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

人大经济论坛

> 金融论文
  • 从经济学角度剖析婚姻中的“门当户对”(一)_金融论文

    摘 要: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进程中,受到了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思想的制约,逐渐形成了它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本文在社会学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封建社会婚姻关系的确立为什么往往只会发生在门第相当的两户家庭之间。在对社会进行分层之后,运用博弈模型和家庭要素禀赋理论分析了不同层次的家庭婚姻对象的选择中所遵循的规律。在婚姻“成本——收益”的框架里剖析了“门当户对”所蕴含的原理。 关键词:门当户对;财富极大化;要素禀赋;有限理性;转移和执行成本 一、理论背景和文献回顾 我国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很多寓言故事中蕴藏了不少经济学的原理。古语有云“婚嫁之事,惟论门户”,在“门当户对”中包含了一些经济学原理,比如说“门当户对”是怎样由习俗演进成一种制度的,同时这种制度又是如何安排的?这这种制度又是怎样约束婚姻决策者的行为?其中包含了怎样的博弈?信息对婚姻的收益和成本是否产生影响?这便是我站在社会学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门当户对”加以解释的原因。 首先让我们先追溯一下“门当户对”的历史:从《诗经》中来考察分析,这种制度大约应该成形于春秋时期,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一直持续了2000余年。其间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思想操纵着门当户对的运行。无论是从秦朝的刻石规定婚姻要“贵贱分明,男女礼顺”,到汉代门阀之风,还是从唐代“民间修婚姻不记官品,而上阀阅”的门第观念,到元明清时“诸良家女愿与人奴为婚者,即为奴婢”(《大元通制》)、“凡家长与奴娶良人女为妻者,仗八十,女家减一等……”(《大明律》)等等,无一不是说明封建社会上层建筑对“门当户对”制约。这使得古代婚姻“门当户对”的纷繁复杂的婚姻搭配模式具有较强的统一性,便于我们从中找出它的规律。 家庭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作为社会的最小组成部分的家庭婚姻是构筑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所以家庭问题不仅是社会学的更是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在家庭经济中,婚姻经济占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新家庭经济学”的先驱人物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加里·斯坦利·贝克尔(Becker,G,S.1981)在其著作《家庭论》中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婚姻等问题,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发。贝克尔认为人们结婚的目的在于想从婚姻中得到最大化的收入,如果婚姻收入超过了单身的收入,那么人们就会选择结婚,否则就宁愿独身。婚姻如同存在着商品市场一样,也存在着一个婚姻市场。在一个有效率的、自由竞争的婚姻市场,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最佳伴侣,因而能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一个有效的婚姻市场总是有完全相称的婚配,比如高质量的男女结婚,低质量的男女成亲。尽管有时有不对称的婚配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有效率的婚姻市场还会使家庭商品的总产出最大化,所以每个人都能改善自己的婚姻而不使其他人的生活每况愈下。[1加里·斯坦利·贝克尔 《家庭论》中译本 第113页 商务出版社 1998]1』一些人宁愿同质量比自己低的人结婚是因为他觉得高质量的婚姻成本太昂贵。 婚姻经济学的另一个理论是曼瑟(Manser)和布朗(Brown)所提出。他们认为:两个人合作和谈判的结果认为双方的期望没有实现,如果结婚的实际所得低于单身的期望所得或低于和其他人结婚的期望所得,他们就会选择不结合或离婚。可以看出他们的看法和贝克尔的观点是十分相似的。经济学家的这些理论观点不仅充分论述了婚姻经济在家庭经济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而且还揭示了婚姻中“门当户对”中的规则,对我们今天的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问题分析的基础 在解释之前我们必须要明确一个前提条件: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要把子女看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为什么呢?『就像狗在成为宠物之前是为了替主人看门一样,在早期的中国,养孩子是为了收入的来源和储备可长久保存的财富,只要孩子听话,顺从自己的父母,那么孩子就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资产[2张五常,2001 :《经济解释》,第111页 ,商务出版社]2』在从原始社会向更高级文明进化的过程中,子女始终是父母的私人财产,这一点是亘古不变的思维模式。由于个体婚制的建立,男子在家庭中享有经济优势,他们掌握着统治权,支配权,家长制由此开始确立。家长约束家庭成员并对其进行思想控制。家长掌管家庭的一切大小事务,决定和掌握子女的婚姻,并且可以安排婚姻的整个过程。家长有权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来决定子女的婚姻未来,这往往重视了婚姻的目的而忽视了婚姻的当事人。 经济人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人类行为的约束(制度)往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因为任何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做出的,最优行为仅是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所以一般性的假说可以表述如下:在追求财富极大化的过程中,进行决策的家长就处于以下的假设前提条件中。 联姻双方在经济基础、社会地位、文化层次上相互之间没有直接的尖锐矛盾冲突。 双方家长都力求自己的财富在婚姻关系中能够达到最大化。

  • 中国古代家庭“多子多福”观的经济学分析(一)_金融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从微观经济的角度出发,考察了古代中国农民家庭的生育决策。以父母所在家庭利益最大作为生育的准则,结合生理情况讨论了为什么在近两千年里,中国农民家庭人口的平均规模一直稳定地保持在5—6人的水平。 【关 键 词】预期子女质量 家庭对于子女的平均评价 净产出能力 人口是中国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中国经济史研究中不得不面对的课题。它与各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现象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学者从社会学和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研究过多的人口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则尝试从微观经济的层面来考察古代中国(由于自汉代至清末,中国家庭的生活传统和形态没有根本的变化。因此,为了表述方便,暂将这段时期的中国称为“古代中国”。这与历史学上的用法并不一致。)农民家庭的生育决策。 一.古代中国农民家庭子女数量供求的微观经济分析 在经济学上,完整地分析一种商品的需求要考虑5个方面:价格,相关产品价格,收入,预期以及偏好。我们同样可以用此来分析家庭对于子女的需求,但应对其做一定的修改。 价格:这里的价格当然不是指买卖子女的价格,它应当理解为家庭生育子女的“直接成本”。拿经济学来解释家庭生育决策的时候,所考虑的主要的机会成本就是母亲在生育期和哺乳期内放弃的工资和其他工作收入。母亲工资越高,生育子女的“直接成本”也就越高。西方社会白领女性阶层生育孩子的数量明显少于其他收入较低的妇女群体便是一个例子。同样的逻辑可以很好地适用于古代中国农民家庭子女需求的分析中。在古代中国, “典型的核心家庭中,妻子则操持家务,如做饭,做针线,喂养家畜和家禽,照顾孩子,或做一些不需要太大体力的园圃劳动,制陶等工作。”[1 薛麦喜 主编,《黄河文化丛书·民俗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P318]1 妇女的产出占家庭总产出的比例很低。而且由于古代中国家庭保健的缺乏,即便是在生育和哺乳期间,妇女还是要尽可能地参与家庭劳务。她们也仍能完成大部分所承担的家务。也就是说,生育子女的低成本给了古代中国家庭多生育的激励。 相关产品价格:相关产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替代品;二是互补品。如果一种商品的替代品价格越高,而互补品价格越低,那么其需求就越大。 子女的替代品。从经济的角度看,子女的替代品在古代中国主要是牛马等农业挽力。可在过去, 表1 1930年清苑24村平均每农户所拥有的耕畜 (单位:头) 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村民户平均 牛0.240.230.280.04*0.12 骡0.410.560.08*—0.08 马0.180.150.040.01—0.03 驴0.060.230.170.05—0.09 资料来源:《社会科学杂志》 第7卷 第1期 P47 1936 ( 注:—为0,*为小于0.05 ) “农村缺乏畜力的情况相当普遍。据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对22省153县16676个田场的调查统计,在北方小麦产区,拥有小田场而缺少耕畜的农户占64%,中等田场缺少耕畜的占32%,大田场缺少耕畜的占7%。” “南方的情况也大致相同,许多地区因缺少耕牛,农民不得不用人拉犁,在长江三角洲的无锡,‘礼社全镇所有耕牛,最多时亦只有10余头,迩来农民无力养牛,年有减少,至今已完全绝迹。耕田翻土,全用人力。’” [2 侯建新,《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P101]2

