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张广柱
7894 102

[创新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缺陷与重建 [推广有奖]

21
张广柱 发表于 2023-2-13 10:11:1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曹国奇 发表于 2023-2-12 22:29
大致浏览了一下,对经典理论有很多补充。但是继承makesi的生产关系、生产力、上层建筑这些概念不好,因为他 ...
生产力、上层建筑这些概念不好,因为他的这些概念很混乱,晦涩难懂,应该从汉语角度从新创造一套概念。
值得思考。

不过,那就要从教科书改革说起了

使用道具

22
张广柱 发表于 2023-2-13 10:12:5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liugongqin 发表于 2023-2-13 09:46
我首席科学家发明家高级研究员刘功勤研究发现:历史唯物主义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人类社会历史发 ...
独立思考,值得赞赏

使用道具

23
uandi 发表于 2023-2-13 12:21:4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公有制落实执行的前提就是要有民主制度。
如果要经济更有效率进行就不要一刀切。不需一就是公有制,不需一就是私有制。
其实现代西方发达民主国家就是公有制混合私有制。
所有自然资源是公有的,议会通过可以拍卖,谁使用就付钱,不是用权力来决定分配。
有了资源和怎样生产靠企业家的创新和能力,所以这部分应该私有,不能被平均。
而且不需由领导胡乱指挥生产。

使用道具

24
restalker 发表于 2023-2-13 12:55:5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任何 主义 ,都是 意识,都是 心生 的。

唯物的唯心主义,唯心的唯物主义。

使用道具

25
张广柱 发表于 2023-2-14 14:15:3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没有走西方经济自由化、政治民主化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无产阶级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名义,通过武装斗争彻底摧毁旧有政经制度,建立了强大新政权和土地公有制,完成了中国式“国有资本原始积累”。
新中国成立,先是实行计划经济和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全面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计划经济试错之后,重新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人权像“核裂变”一样、裂变成企业资本私权利与家庭劳动私权利,培养出企业家群体和自由流动的劳动大军,释放出巨大能量。这一“核裂变”的能量爆发过程,表现为上世纪8、90年代开始的三大历史潮流:
一是经商办企业潮流。公务员知识分子纷纷“下海”、城市中小企业和农村乡镇企业雨后春笋般崛起、大批海归回国、三资企业外资企业涌入,为企业家群体的形成做了组织准备。企业家是企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核心生产力,因为没有企业家,生产要素就是散兵游勇、一盘散沙。
二是自由流动的劳动大军潮流。改革开放打破了计划经济的用人“单位所有制”,劳动者获得自主择业、自由流动权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溢出数亿剩余劳动力,城市改革、国企改革也产生了大量下岗工人,由此形成自由流动的劳动大军,其本质是承认劳动力私有权和自由择业权,为市场经济下企业主体的成长提供了必要条件。
三是产权改革潮流。以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无论国企改革还是民企创建,都是以“能人”(企业家苗子)为导向,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各种生产要素及产权大流动、大聚合、大重组,经过激烈竞争、优胜劣汰,谱写了多少悲欢成败、合法非法故事,一个全新的产权制度——混合所有制逐渐成形并迅速发展起来。
与此同时,政府用三个代表思想取代阶级斗争学说、放弃无产阶级专政转向中道立场,力求在资本与劳动之间寻求平衡。
于是,两大私权利与政府公权力一起,共同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劳资政三元结构。
实践证明,不管政府权力以何种方式形成,只要推进工业化和市场经济,就必然引起私权利分化,在社会上催生出资本与劳动两大私权利,与政府公权力形成三足鼎立态势,建构起企业、家庭、政府大三权分立与制衡机制。
中国的市场经济,从一开始就是在政府管控之下,是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结合的产物,这就决定了中国社会劳资政三元结构的特点:政府权力最大、其次是资本权利、再次是劳动权利。劳动权利之所以最弱,是因为家庭的组织化程度最低。
这种结构的好处是政府行政效率高,具有生产和供给公共产品的强大能力,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协调局部与全局、短期与长期利益,把握国家社会发展大方向。另一方面,也存在纠错机制弱、可能“拍脑袋、瞎折腾”问题。计划经济经常发生的“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不良循环,还可能发生。
改开以来中国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外部有利环境,更重要的是内因,也就是政府、企业、家庭在相互博弈中基本保持了平衡,政府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放松管控、给予企业私权利和家庭私权利更大活动空间,从而大大激发了企业资本和家庭劳动的积极性,迸发出无穷无尽的活力和创造力。
所以,中国和平崛起,靠的是企业资本私权利、家庭劳动私权利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及两大私权利与政府公权力相辅相成、“三个积极性”形成合力的结果。
中国模式还不成熟。鉴于中国模式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并以第四节所述“劳资政三元制衡”理想目标为参照,未来改革需要解决两大问题:
一是明确政府公权力的职责边界,防止权力过大、过于集中。政府权力大,有利于高效率生产和供给公共产品;但权力过大、权力过分集中,难免出台负效应公共产品,挤压企业、家庭私权利的生存和成长空间。当然,政府权力过小也不是好事,这会导致资本野蛮生长或劳动过度福利。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找到权利-权力结构的平衡区。
二是政府坚守中道,维护劳资关系平衡。在企业、家庭、政府三方博弈中,政府必然受到劳资两个相反方向力量的拉扯,难免左右摇摆,既可能因政商勾结、官员腐败而偏袒资本;也可能因罢工等群体事件而屈服于劳动,但总体上必须坚守中道立场,既要警惕右,更要反对左。无论过左还是过右,都会颠覆企业与家庭的合作博弈,政府自身也会因税基不稳、税源不足而陷入困境。
解决以上两大问题,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核心任务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重塑国家属性,使之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六、中国的深层次改革:混合所有制经济基础重塑上层建筑和国家属性

