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张广柱
7893 102

[创新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缺陷与重建 [推广有奖]

  • 3关注
  • 0粉丝

博士生

81%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2 个
通用积分
1.0528
学术水平
11 点
热心指数
12 点
信用等级
6 点
经验
5735 点
帖子
186
精华
0
在线时间
485 小时
注册时间
2022-6-30
最后登录
2024-3-18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历史唯物主义的缺陷与重建[1]


提要:笔者把历史唯物主义分为“旧历史唯物主义”和“新历史唯物主义”。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新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因,除生产方式外,还有“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指人类通过生活消费来繁衍自身的生命运动方式,分为“生命力”与“生活关系”两方面:生命力是人类基于一定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生活成本制约的繁衍能力,包括人口、生活资料、自然环境三要素;生活关系是指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其经济基础是“劳动力天然私有权”。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共同构成“生存方式”。市场经济是工业革命形塑的人类社会“非均衡生存方式”,政府则是维护市场经济平衡运行的必要制度安排。

关键词: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生产力与生命力、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劳动力所有制、市场经济重塑人类生存方式、政府是维护市场经济平衡的制度安排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笔者把历史唯物主义分为“旧历史唯物主义”和“新历史唯物主义”,下面我们先来讨论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一、人类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对生产力具有推动或阻碍作用。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首先是物质生产资料所有制,然后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一定历史阶段上由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合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分为私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两种经济形态,私有制引起阶级分化、阶级剥削、阶级斗争;公有制消灭阶级分化、阶级剥削、阶级斗争。

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国家机器及意识形态,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的国家是阶级统治工具;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国家在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后,国家自身也将消亡,社会进入“自由人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由此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

私有制是万恶之源,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社会发展五段论”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是旧历史唯物主义的主流叙事,如图:




[1] 重构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重大课题,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里已有很多讨论,并对我国理论界产生了影响。本文的不同之处,是从中国文化视角出发,试图建构一套全新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2]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理想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422页,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历史唯物论 唯物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 重构历史唯物论

已有 2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kongqingbao280 + 100 精彩帖子
moses + 5 + 1 + 1 + 1 作者是有心的

总评分: 经验 + 100  论坛币 + 5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张广柱 发表于 2023-2-12 18:54:4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图1:旧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框架示意图
[img][/img]

重构历史唯物论 图Ⅰ.png (14.12 KB)

重构历史唯物论 图Ⅰ.png

使用道具

藤椅
张广柱 发表于 2023-2-12 18:56:2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新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和动力,除生产方式外,还有“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指人类通过生活消费来繁衍自身的生命运动方式,分为“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前者更新人的肉体生命,后者塑造人的精神世界。
物质生活方式包括“生命力”与“生活关系”。
生命力是人类基于一定生活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生活成本的繁衍能力,包括人口、自然环境、物质生活资料三个要素,反映人的新陈代谢与自然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微观上涉及个体生命基于生活消费水平所制约的生育、养育、教育、体力、体质、智商、情商;宏观上涉及基于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的人口人力资源的数量、素质、预期寿命、年龄性别结构、地理分布、迁徙等诸多内容。
生活关系是指人口再生产的社会环境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生物社会学意义上的两性婚姻、家庭结构、道德伦理、生活习俗等复杂因素;还包括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力所有权”以及劳动力的生产、分配、就业、工作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这些关系决定了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得方式及其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差别。
劳动力是人类生产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劳动能力,人力资本则是具有创造性和增值潜能的倍增劳动力。劳动力人力资本所有权基于人的自然生命和生物属性而存在,除奴隶制外,天然属自然人个人私有,是“天然私有制”。由于先天禀赋和后天教育的不同,不同人所拥有的劳动力人力资本也不同,这是造成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天然原因。
人类繁衍需要生活资料,而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分配依赖于两个产权制度: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一是劳动力所有制,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共同构建了社会经济基础的基石。下一节将对此做更深入分析。
精神生活是生活方式的重要方面,它以教育产品和精神文化娱乐产品为消费对象,塑造人的认知能力、文化身份、族群认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放眼世界,可以看到不同生活方式形塑了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宗教道德、不同语言习俗,对不同国家的政经制度和社会演进发挥着持续不断的深远影响。
人类生活方式具有多样性、多元化特征:中华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俄罗斯东正教文明,还有非洲、美洲、澳洲原住民文明,等等。每一种文明都植根于特定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每一种生活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社会走向和进程。
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是由多样化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山林滋养了渔猎民族;草原滋养了游牧民族;沃土滋养了农耕民族;海洋滋养了航海民族。各民族各种生活方式相互交流、冲突、融合,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所以,从新唯物史观的视角看,人类社会发展,不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的,而是由“人类生存方式”决定的,如图所示:

