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5 9

[图行天下] 做一个好官其实是件苦差事 [推广有奖]

  • 1关注
  • 1粉丝

讲师

5%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7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11 点
热心指数
20 点
信用等级
8 点
经验
2787 点
帖子
280
精华
0
在线时间
8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8-22
最后登录
2012-8-26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前言:中国人什么这么爱当官?     
    这组数据我们都熟悉: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逾140万,继2009年以来连续三次超过百万,竞争最激烈的前6个职位考录比例超过3000∶1。这是一个年轻人向体制内回流的时代。另有调查显示,近七成年轻人热衷当领导。中国人爱当官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官场“脏”和“乱”也是事实,君不见民怨载道贪官斗量。爱当官却当不好官,这也算奇景一桩了。为什么?
         国人自古有光宗耀祖、惠及子孙的传统。正如拿破仑所说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孔子也有“学而优则仕”一说。做官成了一个人自身价值的最高体现。君不见,任何场合都是将官员排在第一位,甚至在学术会议上如果有官员参加,那官员毕竟也是要排在第一位的,这让外国友人瞠目的景象并非什么规定,而是几千年来的约定俗成。
        有人曾说,历史上的腐败现象,为害最烈的是吏治的腐败。不可否认,绝大多数为官者,上任初期都能为人民做点好事,可随着环境的变化,权力的膨胀,开始以权谋私,贪图享乐,金钱美女,最后变成了人民的敌人。我们有蔡京,我们有和珅,我们有胡长清……却再也没出一个包拯或海瑞。今人之耻,中国之耻。

官本位内核:只有当官才是光宗耀祖的正经事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这些在小时候耳熟能详的励志口头禅,实际上是官本位思想的真实写照。中国是重“官”的社会,人们都想当官,又都怕官,官本位的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一切为了做官,做官为了一切,有了官位就能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连“祖坟也会冒青烟”。人们把“升官”作为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是否入仕为官,能否官居高位,成了衡量一个人奋斗成功与否的标志。
         在这种环境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成了人生两大幸事。商人也不例外。不少商人经商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从政,是为了用钱“捐官”、“买官”。“卖官鬻爵”使官位有着强劲的市场。
         “范进中举”后的种种神态,恰是这种观念生动而真实的写照。

当官是个威风事:前呼后拥,比阔斗富
    旧时的官百姓要称其为“老爷”,一旦当上了“老爷”,连步都不用自己走的,自有轿夫抬着,有时还是八抬大轿,轿子在街上行走,行人都要避开,下轿时,轿前的人都要给‘老爷’跪安,连小小的九品芝麻官都能享受这种待遇。正是因为当官的这种优越感,使很多人费其一生去追求。
    当官可以“摆谱”,摆的是排场,比的是阔气,斗的是财富,就为了让众人看,使天下知,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所谓“成就感”。项羽曾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正是摆谱之典型心态。
     西晋时的石崇,官不算大,居荆州刺史,但却是个爱摆谱的主儿。平时生活,“丝竹尽当时之精,庖膳穷水陆之珍”。招待客人,以锦围步幛五十里,以蜡烧柴做饭。据《世说新语》等书载,石崇的厕修建得华美绝伦,准备了各种的香水、香膏给客人洗手、抹脸。经常得有十多个女仆恭立侍候,一律穿着锦绣,打扮得艳丽夺目,列队侍候客人上厕所。客人上过了厕所,这些婢女要客人把身上原来穿的衣服脱下,侍候他们换上了新衣才让他们出去。凡上过厕所,衣服就不能再穿了,以致客人大多不好意思如厕。
      明末思想家吕坤《官府来》中记述了一个某官员出行时的冲天气焰:一乘肩舆拥百卒,奔走饥疲哪敢论?就中坐者真秀异,珠履金冠锦绣身。道旁迎送簇如蚁,俄然雷应齐声起。华盖翩翩几片云,舆后追随连数里……
有道是“响水不深,深水不响”,一般来说,凡是爱摆谱喜招摇的人,大都浅薄庸俗,底蕴不足。大凡喜欢摆谱讲排场的官员,绝不会有突出政绩和良好官德;动辄就摆谱、“耍大腕”的明星,演技与艺德都难以服人;而热衷于摆谱斗富的阔佬,则多半是胸无点墨的土财主。

