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融资支持与西部经济增长_经济学毕业论文

    融资支持与西部经济增长_经济学毕业论文 一、经济增长中资本作用的理论分析 资本作为生产活动的基本要素,在经济增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国民产出的增长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资本的不断积累;二是社会分工。分工是经济增长的起点,资本积累则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因。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把资本看成是间接的或物化的劳动,是价值增长的源泉。英国经济学家穆勒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也非常强调资本积累的重要意义,并集中分析了资本积累问题,认为储蓄率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约束条件。 在早期的发展经济学文献中,资本更是被赋予了压倒一切的重要意义,以致唯资本是论。经济学家认为,资本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高度稀缺资源,资本的形成、规模、结构是影响和制约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和基本约束条件。 根据英国的罗·哈罗德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埃弗赛·多马提出的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 由于资本产出比例被假定不变,产出的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从而论证了要想获得持续的经济增长,必须要有稳定的资本形成,否则就会阻碍经济的增长。哈罗德多马模式得出了一个十分明确的理论:资本的不断形成,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 在此理论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诺克斯于1953年提出了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他将发展中国家长期贫困的原因归结为经济增长停滞和人均收入低下,而经济增长停滞和人均收入低下的根源又在于资本匮乏和投资不足,正是总供给和总需求两方面存在的恶性循环阻碍了经济增长。正如诺克斯所说的:一国穷是因为它穷。 瑞典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于1957年提出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与诺克斯理论大意相近。他指出发展中国家陷于累积性循环困境的原因在于资本形成不足和收入分配不均等所导致的收入水平过低。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罗森斯坦罗丹和利本斯坦等认为贫穷国家要摆脱恶性循环,必须在投资上努力大推进,通过临界最小努力跳出贫穷的低水平均衡陷阱,以求得平衡增长。 美国历史学家W.W.罗斯托在《经济增长的阶段》一书中认为经济起飞的条件之一就是把投资率提高到国民收入的10%以上。刘易斯在所著的《经济增长理论》中认为经济增长理论的中心问题是要理解一个社会从储蓄为5%变为12%的过程,以及伴随着这种转变而来的态度、制度和技术方面的一切变化。 1949 年~1951年,在由美国当代杰出的经济学家W.A.刘易斯、T.W.舒尔茨所作的题为《对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措施》报告中,突出强调了资本积累问题,认为如何提高资本形成率是发展中国家极其紧迫的问题。美国经济学家安古斯·麦迪逊系统地考察了1950年~1965年间22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分析结果表明,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5%。纳迪里对同一时期的不同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发展中国家要大于发达国家,资本形成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纵观有关经济增长的理论,我们不难看出:在很大程度上,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启动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该国或地区如何解决好资金来源问题,二是自身资金积累能力和引进外部资金能力。发展中国家要想取得经济腾飞,必须克服资金的瓶颈制约。 二、西部地区的融资现状 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从大局出发,实施了优先发展东部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原来相对薄弱,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供给缺乏,自然资源禀赋上的相对优势也因区位、政策劣势和投资收益率低下而严重削弱,即所谓的贫困的恶性循环,从而出现了东西部发展不均衡,从东至西经济走弱的区域特征。与东部相比,西部地区经济落后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小和经济增长速度缓慢等方面。 1999年、2000年占全国国土面积56.85%,全国人口23%的西部地区的GDP比重仅接近于全国的14.8%。导致西部经济落后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投资不足显然是其中的重要一项。1999年、2000年西部的固定资产总额分别为4494.32亿、5103.74亿,仅占全国15.05%、 15.5%。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更是少得可怜,1999年、2000年分别仅占全国的2.8%、3.0%。储蓄率和投资率的低下影响了资本形成,导致西部地区资本存量及增量的不足。在区域资金配置方面明显呈现东西部配置不均衡的特点:1999年末西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4498.68亿元,货款余额为13886.74亿元,仅占全国金融机构存货款余额的13.33%和14.81%。这远远不能满足西部大开发对于资本的需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本市场作为融通资金、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西部地区在资本市场上偏居一隅,远远滞后于其它地区,见表2、表3。 表11999年西部筹资情况 地区   新股(亿元)  配股(亿元)   总额(亿元) 西部    67.41      48.35      115.76 全国   531.35     288.93      820.28 比例   12.69%     16.73%      14.11% 表2历年西部与全国上市公司数量 地区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西部   35   42   84   127   148   164 全国   291   323   530   745   851   954 比例  12.03% 13.00%  15.85% 17.05% 17.39% 17.19% 注:表1、表2均引自《中国证券报》2000年3月3日18版。 西部地区本身资金积累尚且不足,然而在资金追逐利润的情况下,一部分西部资金通过银行间融资体系流向收益高而且安全的东部,另外一部分资金又通过资本市场上购买东部大量的证券等方式流向东部。资金逆流的虹吸效应使得西部资金贫血更为严重。 西部大开发需要巨额资金,然而传统的融资方式已不可能解决西部发展的资金缺口。如果单纯依靠西部地区的自身资金积累或者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都是不现实的。当今国内外经济形势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导致西部地区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明显增加。9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能源、原材料及其他资源产品的全球性生产过剩,使西部地区寄希望于凭借资源优势,进行大规模资源开发,依靠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以加快西部经济发展的设想面临严峻挑战。生态环境的脆弱与恶化,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得工业化水平扩张模式存在的条件不复存在,从而大大限制了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其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西部大开发依靠改革释放动力的难度加大。随着改革的深化推进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必须着手解决一些迫切的全局问题,如解决再就业,确保经济增长,规避金融风险,加强国防等发展难题。中央财政收支更为紧张,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 31.2%下降至1995年的10.7%,2000年这一比例也仅为15%。近年来,国家所直接掌握的预算内资金已经十分有限,财政预算内资金占全社会固定投资的比重已由1981年的28.1%下降为1996年的2.7%,2000年虽有所回升但也仅占6.4%。国家财政收入回旋余地小,国家主要财政目标指向被迫调整,用于支持西部开发的能力因而受到限制,即使国家把其所掌握的全部资金投向西部地区,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因此,西部地区若仍抱着等、靠、要 的固有思想,企图依靠中央政府大规模投资启动西部地区经济是不切实际的。

