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aozisimon
1169 0

[讨论] 港交所大收购 [推广有奖]

版主

大师

6%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4
论坛币
535313 个
通用积分
11065.8810
学术水平
319 点
热心指数
419 点
信用等级
220 点
经验
138979 点
帖子
3831
精华
4
在线时间
425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2-18
最后登录
2024-11-4

初级热心勋章 初级学术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港交所大收购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12年07月01日 1




超过180倍的收购市盈率,引起争议颇多,如何让本次收购实现物有所值,还需要港交所实现其描绘的中国业务蓝图,这一过程并不容易
  在全球主要的交易所忙于纵横捭阖之际,市值第二大的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00388.HK,下称港交所)终于按耐不住出手了。
  2012年6月15日,港交所与伦敦金属交易所(London Metal Exchange, LME)共同宣布,港交所与LME100%控股股东LME  Holdings Limited(LMEH)签订了框架协议,推荐由港交所间接全资拥有的附属HKEx  Investment公司以现金收购LMEH全部已发行普通股本。收购完成后,港交所将全资持有LME。
  按收购事项的条款,港交所收购价位为每股LMEH普通股约107.60英镑(折合约1292.55港元),按照1290万股LMEH的普通股(LMEH已发行普通股本的100%)计算,收购总价为13.88亿英镑(折合约166.73亿港元)。
  LME董事会建议股东批准此项交易,由于LME为会员制公司,其董事会全部来自其股东,因此预计LME股东几乎肯定会批准此项交易。由于参与的竞购方此前和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下称FSA)多有接触,预计通过其审批的可能性很大。
  作为交易所并购潮的后来者,港交所一出手就接近了成功。
  整个收购战历时半年有余,经过多轮价格拼杀和资格淘汰,港交所最终从15名候选竞购者中脱颖而出,最后一刻击败了最早有意收购LME的美国洲际交易所(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 Inc. NYSE:ICE),过程可谓跌宕起伏。
  据《财经》记者了解,港交所之所以能胜出,端赖于其“发展而不整合”的策略,港交所没有商品交易的背景,更让LME的诸多会员相信,收购完成后,港交所比其他交易所更有理由发展现有LME业务,而不是改变其业务模式,损害会员的根本利益。
  此外,更能吸引LME董事会的,是港交所背后的中国故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高速增长对金属等大宗商品的巨大需求前景, 对LME最具憧憬。
  LME发言人Chris Evans 对《财经》记者表示,港交所脱颖而出的原因是,它给了LME将业务拓展至中国的机会。中国是金属的主要消费国,因此,对于国际金属市场和LME而言,中国都非常重要。他还表示,港交所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在交易所经营方面的专长,能够确保这宗并购最后获得成功。
  由于交易所在金融领域的特殊性,以及其转让含有的主权意识和民族情结,全球交易所大型并购近年成功的案例并不多,港交所收购LME,亦遭到英国媒体的质疑,这成为这桩交易最大的变数。不过,香港作为英国曾经的殖民地,双方彼此熟悉,且英国开放的金融环境,将有助交易的最后获批。
  此桩收购完成仅仅是开始,缺乏大宗商品运营经验是港交所的软肋,而其描述的“中国故事”,更有赖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内地金融的开放程度,同时与内地几大期货交易所敏感的竞争关系,也是需要港交所小心处理的问题。
  超过180倍的收购市盈率,引起争议颇多,如何让本次收购实现物有所值,还需要其行政总裁李小加带领港交所实现其描绘的中国业务蓝图,这一过程并不容易。
  LME出售
  由于诸多会员的利益通过交易实现,而交易费用又是LME的利润来源,因此LME的交易收费一直很低,从而保证了会员的利益,但这也限制了LME的利润积累和发展