[url=][/url]
当官可门庭若市:万历年官员送礼致交通堵塞      
    明朝周晖记载过一件奇事:除夕前一天,周晖外出访客,至南京内桥,看到中城兵马司衙门前聚集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每人手捧食盒,竟使道路堵塞。经打听,原来这些人都是来给中城兵马司送春节礼物的。当时的兵马司实际不掌兵,衙门不大,正副指挥品级都很低。春节之前,兵马司门前都有这么多送礼的人,其他更大、更热的衙门,送礼的盛况可以想见。
          春节给上司或有关衙门送礼,由暗夜变为朗朗白昼,由地下转为公开,世风、官场之风的败坏一至于此!
         在官场上,礼,不仅是一种政术,更是一种“秩序”。民族英雄戚继光也莫能除外,好友王世贞记述过戚继光“时时购千金姬进之居正”。为了取得上司张居正的欢心,戚继光曾不惜重金购买“千金姬”的美女作为礼品奉进。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则曝戚继光为了讨好张居正,把家乡蓬莱出产的海狗肾给张居正送去了许多。


当官可逃避责任和刑罚:刑不上大夫不是古代才有的事   
   “刑不上大夫”始于《周礼》,大夫以上的贵族犯罪,“不执缚系引,不使人颈盩,不捽抑”,处死刑不“於市”,而“於朝”。
    “刑不上大夫”是儒家一个很经典的主张。这个主张被作为儒家思想顽固保守的一个明证,曾经遭到过非常激烈的批判。直到今天,依然有许多人认为法家 “一断于法”的思想是讲究平等的,是进步的,而“刑不上大夫”意味着法律面前人与人不平等,所以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
       如果说,“刑不上大夫”曾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下的一颗病瘤,在践行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当代中国,这颗病瘤非但没有彻底消失,反而总是借助着不同的土壤,进行物种变异,“刑不上‘精英’”论就是其中之一。

州官可以放火,百姓不能点灯      今日说起官员特权,很多人想起“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个典故出自陆游《老学庵笔记》:田登作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chi,用竹板打),举州皆谓灯为火。值上元(旧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放灯,吏揭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田登做州官时,自己规定要避讳他的名字,谁误犯了他的名字就生气,吏卒大多因此挨板子。人们不得不把“灯”叫做“火”。正月十五摆设花灯,允许民众进城观看,吏卒书写告示,公布在集市上:“本州依照惯例,放火三日。”
       百姓觉得做州官的可以放火,是因为州官有“特权”;州官不让百姓点灯,是因为做百姓的没有特权。那么如果这个没有特权的百姓摇身一变,成为有特权的州官,这个原来的百姓现在的州官会不会把这个特权主动地拿掉呢?恐怕未必!恐怕自己使用起来一样的得心应手。
       真应了李斯的感慨:人之贤不肖比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国家公务员考试 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 九品芝麻官 公务员考试 国家公务员 中国人 报名人数 拿破仑 年轻人

                                                             为官好处知多少  
  “纱帽底下无穷汉”:权钱里的龌龊事
        《红楼梦》中有“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之句,是说官员积聚的家财要比龙宫仙府的财宝丰盈豪奢许多倍。其实不仅高官富可敌国,中下层官吏也是如此,“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大官不要钱,不如早归田;小官不索钱,儿女无姻缘”等等民谚民谣,描述的都是这类铁打的现实。这些俗语将官场上的重利、贪欲之风揭的敞亮。“利”字当头,惹出了多少龌龊事!

