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xiejialong
3699 5

[论文写作规范] (转)高校博士论文繁琐冗长创新不足遭诟病 [推广有奖]

  • 1关注
  • 6粉丝

教授

6%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1
论坛币
15838 个
通用积分
43.0950
学术水平
30 点
热心指数
44 点
信用等级
17 点
经验
7379 点
帖子
253
精华
0
在线时间
148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8-14
最后登录
2024-5-8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我看后感觉中国的高等教育该改革了啊...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篇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的最新文章。
       高校里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对于“怎么做红烧肉”这个问题,本科生的回答是“把猪肉放进锅里炒熟即可”;硕士生会把这道菜的主料、配料及制作流程都详细地列出来;而博士生的答案则是厚厚的一本书,书的第一章赫然写着:如何养猪。
  这一黑色幽默间接讽刺了当前我国某些博士学位论文的繁琐冗长和言之无物。
  博士论文是体现博士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翻阅近年来一些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大部分都是厚厚的一两百页甚至更多,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文科院系,在理工科也十分普遍。
  国防科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伯龙在一封“致全国高等学校及教授、博士研究生的公开信”中,对此提出质疑:“阅读一些博士学位论文,感到页数越来越多,从10年前的一般不超过100页向200页迈进。这是不是向国际一流进军的标志之一呢?我感到迷惑。”
  越码越厚的“砖”
  是否有创新是能力问题,写的够不够是态度问题
  周魏华对去年完成的博士毕业论文的厚度依然记忆清晰。
  自论文开题之日起,这个中山大学高分子化学系的学生就每天泡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整理数据,花费时间精力无数,最后交稿时,沉甸甸的200多页甚至超过了很多学术专著的字数。
  导师虽然没有强行规定,但周魏华和周围的大部分同学都觉得学位论文“应该越厚越好”,他下意识地认为,论文的厚度代表着自己准备充分与否,甚至关系到个人“治学的态度”。
  多年担任博士论文的评审,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别敦荣教授也明显感觉到,博士毕业论文的厚度有增加的趋势,“现在一般的都在十六七万字,个别的甚至在25万字以上。一篇博士学位论文就是一本厚厚的专著。”
  记者选择了相对静态的文艺美学专业进行统计,2001~2010年,国家图书馆收藏的该专业博士学位论文,共计44本,论文字数已由最初的平均每篇13万余字增加到22.8万字,其中2010年度最厚的一本达到44.9万字。
  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各高校、院系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不尽相同。对于论文字数的一般标准是,文科专业不少于10万字,理科专业3万字左右,工科专业则不能少于5万字。
  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教授严正指导过8届博士学位论文。他认为,博士学位论文不应该对页数和字数限制得太死,但是每年一到博士毕业生交学位论文初稿的时间,对于“特别薄的论文”他都会“提高警惕”,看看是不是存在“花的工夫不多,无内容可写”等问题,“论文太薄总让人感觉水平不够、准备不足”。
  学校对论文字数有所要求,导师对较薄的论文心存疑虑,学生对其厚度自不敢怠慢。
  北京科技大学毕业的吴庸(化名)博士说,为了达到学位论文的字数标准,不少人夜以继日地查阅资料,不间断地做实验,再大量引用参考文献,千方百计地使他们的论文“看起来内容丰富,言之有物”。
  吴博士当年接受过的“真理”就是,“是否有创新是能力问题,写的够不够是态度问题。”
  清华大学金融系博士生胡晓宁刚刚参加完近日举行的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虽然导师规定其论文中引用的中英文参考文献有30篇即可,但据她估计,最后出现在论文中的肯定会远远超过这个数目,这也就意味着“写出来的论文肯定薄不了”。
  厚度决定质量?
  头重脚轻的博士毕业论文最让人反感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坚在科学网博客中介绍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许多学生喜欢把论文的绪论(第一章)写得很长,洋洋洒洒三四十页。读者看了半天,还不知道作者想要干什么。