  • 对循环经济与和谐发展的研究_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

    对循环经济与和谐发展的研究_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 循环经济和和谐发展是近来出现在我国社会经济领域的两个高频词语,其中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产出、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赖生态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目的是为了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从而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谐发展关注的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的问题,所以在实施和谐发展战略的同时,必须积极主动地发展循环经济,在西藏尤其应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这不仅是由西藏独特的地理条件决定的,更是构建西藏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农牧业在西藏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牧业在西藏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西藏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西藏自治区自成立以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牧业生产在西藏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农牧业人口比重较高,近年来一直保持在80%以上,即使与西部其它省(区)相比,也明显偏高;虽然近几年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第二产业很不发达,乡镇企业处于起步阶段。农牧业生产是西藏农牧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1、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农田基本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为农牧业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中央及当地政府对农牧业生产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以一江两河农业综合开发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项目的实施,使西藏农牧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在1990年~2000年的10年间,已累计改造中低产田25600hm2,新垦农田5200hm2,建立良种繁殖基地2133hm2,科技示范田7667hm2,工程造林7000hm2,新建苗圃672hm2,人工种草和草场建设2×104hm2。新增灌溉面积10677hm2,改善灌溉面积9867hm2,除涝面积2000hm2。 2、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据统计,全西藏生产粮食85万吨,人均300多公斤,全区1998年就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 3、农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较为稳固,为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贡献。2004年,农牧业在西藏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0.5%。 (二)西藏地区发展农牧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如前所述西藏地区在农牧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农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农牧业以及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 1、农牧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由于西藏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不严格、科学水平较低,使得农牧业生产结构不合理,没有建立适当的农牧结构比例和较为完善的农牧结合模式,造成大量资源浪费。西藏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西藏经济中占主导的是以生态为特征、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农牧业,对西藏来说,在资源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之路,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只能阻碍西藏发展的步伐。 2、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及生态渐趋恶化。由于尚处于粗放的原始农牧业生产状态,产业化水平不高,未形成具有良性循环和增值功能的产业链,农牧业生产效益低,农牧区贫困问题仍很严重,在一些农业开发强度较大的地区,土地退化现象严重,长期以来对草原低投入高索取,毁草造田,超载放牧,掠夺式经营,造成草原退化率不断上升,引起草地生态功能与生产能力的下降。目前,西藏现有耕地的1/2是不能保证灌溉或不能灌溉的低垦殖耕地;草场有近一半以上重度退化、1/10明显沙化,部分地区草场实际载畜能力已超过理论载畜量的1/5,致使鲜草产量下降20%~75%,可食牧草比重由80%降至30%;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现象严重。 3、农牧民劳动素质普遍低。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加速农畜产品转化增值的意识不强,节约资源和环保意识淡薄;区内干部群众经营管理水平、思想观念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均严重影响着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从而放慢了西藏和谐社会实现的步伐。 4、农牧业生产组织及管理方式严重滞后。由于交通、信息不够畅通以及几十年来基层组织的相对松散,致使农牧业经济组织的微观单位一直处于与现代经济隔离的状态。畜牧业尤为突出,逐水草而牧、由牧择居的形式,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难以形成规模生产,所以经济效益很难得到提高,政府的有关规划及服务措施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 二、发展农牧循环经济对构建西藏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东部地区发展经济的教训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率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后,在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发展热潮中,东部地区抓住机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20多年来,高投入、高消耗虽然实现了经济的增长,却也形成了高污染、粗放式的增长模式,造成了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困境。目前经济高速增长的社会成本代价还在不断上升,东部的发展恰恰是步了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后尘,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东部地区的教训是:过度盯住眼前的发展,势必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如果等受到惩罚后才清醒,势必付出沉重的代价,对于生态环境脆弱的西藏来说更应从中吸取教训大力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 (二)西藏的客观现实决定了必须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 首先,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决定西藏必须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西藏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主要是靠巨额的投资推动的,经济效益不高,呈现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 其次,是西藏特殊地位决定了发展农牧循环经济的重要性。青藏高原作为江河源和生态源的特殊地位,其巨大的生态价值以及在国内、东亚甚至全球的可能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巨大的基因库、全球气候的重要启动器、周边地区的固体水库与江河之源和我国东部地区的生态源与生态屏障等几个方面[7]。青藏高原特殊的生态地位,其生态功能远大于其生产功能。 最后,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过去西藏的农牧经济增长基本上是粗放型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的,这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应大力发展农牧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和生存环境

  • 洛克菲勒基金会与中国_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

    洛克菲勒基金会与中国_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 洛克菲勒基金会这个名字在我国知名度甚高。事实上和大多数美国的基金会一样,洛氏基金会的钱绝大部分是花在国内,不过其遍及全球的事业也很庞大,中国在其海外投资中独占鳌头。从成立开始到1949年退出中国大陆,洛氏基金会对中国的医药卫生、文化教育事业进行了锲而不舍的广泛的关注和投资,几乎在每一个重要的领域都留下了痕迹,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半个世纪中的影响难以估量。这一现象本身以及贯穿其中的主导思想和客观效果都很值得研究。深入探讨这一课题也有助于从一个侧面理解近代中美关系和美国对中国的所谓情结。洛克菲勒基金会是老约翰·洛克菲勒(John D.Rockefeller Sr.)于1913年创立的,创办资金是一亿美元,后来,于1928年与创立于1918年的劳拉·斯培尔曼·洛克菲勒纪念基金(Laura Spellman Rockefeller Memorial)合并过来,再加上老洛克菲勒新的捐赠,共242,222,560美元价值的股票,到1951年本金已增值至345,397,663美元〔1〕。成立后即以非盈利团体在纽约州正式注册立案。董事会三年改选一次,领导班子包括会长、副会长、各部门主任,由董事会任命。会长任期不限,是真正有职有权,对决策起决定性影响的人。第一任会长就是小约翰·洛克菲勒(John D.Rockefeller,Jr.),四年以后他接替老父为董事长达23年。基金会的工作方向和主导方针以及重大决策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他的意志,特别是在早期。不过有不止一个人对洛氏父子的思想以及基金会的主导思想有过重要影响,下面第三部分将提到。基金会的宗旨只有一句简单的话:在全世界造福人类 。最早选定的重点是发展医学、公共卫生和农业,自20年代末、30年代初开始重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国都是重点。在人文学科领域与中国有关的工作又分两部分:一是直接资助在华工作;二是促进美国对中国的了解和研究。洛克菲勒基金会与中国美国研究 一、在华工作概况 (1)北京协和医学院(PUMC)这是众所周知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最大、最著名,也是它最得意的一项事业。 1913年基金会组建会议甫一开过,采取的首批行动之一就是调查中国在医药卫生方面的需要,于1914年先后派了两个中国医药调查小组来华,加上1909年派往中国的伯顿(Burton)小组共三个调查组。在这几个调查组的详细报告的基础上,决定成立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 Medical Board),开始了以医学为中心的对华工作。北京协和医学院从1915年起开始筹建,1916年选址动工,1921年举行落成典礼并正式命名。洛氏基金会决心把协和医学院办成合乎美国标准的一流医科大学,在美国医学泰斗韦尔希(William H.Welch)的主持下,以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为范本,一切标准向它看齐。这是它在海外各项目中单项拨款数目最大,时间延续最长的。太平洋战争后遭日军占领受到严重破坏,1947年又重新恢复开张。根据1947年的年度报告,自1916至1947的32年间,用于创建、维持和发展这所远东独一无二的医科大学的拨款总数达44,652,490美元〔2〕。中华医学基金会除协和医学院外,还资助一部分美国其他组织在华建立的医学教育机构,如齐鲁医科大学、湘雅医学院等。 (2)自然科学在二三十年代,洛氏基金会对我国自然科学一些学科的创建和发展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和资助。 最初是由医学派生出来,主要集中于与医学有关的生物、化学、物理学科,全国各地有十来家大学都得到过资助,其中最大的资助对象是燕京大学,于1929年一次性拨款25万美元,后来发展为医预系,成为协和医学院的预科。其次是帮助清华大学成立生物系,1929年清华大学建造生物馆的一半经费(41,250美元)来自洛氏。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的挖掘和考古工作洛氏基金会从一开始即参与其事,从1927年起陆续拨款,供中国地质勘探部与协和医学院解剖系合作进行挖掘和研究。19291932年又向中国地质勘探部捐款8万美元成立新生代研究所。这些资助对中国古生物学的发展具有开创意义,因为当时没有一个中国机构有足够的财力进行这样大规模的野地勘探工作。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裴文中、杨中健就是在此项下卓有成就的。〔3〕20年代初在洛氏基金会和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共同资助下,中国开始建立遗传学,主要在燕京、南京和东吴诸大学,特别是燕大先后同哥伦比亚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建立联系,不断输送师生参加摩根的遗传学研究项目,把摩根学说及研究方法引进我国。另一重大项目是南京大学自1925年开始与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建立联系,进行农作物品种改良的研究,卓有成效。从1925到1945年间,几乎所有遗传学方面的研究生和学者都在其工作的关键时期接受过这两个基金会的资助,其中不少人成为中国遗传学的先驱,如陈桢、谈家桢、陈子英、吴经甫等,农业方面有李先闻、王绶等。〔4〕此外在植物学方面,由于植物分类的研究必须在世界范围内采集标本,洛氏的贡献是资助美国一批著名植物学家于20年代来中国与留美归国的中国同行合作,在南京、广州、北京三地建立植物分类学的研究和教学中心,与此有关的我国著名植物学家有陈焕镛、胡先、马肃、钟心煊等。〔5〕 (3)乡村建设与平民这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个项目,也是洛氏基金会继协和医学院之后在华的重点项目。 30年代初中国一些有志之士发起各种农村改良运动,其中晏阳初的乡村建设计划比较出名,并得到政府支持,带有半官方性质,洛氏基金会抓住这一机会,自始至终给予资助并参与计划,认为这是基金会的工作从医学到公共卫生之后顺理成章的发展结果。在此项下受到资助最大宗的是平民教育运动。基金会的做法是定向资助现有的一些大学的有关学系、专业或训练班为此培养人才,如南京大学农业经济系、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燕京大学法学院建立社会学系,开设训练乡村管理人才的专业,在南开大学生物系和化学系开设面向农村的课程等。有关的政府机构也在资助之列,此外还设立了特别奖学金,在协和医学院培训从事乡村公共卫生的护士。抗战爆发后,基金会协助有关人员,连同定县的试点迁往内地。从1934至1939年,基金会已为该项计划出资150万美元,〔6〕在1941年以后的极端艰苦条件下,基金会继续给予资助使部分工作得以因地制宜地继续进行,并取得一定成效。

