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aga2411387
558 0

[经济学基础] 经济学中的乘数理论的幻象C7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等待验证会员

本科生

93%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415 个
通用积分
11.8803
学术水平
6 点
热心指数
5 点
信用等级
5 点
经验
1391 点
帖子
90
精华
0
在线时间
3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8-11-20
最后登录
2024-2-2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经济体实际上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货币在经济体中的流转,会形成长长的、纷繁复杂的路径,从印钞始,至回收(消失)终,因此,除了政府新印钞票进入流通环节的时刻,其他时候货币是时刻在流转中的,并且在流转过程中,货币不断地拆分、组合,但总量不变。货币可以任意拆分、组合的特点当然是优点,方便了度量不同商品的价值,但这个特点也造成一个问题,那就是让人追踪资金的流通过程变得有那么一点复杂,使人们追踪资金的走向和路径容易迷失。在滴滴出行公司(或Uber)这样的车辆中介,有个特点,车辆是不可拆分的,一辆车只有在完成一单生意之后,才能再接下一接,因此每辆车的接单状况非常简单。如果是房产租赁中介,因为房屋不可拆分,一套房子只有在原租客退租之后,才会再出现在中介这里挂单等待新的租客入住,因此每套房的出租状况也非常简单。
        而一笔资金,因其可以任意拆分、组合的特点,它的来路和去向都很容易让跟踪它的人迷失。这并非是一个小问题,事实上,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乘数理论和投资乘数理论,以及所谓的产业拉动效应的理论,均因为此问题的迷惑性而产生。
简单地说,货币乘数理论和投资乘数理论,以及产业拉动效应等理论均是完全错误的,这些理论均忽略了货币不停循环流转并形成闭环的特性,后文来详述投资乘数和产业拉动效应理论的问题。

12、一种可能的货币“创造”的方法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性,银行确实可以创造货币呢?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不过现实中不成立。。。我们从金币说起。如果一个人把一枚金币存入银行,银行出具一张具名等值的借据(存单),这个借据是不可以转让的。如果这个银行信誉很好,所有人都认,那就可以把具名的借据改为不具名的借据,在这种情况下,借据(存单)本身就会逐渐变得可以转让并用于交换,成为货币(这就是宋代交子的演变过程)。此时一枚金币产生了两倍的货币量,也就是别人的存钱凭证也成了货币。借据(存单)本身成了货币之后,如果存入银行,银行再出具借据的借据(称为二级借据),二级借据也可以成为货币,二级借据再存入,银行再出具借据的借据的借据(称为三级借据),这样一枚金币就产生了四倍的货币量。后面还可以再四级借据、五级借据……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创造货币”才是可能的,这是会造成通货膨胀的。一旦该银行信用崩溃,它将拿不出足够的金币兑现所有的各级借据。当然,实际上,银行没有义务为二级以上的借据提供兑换金币服务,银行只需为最初存入金币的人(初始借据)提供兑换金币的服务,这是能够满足的,兑换完成后,初始借据就被银行全部收回了,收回之后呢,可能销毁,但又不能销毁,因为银行还有义务为二级借据兑换初始借据,有义务为三级借据兑换二级借据,有义务为四级借据兑换三级借据……如此等等,虽然这些兑换操作都能够完成,但因为信用崩溃,所有借据已不具有货币的购买力。以上是银行“创造货币”的一种可能方式。
        而据《货币战争》第7页的描述,“长久以来人们就知道金匠银行家(Goldsmith Banker)最有利可图的就是发行银行券,这些银行券其实就是储户存放在金匠那里保管的金币的收据。由于携带大量金币大量非常不便,大家就开始用金币的收据进行交易,然后再从金匠那里兑换相应的金币。时间长了,人们觉得没必要总是到金匠那里存取金币,后来这些收据逐渐成了货币。聪明的金匠银行家们渐渐发现每天只有很少的人来取金币,他们就开始悄悄地增发一些收据来放贷给需要钱的人并收取利息,当借债的人连本带息地还清借据上的欠款,金匠银行家们就收回借据再悄悄地销毁,好象一切都没发生过,但利息却稳稳地装进了自己的钱袋。一个金匠银行的收据流通范围越广,接受程度越高,利润就越大。”前面说过,“商业银行不能印钞,银行放贷必须以持有现钞实物为基础”,“不可能凭空给个数字就贷出去”,但这里的银行券是不分级别的,相当于凭空印钞,也类似于现在的银行“凭空给个数字”就贷款给人,这倒确实是货币的创造,并会造成通货膨胀,搞得不好或过头,会导致信用崩溃,遭到挤兑。