  而让他感到遗憾的是,“恰恰到了最关键的地方‘本工作的目的与研究内容’这一部分写得很不靠谱儿,或者是写不到点子上。”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在读博士生冯登参加过多次师兄师姐的博士论文答辩,对一些“核心内容不多,很多文字没有意义,堆砌制作的论文”深为反感,“很多人的博士学位论文‘头重脚轻’,前面引用了很多国内外文献,可后面自己所做的工作却不多。”
  “论文的厚度并不能决定其质量。”中山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博士生导师明确表示,纯属为了达到要求而凑字数,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大量引用参考文献,论文离自己的中心论题反而会越来越远。
  高伯龙院士翻阅一些大师的名著,更是惊讶地发现:文章一般不长,参考文献很少,比如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提出质能关系式的德文文章共3页,1篇参考文献;沃森·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的英文文章约1页,“这两篇文章,被公认为是划时代的著作。”
  “全国高等学校都要向国际一流进军。是否应该向他们学习呢?我们的博士学位论文能否压缩到50页左右呢?”高伯龙提出疑问。
  别敦荣教授则不赞同简单地用期刊论文或学术界一些经典论文的篇幅来要求博士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要有一定的厚度,这是博士学位论文的性质所决定的。” 别敦荣教授认为,博士学位论文不应当只是学术观点的阐述,还有其他要求,比如,关于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论证、关于相关科学文献的综述、对研究过程的介绍等,“这都是学位论文所特有的,要完成这些工作任务,就需要有一定的篇幅。”
  但他同样认为,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博士毕业论文的厚度依然需要一个大致的量化标准。
  在博士学位论文的篇幅越来越长的同时,博士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正广受诟病。
  多个部委联合组织的一份针对中国博士生质量的大规模调查显示,博士生导师认为博士生创新能力“较高”、“一般”和“较低”的比例分别为29.7%、62.7%和7.6%。有专家指出,原始创新不足是我国博士论文与世界一流大学博士论文的最大差距。
  高校开始发出积极信号
  论文要求逐渐由“字数”向“创新点”倾斜
  毕业于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的王后珍博士还记得当年交学位论文初稿时的情景,与周围的同学相比,自己的论文显得有些“寒碜”:很多同学的博士毕业论文大多厚如砖头,自己只有70余页的论文在装订时却连侧面上的标题都印不上去。
  与同学交流后才知道,很多同学认为“只有写厚了,才会觉得踏实”,班里最厚的一本论文甚至达到200多页。
  出人意料的是,论文答辩结束时,王后珍薄薄的论文因为思路清晰、有创新点在众“砖块”中脱颖而出,“意外地”获得了为数不多的“优秀”。
  高校里已经开始发出积极的信号。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博士生冯登虽然离毕业还有两年,但导师已经要求他开始考虑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了,“从论文大纲到最终定稿都要有明确的规划”。
  面对学位论文的要求,冯登压力很大,但这份压力并非来自字数,而是论文核心内容的创新点——导师明确提出:“论文一定要有创新点,有自己的想法,在科研上有所突破才是最重要的。”
  吴庸博士还记得一个当年在校时同学间私下总结的“潜规则”:毕业论文首先就是要把字数凑够了,评审专家们肯定都得互相给面子,但表面看上去还要说得过去,“再说,一些飞来飞去的‘老板’也不一定有时间认真去读内容。”
  而现在,他留心观察发现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要求正不断提高,高校对论文的字数要求有所宽松,渐渐把重心落实到博士生在读期间具体的研究内容和其所做的实际工作上来了。
  吴庸说,盲评(学位论文评审的一种制度)的比例加大了,突袭式的抽查更是让人心惊肉跳,各方对毕业论文创新的追求自然也多起来。
  华中科技大学的马洪教授说,自己在评阅博士学位论文时,判断的主要标准一般是“看其研究工作有没有价值,论文本身所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博士生本身做了多少工作”,而非依据论文的厚薄下定论。
  每年博士生交学位论文初稿时,他常常对还在读的博士们明确态度:“希望论文能够精简一些以减轻博导们的审阅压力。”
  武大数学系黄崇超教授介绍,在国外,本专业的论文经常要请其他专业的人士来做评价,看看非本专业人士对论文内容能不能做到有大致的了解,以验证论文的可读性,“所以说,论文页数的多少不应该成为博士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论文的厚薄也说明不了什么。”
  他表示,自己欣赏的还是那种“自己做的东西,论文中有足够创新点”的论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博士论文 和大家一起分享 博士学位论文 博士毕业论文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青年报 黑色幽默 高等教育 红烧肉 本科生