  • ‘渠道为王”的实践汇源集团营销模式之探讨_经济学毕业论文

    ‘渠道为王”的实践汇源集团营销模式之探讨_经济学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渠道管理汇源集团营销渠道建设 【论文文章摘要】在汇源集团内部的培训中,对于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因素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是自已建立终端专卖店,还是通过加强对经销商的渠道管理来实现营销目标本文旨在通过对汇源集团的营销现状分析,结合国内、外果汁行业快速消费品企业的成功经验,认为汇源集团要想持续确保自己的竞争优势地位,必须重视营销渠道的建设与管理,与各级中间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企业与各中间商及客户的多赢关系。最后针对汇源集团的营销渠道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对汇源集团或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的营销渠道建设有所借鉴和帮助。 20世纪90年代以来,营销渠道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的综合性的、专业性的渠道模式(如国美、苏宁、家乐福等)开始进入零售市场。这些新的专业化渠道独立于产品的供应方,促使渠道职能和角色重新定位,渠道主体间的力量发生重构,终端制胜还是渠道为王虽然难以定论,却充分反映出渠道管理在营销中的重要性,从格力和国美的渠道之争对国内业界引起的巨大冲击也可见端倪。从99年开始,汇源集团在与后来者在渠道管理的竞争中显得力不从心,面对群雄逐鹿的残酷市场竞争,汇源集团应采取什么措施去问鼎中原?汇源集团的未来之路·双百目标(从2007年始三年内销售额过百亿,做百年汇源企业)应该怎么走? 一、汇源集团现状分析 2007年7月,赢在中国年度总冠军李书文给汇源集团做了题为行动学习的培训,力图找出当前制约企业发展最大的因素,经过讨论得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究竟是在各销售区域继续建办事处,通过对经销商的管理来实现营销,还是自己建立专卖店来实现本公司的产品营销?笔者有幸在汇源集团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实习,结合在汇源集团的所见所闻,谈谈对汇源集团营销渠道管理的一些认识。 目前,汇源集团在全国各地大力扩建办事处,已陆续建立200多家,汇源集团快速扩张办事处,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随着市场的不断细分,原先省级经理直接管理全省业务员,管理幅度太宽,导致管理效率低,不能有效实施控制,激励考核很难做到针对性;其次,随着市场开发的不断深化及汇源集团的果汁产品要求关注维护终端市场的特点,汇源集团营销管理的重心应逐渐由省级管理向各地市为中心的方向转移,才能更贴近市场,有利于各种促销活动的开展和对产品的管理;第三,有利于公司对各地市级中间商和零售商及顾客等客户关系建设、管理及维护工作;再者,有利于信息的及时传递,加强与客户之间的沟通、联系,及时处理客户投诉等。 二、汇源集团渠道建设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个企业来说,企业竞争的两个重点领域就是产品研发领域的竞争和产品分销领域的竞争。即使产品在研发、广告策划、资金投放等方面做的再好,如果在渠道建设及管理上低效滞后,可能也会出现好酒也怕巷子深的现象。汇源的产品渠道建设应首先着重考虑满足方便客户的需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开发销售渠道方面,汇源集团如果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建设专卖店方面,形象可能会更好一些,却只能是花钱买吆喝,没有谁乐意为几瓶果汁还要专门去专卖店。正如有些消费者抱怨说:广告做的确实好,但在附近买不到。我需要是随手可得,而不是到很远的专卖店去买一瓶。 纵观可口可乐、统一、娃哈哈,无不是在渠道建设方面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产品随便在很普通小店都随处可见,不仅仅是他们的广告做的好,而是他们有强大的分销网络。而达能与娃哈哈之争,宗庆后最大的资本也就是娃哈哈经销商的联名表态支持,这也充分反映出渠道建设的重要性。因此汇源集团要想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地位,分销渠道的建设和管理乃是当务之急,确保提高各级分销商的积极性,因为分销商比厂家更接近消费者,更了解消费者多样化、复杂的需求信息。 通过对汇源集团营销管理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汇源果汁在市场营销渠道方面还乏善可陈,渠道建设维护与公司目前发展状态严重不相符,尤其是营销管理中层干部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人员偏低,造成营销执行层面水平低下。汇源集团要想持续确保自己的竞争优势地位,必须重视渠道建设、维护及客户需求满足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尽快建立完善的营销渠道,与各级中间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企业与各中间商及客户的多赢关系。 三、对汇源集团渠道建设的建议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渠道环境变幻莫测,法律等规范不健全,诚信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无序的渠道竞争环境下,企业受有限资源的限制无法单独完成价值链的传输,必须借助在渠道方面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完成。使用中间渠道的原因是;它们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将商品提供给目标市场。中间渠道凭借其业务往来关系、经验、专长和经营规模通常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利益,而企业如果仅凭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能达到的。因此,对渠道的建设及管理将是未来汇源集团谋求取得核心竞争优势的重中之重。下面就汇源集团渠道建设及管理等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渠道管理的重点是对渠道成员的管理。对现代企业营销管理而言,由于企业面对r:t益不稳定的和充满竞争性的环境,与其他渠道成员协作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建立良好的渠道关系以提高渠道的竞争力已逐渐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而渠道长期关系的战略价值和其他方面的利益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汇源集团应将营销重心放在建立壮大分销网络,协调完善渠道成员关系,加快协同发展的整体发展思路上,与渠道成员建立基于信任、忠诚、互惠的长期合作关系。渠道管理关键在于利益管理,通过各种激励措施,不断调动渠道成员积极性,让分销商在不断扩大产品销售的同时获得更多利益,对汇源集团产生极大的依赖性,建立长期的、良好的互动纽带关系,实现利益共享、协同成长的良性循环。 其次,渠道管理的核心是客户关系管理(CRM)。CRM是一种经营战略,该战略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将企业的客户资料整理起来,为企业提供一种全面、可靠而完整的认识,从而使客户与企业间所有的过程和互动能够有助于维系和拓展这种互利的关系。即对客户进行有效开发、激励和管理。公司应加强内部的协同效应,建立具有交叉功能的执行团队。以客户为中心的关系营销是一一个跨部门的经营管理概念,要想落实相关的营销策略,企业需要对自身的经营结构做出重大调整。即强调各部门协调统一地为完成企业的整体业务流程而服务。业务流程的管理需要跨部门地进行,企业必须培养和建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加强线营销指导,及时了解市场变化和客F|需求并把调查情况随时向总部的客户关系部门汇报、使总部及时了解情况并做相应战略调整,并实施针对各类市场而制定的营销策略。通过设置和实施客户关系部门,使公司有效的加强客户关系管理,进一步完善渠道管理。

