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

人大经济论坛

> 金融论文
  • 金融市场的价格动作与风险操作论文_金融论文

    摘要 本文分析了金融市场的价格动作及其演变过程,归纳出在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利用协同效应达到自组织状态应满足的条件,讨论了价格动作与风险操作之间的内在联系, 为寻找金融市场的风险操作办法和确定证券价格的政策取向提供依据。 最后对金融市场的风险操作提出了若干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 金融市场 金融风险 自组织 引言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金融市场有了巨大的发展。以证券市场为例,截至2001年7月底,在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数量已达1070余家,两市的总市值超过46000亿元,我国的证券化率首次超过了50%。交易机制不断改进,处理效率日益提高。但与此同时,金融市场的表现时有不尽人意之处,如价格的有效性差,市场价格不能反映资产价值,甚至相背离。因此,研究金融市场的价格动作及金融市场的风险操作具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987年的纽约股市大振荡充分暴露了金融市场的脆弱性。经济学家在探讨宏观经济因素的同时,认真分析市场微观结构影响价格动作的机理。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更使我们迫切地感到金融风险是一个已经在我们身边并随时可能影响我们经济生活的严峻问题。因此,用什么方法能够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操作,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问题。本文从系统自组织的角度考查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分析了价格动作和风险操作的相互关系,得出了几个有益的结论。 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指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的总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具体表现为债权人和债务人相互接触,各种金融工具及其衍生产品自由买卖,沟通资金供应双方的资金融通。它象一个熟练的魔术师,灵巧地调节着少到几十元,多至数百亿资金的投向、流向、流速和结构等。所以人们称金融市场为神奇的经济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市场参与者可以通过各自的经济动作表演丰富多彩的节目,繁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因此,金融市场是现代生活中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产物。 金融市场历来被人们称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是人们公认的国民经济信号系统〔1〕。在当今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以货币形态流量为主要内容,以实现资金融通为主要目的金融市场系统,在市场系统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一方面表现在金融市场上的资金融通为产品市场、要素市场运转提供了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资金培植直接影响到要素市场上的资金配置,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方式;另一方面表现在金融市场上资金性质的转化直接影响到产品市场的供求变化,进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金融市场为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提供经济杠杆以及赖以发挥作用的市场机制。 1999年初,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展的重要讲话中,要求全党干部学习一些现代金融知识,增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这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须要求。亚洲金融危机为我们敲响了警钟。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首先在泰国发端,迅速蔓延至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10月,危机波及中国的台湾和香港,香港股市急挫引起全球主要股市的波动。11月,韩国爆发危机,东南亚和东亚立即连锁反应。进入1999年,形式更加恶化,1月伊始,全球股市大跌,亚洲除人民币和港币外,大多数国家、地区货币汇率均再度大跌。5月,印尼危机加深,苏哈托被迫下台。5月27日成了俄罗斯金融市场的黑色星期三,股市开盘后就立即大幅度下跌,过去一直看好的“统一电力系统”的股票下跌15%,“俄罗斯电信公司”的股票下跌13.7%,“俄罗斯储蓄银行”股票更是下跌25%,创历年来下跌幅度之最。8月,港元联系汇率制遭受其创立以来最严重的冲击。9月,美国对冲基金——长期(LTOM)频临破产,拖累欧美一些全球性大银行。与此同时,拉美的巴西等国也发生危机。全球金融市场的变化,使国际社会开始关注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全球经济会不会陷入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又一次大衰退?亚洲金融危机及其蔓延全球,不仅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宏观经济结构不均衡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而且与货币操作失当也息息相关。研究金融市场的价格动作和运行机制,对如何加强金融市场的风险操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3 市场机制 金融市场机制是金融市场五个有机体的“神经系统”。建立和完善我国金融市场机制,是健全和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的关键。金融市场的机制主要包括: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利率机制、风险机制和证券价格机制。本文主要分析风险价格机制和证券价格机制,找出金融市场的风险操作方法和确定证券价格的政策取向。 证券价格机制 有价证券是一种虚拟的资本,它主要是现实资本的纸制资本,其本身没有价值。因此,证券这种特殊的商品与真正的商品不同。真正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价值决定价格,商品的供求只能影响商品价格。证券没有价值,它的价格无法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因而证券的价格有证券的供求决定。金融市场上筹资者根据各自资金需求的特征、各自筹资工具的特征、各自偏好等因素决定发行某一种或几种筹资工具,这就是形成了证券的供给。而投资者则根据各自的偏好,对各种证券未来收益和价格的预期、对市场利率的预期、对各种证券风险特征的估计因素,选择自己满意的证券,从而形成了对证券的需求。供求双方通过各自内部以及供求双方之间的竞争,决定证券价格水平。当证券供给量超过需求量时,证券价格下降;当证券供给量小于需求量时,证券价格就上升,从而保证在金融市场上,证券供给可以找到证券需求者,证券需求者也可以找到供给者。证券需求对证券价格的决定作用表明,证券价格机制是金融市场上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利率机制和风险机制共同作用的综合反映,是证券市场的“晴雨表”。从另一方面看,证券价格对证券供求具有副作用。在二级市场上,证券价格变动直接影响一级市场上证券发行的价格,进而影响证券的供应量。当证券的实际价格不等于理论价格时,会引起需求量与供给量之间的失衡。只有当金融市场上由理论价格决定的需求量等于证券供给量时,证券市场才处于均衡。 3.2 风险机制 金融市场的风险是指投资者的实际收益不同于预期的可能性。风险机制就是指风险通过影响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利益而约束其动作的过程。金融市场上造成风险的因素很多,任何因素的变动都可能造成投资者的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风险主要是指:利率风险、购买力风险、营业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风险,有一类风险通过投资者对证券的有效组合可以避免,这类风险称作非系统性风险;那些无法避免的风险是系统性风险,所谓有效的证券组合指是所有非系统性风险都通过证券投资多样化消除了,从而使其它证券组合不能在同等风险水平下带来更大的预期收益率,或者在不减少预期的收益率的条件下降低风险水平。 风险机制是金融市场上的“制动器”。例如,当某部门现行的利润高于其它部门,这个部门就可以用较高的利率吸收资金,如果没有风险机制的作用,社会的资金就会纷纷拥向这个部门, 出现一哄而上的局面,引入风险机制后,各经济立体在考虑是否把资金投入这个部门时,就要对这个部门的未来前景进行预测,当他断定将有大量资金涌入这个部门,从而造成该部门利润回落时,他就不会把资金投入这个部门,从而避免了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对出现过大的震荡。总之,风险机制能够的利益的吸引力和破产的压力作用于经济主体,迫使他们慎重地选择自己的经济动作。

