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经济史外行
7526 44

从近代欧洲崛起看中国落伍(论文提纲),广泛征求意见! [推广有奖]

  • 0关注
  • 51粉丝

院士

57%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1
论坛币
17629 个
通用积分
1.4881
学术水平
641 点
热心指数
638 点
信用等级
566 点
经验
168321 点
帖子
3726
精华
5
在线时间
333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3-23
最后登录
2019-11-27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从欧洲崛起看中国“落伍”(论文提纲)

一、社会进步的途径(斯密论证)

原理:

(1)人类天性:追求多样化消费;

(2)生产特点:专业化(产品单一化)效率最高。

途径:

发展分工(形成专业化)以提高生产效率;发展市场交换以将产品“流转”到需要者手中。

二、分工和市场:何为因,何为果?

原理:

具有关键意义的是“操作分工”。

“操作分工”提高了熟练程度,节省了频繁转换工作耗费的时间,有利于机械、机器的发明。

“市场扩张”使得销量增加,销量增加促进扩大生产,生产扩大导致“分工发展”。

结论:

“市场扩张”是原因,“分工发展”是结果。

三、市场扩张的表现:边远地区农民加入市场交易

“市场扩张”就是市场辐射半径扩大,参与人数增加,交易物品种类增多、数量增大。

社会的主要成员是农民,主要产品是农产品。市场扩张就是边远地区农民及农产品加入到市场交易中来。

四、“市场扩张”边界

原理

农产品特点:体积大、重量大、价值低,难以承受远距离的运费。

边远地区农产品要加入到市场交易中来,产品运到市场后的销售价格必须“不高于”本地产品的销售价格。即:

外地产品销售价格≤本地产品销售价格(其中“小于”部分是给本地购买者“让利”)

把本地产品的销售价格作为生产成本。并设想商人将外地(某种)农产品收购后,运到本地销售,则外地产品销售价格(设想利润为零)应包含:(1)外地生产成本(即收购价格);(2)交易费用;(3)运输费用;(4)经营利润。

于是上式改写为:

外地生产成本+收购费用+运输费用+经营利润≤本地生产成本

移项并颠倒不等号,可得到:

本地生产成本-外地生产成本≥运输费用+交易费用+经营利润

(左边)两地生产成本的差额称为“产品差异”。于是:

产品差异≥运输费用+交易费用+经营利润

交易费用可以看做是固定的(常量);暂不考虑“经营利润”(即假定利润为零),于是“产品差异”据决定了“运输费用”的上限。

运输费用与距离成正比。于是“运输费用”的上限就决定了运输距离的上限。也就是决定了市场辐射半径(水路运费比陆路运费低得多,所以水路和陆路有大不相同的辐射半径)。

(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论文提纲 中国落伍 征求意见 运输费用 生产成本 征求意见 中国 机械 论文 欧洲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玄一无相 + 100 + 20 + 2 + 1 + 1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经验 + 100  论坛币 + 20  学术水平 + 2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经济史外行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3-31 09:14:5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五、刺激商业活动的利益动机



公式“产品差异≥运输费用+交易费用+经营利润”可以变形为经营利润公式:



经营利润≤产品差异—(运输费用+交易费用)



可见,(1)产品差异越大;(2)运输费用越低;(3)交易费用越低,经营利润就越高,也就越能刺激人们热衷于商业活动,促进市场规模的扩张。



六、市场扩张条件的深层次分析



1.产品差异大:

农产品的差异性取决于土壤、气温、降水、水利等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气温和降水。



2.运输费用低:

水路运费与陆路运费的差额很大,大约相差160倍。

由水路运输形成的市场,辐射半径就可以比陆路市场扩大160倍,辐射面积则可以扩大25600倍。



3.交易费用低

市场直接降低了搜寻费用。交易组织、交易制度的形成,交易手段的扩展,大大降低了谈判费用和实施费用。



七、欧洲气候条件与市场扩张



1.气候差异大导致产品差异大:

太阳辐射使北半球气温“南高北低”。大西洋暖流和西风使欧洲气温和降水“西高东低”。

两者共同作用,使欧洲气候呈小网格状分布。我们从欧洲腹地不论向哪个方向走,只要换一个地方,气温降水都有所不同。

气候差异导致产品的差异性非常明显。产品差异大使不同地区间相互交换产品都有盈利。



2.天然通航河流使得运费低廉

欧洲降水较多且四季相对均匀,使得天然河流流量稳定,一年四季都能够通航。

不同地域的农产品逐渐集中到水路交通枢纽尼德兰交换,相继形成了布鲁日、阿姆斯特丹等国际大市场。

(未完,待续)

使用道具

藤椅
经济史外行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3-31 09:15:5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八、欧洲何以直到中世纪后期才发展了商品市场?