  • 对我国外向发展战略的分析与反思_经济学毕业论文

    对我国外向发展战略的分析与反思_经济学毕业论文 在外向发展战略中,发展对外贸易居核心地位。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证明,进行商品的国际交换可以得到利益,通过分工交换,利用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条件,可以获得利益。尤为重要的是,开展贸易的各方都可以从中获得比不参与交换更多的利益,这是各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交换的基础,也是国际贸易得以发展的前提。近代的国际贸易理论进一步证明,各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禀赋条件,发展优势产业,实现最优利益。由于世界各国都拥有自己的资源禀赋(丰足)优势,因此,各国都可以选择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参与国际贸易交换。现代贸易理论更进一步证明,国际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即通过增加出口,促进整个经济的增长。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采取了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利用外部市场和外部资源加快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大进大出的外向发展模式的经营成本增大,弊端日趋显现,必须进行适时的调整。 对外贸易的功能 从理论和实践来说,开展对外贸易可以通过实现规模生产和参与竞争提升技术水平来实现多个方面的利益。 在没有对外贸易的情况下,生产规模取决于国内市场需求规模,而在有国际贸易的情况下,生产规模取决于世界市场的需求。为世界市场生产,一则可以突破国内市场的规模限制,发展以世界市场需求为基础的生产。这样,不仅可以发展大产品大市场,也可以发展小产品大市场,这对于那些国内市场狭小的小国来说特别重要。在此情况下,只要生产的条件具备,产品具有竞争力,就可以实现小国大产业。同时,规模生产可以降低成本,从而可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二则可以突破国内市场需求的限制,发展面向国际市场但国内没有需求(或需求甚少)的产业。在没有国际贸易的情况下,如果国内没有需求,则不可能生产,或者需求有限,产生资源的剩余。而在面向国际市场的情况下,则可以完全不受国内市场需求的限制,仅为国外市场生产,或者把剩余的部分作为出口。这对于那些新产品来说特别重要,可以一开始就面向国外市场,对于拥有丰足资源的国家来说,则提供了资源的利用空间(出口)。同时,生产的条件也可以突破国内经济条件的限制,通过引进外资进行生产。通过引进外资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利用本国的要素资源优势(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低成本劳动力),发展加工制造业或高起点产业。 这样,通过发展规模产业,可以实现整体经济规模的扩大,从而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幅度增长,对于一些小国来说,这开辟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国际贸易交换是一个开放的竞争空间。一种产品进行交换首先要有需求,但是,在存在多方交易参与的情况下,需求的实现就要通过竞争来实现,即只有那些符合需求条件的最优产品(价格、质量)才可能被接受。如果没有竞争,生产者就不会改进产品,因为在市场保护的情况下,需求也被压制在一种静态的空间。而在竞争条件下,产品改进的动力不仅来自供给竞争者,而且也来自不断变化的需求压力。 竞争的过程就是提升的过程,因此,对于出口者来说,必须不断对产品进行革新(包括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改进性能或品位),以使其具有竞争优势。这样,国际贸易就变成了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竞争成为产品(产业)不断提升的推进器。 技术提升不仅会推动出口产业的升级,也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升级。其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出口部门对国内其他部门的竞争压力,迫使其不断跟进;二是出口部门的技术向其他部门的扩散。因此,参与出口的产业往往成为国内经济的领先部门,带动整个经济的技术提升。技术进步是经济效益增长的源泉,因此,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于拉动整个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出口的增长可以成为拉动整个经济增长的引擎。由于出口面向国际市场,出口部门的增长可以摆脱国内市场的制约,因此,出口部门能以比国内部门快得多的增长速度发展,这样,出口部门就可以成为整个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出口之所以能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是因为出口部门的增长会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出口越是增加,则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会越快。鉴于此,出口对整个经济的增长具有乘数效应。同时,出口部门往往会创造较高的收入,从而可以提高国内的购买力水平,增加国内的需求,增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①。 成功的例证 鉴于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发展能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各国都把发展对外贸易作为一项经济发展战略也就不难理解了。二战之后,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其增长速度大大快于整个经济增长的速度。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世界贸易的增长量是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量的三倍多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了积极推动对外贸易的政策,国际贸易规则推动了各国市场开放。 从各国采取的对外贸易政策特点来看,主要有两类:一是进口替代政策;二是出口导向(或称出口带动)政策。尽管两者都是把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但是,前者是重视进口功能,而后者是重视出口功能。 进口替代政策主要是通过进口设备,发展国内所需的相关产业,最终以国内生产替代进口。实行进口替代的国家大多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通过高关税对国内产业进行保护,试图通过进口生产设备及技术,发展独立的产业。尽管局部进口替代可能会是有益的(比如部分重要战略产业),但是,作为一种总体经济发展战略却难以成功。因为,在没有开放竞争的情况下,进口替代容易产生进口依赖,往往出现等距离,甚至拉距离跟进。由于不能通过竞争实现技术的提升,靠进口设备发展起来的产业会很快变得落后和老化。同时,持续的进口必然增加外债负担,在没有出口换汇支撑进口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债务危机。比如,亚洲的印度、巴基斯坦,拉美的巴西、阿根廷等都曾在20世纪60~70年代实行进口替代战略,最后或者因为发生债务危机而使整个经济陷入停滞,或者没有实现产业提升的目标。 出口导向政策的核心是以出口为先导,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出口导向政策对出口产业的发展给予特别重视,给予重点扶持并提供优惠。在对外贸易的安排上,往往是进口为了出口,这与进口替代的目标是截然不同的。由于出口部门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必须不断革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鉴于此,出口部门在一国经济中往往是发展最快、产业技术水平和效益最好的部门。出口导向使出口产业保持动态提升的发展态势,从而保持了出口部门的活力。同时,出口部门的发展会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整个经济的发展积累外汇,弥补了资金技术的缺口,因此,出口部门的发展成为拉动整个经济增长的引擎。由此,实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往往取得经济起飞的成功。亚洲的日本、四小龙、中国等都先后实行了这种经济发展战略③。

