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smmb
3504 15

要理解西方经济学思想,必先搞懂西方哲学思想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粉丝

硕士生

95%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108 个
通用积分
0.7570
学术水平
1 点
热心指数
1 点
信用等级
1 点
经验
1673 点
帖子
376
精华
0
在线时间
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2-9
最后登录
2024-2-10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如题。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人”的概念的理解。在中国很多很多人往往把“人”理解的躯体本身,而西方人则认为“人”是指被躯体包裹的灵魂。我想,就这段描述很多人也不会理解的。

因此,爱好西方经济学的朋友,最好也去学一学西方的哲学观点,这对于理解西方经济学中的许多概念很有帮助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经济学思想 西方经济学 西方哲学 西方经济 方经济 经济学 思想 哲学

《价值意识》人的行为价值分析理论。 要想揭开经济现象的规律,必须首先认识人的行为规律;要想认识人的行为规律,必须首先了解人的价值意识。(石明) E-mail: ssmmb@online.sh.cn 个人网站: http://www.chinavalue.net/ssmmb/Home.aspx
沙发
yongming 发表于 2007-3-3 12:2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楼主说西方哲学思想有些笼统,我对此比较感兴趣,能具体说说吗?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使用道具

藤椅
ssmmb 发表于 2007-3-3 12:4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记得笛卡尔的一句名言吗?“我思故我在”,这句被许多中国人当作典型的唯心论观点批判的,是西方哲学观点的最具代表性的论点。

在许多中国人看来,一个人不论是死是活,只要尸体在那么这个人还是存在的,而在西方哲学家眼里一个人一旦死亡,哪怕尸体仍在,这个“人”就不存在了,存在的仅仅是这个“人”的死亡的躯体。

从此出发,西方对人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法与中国的有很大区别。在西方人眼里,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他的躯体来感知外界,人和客体之间有一个躯体加在中间,而不是直接的感知世界的;但中国唯物论者是不能理解这点的,他们更相信人是直接感知客体世界的。

在认识上的这一的区别,是导致西方和中国在认识论上出现不同的根本所在。我们为什么不能从他们的认识角度来理解一下他们的思想?也许,当我们真正的理解并从他们的角度来观察问题时,我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

《价值意识》人的行为价值分析理论。 要想揭开经济现象的规律,必须首先认识人的行为规律;要想认识人的行为规律,必须首先了解人的价值意识。(石明) E-mail: ssmmb@online.sh.cn 个人网站: http://www.chinavalue.net/ssmmb/Home.aspx

使用道具

板凳
ssmmb 发表于 2007-3-4 08:4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经济学的朋友可能对哲学不很感兴趣?哲学实际上是一个方法论问题,是所有科学认识的基础,不了解这点是很难在具体学科认识上有所突破。就拿西方经济学理论来说,很多认识都是从人的感觉或感受出发来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因为在他们看来,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只能够通过人的感觉来感知世界,人们不可能完全认识客观世界的真正面目。……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跟贴交流。

《价值意识》人的行为价值分析理论。 要想揭开经济现象的规律,必须首先认识人的行为规律;要想认识人的行为规律,必须首先了解人的价值意识。(石明) E-mail: ssmmb@online.sh.cn 个人网站: http://www.chinavalue.net/ssmmb/Home.aspx

使用道具

报纸
林汉扬 发表于 2007-3-4 09:2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ssmmb在2007-3-4 8:47:00的发言:

经济学的朋友可能对哲学不很感兴趣?哲学实际上是一个方法论问题,是所有科学认识的基础,不了解这点是很难在具体学科认识上有所突破。就拿西方经济学理论来说,很多认识都是从人的感觉或感受出发来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因为在他们看来,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只能够通过人的感觉来感知世界,人们不可能完全认识客观世界的真正面目。……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跟贴交流。


嗯不错,楼主这点说到关键点上了,对于人们可不可能完全认识客观世界的真正面目。我的认识是客观世界的完全认识(信息)——绝对真理是可能的,但不可绝对达到而只能是接近,我们要做的就是:自我的比较是现在比以前、未来比现在更接近绝对真理;自我与他人的比较是在某一时空自我比他人更接近绝对真理;另外,我认为哲学应是所有科学认识的指导,科学知识才是哲学的基础,这是在下的观点。ssmmb先生可参看:《 [原创]关于“理性”与“理性人” 》一贴,请赐教!