  • 开放度对经济增长地区性差异的影响(一)_金融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用对外开放度与GDP的关系为基础,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5年全面改革以来省际间的经济增长差异进行实证分析。本文认为对外开放度与各省市的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对外开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这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经济发展的后劲,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度对中国的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中西部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合深远的影响,对于缩小中国的地区间发展差异更有积极的意义。 【关 键 词】经济增长;对外开放度;地区性差异;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总额 一 、引言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上升,但与此同时,省际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在不断扩大;以可比价格计算,中国的人均GDP标准差从1978年的330上升到1999年的1171(沈坤荣2002)。正如经济增长过程中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样,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现象也是很正常的,从世界范围来看,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地区差异是一种普遍现象。 但是经济地区差异的存在和扩大的趋势对于整体经济增长的效率的影响是巨大的,会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社会整体福利的损失、收入水平的区域性差异的一系列问题,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以及民族的团结。因此,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差异不仅是当务之急,更对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于引起地区间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国内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有一些学者认为这种差距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的政策造成的。也有的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地区差异与其说主要是由中央政府造成的,不如说是市场经济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胡大源1997)。同时也有部分学者经过实证分析得出国内投资的区域差异是造成我国地区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武剑2002)。 其实造成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中央政府的政策因素,也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的因素,同时国内投资的区域性差异、人力资本投资的区域性差异、工业发展水平的地区间差异、地理因素差异、投资环境和投资回报及效率的区域性差异、以及对外开放度的地区性差异等都是造成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的原因。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实现,对外开放的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度的高低对于造成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性差异的影响也同时越显重要。本文就将用对外开放度来对中国经济增长地区性差异进行分析。 本文的基本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将对对外开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理论和相关分析进行回顾,并引出本文对对外开放度的概念的解释和分析模型的建立;第三部分将对对外开放度与各省GDP进行回归分析,同时对回归的结果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基本的结论;第四部分将就引起对外开放度地区性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将根据分析的结果提供一些有关缩小地区间发展差异的政策建议。 二 、对外开放程度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及相关分析结果的回顾和模型的建立 关于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影响,从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和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开始至今,产生了大量的理论和模型,也不乏大量的实证分析(注:这里的对外开放主要指对外贸易和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以便于下面的分析)。 D.H.罗卜特逊在上个世纪30年代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Engine for growth)的著名理论,R.纳克斯对这一学说进行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认为较高的出口增长率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有了提高其进口水平的手段,资本货物的进口对促进经济增长是特别重要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对外贸易还可以鼓励够内外投资,促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引进。

  • 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析(一)_金融论文

    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析 内容摘要: “9·11”恐怖袭击以后,美国经济受到沉重打击,美国政府为了挽救经济的颓势,悄然放弃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强势美元政策。这也让我们看到,国际汇率市场上欧元、日元等多种货币对美元汇率都走出一波大牛市行情。美元的贬值对刺激美国经济确实起到了良好作用,使美国产品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有所增加。但让美国人恼火的是,由于人民币实行的是类似于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因此对美国存在巨额贸易顺差的中国并没有受到这次美元贬值的影响,反而从中间接受益--因为人民币对其它主要货币欧元、日元实际上也进行了和美元相同程度的贬值!于是美国政界又开始在中美两国的贸易逆差问题上找茬,掀起这轮人民币升值风波。欧洲和日本对人民币的间接贬值,当然也心有不甘,先后加入美国的阵营。于是这些国家政界、经济界的不少大腕级人物不断跳将出来,发表希望人民币升值的言论,一场风波平地而起。 关键词:汇率[exchange rate] 汇率是某国货币对外汇的比价。 汇率是决定一国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不仅仅对进出口有直接影响,更是撬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杠杆。 民意调查 新浪网关于人民币是否会升值的调查 您认为人民币会否在近期内升值?(以下数据来源于新浪网) 共有 79565 人参加 选项比例票数 1.肯定会 54.60% 43443人 2.不会 27.86% 22163人 3.不好说 17.54% 13959人 人民币升值利弊分析: 如果人民币升值到底对我国宏观经济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即人民币升值后,对出口、进口、吸引外资、对外投资、偿还对外债务、金融稳定等等具体的经济活动将各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弊 处: 不利于中国出口 人们原来10亿美元能从中国买到的商品,人民币升值后,买相同质量和数量的商品,外国进口商就要多付出几百万美元甚至更多才买得到了。 在目前的人民币汇率情况下,中国的出口每年增长速度在23%~27%之间,进口在19%~24%之间。人民币升值后,出口增长率可能在6%左右,但不可能是零。 出口型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将减弱,尤其是初级产品出口。如价值8000元的产品出口价可能是1000美元,而人民币升值后同样的产品出口价将为1111美元,上涨11%,原有的低成本优势将丧失怠尽,单纯依靠价格优势的产业将受极大的冲击。

  • 写金融论文可参考金融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_金融论文

    金融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股指期货问题分析 关于美元贬值对我国外汇储备影响的思考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思考 关于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问题的一些思考 国际货币体系运转的失效及其改革出路 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后的效益分析 基金“老鼠仓”现象的成因及其治理研究 技术分析与股票投资 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后的效益分析 “两税”合并后的企业所得税效应分析 “银信”金融产品的风险结构及其防范 财政政策在经济危机中的运用 从国际货币体系视角看次贷危机的产生。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产能过剩和失业率分析 独立董事制度与投资者保护的研究 近年来信贷快速扩张后,商业银行风险问题分析 拉动消费需求的财政支出政策效应分析 流动性过剩与通货膨胀 论金融危机下黄金储备与金融安全的关系 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新趋势 论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与有效管理 论我国证券交易所的公司化改造 论信用交易的风险控制 对我国股票基金的评析 对主要货币购买力平价的检验 风险投资案例分析 个人所得税改革探索 各国创业板市场对比研究 金融危机与衍生产品 谈金融与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 我的股票投资策略选择 我国股票发审制度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我国股票市场羊群行为成因及其抑制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相关问题及路径选择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探讨 我国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选择的实证研究。 我国票据市场现状分析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城市发展潜力比较研究 我国投资者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 金融资产定价模型研究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特点与评判 美国此次经济危机的过程、原因及启示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金融的启示 美国金融危机下美、中、欧、日和英货币政策的比较 美元贬值与我国外汇储备管理问题的探讨 欧美在金融危机中的政策选择及其启示 浅谈利率市场化及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浅析基金对证券市场的实际影响 浅析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浅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 金融危机对贸易的影响 金融危机后的深圳金融业的发展探析 金融危机后的亚洲金融格局的重构与发展 金融危机后的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探析 金融危机下的金融监管研究 全球金融危机的发展周期与中国的应对 券商经纪业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问题与对策 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决策及其经济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与实时调整 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与人民币国际地位展望 人民币实际汇率与出口竞争力研究 如何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 深港银行业合作方式研究 深圳基金业发展对策 深圳银行业发展趋势探讨 试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试论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 试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中国权证理论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对比分析 中国商业银行远期利率协议定价问题研究 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影响与对策 中国衍生产品发展研究 中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 中国证券市场的日历效应 我国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问题和对策 我国信用担保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 香港创业板、内地创业板和韩国创业板的比较 香港创业板与内地创业板如何进行合作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利弊分析 香港如何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最为人民币的离岸中心面对困难及前景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面对的挑战及机会 小额贷款问题的研究 新《保险法》的不足之处及完善建议 新时期的内地与台湾如何加强金融合作 应对金融危机的房地产方面的货币政策调整效应分析 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基于利率视角 增值税“转型”后的税收效应分析 中国创业板市场研究 中国股票市场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分析 中国股票市场价格的周期性研究 中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中国货币政策与股票价格关系研究 中国境外投资发展战略与资本项目开放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案例研究) 珠三角地区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方向