  • 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 金融论文_金融论文

      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 一般认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的内容。但由于我国国情,一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还具有其他一些目标约束,如支持国有企业改革、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确保外汇储备不减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等。深人分析当前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选择对我国经济的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发展的独特性分析  1.总量方面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短期内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在总量方面的矛盾,迫切需要突破的是在总量方面面临的制约。短期内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当中直接反映经济总量与福利关系的目标更为重要。我国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避免出现大量的失业。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外需的迅速消退使依靠国外市场需求获得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做法难以持续。要保持经济增长速度,投资依然是内需增加的主要支撑。在当前许多行业产能过剩现象突出的情况下,投资不谨慎可能会加重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  2.结构方面  面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衰退,尽管短期内解决总量问题的迫切性更大,但我国经济当中的结构性问题也已十分严重。在我们所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中,最突出的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某些产业存在和发展的理由主要不是商业上的考虑,而是社会效益和就业方面的考虑。由于存在就业压力,不合理的产能暂时还难以全部淘汰。不改变我国过度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产业调整就难以完全按照商业化原则进行。  3.外部因素方面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实施的前提是平稳合理的贸易条件。贸易条件综合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制约因素。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势有所缓解,短期内未必构成最严重的问题;但贸易条件恶化的中长期趋势并未根本扭转。贸易条件恶化挤压了我国经济增长和实现充分就业的潜在空间,可以完全抵消甚至大于货币政策优化对社会福利的贡献。  4.动态方面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外部经济环境迅速向不利方向转变,而国内消费尚不足以成为内需增长的引擎。在短期,反周期任务加重,政策实施的空间被挤压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重心不得不向短期目标倾斜,同时兼顾中长期目标。具体来说,一方面,尽可能采用有利于中长期经济增长的措施来解决短期问题,避免出台不利于解决结构性问题的措施,另一方面,致力于中长期目标的各项政策须尽可能缓解短期面临的反周期任务,有利于提高短期政策的有效性。  二、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现实选择  面对后危机时代经济形势,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抉择应考虑以下四方面:   首先,面对当前形势,在货币政策未来的取向上,随着CPI增速放缓,在今后两三年内我国货币政策在反通胀的同时,维持经济增长,防止我国经济硬着陆的任务依然重要。在外部经济形势不明朗、西方经济体恢复缓慢的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者更应该审慎抉择,以实现金融危机背景下反周期的金融宏观调控目标。  其次,货币政策在以产出缺口为重要目标的同时,不能过高估计潜在的经济增长和在资源有效配置条件下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尽管增加就业对福利的贡献最为直接,但一味增加就业并非没有代价。随着经济逐渐复苏,货币政策决策者越来越需要考虑为增加就业所付出的代价。  再次,我国货币政策当前处于特殊时期,既不能进一步扩张信贷,又不能在经济回暖基础不巩固情况下实行过度的紧缩政策。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货币政策提供充裕的流动性只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拉动就业的必要条件,还需将货币政策传导到实体经济中去,调动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满足实体经济对货币信贷的需求。  最后,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依靠信贷渠道,利率市场化尚未实现。信贷总量扩张通过金融机构的配给和行政部门对项目的审核而实现。在行政化而非市场化的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对民营经济部门的制度性歧视被强化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改善。相反,结构性的问题却被进一步突出了,重复建设、盲目投资和由此带来的产能过剩现象难以根除。为此,我们须积极推进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完善和强化市场化的货币传导机制,以利率作为主要操作工具通过金融市场传导货币政策,切实解决货币传导机制过程中存在的微观问题,通过降低融资成本刺激实体经济对资本积累的合理需求,将行政性的因素排除在外,逐步消除非理性投资冲动所带来的结构性问题。  三、结语  货币政策面对的一个最大难题是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问题。目前,关于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政府和社会各界都要求货币政策“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一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实质上面临多重目标约束,如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确保经济增长、支持国有企业改革、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确保外汇储备不减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本文对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发展的独特性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现实选择。本文认为我国中央银行应谨慎选取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并在最终目标的指引下为宏观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

  • 浅谈国企改革后的企业内部金融问题_金融论文

    浅谈国企改革后的企业内部金融问题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根据国企改革的要求,到2005年底,全国大多数国有企业要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从根本上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促使企业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加强管理,提高效益,促进资产保值增值上来。国家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由于企业自我经营,自我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系统,强化内部约束机制。内部金融问题就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对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监督与评价,帮助企业堵塞漏洞,增收节支,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本人所在的中铁四局集团是2000年6月由国有大型企业改制而成,现就国有企业改制以后的企业内部金融问题谈一些体会。 一、找准定位,突出服务职能。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通过改制重组,产权制度发生了变化。国家在企业中不再扮演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而完全成为单纯的投资者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企业则拥有独立的经营权。过去,内部金融问题主要是以国家金融问题的姿态执行国家金融问题对企业的监督职能,在这种体制下,传统的金融问题监督只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今天国际内部金融问题师协会赋予内部金融问题的新定义是“内部金融问题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运作,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目标。”从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金融问题的职能看,它包括监督、鉴证和评价三大主要职能。但现代企业内部金融问题监督职能的内涵已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监督,而是内部金融问题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职能部门,监督目的是维护企业整体的合法经济利益不受侵害,实现企业经济活动最优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内部金融问题定位于企业,服务于企业,是寓服务于监督之中的职能。正如李金华金融问题长指出的“内部金融问题机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你所在的部门、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建立良好的秩序方面发挥作用,这就是内部金融问题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金融问题要找准定位,要在监督企业依法经营的同时,重点是金融问题和评价企业经营的效益性,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为企业领导者提供咨询服务,切实履行作为参谋的职能。如中铁四局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将内部金融问题定位于突出“三个服务”:为加强企业管理服务,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三年来的实践证明,“三个服务”的思路使全集团的金融问题工作在企业改制后迅速步入正轨,内部金融问题得到较快发展,连续三年一年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改进方法,不断提高金融问题质量。现代企业把确保企业依法经营、谋求企业效益最大化和维护股东合法权益作为企业的奋斗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企业内部金融问题必须围绕这一中心,转变工作思路,拓宽金融问题领域,切实通过加强监督检查、调查研究、综合评价等金融问题手段,总结和推广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典型和经验,查深查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客观有针对性地提出挖潜提效、加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单纯的事后金融问题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及时、准确的评价,因此新的形势要求企业内部金融问题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金融问题相结合。如中铁四局集团在实施工程项目的管理和效益金融问题时,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事前金融问题重点是对投资决策、可行性论证以及资金来源等方面进行金融问题;事中金融问题侧重于对项目的管理特别是责任成本管理进行金融问题,并对项目阶段性效益进行认定;事后金融问题主要是对整个项目的考核与评价。采取“三结合”的金融问题方法,能及时发现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多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项目效益的最大化。 在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建设过程中,内审人员还要懂得利用计算机金融问题,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熟悉企业所使用的专业软件的设置与使用,包括评价软件系统的内部控制,采取有效的方法获取所需要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以此提高金融问题工作质量。 三、抓住重点,为提高企业效益服务。“全面金融问题,突出重点”这是多年来金融问题工作所遵循的原则和方针。企业改制后,内审范围更广,难度更大,加之金融问题力量和金融问题任务之间的矛盾也更加突出,因此在实施具体金融问题项目时,更需要抓住重点,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中铁四局集团在改制后的金融问题过程中,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中心工作,注意选择单位领导重视、员工关心对企业效益影响较大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金融问题,不断提高金融问题成果的效用,使内审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近几年突出了三个方面的金融问题: 一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金融问题。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源泉是工程项目,对项目效益的好坏不仅领导关注,员工也关注。金融问题部门抓住这一热点问题,对集团公司和各子(分)公司所有的工程项目都实施了期中或期末金融问题。在金融问题过程中,不仅对每一个项目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和效益的认定,而且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旨在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金融问题建议,绝大部分都被各单位采纳,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加强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是经济责任金融问题。改制后企业在进行经济责任金融问题时,除了按正常的经济责任金融问题程序操作外,要注入新的内容,尤其是特别关注企业的资产质量状况,对潜在风险和不良资产要进行披露,切实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以此促进企业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三是不定期地对司属单位进行财务收支金融问题。目的是一方面促使这些单位规范经济行为、防止企业资产流失和违法犯罪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是帮助基层单位不断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四、勇于创新,提高内审人员素质。为适应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和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国际内部金融问题师协会已将内部金融问题目标由原来的“检查与评价”重新定位为“增值与改善”。因此,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金融问题必须更加关注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内部控制和经济效益,树立全新的内部金融问题理念,及时将职能定位从原来的检查监督为主调整为监督服务并重、并以服务为主,使内部金融问题更广泛地渗透到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之中,不断拓展强化内部金融问题的评价、咨询、参谋等服务职能。 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趋势,企业内部金融问题必须加强内审人员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 首先要改善内审人员的结构。由于内审领域的扩展和金融问题层次的提升,原来单纯的财会人员结构已不能适应内审工作的需要,需要配备工程技术、企业管理、法律以及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要实行金融问题人员从业准入制度,凡是进入内部金融问题队伍的人员必须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从业资格,确保金融问题队伍成为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三是加强内部金融问题人员的培训和交流,一方面企业要为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多元化发展提供条件,促使内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会、金融问题,还要具有企业管理、工程技术、法律和计算机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内审人员要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危机感,增强竞争意识,以适应现代企业内部金融问题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