使用道具

板凳
张广柱 发表于 2023-2-12 18:58:5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重构历史唯物论 图Ⅱ.png

使用道具

报纸
张广柱 发表于 2023-2-12 19:00:1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旧唯物史观的缺陷,在于过分关注生产方式而忽视生活方式,把物质生产过程的内在矛盾运动规律看作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规律,忽略了生活方式形塑的人类社会多元历史文化和多样化发展道路。
新唯物史观是在继承旧唯物史观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对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辩证关系的论述。因此,是否承认生活方式的地位和功能,是区分新、旧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水岭。
显然,新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更开阔,它不仅肯定了生产方式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更看到了生活方式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新历史唯物主义的使命,就在于弄清包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内的生存方式的内在结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重新认识并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因和未来方向。

使用道具

地板
张广柱 发表于 2023-2-12 19:02:4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二、市场经济:工业革命形塑的人类社会“非均衡生存方式”

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可以概括为“两种生产”和“两种消费”:物质生产过程,同时也是生产要素的消耗过程,即“生产的消费”;生活消费过程,同时也是人口劳动力生产过程,即“消费的生产”。为了叙述方便,简称为“两种生产” 。
先建立一个理论分析模型,然后对两种生产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使用道具

7
张广柱 发表于 2023-2-12 19:10:2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重构历史唯物论 图Ⅲ.png