  • 经济变迁过程中的休闲经济透析_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

    经济变迁过程中的休闲经济透析_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休闲消费文化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并在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本文从解析休闲经济的内涵入手,对休闲经济在经济变迁过程中的作用及路向选择进行浅析和提出建议,以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休闲经济;休闲消费;经济变迁 【Abstract】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the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ceaselessness are progressiv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ness,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improves year by year, have begun to the life entering people leak from the consumption culture lying fallow, and have occupied important position in life.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economy connotation lying fallow from analysis start, effect and road in the process changing to the economy lying fallow in economy develops both good and quick to the economy choosing our country who carries out shallowly and putting forward a proposal, to promote. 【Key words】Economy lying fallow; Consumption lying fallow; Economy changes 改革开放以来,休闲消费文化逐渐从一种低层次活动(如打牌消遣),提升到客观上具有补偿功能和解压功能的活动。休闲需求的满足方式,也越来越从自发活动转变为一种消费活动。 1 休闲经济的内涵 所谓休闲经济是以人的休闲消费、休闲心理、休闲行为、休闲需求为考察对象,以满足人的个性、多样性、多元性发展为目的,在人的存在与人的成分之间充当媒介,研究人类休闲行为和经济现象之间互动规律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曾说过:闲暇时间即为自由时间,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1]由此可见,休闲经济的兴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从宏观上讲,休闲消费可以视为休闲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经济生活中被赋予重要意义。首先,休闲消费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生活消费的一种高级形式,它虽基于传统的消费,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消费。休闲消费,当属人类消费行为的一种状态,它的出现正是建筑在普遍的大众消费文化兴起的基础上[2]。其次,休闲消费既包括对商品的消费,也注重对新的观念、知识、体验、价值观等的消费。最后,休闲消费有利于发展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 休闲经济在经济变迁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2.1 休闲经济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何扩大内需是人们议论的焦点。其间,已有多位专家指出,如果能从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加大第三产业发展、放宽对服务业管制等方面推出一些更长久、惠及面更广的经济政策,将会对促进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3]而包括旅游业、文化娱乐业、体育业、饮食业和商业在内的休闲消费产业群,即是可以发挥积极而持久作用的经济领域。 2.2 休闲经济可以提供给人们物质生活要求基本满足之后的精神文化需求。 2.3 休闲经济给人们带来新的生活态度,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休闲消费,为休闲经济增添新的发展动力。现代社会,高效率、快节奏、强竞争的现状经常导致人们心理负荷过大,心理紧张感和压抑感增强。此外,由于现代社会科技的高度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许多障碍和隔阂,极容易产生交流减少,感情淡化,沟通贫乏,进而产生心理健康疾病。因此,休闲活动就逐渐成为人们缓冲压力、调节精神状态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所具有的使人轻松、愉悦、自由、互动等特性,必然迎合现代人的心理需要,从而进入现代人的生活,成为引导现代人健康、科学、文明生活的必然选择。 2.4 休闲经济可以进一步扩大就业,从而减少城乡剩余劳动力数量。休闲经济所涉及的范围属于劳动密集型领域,需要雇佣大量的员工。它们所需要的人员文化层次也有较大差别,从高到低都有其对应的工作岗位。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存在着大量的失业人员,这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障碍,而大力发展休闲经济则可以进一步的缓解这一现状,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2.5 休闲经济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7%,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45%,2020年将达到59%,21世纪末达到90%。罗歇•苏认为娱乐的需要随着城市化的扩大而不断提高,城市是娱乐发展的一个基地,大城市为人类提供了休闲活动的广泛选择。[5]人类发展的历史已表明,人的休闲生活与城市的发展成正比,休闲活动的多样化与丰富内容将一定程度上促进消费,同时也促使整个城市做出一系列调整,使城市管理与服务更加人性化,从而推动城市休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 休闲经济在经济变迁过程中的路向选择 3.1 加强休闲教育与引导,实施休闲经济策略,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休闲经济策略指的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缩短劳动人口的工作时间及增加法定假日,其目的是让工人有更多时间去享受休闲活动。普及性地开展休闲教育,尤其是加强休闲与消费、休闲与经济、休闲与产业、休闲与文化等方面的教育,迅速形成科学、合理、健康的休闲观念,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广泛地接受并体验休闲活动,营造起一种全社会发展休闲经济的良好氛围。 3.2 拓宽休闲产业的瓶颈,使之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所谓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休闲产业作为一种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等特性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对于刺激消费、扩大就业、拉动经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大力发展休闲产业对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城市繁荣具有重大意义,这不仅在于发展休闲业可以增加有效供给的范围,最大限度地促进消费、启动消费市场,而且在于休闲产业大多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发展休闲产业又是增加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此外,休闲产业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和人文意义,健康文明的休闲产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产业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消遣、娱乐产品、设施和服务,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们在工生活中的紧张情绪,对其它情绪的释放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排解作用。

