的识别准确率超过95%,对条形码和手写标记的识别准确率超过99.9%,对手写阿拉伯数字的识别准确率超过90%; 信息存储系统采用全球最先进的存储管理平台及海量存储设备; 除图形化的管理、配置界面外,所有软件模块均预留扩展和开发接口,接口以类库和脚本语言方式提供,公司的系统管理和开发人员可利用这些接口完成系统优化、附加功能开发等工作。 方案详解 3.5业务流程 我公司为XXX设计的“业务信息采集和发布系统”开发、实施并正式上线运行后,XXX公司内与信息采集和发布相关的业务处理流程如下图所示: 3.6网络结构和硬件配置 系统的网络结构和硬件配置如下图所示: 3.7软件架构 系统的软件架构如下图所示: 3.8软件系统功能详解 (略) 3.9硬件产品介绍 (略) 项目实施方案 4.1项目组结构 4.2项目实施计划 配置与报价 硬件产品规格单价数量折扣折扣价 FWG3 Stor3100120*72GB¥******.**285.0%¥******.** FWG3 TStor9500240TB*2¥******.**285.0%¥******.** FWG3 OStor1859GB*1050S*2¥******.**185.0%¥******.** FWG3 NetStorContek 8803FB8000*3¥******.**185.0%¥******.** JRW xSeries RS4004*2.1G¥******.**385.0%¥******.** Radal DocMaster 51001024DPI*65¥******.**1585.0%¥******.** Radal DocMaster 21001024DPI*25¥******.**7485.0%¥******.** 小计¥******.** 软件产品版本单价数量折扣折扣价 维翰业务信息采集发布引擎v3.0.5¥******.**265.0%¥******.** 维翰报表管理系统v5.5.0¥******.**165.0%¥******.** 维翰业务信息管理平台v3.0.5¥******.**165.0%¥******.** 翰玟OCR识别引擎v2003.0639¥******.**265.0%¥******.** FWG3 StorManv12.1¥******.**165.0%¥******.** 小计¥******.** 系统集成和服务费 系统集成和服务费软硬件总价*%¥******.** 总计¥*******.** 服务承诺 我公司对售出的软硬件产品提供1年免费保修和终身维护服务。维护方式主要包括热线咨询,现场维护,定期巡检,现场培训,网络支持等。 热线咨询:通过电话方式,为客户提供系统咨询、机故障诊断,简单问题解决等服务。对于电话不能解决的问题,将立即通知当地的分公司或办事处的技术人员,到现场维护。 现场维护:对于需要提供现场维护服务的问题,我公司承诺在同城24小时内、异地48小时内派遣技术人员到达现场解决问题。 定期巡检:我公司定期派遣技术人员走访用用户、进行设备巡检,随时了解系统运行情况、设备使用情况和用户的最新要求,及时解决用户遇到的各类软、硬件问题。 现场培训:技术人员为客户方工作人员提供相关的业务、技术和管理培训,介绍系统架构、各项功能、设备安装、操作使用、设备维护和软件扩展等技术,并负责回答用户提出的各种问题。培训和分2~5次分阶段进行,全部培训时间不超过4周。 网络支持:我公司根据系统集成项目的维护需求,专门开发了用户综合服务平台暨售后服务管理系统,客户遇到问题时,可直接通过网络反馈需求信息,并跟踪和监督问题的解决进程,必要时可直接向公司监管部门提出投诉意见。

  • 证券市场发展与会计改革_金融论文

    证券市场发展与会计改革 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02年9月底,我国境内上市公司达到1212家,总市值45000多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投资者开户数增至6850万户。这几个看似简单枯燥的数字蕴含着丰厚的内容,它勾勒出了中国证券市场10多年的巨变。 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不仅通过融资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而且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我国会计改革不断深入。而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又反过来为证券市场的持续、快速和稳健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技术保障。 一、证券市场的发展推动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 随着证券市场的产生发展,出现了许多在计划经济下没有遇到的新的会计问题。这些问题客观上要求我们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也推动了我国的会计理论、会计实务的改革,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会计改革的历史进程。 (一)证券市场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建立新的会计理论体系 证券市场的发展促使会计目标发生了变化,会计目标的变化催生了新的会计理论。会计改革之前,我国企业会计的目标主要是为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服务。证券市场建立后,广大投资者、债权人及有关方面都要求上市公司提供企业的财务信息。这一会计目标的转变为会计改革打下了基础,为中国的股份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支持。1992年7月,为了规范我国股份公司的会计核算,财政部颁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这一会计制度强调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将原来的“资金来源=资金占用”的会计平衡式发展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我国的会计改革打下了基础。新的会计制度、财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打破了行业间的会计制度差异,统一了会计处理的方法和程序。 (二)证券市场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建立新的会计报告体系 随着股份制的发展,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股东要求准确完整的会计报告。《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这一规定更加明确了“会计主体”的概念。与传统的业主制、合伙制相比较,公司更强调会计为记录、计量、报告企业的经济活动服务,而非为单个的股东服务。初步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确立了按照“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为主要内容的财务报告的编报要求。 证券市场的发展推动了财务报告的对象和编制范围的扩大。在证券市场上,财务报告的对象主要包括投资者、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税务部门、银行、证券管理部门等信息使用者,显然较非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使用对象扩大了。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投资者要求了解更多的财务信息,以便其作出正确的决策。因此,投资者不仅要求企业报告报表信息,还要求上市公司对报表中的某些信息在报表附注中予以详细说明;不仅要了解公司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还要了解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另外,上市公司经常发生收购、兼并、控股等情况,编制合并报表也就成为必然的客观要求。 (三)证券市场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建立健全的会计实务和具体准则体系 证券市场在发展过程中曾出现了一些不规范行为。针对上市公司会计处理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证券市场的广大参与者迫切要求对上市公司的有关会计处理加以规范,1997年5月我国第一个具体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的颁布实施就是证券市场提出客观要求的必然产物。1996年的琼民源事件,其主要问题是利用关联交易虚构巨额利润。琼民源事件发生后,财政部展开了调查,搞清事实真相后,为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杜绝不正当重组,财政部于1997年5月22日颁布了第一个会计准则棗《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则对确认关联方关系、规范关联交易和信息披露三个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从1997年《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第一项具体准则起,至今已发布了10多项具体会计准则,这些准则主要适用于上市公司,基本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对维护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证券市场的发展为注册会计师等中介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对上市公司如何向社会公众提供具有公信力的财务报告提出了客观要求,不断地推动我国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的变革。财政部1979年10月在上海进行建立会计师事务所的试点,并于1980年12月颁布《关于设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从此,我国正式恢复了注册会计师行业。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注册会计师行业服务的范围仅限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以及少量的中资企业。二十世纪90年代初,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申请上市的公司和已经上市的公司要提供由注册会计师审核过的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恢复以及20多年的发展,可以看出,推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恢复以及初期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证券市场。近两年来上市公司的作假、违规行为屡屡曝光,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公信力以及专业能力提出了质疑,客观上又为我国注册会计师外部管理环境和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以及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要求。 二、会计改革为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规范和技术保障 会计改革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和技术支持。证券市场的发展如果没有会计改革的支持,取得现在的成果是难以想象的。 (一)会计改革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 会计改革的进行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证。例如,1993年政府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和13个“行业会计制度”以后,准则与制度形成了“双轨制”。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上市公司的增加,公司的跨行业和跨地区经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已经使原有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规范越来越不适应证券市场参与者的需要,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缺乏可比性。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于2001年1月1日起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对于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在会计上更好地与国际惯例接轨,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新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不再区分行业,将原有的近20个行业会计制度统一为一个会计制度。