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13540890152
1425 3

生活中的经典理论:劳动论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本科生

28%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92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2 点
热心指数
4 点
信用等级
2 点
经验
690 点
帖子
50
精华
0
在线时间
6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5-14
最后登录
2017-4-11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生活是一种感受,而代价人们放弃最佳选择所产生的损失与痛苦感。

   生活有舒适,也有痛苦。产生痛苦的原因一是生活本身不可避免的,如生病、受伤与受辱等。

    二是选择的结果。如馒头对于一个饥饿的人来说具有充饥与营养作用,因而他感到满足与享受似乎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但若有更好的食物可选择、如面包,则消费馒头就会让人感到痛苦,因消费馒头而让人失去面包的享受机会。

   选择所产生的痛苦实质是一个比较的心理反应。生活就是为了享受,于是在可预期的时间内人们总会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能使自己获得更多、更大满足的行为,但在更短时间内人们就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

   如为了一个好的工作与地位,自己就必然多学习、努力,虽然从长期看这有利于自己的生活更美好,但短期就要放弃一些爱好与享受。

     而当人们不能选择自己最愿意的行为、作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时,就会产生比较,使自己对所选择的生活感受到痛苦,即机会比较所构成的损失感,我们称之为生活中的代价。

   假设穿衣时人们有三种衣物可选择,其特点分别是整洁而漂亮的;整洁而普通的;破旧的,其带给人的作用量分别为20、10、-10个单位,其中,作用是负的意义为破烂衣服所带给人的是不适,人们宁可不穿。

   这时,若人们选择令人痛苦与厌倦的破烂衣服故然可构成人的痛苦,且这种痛苦不仅是对它本身的厌倦,更是因为享受机会的失去,即因为没有享受到更好衣服所带给人20个单位作用量所产生的比较损失。

   而若人们选择能给人带来10 个单位作用量的整洁衣服,此时尽管事物本身给人带来享受,但人们也会因此失去了作用量为 20 个单位的漂亮衣服而同样令人感到痛苦,且其痛苦为20-10=10个单位量。

    显然在以上两种情形中,都存在失去更好的衣服选择所产生的机会损失,由此构成了人痛苦与代价。

   当然,人们不会无缘无故地选择作用量差的衣服来穿的,而是有原因的,如把最好的衣服暂时保存起来,等以后作用更大时再穿,或拿去交换更有意义的物品,以实现更大的享受等。

   代价是人们有意识地选择一种不是最理想事物而构成的痛苦,显然这种痛苦付出是有意义的,它是人们为了实现更多与更大的享受,故是一种的“投入”。

    于是,当生活出现意想不到的、不可避免的痛苦并不能称之为代价,如生病、灾祸与失去亲人等,因为这不是选择的结果,而只有人们在为了长远与更大的生活追求时,有计划地选择某种特定的行为,由此导致人的行为约束,才构成代价。

    由于代价产生于比较,因而我们不难理解代价的形成与大小取决于比较对象的意义。

    如今天上班,假设天气好,又有人预约出游,或者有好朋友来,这样由于当天有更好的生活选择使上班的痛苦与代价增加。相反,若今天下雨,家里又停电,则可选择的生活有限,上班的代价就会明显减少,以至于上斑不是痛苦的事。

   对于生活的代价我们可以这样描述:人的生理与心理都有一系列可选择的行为,其中有一个、也是唯一的最佳行为、我们称之为最佳与第一选择。显然第一选择是人们理所当然的选择,是人的生活本能与享受要求的反应,而不这样选择就会形成痛苦的比较,即机会损失所构成的生活代价。

   代价是选择比较的结果,而人们在每一单位生活时间内都会面对选择,单位时间即可为年,也可为天,还可为时、分等,这就是说,只要人们在这样的单位时间产生了选择,就会考虑作什么、不作什么及作多少,就存在着非第一选择所形成的比较痛苦与代价。

    且在人们作出选择后,还会面对更短时间内的选择,我们称之为选择中的选择,如学习与工作是为了收入,但在这种长期的学习工作中,也还存在着许多选择。

    不难理解,代价也可解释为生活约束的结果,且当可选择的生活越多,放弃的享受越大,由此构成的比较痛苦就越大,这时生活的约束也就越大,其代价也就越大。反之也然,即随心所欲的生活就是享受而不存在代价了。

   在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对他的一次看画排队的“经济”分析中,他将看画作为收益与享受,而把排队等候看作是成本,即代价。为什么排队等候是代价呢,人们的回答一是因为排队要用时间,可是人的享受也是需要时间的,为什么排队用的时间就构成了代价,而其它就可能不是,如吃饭、看电视。