  • 浅谈库尔勒市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一) _金融论文

    浅谈库尔勒市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 目 录 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新旧比较和探讨………………………第3页 (一)借款费用资本化定义的新旧比较……………………………第3页 (二)借款费用资本化确认的新旧比较……………………………第3页 (三)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时间的新旧比较………………………第4页 (四)借款费用资本化暂停的新旧比较……………………………第4页 (五)借款费用资本化中止的新旧比较……………………………第4页 (六)借款费用资本化披露的新旧比较……………………………第5页 (七)关于房地产开发中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探讨…………………第6页 二、借款费用资本化对会计要素及财务报表的影响………………第7页 (一)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变化对会计要素的影响…………………第7页 (二)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确定方法的变化对会计要素的影响…第8页 (三)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变化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第8页 (四)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确定方法的变化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第9页 三、完善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建议……………………………………第9页 (一) 提高人员基本素质和职业判断………………………………第9页 (二)增强确认和计量的可靠性……………………………………第10页 (三)加大外部检查和监督力度……………………………………第10页 四、结论………………………………………………………………第10页 参考文献………………………………………………………………第10页 摘 要 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对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及其会计实务处理都作了具体规定。其中,对于借款费用可予以资本化的借款的范围及开始、暂停和停止资本化的时间,也都有严格的规定。同时,对允许资本化的借款费用的确认和计量及借款费用的披露也有明确的说明。但是,《国际会计准则》中关于借款费用及其资本化的相关规定,与我国会计制度中的规定有些差异,尤其是在允许资本化的借款费用的范围上,我国比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要窄。在对我国相关规定的了解过程中,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如:各相关规定都只是在一定范围内适用;允许费用资本化的借款范围仅限于‘购建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针对发现的问题,对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提出改进建议。 在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是不可避免的。借款所产生的费用包括借款的利息、溢折价的摊销、因借款发生的手续费等辅助费用、外汇借款的汇兑差额等。借款费用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一是,于发生时直接确认为当期损益;二是,予以资本化。借款费用的资本化是指将借款费用直接计入所购建资产的价值,在财务报表中作为购置资产的历史成本的一部分。本文仅对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处理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借款费用 资本化 问题 探讨 建议 一、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新旧比较和探讨 (一)借款费用资本化定义的新旧比较 我国的征求意见稿中借款费用是指因借入资金而发生的有关费用,包括:  (1)因借入资金而发生的利息(包括因发行债券而产生的折价或溢价的摊销);  (2)与外币借款有关的汇兑损益,并指出借款费用不包括借款过程中发生的辅助费用,如手续费、佣金等。  国际会计准则中借款费用的描述与我国定义基本相同,但其包括内容略有不同。国际准则指出“借款费用可以包括:  (1)银行透支、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的利息;  (2)与借款有关的报价或溢价的摊销;  (3)安排借款所发生的附加费的摊销;  (4)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17号“租赁会计”确认的与融资租赁有关的财务费用;  (5)作为利息费用调整的外币借款产生的汇兑差额部分。“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34号公告中给出的利息费用所包括的内容有:  (1)有一个明确的利息率的债务利息;  (2)《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第21号:应收和应付项目的利息》,所说明的属于某些应付项目的利息;  (3)《财务会计原则委员会公告第13号:租赁会计》限定的和租赁资本有关的利息。  由于可知,我国的借款费用的范围比国际上要窄,主要是因为未包含借款过程中发生的辅助费用和与租赁相关的费用。另外,由于我国银行目前尚不允许透支,所以也不包括银行透支利息。(二)借款费用资本化确认的新旧比较 我国的借款费用资本化准则(征求意见稿)中指出:  (1)与建造或生产某项资产直接相关的借款费用,在该荐资产支付使用或完工之前计入该项资产的成本。其他借款费用在筹建期间的计入开办费,在生产经营期间计入当期损益。其中所说的资产包括:必须经过建造过程才能达到预定用途的固定资产;正常生产期在12个月以上的产品,但不包括经常和大量重复生产的产品。  (2)与建造或生产某项资产直接相关的借款,在使用前因暂存银行或进行短期投资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投资损益,也应计入该项资产的成本。  国际会计准则中列示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是指:  (1)直接归属于相关资产的购置、建造或生产的借款费用,是指那些如果不为相关资产发生支出即可避免的借款费用。当企业专门为获得某项指定的相关资产借入资金时,与该相关资产直接相关的借款费用就很容易认定。  (2)对于专门为获取某项相关资产借入的资金,符合资本化条件而计入该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的金额,应为借款期内发生的实际借款费用,减去该借款用于临时投资所带来的任何投资收益。  (3)对于不是专门为获取相关资产而借入和使用的资金,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的金额,应采用将资本化比例乘上发生在该项资产上的支出的方式来确定。资本化比率应是借款费用相对于企业当期尚未偿还的所有借款,而不仅仅是为获得某项资产而专门借入的借款的加权平均数。一个期间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的金额不能超过在该期间内发生的借款费用的金额。  美国会计准则中的合格资产是一项适合于利息资本化的资产,其定义为:  (1)企业为了自用而建造或生产的资产(包括用存款成分期付款,由其他单位为本企业制造成生产的资产);  (2)为了销售或租赁而作为分期工程建造成生产的资产(例如造船或房地产开发);  (3)当接受投资的企业正在进行计划的主要经营活动,如果该企业的经营活动包括使用资金购置其经营活动所需的合格资产时,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投资(权益、借款和预付款)。 (三)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时间的新旧比较  我国准则指出应在借款费用发生时作为开始资本化的时间。  国际会计准则中规定的资本化开始时间如下:  (1)该资产的开支发生时;  (2)借款费用发生时;  (3)资产达到预定使用或销售状态所必要的准备工作正在进行时。 美国准则提出开始资本化应满足三个条件:  (1)已发生资产支出;  (2)为实现资产预定用途所必须的准备活动正在进行;  (3)利息费用正在发生。(四)借款费用资本化暂停的新旧比较  我国准则提出当资产的正常建造或生产发生中断且中断期较长时,应停止该期间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将其计入当期损益或开办费,直至建造或生产重新开始。对于那些短暂的中断或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需的中断,可在不暂停借款费用的资本化。  国际会计准则对于资本化的暂时中止的相关规定有:在开发活动发生中断的一个较长期间内,应暂停对借款费用资本化。在为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或销售状态而进行的准备活动发生中断的一个较长期间内,可能发生借款费用。这些费用是持有部分完工的资产的费用,不具备予以资本化的条件。但是当大量的技术及管理工作仍在执行时,借款费用通常不暂时停止资本化。若暂时延误是为使资产期达到预定用途或销售状态进行的准备过程的一个必要部分,对借款费用资本化通常也不能暂停。(五)借款费用资本化中止的新旧比较  我国准则指出当所建造的国定资产交付使用或生产的产品完工时,应停止其借款费用的资本化。  国际会计准则中关于资本化停止的相关内容包括:  (1)当为使相关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或销售状态的所有准备工作实际上已完成时,应停止对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当资产的实体建造结束时,尽管日常管理工作仍在继续,一项资产已准备用于预定用途或准备销售,如果有少数工作尚未完成,也表明所有工作实质上已经完成。