提升自我是王道!
匿名网友
沙发
匿名网友  发表于 2011-8-25 10:18:31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个也要骗回复呀,无聊不?
网上一搜一大把
=======================================

高校里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对于“怎么做红烧肉”这个问题,本科生的回答是“把猪肉放进锅里炒熟即可”;硕士生会把这道菜的主料、配料及制作流程都详细地列出来;而博士生的答案则是厚厚的一本书,书的第一章赫然写着:如何养猪。
  这一黑色幽默间接讽刺了当前我国某些博士学位论文的繁琐冗长和言之无物。
  博士论文是体现博士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翻阅近年来一些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大部分都是厚厚的一两百页甚至更多,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文科院系,在理工科也十分普遍。
  国防科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伯龙在一封“致全国高等学校及教授、博士研究生的公开信”中,对此提出质疑:“阅读一些博士学位论文,感到页数越来越多,从10年前的一般不超过100页向200页迈进。这是不是向国际一流进军的标志之一呢?我感到迷惑。”
  越码越厚的“砖”
  是否有创新是能力问题,写的够不够是态度问题
  周魏华对去年完成的博士毕业论文的厚度依然记忆清晰。
  自论文开题之日起,这个中山大学高分子化学系的学生就每天泡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整理数据,花费时间精力无数,最后交稿时,沉甸甸的200多页甚至超过了很多学术专著的字数。
  导师虽然没有强行规定,但周魏华和周围的大部分同学都觉得学位论文“应该越厚越好”,他下意识地认为,论文的厚度代表着自己准备充分与否,甚至关系到个人“治学的态度”。
  多年担任博士论文的评审,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别敦荣教授也明显感觉到,博士毕业论文的厚度有增加的趋势,“现在一般的都在十六七万字,个别的甚至在25万字以上。一篇博士学位论文就是一本厚厚的专著。”
  记者选择了相对静态的文艺美学专业进行统计,2001~2010年,国家图书馆收藏的该专业博士学位论文,共计44本,论文字数已由最初的平均每篇13万余字增加到22.8万字,其中2010年度最厚的一本达到44.9万字。
  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各高校、院系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不尽相同。对于论文字数的一般标准是,文科专业不少于10万字,理科专业3万字左右,工科专业则不能少于5万字。
  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教授严正指导过8届博士学位论文。他认为,博士学位论文不应该对页数和字数限制得太死,但是每年一到博士毕业生交学位论文初稿的时间,对于“特别薄的论文”他都会“提高警惕”,看看是不是存在“花的工夫不多,无内容可写”等问题,“论文太薄总让人感觉水平不够、准备不足”。
  学校对论文字数有所要求,导师对较薄的论文心存疑虑,学生对其厚度自不敢怠慢。
  北京科技大学毕业的吴庸(化名)博士说,为了达到学位论文的字数标准,不少人夜以继日地查阅资料,不间断地做实验,再大量引用参考文献,千方百计地使他们的论文“看起来内容丰富,言之有物”。
  吴博士当年接受过的“真理”就是,“是否有创新是能力问题,写的够不够是态度问题。”
  清华大学金融系博士生胡晓宁刚刚参加完近日举行的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虽然导师规定其论文中引用的中英文参考文献有30篇即可,但据她估计,最后出现在论文中的肯定会远远超过这个数目,这也就意味着“写出来的论文肯定薄不了”。
  厚度决定质量?
  头重脚轻的博士毕业论文最让人反感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坚在科学网博客中介绍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许多学生喜欢把论文的绪论(第一章)写得很长,洋洋洒洒三四十页。读者看了半天,还不知道作者想要干什么。
  而让他感到遗憾的是,“恰恰到了最关键的地方‘本工作的目的与研究内容’这一部分写得很不靠谱儿,或者是写不到点子上。”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在读博士生冯登参加过多次师兄师姐的博士论文答辩,对一些“核心内容不多,很多文字没有意义,堆砌制作的论文”深为反感,“很多人的博士学位论文‘头重脚轻’,前面引用了很多国内外文献,可后面自己所做的工作却不多。”
  “论文的厚度并不能决定其质量。”中山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博士生导师明确表示,纯属为了达到要求而凑字数,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大量引用参考文献,论文离自己的中心论题反而会越来越远。
  高伯龙院士翻阅一些大师的名著,更是惊讶地发现:文章一般不长,参考文献很少,比如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提出质能关系式的德文文章共3页,1篇参考文献;沃森·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的英文文章约1页,“这两篇文章,被公认为是划时代的著作。”