  收购LME的拉锯战中,最初并未有港交所的身影,而是其最后的竞争对手ICE。
  2011年4月, 由于LME所使用的清算系统跟不上业务的发展需要,LME提出建立独立的清算所,这引起了ICE的注意。
  总部位于美国亚特兰大的ICE于2000年5月成立,是一家以强大的网上交易平台为基础的新兴交易所。经过十多年的多次收购兼并,已经发展为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下称CME)并列的美国两大期货交易所之一。2011年,ICE取得了创纪录的5.1亿美元的净利润和13.3亿美元的收入。
  ICE与它的竞争对手CME在全球石油期货领域平分秋色,ICE以欧洲为主,其石油期货交易占全球市场的一半,CME则侧重美国市场。此外,与CME从农产品期货起家、通过国债期货、利率期货发展壮大不同,ICE主要从事信用衍生品的交易。相比其他传统业务,信用衍生品交易更有利可图。
  一直以来,LME的清算都在LCH清算所(LCH.Clearnet)进行,LME持有LCH约8%的股份。
  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ICE也通过LCH做清算业务,但金融危机后,ICE发现LCH的清算速度跟不上自己的产品清算需要。为此,ICE在全球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清算系统,共有5家清算所,2家在美国,2家在欧洲,1家在加拿大。此外,ICE还在巴西投资5亿美元,收购了当地一家清算所的股权。
  通过系统重建,ICE拥有了强大的清算系统,了解ICE的人士介绍,在ICE下一个指令仅需600微秒就能完成交易。
  在了解LME欲建立清算系统后,ICE就跟LME管理层接触,希望能收购LME,以ICE现有的强大清算系统做支持,LME无需自建清算所,可以和ICE设在伦敦的清算所直接对接。据《财经》记者了解,当时,ICE的出价约在9亿英镑至10亿英镑左右。
  ICE的收购意图,引起了LME的重视,这家有着135年历史的英国老牌交易所,一直为其进一步发展受限所困扰。
  LME成立于1877年,正值英国工业化,对铜、锡等金属有大规模需求的时期,通过100多年的业务发展,LME至今拥有8种金属合约、2种塑料合约和6种基础金属组成的指数合约。目前全球80%的金属期货交易都在LME进行,在该领域拥有绝对的领导地位。
  虽然其历史较长,但LME仍是早期交易所的会员制形式,以大投资银行为主的70家股东主导着LME的发展。由于诸多会员的利益通过交易实现,而交易费用又是LME的利润来源,因此LME的交易收费一直很低,从而保证了会员的利益,但这也限制了LME的利润积累和发展。
  LME的投入再发展,通常与会员的利益相冲突,且会员实力大小不同,也经常有不同利益诉求,因此很多决议久拖不决,其发展的掣肘一直存在,希望LME有所发展的管理层一直为此而困扰。ICE的收购,为改变LME的这种局面提供了一种可能,而会员们也认为,如果能卖个好价钱,出售LME能够得到一笔现金,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出售并不能仅凭ICE一家报价,LME希望通过公开竞争以提高出售价格。随即2011年9月,LME向全球宣布其出售意图。
  港交所动心
  大宗商品期货交易的业务在全球几大交易所的格局早已形成,由于交易的聚合效应,港交所再从零开始谈何容易,港交所亦深知其艰难程度
  LME的出售,起初并未引起尚无大宗商品交易运营经验的港交所重视,这是港交所当时未敢认真去想的事情。
  其时,港交所已经在谋求自己发展商品交易业务。
  据《财经》记者早前了解的背景, 2010年底,香港时任特首曾荫权赴京述职前,港府相关部门曾电话询问港交所是否有意发展商品期货业务,港府对此会持支持态度。上任不到一年的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当时回复,港交所想做,但无人才储备,现在也没有计划安排;不是不做,而是没想好怎么做。
  港交所以股票交易为主,虽然其利润和市值都在全球交易所中排名前列,但IPO市场的不稳定性和上市资源不断的枯竭,令港交所为其核心业务的前景担忧,增加新的收入来源是其不可回避的现实选择。
  有香港政府的支持,港交所对商品交易业务的筹备也提上日程。同样是在2011年4月,港交所邀请在CME有16年工作经历的韩国人俞泰硕加入,让俞负责新成立的平台发展及企业策略部门,具体策划港交所的大宗商品业务,发展潜在客户,并陆续招揽商品业务人才。俞加入港交所之前在伦敦负责CME亚洲区业务。