  • 浅谈企业金融控制的作用问题及对策_金融论文

    摘要: 金融控制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活动,并作为对该组织的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一种服务。金融控制对管理起制约、防护、鉴证、促进、建设性和参谋作用。的是企业金融控制工作缺乏国家审计等外部审计业务指导;金融控制缺乏独立性;内审人员重实务、忽视;对内审作用及内审机构的有无缺乏认识;专业审计人员配备不全,限制了内审工作的开展。企业金融控制工作应适应改革的方向,强化审计责任,消除内审局限性,依法审计,在监督与服务中求效益。正确认识和发挥企业金融控制的作用,解决企业管理中金融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对当前企业加强管理及提高效益,服务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金融控制作用问题对策 正文: 为了全面开展审计工作,我国于1984年在部门、单位内部成立了审计机构,实行金融控制监督。1985年10月发布了《审计署关于金融控制工作的若干规定》,金融控制工作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一、金融控制的作用 金融控制的作用是金融控制职能的外在表现。金融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是金融控制部门行使审计职能、完成审计任务,在实现审计目标过程中(或之后)产生的客观效果。 1、制约作用 金融控制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及其经营管理制度的监督检查,对照国家的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按照审计工作规范,揭示企业的违法乱纪行为,维护企业的经济秩序。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制止违规违纪现象,保护国家财产和企业利益。 通过检查监督被审计单位执行国家财经纪律情况,制止违规行为,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 例如,山东齐鲁増塑剂股份有限公司审计科自成立以来,开展财务收支审计,查出不合规问题15项,金额达305万元,均按照国家法律作了整改或上缴财政。有效地防止了违法违纪行为的产生,维护了财经纪律,了财务人员,为今后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2)、披露经济活动资料中存在的错误和舞弊行为,保证信息资料真实、正确、及时、合理合法的反映事实。纠正经济活动中的不正之风。事实上不少单位的信息资料不仅存在错误,而且存在着具有造假性质的“账外账”和“两本账”及私设小金库现象,因此,有必要强化金融控制监督,查错防弊,提高会计和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3)配合纪检监察部门,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 金融控制部门通过开展财务收支审计、财经法纪审计、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发现问题,查明损失浪费、贪污腐化行为,及时向纪检监察部门提供证据和信息,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审计的“经济警察”的特殊作用。 2、防护作用 金融控制工作在执行监督职能中,对深化改革,降本増效起到了保证、保障、维护作用。 (1)、为建立健全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有力保证。 为了适应WTO环境下的新形势,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金融控制人员有必要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内控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审计,风险审计及机审计,揭示并建议改正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失控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2)、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金融控制人员应重视生产经营情况,对企业资产状况做到心中有数,随时随地开展金融控制督查,提出有效措施,经济有效的使用资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降本增效,维护财经纪律。 有效地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当前企业金融控制工作的重点和关键。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维护财经纪律是经济效益审计的出发点。 例如:山东齐鲁増塑剂股份有限公司审计科自1989年建厂初期就开始实行外委工程审计监督工作,成效显著。审查了公司建设的全国性的大型工程项目DOP四万吨、DBP二万吨、810酯、山东増塑剂技术开发中心中试装置DOS、DOA项目、两万吨苯酐等基建工程项目及日常防腐工程、检修工程、粤港城大酒店、兔巴哥食品公司等外委工程项目,审查工程结算5700份,审查总价值53340.15万元,审定值45520.30万元,审减值7819.85万元。通过审计工作的开展,不但节约了资金,减少了资金流失,降低了工程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维护了财经纪律的严肃性。成绩得到了上级审计部门的肯定。 3、鉴证作用 (1)、开展联营审计,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联合经营是在生产化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企业为了取得实效,一个企业和一个或数个企业为发展生产和产品交换而进行的经济联系。山东齐鲁増塑剂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由齐鲁石化公司与临淄区政府各投资50%而组建的联营企业。从公司建立到目前为止,虽曾一度效益较好,1992-1996年人均经济效益列淄博市企业第三位,跻身于化工500强,但随着俄罗斯及西方国家増塑剂产品的大量低价进口冲击,1997-2000年效益下降,有的月份出现了亏损。由于我们加强了联营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工作,遏制了乱摊乱挤成本现象,审计科提出了压缩公司办公费用和车辆维修费用、出售办公用车、优化生产原料丁辛醇和苯酐的采购办法和采购方式等建议,降低了成本和消耗,规范了联营企业财务核算办法,投资双方的合法利益均得到了保证。 (2)、开展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实行领导班子在任定期审计,有助于监督企业领导依法办事,遏制腐败,促进企业廉政建设,为上级主管部门和政府考察提拔干部提供依据。 开展领导干部离任审计,评价企业领导在任期间生产经营情况、遵守财经纪律情况、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肯定成绩,纠正不足,有利于人事制度改革和企业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山东齐鲁増塑剂股份有限公司自建厂初期就按照《审计法》和上级政府审计部门的要求,建立健全了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在离任审计,完善了经济责任制度审计。1989年-2001年共对5任厂级领导班子和65名中层领导干部进行了审计,查出违纪金额523万元,其中涉及副县级领导干部2人,中层干部13人,按照法律规定作了处理。其中有2人被追究刑事责任,13人受到了党纪政纪处分。 4、促进作用 (1)、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发现财务成果和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进一步挖潜降耗,增加收入。 (2)、促进经济责任制的完善和履行。 通过经济责任制审计,发现制度本身的缺陷,向有关部门反馈信息,解决履行情况和责任归属不清的问题。 (3)、促进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正确协调处理。 不定期的开展对企业子公司、分公司的审计,规范下属实体遵章守纪,正当经营,依法办事。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例如:山东齐鲁増塑剂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以来,责成公司审计科配合山东新诚会计师事务所对下属兴达工贸公司、劳动服务公司、粤港城酒店等单位进行年度不定期审计,共查出不合规事项63项,涉及金额105万元,均作了整改,有的按照法律规定作了处理。规范了二级企业的财务帐目,培训了二级企业的财务人员。按照审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促使二级企业财务管理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 5、建设性作用 建设性作用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活动的检查和评价,针对管理和控制中存在的,提出富有成效的意见和方案,促进改善经营管理。 (1)、审查评价企业管理和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披露薄弱环节,解决存在的问题,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堵塞漏洞。 (2)、审查评价企业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寻找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消化不利因素,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例如:山东齐鲁増塑剂股份有限公司审计科早在1993年就向领导层提出了降低DOP、DBP产品进料成本的建议,经过充分调研论证,2001年自己设计上马了两万吨PA项目,开工率达100%,月产苯酐2381.3吨,是设计值2000T的1.19倍,PA收率达108.8%,是设计值的1.017倍,邻苯单耗降低4.6%,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每吨原料自产比外购节约1000元,月节约资金238.13万元,全年降低成本2381.30万元。年副产高压蒸汽52190T,创效益469.71万元.残渣实际采出量(1260元/T)为9.54KG/H,低于41KG/H的设计值,酸水实际采出量为(160元/T)0.375T/H,低于0.57T/H的设计值,成功实现了高负荷、高质量、低能耗、高收率的达产目标。2001年扭转了前几年的亏损局面,2002年6月实现销售收入过亿元,应对了国内外増塑剂行业的竞争,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显示出了金融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独特作用。实践证明,加强企业金融控制不是束缚企业的,而是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发挥广泛的金融控制作用,深入开展金融控制工作,在WTO环境下是有长远的发展前景的。 6、参谋作用 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企业也由原来的面向国内市场转上了国际市场,企业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可靠的经济信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促进了金融控制事业的飞速发展。金融控制可以提供世界性的先进的技术资料和经济信息,客观公正的为领导决策服务。 综上所述,金融控制在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维护财经纪律方面,在保护国家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及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金融控制在企业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金融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深化改革,为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激励作用。但在发展进程中日益暴露出一系列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1、金融控制机构设置不合理,隶属关系不清,具体业务缺乏指导。 西方国家企业的金融控制机构设置合理,隶属于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其他部门无权干涉,独立性较强。而我国企业的内审机构表面上也是对董事会负责,实质上受经理机构及其他部门的制约和,独立性太差,甚至有的企业的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兼任内审部门的领导,其监督制度形同虚设。导致隶属关系不清,监督不力。同时,金融控制人员后续制度不健全,局限于企业内部环境的条件限制,缺乏政府审计部门的业务指导。 2、重视审计业务,忽视。 企业内审人员审计业务得心应手,导致理论研究处于低点。充电意识淡薄,审计理论与业务实践不能与时俱进,跟不上国际内审发展的步伐,,CIA(国际注册金融控制师)企业报考者寥寥无几。 3、作用与认识脱节 在现代的大企业中,仍有不少人对审计工作不理解,认为企业领导是“一言堂”,轻视金融控制的作用,对审计有抵触情绪,甚至不配合,认为金融控制可有可无。这与落后的企业管理体制有很大关系。有的对内审怀畏惧心理,持有怀疑态度。 4、专业人员配备不全,限制了审计工作开展。 根据《国际金融控制师协会金融控制标准说明》规定,金融控制师应具备财务、、企业管理、统计、机、概率、线性规划、审计、工程、等各方面的知识,以保证执业质量。而目前我国企业金融控制人员素质偏低,有的只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更有甚者对审计业务一窍不通,难以深层次的发现问题。沈阳黎明集团上市公司(黎明股份)财务报告长期作假,沈阳会计师事务所竟查不出问题,最后证监会邀请财政部及知名院校专家学者才查出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5、重视服务监督,轻视服务机制。 在当前新形势下,关键在于它能够为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遵守财经纪律、提高经济效益服务。金融控制是适应企业的内在需要设立的,金融控制人员根据企业目标,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履行监督职责,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三、发挥企业金融控制作用的对策 1、改革金融控制管理体制,明确隶属关系,增强审计独立性。金融控制工作的重点在时间上应从事后审计转向事中、事前审计;在工作上,将从查处违规违纪审计转向内控制度审计和绩效审计,理顺资金运行管理机制。 2、建立健全政府审计对企业金融控制的指导体系,金融控制机构将从行政设置转变为单位根据自身需要主动设置,逐步推行金融控制人员政府委派制。 3、完善金融控制人员的后续教育体制,与时俱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4、端正认识,厉行企业内部常规审计,减少违纪违规问题。 5、建立并实行监督与服务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改变金融控制的手段和,实行风险审计与计算机审计。 6、开展外委工程予结算审计,减少企业资金流失。 7、开展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业绩界定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8、搞好联营企业及二级企业审计,规范经营行为,维护企业利益。