      李伯元在小说《活地狱》中有句话叫“千里为官只为财”,说得太好,古代官场,捐官就是为发财。古时“捐官”,今时“行贿”,说的都是一回事儿:金钱才是官场的敲门砖。

     与其说很多人喜欢当官,不如说只是喜欢“官”字背后的隐性福利。如今祸国殃民的权钱交易追溯起来,只能说是“祖宗遗产”了。“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在没当上官之前,当然得变卖家产也要下够血本。有付出才有收入,官员太明白这个道理了。当了官?先敛财。“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显然,不给钱不办事并不是今人的发明。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任人唯亲不唯贤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句谚语是有出典的。据汉代王充所著《论衡》载:“(淮安王)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故事说的是汉淮南王刘安礼贤下士,得高人指点,潜修得道。汉武帝派人来抓他,刘安情急之下,喝了丹药,白日飞升。家中的鸡狗吃了药渣,也随他一起飞天成仙。此谚流传至今,意思却有了演变,喻指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沾亲带故的,都跟着得势,飞黄腾达起来。

   翻开中国官场历史,几乎每页都写着四个大字:任人唯亲。明成祖朱棣的长子宅心仁厚,却是个瘸子,朱棣想另立太子,一时拿不定主意。一次,有人画了一幅虎图进献,大臣解缙便在图上题诗一首:“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朱棣被诗打动,遂打消了改立的念心。

   任人唯亲,亲疏有别,今日官场依然如是。只知小家不知大家,终究会失了人心。
            多磕头,少说话,就是不做事
  回首几千年宦海沉浮,纵是我辈,也不得不叹一句:“多磕头少说话”当真是官场“六字真言”。

   历仕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不倒翁”曹振镛便是此中翘楚。此公一生官运亨通,尤其在道光朝更是做到了军机首辅,当真位极人臣。可是令人瞠目的是,其一生的政绩实在乏善可陈,以至后世的《清史稿》在为他立传时仅仅用了七百余字,便将其生平述尽。庸碌如斯,却缘何能在生前暴享大位?答案自在其中——据说曹振镛晚年时声望达到极致,一位门生虚心向他求教宦海心术,曹振镛简洁明了地作答道:“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

   清人汪康年《汪穰卿笔记》载,曾国藩每见到地方上来人到京,也总是教以“多叩头,少说话”。

   同僚间勾心斗角,上司喜怒无常,政敌互相倾轧,政局变幻莫测,都是官场上常见的现象。因此,久历官场的人便揣摩出了圆滑模棱、以时趋避的做官诀窍。这种陋习绵延至今,“圆滑是明智,刚正是狂愚”成很多官员的座右铭,宁可无为也不妄为,于是庸官难治,也就不是什么新闻了。

                 “看得见,摸得着”,什么工程都不如面子工程
     大清国第一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在东北似乎有相当的建树。年仅22岁的大清国军队总参谋长(军咨大臣)载涛经过奉天时,“见马路、电灯、军警无不备具,街市焕然一新,乃宿公署,俨然欧式,益服世昌新政经画,非它省疆吏所及。还朝即力荐其值枢府焉”。好一番万象更新的好气象,不提拔不足以奖其功。

  实情如何呢?“易私塾门榜即为学堂,改亲兵衣饰即为巡警,建一二洋式衙署,用一二留学生,即为崇奉西法。”私塾换个门面就成了学堂,亲兵换套行头就成了巡警,建一两个洋式的衙门,雇一两个洋人,就敢号称崇奉西法……

   轰轰烈烈的改革,被各级领导干部有效地当成了道具和工具,他们莫不在“马路、电灯、军警”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表面文章上大下功夫,搞得锣鼓喧天,色彩烂漫。

                                         “朝中有人好做官”,拉帮结派抱窝窝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认为,读书并不是最重要的事。孝悌、谨信、爱众、亲仁是自幼童起就必须做的学问,如果做好这些,还有时间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当时指古代文献或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孔子的这些主张无疑与当今的教育现状形成鲜明的反差。试看当今之教育,孩子还在娘胎里就开始搞胎教,生下来刚会说话也许就要教孩子背唐诗、说英语,自入学开始,文化知识的学习、考试几乎成为孩子学习的全部,学校里该有的音乐、美术、劳体等课程大都也为文化课让了路,对孩子的要求,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的一切都可放宽。家务会不会做,父母下班回来会不会停下学习出房门迎接, 出门在外看到长辈会不会主动问候,乘公交会不会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等等,这些日常的行为都可以被忽略掉,唯一不能忽略的就是考试成绩。如此看来,当前教育的主要功能似乎就是促进升学与就业。至于学生是否有健全的人格,是否有优秀的品质,是否有良好的心态,是否有广博的爱心等,都只是落实在几句教育口号中而已。