  按照港交所原先的计划,希望在金属商品和农产品业务中二选其一作为突破口。经过其在内地密集的调研发现,中国的有色金属企业很早就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市场,而且中国现在已经是有色金属商品的一个巨大消费国,因而决定从金属商品入手,开展金属大宗商品期货业务。
  同时,港交所一直积极地与内地的大型矿业公司接触,寻求发展商品业务的方法和支持。据《财经》记者了解,港交所已经接触了100多家潜在的金属交易商,并和内地的三家商品交易所及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保持沟通。
  然而,大宗商品期货交易的业务在全球几大交易所的格局早已形成,由于交易的聚合效应,港交所再从零开始谈何容易,港交所亦深知其艰难程度。
  2011年10月,在南非召开的世界交易所联盟会议上,李小加对LME的出售有了深入的了解。会后他直飞伦敦,会晤LME总裁马丁·阿伯特(Martin  Abbott)。了解此事的人士称,马丁听闻港交所要参与竞购,十分吃惊,称知道港交所很有实力,但没有觉得港交所会对收购LME有兴趣。
  实际上,港交所当时仍未做好充足的技术准备和心理准备,港交所内地业务发展部主管杨秋梅说,对于我们而言,最理想的是LME能够推迟一年半载出售,这样我们可以准备更充分。但机会来临时不我待,所以我们积极应战并最终获得成功。
  与其同时递交的,还有其他14家交易所,纽交所、CME、ICE等诸多强手悉数在列。据英国一位投行人士表示,15家交易所当时与LME签署了保密协议。
  真正的竞购开始了。
  群雄逐鹿
  最后的竞购局面确定,只剩港交所和ICE进行最后的对决。当时,无论从大宗商品业务的经营经验,或是跟LME主要股东的关系,港交所都不占优势,港交所胜出的几率并不大
  由于经济日益全球化,交易所并购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在全世界逐渐成为趋势,尤其近十年更是风起云涌。交易所并购可以做到交易客户的共享,尤其清算系统、交易平台的共用,可以省去很多成本和人工费用。
  不过,最近几年几起大的并购都以失败告终。
  2011年2月9日,伦敦交易所(London Stock Exchange Group)宣布,将以换股方式与多伦多证券交易所(TMX  Group,下称:TMX)合并,两者合并后将成为全球第六大交易所集团。
  此后,因TMX受到来自加拿大本地银行和基金机构组成的财团恶意收购,伦交所无法获得足够的股东支持完成最后的交易,不得不宣布失败。
  就在伦交所及TMX发表联合声明后,规模更惊人的交易所合并接踵而至。2月12日,德意志交易所(Deutsche Brse  AG)和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NYSE Euronext)正式宣布合并。
  但是,因为两者合并后,在欧洲地区场内衍生工具交易合共占比超过90%,遭到欧盟的反垄断调查,被迫终止。
  在亚洲地区,新加坡交易所在2010年10月宣布,将与澳洲交易所合并,成为区内拥有上市公司数量第二的交易所集团。
  不过,此项交易受到澳大利亚保护主义的阻挠,认为这项计划有违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而无果而终。
  可见,要实现全球大型交易所的收购并非易事,由于交易所在金融、经济领域的特殊性,其转让较为敏感,往往受保护主义思维的影响。
  递交收购意向书之后,港交所亦深知其要想成功殊为不易。总裁李小加觉得,这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历史机遇。哪怕收购不成功,我们也积累了经验,不会后悔!这一看法,得到了董事会的认可。
  今年2月初,15家竞购者正式向LME做了报价。在不到一个月内,LME做了两次筛选,分别参考了竞购者的报价、实力以及将来能为LME的发展带来的帮助等,最后LME决定由四家竞购者参与尽职调查,分别是纽交所、CME、ICE和港交所。实际上,也即确定了入围第二轮竞价的名单。
  据参与竞购的一位交易所人士介绍,尽职调查是一个双向的工作,四家交易所详细了解LME财务情况、治理结构的同时,LME的顾问团、律师、会计师等也向四家交易所问询未来的整合计划和战略安排。
  2012年5月7日,在做完尽职调查后,四家交易所给出第二轮报价,这一轮后,纽交所出局了。
  据上述人士介绍,纽交所现金不多,其竞购LME的资金,需要大量的股票和债券融资,而它的债股比已经较差,股东不会批准它的再融资计划。据信,纽交所第二轮的报价在四家中也最不具竞争力。
  对于港交所的竞争策略,李小加公开表示,在整个竞购长跑中,港交所采取的是“跟跑”的方式,报价绝不领先,但也绝不落后太多。
  剩下的三家除港交所外,都是大宗商品交易所中的巨头,其中尤以CME最负盛名。不过,CME在随后的竞争中也出局了。