  • FDI对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影响分析正文(一)_金融论文

    目 录 引 言1 第1章 FDI区位选择相关理论概述2 1.1一般外商直接投资理论2 1.2外商直接投资宏观区位决定理论2 1.3外商直接投资微观区位决定理论3 第2章 FDI区域分布差异现状及成因分析4 2.1FDI区域分布差异现状4 2.2FDI区域分布差异的成因分析7 第3章 FDI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分析9 3.1FDI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机制与途径9 3.2FDI 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的比较11 第4章 缩小FDI对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对策13 4.1积极引导外资投向13 4.2优化外商直接投资地区结构14 4.3多渠道吸引外商投资14 4.4改善外商投资环境15 4.5构建完备的FDI利用服务体系16 4.6注重FDI的利用效率17 结束语18 参考文献19 致 谢20 引 言 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是外商直接投资的简称,外商直接投资是一国投资者(自然人或法人)跨国境投入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以获取或控制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得利润或稀缺生产要素为目的的投资活动。二战以来,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国际分工不断深化,世界生产水平空前提高,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增强,FDI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速发展,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自由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普遍将利用FDI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来实现本国的宏观经济目标。FDI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来源于FDI流入所产生的各种积极效应。从一般意义而言,FDI会对东道国资本形成,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对外贸易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和促进就业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从根本上看,FDI与东道国经济之间是一个双向适应与调整的过程。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FDI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FDI的大量流入,能提升本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FDI的流入给本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发展中国家能否趋利避害,成功利用FDI,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FDI的性质、本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及本国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 我国利用FDI数量快速增长,比如在2009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900.33亿美元但FDI在我国的分布表现很不平衡,表现为东重中轻西偏少,这成为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从FDI相关理论入手介绍了FDI在我国三大地区的分布情况及对当地的贡献情况,最后针对FDI对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缩小这种不平衡,实现我国利用外资效用的最大化。 本文以FDI对东中西部地区国民经济贡献程度(FDI数量与GDP的比值)为标的说明了FDI对我国区域经济贡献的不同。但本文提出的缩小FDI对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对策不能全面解决我国在利用FDI方面的问题。 第1章 FDI区位选择相关理论概述 1.1一般外商直接投资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FDI流量逐渐增大,并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导推动力之一。在这种新形势下,FDI问题日渐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由于研究的角度、对象、方法等不同,他们提出的观点也不一样,并形成了众多的理论流派。本文仅讨论其中影响比较广泛、能反映FDI理论发展轨迹的主要流派,这些流派根据其遵循的理论思路总体又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的FDI理论。这类流派一般借鉴经典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思路,尤其是比较利益学说,来为其FDI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第二类是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的FDI理论。即从产业组织角度出发,以资本通过跨国经营实现增值最大化目标为思路,来构建其学说框架。 当今FDI理论发展迅速,各种新的学说不断产生,但总起来看,这些学说基本上是上述两大流派的延伸和发展。FDI理论远没有满足实践的需求,现有理论在特定范围、特定时期某种程度上能够说明某些国家(地区)的FDI行为,但普遍适用于世界范围并能合理阐释和预测所有国家的FDI行为的成熟理论体系尚未形成。 1.2外商直接投资宏观区位决定理论 研究FDI区位决定的影响因素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公司实地调查来了解FDI区位决定的影响因素;二是采用经济计量分析来探讨FDI的区位决定因素。从不同文献来看,这两种方法考察覆盖的影响因素繁多,但总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成本因素。成本因素是传统区位论中区位选择的基本标准,但根据Clickman 等(1988) 的研究,成本最小化仍是FDI区位决定的重要标准。成本中除了通常的生产与交通成本外,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也被引入到FDI区位决定的分析中。 2.市场因素。市场潜力及其大小是FDI区位决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近年的FDI区位研究都十分强调市场的接近性、市场规模及增长潜力的影响,认为接近市场就意味着低的运输成本、低的信息搜寻成本, 容易获得人力资源。 3.集聚因素。集聚经济因素对FDI决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产业的空间集聚不仅会带来产业的自然优势而且会带来技术溢出等外在优势,对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4.制度因素。学术界对东道国政治、经济、法律、转型体制、FDI政策等制度因素的关注很高, 但对不同制度因素存在争议。