        但这里需要再稍稍深入分析一下。前面分析的是流通纸币、存纸币、贷纸币,直接默认纸币本身有价值,思路已经完全理清。如果是流通金银、存金银,贷金银,情况是完全一样的。但《货币战争》这里说的,相当于本来是流通的金银,存的是金银,贷的也应该是金银,但存的金银,却给了纸质的收据,这个收据本身不值钱,但可以兑换成有真实价值的金银,结果人们为了方便,直接以收据当作货币进行交易,收据有了货币的功能。金匠在认为不被挤兑的情况下,增发收据以获取利息。在这种情况下,金匠能增发多少呢?我们已经知道,如果流通纸币、存纸币、贷纸币,准备金率90%是可以的;如果流通金银、存金银、贷金银,准备金率90%的应该也是可以的;但现在,本来是流通金银、存金银、贷金银,却又增加了实存收据和虚增收据的流通,问题稍稍复杂了一些。但要注意一点,不论是实存收据、还是虚增收据,虽然在社会上可以流通,但却不能当作“货币”存到金匠银行里,再拿收据的收据(出现层级,类似前文说的多层级的借据),因此其增发收据的能力是有限的。人们拿收据到金匠银行,是为了兑换金银,而不是收据(因为其本身已是收据),也不是为了拿收据的收据(出现层级,并可能发展出更多层级),本人认为虚增收据的数量极为有限,因为时刻面临兑现金银的压力。前面说的流通纸币、存纸币、贷纸币的情况下,如果存入纸币,拿到收据,这个收据一般既不具有价值(因为默认纸币才有价值),也不更具方便性(相对于收据与金银),因此一般收据本身不会演化出货币属性,更不会出现收据的收据等等多层级的,所以一般不分析这种情况。类似的情况,在几十年前,很多单位(例如学校)会印饭票,工人、学生定期用钱兑换饭票,在食堂买饭用饭票,这些饭票在单位内及附近的小店、小摊上是被接受的,这相当于在小范围内创造了新的货币。那么,学校会故意超发饭票以增加其购买力吗?一般不会,即使超发,也不会搞太多。学生每天吃饭就是在兑现,学校收到的饭票钱,则通过购买材料、发工资等消耗掉。这段还没想太好,先写这些吧。
        而靠准备金这些玩意,只是让人绕晕了头而已,并不能创造货币。如果想象把10万元捆住不许拆开,就和一辆车没什么区别;如果想象把100万元捆住不许拆开,就和一套房没什么区别。如果观察某一张钞票或硬币,因其不可拆分,也不会被绕晕。

13、关于“通货膨胀”这个概念
        关于“通货膨胀”这个词,也有点问题。我们知道通货膨胀是因为货币超发造成的物价普遍、持续、不可逆的上涨现象,但货、币刚好是相对的,货用来换币,币用来换货。不知“通货膨胀”是“流通货币膨胀”的简称,还是“流通货物价格膨胀”的简称,总之现在所说的“通货膨胀”从字面看是“流通货物数量膨胀”的意思,现在更简化为“通胀”了(但货币这个词,从构词法上,居然还有两种理解,前面说的“货币”,是指能换“货”的“币”,另一种说法认为“货币”是“既作为货又作为币的实物货币”,例如金、银等,并且货值与币值相等,采用这种理解的,认为“通货膨胀”这个词非常准确,我认为采用第一种理解更好,否则“货”、“币”易造成混淆)。中国话的简称喜欢以字头简化,有时会让字面意义与实际完全不同,比如把“国际航空公司”简称为“国航”,不知道的听着以为是“国内航空公司”。也许“通币膨胀”是一个更有确定含义的词,但肯定不会被官方普遍使用,虽然现在连老头老太太也明白票子变毛、物价上涨、钱不值钱的现象及背后的道理。现在“通货膨胀”的叫法已然普及,想改也难。关于“货币”这个词,居然也有两种理解。本人的理解是,“货币”是指“能用来购买货物的币”,而另一种理解是,“货币”是“实物货币”的意思,因此认为“通货”就是“流通的实物货币”,“通货膨胀”指的就是“流通的实物货币数量膨胀”的意思(当然现在的纸币已经不是实物货币,但也这样沿用下来了),因此认为“通货膨胀”这个词语义更确切。本人认为现在货、币刚好是相对的,将“货币”理解为“实物货币”这种,从构词法和普通人的理解来看,不太合适。
        评价通货膨胀的程度, 我们常常会用到消费物价指数CPI,但我的朋友王力提到,看通胀水平不应该看CPI,而只需看社平工资,中国八十年代社平工资60元(月度),现在社平工资6000元,就可以看出通胀水平是100倍,基础货币量增加至了100倍。我深以为然。看通胀水平可以完全不看CPI,单单从当期未经通胀修正的GDP、人均GDP或社会平均工资的水平就可以判断基础货币的增长情况和通货膨胀的程度,因为所有的货币完全是在人与人之间流转的。如果CPI能够统计完全所有的交易(想象一个完全电子交易的社会),则这个CPI将与上述几个数字增长相一致。一个国家,基础货币量是任何一个数字,经济都能运行,假设A国是一个独立经济体,不存在对外贸易,2019年基础货币量是30万亿,GDP为100万亿,人口14亿,人均GDP为7.143万,人均基础货币为2.143万,GDP/基础货币量=人均GDP/人均基础货币=3.333倍,对于一个平稳运行的市场经济体,这个倍数很可能是一个接近恒定的值。