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就是中西方大学生学生能力问题:如果中西人人种平均智商一样的话,那么中国的大学生比例远不及西方,那么中国大学生的智商要远高于西方才对。
至于中国大学生与西方大学生比较,杨振宁曾说过“清华大学与哈佛大学本科生”如何如何,可见清华与哈佛本科生一样优秀。毕业后就大不相同了:西方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毕业生,毕业生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国内的我就不说了,绝大多数都为生存而忙碌着······
智商,假设智商的人口分配规律是一样的,中国大学生如你所言,应该要高些。至于数理化基本功,中国的训练强度还要高过西方教育系统(包括大中小学),所以杨振宁比较的学术能力,清华的学生不比哈佛的大学生差。比如说在美国读博士班的中国学生表现一般比美国本土学生还要好!(除了对语言要求比较高的学科。)
然而,说到适应工作的能力,上面的规律却不再适用。极端的例子,如果我们的大学生四年全部学习的课程都是马克思哲学之类的课程,而西方大学生学的是日后工作中用得上的东西,那么虽然他们平均智力不如中国的大学生,工作的能力却可能高于中国的大学生。当然,我们的大学生学的并不都是些无用、过时的东西(马哲也非完全无用,但是相关的课程太多,边际效用就低了),但是有用、跟得上毕业之后工作的需要的内容太少(西方大学,尤其是美国的大学,应用的、针对实用的内容就高多了)。所以中国大学生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和市场的配合程度就比西方要低!
记得有回哪个做统计的人讲到,中国的就业市场是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没有足够的能力)。供给未必那么不足。更进一步,如果企业,要把在西方是大学应该教授的内容,用培训的形式教给毕业生,无疑是增加了商业的成本!工作的供给自然会因为这个而减少——在其他经济因素之外。
所以,提高大学生能力中与未来工作相适应的成分,就是可以增加大学生就业的--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就业还不会占用其他人群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