另外,新制度对稳健原则运用更为充分、彻底,并引进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使我国会计制度更接近于国际惯例。客观上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证。 (二)会计改革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会计改革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例如,2000年前后,一批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的缺陷,进行不规范的资产重组。不规范的重组行为扭曲了上市公司的业绩水平,证券市场反映强烈,广大投资者呼吁规范的会计核算技术的支持。财政部于2001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新一轮会计改革,主要体现在八项准则的制定、修订及发布。同时,中国证监会下发有关通知,要求上市公司按照新会计准则和制度编制2001年中报。新四项计提首当其冲。根据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将在计提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存货、应收账款等四项减值准备的基础上,新增加对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委托贷款等四个项目的计提。这项会计政策的执行,保障了证券市场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抑制了不规范的重组行为,有利地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证券市场发展与会计跟进互动的良性机制 上市公司质量是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基石,投资者是维持市场发展的原动力,要稳步发展证券市场,首先要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保护投资者利益,首先就要提高会计准则和披露准则,建立一个合理的、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准则,使广大投资者能够正确判断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证券市场的发展状况、金融企业的改革实践以及目前证券市场面临的信心危机都充分暴露出会计改革比证券市场发展的滞后性。目前,我国尚缺乏企业合并、合并报表、职工福利义务、金融工具、所得税、政府补贴、资产减值等方面的具体会计准则,还缺乏对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终止经营的部门、每股收益(包括摊薄)的计算方法、分部报告等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要求,这些问题同样制约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和国际化。因此,要探索一种证券市场发展与会计跟进互动的机制,加快会计制度的改革,促进证券市场稳步、健康、快速、高效发展。 (一)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监督体系 1.在组织上保障会计制度的建设以及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严格遵守。我国会计准则主要由财政部组织制定,在制定过程中难免会考虑政府监管需求,而赋予会计准则规范企业行为的功能。因此,要优化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会计准则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主要功能,就需要改革会计系统的内部结构,将经验丰富的执业会计师、企业界工作的会计师、会计学者以及有关的官方代表在准则拟定过程中的被动咨询角色变为积极参与制定,实现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成成员的多元化组合,增强会计准则制定的中立性。在企业实行会计委派制度,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和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会计造假。对中介机构,则推行承担无限责任的合伙制,提高整个行业舞弊的成本,使会计师不敢被轻易收买。 2.建立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大监管处罚力度,提高会计准则的权威性。经济制度不能解决道德风险问题,再完善的制度也不能保证风险不发生,因此必须明确违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行为的法律责任,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处罚细则,加大对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违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处罚力度,增加违规成本,进一步树立会计准则的权威性。对于“假”要形成一种“不愿做”、“不敢做”、“不能做”的环境。 3.建立良好的报告沟通制度。上市公司作为大众公司,除商业机密外的所有重大信息都应当公开披露,要变革财务报告模式,扩大公共信息量,以增进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上市公司不仅要对财务信息进行主动、及时、连续披露,还应当对非财务信息(如战略管理、环境信息)、分部信息、以及企业未来预测性会计信息等进行充分披露。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缩短了世界的空间距离,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感受,IT技术的发展,为建立动态实时报告系统、实现会计信息的交互式交换(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流动)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规范信息披露,必须实行强制、充分披露原则,对虚假陈述造成投资者损失的要负民事赔偿责任。 (二)完善会计诚信机制 1.建立会计诚信机制,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应该说“信誉危机”主要是由于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不能保持“独立性”的极度失望而引发的。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而言,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是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更是整个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改革应该从建立良好的外部执业环境和提高事务所内部执业水平两个方面进行。 促使事务所保持“独立性”,应立足于建立能提供“高独立性”审计服务的制度环境。从注册会计师行业本身而言,应该从改进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合伙制、有限合伙、有限责任)、改进现行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的定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行业监管和惩戒、健全“审计失败”的行政、民事、刑事诉讼机制等几方面着手;应立足于建立自愿需求“高独立性”审计服务环境。应从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如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审计委员会制度)、改进注册会计师聘任制度(包括加强对“购买审计意见”和无理变更事务所行为的严厉监管)、培育成熟的投资者(包括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等几个方面着手。 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应从行业自律部门、准则制定部门、监管部门入手,应该在独立审计准则、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准则等几个方面的制度建设方面作出大力改进。从近10年会计事务所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反映的问题来看,在这3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上,确实做得不够。从事务所本身而言,还应该在员工招聘的知识结构、后续教育、职业培训等方面下功夫。 2.建立有效的市场分配和激励机制,增加收买成本和会计造假的机会成本。有资料显示,2002年初贵州天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上市公司力源液压仅获得6万余元审计收入,与此对照的是,毕马威审计中国石化2001年年报,获得6400万元的审计收入。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平均每名注册会计师以及相关助理人员的总收入每年约7-8万元左右,大量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状况非常不好,很多注册会计师实际上很容易被很小的经济利益打动和收买。如能建立有效的市场分配和激励机制,增加中介机构被收买的成本以及会计造假的机会成本,有利于规范会计行业的执业标准,净化执业环境,提高执业质量,进而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 (三)改革会计理论和实务体系,完善会计规范体系 会计作假的原因表面上是会计利润确认与计量理论和方法存在着先天性缺陷,其实质是现实中不恰当地运用了利润指标,是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这一较为普遍的社会心态作用的必然结果。财政部部长助理冯淑萍在2002年世界会计师大会“中国论坛”上说,我国对财务报表的监管重点在于利润表,而不是资产负债表。这是因为评价上市公司的最主要指标是利润,会计信息使用者和提供者最关注利润指标。个别公司在某个会计年度经营不善时,就可能铤而走险,利用各种手段来操纵利润。这一论断切合我国的客观情况,也对我国的会计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完善现有会计准则体系,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体系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工作者共同的奋斗目标。 (四)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适应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 上市公司财务会计部门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是促进证券市场功能作用的发挥及推动资本市场良性循环的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人员、证券从业人员、监管人员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以确保会计准则及其他会计规范得到有效贯彻实施,实现证券市场会计标准与国际接轨的目标。同时,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资产证券化成为必然,MBS棗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或称按揭证券;ABS棗资产支持证券等金融品种将引入市场,面对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的新形势,传统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面临着新的挑战,会计需要大胆创新,对传统的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进行大胆改革,会计的改革、发展和创新都需要具有前瞻性的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总之,为了适应证券市场的发展要求,下一步的会计改革可以从改革会计管理监督体制、树立行业诚信形象、完善会计准则规范和提高从业人员职业水平入手。建立证券市场发展与会计跟进互动的机制,将有利于促进证券市场稳步、健康、快速、高效发展,最终也必将促进我国财务会计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国际间合作。

  • 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动力和趋势_金融论文