那么,如果A国的基础货币量保持100年不增不减,经济仍然是可以运行的,并且不经通胀调整的年度名义GDP数值将是接近恒定的100万亿,人均名义GDP将是接近恒定的7.143万,经济发展、效率提高将以生产量的增长和商品价格下降的方式体现,经济衰退、效率下降将以生产量的减少和商品价格上涨的方式体现。同样,A国的基础货币量是30万亿,或是60万亿,或是90万亿,或是其他数字,经济都是可以平稳运行的,但年GDP将分别是200万亿和300万亿,人均GDP将分别是14.29万和21.43万,而GDP/基础货币量=人均GDP/人均基础货币=3.333倍,这个倍数将基本不变。以上是一个猜想,有一个比较“流氓”的“证明”方法:现有货币一般以元为单位,如果改为以角(0.1元)为单位,则30万亿元的基础货币其实就是300万亿角,100万亿元的GDP就是1000万亿角,7.143万元的人均GDP就是71.43万角,GDP/基础货币量=人均GDP/人均基础货币=3.333倍,证毕。不同的国家,货币的购买力相差很多,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韩元、意大利里拉等,按汇率换算,可以把一个国家的GDP换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表示的GDP,和上述把“元”换算成“角”是相同的道理。例如,如果把A国30万亿的基础货币量、100万亿的GDP换算成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韩元、意大利里拉来表示,并无不可。当然这个倍数究竟是多少,因为实际上不存在独立封闭的经济体,需要把外贸的影响剔除方能得出。

14、货币数量、货币中性、纸币、金本位与经济运行
        有个常见的说法,说经济体中以金本位运行的话,黄金的数量将不足,难以适应经济发展所需的黄金数量。这是一个错误说法。首先,黄金的勘探及生产能力,与经济体中其他部门是共同成长的,现在黄金的年产量比古代或几百年前是成百倍地提高了,正象石油、煤、铜铝铁各种金属或其他矿产与黄金的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一样,是大致相适应的,古代能够以金、银作为货币并够用,现在也同样够用。即使黄金的总量固定,但通过黄金的价格上涨,同样可以适应任何规模的经济增长或经济总量。同样的情况当然适用于白银、铜等作为货币的情况。比特币总量被限制在2100万枚,有人认为不够用,其实足够,只要不断涨价和不断细分,其总量其实是无穷大,不但2100万枚足够,就算只有一枚比特币,也足够全世界使用。
        纸币道理也一样,如果某国现在基础货币是30万亿元,其实仅仅30元也是够用的,当然只印一张30元的钞票是不行的,可以把每1元分成1万亿份,每一份,假设叫做1“微微元”,则30元就相当于30万亿“微微元”,那么就相当于基础货币是30万亿“微微元”了(1微=1/100万,1微微=1/1万亿)。前面说的,某国在基础货币30万亿元的情况下,GDP是100万亿元,那么,在基础货币是30元(即30万亿“微微元”)的情况下,GDP就会是100元(即100万亿“微微元”)。一个国家的货币,是以元为单位,还是以角、分为单位,还是以圆、方、扁为单位,或者以“微微元”为单位,或者叫其他什么日元、美元、马克、法郞、里拉、阿猫、狗剩等名字,根本不重要。津巴布韦发生恶性通胀,09年发行大面额纸钞,最大的面值是100万亿津元,可以买半个面包。不管其总发行量多少,将每100万亿重新定义为新的津元名称(相当于砍掉14个零),则基础货币量缩减为100万亿分之一,也无不可。刘青山、张子善案件中,犯罪金额155亿元、各贪污约2亿元(注旧币1万元合新币1元,相当于砍掉4个零);在1949年6月15日台湾省政府公布“台湾省币制改革方案”、“新台币发行办法”,正式发行新台币,明订40000元旧台币兑换1元新台币;可见货币的改换单位并无不可。最近的例子是委内瑞拉,因前些年的恶性通胀(2018年13000%,2019年9600%,2020年3000%,仅三年就通胀至约40万倍),委内瑞拉主权货币“玻利瓦尔”购买力大幅贬值,买瓶矿泉水都要小一千万,2021年10月1日,委内瑞拉宣布删除货币六个零,即将100万兑换成1。那么把30万亿基础货币降为30元,相当于砍掉12个零,当然也完全没问题。黄金(或白银、铜、铂等,铁也可以,现在的硬币是钢芯镀镍,也就是铁,只不过面值大于实物价值,本质类似纸币,而非实物货币)也一样,不论是一万吨黄金,还是一吨黄金,或是只有一千克黄金,作为货币,都可以足够全球使用,只要不断涨价和不断细分,其总量其实是无穷大(当然,这里说的一吨或一千克黄金,指的是假设全球黄金累计产量是一吨或一千克。在现在全球黄金累计产量为20万吨的情况下,如果只使用一吨或一千克黄金,用塑料壳封装若干金原子作为货币,则作为货币的黄金的价格必然比其他普通的黄金价格高很多倍,则必须采用强制手段才能制止民间以市价黄金作交易,这就和强制用纸币、不许别人印钞没有本质不同。)。纸币大概率连一个金原子也不含,都可以靠政权的力量保证流通,金币当然更可以。