市场活动是人的活动。产品消费必须有一定的人口基础。

近代以前,西欧人口稀少,大部分地区还基本上是一片广袤的荒野。进入11世纪后,欧洲人口有了一定规模,逐渐发展了商品市场。



九、地理特点制约中国市场发展



1. 气候差异小,导致产品差异小

中国等温线、等降水线都是东西方向,与纬度线平行,表明东西方向气候无差异,导致产品无差异。

即使南北方向,气候也呈现出缓慢变化的特点,距离500公里气候差异也很小,直接导致同一作物的种植范围非常广泛,并且生产成本几乎相同。

在北方小麦区内,小麦的生产成本几乎到处都相同;

在长江流域稻麦混合区内,各地小麦生产成本大体相同,大米生产费用大体相同;

在南方水稻区内,大米的生产成本几乎到处都相同。

农民把主要产品运到有差异的地区交换,到销售地时成本太高(包含了高额运费),大大超出了当地同种产品的价格,结果无人购买,于是交换一开始就没人进行。

在许多世代中,大米一直是北方人消费不起的“奢侈品”。“奢侈品”销量小,不能刺激对市场扩张。



2.缺乏可以利用的通航河流

黄河、长江都由西向东,中国缺乏南北走向的通航河流。南北方向稍有差异的产品只能依靠陆路运输。陆路运送粮食50公里,运费就超过粮价10%,大大超过两地间生产成本的差额,所以俗语说“百里不贩粮”。



结论:

由于产品差异小,陆路运费高,所以农产品都只能限制在本地市场销售。在肩挑、背扛、毛驴驮的运输方式下,所谓本地市场,辐射半径也就5—10公里,辐射面积100—400平方公里。



农民的选择:

农民将自己的产品运到有差异的地区交换所需产品,还不如自己调整产品结构生产差异产品来得合算(北方人种植“旱稻”就是这样一种无奈的选择)。农民调整产品结构的结果,就是形成“小而全”的种植结构,于是社会就长期维持自然经济状态。



十、市场扩张、生产扩大、操作分工、技术进步、科学创立、“制度变革”的逻辑地位



市场扩张吸引制造商扩大生产规模,引起生产过程精细的分工。

1.操作分工与技术创新

精细的分工降低了创新成本。创新收益又因市场能够大量销售产品而大大提高。

成本和收益的反向变化,吸引很多人从事研制活动,欧洲出现了一系列技术突破。

2技术创新与近代科学

技术创新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需要给予理论的解释和说明,于是近代理论科学诞生。

3.“制度变革”

为利用市场扩张所带来的盈利机会,人们建立了相应的组织,形成了一些规则和制度,统治者颁布法律对这些组织和制度予以认可和保护,于是出现了“制度变革”。

制度变革也是经济人为利用市场扩张所带来的盈利机会的结果。

“制度变革”又促进了科技进步、经济增长。

这样,“制度变革”既是此前人们利用市场扩张所带来的盈利机会的“结果”,又是此后经济增长的“原因”。所以,它是社会运行过程的“中间变量”。

从逻辑上说,“科技进步”和“制度变革”都产生于市场扩张所带来的盈利机会,两者的逻辑地位是相同的,都是社会运行过程的“中间变量”。



结论



市场扩张是欧洲兴起的关键。近代欧洲兴起的因果链条为:

人口增长、产品差异大、水路运费低→市场扩张→制度变革、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

中国商品市场一直没有自发发展起来,并不是由于儒家思想的束缚,也不是由于重农抑商政策的禁锢,而是由于客观条件没有为中国人发展商品市场提供盈利机会。

当欧洲人通过发展商品市场迅速发展时,中国和欧洲的发展进程也就出现了巨大反差。



(完,欢迎批评指导,邀请网友参与讨论)

(尤其欢迎就某一个具体问题深入讨论)