使用道具

8
张广柱 发表于 2023-2-12 19:11:4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图3: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辩证统一运动的理论分析模型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两种生产合而为一,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家庭、家族、部落作为社会基本单元,同时承担着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两种职能。虽然也有商品交换和贸易,但规模有限,不足以改变既有生存方式。
事实上,自然经济下的商品贸易,本质上是自给自足前提下剩余产品交换的“商品经济”,与工业革命打造的“市场经济”有着本质区别。
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生存方式。机器大工业促使企业职能从家庭中分离出来,企业成为专门进行物质生产的基本单位,家庭成为专门进行人口劳动力生产的基本单位。于是,生活与生产分离开来,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分离开来。
与此同时,劳动力变成商品,其产权属于家庭劳动者私有;生产资料变成资本,其产权属于企业资本家私有。伴随着企业职能与家庭职能的社会分工,两种私有制——资本私有制和劳动力私有制诞生了。
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是两种私有制前提下的产权交易。一方面,企业必须向家庭购买劳动力使之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进行生产;另一方面,家庭必须向企业购买生活资料用于消费才能进行人口劳动力再生产,由此产生了企业与家庭的产权交易,在此基础上,市场经济才超越了以往规模有限的“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育和成长起来。
所以,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私有产权交易”。
企业与家庭作为两个不同产权主体,内生出两个相互矛盾却又相互依存的生存目标: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以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家庭追逐工资收入最大化旨在过上更好的生活。两个最大化行为,构成了市场经济效率的两大动力之源,推动生产力和生命力迅速发展;而利润与工资此消彼长,又构成了资本与劳动的阶级斗争之源,推动上层建筑领域政治制度及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革。
工业革命造就了两种私有制,是所有制的一次革命,是经济基础的伟大制度创新。两种私有制下的产权分离和产权交易,反过来推动生产力和生命力发展,并引起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变革。与此同时,还伴随着一段资本原始积累和“羊吃人”的惨烈历史,这段历史标志着人类社会逐渐走出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存方式,进入了全新的“市场经济生存方式”。
下面我们就来解读市场经济生存方式的利与弊。
图3第一象限,显示企业系统内部不同企业的生产与竞争:各类企业基于投入-产出、成本-收益分析,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旨在满足市场需要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资本积累和物质再生产创造条件。第三象限显示家庭系统内部的生活消费与竞争:不同家庭基于现有收入水平决定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产出一定数量、素质、技能的人口和劳动力,旨在适应就业市场需要以追求工资收入最大化,为过上更好生活和人力资源再生产创造条件。
第二象限商品市场,家庭用工资收入从企业购买消费类商品,在满足生活消费需求的同时也使企业利润得以实现。第四象限就业市场是劳动力商品交易,企业向家庭提供就业岗位和工资,家庭向企业提供劳动力并进入企业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生产。两个市场把先前分离的企业生产与家庭生活重新联系起来,形成互为供求关系,由此构建了两种生产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无限循环的辨证统一运动。
把四个象限综合起来看,可以从全局上观察到企业生产、家庭生活、商品市场、就业市场各自内部的运行特点,以及彼此之间以货币流通为媒介的互动关系,从整体上反映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对立统一运动。
可见,市场经济下,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具体表现为企业物质生产与家庭人口生产两种生产以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为介质的矛盾运动,以及由此引发的资本与劳动、利润与工资的矛盾运动,还有相关人流、物流、货币流、信息流。所有这一切,共同构成市场经济运行的全过程,也就是企业与家庭进行产权交易以完成物质生产与人口繁衍的全过程。
市场经济健康运行,有赖于两种生产动态平衡,即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在数量、质量、结构等各方面相互匹配。
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观点,在市场机制无形之手引导下,两种生产可以自动达到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然而,市场经济运行的实际结果,却是两种生产经常性失衡甚至颠覆性失衡,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生产过剩、购买力不足的经济危机。这是为什么?原因有四:
其一,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非同步增长”。
图3显示:在第一象限与第二象限的生产和流通中,企业利润实现后仍回流企业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由此形成了部分产业如制造业自我供求、自我循环的产业结构。这部分企业不直接向家庭提供生活资料,因而不直接依存于家庭购买力,这就潜伏了企业再生产部分脱离家庭人口再生产的可能性,构成了可能过度投资、消费不足、产能过剩、资产泡沫、两种生产总量失衡和结构性失衡的机制性因素。
其二,家庭组织与企业组织“背离式进化”。
工业革命后,企业与家庭发生了“背离式进化”:前者从单人企业、合伙企业到股份制企业、上市公司、富可敌国的跨国公司,一步步进化、越来越强大;后者从部落、宗族到家族、核心家庭、单亲家庭、单人家庭、同性家庭、试管婴儿,一步步退化,还把教育、医疗等职能分解给学校、医院,这就在社会组织结构演化方面支持了企业力量扩张,扼杀了家庭形成集团性组织力量与企业抗衡的可能性。即使有工会这样的组织,也难以抑制企业力量对家庭力量的压倒性优势。
此外,“企业”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展,早已不仅仅是“物质生产”单位,而是更多涉猎于精神产品、知识产品、文化产品、教育产品领域,如文化产业影视公司、互联网大厂、教培行业、各种高中低端服务业,等等。这一趋势提高了精神产品的消费比重和人口再生产的生活成本,在提高人口素质的同时也压缩了家庭组织规模和人口数量增长。
其三,劳动力价格脱离劳动力价值。
工业革命前,微观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生产与生活合二为一,不存在宏观经济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的微观基础。工业革命后,企业职能从家庭职能分离,资本力量以企业为“外壳”崛起并控制、整合生产要素,重构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而家庭继续作为人口劳动力生产单位不断更新生命力与生活关系,但劳动力已变成商品,只能通过就业市场进入企业与其它生产要素间接结合,这就孕育了劳动力价格脱离劳动力价值的机制性根源。马克思《资本论》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基石,揭示了资本剥削劳动的奥秘,分析的正是这种情况。
其四,两种私有制“自带不平衡”。
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是两种私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必然引起贫富分化,而劳动力人力资本私有制同样会导致贫富分化。不同人所拥有的劳动力人力资本不同,只要存在竞争,即使机会绝对平等,结果也绝对不平等。犹如百米赛跑,始发于同一起跑线但到达终点总是有先有后,如果强制一起撞线,就没人奋勇争先了。互联网时代,极少数人力资本富有者白手起家,短期内创造、聚敛了巨额财富,使社会财富分配出现前所未有的贫富鸿沟,就是鲜明例证。
以上四个原因,导致了家庭人口劳动力生产在与企业物质和精神产品生产的博弈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工薪增长始终落后于资本积累。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但也产生了生产力与生命力“地位异化”的负面后果,即“物”的生产比“人”的生产更重要、生产力比生命力更重要;生活是为了生产,前者沦为手段,后者变成目的。人与物的关系被颠倒了、异化了,人们的生育观和人口再生产也被异化了。而这一切,都是在市场无形之手引导下发生的。
实践证明,两种生产的矛盾运动,如果任由市场无形之手自发起作用,必然导致贫富分化、弱肉强食、社会动荡、“生产力突进、生命力滞后”这样一种病态的、反人性的人类社会非均衡发展模式。
为了对市场机制兴利除弊,需要有形之手介入,这就孕育了政府生成机制,这一机制把人类的政治活动与经济活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紧密联系起来,是解决“生产力突进、生命力滞后”问题、确保两种生产平衡发展的关键性制度安排。

使用道具

9
张广柱 发表于 2023-2-12 19:12:3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三、ZF职能与公共产品:优化市场经济“权力-权利”结构的制度安排

ZF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理由,在于社会需要公共产品,而ZF是公共产品的主要生产者和供给者。
ZF生产和供给公共产品,一方面依赖于国家财政税收制度;另一方面依赖于企业、家庭的纳税能力和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财政税收制度和公共产品供需关系,把企业、家庭、ZF紧密联系起来,也就是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有机联系起来,可用下面理论模型展示:

使用道具

10
张广柱 发表于 2023-2-12 19:13:3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重构历史唯物论 图Ⅳ.png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