    认为排队是代价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排队是过程,而不是目的,可是目的与手段都是相对的,象学习与工作,显然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收入,因而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但是,当你对学习、工作产生了兴趣与爱好,手段也就变成了目的。因而过程构成代价只是可能,而不是必然,以此定义代价也并不科学。

    这时,就需要用选择与比较原理来解释:在排队时人们可选择的事物还有很多,如在家看电视,与朋友聊天,或者去购物等,这些都可能比排队更能满足人的需要,而此时人们选择排队就是一种约束,并构成令人厌倦与痛苦的代价,即以人们放弃当时最理想与最需要的行为选择而产生痛苦的比较。

   当然我们并不能排除极少数人、在极少数情况下因生活太无聊,会把排队时看作是需要与享受,并作为当时生活的最佳与第一选择,但这种可能性极少,也是偶然的。道理很简单,如果人们随时都能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哪还叫什么有特定要求的约束、即排队呢?

    生活中这种行为约束所产生的代价是普遍存在,最典型的是社会工作往往要求人们作出许多固定与程序性行为选择,如在特定的时间内到特定的地点,必须在某种条件、时间内完成特定的工作内容与要求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难随心如意的生活。

    其中,传统与习惯上我们把人们在工厂与田间的物质生产活动又叫劳动,其特点是这种生产活动不仅有严格的程序性行为约束要求,更在于有过多的体力与脑力消耗,并接受监督与管理,以及长期不变的、也常常是不尽人意的气味、污染与噪音等环境的不适所带给人的伤害。

   显然,劳动是一种公认、有较大痛苦与厌倦感的代价行为,且更重要的特点是其具有社会性,即这种代价付出是为了满足他人与社会的需要。

    然而这种把特定时间、地点所进行的高强度体力与脑力消耗的社会工作叫作劳动显然是不合理与不科学的,因为这仅仅根据劳动的特殊情况与表面现象来看生活的劳动性,而没有从一般的生活规律上分析,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人们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如何认识脑力与体力劳动的关系,如何区别人的正常体力、脑力消耗的需要与工作中令人厌倦的体力、脑力消耗?

    更进一步讲,由于不能正确认识人们在生活中的代价意义,也就不可能让人很好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活发展所导致劳动形式多样化发展趋势。

   的确,在漫长、落后的人类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还主要集中于物质生产与消费时,环境恶劣、体力消耗大、管理严格与固定、重复时间长的物质生产构成了人们主要、也许是唯一的劳动形式。

   但随着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人的个性与情感逐步在社会进步中被更多的重视,传统的劳动形式已逐步消失,这时人的劳动产生于选择时的比较意义就会显示出来。

   在以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形式与性质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们灵活多样,相互融合,即工作中有享受、享受中有工作,两者很难区分。

   于是,在现实的生活中,那怕是人们的一站、一笑、一个手势,只要这不是他自愿的,又是社会的需要,这就是一种代价,就是一种为他人与社会需要所作的工作,因而也就应该看作是劳动与贡献并获得回报,如果这点不被承认,谁会去作这些社会需要而有意义的工作呢?

   对于劳动我们还可把人们在单位时间内所承受的代价大小称着劳动强度,显然这种强度不是体力与脑力消耗的多少,而是人们在单位时间内所产生的比较痛苦大小,这理应成为人们工作与收入大小的依据。

   因此人的劳动不仅存在厌倦、痛苦及程度特征,还存在相应的时间特征,即在一定劳动强度下的持续时间,且我们把人的代价强度乘以相应时间,就构成了人的代价量。

   劳动强度是指人们在一劳动中单位时间内的厌倦、痛苦大小,而劳动量是指人们对一生活与事物选择时所产生总的痛苦大小量,是劳动强度乘以时间的积累。

    劳动量是人们生活选择的标准与依据,且当一生活的劳动量越大,则说明人们越不愿选择它,而劳动量越少,则人们选择它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对于社会工作,当人的劳动厌倦与痛苦越大,则说明人在该行为中的劳动强度越大,其收入就应该增加;而当人的劳动痛苦与厌倦越小,则说明人在该行为中的劳动强度越小,其收入就应该减少,至为零时就不存在其代价与收入考虑了。

