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南岳耕夫
1357 0

[其他探讨] 歧视与非逻辑的情绪性语言攻击之习性和本能原因及其升华机制的分析 [推广有奖]

  • 0关注
  • 56粉丝

院士

54%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5566 个
通用积分
107.2030
学术水平
413 点
热心指数
413 点
信用等级
327 点
经验
218652 点
帖子
1681
精华
2
在线时间
332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20
最后登录
2024-6-2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历史上最著名的歧视性事件是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先是妖魔化然后是大屠杀。形式与之相反的实质却相同的表现是种族优越和自我中心的“假民族主义”与“假爱国主义”。这种社会性悲剧的个体基础其实就是人的基于竞争稀缺资源的合作需要的归属心理,但肯定是一种自我安慰性的错误移情。
    大众最熟知的非逻辑的情绪性语言攻击是人身攻击以及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类似文字狱的恶语和妄语。形式与之相反的实质却相同的表现是自恋、自负以及对自己的护短、溺爱与极度敏感。这种个体性的语言攻击行为一旦变成“惊群”“炸场”“羊群行为”等群体性的“涌现”事件,必定带来巨大的破坏性的社会悲剧。例如:清朝一段时期的文字狱的泛滥造成了大量的冤假错案和孤魂野鬼。
    那么,上面描述的这种非理性非正义的个体行为为什么会产生、它又为什么演变成“社会行为”呢?根据我的体验和内省式的求索,我认为:其根源在于人的习性的惯性与自我保护之本能的能量的结合。
    我们小时候在父母姊妹和幼儿园的师生关系中习得的保护自己的习气长大后还会起作用,我们昨天学到的东西在今天也会起作用,我们刚刚看到的理念立刻会在心理上起作用,这 就是我所说的习气的惯性。由于成长和生存环境的不同(尤其是文化和制度环境),每一个人的每一种习气和信念(习气是成习惯的信念,信念是尚未习惯的习气)必定也不相同;此外,由于一个人的不同的信念和习性历练的时间长短以及投入资源多少不一样,其惯性力量和活力指数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习得了只要攻击就能胜利的信念并在特定的自我经历“小环境”中获得了长久的“成功”,于是,特型性格就这么炼成了。但是,这种性格是可以随着形势和环境的需要而改变的,毕竟自我保护的本能才是人的根本动力----此所谓“成也本能、变也本能”,毕竟随着学习年龄的增长和人际阅历的丰富各种信念都会或愉快或痛苦的“植入”你的脑海和心地之中---种子多了、生态丰富了、不再固执一端了(这就是所谓的进步和超越自我)。
    人 本能地追求自我保护和自我延续,这种本能和习气的结合就是情感反应。不合逻辑的语言攻击以及歧视性的恶语其实就是情感的过激反应。这种攻击方式的力量大小取决于攻击者与接受者的心理共鸣强度,即信源与信缩具有共同的编码器。例如,人身攻击其实没有意义(例如,白人骂某人“黑鬼”),但是,其中的消极暗示是真实信息(“黑鬼”的文化含义则是消极性的代名词的暗示),如果接受者能同频共振(如黑人听者心理也认同“黑人”的低人一等),则攻击者成功;反之,如果信息接收者不在这个频道上开启反应开关(例如,奥巴马就不觉得“黑人”低人一等),则可能解读为别的意思,于是攻击失败(例如,奥巴马可以将“黑鬼”理解为对方的妒忌,于是,微笑处之。)
    情感反应其实也是人的智慧化生存的方式之一、甚至还是主要方式。人和智能机器的区别是情感智能,人和低智能动物的区别是学习能力更强---或者说人际关系更复杂。因此,小范围的个别的限于私生活领域的歧视与非逻辑的情绪性语言攻击不仅没有危害,而且还是社会人的个体进步和彼此学习的前提。例如,上例中奥巴马的反应会让骂“黑鬼”的人知道自己的妒忌是无用的、奥巴马的宽容是值得尊敬的。没有这种复杂的纠结的人际关系,人就很难培养情感智能---激情,人 没有这种激情就会缺乏爱。
    爱的情感比较歧视与非逻辑的攻击性情绪而言其实二者是“同出而异名”:即同出于学习与本能。爱是习得的能保护自己以及自己以外的人的良好习气,是一种情绪智能的升级版,而且具有不断扩容、不断智能化以及越来越美感的升级趋势。那么,如何从不良情绪和恶性人际斗争中获得爱的智慧以及情的创造力呢,人和人类的升华机制在哪呢?我将自己的体会分享如下:
    个体的情感智能的升华是人类社会和谐和进步的基础,而个体的人格升华可以通过个体之间的小矛盾、小纠结中的合作劳动的经历(所以,有人说:人是政治动物,劳动创造了人等)、感知榜样的体会(经济学家贝克尔证明了利他者的存在能让利己者做出利他行为---见《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内省体验的心得(儒家:求有不得反求诸己,吾日三省吾身等)、学习正知正见(学习大圣先贤的教导)以及追求正义的行为(儒家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革命”精神)、领会大自然的活力与魅力(所谓仁者爱山智者乐水)等措施来实现。从社会环境来说,必须防范出现竞赛升级为竞争、竞争升级为斗争、斗争升级为战斗的局面,必须防范出现个人的纠结、个体间的纠纷演变为群体的对立、组织的对抗的氛围;但是,这种防范不能以牺牲任一个体的自由作前提,而应该是以保障任何人的自由发展来作终极之目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非逻辑 吾日三省吾身 经济学分析 自我保护 人身攻击 纳粹德国 爱国主义 民族主义 犹太人 群体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4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