[
2 3 ]
个人博客空间(欢迎交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cf8210100x91f.html

使用道具

地板
ssmmb 发表于 2007-3-4 09:4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在认识论上和你有同感,承认客观真理存在,但人的认识只能接近或无限趋向,类似于数学中的极限概念。

科学知识和哲学应该互为基础,哲学探讨科学知识的最基本的规律和知识,而科学知识的进步有反过来加速哲学的发展和进步。

《价值意识》人的行为价值分析理论。 要想揭开经济现象的规律,必须首先认识人的行为规律;要想认识人的行为规律,必须首先了解人的价值意识。(石明) E-mail: ssmmb@online.sh.cn 个人网站: http://www.chinavalue.net/ssmmb/Home.aspx

使用道具

7
ssmmb 发表于 2007-3-4 10:3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关于“理性人”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它仅仅是一种方法,一种假设人是完全理性的状态下,人的行为选择机制,这种方法类似于物理学中的“理想状态”下研究物体运动轨迹。因该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但你认为现实中不可能有这种“理性人”的观点也不错,但那是另一回事,在现实中我们可以通过人的行为与“理性人”的行为选择差异来找出影响人的行为选择的种种因素,最终才能把现实中的、如你说的“相对理性人”的行为规律搞清楚。你说呢?
《价值意识》人的行为价值分析理论。 要想揭开经济现象的规律,必须首先认识人的行为规律;要想认识人的行为规律,必须首先了解人的价值意识。(石明) E-mail: ssmmb@online.sh.cn 个人网站: http://www.chinavalue.net/ssmmb/Home.aspx

使用道具

8
林汉扬 发表于 2007-3-4 11:3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基本上赞同,我的认识并无抛弃传统经济学的“完全理性”,而认为我们应该把它当作为“相对理性”的特例。
个人博客空间(欢迎交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cf8210100x91f.html

使用道具

9
ccggqq 发表于 2007-3-4 21:4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如果仅仅局限于“人”的哲学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觉得西方经济学(包括马克思)中最缺失的就是哲学,他们几乎不讲哲学。很多概念都通不过概念逻辑的检查,例如均衡和价值这两个概念。

使用道具

10
阿儒 发表于 2007-3-5 01:1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ssmmb在2007-3-3 12:17:00的发言:

如题。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人”的概念的理解。在中国很多很多人往往把“人”理解的躯体本身,而西方人则认为“人”是指被躯体包裹的灵魂。我想,就这段描述很多人也不会理解的。

因此,爱好西方经济学的朋友,最好也去学一学西方的哲学观点,这对于理解西方经济学中的许多概念很有帮助的。

呵呵,好像说反了吧。

东方文化讲究的“修身”,也就是通过对自身的改造来回归到本性状态。这个逻辑能够存在的前提就是把人看成是“以认知”为基础的人性观。所以讲究的直觉、修行和学习等等。

而我看到的西方哲学,除宗教外,都是把自然人性看做是人的终极状态。

也就是说,中国文化的“人”是以“认知”能力为基础的。而西方文化的“人”是以自然存在为基础的。所以,西方对堕胎非常反对,因为它们从一种自然存在的角度看待人的,人为人在母体中就已经存在了。但东方对堕胎就非常宽容,因为中国文化往往把人脱离母体进入世界认识世界为“人”的开端。

当然,我觉得现代西方哲学--大部分好像都是从人的“直觉”状态开始论证“人”的,而不是自然存在状态了,这就跟东方哲学相接近了。但不同的是,在行为和直觉的关系上,西方文化好像没有东方文化丰富。直觉和行为之间的脱离,是现代西方哲学唯心特征显著的主要原因(个人观点呵呵)。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敬请指正 ---阿儒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11-5 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