  • 我国房地产绿色营销策略研究_金融论文

    我国房地产绿色营销策略研究 提纲 绿色营销营销的基本内容 (一)绿色营销的内涵 (二)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的现状 二、我国房地产行业绿色营销的发展状况 (一)房地产绿色营销的内涵 (二)房地产绿色营销的特征 (三)房地产行业进行绿色营销的必要性 房地产行业绿色营销存在的问题 房地产行业不愿修建绿色住宅 消费者对绿色营销的需求不明显 消费者不相信房地产的绿色营销 房地产行业不注重绿色营销策略 房地产绿色营销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绿色低碳建筑必然要增加企业的成本 (二)消费者房地产绿色营销观念淡薄 (三)房地产绿色环保技术水平不高、 (四)绿色营销的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 (五)绿色营销仍停留在重量不重质的粗放营销阶段 (六)绿色营销的外部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四合并起来写 我国房地产市场实施绿色营销的策略 (一)给予施行企业补贴(给谁提的建议?政府?) (二)加强房地产绿色营销概念的灌输 (三)制定绿色定价方案 (四)引入绿色开发理念 (五)实施绿色促销策略 (六)采取绿色公关手段 注意:要从企业的角度来写,给企业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即可,不要给政府提。 思路基本可以,边写边完善吧。 一、绿色营销营销的基本内容 绿色营销的内涵和特点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为了实现自己可能的利润并满足持续经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指导思想,以绿色消费为出发点,以绿色文化作为企业文化核心,通过向消费者提供科学、无污染。有利于节约资源使用和保持生态平衡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的需求,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共生共赢的营销活动和过程。在这一界定中,绿色营销本质上是一种营销活动或过程,其最大特点是人与自然、社会的三者共生共赢,环保、绿色消费、绿色文化则分别是绿色经营的指导思想、出发点和核心。 作为一种营销活动,绿色营销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1.以环保意识为前提。绿色营销的前提是消费者“环保意识”的觉醒为了保护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环境,全球正在掀起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运动。 运用综合性的方式和手段绿色营销对生态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进行综合,体现出企业为适应消费者利益和人类共同愿望,模仿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对立统一的协调机制,代表了企业生存发展的机理和企业行为的未来走向。 3.具有鲜明的绿色标记即企业在市场调查、产品开发、产品定价、分销和售后服务 等整个活动过程中,都和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绿色”观念紧紧相扣,并将贯穿营销活动的始终。 实行国际绿色标准绿色产品的标准尽管各国有异,但是要求产品质量、产品生产及使用、消费及处置等方面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损害等方面是没有差别的,ISO14000系列国际标准更是使各国绿色产品和服务标准走向统一的重要尺度。 5.实现三者共生共赢的状态如上所述,绿色营销的目的是要满足全社会日益高涨的绿色消费需求,而且在营销的全过程中尽可能地少污染、或不污染环境,同时企业也将获得不间断的利润,使经营可持续发展下去,从而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三大效益的统一。 总之,绿色营销是人类理性选择的结果,它克服了白色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的恐惧,避免了灰色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式的征服,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是企业经营的必然方向。 (二)我国企业实现绿色营销的路径 企业要实现绿色营销,把绿色营销落实到企业的战略管理的各个环节,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用企业文化指导绿色营销 企业文化是指导企业营销的思想基础。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要把绿色营销的理念当做战略指导思想贯穿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之中。不仅要考虑企业和消费者利益,更要把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落实到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包装、使用以及服务等各个环节之中。具体来说要培养员工绿色营销的意识,使员工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设计中注重节能减排,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在绿色消费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趋势的影响下,企业只有树立绿色的营销观念,构建绿色企业文化才能在市场营销中取得消费者的认可并最终获得成功。 2.合理运用绿色营销组合策略 正确的营销组合策略能激发消费行为的产生。对于企业来说, 一是开发绿色产品。作为企业营销组合的载体,营销行为的基础,绿色产品的开发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与行业结构、企业的战略目标、实力相适应。企业要积极地进行绿色需求的市场调研,辨别市场机会。产品的设计和制造遵循3R(Reduce,Reuse,Recycle)的原则。 二是制定绿色价格。绿色产品的价格受市场状况、竞争需求和政策法规的影响,总的趋势是高于其他产品的价格。为了让消费者接受,企业可以从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角度,以需求为导向进行合理定价,让消费者接受。 三是选择合理的绿色销售渠道。适当的销售渠道有助于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量的扩大。绿色销售渠道要本着品质保证和生态保护的原则,减少各个物流环节的资源浪费,从效益的角度进行资源的配置。 四是开展绿色促销活动。企业通过各种媒介宣传产品,既有利于产品的销售也适时提升了企业自身的社会形象。 这四点既是绿色营销的组合策略,也构成企业绿色管理的基石。 二、我国房地产行业绿色营销的发展状况 (一)房地产绿色营销的内涵 房地产绿色营销,是房地产开发企业以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稳定为目的,建立在绿色技术、绿色市场和绿色经济的基础上,将健康、节能、环保、可持续 发展等理念贯穿于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选址、规划设计、建设安装、销 售乃 至 开发 完成后小区物业管理等环节,并体现在整个营销过程 当中,以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生态环境利益四者的协调统一,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全过程。(黄忠) 房地产绿色营销的特征 第一,营销关系扩大,传统的营销活动一般只涉及到企业和消费者两方,而绿色营销要求企业在考虑消费者和企业的同时也要考虑社会的利益。所以涉及到至少三方的利益。故营销关系扩大化。 第二,房地产绿色营销要求企业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方面都要做到生态化、绿色化,体现环保理念。 第三,企业绿色营销观念的树立,增强了企业环保意识,提升企业的绿色形象,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1212121212 房地产行业进行绿色营销的必要性 当今,全球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 2010 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气候峰会更加给人们提了个醒,会议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促进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增长。世界各国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低碳经济,强调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应该引起重视。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一份子的房地产企业也应该顺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适当改变自己的营销策略,也就是当下在国际市场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的绿色营销。并且住房产品的直接使用对象就是人,且是一种长期服务,它的质量与我们每个人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因此,房地产企业有责任有义务把绿色理念引入到设计和开发中,并且在施工过程使用绿色建材、绿色家具、绿色照明等,提供有质量的住房,这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也大大增强,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消费者会选择不受化学产品污染的蔬菜、不含人工色素的食品,选择非氟里昂制品制冷剂的"绿色冰箱"等等。在住房的选择上也慢慢有了绿色住宅的意识,更关注室内环境污染是否会对健康造成危害,这就要求企业向有利于消费者健康,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而绿色企业形象是一种高素质企业的象征,可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忠诚。越来越多的企业致力于发展和环保的统一,力争获得绿色标志。因为他们已经认识到,绿色营销已成为企业开创名牌效应,在众多竞争中赢得胜利的强有力武器之一。所以房地产企业实施绿色营销不仅可以提升企业自身的形象还可以创造品牌效应来获得竞争优势。66666 我国房地产绿色营销行业的发展趋势 三、房地产行业绿色营销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房地产行业不愿修建修建嫩绿色住宅 消费者对绿色营销的需求不明显 绿色营销目前尚算是新型事物。对于消费者来说,近两年房价持续上涨,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发商就掌握了足够的话语权,从而抑制了市场对绿色房地产的需求。笔者通过网上调查发现,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在选择房子的时候最看重的是离工作单位的距离、生活是否便利、周围是否有好的中小学三个因素,而对于“您是否会选价格比普通房价稍高的绿色房地产”问题,只有20%的人会选择。看来现在的都市人最看重的还是房子的地理位置,特别是周围出行是否方便问题最受大家关注,这样价格稍高的绿色房地产则不被那么看重。不过也有非常注重生活品质的人群,他们喜欢安静、舒适、无污染的环境,这部分人群大多是经商,没有上下班的约束。 利情况是购房者最看重的因素。而这部 分人多属于工薪阶层,当然这个阶层也 是城市中比例最高的群体。这个阶层对 物业的价格也较为关注。对于房子要安 静、舒适、无污染几个因素有需求的主要 是富裕阶层的经商人员,他们对房子周 围的生态环境、物业服务等关注较多。以 上结果说明,市场对绿色住宅的需求还 是有的,但是不高。77777 (三)消费者不相信房地产的绿色营销 (四)房地产行业不注重绿色营销策略 四、房地产绿色营销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绿色低碳建筑必然要增加企业的成本 绿色房地产对企业在建设、销售等过程提出了较高要求 -- 不污染或少污染。为达到这个要求企业必然要加大绿色营销产品的研发资金投入,或者花高价格引入污染治理技术,不管最终选择哪个一下,环境的治理就决定了企业成本增加。多出来的成本只有两个出处,一个是自己承担,另外一个是转嫁给消费者。对于一个以营利为目的企业来说,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目标,所以不管多出的成本由谁承担都是企业不愿意看到的77777 (二)消费者房地产绿色营销观念淡薄 (三)房地产绿色环保技术水平不高 (四)绿色营销的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 因为起步晚、发展迅猛的原因,导致了目前中国关于房地产业绿色营销的法规、法制建设不完善,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存在缺陷,关于房产的绿色开发技术、绿色房地产品的评估认证等制度不健全,政府对绿色环保的宣传力度不够,尤其在发展如火如荼、却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破坏的房地产业中宣传绿色环保的意识淡薄,部分房地产企业利用有关环保法律的空子进行欺骗消费者的不法行为。161616161 (五)绿色营销仍停留在重量不重质的粗放营销阶段 (六)绿色营销的外部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五、我国房地产市场实施绿色营销的战略建议 (一)给予施行企业补贴 (二)加强房地产绿色营销概念的灌输 (三)制定绿色定价方案 (四)引入绿色开发理念 (五)实施绿色促销策略 (六)采取绿色公关手段