  观察CME的发展史不难发现,从大宗农产品起家后,CME通过发展金融期货业务获得壮大。它的国债产品、利率产品在市场中占比很高。
  CME在发展金融期货业务当初,美国银行间市场没有重视这部分产品,CME顺势建立起一个很大的金融期货平台,当美国的一些大银行注意到这些产品前景可观时,CME的平台已经发展壮大。一位接近CME的人士说,“等于说CME从大银行手中夺取了一块肥肉,从历史上看,CME跟美国大银行的关系不如ICE。”
  了解这笔交易的一位英国人士说,LME的前两大股东摩根大通和高盛明确表示不会同意将LME出售给CME。摩根大通和高盛合计持有LME接近20%的股份,只要有超过25%的股东反对,竞购者就不会成功。
  5月底,最后的竞购局面确定,只剩港交所和ICE进行最后的对决。当时,无论从大宗商品业务的经营经验,或是跟LME主要股东的关系,港交所都不占优势,港交所胜出的几率并不大。
  逆转胜出
  包括ICE在内,其他交易所未来对LME的发展方向均受到股东们的怀疑。而港交所认为,其没有大宗商品业务,不需要整合LME并对其做出改变,而LME现有的业务模式没有过度金融化,与实体经济发展贴近,符合港交所依托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大宗商品交易的目的
  5月30日,港交所和ICE分别向LME董事会陈述收购计划和未来的发展战略。ICE主打清算所这张王牌,这是LME所急需的。
  ICE与摩根大通、高盛等美国大银行在业务上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ICE旗下的诸多交易平台股东,都有这些大银行的身影,摩根大通还是ICE的财务顾问,关系更非同一般。因此,ICE获得LME主要股东的支持已在情理之中,ICE在整个竞购过程中一直被看好,始终较受LME董事会垂青。
  6月13日LME就将召开董事会,并决定LME的最终归属。此前两天,局面不甚乐观的港交所方面作出了最后一搏的决定,港交所董事会主席周松岗、总裁李小加一行三人再次奔赴伦敦,为收购做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努力。
  6月11日至12日,李小加和周松岗等在伦敦密集跟LME的12家股东人员见面,详细谈了港交所的承诺和发展思路。这期间,摩根大通和高盛两家最大股东被成功说服,也为最后的胜出奠定了基础。
  一位接近李小加的人士说,尽管李有在摩根大通任职的经历,但仅是熟悉摩根大通而已,在涉及利益时,交谈双方都是据理力争。
  在最后一刻,港交所的努力收到了成效,在LME的13名董事会成员中,最后绝大多数都赞成卖给港交所。
  据《财经》记者多方了解,港交所的胜出,主要在其承诺保持LME现有的业务模式,并在2015年1月前不提高交易费用,这符合LME现有会员的根本利益。
  LME是目前世界上少数几家由会员控制的交易所之一,核心会员就是它的股东。摩根大通、高盛、瑞士银行等既是其主要的会员,又是其股东。正因如此,它135年来一直采取的“限制溢利”的经营模式保证了会员利益。
  LME的交易仍是以脱离电脑的传统交易形式为主。LME有三种交易方式,分别为:场内公开喊价交易(Open Ocutcry  trading)、经纪公司办公室之间的电话互相交易(Interoffice trading)和电脑交易(LME  Select)。其中电脑交易量很小,目前经纪公司办公室之间的交易占大多数,但场内公开喊价则决定了当天的官方结算价,具有特殊意义。
  LME是欧洲大陆最后一家有场内公开喊价的交易所,LME发言人Evans对《财经》记者表示,这种场内公开喊价的方式对决定当天的官方结算价非常重要,而港交所决定要保留这种方式。
  这种交易为会员及其他交易商们所习惯,尤其大股东们,并不愿以改变交易方式来改变现有的业务格局,让LME的交易费用提高,损害其利益。
  而其他最后入围竞争的几家交易所均有大宗商品业务,且采用的是电子交易系统,为了尽快收回投资成本,若收购成功后,将会很大可能改变LME的交易方式,以吸引大量投资者增加交易量,并提高交易收费。
  包括ICE在内,其他交易所未来对LME的发展方向均受到股东们的怀疑。而港交所认为,其没有大宗商品业务,不需要整合LME并对其做出改变,而LME现有的业务模式没有过度金融化,与实体经济发展贴近,符合港交所依托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大宗商品交易的目的。
  LME作为全球最大的基础金属期货交易所,虽然近年在新加坡设有办公室,LME总裁阿伯特也经常强调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并多次造访中国,但一直未能在亚洲获得与其全球地位相当的市场份额,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市场还没有对其完全开放。