        同时可见,货币的具体数量也不重要,经济体会自动调节并适应任何货币量,如果货币的数量缓慢增、减或保持不变,宏观上影响不大,既不会有利于、也不会有害于经济发展,那些认为某个程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以改换单位方式、按比例兑换的货币量突变则无影响。例如,上文说的某国基础货币30万亿元,如果以缓慢的速度(很长的时间)减少至30元,或者相反,对宏观上的经济发展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当然货币量的增减在微观上对不同的个人、公司等影响是不同的,但货币量的增减,特别是纸币的增减,按当今世界的情况,主要由政府控制,则货币量的增减对于政府能动用的财力、对经济及社会的干预能力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通过一纸法令,将以“元”为单位变为以“微微元”为单位,从而使基础货币从30万亿元瞬间降至30元,或者相反,宏观上无影响。这应该就是“货币中性”所表示的真正含义,至于货币增减有一个扩散的过程,是当然的。
          我们知道,货币流通速度公式是:MV=QP。M是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要量,Q是商品数量,P是商品价格,V是流通次数。在这个公式的运用中,有的文章中,M采用狭义货币M1,有的采用广义货币M2,有的甚至以不同基准算出不同的流通速度,例如在一篇《上半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降至24年来新低》的文章中,“2019年货币流通速度若以M2为基准测算,则不到0.5,具体为0.4988。”,“若以M1为基准测算货币流通速度,结果显示,自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货币当局实施刺激政策后,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货币流通速度大幅走低。从去年的情况来看,尽管这一指标环比有所回升,达到1.72,但从过去35年的期限来看,依然处于低位,特别是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货币供应速度都低于2010年,并且在2017年创下历史最低水平——1.5301。”,这样的应用都是错误的。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只有基础货币量M0是有意义的,M1、M2都是货币重复使用被错误地认为是“创造货币”产生的错误理解,货币流通速度公式中的M应采用M0。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经济体可以适应任何数量的货币量,因此长期来看,不存在货币不够用的情况(但短期的货币数量的剧变的冲击也可能造成问题),很多人认为,在金、银作为货币流通的时代,会有人大量屯积金、银,不进入经济体流通,会造成通货紧缩,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影响经济发展,这是错误的观点。那些不进入流通的金、银,就如同没被开采出来一样,对经济的影响无需担心。处于流通状态的金、银的购买力会相对上升,从而弥补流通货币数量的不足,所以不存在货币不够用的问题。
        薛兆丰的课中有个问题:“通货膨胀只不过是货币数量不断增加而已,而货币本身只不过是一个记账的符号,如果每个人的工资、收入、支出都增加一个零的话,那对真实生活会有影响吗?为什么?”“慢鱼”同学回答:“要是所有人的收入支出都增加个零的话,理想的封闭系统是可能没有差别的,不影响已有的平衡。但实际上,收入和支出是不可能同时、等比例增加的”。薛兆丰同意,并说货币象水又象蜜,通货膨胀的扩散有个早晚、快慢问题。对于逐渐增加的货币,当然是这样,但还可以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政府一纸法令,改为以角、或分为单位,或将1万元旧币兑为1新币,或将100万亿旧津元兑为1新津元,将40000旧台币兑为1新台币,这就是基础货币量的瞬间调整,瞬间通胀为10倍、100倍,或瞬间通缩为万分之一或百万亿分之一、四万分之一,这种情况下,对所有人无影响。这种事历史上应该不少,以后也不会绝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经济学 Goldsmith 货币流通速度 消费物价指数 Banker 乘数理论 错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