  • 浅析金融理论与金融实务中三个重要概念_金融论文

    一、重要性概念 (一)重要性定义 重要性是金融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我国《独立金融具体准则第10号——金融重要性》对重要性的定义是:“被金融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可见,重要性实质上强调的是错报或漏报的“程度”,而且这一“程度”是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如果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错报或漏报能够使会计报表使用者改变其原有的决策,则这种错报或漏报就是重要的:反之,则是不重要的。实际上,重要性可以解释为可容忍错报或漏报的最高界限,超过这个界限的错报或漏报是不能容忍的,而低于这一界限的错报或漏报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对于重要性水平的判定,是注册会计师的一种专业判断,不同的注册会计师对同一会计报表的重要性的判断就可能存在差异。 (二)重要性的确定及运用 金融人员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当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也就是说,应当综合数量和性质因素考虑重要性。数量特征指错报或漏报的金额,金额大的错报或漏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或漏报更重要。质量特征指错报或漏报的金额的性质,有些错报或漏报的金额不大,但如果涉及舞弊或违法行为,那么,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比同等金额的笔误更重要。金融人员在金融过程中不仅要考虑重要的错报或漏报,而且对单个看在金额和性质上都不重要的小金额的错报或漏报也应关注。因为单独的看,一笔小金额的错报或漏报无论是在性质上,还是在金额上都是不重要的,但会计报表是一个整体,如果被金融单位每个星期均出现同样的小金额错报或漏报,原本几百元的错报或漏报全年加起来,就有可能成为上万元的错报或漏报。这样必然会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可能影响企业的盈亏,因此金融人员在金融过程中应对此特别关注。 二、金融风险概念 (一)金融风险的定义 金融风险本质上是一种发表不恰当金融意见的可能性。国际金融准则对金融风险所下的定义为。金融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时,金融人员对其发表不恰当意见“。我国《独立金融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金融风险》将金融风险定义为:”金融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金融后发表不恰当金融意见的可能性“。对金融风险所下的定义与国际金融准则基本相同,这里的意见包括两层含义:当财务报表没有被公允揭示,而金融人员却认为已公允揭示:或财务报表总体上已公允揭示而金融人员却认为未公允揭示。风险的含义通常是某一事件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间的变动程度。可见,金融风险实质上强调的是会计报表中未被查出的重大错报或漏报对金融意见的影口自。由于金融测试和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金融人员不可能将金融报表中所有的错报或漏报都审查出来,所以金融风险始终存在,但金融人员在金融测试过程中,又总是希望通过执行合理必要的金融程序,尽可能将金融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同时提高金融工作的效率。 (二)金融风险的构成要素 金融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三个要素。1、固有风险。是指在假定被金融单位没有任何相关的内部控制的情况下,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将固有风险列入金融风险的要素,是现代金融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它意味着金融人员应当努力预测财务报表中哪些最容易出错,哪些最不容易出错。这一信息影响金融人员收集证据的数量,也影响金融人员如何在金融的各项内容之间分配收集证据的力量。2、控制风险。是指客户内部控制结构政策或程序未能及时防止或察觉重大错误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控制风险是指内部控制结构未能及时预防或发现经济业务中的某些主要偏差的不法行为,致使财务报表失真的概率。3、检查风险。是指内部控制未能察觉并纠正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误,运用金融程序也未能发现这些错误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必然存在的风险,但因受金融资源、金融时间等因素的影响,金融人员不能根除检查风险。 (三)金融风险要素的运用 在金融风险的三个要素中,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与被金融单位内部控制是否存在、是否有效有关,金融人员对此无法控制,金融人员所能控制的只有检查风险。金融人员可以通过研究和评价被金融单位的内部控制,对被金融单位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高低作出评价,在此基础上便可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便将检查风险以及总体金融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三、金融证据概念 (一)金融证据的定义 金融证据是金融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规范我国注册会计师获取、评价以及更好地利用金融证据,保护金融证据的充分性、适当性,我国《独立金融具体准则第5号——金融证据》将金融证据定义为:“注册会计师执行金融业务,应当在取得充分、适当的金融证据后,形成金融意见,出具金融报告。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专业判断,确定金融证据是否充分、适当”。本准则所称金融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金融业务过程中,为形成金融意见所获取的证据,因此,金融证据的收集、鉴定、综合是金融工作的核心,也是考察金融工作质量的关键。在金融实务中,通常是针对金融目标或者针对每项会计报表的认定来获取证据,比如对固定资产存在认定的金融证据,不得用于代替固定资产计价应获取的金融证据。有些情况下,一项测试可为多项认定提供金融证据。比如应收账款的函证可为应收账教的存在和计价提供金融证据。 (二)金融证据的分类 金融证据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根据与金融目的的关系有证明是否存在的证据、证明所有权的证据、证明价值的证据等;根据提供逻辑证明的类型,有正面证据、反面证据;根据与其他证据的关系有基础证据、佐证证据等;根据与被证明事项的关系有直接证据、间接证据;根据证据的来源有外部证据、内部证据。一般而言,金融人员对金融证据进行科学分类。使多样、复杂、具体、证明力各不相同的金融证据系统化、条理化,以便金融人员在实践中,针对不同性质的认定,使各种金融证据可用来实现各种不同的金融目标。金融人员形成任何金融结论和意见,都必须以合理、充分的金融证据为基础。因此金融证据的获取,是金融工作的核心环节。金融证据可按其外形特征分为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和环境证据四大类。金融人员在选择金融证据时,应力求做到金融证据的收集既有效又经济。 (三)金融证据的运用 金融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密切相关,金融证据的适当性会影响充分性。在实务中,金融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程度越高,则所需的金融证据的数量就减少;相反,金融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程度越低,金融证据的数量就相应增加。 四、总结 重要性水平与金融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金融风险的高低取决于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如果金融人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低,金融风险就会增加。反之,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较高,金融风险就会降低。 重要性水平和所需的金融证据也成反向关系,即重要性水平越低,金融证据越多;反之,重要性水平越高,金融证据越少。 金融风险和所需的金融证据成正向关系,金融风险越高,就要执行更多的金融程序,获取更多的金融证据,以降低金融风险。