                                             人命比不过仕途:死多少人也别影响皇帝心情
            曾国藩曾把李鸿章与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字荫甫)作比较,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拼命著书”。“拼命”二字把李鸿热中官场、醉心仕宦的面目刻画得极为贴切。李鸿章官居极品,位极人臣,历几十年而不衰,显然得益于他的为官之道。
         李鸿章去俄国访问时,参加沙皇加冕典礼。在广场庆祝会上,由于组织不当,出现踩踏惨案。当时李鸿章在观礼台上,他问俄财政大臣维特:“是否准备把这一不幸事件的详情禀奏皇上?”维特做了肯定回答后,李鸿章摇摇头说,你们这些当大臣的没有经验。我任直隶总督时,我们那里发生了鼠疫,死了数万人,然而我在向皇帝写奏章时,一直都称我们这里太平无事。当有人问我,你们那里有没有什么疾病?我回答说,没有任何疾病,老百姓健康状况良好。皇上嘛就是皇上,干吗一定要让他知道那么多细节?我们干嘛非要用他国家死去好几万人的坏消息无故给他增添烦恼呢?

           县官不如现管:“吏比官贵”今人之鉴
     《汉书》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汉初功臣周勃功高震主,被汉文帝以谋反罪名抓捕。到了狱中,曾官至丞相的周勃颇受了些狱吏的苦,最后竟不得不“贿以千金”。古代贪官不少,贪吏更多,有些吏比官更贪。吏比官富的现象,并非个别。明朝李清在《三垣笔记》一书中写到,刑部一官员说:“天下有一介不取之官,而无一介不取之吏。”
      县官不如现管,古今一般同。反映在今天的中国,即为基层腐败。在公众的通常视野中,与巨额经济犯罪挂钩、被查处的“贪官”们往往是厅局级以上的“大官”们。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基层官员滥用权力的腐败案件频频被曝光,影响恶劣。这些官员职务不高,权力不小,有的人年龄还不足35岁,却已自送仕途前程。监督不力、官商勾结、“官官勾结”使其腐败具有肥沃的土壤。
     近年来各地查处的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中,贪污腐败与职务犯罪年轻化趋势凸显,年轻干部群体成为腐败高危人群。有评论直言,某些地方权力生态的复杂和混乱,潜规则盛行,是“新官堕落”的重要原因。

“今天天气甚好,今天天气确实好,今天天气确实不错”
         在封建官场上,上司对下僚的好恶对于下僚的升降安危起着极大的作用。为了让上司喜欢自己,做下僚的大都掌握一条诀窍:惟上是从。
        英国人威妥玛因久在中国,故对中国官场极为熟悉,他说,在衙门中,每当外国使臣发一议论,中国官吏都以目相视——大臣视亲王,新入署的大臣又视旧在署的大臣。如果亲王发言,则众人轰然响应,如亲王不说话,诸大臣便不敢先发言。
      有一次,威妥玛说了一句“今天天气甚好”,无人敢应。有一姓沈的官吏忍不住应道:“今天天气确实好。”于是王大臣又说:“今天天气确实不错。”此时以下各官轰然响应。