    主题词 银行业 金融创新 风险管理 金融服务 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动力和趋势 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货币制度的变化为银行金融创新提供了基础,产生了大量的创新,出现了形式多样的与汇率、利率有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21世纪,经济全球化将给银行业金融创新带来新的动力,中国银行业也将在改革与开放的推动下产生制度创新、工具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极大地推进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动力 金融创新是指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对金融体系的基本要素进行重新配置和组合,产生新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或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效率的过程。银行业作为传统的金融行业,最早是以融资中介身份出现,在存款人与贷款人之间搭起桥梁。 20世纪30年代以后,大多数国家实行分业经营,对银行业与证券业采取隔离政策,严格控制银行资金流向,目的是要防止银行发生经营风险。 实行严格的管制使银行业金融创新受到一定的抑制,竞争力随之下降,面对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环境,银行业往往不能适应投资者资产管理需要,难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金融服务产品和项目,从而失去大量的市场份额,致使收入增长缓慢。同时,银行业由于不能有效运用新的金融工具管理其资产负债,导致管理失控甚至发生金融危机。事实证明,严格的分业经营并不能使银行业与金融风险“绝缘”,相反却使银行业由于缺乏创新动力和竞争实力而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逐渐采取浮动汇率制度并实行利率市场化,这些政策变化成为金融创新的动力。其中,证券业、期货业、保险业的金融创新表现得尤为突出,各种证券、期货、保险工具不断涌现,相关金融行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其间,银行业金融创新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出现了适应汇率和汇率变化的一系列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项目。 与过去30年相比较,21世纪银行业金融创新的速度将会进一步加快,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经过较长时期的分业经营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到,分业经营不能与风险防范划等号。为了提高银行业竞争力,有关监管部门将逐步放松对银行业创新的管制,采取银行业综合经营模式,在管理体制上允许银行通过股权参与控制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 二是在金融对外开放的条件下,经济全球化、调控间接化、价格市场化将逐步增强利率、汇率的市场性,进而使金融资产价格的易变性有所增强,相应产生风险规避和风险投资的需求,为银行业推出新的金融工具创造必要的市场条件,成为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市场需求拉力。 三是金融发展过程中,传统银行业务的利润趋于下降,银行业将从利润最大化出发推进金融创新,通过业务多元化、综合化经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增加新的利润来源,提升创造利润的能力。 四是金融市场变化会使银行业的资产价格风险日益显现,银行需要通过金融创新来提高管理风险的能力,保证经营的稳健性。从提高银行内控水平入手,运用新的金融工具和风险监控方法,对银行经营风险实行动态监测和管理。 银行业加强金融创新的动力还来自与证券机构和保险机构的竞争,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各种基金、投资连结等金融产品都是银行储蓄存款的竞争对象。银行迫切需要根据客户要求,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推出具有竞争力的金融服务。 21世纪银行业金融创新展望 21世纪银行业金融创新既会在制度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又会在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得到发展。 1.制度创新。一些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为了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力,将逐步引进银行业综合经营模式。在加强银行业商业化、法治化管理的基础上,实行机构管理创新,建立银行控股集团公司,允许银行参股非银行金融机构。从区域来看,商业银行不仅可以在同一国家跨地区开展业务,而且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跨国开展业务,促使银行业经营国民化和国际化。 2.产品创新。银行业将根据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要求,率先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方面进行创新,通过推出一系列融存款与投资于一体的金融产品,综合运用商业贷款、债券投资、股权参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企业风险投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服务,保证银行资产规模、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收益的持续增长。目前,证券、期货、保险已经成为保值、投资的重要手段,这些金融工具有别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的特点在于:它们不是直接满足融资需要,而是为客户管理资产服务,起到保证投资者收益的作用。其中,有的金融产品既具有投资功能,又具有存款替代功能,如果银行不能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就会失去大量储蓄资金来源,更会失去大量的市场份额。因此,在未来金融发展过程中,银行业将适应直接融资比例增加的趋势,重视拓展中间业务,并在证券、期货、保险业务的代理、投资顾问等方面拓展业务。 3.管理模式创新。业务创新将对银行业管理模式提出要求,使银行业在管理创新方面得到新的发展。银行管理已从早期的“三性原则”(收益性、风险性、流动性)发展到现行商业银行的“CAMEL体系”(资本、资产、管理、收益性、流动性)和“ROCA标准”(资本充足率)。最新推出的“BOPEC标准”(BOPEC为银行子公司、其他非银行子公司、母公司、收益、资本充足率的缩写),提出了对银行控股公司实力和稳健性的总体、综合评价标准,规定其总资本占总资产的比率不能低于3%。在金融创新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银行业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按照有关银行经营原则,从审慎管理的要求出发,制定提高效益、降低风险的有效管理方法和措施,提高银行业资本运作水平。此外,银行业将适应业务开展的需要,完善内部机构设置,建立权责明确、机制健全、分工合理、管理有效的新型银行管理体制。 4.风险管理创新。金融创新在给银行业收益结构带来有利影响的同时,也会给银行业带来新的风险,这就要求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实行风险管理创新。银行风险控制将会是动态的,即根据银行自身业务开展情况,不断完善风险控制措施。金融创新将使银行业务的风险发生变化,表面上看,中间业务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外,但在一定情况下却会转变为银行表内资产。总体而言,银行业金融创新将促使银行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21世纪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趋势 中国现代商业银行的建立和发展起于20世纪末,多年来,银行业金融创新受到严格的制度约束,集中表现为:尚未建立现代商业银行体制,缺乏严格的内控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健全等。如果监管部门放开对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管制,便会产生并累积严重的金融风险,因此,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商业银行制度,发展传统的银行存贷款业务。 21世纪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外部环境利弊共存,有利的一面表现为,金融宏观调控改革将进一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步伐加快,由此形成有利的金融创新外部环境。不利的一面表现为,企业和居民参与金融创新意识较差,运用新的金融产品可能会出现偏差,一些新的金融工具不能得到有效运用,其中,既有对新的金融工具运用不够熟悉的一面,也有公众和居民热衷投机、忽视保值的一面。尽管如此,与过去30多年相比较,21世纪中国银行业将出现全方位的金融创新,银行体制改革、业务创新、内控管理、风险防范等方面将发生深刻变化,并将对未来中国金融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在银行业管理体制方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开放进入程序化、规范化时期,外资银行的进入与竞争将促进银行业的制度建设,银行业将从健全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出发,把银行办成真正的现代金融企业,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将建立符合国际发展潮流的银行控股公司,参股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商业银行),实行业务综合化、专业化、全球化,提高竞争力,增强创造利润的能力。 2.在产品创新方面,20世纪末中国银行业已经在加强贷款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对银行信贷的需求,积极开展消费信贷、助学贷款,拓展银行中间业务,加强银证、银保合作,推进金融业务电子化、网络化建设。21世纪,银行业务创新会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与住房消费、汽车消费、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相关的银行业务会有新的突破性发展。银行业传统的存贷款利差将进一步缩小,存款来源因证券业、期货业、保险业的发展而受到抑制,因此,银行需要适应直接融资不断扩大的要求,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中间业务服务,外汇交易、衍生交易、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将会有较快发展。此外,银行业将通过银行控股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推进综合业务开展,加强银行与证券、保险之间的业务联系与合作。在拓展中间业务时,银行业将适应客户对中间业务的需要,注重业务的特色化、专业化,创造高效的金融服务品种。 3.中国银行业将适应金融创新的要求,在内部管理方面建立有助于促进金融创新的机构设置。银行业工具创新要求银行在机构管理上进行相应调整,根据潜在业务发展的需要,及时增加有利于促进金融创新的部门设置。成立金融创新部门或金融工程中心,专门负责金融市场监测,制定有关金融创新规划。率先把握潜在金融工具需求趋势、推出新的金融工具的银行,可以有效开发市场基础,促进相关业务的开展,通过业务的综合经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来源。 4.金融创新的本质是进行金融风险的重新配置,因而金融创新也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金融风险,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对经营风险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21世纪,中国银行业将适应金融市场变化的要求,在推进金融创新过程中,建立稳健的风险控制机制,如在利率、汇率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新的避险工具,保证银行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金融创新要与银行商业化改革、完善内部风险控制相结合,建立动态的风险预警系统,及时跟踪各种新的金融工具的风险和收益情况,在保证银行业稳健经营的基础上,努力提高银行的创新能力和盈利水平,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对银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 2011年春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_金融论文