  •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分析(一) _金融论文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注册登记的民营企业超过4000万户(含个体工商户),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它们创造了全国70%的新增工业产值,59%的国内生产总值,68%的出口总额,48%的税收以及75%的就业机会。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建立,我国民营企业在各行各业的迅速崛起,在吸纳就业、活跃市场、促进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融资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纵观国内外市场,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同时也制约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影响到我国金融市场的长远稳健运行。本文阐述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及原因,民营企业融资难主要表现在在融资渠道狭窄,银行融资系统不够完善等方面。当然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这一现状,既有企业自身因素,也受到当前政策经济环境和政府的影响。本文将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论述在当前融资环境下,企业如何增强自身素质,扩展适合自己的融资渠道。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原因分析融资对策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林毅夫、李永军指出,资本相对稀缺的中小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会是我国企业组织中最有活力的构成部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加快经济发展、创造税收等的有效途径和战略措施。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融资难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论述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融资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解决策略。 第一章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民营企业,简称民企、公司或企业类别的名称,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严格来讲, "民营企业"并不是一个法定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是没有“民营企业”的概念,“民营企业”只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按传统说法,把集体、私营、三资企业和转让给私人承包的国有企业,均称为民营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注册登记的民营企业超过4000万户(含个体工商户),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它们创造了全国70%的新增工业产值,59%的国内生产总值,68%的出口总额,48%的税收以及75%的就业机会。1978年以来,从农村转移出来的2.3亿劳动力主要由中小企业吸纳。我国民营企业在各行各业的迅速崛起,在吸纳就业、活跃市场、促进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据全国工商联预计,“十一五”期间,民营经济占全国GDP的比重将由目前的65%上升至75%。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全部银行信贷比例中,非国有经济占用的比率不到30%;而在证券市场上,民营公司仅占上市公司的1.6%。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扩大规模、增加投资的内在需求,资金的严重不足以及流动性差导致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停滞,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难题,因此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这将有利于促进民营企业的规模扩张,也将极大地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第二章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分析 近几年民营企业发展很快,但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总的来说,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如政府对民营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宏观指导力度不足、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产品市场准入门槛高、地方行政执法效率低下、法律部门对企业权益保障程度低、政府政策规章透明度低以及社会信用环境差、民营企业服务机构提供服务存在质量问题等。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民营金融问题熟视无睹,同时也没有在制度上为民营融资创造条件,导致民营企业融资困难。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是目前民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最大的难题。 中小企业主要有两种融资方式,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内源融资就是指企业不断将自己的自有资金或私有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而外源融资是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资金,转化成自己的投资。内源融资是指公司经营活动结果产生的资金,即公司内部融通的资金,它主要由留存收益和折旧构成,是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储蓄(主要包括留存盈利、折旧和定额负债)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内源融资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和抗风险的特点,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内源融资是企业首选的融资方式,是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外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一定方式向企业之外的其它经济主体筹集资金。外源融资方式包括:银行贷款、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等,此外,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融资租赁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属于外源融资的范围。外源融资是指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以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源融资已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源融资已逐渐成为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方式。据2005年7月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披露,我国民营企业自我融资比例达90.5%,银行贷款仅为4.0%,非金融机构为2.6%,其他渠道为2.6%,另外,据资料显示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中,银行占73%,有价证券融资仅为2%,可见中小企业外部融资方式是相对单一的,银行贷款成为企业最主要外部资金来源。从事间接融资的商业银行和进行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更倾向于向国营企业提供资金,大部分民营企业的正规融资环境比较恶劣。 2.1间接融资环境不能满足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民营企业从外部吸收的大部分资金主要是依靠商业银行贷款。商业银行贷款的方式以抵押、担保为主,信用贷款非常少。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只能弥补流动资金缺口,而民营企业往往需要长期限的资金以进行技术改造和厂房设施建设。许多企业为了发展,往往不得已动用流动资金来搞技术改造和基础建设,结果加剧了流动资金紧张的状况。总的来说,现有融资环境无法满足民营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二次创业和进行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这也大大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规模扩张。 2.2直接融资环境还不成熟

  • 企业内部金融工作_金融论文

    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企业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这也对企业内部金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因此,结合公司的整体战略目标,对企业内部金融的建立宗旨、组织结构、人员的配备和培养、管理制度、工作方法等问题进行一次全新的分析十分必要,并应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公司以及部门长期利益的发展目标以及相配套的近期工作规划,通过实现体制上的变革,适应环境变化对金融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一、企业内部金融的建立宗旨 内部金融作为会计体系之外的独立稽核系统,与财务管理体系相辅相成,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财务管理体制是内部控制体制的核心,但不是内部控制的全部,内部控制体制的完善,还需要其他非财务评价体系的补充。笔者认为,企业内部金融的建立宗旨在于发挥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自我修复功能一个健康的公司,应有适应公司发展目标的良好的企业文化作为思想保证,合理的分权与有效的监督相结合的管理体系作为制度保证,从而一方面从思想上使员工将自身利益与公司利益结合起来,努力为公司目标奋斗;另一方面从制度上保证员工的个人利益的实现并通过授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同时加强监督。国资委颁布并实施了《中央企业内部金融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国有控股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应在董事会下设立独立的金融委员会,要求国有企业逐步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金融机构,并配备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对本企业及子企业(单位)财务收支、财务预决算、资产质量、经营绩效,以及建设项目或者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和评价。 完善自我修复功能,主要是通过金融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然后通过整改措施纠正各种差错、完善公司的管理制度,起到防止、发现和纠正问题的作用,从而实现公司治理结构的自我完善和修复。一个体制或制度,只有具备良好的自我修复能力,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极具变化的局面,这也是内部金融存在的根本内因。集团建立跨国型金融控股集团的战略目标已经确立,这对于集团的体制建设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金融行业的一个特点就是资金量大、风险大,任何一个细小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并及时解决,都有可能导致无法承受的损失,而且仅用流程控制和人员管理,无法解决金融行业的风险控制问题,必须建立独立专业的风险管理和外部监督体系。 (二)发挥内部金融对错误与舞弊行为的威慑作用,避免损失的发生由于内部金融的存在,被金融对象不得不尽量减少差错以期在金融中表现良好,而且定期、严格的内部金融对企图舞弊者是一种有效的拦阻。现阶段,查处错误及舞弊已经得到集团的高度重视,但相关的预防机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实际上,查处是一种反馈控制与补救措施,要逐步将当前以查处错误及舞弊为重点的反馈控制提升到以定期的、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金融为重点的有效阻拦式的事前反馈控制,并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纠偏做到防微杜渐,力争防患于未然。查处错误及舞弊固然重要,但损失已经出现,集团已经受到损失,有效阻拦可尽量避免损失,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纠偏可从根本上铲除。因此,抓好事前反馈控制应逐渐成为以后金融工作的侧重点,即通过定期的、严格的内部金融防止错误及舞弊发生。 (三)建立合适的财务评价与非财务评价,确保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财务数据必须经过金融才能采用,这在西方已经成为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习惯,已经成为进行任何财务评价的基础,而在国内,这种观念还远未深入人心,这也是当前造假者往往能够通过造假得以获利的原因之一。结合自身实际,要真正做到准确考评,并通过绩效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就要未雨绸缪,树立“只有经过金融后的财务数据才能作为评价的基础”的观念,从源头上防止虚报、瞒报现象发生。 (四)做好财务管理体系的外部稽核,充分发挥其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核心作用预算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内部金融通过关注以下几点来实现对预算的监督:一是预算的编制、考核必须与工作计划相结合,如果不与工作计划相结合,单纯从数量差异来分析,很容易得出费用节约的结论,只有与工作计划相结合,才能发现真正的费用超支;二是预算的编制和考核应具有可核查性,编制时,各部门的费用预算应有费用支出明细清单,生产部门的成本预算和采购现金预算必须附有产品生产备料清单、生产进度预测、产品采购清单和招标采购制度,以保证预算编制以及考核的真实性和可控性;三是预算的定期检查和分析应当立足于为业务的发展服务,既要有严肃性又要有科学性,例外事件的分析和预算的调整应当立足于为业务的发展服务,而不能牺牲发展来满足原有预算的执行。通过金融的外部监督,一方面,预算的编制和调整将会更加贴近实际,另一方面,预算的执行和考核将会更加严肃、科学,这将有利于预算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反过来,它也将推动金融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企业内内部金融部门的设置往往会随着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成熟程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在刚导入的预算管理阶段,内部金融部门可以对财务经理负责,协助其完善预算编制流程的监督;在比较成熟阶段,内部金融部门可以对预算委员会(财务总监)负责,负责监督预算的编制与考核流程;在成熟阶段,内部金融部门可以对总经理负责,负责监督预算委员会的工作流程并对流程的合理性作出评价,在整个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完善以后,在董事会设立专门的金融委员会,由其领导内部金融部门,通过内部金融部门来监督整个管理层。内部金融作为最有效的内部监督手段之一,已经在西方200多年的市场经济发展历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内部控制制度的最终成型、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在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中,董事会必须设立金融委员会以监督整个管理层,以及公司架构中金融部门必须自成体系以保持相对独立,这已经成为管理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共识。 三、企业内部金融的制度建设 有效地发挥企业内部金融的作用,离不开重要的制度保障。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机构独立,垂直管理即企业金融部门在管理和考核上相对独立于其他部门(即不受同级以及下级部门和单位的考核和评议,不适用360度考核法),如果下属公司设立内审机构,必须由集团金融部门垂直领导。该项措施有利于金融工作不受外部干扰,从而保证金融工作的客观、公正。 (二)报告反馈机制的施行良好的反馈机制对于公司的内部控制至关重要。所谓报告反馈机制是指金融报告(含整改建议)上报主管领导一定时间后(如7天),如果主管领导认为整改建议不可行,则安排时间与金融部门进行沟通;如果认为整改建议可行,则将整改建议转至被整改部门并通知金融部门,被整改部门认为整改建议不可行的,必须在收到整改建议一定时间内,提请主管领导安排时间与金融部门进行沟通,被整改部门无异议或未在规定时间内提出异议,则应认真对其进行整改。主管领导可以在收到被整改部门整改说明后,根据整改说明安排金融部门进行复查,也可以按照事先安排好的时间安排金融部门进行复查,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应当在被整改部门开始整改时即告知金融部门。此外,在部门制度建设中还应注意与其他部门制度建设的配套,以保证金融工作的覆盖面和实效性。如在当前大力推动预算管理的情况下,金融部门在制度建设上就应及时跟进,以加强对预算的监督。