                              公款消费:半年吃掉十余万间“经适房”        
       宋代的李心传在《韩野杂记》中记载了宋孝宗的一次发怒。
        发怒的缘由,是四川某官的公款招待费用严重超标,上任仅半年,又是偏远的西南,竟然花掉四十五万缗,一缗等于一千钱,四十五万缗是多少钱您自己可以算算,我怕报纸上写不开。这些钱在南宋初年如果精打细算地使用,可以建造普通农民居住的房屋135000间左右。
         本该为老百姓遮风挡雨的十几万间经适房,竟然被一口一口地吃光了,还只用了半年时间,搁谁见了都得愤怒,怪不得宋孝宗大发雷霆。
          迎来送往,公款招待之风多胜?苏东坡那是见过多少大世面的人,也曾心惊肉跳地为扬州的接待规模发出感慨。他说,“八路舟车,无不由此,使客杂还,馈送相望”。沈括也有类似感言,他说,扬州“为天下四冲,四方宾客之至者,面目不相谁何,终日还坐满堂”。
        在长流水一般的迎来送往中,招待费节节攀升肯定丝毫不存悬念。仅扬州一地,每年用于馈赠的小礼品,不消说全部,单说记了账的,就价值十二万缗。至于吃喝交通费更是不计其数。








使用道具

当官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写照,却也是一些清官廉吏的真实写照。

       楚国宰相孙叔敖应该算是较早的清官,他忠心耿耿地帮助楚庄王治理楚国,为官清正廉洁,终于使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孙叔敖死后,他的妻儿很快陷于贫困,只好靠卖柴为生。

      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借妇人之口说:“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进而唱道:“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楚庄王闻此言,“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

        这段故事透露出古人的一个共识:如果做官不能带来利益,那么它就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宁死也不去做。因此做官谋利、升官发财乃是天经地义的事。孙叔敖的所作所为自然不能被当时的人们所理解,这位早期的清官在人们的心目中不过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傻子。
                                       当官险: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当官有时还需要点“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担当和冒险精神。
         老子提出: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十三章》)这是说,以爱护自己身体的态度来对待天下,就可以把天下的重任交给他;以爱护自己身体的信念来对待天下,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护天下,但实情是,天下之纷乱,远比自己的身体复杂。近日网上给出一个排行:中国最危险职业”,按照所从事职业的危险程度,依次排出了“矿工、官员、记者、警察”这四种行当。很多人不信其真,但看看近年冒出的官员自杀之风,恐怕,也并非言过其实。
                                   最无奈:无处不在的潜规则   
    唐书《幽闲鼓吹》中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中唐时期,京城发生一件大案,牵扯到不少官员,但因为有人暗中活动,所以迟迟不能结案。有一天,宰相张延赏想起此事,非常愤怒,便召见司法官吏,当面下令:“此案已久,限在十天内审结。”第二天上午,张延赏来到自己办公的地方,发现书案上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钱三万贯,请不要过问此案。”张延赏大怒,当即把纸条撕了,又下令下属督促审理此案。可隔天去办公,见书案上又出现了一张条子,上面写着:“钱五万贯”。张延赏更是气愤,下令限在两日内审结。又过了一日,桌上又有了一张纸条,写着:“钱十万贯。”张延赏摇摇头,叹了口气说:“钱至十万,已经可以通神了,没有不可挽回之事。我怕由此得祸,只能不去管这桩案件了。”
        一介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竟也奈何不了官场“钱规则”,固有自己的私欲,但也说明,在那样的环境里,想做个好官有多难。
         清时也有类似故事:福建某地屡屡发生顶凶之事,中央大员奉命去查,明知人犯“顶包”却无可奈何,在县太爷和平民逼迫下判了个死刑。他无奈直叹:法外有法,又岂是我一人能改变?
                                   无过无功也是罪,需知官员非摆设        
  《阅微草堂笔记》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做梦到了冥府看阎罗王审案,有个穿着公服的官员昂然而入,该官员自称任职所到之处只喝一杯清水,现在可以无愧鬼神。阎王笑道:国家设立官职治理民间,再小的官员,都要承担利弊责任。如果只是不要钱、不收贿,干脆把个木头人摆在公堂上面,不比你更好吗?
         这位官员听了不服气,说道:我虽然没有功劳,但也没有罪过呀!阎王说:你一生处处只求自我保全,某个案件,你怕和自己沾上嫌疑,没有发言,这不是对不起老百姓吗?某件事情,你害怕做起来繁重不堪,没有去做,难道不是对不起国家吗?为什么国家三年就要考察一次官员?做官的,没有功就是有罪了!
         但放眼今日官场,如无利益牵绊,几人愿意动起来?河北省曾在短短两个月内,查处894名官员,有的摘掉乌纱,有的调离岗位,最轻的,也是“诫勉谈话”。这894名官员,“罪名”是“不作为”。他们似乎没有贪贿收受,也没有违法乱纪,却遭到了严肃整饬。于是有的人便问,没有“腐败”,也要“查处”?是的,因为“不作为”,正是一种“腐败”。
    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
         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在岭南大学演讲时说:“二三十年以前的学生,他们有一种立志,就是在闭户自读的时候,总想入学、中举、点翰林。以后还要做大官。中国几千年以来,有志的人本不少,但是他们那种立志的旧思想,专注重发达个人,为个人谋幸福……现在的青年,便应该以国家为己任,把建设将来社会事业的责任担负起来。”
         孙中山所说的“为个人谋幸福”和“以国家为己任”不正是当今两种截然不同的为官之道吗?令人遗憾的是,前者熙熙攘攘,后者寥寥无几。有人甚至高呼“当官不为民做主,要为自己谋幸福”,以小人之嘴脸坦荡行于世,官场社会混乱如斯,百姓之祸。
        “人往高处走”,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老话。但何为“高处”,却因人们认识上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境界、不同的人生态度。“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简单地把职务提升与人生“高处”划等号,认为只有职务上去了才算进步,才是成功精彩的人生。
“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河南某古县衙有这样一副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平实质朴,却一语道破天机:官员也是百姓。这幅至今仍在的楹联照出了许多官员的浮华丑态:
        不愿同老百姓共挤一辆车,不愿同老百姓一起排队买东西,不愿和老百姓同坐一堂看电影,出门警车开道安检搜身……他们原本不少也是老百姓,一旦混上一官半职后,就不愿再回到老百姓中间。
         据说买东西忘带钱的多是官员——平时自己用不着不用花钱买东西。试问,这样的官员怎会了解民生疾苦物价攀升?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深入民间,亲近百姓,才是真正的为官之道。