  一位接近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人士说,LME不时地举办各类期货知识培训,帮助证监会培养期货业务方面的人才,LME从未放弃与中国监管层沟通,希望能够尽快进入中国市场。
  港交所提出,如果能够收购LME,将运用港交所在区内的资源、基础设施及网络,协助LME拓展在亚洲及中国市场的业务及运营,提供重大兼长远的增长平台。
  港交所还描绘出了一幅拓展使用人民币交易业务的蓝图。这对LME是一个不小的吸引,此前市场就曾传出LME有计划开展使用人民币交易的业务。
  高溢价争议
  过高的收购价格让市场选择规避短期风险,摩根大通、美林、花旗等投行纷纷下调港交所盈利预测和目标价位。理由不外乎交易昂贵、发新股摊薄盈利、股息分派下降等
  自港交所宣布竞购LME以来,其股价跟随香港大市跌落近30%。6月15日晚间公告后,港交所在随后一个交易日大跌4.5%,而其竞争对手ICE则反升5%。
  过高的收购价格让市场选择规避短期风险,摩根大通、美林、花旗等投行纷纷下调港交所盈利预测和目标价位。理由不外乎交易昂贵、发新股摊薄盈利、股息分派下降等。
  即便是看好港交所这笔收购的人士亦承认出价偏高。国内一家大型投行的研究员说,原先预期的是10亿英镑左右的交易,最终报价接近14亿英镑,可见港交所这次是志在必得,代价不低。
  深圳证券交易所一位研究人士说,港交所收购LME存在的最大风险在于,高价收购一个会员制的公司,而且承诺不改变其商业模式,这将给港交所带来巨大的盈利压力。
  截至2011年12月31日,LME净资产7643万英镑,税后净利润768.2万英镑。以港交所收购价13.88亿英镑计算,LME的市盈率高过180倍。
  此前LME曾宣布一次收费提价,以7月2日提价后收费测算,LME2011年的税后净利润达到2382.7万英镑,港交所的收购价相当于LME58倍的市盈率。
  此前,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收购芝加哥交易所时作价105.12亿美元,市盈率为57.2倍,纽约证券交易所收购泛欧交易所时作价98.3亿美元,市盈率仅为32.3倍。
  对于竞购价,港交所有自己的理解。总裁李小加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比喻,原来的LME就好比社区里的会所,股东就是业主,所有会所收费低。现在,我们通过收购把会所的运作商业化,收入也将随之而提高。因此对这个“会所”的估值不能基于过去,而要着眼未来。对于未来的业务,在李小加看来,有几个看点。在2015年之前,LME将建成自己的清算平台,预计这一业务将会提高LME的净利;更具宏大的计划,是吸引中国的交易商,在LME的平台推出人民币计价的交易,若与港交所正计划推出的人民币期货业务形成合力,两个产品推出并做大,带给港交所的回报不可估量。
  交易已经过去近一周,李小加仍每天关注港交所的股价,说明其在意股东们对收购的看法。他表示,一般收购,在短期内收购方都可能会面临股价下跌的局面,因为要短期融资,摊薄利润。
  为筹措收购资金,港交所选择了四家银行准备为其提供过桥贷款,从国家开发银行(CDB)、德意志银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和瑞士银行取得短期和长期贷款融资合计至少11亿英镑(折合约132.14亿港元),未来港交所将通过发行股票及债券再融资的方式,偿还部分或所有贷款资金。
  其中,国开行提供的长期贷款,在利率上更具备竞争优势。港交所的一位人士透露,港交所选择多家银行,是防范欧债危机及国际市场动荡,导致有的银行届时可能提供不了贷款而做的特别安排。德意志银行、汇丰和瑞银,也将成为港交所再融资的承销商。
  不过国开行的身影,还是引起海外尤其是英国媒体质疑,认为港交所的收购有中国政府的意图,LME不应卖给港交所。
  李小加表示,港交所是在英国的判例法系与国际化的金融体系下发展的,独立运作,决策不会受内地影响,相信对港交所的独立情况,再也没有谁比英国更了解了。
  实际上,目前FSA市场部门主管韦奕礼,此前就曾担任过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主席,对港交所的运营较为熟悉,因此,FSA对港交所的判断将不会受到媒体的影响。
  对此,FSA的发言人对《财经》记者表示,FSA不会对受管辖机构的所有权变化置评。LME发言人Evans在回答中国因素是否会引发监管当局担忧的问题时,对《财经》记者表示,交易完成后,LME将继续在伦敦运营,并且受FSA的监管。
  “中国故事”挑战