  • 中国利用外资的三大认识误区_经济学毕业论文

    中国利用外资的三大认识误区_经济学毕业论文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引进外资,为国内的资金和技术弥补不足。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当初引进外资时以市场换技术,分享人口红利和成本领先战略的设想反而成为了误区,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暴露出种种弊端。为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必须走出这些误区,采取新的策略更好地实现技术提高,参与国际竞争和经济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低技术陷阱,人口红利 ,成本领先,经济转型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外资企业为中国带来了技术、资金,激活了国内要素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开放进程的推进,引进外资的美好设想反而成为人们认识的误区。为了更好的利用外资促进发展,我们必须走出市场换技术、分享人口红利和成本领先战略这三大误区。 一、市场换技术 改革开放之初,以市场换技术,开放国内市场,引进外资获得技术的确是一条捷径。但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以市场换技术已成为利用外资的一大误区。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首先,陷入低技术陷阱。日本经济学家斋藤优提出的技术转移周期理论认为,技术的生产收益随技术的生命周期发生变化。第一阶段,技术持有人通过产品贸易获得技术的唯一受益权收益;第二阶段,技术持有人通过技术的内部使用,如跨国公司,FDI等形式进一步获得利益;第三阶段,持有者所在国不能从技术中受益,将获转手收益。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的认识正是基于第二阶段。在依靠外资的技术转移获得新技术的过程中,中国将产生技术依赖,从而使本国技术研发的主动性大为削弱。在合资企业中,由于采用外方产品的技术,中方只有生产许可权而没有产品设计确认权,中国研发人员不能对此技术进行改进,于是R&D活动被锁定在某个特定层次,产生技术锁定。技术创新的能力被压抑,国内技术供给不足,导致更严重的技术依赖。另外,当外资从中国撤走,技术也随之带走,剩下的企业将出现技术空心化,为保持企业正常生产,中国将不得不从外方购买技术专利,从而陷入发达国家技术周期的第三阶段。这就形成了低技术陷阱。 其次,本土企业被边缘化。以市场换技术,各地政府必然出台种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这无疑对本地企业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外资企业资金雄厚,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本地企业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平等状态,被外资优惠政策所边缘化。本地企业品牌的缺失也是本地企业被边缘化的标志之一。以苏州模式和东莞模式为代表的中国产业集群尽管创造了诸多神话,但企业品牌的缺失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号称只长骨头不长肉的苏州模式和三来一补的东莞模式的成功源于贴牌生产和加工,两头在外的外资利用方式使本地企业长期缺乏核心竞争力,品牌缺失成了该地企业持续发展的软肋。 第三,交换条件日益苛刻。近期,以凯雷收购徐工,法SEB收购苏伯尔和德蒂森克虏伯收购天润曲轴为代表的外资收购中国骨干企业的风潮引起了业内的争论。暂且不论其中政府的角色,收购事件本身反映了在以市场换技术的过程中,中国引进外资时的交换成本的提高。外资企业本轮收购的都是业绩良好的骨干企业,至少证明了其对华投资战略从资源谋取转为市场谋取,由分享市场转为控制市场,提高了投资的条件。据有关人士估计,中国继续依赖外资的代价将可能是出让骨干企业的管理控制权。另外,从制造业外包为主转向服务业外包为主的趋势意味着,中国如果继续依赖外资的技术,恐怕要与外资分享利润丰厚的服务业市场。 二、分享人口红利 有人认为,中国引进外资,发展加工贸易,是有效利用本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是国际贸易中资源禀赋原理的充分应用,是中国在国际经济中分享到的人口红利。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中国保持多年的高经济增长率,廉价劳动力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在分红背后付出的代价。 一方面,国际分工低端,获利少。国际分工合作的收益分配由各国投入的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决定。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采用加工贸易和末端组合的方式参与国际分工,投入的是全球相对不稀缺的劳动力要素,中国因此不得不守在国际分工产业链的低端,从事简单的劳动密集型生产,获得由要素稀缺程度决定的较少的要素受益,这就是中国所分享到的人口红利。红利的绝对数也许很大,但是如果用中国参与的要素的数量去平均,将会发现平均收益甚微。而且,外资投资于中国,正是看中了中国农村有似乎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的无弹性使得外资可以尽可能的压低劳动力价格,中国所获甚微的人口红利反而真正让外方投资者受益。 另一方面,国内要素利用的困境。除劳动力以外,中国外资利用中土地价格也被低估。地方政府在土地批租上对外资的让利,由于不是由市场决定而是政策优惠的低价,土地价值无形中大大流失。中国资源瓶颈问题也日益严重,水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等随着引进外资的力度的加大亦成为诸多外向型发展地区无法挽回的代价。三资企业在中国获得的利益不能构成社会的财富积累,也不增加中国居民的福利,只有其中的中资才起到积极的作用。中资与外资在所有三资企业的金额中比例为6:10,因此所有三资企业的盈利中,只有37.5%为中资收益。随着利用外资方式由合资向外资独资的转变,中资的份额将进一步缩减,最后将形成被挤出的中资守着所剩无几的资源而望洋兴叹的局面。另外,外资企业以其优厚的待遇和条件挖走了中国企业的优秀人才,以及随着外资一起到达中国的研发机构也加剧了外资企业与国有、私营企业的人才竞争,增加了国内企业的人才压力。 三、成本领先战略 中国长期满足于国际分工低端的地位,是鉴于中国生意经中薄利多销的观念。在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中,总成本领先是企业三大基本竞争战略之一。企业积极地建立起达到有效规模的生产设施,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小研究开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成本费用。赢得总成本最低通常要求具备较高的相对市场份额或其他优势,可能要有很高的购买先进设备的前期投资,激进的定价和承受初始份额。 在引进外资和对外贸易中,中国企业总体上遵循成本领先战略。利用低廉的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在国际市场上以低价的竞争优势来获得利益。但是这种战略不具有可持续性。

  • 简论中国应对全球化的政治经济战略

    摘要:全球化是对今天国际体系的写照,以全球生产体系、贸易体系和金融体系为依托的经济全球化将世界紧紧的联系为一个整体。本文的思维将集中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应对战略,以对社会思维形成共鸣。 关键词:全球化 生产体系 贸易体系 金融体系 全球化时代国际社会仍然盛行现实主义的逻辑,各个国家行为体要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中国自然亦当如此。 一、政治战略 中国已经是世界重要的经济大国,目前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就是世界上主要的政治大国。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广阔的疆域,丰富的资源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成为世界政治大国的资本积累。同时,中国是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在苏东剧变,两德统一,冷战结束以来,中国的红色政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心一意抓生产,搞建设,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堪称引领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并且,中国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中拥有重大的影响和话语权。因此,作为如此重要的政治大国,其所采取的政治战略要十分慎重。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政治战略要着眼于时代背景,要着眼于中国实际,要即顾及世界稳定与繁荣又关切中国主权。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扩张并处于主导地位,并且世界经济的信息化,市场化以及自由化将世界牢牢地整合为一个整体。各个类型和层次的行为体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利益合成为一体。这样,用战争与革命的思维来看待今天相互依存的世界已经不符合时宜。经济的相互依存要求世界的和平。只有和平的处理各类事务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世界各个类型和层次的行为体谋得共同的福利。着眼于和平这个时代的主题,中国的对外政治战略要以维护世界局势的和解和世界的平等互利,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为自身的立足点。这也是今天我们一些对外实践理论依据。对外和平的政治战略集中表现在我们的和平崛起战略上来。我国对国外经济技术援助不掺加任何别的特殊条件也是推动和平外交战略的重要表现。中国应对全球化的政治经济战略,发展是另一个时代主题。发展不仅涉及发达国家而且涉及发展中国家,并即有自身的发展也有国际社会共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战略即要能够促进中国的发展也要有利于世界的共同进步。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能够在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国维持经济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从而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就业以及生产生活问题本身就是对世界发展的一大贡献。中国在保持自身发展的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世界其他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繁荣与稳定带来帮助是对世界大发展的贡献。 二、经济战略 经济因素处于社会各个因素的基础地位,一切政治、人文等因素都是建立在经济因素之上的上层建筑。正是经济因素的重要地位,制定好一个国际的经济战略对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国家的经济战略要从国内国外两个层面考虑。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辽阔疆土和丰富的资源以及最大的内部市场。同时,中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底子薄负担重。考虑中国的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经济战略需要从中国国情出发。 首先,要继续积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创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建设步伐,成功的自计划经济体制向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并取得了一些成就。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显着增强,价格机制的主导性机制地位显着;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局面;宏观调控体制初步建成,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实践证明,中国至今所取得经济建设成就及社会发展所处于的状态是与中国所采取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分不开的,而这些体制的改革是与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分不开的;伴随着中国今后更加深入的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必将得到完善和发展,更加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途径,也将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创造更为重要的制度基础和保证。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与中国的经济全球化参与程度相辅相成发展。中国要想进一步的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并在新的国际机制中把握好方向就要积极推进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其次,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制度的制定者,而不是经济全球化的反叛者。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世界发展的总的趋势,是国家行为体无法拒之门外的客观潮流。经济全球化得主要表现世界经济的信息化、市场化、自由化是全球经济的集中写照。科技革命特别是近些年来的信息革命极大的加快了全球信息的整合,世界真的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信息技术加快了知识经济资源在全球的快速传播;世界经济的市场化以及世界各个国家市场的一体化将市场这一个无形的手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应用于世界的各个角落;正是世界经济的信息化和市场化令世界经济自由化成为现实。实践证明,谁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赢得先机,率先在科技革命以及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刻把握好了自身命运,推动了自身的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市场化,谁就可以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主导地位,为自身赢得主动,令自身收益。