使用道具

板凳
investor 发表于 2011-8-23 09:46:2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好文!赞一个!

使用道具

报纸
fly.yn 发表于 2011-8-23 10:00:4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楼主辛苦,谢谢!

使用道具

                     和珅:百年原是梦,卅载枉劳神     
   房屋3000间,田地8000顷,银铺42处,当铺75处,赤金60000两,纯金,大金元宝100个,1000两一个,十万两……总计11亿两,相当于清ZF15年的财政收入,这是和珅被查抄的家产总数,中国千年第一贪,他当之无愧。

    和珅临死前在大牢里遥望清冷的月色,发出了哀哀之音,他作了一首五言诗:“月色明如许,嗟尔困不伸。百年原是梦,卅载枉劳神。室暗难挨暮,墙高不见春。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余生烊无几,辜负九重仁。”
        陈王番:五年荣贵今何在?不异南柯一梦中
   唐朝宿州太守陈玉番因贪财被处死时作了一首诗:积玉堆金官又崇,祸来倏忽变成空,六年荣贵今安在,不异南柯一梦中。

   四言七绝,言简意赅。陈玉番虽没有写到从高官到死囚的经历,但仍未看到"祸"来的根本原因在于贪。陈仍然在"南柯一梦"中。

   据说贪官李真也告诫自己的儿子:你将来就是掏粪、要饭,也不要贪呀。两个贪官相隔一千多年,最后得出的教训却是一致的。因此,每位领导干部时刻要把握住自己,时刻不能丢了做人做官最基本的东西。
           蔡京:止因贪恋此荣华,便有如今事也
       近日,一则关于蔡京后人欲修墓建景区的新闻又将这个宋朝权相、奸臣带入了我们的视野。不禁让人感叹:贪臣奸相也有今天。

    蔡京在举家南逃的路上写过一首《西江月》:“八十一年往事,四千里外无家。如今流落向天涯,梦到瑶池阙下。玉殿五回命相,彤庭几度宣麻。止因贪恋此荣华,便有如今事也。”