  • 民营企业内部金融转型浅探_金融论文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即我国《公司法》规定的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的其他资本组织形式)的内部金融仍然局限于监督和评价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以及检查经营管理的风险性、效益性,没有强调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也没有走出传统金融的范围,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国际内部金融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内部金融协会会长王道成在深圳、云南等地都作了关于推进内部金融工作全面转型与发展的报告,内部金融转型势在必行。 内部金融转型是指内部金融从以财务金融为主转为财务金融与效益金融(亦称绩效金融)、管理金融并重,其核心内容是推行公司治理金融、内部控制金融和风险管理金融。民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积极全面推进民营企业内部金融工作的转型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一、民营企业实现内部金融转型的现实意义 (一)实现内部金融转型有利于提高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很多民营企业都是由家族企业发展起来的,其企业目标是“销量第一”或“利润第一”的企业,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所以其生产一般都是简单扩大再生产,没有重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节约使用,有时甚至是以浪费能源和污染环境作为代价。民营企业家往往忽略行业前景及长远战略,忽视民营企业整体架构、人力资源配置、企业文化及长期新产品开发。内部金融转型体现在金融处理上,需从重视责任转为责任和效益并重。内部金融作为民营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内部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保障企业依法经营、规范管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进行效益金融时,除了关注企业的内部经济效益的增长对股东利益负责外,还要考虑社会效益的提高,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提高民营企业的社会使命感,促进其稳定繁荣发展。 (二)实现内部金融转型有利于民营企业实行现代化管理民营企业的领导凭直觉办事、独断专行,片面要求下属服从,从而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在用人时任人唯亲,下级对上级的命令惟命是从,没有发言权。民营企业家也经常出现一些不计算成本,未做出预算利润的随意性决策,缺乏风险管理观念,不熟悉的领域和项目也没有在咨询相关专家后慎重决策,未进行预算管理。内部金融转型体现在金融地位和职能的认识上,从重视金融的独立性、权威性和强调金融监督转为强调金融为组织服务以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体现在金融性质和作用上,需从事后金融逐步转为事前事中金融。通过内部金融可以改善民营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和用人制度,将民营企业领导做出错误决策的概率降低。事前金融可以防范于未然,事中金融可以提高企业效率,事后金融可以为未来会计期间经济活动提供借鉴。 二、民营企业实现内部金融工作转型的措施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保障内部金融工作转型的顺利开展内部金融不再局限于查错纠弊的事后金融,必须对民营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进行金融。民营企业大多采取家族式管理,这会阻碍民营企业内部金融转型的正常开展。很多民营企业已朝规模化、公司制方向发展。据统计,许多民营企业设立了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大多数已经在国内和海外市场纷纷上市。随着民营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利益相关人的种类增加,内部金融服务的对象全方位转型扩大了,其功能也相应加强,客观上需要企业给内部金融转型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从而要求民营企业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实现民营企业的全方位转型。对于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基于成本效益原则,可以实行内部金融外包的形式;对于中大型的民营企业,则可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金融委员会制度。 (二)提高民营企业决策层的现代管理理念与风险意识,保证内部金融人员的地位国家金融署1995年第1号令对内部金融的地位进行权威界定,似乎是确定了内部金融在企业中的独立地位,但实际并非如此,目前《公司法》里没有规定,企业内部金融可以不在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金融工作。内审部门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如果涉及重大经济案件和某些个人的问题必须直接报告主要负责人。由此可见,即使内部金融的职能增加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金融,但未得到民营企业管理层的认同、审批和授权执行,其转型也只是流于形式,无法起到实际效果。这使民营企业的内部金融出现“无为而无位”的不利局面,内部金融转型后的新作用得不到正常发挥,影响了内审机构及人员的地位。内部金融是企业的第二种声音,对于民营企业决策层来说是需要极大的胸怀和勇气去坦然接受。所以,在内部金融转型的过程中需要领导层具备长远眼光,树立战略意识,改变他们认为的内部金融是监视下属的不称职行为、以公谋私的经济警察的落伍观念,树立内部金融是企业管理弊端的良师益友的先进观念。在企业规章制度中赋予内部金融人员能直接参与企业项目决策会议的资格,具有投票否决权。 (三)合理定位民营企业内部金融职能与金融目标,实现内部金融转型内部金融转型在金融职能上体现为由单纯监督检查的保护性职能向与咨询服务的建设性职能并重转变,在金融目标上体现为从以单纯的检查纠正财务会计领域的错误和舞弊为主,向以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为主转变。在我国,国资委以第8号令的形式颁布了《中央企业内部金融管理暂行办法》,为中央企业内部金融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没有出台有关民营企业的内部金融准则及相关法规。有的民营企业内部虽然建立了内部金融制度,但还不够健全,且缺乏具体操作的理论指导。所以,民营企业内部金融只能效仿国有企业内部金融采取的一些做法,其转型也必须借鉴国有企业的方法,将民营企业内部金融的职能从财务金融转变为经济效益金融和管理金融相结合。其金融目标不再局限在查错防弊,而是将其进一步提升到使企业的经济资源合理利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只有通过内部审核员和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将大量的金融成果迅速转化为管理成果,内部金融转型后的目标才能实现。 (四)加强民营企业内部金融人员业务素质的培养,改进金融手段与金融方式从民营企业内审队伍的知识结构看,有的内审人员是从企业财会部门调配来的,缺乏金融理论基础,更谈不上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金融实务中是举步艰难;有的内审人员甚至是从非相关专业调过来的,对于财务和金融工作更是毫无所知。民营企业内部金融工作明显存在随意性、盲目性、无序性的缺陷,从而导致其金融工作质量比较差。转型后的内部金融对金融工作人员的要求作了进一步提高,不仅要求金融人员具有较高职业道德水平和全面的经济类理论知识,对民营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流程也要有系统的认识,同时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风险管理意识,而且需要具备金融信息化管理的先进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实现手工金融向计算机金融、网络金融的转型。我国《内部金融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内部金融人员职业后续教育管理办法》中都对内部金融人员的后续教育进行了相关规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内部金融协会的组织和监督,更需要民营企业的通力配合。 民营企业内部金融的转型效果如何,责任不只在领导层,也不只在内部金融机构和人员,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内审协会、民营企业的各级领导和各部门单位的齐心协力,积极配合才能取得成功。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