  • 试析本土会计师事务所集团化发展_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

    试析本土会计师事务所集团化发展_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近日,部下发《关于大型师事务所集团化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这是继2007年中注协发布《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之后又一推动行业“做大做强”的战略。将在这一新文件的背景下探讨本土事务所集团化的发展前景、国际事务所集团的借鉴之处和对事务所集团化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集团化 1 本土事务所集团化的时代背景 一方面,随着我国对国际的开放,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迅速占据市场形成规模,使得本土事务所生存艰难。以2009年为例,尽管危机后四大业绩出现下滑,本土第一位的中瑞岳华年收入仍仅占第一位普华永道的34%。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国内事务所规模太小,无法与庞大的四大抗衡,理论上也普遍认为事务所规模对质量和行业地位有正相关效应。另一方面,全球化的趋势使得经济业务日益复杂,自然对事务所有了更高要求,而现存大量中小规模的事务所无法满足这一标准。 反观以四大为代表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也经过了一系列的合并之后才形成今天的品牌。从“八大”直至今天的“四大”格局,每一次合并都带来了事务所综合实力的提高,同时孵化出了一个能够全球网络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集团。 所以,本土事务所要想做强,首先就要做大。事务所集团化作为扩大规模的一种形式,有利于积累会计事务所做大做强的做法和经验,不断提升大型事务所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本土事务所“走出去”创造条件。根据本次文件,大型会计师事务所集团化发展是“通过行之有效的多种形式和渠道,构建以会计师事务所核心品牌为纽带、相关经济类咨询、服务产业群体为补充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即事务所集团化的管理方式将是灵活的,目的在于树立品牌和实现新业务拓展。事务所集团化在“做大做强”的背景下被推出,规模化背后实则是创造国际化、多元化业务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目标。 2 吸收国际经验,注重自身创新 根据财政部下发的试点通知中原则性的,笔者在此提出自己对于会计师事务所集团化未来发展的具体形式的看法。 四大管理的庞大的全球网络已经十分成熟,其管理模式对此次集团化试点肯定有着借鉴意义。一般地,四大的总部和各会员公司都是独立的实体,各成员并不为其他成员的过失承担责任。总部不直接管理会员公司,通过协议规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使用统一的品牌。当会员公司发展到一定数量时会脱离出一个独立的实体,这个实体并不从事具体的业务,而是对集团内各个成员进行协调,负责基础性的设施建设,实现全球共享资源和品牌,同时也会组织各个成员间的业务交流以达到统一性,如德勤全球、毕马威国际。 四大国际化进程的经验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但不可生搬硬套。另外,本土事务所立信的模式值得关注。立信成立了立信管理公司,下设各个委员会实现对旗下6家事务所的管理与协调,属于跨地区的、紧密型的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公司。这样的模式类似于四大,但有其自身的特点加之的同源性,可以为过渡阶段的集团模式作为参考。 再从集团内部各事务所之间的紧密度来划分,集团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松散型和紧密型。松散型模式下,各成员法律地位独立,执业标准不一样,在大品牌标识下又冠以小标识,总部对各成员的管控性并不强,这样可能导致客户对品牌并不具有忠诚度和认知度。紧密型模式下,由一个核心所和若干成员所组成,各所间知行统一标准和文化但独立、法律地位独立,集团内部会有统一的协调运行机制并对各个成员都有约束力。 若采取松散型模式,各个事务所之间仅仅完成形式上的合并,没有达成统一的标准、品牌与管理方式,只是一个简单的规模累计加和。这样并没有增强事务所作为一个整体的实力,改变不了目前的竞争格局,民族品牌难以树立。而财政部此举是为了提高本土事务所的影响力,改善与四大竞争中长期的劣势地位,同时打造民族特色品牌。此次挑选出的8家事务所不仅实力强大,也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如立信是已获得广泛认可的品牌。松散型模式恐怕无法完成这一目标,所以紧密型模式将是最终的出路。 若采取紧密型模式,将综合实力最强的事务所发展成核心所,制定对全体成员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使得在大方向上成员们达到一致以发挥整体的影响力,同时保证各成员所有一定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以适应自身的特殊情况。但由于各所间实力不相上下,各自又已经形成了自有的一套管理思想和文化,难免会产生各方面的冲突,所以初期适宜采用矛盾较为缓和的松散型模式以加强事务所的关联。完成初步的规模扩张的过程中通过磨合加强事务所的同质化,最终形成紧密型的集团模式。