    2011年春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我国劳动就业及劳动制度改革研究 2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以***为例 3浅析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4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5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浅谈 6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溢出效应研究 7对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思考 8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发展 9浅析商业银行行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10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关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研究 12试论国家公务员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13浅析市场经济下的商业信用 14我国农民工就业渠道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15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 16浅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17试论中国政府应对经济全球化下的机遇与挑战 18大型企业管理层员工的激励机制研究 19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0本土管理咨询公司从业人员的绩效指标的建立 21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制度研究 22浅谈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 23危机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探讨 24城乡消费"二元"结构及其加剧的原因分析 25论新农村建设之农业产业化 26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27中国国有企业改制中中高管理层薪酬结构研究 28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战略思考 29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培训投资风险分析与规避 30我国"民工荒"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 31新农村建设吸引人才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32美国、欧盟、日本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33中国消费信贷市场发展问题及对策 34浅议企业新员工培训 35对销售经理胜任特征实证分析及其招聘实践运用 36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员工离职倾向及对策研究 37中国保险业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38基于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作用探析 39论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40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薪酬问题研究 41我国城镇失业成因与对策研究 42财务顾问业务: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业务的新思路 43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 44家族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初探 45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46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 47论构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48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主动性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49铁路、公路及航空客运竞争能力对比 50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研究 51浅论如何提高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的有效性 52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 53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绩效管理 54改善企业中薪酬激励功能浅析 55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 56和谐社会背景下企业的社会责任 57浅析房地产的深度营销 58大学生初入社会频繁跳槽现象分析 59浅析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绩效考评 60试论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及调节政策 61中国西部中小民营企业薪酬制度研究 62关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思考 63试论电子商务与中小企业发展 64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与乡镇企业发展 65关于国企产权改革的思考 66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67中国资本市场发展问题及对策 68职业教育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作用 69农民工工资权益保障研究 70对于我国银行监管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思考 71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出路与对策 72论贸易保护主义手段的发展 73基于产业集群理论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分析 74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因素分析 75我国农村金融脆弱性及风险防范 76我国农村能源问题研究 77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78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79对企业现金流量质量的分析 8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人假设”的完善 81利用终端建设提升我国复合肥企业市场营销效率的对策研究 82可持续发展与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 8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国际化借鉴 84机票打折的经济分析 85关于如何解决我国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思考 86投资者利益保护与公司治理结构 87我国农村金融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88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89我国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变化趋势及经济影响 90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及政策建议 91我国利率变化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 92中国对外贸易长期高依存度的原因、风险及对策 93企业危机公关管理方法探析 94城市公共产品的经济分析 95政府管制与垄断行业的深化改革 96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利弊析 97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98浅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 99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及政策建议 100国外对华反倾销的成因及对策思考 101农民工就业难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 102我国沪深300股指期货对股票市场影响的研究 103建筑企业施工成本的计划与控制研究 104浅析****市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及对策 105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途径研究 106我国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分析与对策研究 107利用会计报表识别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 108企业利润的造假及识别的分析 109中国西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 110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111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促进农村消费增长 112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113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分析 114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探讨 115人民币汇率制度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116高油价对我国经济稳健发展的冲击及对策探讨 117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研究 118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化研究 119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滞后的原因与路径分析 120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影响及对策 121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制度经济学思考 122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123我国经济增长与城镇失业关系初探 124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动机及路径探讨 125健全中小企业激励机制的研究 126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研究 127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整合的文化风险及对策 128中国基金市场发展问题及其对策 129大学生就业的供需匹配研究 130知识经济条件下营销管理的变革及创新 131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132中国农民收入情况调查及增收对策研究 133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下分业监管制度缺陷及对策 134浅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135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本-量-利模型及保本分析 136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浅析 137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138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环境污染问题研究 