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宏观上构建了完整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经济管理体制;二是微观上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培育了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市场主体。产权改革改变了计划经济单一公有制,实现了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公私相互参股企业的合法共存,从而导致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了质变——混合所有制经济诞生。
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今日中国,民企贡献了国民经济50%的税收、60%的GDP、70%的科技创新、80%的就业、90%的企业数量。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给人的印象就是“国企效率低”,只贡献了国民经济的较少部分。
这种观点有误导之嫌。因为,国企基于其产权属性,承担着供给“经济类公共产品”的职能,由此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是无法量化和计算的。例如中国的高铁,除了自身可以准确核算的成本-收益外,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综合效率和效益的提升做出了多大贡献?谁能算得清楚?所以,国企的存在,是中国体制的优势之一。

使用道具

26
张广柱 发表于 2023-2-15 13:45:4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优化国企与民企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是需要深入研究的。但不管怎么说,上述数据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结构与成色,民营经济已经是我国社会经济基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劳动力人力资本基于其生物属性,天然属个人或家庭私有,是个人与生俱来的天然私权利。计划经济时期受到“单位所有制”限制,缺乏自主权,挫伤了个人积极性。市场经济下,劳动者获得了流动和择业自由,重新确立了对个人劳动力人力资本的私有权,这也是混合所有制和混合经济的内容,属于经济基础范畴。
混合所有制是一个长期存在,可能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永久性存在。因为,私用商品的有效生产和供给依赖于私有制和市场竞争无形之手,公共产品的有效生产和供给依赖于政府公权力垄断的有形之手。单一公有制无法有效生产和供给私用商品,单一私有制无法有效生产和供给公共产品,而公共产品和私用商品都是人类社会的永久需求,只有混合所有制经济才能满足人类社会的永久需求。
那么问题来了:建立在混合所有制和混合经济基础之上的国家是什么属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国家作为上层建筑,我国的国家属性及职能是否适应混合所有制经济基础的要求?如果不适应,需要怎样改革?
国家属性的定义,与意识形态紧密相关。我国的国家属性,是在马列主义阶级斗争学说指导下定义的。
根据阶级斗争学说,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国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国家是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后阶级也将消亡,国家随之消亡。但在消亡之前,国家始终是阶级压迫工具。
国家是阶级压迫工具,这一论断否定了政府站在中道立场提供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和职能。前文说过,政府由自身利益所决定,必须持中道立场,保持两种生产平衡以巩固税基、丰沛税源,而这正是调节劳资矛盾、解决贫富分化问题的密钥。《资本论》和阶级斗争学说的缺陷,在于忽视了政府权力调和劳资矛盾的可能性,把劳资关系看成是脱离政府治理的、单纯由市场无形之手引导的、丛林规则下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们并没有论述过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混合所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国家,属于什么性质?
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后,提出三个代表思想,事实上否定了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在国家理论方面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
然而,“特色”二字语义模糊,并没有明确回答建立在混合所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国家属性这一重大问题,由此导致的理论困惑和实践混乱,就是现实经济生活中“国进民退”、“民进国退”争论不断的根源。
还有一个国民财富的存量及增量问题。我国的国民财富构成,私人财富例如家庭住宅占比多少?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内的私人财富尽管姓“私”,但都在中国境内,从物理空间看,绝大部分是搬不走跑不掉的,始终是在国土范围内不断积累、传承、扩张,并在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发挥作用。那么这些姓“私”的财富和产权对国家属性有什么要求?国家应该怎样在保护公有财富和公有产权的同时保护私有财富和私有产权?
笔者认为,基于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而衍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概念,早已不合时宜;国家是阶级统治工具的论断,早已脱离现实。这一理论对今日中国社会不仅毫无解释力,反而是造成“国进民退、民进国退”争议不断的混乱源头,应该对它进行彻底清算,并用中国文化固有的“和合主义”取而代之。
和合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完整意识形态,其核心要义是主张不同事物和而不同、合作共赢。应用在经济基础问题上,就是公有制与私有制、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和而不同、合作共赢;应用在劳资关系上,就是资本与劳动和而不同,合作共赢;应用在劳资政三元结构上,就是企业、家庭、政府和而不同、合作共赢。
和合主义可以对作为经济基础的混合所有制的各种问题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也可以对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予以准确定性。
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是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负有保护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职能,因而当代中国的国家属性,是超阶级的“和合主义国家”。政府应该坚守中道立场,既维护公有产权、也维护私有产权;既维护国有经济、也维护私营经济;既维护劳动权利,也维护资本权利,如此才能确保整个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教科书把国家属性概括为阶级性、主权性、社会性三方面,并认为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这是错误的,不能准确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和国家制度的本质。
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法论看,建立在混合所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当代中国的国家制度,不是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工具,而是强化主权性和社会性的“和合主义国家”。国家属性的这一定义,不仅适用于国内,也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重新定义国家属性,不仅涉及意识形态变革,更涉及国体、政体,立宪、修宪问题,这已不属理论讨论范畴,而是重大现实政治问题。