  • 金融市场不确定性研究论文_金融论文

    摘要 不确定性科学理论是近十年才成为金融市场价格波动规律研究中的理论热点。目前,国际上关于不确定性科学的研究方兴未艾。但要对金融市场不确定性的机理进行深入地科学探索,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值得研究。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和我们近几年的研究的基础上,从研究金融市场的传统理论和不确定性理论与方法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目前关于金融市场不确定性方面的研究作一个简单的综述,期望能抛砖引玉,促进我国金融不确定性方面的研究。从而,将来为政府有关部门对我国宏微观经济系统出现的各种金融不确定性进行正确的防范、宏观管理与控制,保证我国金融市场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提供进一步的科学决策方法和依据。 关键词 金融市场 不确定性 混沌 管理 1 引言 证券与外汇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众所周知,证券与外汇市场具有极高的风险性。自世界上第一支股票诞生以来历经的几次大的价格波动,尤其是被人们喻为“黑色星期一”的1987年10月 19日美国纽约股市大崩溃。期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在一天之内下降22.6%;而在以 1989年10月 13 日开始的四个交易日整整下降了3l%,投资者1/3的财富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化为灰烬,无数人由百万富翁变得身无分文;1997年泰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在短短的几天内,泰铢对美元的汇率暴跌,进而引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东亚金融危机,韩、泰、马、印尼等国经济损失近6000亿美元,这些国家按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一下倒退10多年。至今回想,仍令人心有余悸。 我国证券市场从上海和深圳两地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始运作算起,虽然只有不足10年的历史,但股票价格过度波动的特征却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巨大的价格震荡中,大量机构和散户或被严重套牢,或被迫“断臂割肉”,严重地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股市陷于长期低迷与过度动荡之中。股票市场价格的奇异波动行为特征给证券市场发挥其正常的筹集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市场经济改革等方面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其实,所有这些都是金融市场不确定性的具体表现。 对金融市场价格波动规律的研究一直受到经济学家们的关注,形成了许多传统的关于市场运行的经典理论。在这些理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指导人们实践的技术分析理论和奠定资本市场理论大厦基础的有效市场假说,以及解释巨幅波动的泡沫学说。但是,这些理论都未能揭示金融市场蕴涵的深层次的不确定性规律,从而,也就很难帮助人们避免大的金融市场动荡与严重的金融危机。总之,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往往会引起本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动荡甚至严重衰退。因此,对金融市场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规律开展研究显得十分必要而有意义。 不确定性科学理论是近十年才成为金融市场价格波动规律研究中的理论热点。大量的国内外研究证明,金融市场是一种混沌动力系统。这一新的发现为我们重新和深刻地认识金融市场价格波动机制开辟了新的途径。 目前,国际上关于不确定性科学的研究方兴未艾。要对金融市场不确定性的机理进行科学的探索,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值得研究。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和我们近几年的研究的基础上,从研究金融市场的传统理论方法和不确定性理论方法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目前关于金融市场不确定性方面的研究作一个简单的综述,期望能抛砖引玉,促进我国金融不确定性方面的研究。从而,将来为政府有关部门对我国宏微观经济系统出现的各种金融不确定性进行正确的防范、宏观管理与控制、保证我国金融市场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提供进一步的科学决策方法和依据。 2 金融市场波动的传统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 在西方学术界,从认识论上划分,金融市场波动规律的理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市场规律可知论,另一种是市场规律不可知论。 在认为证券市场是有规律的而且是可以掌握的理论当中,主要有技术学派(或称图表学派)和基础学派(又称基础稳固学派)。前者认为,历史是现实的基础,通过前期市场运行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预测未来市场的价格走势。后者认为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和根据,证券有其内在价值,在不同时期,证券价格可以低于或高于其内在价值,但总的来看,证券价格会复归到其内在价值的水平上。由于证券的内在价值可以通过估计预期红利和收益贴现值来获得,因此,人们能够对证券价格的变动趋势作出正确的判断。 随机行走理论(Random Walk)和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是金融市场规律不可知论的代表。以理性预期为理论基础,前者认为股票价格运动毫无规律,股票今天的价格与昨天乃至史前的价格无关,以往的价格行为不会在今天重复,价格的波动完全是随机的,股票的波动遵循随机行走规律。有效市场假说则认为股票现在的价格己经反映了所有的信息,因此,以往的价格信息对预测股票的价格,毫无用处,由于新的信息的出现是随机的,因此股票的价格也必然是随机的。因此在理论上,理性预期与随机行走和有效市场假说是一脉相承的。 2.1技术图表理论 技术图表理论又称技术分析,就是通过对市场过去和现在的行为,应用数学和逻辑上的方法,归纳总结一些典型的行为,从而预测证券市场的未来的变化趋势。 (1)道式理论 最早,也是最著名的股票价格分析理论是查里斯·道(Charles Dow)创立,并由纳尔逊(Nelson)和威廉·汉密尔顿(William·P·Hamilton)发展的所谓“道式理论”(Dow Theory)。其主要内容是根据股价变动情况来判断股票价格上涨或下跌的持续发展趋势以及上涨和下跌之间相互转化的转折点。 该理论认为:股票市场的运动就象大海的起伏,其过程中存在三种变动趋势即长期趋势或主要趋势、中期趋势或次级运动和短期趋势或日常波动。 道式理论为股票市场技术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分析股票市场的长期趋势时具有相当的可靠性,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其对中、短期投资者没有实际意义。从对股市价格波动规律的认识来说,这种理论仅仅是实用性的经验总结,只是一种外在现象的描述,而缺乏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必要的论证。 (2)波浪理论 波浪理论(The Wave Principle)是艾略特(Elliott)在研究股票市场上投资群体的行为倾向,并将股票价格的变动情况转化为十三种可辩认的波动型态后所提出的一整套经由实证检验,可用以分析、解释和预测股票市场价格波动趋势的理论。 这一理论在1938年出版的巨著《波浪理论》(The Wave Principle)中得以系统的表述,其基本规律是:股票市场的变化总是遵循着“上升五波,下降三波”的基本形态,从而构成了一个包括为8个波浪的完整周期。该理论还认为这些波与邻波间存在某种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具有费波纳奇数列的特点。 艾略特波浪理论的贡献在于从人类社会群体行为的本质出发,揭示了股票市场的整体运动呈现出波浪般的特性。艾略特描述出这种规律性的表现形式——波浪以及各种型态,也提出了这些表现形式的数学关系。诚然,艾略特波浪理论是对美国近百年相当成熟的股票市场的发展规律的总结,但对于一个不成熟的新兴股票市场,这一理论很难有实际的意义;同时,艾略特波浪理论只是作为人类对股票市场发展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不代表它可以作为投资者具体的投资策略。