139缩小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差异的税收政策研究 140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 141农村消费初探 142中国高额外汇储备问题研究 143论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144浅析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及对策 145防止我国土地资源被滥用在于重塑产权主体 146“限价房”的产权经济学分析 147论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148农村金融抑制对农业生产、农民收入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149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优化研究 150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分析 151论农业结构调整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152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153城乡义务教育差别及对策思考 154关于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思考 155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问题调查 156对农村实施土地股份合作制的探讨 157公共物品供给视角下农村小水利工程建设问题研究 158对我国农地流转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159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160论农地规模经营 16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职业教育问题研究 162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耕地抛荒问题探析 163我国农业投资问题分析 164“公司+农户”模式改进的措施与途径分析 165关于发展观光农业的思考 166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167加入WTO对新疆棉花产业的影响及应对思路 168农村劳动力转出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169农地流转问题的研究分析 170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171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金融支持研究 172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研究 17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174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175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176农民消费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177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78WTO背景下我国财政支农政策调整问题分析 179对进一步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

  • 中国证券市场引入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双审制度的理论分析_金融论文

      中国证券市场引入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双审制度的理论分析 独立、有效的审计服务能够较大程度地减轻证券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毋庸置疑,在保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等方面,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服务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服务是否能够保持独立性、并且保持具有公信力的专业水准,则取决于特定的市场环境、市场结构下,对于这种独立性的审计服务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互动的过程;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其在提供审计服务时是否能够保持独立性和专业水准,同样是基于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理性的经济主体在对风险与收益进行权衡选择的结果,因而要促使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独立有效的服务,有效的办法是在微观角度通过制度调整等诱导措施改变其在特定环境下的风险收益平衡,从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的角度,则要考察现实的经济环境中是否存在对于独立的审计服务的需求、以及现有的事务所是否能够供给这些需求,如果现实环境不能产生对于独立有效的审计服务的需求、而且现有的市场主体也难以提供符合要求的审计服务,那么,引入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以外部力量改变目前的会计师事务所市场的市场结构和供求状态,就是应当予以考虑的举措之一。 上述分析基本上可以视为当前中国证券市场引入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双审制度的理论支持的脉络。2001年12月31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6号——A股公司实施补充审计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16号规定),其主要内容是:公司在证券市场首发募集融资、配股增发再融资时,应聘请具有证券执业资格的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按中国独立审计准则对其依据中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信息披露规范编制的法定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同时,应聘请获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特别许可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按国际通行的审计准则对其按国际通行的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编制的补充财务报告进行补充审计。这种在审计服务中引入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是全球“五大会计师事务所”,通常简称“五大”)的制度就是当前证券界所谓的“双审制度”。 市场利益的重新分割必然会引发争论,例如在美国市场上,一些小型的会计师事务所就指责一些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和上市公司优先选择“五大”等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是对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歧视等等。中国证监会此次引入的双审制度,也自然会可能被批评为将国内会计市场拱手奉送给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特别是震动一时的美国安龙事件更是加剧了这一争论,为安龙担任审计师的安达信公司为此收到广泛的指责,国内市场也对安达信等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能否在中国市场履行独立的审计指责表示怀疑和猜测。 因此,撇开情绪化的争论,我们需要讨论的是,究竟在当前的中国证券市场环境下,是否具有对会计师事务所独立审计服务的需求?现有的会计师事务所是否能够高效率的提供独立的审计服务?如果要引入“五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话,这些大型的国际事务所是否有更强的动机提供独立的高水平服务? 一国际经验表明,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服务市场上,通常是“大的就是美好的”要比较不同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服务的差异,首先需要分析审计服务市场的市场结构和市场特点。从经济学意义上说,审计服务作为一种重要的服务活动,具有许多与通常的产品市场所不同的重要特点,例如,审计服务不能被批发销售,而且几乎每一项服务产品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审计服务市场上,产品区分的程度、价格的差异、以及审计服务购买者所应当具备的知识等方面与通常的产品市场相比,基本上都是不同的。归结起来看,审计服务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产品的区分和价格的差异十分明显,但是消费者在报复市场、以及采取主动举措等方面的机会又十分有限。这些都是影响不同规模事务所审计服务差异的因素。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之所以具有更强的动机来提供独立的高水平审计服务,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理性的经济主体,其是否提供独立的高水平服务,通常取决于其对于风险收益的权衡。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形下,通常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拥有的客户基础越大,这家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某一个客户的压力等而为其隐瞒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小。就审计服务而言,客户基础越大,会计师事务所就可以节省相当规模的审计服务的启动成本(也就是初次提供审计服务时熟悉客户的学习成本),同时客户变更事务所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小;如果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出于利益方面的考虑、在客户的压力下隐藏真实的会计信息,那么。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显然会比小型的会计师事务所失去更多的利益。这样,客户基础雄厚的会计师事务所就有可能提供相对更为独立的、效率相对更高的审计服务。其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入来源的集中度也是影响其提供审计服务的独立性的重要因素。现实表明,当一家或者几家上市公司所提供的审计收入占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个收入的比重相当大时,事务所在审计客户时就常常难以保持良好的独立性。有鉴于此,美国的一些会计学术团体要求其会员披露那些审计收入占事务所总收入5%以上的客户。事实上,美国安龙事件中安达信没有很好地履行独立审计职责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安达信对来自安龙的收益过于依赖。第三,从国际会计师界来看,通常采用的衡量审计质量的主要线索和参考标准为:专业水准高低(也就是会计师收集审计证据的能力)、可能面临的诉讼压力(也就是会计师审计失败所可能受到的潜在损失)、客户收买事务所独立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也就是审计师受到客户压力或者利益诱导等而不能真实地披露信息)。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专家才能相对更强,由于出现购买审计意见问题后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受到的损失会远远大于小型事务所,因而通常来说大型事务所发生客户收买独立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同时,尽管大型和小型的会计师事务所都可能会面临诉讼的压力,但是通常大型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涉及针对事务所的法律诉讼方面具有相对较好的记录。另外,从国际市场看,作为一个客观的印证,上市公司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资质,事实上也成为影响投资者决策行为的一个重要信号,国际经验表明,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能够让公司的所有者和投资者获得更为优质的会计信息,使得上市公司愿意对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支付更高水平的审计费用。