七、意识形态:中国和合主义对垒西方自由主义

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之一,就是与时俱进、解决我国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脱节、彼此不相适应的问题。
重构历史唯物主义,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里已有很多讨论,并对我国理论界产生了影响 。但西方马克思主义终究局限于西方文化视角,无法解释中国社会现实。作为指导中国社会实践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反映中国社会现实的经济基础,并与中国历史文化实现无缝对接。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笔者试图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视角来探讨重构历史唯物论这一宏大课题。
如果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中西方底层思维逻辑的差异,那么可以说,西方文化基于个人自由偏爱“分”与“斗”,中国文化基于集体秩序强调“和”与“合”。
西方哲学深受一神教唯我独尊排他思维的影响,自我定位于矗立在道德高地的“灯塔”,把人类其它文明视为邪恶异端,因而强调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分”与“斗”。罗马帝国分崩离析至今未能统一,是“分”与“斗”的结果;三权分立、阶级斗争,也是“分”与“斗”的产物。“分”与“斗”的目的,在于证明西方文明的唯一正统性,无论“社会发展五段论”,还是自由民主“普世价值”,都试图把西方走过的路径和未来愿景,说成是全人类必走的唯一道路,否认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中国哲学基于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经验,也承认“分”与“斗”,这就有了一分为二、一分为三的辩证法;但“分”与“斗”是手段,目的是以斗争求和平,在竞争中寻合作,因而更注重“和”与“合”,主张和而不同、和气生财、合作共赢,这就有了合二为一、合三为一、大一统国家的和合主义。
世间万物,不是非黑即白,而是色彩缤纷。中国人的哲学思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完整认知,不过分偏爱或执着于“分”与“斗”,而是追求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阶级、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之间和而不同、合作共赢。中国文化发展到今天,正是各种不同文化“和”与“合”的结果。
今天我们讲文化自信,“信”什么?当然不是中国历史上曾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皇权专制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引入,在农耕文明过于柔软的温良恭俭让传统文化中植入阶级斗争哲学,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当代中国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和合主义的成果。
事实上,近现代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冲击下,发生过多次变革。人们记忆深刻的有: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德先生、赛先生大旗,打倒孔家店;文革以马列阶级斗争学说为武器,破四旧、立四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伴随着改革开放思想大解放,与市场经济有着紧密联系的新自由主义在中国社会也留下了深远影响。然而,我们欣喜而清晰地看到,所有这一切都没有动摇中国文明之本,反而在“和”与“合”的思维逻辑下得到整合,最终回归了中华和合主义。
所以,文化自信,归根结底就是相信中庸之道的和合主义,这是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真理,也是重构历史唯物主义所仰赖的底层思维逻辑。
当代中国文化是人类多种文明优秀成果相结合的产物。无论马克思主义还是自由主义,都是来自西方的舶来品,嫁接到中国文化主干之上,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和消化吸收过程,生发出新枝新叶,长成参天大树、汇成茂密森林,而这一切都是在和合主义下实现的。和合主义就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是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基础和国家制度、指引中国社会发展大方向的主流意识形态。
伴随着中国和平崛起,和合主义价值日渐清晰地出现在世界文化舞台,而西方文化的主流始终偏执于自由主义。于是,和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碰撞交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人类文明是特殊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不同文明总是在交流互鉴、相互影响中发展的。中西方基于不同历史形成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不同认识,发展出和合主义与自由主义两种思维。两种思维的斗争将长期进行下去,谁能赢得最终胜利?不是自由主义,而是和合主义,因为和合主义并不排斥自由主义,它本身就包容了自由主义。