  港交所发展的诸多业务,与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等形成了竞争关系,香港和上海在金融业务上的彼此竞争,往往是中央决策的敏感议题,港交所在政策取得方面有多大的把握仍是最大的变数
  港交所描绘的“中国故事”,虽然依托于中国经济大发展及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但仍然存在不小的挑战。
  如何将LME的业务本地化,推出适合亚洲时区的新产品和服务,通过人民币嫁接LME和亚洲市场(主要是中国)的需求,成为港交所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企业在LME交易有三条途径:一是中国外汇管理局和国资委正式批准了31家可以在海外进行交易的企业,它们中有部分可以跟LME的会员签署协议,进场交易,这类公司基本属于国有大型企业;二是一些在海外有公司的企业,可以通过境外的交易商参与LME的交易;三是通过非监管的期货代理,中国内地的企业通过跟海外的公司签订贸易合同,以贸易公司在海外的头寸参与交易,但这条路径并不符合法律法规。
  中粮期货工业品部副总经理杨英辉称,外汇管制让许多有交易需求的中小企业无法获得美元,内地对在LME进行交易又存在着巨大的需求,现在就看港交所怎么来解决这个矛盾。
  一位接近五矿集团的人士说,部分交易商能够争取到一些外汇,但在实际交易过程中,如需补仓,必须用人民币兑换美元,这个审批需要一个过程,企业不敢用全部的外汇进行交易,限制了它们的交易量。
  此外,港交所还希望能够推出亚洲时区的人民币结算业务、人民币的衍生产品等,这些都是以人民币资本项下开放为重要前提。
  深交所一位人士对于港交所以大宗商品为突破,希望建立人民币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战略安排较为赞许。他说,目前交易所的发展趋势一定要抓住金融衍生品的机会。历史上,LME错过了欧洲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至今留有遗憾。人民币资本项下开放加速的背景下,港交所这个定位非常有远见。
  取得政府许可将内地仓储系统现货交割向LME开放也是港交所必须取得突破的环节。目前,由于政策限制,LME没有在中国内地建立仓储系统,距离中国最近的亚洲仓库分布在新加坡、日本和韩国。因此,中国交易商交割大多数在韩国的光洋完成,少部分在新加坡完成。这给交易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杨英辉说,一方面,新加坡和韩国的仓储有库容的限制,另一方面,运输成本非常高,对于有色金属这个低利润的行业,在运输上花费的成本过高等于丧失了竞争力。
  港交所若能在内地取得政策上的突破,将极大便利国内的金属交易商,但这也意味着将对上海期货交易所带来巨大的挑战。
  接近上期所的人士说,国内的期货交易所已经在测算外汇管制和仓储系统开放后对自己的冲击力有多大。
  金鹏期货总经理喻猛国说,LME进入中国肯定会对上期所的业务带来挤压,但目前上期所部分品种的影响力在上升,可以借助中国实体经济的需求建设更加公平开放的平台,依赖政策保护只会让自己的业务越做越小。
  有接近证监会的人士透露,港交所收购LME后,正在通过一些国有的矿业公司如江西铜业(600362.SH、00358.HK)、五矿集团等交易商,说服相关部委放开LME向中国内地仓库交割金属,允许更多的中国企业去LME交易。
  由此可见,港交所的诸多规划,要看人民币国际化在港发展的情况,以及中国内地对LME开放市场的态度。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经济不出大问题,持续增长的局面能够长期保持,但这点在海内外都有人士担忧。
  此外,港交所发展的诸多业务,与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等形成了竞争关系,香港和上海在金融业务上的彼此竞争,往往是中央决策的敏感议题,港交所在政策取得方面有多大的把握仍是最大的变数。
  本刊记者由曦对此文亦有贡献
  资料
  20世纪末至今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并购活动
  1998年
  全球最大的电子化交易市场——Nasdaq 与美国第三大股票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通过了合并计划,合并为Nasdaq-Amex集团公司。
  1999 年
  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交易所与丹麦的哥本哈根交易所联合,创立了北欧交易所(Norex)。新加坡股票交易所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正式合并成为新加坡交易所。