因此,仅仅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在提供审计服务市场上更有可能提供独立性更强、效率相对更高的服务,因而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服务市场的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也是推动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不断整合、以及行业集中度稳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反观当前中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市场,则刚好呈现出与这种国际趋势相反的趋势,即国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在趋于下降,一些挂靠型的小型事务所则瓜分了这些大型事务所的市场份额,这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当前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市场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走向了无序化。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如果会计师事务所违规,可能会被取消证券从业资格,由于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客户要远远多于小型的事务所,因而如果因为违规而被取消证券从业资格,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损失更大,因而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在经济动机上具有保持更强的独立性的动机。但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通常需要更为配合的会计师,加上不同级别政府的干预,在证券上市等业务上的一个现实就是,中国的一些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因为其较高的独立性而不断下降,加之会计师事务所市场的优秀品牌缺乏,来自法律诉讼的压力不高、以及事务所的治理结构和外部管理体制等的缺陷,使得事务所的违规退出成本相对较低,从而使得当前的会计师事务所市场上没有出现集中度提高的市场整合趋势。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81年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至今,有关方面对从业人员实行“终身不得从事注册会计师行业”处罚的,不过10人左右。 二当前阶段的中国证券市场还缺乏自愿需求高独立性审计服务的制度环境通常在完善的市场环境下,审计服务市场会存在自愿的、或者说是自发的对于审计服务的需求:投资者希望获得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进行投资决策,管理层希望通过事务所的独立审计获得市场的信心,上市公司经过人们认为独立性更强的事务所审计之后能够获得更高的溢价。在这些自愿需求的推动下,会计师事务所也有动机来提供独立的审计服务。不过,与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下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照的是,中国当前阶段的会计师事务所市场上,通常需要的是独立性较低、能够主动配合上市公司需要的事务所。基于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环境和制度条件看,上市资格的取得通常意味着获取大量廉价资金的权力,上市资格成为相当稀缺的资源,上市公司通常只是希望事务所在为公司争取上市资格方面提供合规或者不合规的支持,而并不一定希望其提供独立的审计服务。当前审查公司上市资格的主要财务指标表面上看是企业得有连续三年10%以上的净资产回报率,即若企业近三年的业绩均达到10%以上的净资产收益率,理论上就可以申请在一级市场筹资。在高市盈率下,仅仅一次IPO发行的溢价即可积存大量的资本公积金。这样,就有可能刺激企业为了追求上市资格从报表上操纵帐面“利润”。据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耿建新和杨鹤对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情况的分析,1995年以来,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比重呈逐年上升之势,由1995年的0.7%上升到1999年6.06%,而上市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两个主要原因之一是收买会计政策,即上市公司变更与其在会计政策上意见不一致的事务所,转而聘用与其在会计政策上意见一? 碌氖挛袼?BR> 从证券公司的角度看,一级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证券公司将主要精力放在满足上市公司的各种期望方面,通常要求的也是比较合作的事务所。而在发达的证券市场上,股票的承销商一般都会要求发行人聘请有市场声望的会计师事务所以作为其主审事务所,以增大投资者的信心和发行成功的机会。当前的一些上市国有企业很多属于地方政府控制,因而企业上市在一些地方往往意味着减轻财政负担和增大地方领导人政绩,此时如果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又在地方政府官员手中,那么,为了达到上市资格,就可能诱导其迫使会计师事务所造假。进一步看,即使企业在上市以后,不能流通的公股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特定的股权结构,使得国有股和法人股占据了绝对的控股权,社会公众的用手投票的权力几乎难以发挥,用脚投票也往往只能是事后的补救性举措。在这种制度安排下,社会公众难以通过关注会计信息的披露等成为长期投资者,而通常会演变为寻求短期利益的投机者。上市公司为了维持配股资格、或者是为了避免被摘牌和被特别处理、以及一些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的需要等,也刺激上市公司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审计施加压力和影响。一方面是现实的、缺乏对于独立审计服务的自愿性需求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从供给角度业存在不少问题:中国注册会计师实际上分为考核过的和考试过的两种,行业人员执业水准参差不齐;不少会计师事务所基本上都由各行政部门或事业单位主办,不够条件的事务所大量产生,为争夺市场而不惜降价甚至造假迁就客户,而且大量的小型事务所的业务往往高度集中在几家客户身上;从治理结构上,绝大多数事务所采用了有限责任制。 三美国安龙事件正好显示了成熟市场上对于会计师独立审计服务的自发需求及审计市场上的制衡机制在中国证监会决定引入“五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推行双审制之后,安龙事件的爆发引发了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对于“五大”事务所的反弹。实际上,作为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主体,安达信公司在提供审计服务时同样面临风险和收益的权衡,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并不能保证不会出现审计服务独立性缺乏的问题,事实上在美国美国会计行业的发展历程上也出现了不少作假事件,即使是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涉嫌作假被调查及被起诉的案例也不少,例如1985年美国证监会对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对Hutton公司审计的质疑;1987年美国证监会SEC指责毕马威在两起审计中的非法行为等。即使出现这些问题,美国会计行业依然能够在整体上能够保持相当的公信力,其原因就在于美国市场上通过特定的制度设计,形成了不同市场主体对于独立的审计服务的自发性需求,同时监管当局则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控和约束机制对审计市场进行良好的制衡。因此,在分析安龙事件时,就审计服务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而言,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安龙事件的进展也显示了成熟的市场上对于会计师独立的审计服务的自愿性需求,这种自愿性需求在美国证券监管当局的推动和强化下,已经形成了审计市场上比较严密的制衡机制、激励和约束机制。如果有充分证据证明安达信存在蓄意隐瞒的技术性问题,那么它有可能面临巨额的惩罚,其在全球的信誉业会荡然无存。此时,不同的市场主体出于自我利益的驱动而提供制衡,美国监管机构只是为这些利益主体提供了实现自身利益的合法途径,同时无限责任的合伙人制度使得会计师以无限责任的形式承担了业务失误或作假造成的风险。 四从引入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着手,促进中国证券市场审计活动独立性的提高因此,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中国证券市场还比较缺乏对于独立性的审计服务的自发性需求,现有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等也约束了独立的审计服务的供给,同时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分散和低水平重复等问题也使得有公信力的优质审计品牌难以通过市场的自发整合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这样,引入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就成为促进证券市场审计活动独立性提高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创新。其实,从短期来说,引入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并不一定是对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的冲击,因为国际“五大”在进行补充审计时就需要按照要求先让出在国内已占据的市场分额。不过,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证券市场审计服务的独立性问题,则需要进一步从独立审计服务的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着手:首先,要着手培育中国证券市场上对于独立审计的自发性的需求,这当然首先是要完善市场化的上市资格审查机制和上市定价机制、合理界定证券市场的功能定位等。从不同市场主体的角度看,这主要包括:从上市公司角度,要推进国有股的流通,改进公司治理结构,改变目前“公股一股独大”的股权格局,增大市场流通股对于公司运作的影响力,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性更强的审计委员会,该委员会应当主要由具有财务经验的独立董事组成。从承销商角度,通过完善市场化的上市资格审查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上市定价机制等,促使承销商注重通过选聘独立性高的事务所来作为潜在投资者的“信号”。其次,从会计师事务所独立审计服务的供给角度看,要在会计师事务所中全面推行合伙制,建立相关的民事赔偿机制,完善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治理结构;发挥中介组织(主要是注册会计师协会等)的作用,使其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既能维护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利益,又能负起监管和处罚行业不正之风的责任。值得强调的是,即使全面推行了当前中国证券市场会计师事务所市场的制度创新和市场化改革,也并不能完全杜绝会计信息的虚假和审计服务的独立性缺乏等问题,但是,因为有了能够对于自发性的独立审计服务的需求,同时市场也有能力提供这种需求,加上中介组织和监管机构通过市场制衡建立的约束机制,则对于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提高市场的公信力无疑是有相当大的积极意义的。 主要参考文献赵宇龙,1998,《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数据》,载《经济研究》1998年第七期 李树华,2000,《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上海三联书店。 Aharony,J.,1998,FinancialPackagingofIPOFirmsinChina,WorkingPaper,Hongk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保险业发展_金融论文