  • 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以策_金融论文

    摘 要 近三十年来,我国外汇储备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从1996年突破1000 亿美元到 2007年底突破1.5 万亿美元。如此高速的增长和巨大的规模,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而言是把双刃剑。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势必需要一定量的外汇储备来确保我国有能力对外支付、干预外汇市场以及提升国家信誉。但是过量的外汇储备规模又会产生管理性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原因;阐述了高额外汇储备的负面效应;揭示了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接着就五个国家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作了简要分析;最后对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外汇储备;国际比较;启示 ABSTRACT The number of our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has experienced quick growth over the past thirty years,from breaking 100 billion U.S. dollar in 1996 to breaking 1.5 trillion U.S. dollar in 2007. The so high-speed increase and gigantic scale,are a double-edged sword for our countr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s a developing country,China definitely needs a certain amount of foreign exchange to ensure external payments,interfere in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and promote the country credit. But excessive exchange cover scale may produce problems in management. At firs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analyses the reasons for quick growth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illustrates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excessive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reveals the problems in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Then analyses and comprises the management systems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in five counties; At last,makes recommendations for our country’s management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Keyword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meanings 附件7:目录示例 目 录(黑体三号字) 第一章 前言(宋体加粗四号字)……………………………………………………… 1 第二章 我国外汇储备的发展阶段………………………………………………… 1 2.1 规模较小阶段…………………………………………………………………… 1 2.2.1 ※※※※…………………………………………………………………… 1 2.2.2 ※※※※…………………………………………………………………… 1 2.2 较快增长阶段…………………………………………………………………… 1 2.3 缓慢增长阶段…………………………………………………………………… 2 2.3.1 ※※※※…………………………………………………………………… 2 2.3.2 ※※※※…………………………………………………………………… 2 2.4 大幅度增长阶段………………………………………………………………… 2 …… …… …… 第五章 结论……………………………………………………………………………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附录A………………………………………………………………………………… 18 附件8:正文部分示例 第一章 前 言 外汇储备是指国际储备中的各种能充当储备货币的资产,它是货币行政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存、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有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 一国的外汇储备,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特征:第一,为国家直接持有;第二,是国际通行的可自由兑换货币;第三,储备资产必须具有流动性的性质;第四,其主要作用是用于平衡国际收支和稳定汇率。为了分析外汇储备的来源结构,还可以将外汇储备划分为债权性储备和债务性储备,前者由商品出口、劳务出口等创汇形成,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反映为经常项目顺差;后者由国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资及国际游资构成,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反映为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两者的比例,反映了一个国家外汇储备的质量。 外汇储备与货币当局的黄金储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头寸、特别提款权及其他债权一起,构成一国或地区的国际储备。外汇储备是国际储备中规模最大、增长最快、地位最重要的资产,占国际储备资产总额的绝大比重。 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动用外汇储备可以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当国内宏观经济不平衡,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可以动用外汇组织进口,从而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促进宏观经济的平衡。同时当汇率出现波动时,可以利用外汇储备干预汇率,使之趋于稳定。 第二章 我国外汇储备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2.1 规模较小阶段(1978年-1993年) 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16亿美元。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努力增加出口,控制进口,我国外汇储备逐渐增加,1983年达到89亿美元。当时我国认为储备过多,导致之后几年外汇储备急剧减少,到1986年下降至21亿美元,此后,逐渐恢复并一直维持在一二百亿美元的水平。 2.2 较快增长阶段(1994年-1997年) 1994年,我国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实施了汇率并轨、取消外汇留成、实行银行结售汇制、成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等举措,国家外汇储备获得了较快的增长。至1997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由1993年的211.99亿美元增长到1398.9亿美元,增加了5.6倍,国家外汇储备进入了较为宽松的时期。 2.3 缓慢增长阶段(1998年-2000年) 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从1998年起,我国外汇储备增量明显减缓。1998—2000年,国家外汇储备年增长额仅为50.97亿美元、97.15亿美元、108.99亿美元,只相当于1997年外汇储备增加额的14.62%、27.87%、31.27%。尽管如此,至2000年末,外汇储备还是增加到1655.74亿美元,居世界前列。 2.4 大幅度增长阶段(2001年至今) 从2001年起,我国外汇储备进入了大幅度增长阶段,且增长速度惊人。2001年-2007年,国家外汇储备年增长额分别为465.91亿美元、742.42亿美元、1168.44亿美元、2066.81亿美元、2089亿美元、10663.44亿美元和15282.49亿美元。至2008年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更高达16822亿美元(表1)。 表2.1 1978—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情况 单位:10亿美元 年末外汇储备年末外汇储备年末外汇储备 19780.16719883.3721998144.959 19790.84019895.5501999154.675 1980-1.296199011.0932000165.574 19812.708199121.7122001212.165 19826.986199219.4432002286.407 19838.901199321.1992003403.251 19848.220199451.6202004609.932 19852.644199573.5972005818.872 19862.0721996105.04920061066.344 19872.9231997139.89020071528.249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 第五章 结论 外汇储备管理是国家在健全的储备管理体系下,持有适度的储备量并进行有效的管理,以实现外汇储备各项职能的一系列工作,它与国家的经济开放程度密切相关。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步伐加快,国际间资金流动更加频繁,在这种形势下,各国对外汇储备的需求不仅是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需要,更主要是抵消国际资金冲击的需要,所以说目前各国的外汇储备从某种意义上成了干预储备或安全储备。所以无论积极外汇储备管理模式具体操作如何,它都是以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和人民福利提高为最终目标的。 附件9:参考文献示例 参 考 文 献(居中,宋体四号加粗) 常用参考文献编写项目和顺序规定如下(所有标点符号均为半角,中文五号宋体字,英文五号Times New Roman字): [1] 袁庆龙,候文义.Ni-P合金镀层组织形貌及显微硬度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32(1):51-53. [2] 刘国钧,郑如斯.中国书的故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115. [3] 孙品一.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现代化特征[C].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科技编辑学论文集.北京:XX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22. [4] 张和生.地质力学系统理论[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1998. [5]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6]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8,1983-08-12. [7] 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8]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9] 姚伯元.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EB/OL].

  • 金融工作的重要技术及其应用论文_金融论文

    摘要 本文从现金流的视角,高度阐述了无套利分析、分解、组合和整合的金融工作技术,给出了金融工作技术在套期保值、套利、投机和构造组合应用方面的典型案例,提出了我国应用金融工作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构想。 关键词 金融工作技术;分解;整合 1 引言 金融工作将工作思维引入金融创新领域,综合地采用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和仿真摸拟等工作技术方法,优化地设计、开发和实施具有特定流动性、收益和风险特性的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构筑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方案。支持金融工作技术的理论是一种知识体系,该知识体系不仅包括金融理论与经济学理论,而且还包括数学、统计学、法学、会计学、工作学与计算机技术等;支持金融工作技术的金融工具不仅包括基本金融工具:货币、外汇、债券与股票,而且还包括衍生工具:远期、期货、期权与互换;支持金融工作技术的工艺方法是把理论与工具巧妙结合起来的工作组装技巧与科学分解的技能,创造性地构造解决金融现实问题的手段与方法。金融工作的重要技术由无套利分析、组合、分解和整合技术构成。 2 无套利分析技术 无套利分析技术,就是对金融市场中的某项“头寸”进行估值和定价,其采用的基本方法是将这项头寸与市场中其他金融资产的头寸组合起来,构筑起一个在市场均衡时能承受风险的组合头寸,由此测算出该项头寸在市场均衡时的均衡价格。它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莫迪·格里亚尼和金融学家米勒于1956年在《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管理》一文中提出的,并被后人以两位作者各自姓氏的第一个字母(Modigliani—Miller)命名为MM定理,它假设存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使企业实现市场价值最大化的努力最终被投资者追求最大投资收益的对策所抵销,揭示了企业不能通过改变资本结构达到改变其市场价值的目的。换言之,企业选择怎样的融资方式均不会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企业的市场价值与企业的资本结构是无关的。如果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上,企业融资政策和融资方式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无关,那么所有企业的负债率应当呈现随机分布的状态。但现实中企业债务分布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如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金融业有较高的负债率,广告业,制药业等负债率却很低)。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MM定理中舍去了像税收,企业破产成本和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等一系列现实的复杂因素。因此解决MM定理与现实不符的正确思路,应该逐步消除MM定理的假设。 套利活动是对冲原则的具体运用,在市场均衡无套利机会时的价格,就是无套利分析的定价技术。采用无套利分析技术的要点,是“复制”证券的现金流特性与被复制证券的现金流特性完全相同。其具体复制方法如下: 假设债券A与B的现价分别为与,未来市场变好时债券A与B的价格分别为与,未来市场变坏时债券A与B的价格分别为与,无风险利率为rf,当无套利机会时,d<1+rf<u, <1+rf<,令1+rf=。现在用份债券A和份的无风险证券来复制债券B,复制市值为I=+ 市场看好时: I=+= (1) 市场看坏时: I=+= (2) 由(1)和(2)两式可解得: 由复制要点可知: 以上给出了两种状态(好与坏)下用债券A和无风险证券复制债券B的方法,这种方法还可推广到n种状态下。 3 组合、分解与整合技术 结构化的组合、分解技术以及整合技术是金融工作的重要技术,它把各种金融工具看作是零部件,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组装起来,创造具有符合特殊需求的流动性和收益与风险特性的新型金融产品来满足客户的需要;现有的金融工具又可以通过“剥离”等分解技术分解其收益与风险,从而在金融市场上实现收益与风险的转移以及重新配置金融资产的功效。 (1)分解技术 现有的大多数金融工具或金融产品,都有其特定的结构形式与要素构成,但其共同点就是构成要素中具有风险特性。如浮动利率债券,在市场利率不稳的情况下,对于风险厌恶的投资人来说,将大大消弱其投资力度。倘若能将风险因子从债券中分离开来,则债券市场交易就会更加活跃起来,使交易双方在收益和头寸等方面都能得到满足,由此引发从金融工具或产品中分解风险因子的思想。分解技术就是在原有金融工具或金融产品的基础上,将其构成因素中的某些高风险因子进行剥离(Stripping),使剥离后的各个部分独立地做为一种金融工具或产品参与市场交易,达到既消除原型金融工具与产品的风险,又适应不同偏好投资人的实际需要。第一,分解技术是从单一原形金融工具或金融产品中进行风险因子分离,使分离后的因子成为一种新型工具或产品参与市场交易;第二,分解技术还包括从若干个原形金融工具或金融产品中进行风险因子分离;第三,对分解后的新成份进行优化组合,构成新型金融工具与产品。从理论上讲,在分解技术的成本低于金融工具或产品变体演化后工具或产品的收益时,绝大多数现有的金融工具或产品都有可能通过分解技术进行变体演化,实现既规避风险,又满足市场需要的目的。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分解技术使传统债券的持有人原本无法消除的诸多风险因素得以化解。传统债券工具由于绝大多数是固定收入证券,本身具有不可消除的利率风险、违约风险、再投资风险、赎回风险和购买力风险等,运用传统的有效组合技术管理风险,其只能降低风险而不是彻底消除金融工具或产品本身的风险,而分解技术就是拆开风险、分离风险因素,使一系列风险从根本上得以消除。