  “全国高等学校都要向国际一流进军。是否应该向他们学习呢?我们的博士学位论文能否压缩到50页左右呢?”高伯龙提出疑问。
  别敦荣教授则不赞同简单地用期刊论文或学术界一些经典论文的篇幅来要求博士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要有一定的厚度,这是博士学位论文的性质所决定的。” 别敦荣教授认为,博士学位论文不应当只是学术观点的阐述,还有其他要求,比如,关于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论证、关于相关科学文献的综述、对研究过程的介绍等,“这都是学位论文所特有的,要完成这些工作任务,就需要有一定的篇幅。”
  但他同样认为,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博士毕业论文的厚度依然需要一个大致的量化标准。
  在博士学位论文的篇幅越来越长的同时,博士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正广受诟病。
  多个部委联合组织的一份针对中国博士生质量的大规模调查显示,博士生导师认为博士生创新能力“较高”、“一般”和“较低”的比例分别为29.7%、62.7%和7.6%。有专家指出,原始创新不足是我国博士论文与世界一流大学博士论文的最大差距。
  高校开始发出积极信号
  论文要求逐渐由“字数”向“创新点”倾斜
  毕业于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的王后珍博士还记得当年交学位论文初稿时的情景,与周围的同学相比,自己的论文显得有些“寒碜”:很多同学的博士毕业论文大多厚如砖头,自己只有70余页的论文在装订时却连侧面上的标题都印不上去。
  与同学交流后才知道,很多同学认为“只有写厚了,才会觉得踏实”,班里最厚的一本论文甚至达到200多页。
  出人意料的是,论文答辩结束时,王后珍薄薄的论文因为思路清晰、有创新点在众“砖块”中脱颖而出,“意外地”获得了为数不多的“优秀”。
  高校里已经开始发出积极的信号。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博士生冯登虽然离毕业还有两年,但导师已经要求他开始考虑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了,“从论文大纲到最终定稿都要有明确的规划”。
  面对学位论文的要求,冯登压力很大,但这份压力并非来自字数,而是论文核心内容的创新点——导师明确提出:“论文一定要有创新点,有自己的想法,在科研上有所突破才是最重要的。”
  吴庸博士还记得一个当年在校时同学间私下总结的“潜规则”:毕业论文首先就是要把字数凑够了,评审专家们肯定都得互相给面子,但表面看上去还要说得过去,“再说,一些飞来飞去的‘老板’也不一定有时间认真去读内容。”
  而现在,他留心观察发现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要求正不断提高,高校对论文的字数要求有所宽松,渐渐把重心落实到博士生在读期间具体的研究内容和其所做的实际工作上来了。
  吴庸说,盲评(学位论文评审的一种制度)的比例加大了,突袭式的抽查更是让人心惊肉跳,各方对毕业论文创新的追求自然也多起来。
  华中科技大学的马洪教授说,自己在评阅博士学位论文时,判断的主要标准一般是“看其研究工作有没有价值,论文本身所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博士生本身做了多少工作”,而非依据论文的厚薄下定论。
  每年博士生交学位论文初稿时,他常常对还在读的博士们明确态度:“希望论文能够精简一些以减轻博导们的审阅压力。”
  武大数学系黄崇超教授介绍,在国外,本专业的论文经常要请其他专业的人士来做评价,看看非本专业人士对论文内容能不能做到有大致的了解,以验证论文的可读性,“所以说,论文页数的多少不应该成为博士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论文的厚薄也说明不了什么。”
  他表示,自己欣赏的还是那种“自己做的东西,论文中有足够创新点”的论文。

使用道具

藤椅
shando 发表于 2011-8-25 10:53:4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最想看而又最不愿意看的就是博士论文,想看的是想看创新点,不愿看的是太长,耽误时间。

使用道具

板凳
zly05 发表于 2011-8-25 12:01:3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不好的评价机制造成的后果

使用道具

报纸
大眼浩哲 发表于 2011-8-25 12:25:1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使用道具

地板
controlpanel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1-8-26 16:12:2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没有质量,只能凑数量
其实,我就是传说中的控制面板……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ddjd
拉您入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2 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