    主题词 保险业 经济全球化 中国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保险业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初世界经济的鲜明特征,各国经济超越国界和民族的限制,以共同的经济原则为基础,进行广泛深刻的交往,开展全球范围的大合作、大竞争。同时,信息和网络技术促进了全球经济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变,新经济日新月异地发展,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经济运行的时空尺度,时间变短了,空间变小了,全球经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持久动力。因此,经济全球化,其核心是一次新的效率革命,促使经济、科技、社会、生活方式等逐步发生根本变革,大量新思维、新技术、新发明、新创造层出不穷,不确定性因素空前增大。金融保险业,就是创新最多、变数最大的领域之一。 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全球金融市场规模扩大,国际资本流动加快,资产证券化趋势与风险控制要求增强,新型网络运作模式兴起。这些因素促使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金融创新和自由化手段层出不穷,金融机构之间业务壁垒逐渐消除,大规模的金融兼并不断涌现,从而使金融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并有力地促进了保险业的国际化。 当前,全球保险业正处于一场革命性变革的历史时期。全球保险资本在20世纪最后20年里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兼并和重组,以控股公司为特征的跨国保险集团成为典型的公司组织形式,保险、银行、证券进一步融合的趋势增强,非寿险、寿险、再保险综合经营、分业监管成为主流。国际保险业的巨额并购活动产生了一批巨型保险集团。其保险、金融资本的积累、升级取得了明显进展,资金优势、知识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相当明显,知识、速度和资本正在成为现代保险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巨型跨国保险集团的形成,使其资本金数量、资产规模稳居世界顶尖水平,其综合实力、潜在竞争力对亚洲及“两岸三地”保险市场将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有力地推动经济金融全球化、保险国际化进程,成为中国保险业加快市场化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巨大历史机遇,促使中国保险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经济全球化、保险国际化发展潮流,中国保险业将积极应对,把经济市场化与贸易自由化、经济金融化与金融保险国际化等发展趋势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快速发展。 一、加快保险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保险产业国际竞争力 在参与经济金融全球化过程中,由保险业国际竞争力所决定的产业兴衰从根本上决定了一国保险业发展的命运。保险业知识、技术、资本构成的高低成为保险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中国保险业现有的劳动资源、资本资源、知识资源等产业资源要素,存在比较优势相对不足、平行转移成本相对较高的局限,从根本上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保险业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中保持较快发展的良好契机。因此,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将按照国际规范全面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加快保险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逐步将保险产品与服务纳入国际网络,不断提升中国保险业的资本技术构成和产业资源增量,加快缩小乃至尽快消除与发达国家在保险产业国际竞争力上的差距。调整业务结构,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业务,提高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开发新产品、引进国际保险市场上的先进产品;加强市场营销等价值链条中的增殖环节,形成特色业务和优势业务;实施跨国经营,适应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需要,开发国际保险市场;组建跨国保险公司,提高国内保险市场集中度,努力进入全球保险服务供给、分销体系,在发展国际保险合作中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高新技术产品,特别是各种形式投资连结产品的发展,引导大型保险企业或保险集团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形成核心竞争力;尽快利用网络技术提供优质保险服务,提高管理效率;鼓励寿险、非寿险管理技术互相渗透,业务经营互相融合;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之间互相合作,东部、中部和西部等地区之间互相补充,形成功能互补、优势叠加的发展合力;创造竞争优势,使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业务成为未来保险业务的主体。 二、加快保险市场化改革,建立完善的保险市场体系 经济全球化、保险国际化进程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保险业的市场环境,加快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的一体化进程,逐步建立完善的现代保险市场体系。中国加入WTO后,保险业将按照服务贸易自由化原则逐步减少管制领域、减小管制力度,在5年内从经营地域、业务范围、合资范围等方面向外资全面开放。这是中国保险业前所未有的快速市场化改革时期,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中国保险业将抓紧进行保险条款、费率的市场化改革;加紧促进保险企业制度创新,培育新型的保险市场微观主体;改善投资条件,鼓励外商资本参与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造和投资于其他中资保险公司;鼓励具备条件的国内保险公司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参与保险业国际竞争与国际分工。中国将改进政府管理保险市场的职能和方法,实现政企分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法制建设,研究、修改或废止不符合WTO规则和对外承诺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制定符合开放式保险市场发展规律与国际惯例的健全、透明、可预见的保险法律框架;创造统一、规范、公平的保险市场环境;建立保险监管体系,完善监管构架,改善监管工作;完善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法则和环境,大力推动中国保险业的市场化进程,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保险市场体制,实现保险体制的市场化和保险增长方式的集约化。 三、实施人才战略,构筑保险人才高地 现代保险业发展的历程已经证明,保险业全球化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技术和资本的竞争,其本质是人才的竞争。知识化现代保险企业中的人才,不仅是一种生产要素,而且是一种能够能动地支配和调动其他经济要素的资本要素,是赢得竞争优势、推动业务增长的首要因素。保险全球化、信息化、集约化发展加剧了全球保险业人才资源配置过程的竞争,导致人才资源跨国流动的迅速增加。保险人才积聚的制高点,必然是未来保险业务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制高点。因此,适应经济、金融、保险全球化的需要,中国保险业将制定多种多样的鼓励政策吸引和积聚更多的人才,构筑面向全球化挑战的、符合新经济要求的现代保险人才聚集高地。改革现有以金融资本为核心的企业制度,推动体制机制创新、重视人才价值,充分体现知识资本的价值,承认智慧劳动、管理劳动、知识劳动、技术劳动等复杂劳动的基本权利,在企业治理权力和劳动报酬方面予以充分激励,创造人才聚集创业的基础条件;探索实施创新型人才战略,创办保险科技研究实验机构,设立博士后流动站,联合开发重大保险(金融)项目,提供保险(金融)风险投资,促进跨国科研开发交流与合作,建设保险创业文化和创业后援支持体系;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推动人才选拔、人才管理制度创新,大力使用符合知识经济要求的年轻人才;在海内外广揽和积聚优秀人才,扩大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 四、实施综合性、多元化发展战略 中国保险业必须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的需要,组建现代化的综合性保险(金融)集团,进行发展战略的转变。综合性一方面是指非寿险、寿险、再保险业务综合经营;另一方面是指保险、银行、证券业务综合经营。多元化是指资本构成的多元化,个人股权、机构股权、国有股权以及各种形式的国际资本参股形成的金融资本所有权结构。多元性在本质上没有边界,不仅是真实的全球化,而且可以向现有的一切产权组织形式开放。实施综合性、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结果是,中国保险产业必将出现一个良好分层的协作分工体系,顶点是核心保险集团,代表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方向,是中国保险业参与金融保险全球化竞争的依靠力量,是中国保险业制度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主体;然后是那些拥有较多专门人才的专业保险公司;最底层的是那些近似完全竞争性质的中小协作保险企业群。三类保险企业之间以资本、技术、业务、本地化共同特征为纽带,形成中国保险公司之间的战略协作格局,为中国保险业全球化战略竞争与协作的开展创造条件。因此,组建综合性、多元化的保险(金融)集团,不只是现有保险主体的重组和保险公司内部组织机构的调整,也不只是现有保险公司机构的延伸和业务规模的扩大,它是一种保险(金融)制度和保险(金融)结构的创新,是对传统保险体制的重大突破。实施综合性、多元化发展战略,是保险国际化的需要,是新经济造就出来的必然趋势,也将是中国保险体制改革的方向。 五、提高保险业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国际间交流与合作 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全球服务贸易规则和多边协调机制为中国保险业全球化发展和经济技术合作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促进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和保险市场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在经济全球化、金融保险国际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保险业将进一步做好“入世”过程中保险业在管理、体制、产品、服务、人才上的准备和过渡工作,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保险合作与分工,扩大保险服务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改善保险投资环境,发挥比较优势,实施保险业“走出去”战略,扩大保险产品、保险技术合作领域、途径和方式,提升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水平。同时,更要看到,加强国际或地区间的保险合作,是保险业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保险业合作的空间要大于竞争的空间。与国外保险业开展全面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发展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是中国保险业在国际化竞争中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充满蓬勃生机和广阔前景的中国保险业,将以开放的胸怀迎接经济全球化浪潮,以强劲的姿态向新的高度跨越。

  • 论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租赁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_金融论文