  •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及建议

    1、材料与研究方法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在计算区位商时,产出指标的选取要尽量细化,考虑到数据的可取性和适用性,文中选取了13类产业进行分析:C1-农业;C2-林业;C3-牧业;C4-农林牧渔服务业;C5-工业;C6-建筑业;C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C8-批发和零售业;C9-住宿餐饮业;C10-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C11-金融业;C12-房地产业;C1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数据来源于历年甘肃统计年鉴和青海统计年鉴。 2、结果与分析 2.1区位商计算结果 首先采用式计算"兰州-西宁"各州市2010年各产业区位商,计算结果。 2.2产业集聚状态分析 "兰州-西宁"各州市的优势产业和产业集聚状态呈现如下特征。 (1)作为省会城市,兰州和西宁第一产业相对较弱,第二、三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兰州作为西北地区枢纽和西北地区经济文化中心,人才、物质、资金、贸易、科技等在此汇聚,在科研技术、工业、住宿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等方面明显具有优势。西宁在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集聚现象。可以看出,兰州与西宁的优势产业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区别。 (2)白银、武威、定西、临夏第一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其中,临夏的林业区位商高达6.6,林业产值占全省林业总产值的10.25%,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同时白银的林业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武威、定西、临夏的农业区位商均超过2,产业优势和集聚效应非常明显;牧业区位商均高于1.5,也有明显的产业优势。兰州与白银的工业区位商值较大,工业在两地具有优势。 (3)海东、海北、黄南和海南州牧业的比较优势明显。2010年青海全省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0.39%,其中海北、黄南、海南州牧业产值分别占本地农林牧渔总产值的64%、71%、62%,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集聚效应明显。西宁虽然牧业的区位商较低,比较优势不明显,但从牧业产值方面看仍处于青海省内各地区之首。同时海东地区农业和林业区位商均高于1.5,产值均位于全省之首,发展优势非常明显。 (4)武威、定西、临夏、海北、黄南、海南州的农林牧渔服务业区位商均大于1.5,集聚比较明显,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林业集聚较明显的区域是白银、定西、海东、海南州,区位商也都大于1.5;建筑业集聚较明显的区域是海北、海南州;此外,海东地区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从产值看,农林牧渔业和林业普遍较低,建筑业海南州较高而海北州较低。 为了分析优势产业和产业集聚状态的变化,对2006年各产业区位商进行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只选取了9个与前面相同的指标,但不会影响分析)。比较2010年与2006年的计算结果可以发现三种变化:一是"兰州-西宁"地区传统优势产业大部分得以保持,并且产业集聚特征更加明显;二是大多数2006年比较落后的地区如定西、临夏、海东、海北、黄南、海南州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优势产业数量增加,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三是两个省会城市的优势产业变化较大,兰州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比较优势逐渐弱化,而工业和住宿餐饮业的比较优势呈现出来;西宁比较优势产业数量减少,第二产业的优势丧失。总体而言,通过区位商值分析知道,兰州的优势产业集中在第二、三产业,西宁的优势产业集中在第三产业,相对而言兰州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其他地区除白银市以外的地区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发展均显不足,三次产业结构畸形。 2.3各地重要农产品、工业产品分布状况 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各地区各类农产品、工业产品在该地区所有农产品或工业产品产量的比重,以及占全省同类产品产量的比重,筛选出各地重要的农产品、工业产品。 (1)农产品区域分布特征。甘肃境内主要以粮食、蔬菜、水果、肉类、鲜蛋和水产品为主,如兰州、白银、武威以蔬菜、水果、鲜蛋为主,同时武威的粮食和油料生产占甘肃全省的比重较高;定西以马铃薯和中药材为主;兰州、白银境内的黄河,临夏境内的大夏河,定西境内洮河、渭河、燕子河等使得这些区域的水产品得以发展。青海境内主要以肉类和动物毛、绒为主,其中海北州的特色农产品如青稞、蜂蜜等较为突出,海东地区农产品较为丰富。重要农产品分布与地区的饮食习惯、传统生产方式和气候状况高度一致。 (2)工业产品区域分布特征。一是工业产品的分布区域与自然资源的分布区域高度一致,工业产品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很重;二是工业产品主要是以自然资源为加工对象的初级产品,且偏重于重工业产品,轻工业发展不足。同时,工业产品生产分布形成了三大类:一是"兰州-白银-海北"区域以自然资源为原料的油气化工、煤化工、金属产品生产加工,以及"西宁-海东地区-海南州"区域的金属产品生产加工;二是"武威-海东-临夏"区域以粮食为原料的酒类产品生产;三是"临夏-海东-海南州"区域以动物及其附属物为原料的乳制品和动物毛绒产品生产加工;四是"西宁-定西-兰州区域"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中成药生产;五是"兰州-西宁-海东"区域的非资源依赖性生产,如平板玻璃、多晶硅、塑料制品、变压器等产品生产。 总体看来,"兰州-西宁"各地州市农林牧渔业、轻重工业都处于较低水平,产品多以原材料和初级加工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第一、二产业发展较为传统、落后。农产品、工业产品生产分布一方面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同时整体竞争力较弱。 3、讨论 区位商法是一个常用来衡量一个地区各行业专业化程度的方法,焦世禄等(2008)采用该方法对"兰州-西宁"城市区域城市行业2004年区位商进行测算,由此对城市区域进行职能划分:兰州属综合型中心城市,西宁、白银为工业型城市,定西、临夏为主导职能不突出城市[3]。虽然该研究提出构建兰州-西宁城市区域产业分布新格局,但研究方法是一种规范分析方法,缺乏实证分析基础。刘辉等(2009)应用不平衡指数、全局空间关联指数和局部空间关联指数对兰州-西宁城市化空间格局进行研究,方法虽为实证分析方法,但是研究未涉及区域产业布局[4]。文中研究目的是通过计算区位商值探寻"兰州-西宁"各州市各行业的比较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提出产业发展的空间优化与布局,是基于实证分析的全面的产业集聚与分工研究。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由于计算区位商时以甘肃、青海两省为总体进行计算,得到的结果可能与以全国为总体时的值偏高,虽然在两省之内地区之间比较优势产业可行,但放在全国大范围内比较就会出现偏差,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修正;另一方面文中主要分析各地区各行业的专业化水平,对地区总体专业化水平和地区之间产业结构总体差异的分析,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4、结论 "兰州-西宁"作为西北地区的中心地带,大部分地区属高原亚高原、半干旱寒冷气候区,自然资源、风土人情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资源特色优势明显。虽然一直以来该地区总体发展较为缓慢,但是借助国家的总体规划和各地政府的规划,合理引导"兰州-西宁"产业集聚与分工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兰州-西宁"产业集聚与分工总体构想是依托黄河、陇海兰新铁路、包兰青铁路、京藏高速公路、连霍高速公路、康临高速公路等轴线,充分利用地区资源优势和地域经济特长,形成"兰州-西宁""两横一纵"(图1)(黄河沿线、京藏高速或包兰青铁路沿线为两横,即沿黄农牧业及旅游业经济带和沿包兰青工业经济带;连霍高速公路为一纵,即连霍甘青段农副业及旅游业经济带)产业发展新格局。同时,根据前面对产业集聚特征和农、工业产品区域分布状态的分析,"兰州-西宁"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产业集聚与分工具体思路如下: (1)兰州、西宁作为区域中心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利用产业优势兰州大力发展科研技术、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住宿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西宁大力发展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等第三产业。两地区充分利用省会城市的优势,通过发展服务业为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平台和便利。 (2)打造沿黄农牧业及旅游业经济带。沿黄地区(包括海南州、黄南、海东、临夏、白银)农牧业发展传统和农牧业发展的便利条件使得农产品特色、旅游特色明显,因此在沿黄地区发展以乳制品、动物毛绒制品、肉类产品及水产品为主的生产加工业和沿黄旅游业,大力发展白银的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业,并形成产业集聚态势,打造沿黄农牧业品牌和旅游品牌。 (3)大力发展沿京藏线或包兰青铁路矿产、金属产品生产带。充分利用京藏线或包兰青铁路沿线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一方面形成海北、海南州、西宁、兰州、白银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采加工业带。另一方面形成兰州、海东、西宁以非资源依赖性产品如平板玻璃、多晶硅、塑料制品、变压器等产品生产区。 (4)联手建设西宁-武威-兰州-定西中药材、中成药种植生产区,形成武威、定西各具特色的中药材种植区,以及西宁、兰州、定西中成药生产区[5]。 (5)打造以武威白酒、葡萄酒、啤酒生产为中心,形成武威、兰州、海东地区和临夏州区域酒类生产区,积极发展地区酒类品牌,待形成优势产业后再打造国家级酒类品牌。 (6)大力发展以兰州为中心,白银和海北州为两翼的煤化工、油气化工生产区。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