   于是对于管理岗位,由于能很好地体现人的个性与自由,因而是人人都愿意作的事情,其劳动性并不强,故给与太大的收入是不合理的,当然由于其重要性也应让其生活方便一些。

   相反,许多具体而低级的工作,当其固定性、程序性要求越高而灵活性与交流机会越少,则人们在工作中的劳动强度很高,其收入应被重视。

   英国伦敦城市行业协会搞了一个幸福职业排行榜,来自各行各业的1000人参加了民意调查,专家们根据调查结果认定,美容美发业在最幸福的职业中高居前两位,其原因在于它是一种个性与创造性强的工作,人们可以不断地求变求新,并与顾客友好交流,且每当他们在看到顾客对工作的满意时,就会得到一种激励与意义满足。

   最不幸福的是建筑工人与银行职员,单调而繁重的工作使建筑工人垫底,而银行职员不仅因为工作单调而紧张,还因为责任而承受着压力,其行为约束大。

   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灵活性与可选择机会就强得多,从而总的来说因选择所构成人的厌倦可能性与量就小得多,但也普遍存在。

   如吃饭是一种享受,但必需作饭与清洁等这些程序性工作对人们来说又是令人厌倦的生活代价,因为人们不是为了吃饭,是会选择其它感兴趣的事,象看电视、闲聊等人们更需要的生活。

   于是,如果每天下班回家作饭是一种习惯、且人人都这样,则作饭这一行为可能不会产生太多厌倦情绪,即构成较大的代价,而当你发现在家作饭的时间有很好的其它选择,如其他人在闲聊、在外面看文艺表演,或者有人叫你去作一个你想作的事情等,则作饭的代价就会增加。

   因此,许多痛苦与矛盾,不是说我们的技术与生活水平下降了,而是由于可选择的生活内容太丰富了,美好的享受太多了,心理所受到的负面影响太多了,以至于生活与社会的发展让人难有更多的幸福感。

    因而从某种意义来说,生活的发展与人的自由,是造成人的痛苦与代价相对增加的原因。

     于是对落后国家与贫穷的人感到满意与享受的生活,对于发达国家与富裕的人来说,由于有更好、更多的生活可选择就可能变成了令人痛苦的生活内容了。

    如一个二手车,一个简陋的住宅,平淡的闲聊等对于穷人与穷国的人来说是一种理想与享受,而对于富人与富国的人来说却是不愿看到的现实。

    或者原本给人享受的事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选择机会的增加,它给人的作用与意义会发生变化而成为令人痛苦的生活。

    如在农业社会在家做饭、带小孩是享受,但在工业社会,由于条件好了,生活丰富了,这时呆在家里就可能一种痛苦与代价行为,于是人们都喜欢外出,即使是工作挣钱。

    摘自生活学原理http://13540890152.blog.163.co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经典理论 著名经济学家 劳动强度 有意义的 物质生产 心理反应 经典

沙发
13540890152 发表于 2012-4-18 10:54:1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即然代价是选择比较的结果,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人们对事物意义的评估与思考也是代价付出的过程。
思考的代价一是产生于寻找,即从抽象与烦杂、隐蔽的地方去发现你所需要的意义,从各种现象寻找本质,从毫不相干与相干很少的事物间发现联系等。
       二是产生于人们思考过程中所要克服的各种干扰。因为在人们思考时,总有各种环境与经验在刺激与影响自己,于是要克服其干扰,就要控制自己、约束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在当今全球化生活中,各个国家与民族都习惯于以自己生活的传统与经验来看待问题、处理问题,这必然导致认识与交往的矛盾与冲突,其原因就在于按自己的感受与经验来看问题与处理问题是一种最容易与内在的需要。而要理解他人的观点与行为不仅需要重新思考,还要否定自己习惯的、自认为正确的经验,这也是一种第一选择与非第一选择和问题,且选择了非第一选择,就会产生痛苦与代价付出,人们会因此产生无赖与恐慌,因而谁都不愿去承受与面对,于是都想别人来理解自己、并试图去改变别人,这与人们对物质利益一样,因而经济与政治从实质由讲本来就是一回事。
        劳动与代价的付出是人们生活经济性要求的必然结果与反应,因为自觉地选择劳动与代价付出、放弃当时的最理想事物,就是为了有更大、更多与更长远的生活要求,这种追求与艰苦创业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类生活艺术与伟大之处。

使用道具

藤椅
mdyblog 发表于 2012-4-22 22:05:4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13540890152 发表于 2012-4-18 10:54
即然代价是选择比较的结果,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人们对事物意义的评估与思考也是代价付出的过程。
思 ...
以感觉 为经济学 的根基 ,是非常 庸俗的。
难道 你不觉得 “感觉”  是如此的不可靠。

有些人 “想” 杀人, 这有怎么分析!?
活到老,学到老。 mdyblog.blog.163.com, 欢迎光临,交流切磋!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 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