    似乎感到后悔,后悔欲壑太深,还是后悔没有索性造反?但已经晚了。几天后,蔡京便一命归西。据说,蔡京死后没有棺木,只好以当时人常用的“太师青”布裹尸,埋进专门收葬贫病无家可归者的漏泽园中,千万钱财丧失殆尽,给自己留下的是千古骂名。
        包拯遗训:后世子孙仕者,有犯赃滥者,非吾子孙
   对于包拯,似乎用多少褒义词都不为过。英明、刚直、执法不避亲……《宋史·包拯传》记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与和珅、蔡京等贪官诗作中的悔恨和顿悟不同,包拯遗训正是他一生的完美句点:“后世子孙仕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包拯晚年定下的这条训诫,被刻在石碑上,树在堂屋之东壁,“以昭后世”。包拯的遗训与他的名言:“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被代代传颂,影响甚深。
        于谦上京:只带两袖清风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于谦作风廉洁,为人耿直。 谦生活的那个时代,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当时各地官僚进京朝见皇帝,都要从本地老百姓那里搜刮许多的土特产品,诸如绢帕、蘑菇、线香等献给皇上和朝中权贵。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贪官的嘲弄。两袖清风的成语从此便流传下来。

    他曾作过《入京诗》一首: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欧阳修:不见治迹,不求声誉,以宽简不扰为意
  北宋文人欧阳修数度被贬,宦海沉浮数十载,他对于为官之道颇有自己的看法。欧阳修认为“不问吏才能否,施设如何,但民称便,即是良吏”;所以他自己当地方官“不见治迹,不求声誉,以宽简不扰为意,故所至民便,所去民思”。不问官员出了几本书写了几份报告,也不论盖了多少大楼修了多少大道,只有百姓说好,他才是真的好。

    欧阳修本人也正是这样做的。庆历五年,受“庆历新政”之祸,欧阳修远放滁州。滁州地僻物丰、民风淳朴。欧阳修上任后,冬闲修城墙,操练士兵,“时集州兵弓手,阅其习射,以警饥年之盗”,以保一方平安;旱则亲领百姓娱神求雨,以求一方富庶……在致梅尧臣的信中,欧阳修得意地说:“小邦为政期年,粗若有成,故知古人不惑小官,有以也。”

   他在《醉翁亭记》中写“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正是理念的集中展现。
                    “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于成龙44岁从政,从小小一个知县,凭自己的实干和才华,以及对皇家的赤诚忠心,晋升至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并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他从政二十多年,清廉自守,自甘淡泊,有时几乎到了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的程度。

     在直隶时,“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即使在任两江总督时,也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佐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1684年,于成龙积劳成疾,临终时将军、都统和僚属为其检点遗物,只在一个竹箱里发现几件衣服,案头摆着一些饮食器皿,几罐盐豉。消息传出,百姓罢市聚哭,家家绘像祭祀。在宦海生涯中,于成龙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获得百姓爱戴,康熙帝以“天下廉吏第一”予以褒奖。

使用道具

                                     结语:做大官,更要做好官
         孙中山说,年轻人要立志做大事,不可立志做大官。实有革命者的偏见之处。面对体制内的年轻人,我们想说,要做大官,更要做大事,做好官。

        今天的“官”字已然成了贬义词,与之联系在一起的,尽是“贪官”、“庸官”……曾震动一时的贪官徐其耀被捕后,检察人员发现其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信中有对孩子的几条训诫:第一、不要追求真理,上级领导提倡的就是正确的。第二、不但要学会说假话,更要善于说假话。第三、要有文凭,但不要真有知识,真有知识会害了你。别看现在的领导都是硕士博士,那都是假的。第四、做官的目的是什么?是利益。

使用道具

8
大爱无言 发表于 2011-9-13 14:50:1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犀利的好文

使用道具

9
zhanghuaike 发表于 2011-9-14 11:37:3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分析的不错。
孤狼B组,同生共死!

使用道具

10
whartonboo 发表于 2011-9-14 12:53:5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2 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