使用道具

板凳
雪下思 发表于 2012-4-1 17:56:1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经济史外行 发表于 2012-3-31 09:15
八、欧洲何以直到中世纪后期才发展了商品市场?
强烈支持~~~
已有 1 人评分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经济史外行 + 1 + 1 + 1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报纸
huyidao134 发表于 2012-4-3 12:01:1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从另一个角度来破解李约瑟之谜?我觉得可以研究一下欧洲开放(包括他们殖民扩张、甚至海盗)与中国闭关锁国导致技术交流上的差距。进而导致了欧洲和中国在技术创新存在更大的差距。

使用道具

地板
lzhx1215 发表于 2012-4-3 17:0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支持哦。

使用道具

7
玄一无相 在职认证  学生认证  发表于 2012-4-3 21:18:2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近日看一篇文章,文中有段落觉得可能对楼主研究有价值:
      “李约瑟问题”,通常可以不严谨地表述为: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科学革命;或者没有产生近代科学?在中国颇有知名度,并且许多人致力于破解这个难题。对这个问题的大量研究成果,已由刘钝、王扬宗汇集为《中国科学与科学革命:李约瑟难题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论著选》(2002年)。席文评论说:They have led to no useful conclusions (p.200);即:这些研究没有导致任何有用的结论(p.84)。虽然书中表明这个判断来自刘钝、王扬宗(2002),但AN认为,这个判断其实是席文自己做出的。[所以,这个引用标注,可能有误。]本人不完全同意这个判断。“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伪问题”,但是这个“伪问题”及对它的研究,具有启发性。“李约瑟难题”出现了若干现代版,比如: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诺贝尔[科学]奖?以及“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什么总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些问题是否也具有“伪问题”的特点?是可以商榷的。

使用道具

8
经济史外行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4-7 11:33:5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玄一无相 发表于 2012-4-3 21:18
近日看一篇文章,文中有段落觉得可能对楼主研究有价值:
      “李约瑟问题”,通常可以不严谨地表述为: ...
可以不夸张地说,有关李约瑟难题的研究论文,我基本上都看过。不过,由于并不看好他们的论证或综述,所以大都是一目十行浏览而已。

在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上,有见地的文字并不多。

说它是一个伪问题,即否定了它,并不等于解答了它。

之所以被一些学者贬斥为伪问题,是由于李约瑟本人把问题表述得很糟糕。至于李约瑟自己给出的答案,则逻辑混乱,根本没有研究和反驳的价值。

借用赵本山的话说就是,李约瑟是个大忽悠家。先是忽悠蒋先生,后是忽悠毛领袖和周大管家。作为政治家,他们愿意支持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那不着边际的瞎吹,也有情可原——他们是为了提高中华民族或中国人民的自信嘛!

但学者们听任甚至帮助李约瑟忽悠国人,则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从这一角度说,我对贬斥李约瑟的学者,内心是颇为赞赏的。但贬斥他提出的问题,毕竟不等于解答了中国人心中的疑惑。正确的方法是,把李约瑟提出的问题,根据历史事实,给予正确的表述,然后根据现有理论原理,寻找答案。

说实话,我的文字,就是在研究“李约瑟问题”时,逐渐归纳成文字的。

只要搞清中国商品市场难以自发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与李约瑟问题有关的宏观历史问题,就都可以得到合情合理的解释了。

多谢版主提出的建议!

使用道具

9
经济史外行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4-7 17:48:4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huyidao134 发表于 2012-4-3 12:01
从另一个角度来破解李约瑟之谜?我觉得可以研究一下欧洲开放(包括他们殖民扩张、甚至海盗)与中国闭关锁国 ...
可叫你说对了。

我就是从破解“李约瑟之谜”开始研究这一问题的。

结论是,李约瑟吧问题表述得很不好,引起一些人的误解,也引起一些人的谴责。

李约瑟给出的答案,则是难以理清的一团乱麻,逻辑上问题很大。

先生你说的,也应当是一个方面(开放和闭关)。但是作为追根求源的研究,我们不能满足于用不同的政策来解释不同的社会生活,而应当追溯政策的起源,即何以中国和欧洲的统治者采取了如此不同的政策……

再次对先生的思考表示感谢!

使用道具

10
糊涂仙人 发表于 2012-4-8 14:09:0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二章需要界定清楚,市场与分工的关系想弄清楚不是太容易的事情,不知道你这个结论怎么论证出来,难度有点大。另外你得出的市场扩张的表现是否合理呢?值得商榷~
已有 2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经济史外行 + 1 + 1 + 1 我很赞同
玄一无相 + 100 + 20 + 1 观点有启发

总评分: 经验 + 100  论坛币 + 20  学术水平 + 2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 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