  2000年
  法国巴黎、荷兰阿姆斯特丹、比利时布鲁塞尔三家证券交易所通过合并方式设立了泛欧证券交易所Euronext。
  欧洲两大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和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在伦敦宣布合并,成立“国际交易所”(International  Exchange,IX)。
  以纽约证券交易所为首,占全球股票交易 60%的十家交易所正式宣布结成联盟,共同商谈建立“环球股本证券市场”(Global Equity  Market,GEM),其成员包括东京、澳大利亚、泛欧、多伦多、墨西哥、圣保罗以及香港交易所等。
  东京证券交易所兼并广岛和新泻两家地方证券交易所。
  香港联合交易所、期货交易所、中央结算所有限公司、联合交易所期权结算所以及期货交易结算公司合并,成立新的控股公司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
  2001年
  纳斯达克在日本成立了“纳斯达克日本”(该市场因运作成本过高,三年后关闭),并控股了一家名为Easdaq的泛欧高科技股票市场。
  2002年
  德国交易所收购证券清算存托公司Clear-Stream的全部股份。
  2003年
  瑞典证交所和赫尔辛基股票交易所合并成OMX。
  2005年
  纽约交易所宣布收购电子交易运营商Archipelago控股公司,合并后的新公司名为纽约证券交易所集团公司。
  纳斯达克宣布收购全美第二大电子交易系统运营商Instinet。
  2006年
  东京证券交易所和韩国证券交易所达成合作关系,并宣布可能在未来合并或交叉持股。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收购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控股公司。
  2007年
  纽约证券交易所和泛欧证券交易所成功合并,在纽交所和欧交所同时挂牌上市,成为全球第一个跨大西洋股票交易市场。
  纽约证券交易所和东京证券交易所达成合作协议,将在公司股票上市、产品和电脑系统等方面进行整合,并最终可能进行交叉持股、逐步实现合并。
  纽约泛欧证券交易所以1.15亿美元收购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5%的股份。
  纳斯达克收购费城交易所、波士顿交易所。
  纳斯达克收购瑞典OMX集团,组成纳斯达克OMX集团。
  伦敦交易所收购意大利交易所。
  美国国际证交所与欧洲期货交易所合并。
  东京证交所购入新加坡交易所4.99%股权。
  德国证交所与韩国交易所签订谅解备忘录,在市场信息、员工交换和新股上市方面进行合作。
  德国欧洲期货交易所收购美国国际证券交易所控股公司。
  2008 年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收购纽约商业交易所控股公司。
  巴西期货交易所收购圣保罗证券交易所
  2009 年
  伦敦交易所收购当地另类交易平台。
  2010 年
  韩国购入新开业的老挝交易所49%股份。
  新加坡交易所全面并购澳大利亚交易所(因政治问题未能成交)。
  2011 年
  伦敦交易所宣布与加拿大多伦多交易所合并(但因民族主义情绪未能成功)
  德意志交易所集团(Deutsche Boerse AG)2月9日宣布,其和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NYSE  Euronext)有关合并的商讨已进入高级阶段;7月7日,纽约泛欧证券交易所股东大会投票通过;7月13日,德意志证券交易所股东批准了该项交易(因欧盟反垄断未能成功)。
  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和大阪证券交易所决定,通过成立控股公司“日本交易所集团”等方式实现合并(待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港交所 Continental Internation archipelago Investment 收购 Investment 港交所 交易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11-9 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