  •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写作选题参考 金融论文_金融论文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写作选题参考 金融学专科毕业作业选题原则上应在所学专业范围以内,其形式可以是学术论文,也可以是调查报告。以下为18个主课题及其相关的子课题,其涉及面非常广泛,既有较为复杂的理论探索,也有为大家所熟知的实践问题,可为不同兴趣、不同条件学生的论文选题提供参考。 一、宏观金融调控问题 1、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 提示:此题的论点在于,必须对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进行调整,在论述过程中,可以介绍过去我国对货币政策目标的讨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出台的背景,通过论述经济金融形势的新变化,得出调整的方向和目标。 2、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的协调。 提示:可以通过论述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以及20世纪90年代末期防范通货紧缩的政策措施,来论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目标上的协调。 3、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 提示:此题可以包括如下内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重要性;选择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主要依据;从理论上来说有哪些中间目标可供选择;西方国家在货币政策方面的实践;我国在货币政策方面的实践;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及其选择原因;货币政策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4、利率应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提示:我国目前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这一目标现存的问题;利率作为中间目标的好处及条件;我国目前的状况已达到利率作为中间目标的要求;如何为中间目标的调整做好准备。 5、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终结 提示:货币供应量曾经普遍作为中间目标的事实;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金融科技的发展为货币供应量继续作为中间目标带来的困难;其他可供选择的中间目标。 6、我国应继续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主要中间目标 提示:西方国家纷纷放弃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的事实;西方国家放弃这一中间目标的原因;鉴于我国目前的状况,我国应继续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主要中间目标;对货币供应量中间目标进行改进。 7、发挥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改善宏观金融调控 提示:可以结合目前票据业务蓬勃发展的态势,对我国中央银行再贴现政策的进一步发展进行论述,主要侧重对再贴现政策的功能、重要性、目前的条件等进行论述。 8、进一步拓展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对策 提示:我国目前的公开市场业务概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公开市场业务的重要性;进一步拓展公开市场业务的对策(如进一步促进国库券市场的发展)等。 9、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进一步改革 提示:1998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以后所取得的主要进步,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这些问题的影响;对进一步改革的建议;相应准备条件。 10、衡量货币政策松紧程度的指标选择 提示:要建立衡量货币政策松紧程度的指标体系,在选取指标时,需要考虑其可测性、客观性、及时性等要求。 二、货币政策比较问题 1、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的特点 提示:主要从中国目前经济转轨时期的特征出发,对货币政策的特殊性进行概括和总结,最好能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政策进行对比。 2、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 提示:相对于前一题来说,范围要小一些,主要侧重于货币政策目标的论述。可以参考东欧、前苏联国家的经验教训。 3、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提示:主要针对中国转轨时期的特点,提出选择货币政策工具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如传导机制、对传导体的要求等),可供选择的主要工具,对目前情况下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组合的建议。 4、中国与美国(或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区别(及其启示) 提示:通过比较,论述两者之间的特点,并从中得出启示。 5、通货膨胀机制与通货紧缩的机制的比较(及其启示) 提示:通过论述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机制,说明货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和矛质。可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说明货币运行的惯性、经济运行的的惯性,并得出货币管理的经验教训。 6、通货紧缩的根源:有效需求不足 提示:通过阐述通货紧缩的机制,说明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在写作时,既要有理论阐述(说明经济增长、通货紧缩、总需求之间的关系),又要能够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实际例证说明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 7、增加有效需求的途径初探 提示:有效需求不足仍然是我国目前经济中的主要问题,针对目前已经采取的许多宏观、微观政策,提出自己的对策建议,并提出论据,展开论述。 8、通货紧缩的成因与对策 提示:通货紧缩是我国目前经济中的主要问题,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对策建议。 三、我国的利率政策问题研究 1、扭曲的利率结构不利于经济发展 提示:需要先通过列举事实或数据说明我国利率结构的扭曲,并通过理论阐述(利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解释利率结构扭曲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2、利率结构的调整与经济结构的调整 提示:经济结构调整是目前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有很多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利率结构调整,可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要调整,如何调整,调整以后的情况会怎么样。 3、我国的利率弹性问题研究 提示:通过数据分析证明我国目前的利率弹性所具有的特征;利率弹性的这些特征对宏观调控的影响;如何提高利率弹性。 4、小议如何提高存款利率弹性 提示:通过数据说明存款利率弹性较低,分析存款利率弹性较低的原因,提出主要解决方法。 5、小议如何提高贷款利率弹性 提示:基本同上题 6、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优化 提示:从理论上分析利率传导机制的内容及其重要性;对我国目前利率传导机制的僵化及其影响、原因进行实证分析;如何改善我国的利率传导机制。 7、提高商业银行在利率传导中的效果 提示:商业银行是利率传导的核心环节,本题主要侧重于论述:商业银行在利率传导中的重要性;有效传导利率的前提条件;目前利率传导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改进传导效果。 四、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 1、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 提示: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必须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原因:金融体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前提。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利率市场化 提示:本题较前一题范围小,主要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讨论利率市场化问题。 3、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 提示:本题基本同上,只是从金融体制改革的角度来论述。 4、我国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前提 提示:利率市场化的一般前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途径的特殊性;我国实现利率市场化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哪些条件还不具备;对利率市场化的建议。 5、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骤 提示:利率市场化的巨大影响;利率市场化必须循序渐进;利率市场化的一般步骤;我国目前处于哪个阶段。 6、我国利率市场化应坚持的几个基本原则 提示:这个题目比较灵活,可以根据自己的看法确定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循序渐进、先外后内等。 7、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提示:利率市场化,一方面是在商业银行的巨大推动下实现的,另一方面,它的实现又会对商业银行造成冲击,如定价技术的提高、利率风险的加大、竞争加剧等。可以从多个方面对如何对这些挑战进行论述,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8、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或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 提示:这是将前一题的内容限于某些特定银行,针对这些特定银行的特征进行进一步论述。 9、利率市场化后企业投融资策略的调整 提示:利率市场化以后,企业在投融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利率风险,考虑资产负债的利率组合和定价方法。 10、我国利率市场化后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出 提示: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风险的存在使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出既非常必要,又成为可能。衍生金融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既充分发挥其作用,又有效控制它本身所集聚的风险,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论述。 五、政策性银行问题研究 1、我国设置政策性银行的理论依据 2、我国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问题的解决 3、政策性银行如何配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实施 4、我国政策性银行外部关系的协调 5、对我国政策性银行有效监管的实施 提示:政策性银行外部关系的协调: (1)与政府的关系: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与财政部应形成行政领导、业务审批和资金援助等关系;中国人民银行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建立起业务协调关系;政策性银行与各有关部委形成紧密的业务关系。 (2)与中央银行的关系:国外政策性银行一般不在中央银行监督管理之列。这源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特点是政策性银行与中央银行存在业务指导与协调、资金援助和人事参与等关系。中央银行对政策性银行给予资金援助。 (3)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关系:二者均是地位平等的独立法人机构;某些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事实上成为该专门领域的“最后贷款人”;政策性银行仍为金融体系的次体。 六、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研究 1、转化或清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方法 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 3、资产证券化在处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时的可行性 4、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债转股的必要性和设想 5、论债转股的理论和政策问题 6、债转股政策的效率分析 7、债转股的风险与时机分析 8、从债转股到股变现 9、建立资立管理公司处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利弊 10、债转股在不良资产处理中的效果分析 11、如何杜绝不良资产的再生 提示:资产证券化在处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可行性: (1)资产证券化的概念、特征及目的。 (2)适合证券化的金融资产的特征。 (3)资产证券化需要注意的技术问题: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资产的估价;资产证券的出售方式。 (4)我国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各种方案:良好资产的证券化方案;不良资产的证券化方案。 (5)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宏观环境:金融市场建设;法律环境的建设;财政注资和税收优惠政策;金融人才的培养。 七、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加入WTO之后中国银行监管体系面临挑战及对策 提示:面临的挑战:监督客体的多样化:监管客体将从国有商业银行扩大到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并存。监管内容的扩大化:随着金融衍生工具不断推陈出新,银行开始涉足保险、证券等行业,监管内容也随之扩大。监管主体的多元化和国际化:监管主体应该从中央银行独家监管扩展到中央银行与社会有关机构、行业公会和银行机构本身的全方位立体监管。 应对措施:首先要建立全方位立体的监管体系,以中央银行为主导,以银行机构本身为基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共同参与审核银行机构的报表和凭证,行业公会制定行业经营规范;其次要动态调整监管内容;再次要促进监管程序的规范化和全程化。 2、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 3、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提示:银行监管国际化;银行监管市场化;银行监管社会化;银行监管不断创新。 4、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提示:存在问题:内容不规范;指标不健全;方法与手段简单;抗外部干扰能力差。 5、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6、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内控机制 八、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 1、分业经营体制下的银证、银保合作 提示:共同开发信息资源;信用评级合作;利用银证合作帮助证券经营机构开拓海外市场;增强分工型银证合作。 2、国际金融界混业经营的潮流 提示:混业经营体现了金融市场内部相互沟通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提高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混业经营是适应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实施多元化经营和大规模资产重组的要求而出现的一种主流趋势,有利于促进金融资本更好地服务于产业资本;发展混业经营,允许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相互持股,有利于改善金融服务,优化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增强其国际综合竞争力;混业经营与分类监管可以相得益彰。 3、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研究 提示:(1)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部门。即便金融控股公司本身不直接从事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业务(如在我国出现的产业控股模式),但由于其主要资本或大部分资本投资于金融企业,其经营决策行为直接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因此,必须把金融控股公司纳入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视野中。现有的法律法规只有对企业集团的定义,作为金融企业集团的定义只能以此类推,但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显然不同于工商部门对企业的监管,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主体及其监管行为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2)严格金融控股公司的市场准入条件。金融控股公司通过股权杠杆具有了全能性金融职能,较之一般的金融机构和企业集团有着更大的金融风险,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市场准入条件理应有更为严格的限制。 4、混业经营的风险分析 5、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 中国金融业的选择 提示:(1)面对国际金融业的发展大潮和加入WT0,我为金融业的发展不可能铁板一块,但从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现状看,明确提出混业经营的理由还不充分。 (2)中国商业银行的商业化进程远未到位,银行中介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还发挥着重要作用,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仍是银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虽然我国证券市场有了较大发展,但尚不规范,各种违规操作(包括操纵市场)仍时有发生,如果金融机构的内控机制(尤其是银行)不健全则更易出现“失控”的危险。 (4)我国金融业的监管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刚刚确立的分业监管仍在不断摸索和完善当中,这就需要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各自领域探索监管的新机制。 (5)国际金融业从分业走向混业的过程中,资产证券化和衍生金融工具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我国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需拓展。 (6)国际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是在一种开放式环境下进行的,不同金融机构在不同领域或金融产品上建立了相对优势,资本流动和资产转换的渠道也比较畅通,混业经营是在发挥各自优势基础上的联合,而我国的金融机构,尤其是投资银行业目前的经营状况还很难达到这一点。 面对金融全球化的挑战,可以预计,中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转换将呈现一种渐进的态势,从分业与混业角度看将表现为,一方面是法律上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短期内不可能取消,另一方面是通过相关金融法规的制定,逐步规避分业经营的法律管制,如银行和证券机构可以通过相互参股实现业务扩张,并最终取消分业经营。 九、资本市场与国企改革 1、成功推进国有企业重组需要怎样的资本市场 2、论企业重组与债券融资 提示:企业重组是否需要发展企业债券融资;企业债券市场的现状及其问题;培育我国债券市场的对策建议。 3、企业重组的市场支持机构──投资银行的发展前景与发展道路 提示:投资银行的定位;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前景;我国投资银行业发展的限制因素;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道路;相关政策建议。 4、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的主体再造 提示:债权主体再造的必要性及形式;债务重组基金的设立方式和运作机制;债务重组基金的融资、收益和风险。 5、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与资本市场的发展 6、推进企业重组与并购,加快国企改革 7、论企业重组后的支付安排问题 8、我国上市公司重组面监的障碍及对策 9、对企业重组后的支撑体系──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的研究 10、企业融资方式的转变对企业机制改革的意义 十、农村信用合作制度研究 1、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强化管理的思考 2、论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 3、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及防范措施 4、论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 5、论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 6、如何构建县联社综合体系 提示:建立辖区内农村合作金融协调保障体系;建立辖区内金融机构间信息沟通网络;建立与中国人民银行相互配合的监督协调机制;建立与政府各部门的联系制度。 7、论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十一、国债问题研究 1、对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 2、对国债发行方式的国际比较 3、论国债流通市场的组织与管理 4、论国债利率为突破口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 提示: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利率体制改革的方向;以国债利率为突破口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国债市场发展实现国债利率基准地位。 5、中央银行如何运用国债进行宏观金融调控 6、论西方国债发行体制 7、中西方国债发行定价制度比较 8、论国债市场与利率自由化 9、论国债、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十二、WTO与银行改革 1、加入WTO和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 2、加入WTO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战略选择 3、加入WTO与国有保险公司体制改革 4、加入WTO后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优、劣势比较 5、加入WTO后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与完善 6、加入WTO与中国的金融监管 7、我国加入WTO后的外汇管理与政策建议 8、加入WTO对中国金融业的挑战及对策 提示:(1)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冲击和挑战:中资银行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冲击和挑战;中央银行对金融业的调控和监管能力面临挑战。 (2)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应采取的近期对策和无期对策。 9、 加入WTO对中国中西部金融业的影响及对策 10、 加入WTO对中国银行业和金融调控的影响 十三、非银行金融机构问题研究 1、浅析银证合作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意义 2、论我国保险监管模式的选择方向 3、论对保险经纪人的监管 4、论建立保险公司的经营机制 5、论我国信托业的问题、改革对策与前景 提示:信托业现存的问题和根源。信托业的改革:主要争论观点;改革的出发点、市场和矛盾;改革思路和步骤。 6、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特点、问题及相关政策 提示:我国财务公司的基本特点;对我国财务公司的市场定位;关于财务公司定位与主业的思路;财务公司定位与主业的相关政策。 7、加快保险业和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8、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与货币市场的发展 十四、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研究 1、我国急需建立健全的银行市场退出机制 提示:我国目前已经有数例金融机构(银行)倒闭退出案,从发展趋势来看,将会有更多的机构退出市场,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促进金融机构提高效率的必然要求。可以分析这些退出案所存在的问题。 2、西方国家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一般特征及其启示 提示:概括西方国家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特征,并针对我国的情况得出相应的启示。 3、我国银行市场退出机制构想 提示:可以借鉴西方国家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个市场退出机制框架。 4、我国建立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基本原则 提示:概括总结西方国家的经验及其市场退出机制的目标,阐明我国建立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基本原因和原则。 5、问题银行的处理 提示:问题银行的突出特征;西方国家处理问题银行的一般做法;我国应如何处理问题银行。 6、建立我国存款人利益保护体系 提示:切实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是银行体系稳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存款人利益保护体系的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存款人利益保护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对建立我国存款人利益保护体系的建议。 7、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市场退出机制 提示: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以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市场退出处理过程为例,说明存款保险制度的优越性。 8、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提示: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弊端(目前隐含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弊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构想。 9、我国应暂缓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提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前提条件;西方国家存款保险制度的经验教训;目前我国尚不具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条件。 10、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促进银行业公平竞争 提示:这是从银行业竞争的角度来看第8题。 十五、银行业并购问题研究 1、全球银行业并购浪潮的原因分析 提示:可以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科学技术的应用(知识经济、新经济)、管理、人员、经济一体化等方面来论述。 2、全球银行业并购浪潮的影响及其启示 提示:可从对金融业竞争与效率、经济增长、社会(失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3、美国大通银行的并购模式(案例研究) 提示:通过研究美国大通银行(或其他银行)的并购,概括总结银行并购的某种模式,并得出对中国的启示。 4、银行业并购与现代科技在银行业中的应用 提示: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是促进银行并购浪潮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论述其间的逻辑发展顺序、影响和对策。 5、银行业并购的效应分析 提示:可以从经济效应(财力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社会效应、管理效应、监管效应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 6、银行并购以后的整合问题探析 提示:所谓整合,就是在银行并购以后,如何将几家银行不同的组织、人员、制度文化等融合在一起,这已经成为决定并购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 7、银行业并购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提示:这是将银行并购的影响问题缩小到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行专门论述,主要论述银行业并购对货币政策目标(最终目标、中间目标)、工具、传导机制等的影响。 8、我国银行并购案例剖析 提示:可以选取我国银行并购案例中的一个或几个进行论述,如中国投资银行的案例,总结其特征,说明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9、我国银行业的并购模式探讨 提示:可以总结过去数起并购案模式,分析不同模式的利弊,提出建议和对策。 10、通过并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提示:面对加入WTO,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通过并购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十六、货币市场论题 1、论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完善措施 提示:(1)中国票据市场目前已初具规模,融资功能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货币政策操作的基础条件,市场交易条件有所改善,票据市场构成体系有所完善,商业票据在中心城市发展迅速。随着票据业务的发展,再贴现逐步成为中央银行支持中小金融机构的重要手段。一些大中型企业办理票据结算和融资业务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2)票据市场处于分割状态,开放程度较低。票据市场严重滞后于同业拆借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交易方式单一,流通不活跃,票据信用的多重功能尚待挖掘。(3)现阶段中国要重视票据市场的发展,针对票据市场现存的问题和矛盾,分别加以解决。大力培育票据基础,规范票据行为,丰富票据种类,活跃票据交易,发挥票据的多重功能,以构筑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架构,全面唤起市场主体的契约观念和信用观念。在全国探索建立若干区域性票据交易中心,培育和完善票据市场的多样化参与主体,利用金融创新丰富票据市场信用工具,放开票据贴现利率,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再贴现政策的引导、推动作用。 2、货币市场机制分析 提示:(1)一个有效率的货币市场应该是一个具有广度、深度和弹性的市场,其市场容量大,信息流动迅速,交易成本低,交易活跃且持续,能吸引众多的投资者和投机者参与。(2)货币市场就其结构而言,可分为同业拆借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回购市场、短期政府债券市场及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市场等若干子市场。 3、论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形成机制 4、论票据市场的功能和作用 5、证券回购市场的交易分析 6、国库券市场的投资特征 7、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运作及其特征 8、商业票据市场和银行承兑票据市场的关系分析 9、论大额存单市场 10、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价值分析 十七、资本市场论题 1、试论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中的功能 提示:投资银行是证券和股份公司制度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证券市场和成熟金融体系的重要主体,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沟通资金供求、构造证券市场、推动企业并购、促进产业集中和规模经济形成、优化资源配置等重要作用。 2、投资银行组织模式比较与选择 提示:(1)投资银行采用的组织模式大多与其内部组建方式及经营理念相适应。(2)比较合伙制、联合公司、现代公司制的适应环境。比如,投资银行成立之初大多采用合伙制,主要以人的信用为合作的基础。由于合伙制企业存在制度不稳、经营风险大的致命缺点,一旦经营有问题,便成了被收购的对象,合伙制的投资银行常常通过收购或兼并成为联合公司。投资银行转变为现代公司是现代投资银行与传统投资银行的主要区别之一,现代公司具有集资、管理现代化等多项功能和优点。 3、中国投资银行如何应对WTO的挑战 4、中国投资银行的业务创新 5、中国投资银行的制度创新 6、企业并购的风险及防范 7、证券经纪业务与证券经纪人制度 8、国内外企业投资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9、试论二级市场的基本功能 10、二板市场的特点、功能及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1、公司在二板市场上市的标准、组织实现及主承销商保荐制度 12、开放式基金融资研究 13、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退出模式研究 十八、保险学论题 1、当代中国经济中的保险作用研究 提示:可探讨当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风险与收益的非均衡性,损失与损失补偿;保险机制的特征,保险与当代市场经济的适应性,即对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作用,对保持社会安定的作用,对保证企业生产连续性的作用,对保障商品流通稳定性的作用。 2、论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提示:可探讨商业保险的机制与特征,社会保障制度的机制与特征,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制度的互补性,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制度的矛盾性,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与配合。 3、试论财产保险的经济意义 4、试论人寿保险与储蓄的关系 5、试论保险品种的开发与营销 6、保险资金与信贷资金的关系分析 7、论再保险的经济意义与法律意义 8、试论保险的利益原则 9、加入WTO后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 (根据《本科开放教育金融学专业学位申请指南》整理)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