    目 录(三号黑体加粗) 中文摘要和中文关键词(小四宋体)………………………………………………1 一、我国中小企业利用融资租赁的现实障碍…………………………………1 (一)融资租赁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优势…………………………………1 (二)融资租赁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现实问题…………………………2 二、融资租赁的国际经验借鉴………………………………………………3 (一)国外对融资租赁业的宏观管理 ……………………………………4 (二)国外融资租赁业的微观环境……………………………………4 三、对我国中小企业利用融资租赁中所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5 (一)融资租赁的基本架构………………………………………………5 (二)制约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因素………………………………………5 四、我国中小企业利用融资租赁进行融资的对策…………………………………9 (一)宏观层面的建设………………………………………………………… 9 (二)微观层面的建设…………………………………………………………11 五、结语……………………………………………………………………12 注释…………………………………………………………………………………12 参考文献……………………………………………………………………………13 致谢……………………………………………………………………………13 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13 论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租赁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小二华文中宋居中) 经济学院金融系 林伟华(五号楷体居中) 学号:2003021431(五号楷体居中) 【摘要】(小四楷体加粗)本文用比较的手法提出融资租赁是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工具,并通过中小企业利用融资租赁的情况统计数据提出我国当前中小企业在利用融资租赁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深入分析影响该问题的宏观环境和微观因素,最后提出通过国家政策调整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通过市场主体的自我完善改变微观因素的对策。(五号楷体) 【关键词】(小四楷体加粗)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供求模型(五号楷体) 对于中小企业的划分,世界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中国,据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制定的企业划分标准,资产总额和年销售收入均大于5000万元小于5亿元人民币的为中型企业, 5000万以下的为小型企业。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截至2005年底,中国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已达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这些中小企业吸纳了全国75%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口,出口额的68%、税收的48%。[1](文献标注采用上标形式,可用尾注)然而,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份调查显示,有66%的企业发生了融资的困难;国际金融公司在某些省份所做的调查也表明,融资困难是中小企业面临的第一大障碍。 一、我国中小企业利用融资租赁的现实障碍(一级标题、顶格、小三、黑体、加粗) (一)融资租赁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优势(二级标题、首行缩进1字符、四号、黑体) 1.我国中小企业现行的融资方案及其缺陷(三级标题、首行缩进2字符、小四、黑体) 按照传统的融资顺序论,中小企业一般按照先内源融资后外源融资,先间接融资后直接融资的顺序进行融资。企业内源融资不仅成本低于外源融资的成本,而且可以避免普通股带来的稀释股权和间接融资可能导致的资不抵债破产风险的问题,因此,内源融资是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的内源融资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中,利用内源融资的比例高达55.71%[2],外源融资比例为44.29%;在外源融资中,来自金融市场的股权融资仅占融资总额的10.86%,而来自金融机构的债务融资则占32%。然而在我国,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即使是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浙江省,内源融资的比重也仅为40%,而银行贷款和民间借款分别为40%和20%。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处于企业的初创期,本身的规模小,投资大回报率小,自身留存利润有限;另外,我国长期以来的低折旧率已严重制约了企业内部的资金增长,一方面使企业缺乏足够的投资资金设备,另一方面使企业的盈利虚高,上交的税也就越多。可见,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利用内源融资无法从根本上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 在外源融资中,我国中小企业的大部分资金来自于银行贷款,然而,目前,无论是企业界还是理论界均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遭遇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的歧视,信贷资金供给渠道梗阻。[3]由于银行和其他的企业一样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运营的经济实体,其贷款的决策是基于风险收益的平衡和成本利润的对比,因此,无论是对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进行放贷时,必然要符合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4]。然而,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通常较低,银行对小额贷款同样进行必要的审查,相对于大额的贷款,其单位成本就必然较高;另外,信贷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而这点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极为明显,容易引起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而商业银行就必然加大审查的力度,从而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而且中小企业一般缺乏信用历史记录和可以用于做抵押的资产,因此,在当前我国信用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利用贷款进行融资的成本是相当高的。 外源融资中另外一种重要的方式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然而,根据世界银行2005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我国中小企业的外部股权融资不到其资金总数的1%。[5]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够完备,二板市场以及创业板市场不够发展,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的二板市场实际上只能解决部分高风险,高成长,高回报的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问题,而我国现阶段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企业。同时,我国企业上市审批程序复杂,条件苛刻,股本总额不低于3000万等使得很少中小企业能符合上市的条件。因此,许多中小企业虽然具有外部股权融资的偏好,但是由于市场的准入门槛过高,使得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当前利用外部股权融资是不可能的。(正文、五号、宋体、单倍行距、段前段后0.5倍行距) 2.融资租赁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比较优势(三级标题、首行缩进2字符、小四、黑体)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难题必须有新的思路和方式,而融资租赁[6]作为一种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同银行信贷,股票债券等方式相比更适合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首先,融资租赁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节省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在融资租赁项目中出租人看重的并非企业的历史业绩,财务实力,而更看重项目未来产生的现金流是否足以偿还项目的租金,同时租赁投资由于投资额以租金形式在租赁期限内实行逐年分摊的机制,因而具有投资乘数效应。其次,融资租赁具有节税效应。按照我国租赁准则的规定,当租赁期限短于租赁设备的法定年限时,承租人可以按租赁期作为租入设备的折旧年限,并以此记提折旧,这种加速折旧的方法具有节税的功能。第三,融资租赁属于表外融资,不体现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项目中,而一般贷款则全部为企业的负债,影响企业的资信状况,通过这种表外融资,中小企业可以解放流动资金,扩大资金来源,突破当前预算规模的限制。第四,融资租赁有效的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保持其竞争优势。融资租赁具有融资和融物相结合的功能,生产企业可以将其生产的设备通过租赁公司直接进入消费领域,减少中间流通环节。这样,中小企业还可以规避由于技术进步而带来的对设备淘汰的风险。 从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相比于银行信贷等融资方式,融资租赁无论在准入门槛上,还是在税收功能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正文、五号、宋体、单倍行距、段前段后0.5倍行距) (二)融资租赁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在众多的筹资渠道当中,融资租赁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国外,融资租赁已经成为继银行信贷之后的第二融资方式,在西方发达国家,融资租赁的市场渗透率[7]一般达到10%――30%,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然而,在国内这种融资方式却未得到有效的运用[8]。 1.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见表1),目前,我国融资租赁的市场渗透率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数值,尽管我国当前的固定资产投资数额庞大,但是利用融资租赁方式进行投资的基数仍然相当小。这说明了我国的融资租赁业并未真正的发展和发挥自己的优势。 表1 我国融资租赁市场渗透率(小五、宋体、加粗) 单位:亿元人民币 项 目设备工器具购置额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市场渗透率 200312,681.90375.52.96% 200416,527.00420.82.55% 200516,255.39514.513.17% 数据来源:http://www.chinaleasing.org(小五、宋体、左对齐) 2.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偏好的数据分析 根据浙江省“融资租赁项目研究”课题组对浙江省民营企业的调查数据(浙江省是我国民营企业和融资租赁业最发达的地区,因此,其数据可以反映出我国当前融资租赁现状的最高水平[9]),即使是在融资租赁业最发达的浙江省,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以及对设备的需求限制使得融资租赁不能成为其有效的融资手段,从表中的数据分析来看,除了企业对租赁项目的需求和租赁市场的供给不相匹配之外,企业对融资租赁的认知程度低下,以及企业过度依赖于银行贷款进行融资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中小企业利用银行贷款进行融资达到90%)都使得融资租赁未能真正成为中小企业有效的融资工具。 表2 中小企业利用融资租赁情况统计 企业的规模企业资金来源企业对融资租赁的了解程度企业采用融资租赁的可能性企业不采用融资租赁的原因 资产总额:1000万以下占73.1%自有资金64.5%,银行贷款47.5%,亲友借款7%,其他为2.8%(注)不了解:34.8% 听说过,不甚了解:43.3% 了解:21.9%采用:17% 不一定:63.8% 不会:19.2%不需大型设备:46.8% 成本太高:34.8%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