所以,和合主义是人类社会最佳生存方式在精神领域的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和终极理想,一定是和合主义社会。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74年、1979年、1980年、1982年,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012年,人民出版社。
列宁,《国家与革命》,2020年,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选集》,1991年,人民出版社。
《邓小平文选》,1993年,人民出版社。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2021年,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2011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共党史出版社。
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983年,人民出版社。
李忠杰,《领航——从一大到十九大》,2017年,人民出版社。
张广柱,《劳动力经济学》, 1989年,四川人民出版社。
张广柱,《中国上市公司制度实证分析》, 1998年,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乔治·莱尔因,《重构历史唯物主义》,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罗纳德.H.科斯/道格拉斯.C.诺思 /奥利弗.E.威廉姆森等著;克劳德·梅纳尔编;刘刚 译,《制度、契约与组织》, [新制度经济学名著译丛] ,2000年,经济科学出版社。
尤尔根·哈贝马斯著,郭官义译,《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修订版),2013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孙承叔/韩欲立/钱厚诚/罗富尊,《重建历史唯物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2015,复旦大学出版社。
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巴里.J.奈尔伯夫;王尔山译/王则柯校,《策略思维》,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等,《民治政府——美国政府与政治》,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詹姆斯.M.布坎南著,马珺译,《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供给》,[现代政治经济学前沿译丛],200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托马斯.皮凯蒂著,巴曙松译,《21世纪资本论》, 2014年,中信出版社。
阿瑟·赛西尔·庇古著,施箐译,《福利经济学》,202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
罗伯托·西尔文特,《双标帝国:从独立战争到反恐战争》,2022年,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

使用道具

27
qi509 发表于 2023-2-15 18:00:5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私有制是万恶之源,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消灭剥削?

可知:私有制是自然规律发展的结果?

你是要消灭私有制还是要消灭生成私有制的自然规律?

阶级是由自然规律产生的。人的体能智商是不同的、你要消灭阶级还是要消灭人的体能和智商?

消灭“剥削”?何为“剥削”?能否进行一下具体的量化?能否将“剥削”拟成具体的法律条款,将那些“剥削者”入罪投入监狱?

使用道具

28
邹正敏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23-2-15 22:29:3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国家和企业越来越庞大,家庭越来越萎缩问题也是我感兴趣的问题。

使用道具

29
张广柱 发表于 2023-2-16 09:31:1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用什么标题好?

文章写完了,但一直纠结用什么标题更合适。“重构历史唯物主义”这个题目不错,但许多人都用过,所以想换一个标题,却百思不得其解。各路大神有何高见,指点指点?

使用道具

30
张广柱 发表于 2023-2-16 15:03:5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邹正敏 发表于 2023-2-15 22:29
国家和企业越来越庞大,家庭越来越萎缩问题也是我感兴趣的问题。
家庭、人口、老龄化、青年婚育意愿降低,一系列困扰社会长远发展的问题,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