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资料狂人
5139 18

[李宏彬] 李宏彬(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在线访谈活动预提问  关闭 [推广有奖]

运营管理员

巨擘

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9
论坛币
974817858 个
通用积分
41250.1287
学术水平
4617 点
热心指数
3402 点
信用等级
3620 点
经验
636804 点
帖子
9610
精华
140
在线时间
182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5-1
最后登录
2024-4-30

初级热心勋章 初级学术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中级信用勋章 高级学术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特级信用勋章 特级学术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热烈欢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宏彬教授8月30日15:00接受人大经济论坛的在线访谈活动。大家现在可以在下面回复提问。
欢迎大家热烈提问。

PS:的问题提问者会获得50论坛币的奖励
论坛币+免费数据库下载使用+下载次数+期刊网免费畅读+更多权限=成为VIP

在线访谈进行时:https://bbs.pinggu.org/thread-1562320-1-1.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发展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在线访谈 劳动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 8月 在线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收起 理由
yuanforever + 20 --------

总评分: 经验 + 20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资料狂人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8-13 12:00:4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李宏彬,史带经济学讲席教授(C.V. Starr Chair Professor of Economics),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常务副主任。1993年获中国农业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2001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07年加入清华经管学院以前任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教授。

2009年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5年4月荣获由世界发展经济学研究会举办的“关于中国收入分配和扶贫”国际征文比赛一等奖。曾获得斯坦福大学Koret 奖学金(1995至1998年)及斯坦福大学Provost 奖学金(1996年夏)。

主要教授课程 “高级微观计量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学术人才培养计划”,及“新生研讨课”。

在JPE, EJ, ReStat, JoLE, JPubE, JDE, JHR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大量论文。主持了多个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港研究资助局等多家基金资助的科研项目。

是《比较经济学》和《中国经济评论》的编委,《中国农业经济评论》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德国IZA的研究员,北京大学莫里斯经济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并于2006年至2007年间任香港中文大学经济金融中心副主任。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收起 理由
yuanforever + 80 已处理

总评分: 经验 + 8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藤椅
资料狂人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8-13 12:0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期刊论文(国内)
  • “企业家的创业与创新精神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研究》已接受待发表,2009年(与李杏、姚先国、张海峰、张俊森合作)。
  • “中国城市居民的家庭收入、消费和储蓄行为:一个基于组群的实证研究”,《经济学(季刊)》,vol.8, No.4, 1197-1220,2009年10月(与周绍杰,张俊森合作)。
  • “非正规金融与农户借贷行为”,《金融研究》,2009年第4期,PP63-79(与金烨合作)。
  •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效果如何”(与张俊森、朱怿合作),《经济学报》,2008年5月,第三卷辑,83-112页。
  • “相对绩效考核:中国地方官员晋升机制的一项经验研究”(与周黎安、陈晔合作),《经济学报》,2005年6月,卷辑,83-96页。
  • “转型经济中的银行歧视:意识形态,信息还是激励”(与 Loren Brandt 合作),《世界经 济文汇》2005年第2期,1-24页。

期刊论文(国际)
  • "Altruism, Favoritism, and Guilt in the Allocation of Family Resources: Sophie's Choice in Mao's Mass Send Down Movemen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lead article) 118(1), February 2010, pp. 1-38 (with Mark Rosenzweig and Junsen Zhang).
  • "Incentives, Equality and Contract Renegotiations: Theory and Evidence in the Chinese Banking Industry,"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58(1), March 2010, pp156-189 (with Hongbin Cai and Li-an Zhou).
  • "Why Does Spousal Education Matter for Earnings? Assotative Mating and Cross-Productivity,"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27(4), October 2009, pp. 633-652 (with Chong Huang, Pak Wai Liu and Junsen Zhang).
  • "Testing The External Effect of Consumption: the Case of Child Demand,"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44(4), pp. 890-915, fall 2009 (with Junsen Zhang).
  • "Ultrasonic Scans and Sex Ratios in China," Asian Economic Policy Review, 4(1), pp. 121-137, June 2009 (with Hui Zheng).
  • "Winter Heating or Clean Air? Unintended Impacts of China's Huai River Polic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 99(2), pp 184-190, May 2009 (with Douglas Almond, Yuyu Chen and Michael Greenstone).
  • "Mother's Education and Child Health: Is There a Nurturing Effect?"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28(2), pp 413-426, March 2009 (with Yuyu Chen).
  • "Political Connections, Financing and Fir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ese Private Entrepreneurs," (with Lingsheng Meng, Qian Wang and Li-an Zhou)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87, 2008, pp. 283-299.
  • "The Quantity-Quality Tradeoff of Children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Identification Using Chinese Twins," Demography, 45(1), February 2008, pp. 223-243 (with Junsen Zhang and Yi Zhu).
  • "Effects of Longevity and Dependency Rates on Saving and Growth: 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Cross Countries," (with Jie Zhang and Junsen Zhang),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84(1), September 2007, pp. 138-154.
  • "Economic Returns to the Communist Party Membership: Evidence from Chinese Twins," (with Pak Wai Liu, Junsen Zhang and Ning Ma), Economic Journal, 117(523), October 2007, pp. 1504-1520.
  • "Do High Birth Rates Hamper Economic Growth?" (with Junsen Zhang),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89(1), February 2007, pp. 110-117.
  • "Incentive Effects under Contract Renegotiation: Evidence from the Chinese Banking Industry," (with Scott Rozelle and Li-an Zhou),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15(1), March 2007, pp. 109-124.
  • "Income, Income Inequality and Health: Evidence from China," (with Yi Zhu),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34(4), December 2006, pp. 654-667.
  • "Why Do Entrepreneurs Enter Politics," (with Lingsheng Meng and Junsen Zhang), Economic Inquiry 44(3), July 2006, pp 559-578.
  • "Political Turnover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The Disciplinary Role of Personnel Control in China," (with Li-An Zhou),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89(9-10), September 2005, pp. 1743-1762.
  • "Banks and Enterprise Privatization in China." (with Loren Brandt and Joanne Roberts),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21(2), October 2005, pp. 524-546.
  • "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the turnover of provincial leaders in China." (with Ye Chen and Li-an Zhou), Economics Letters 88(3), June 2005, pp. 421-425.
  • "Insider Privatization with a Tail: The Screening Contract and Performance of Privatized Firms in Rural China," (with Scott Rozell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lead article) 75(1), October 2004, pp 1-26.
  • "Government’s Budget Constraint, Competition and Privatiz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s Rural Industry,"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31(3), September 2003, pp. 486-502.
  • "Bank Discrimination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Ideology, Information or Incentives?" (with Loren Brandt),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lead article) 31(3), September 2003, pp. 387-413.
  • "Privatizing Rural China: Insider Privatization, Innovative Contract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ownship Enterprises" (with Scott Rozelle), China Quarterly 174, December 2003, pp. 981-1005.
  • "Reversing Privatization as a Screening Mechanism," Economics Letters 78, February 2003, pp. 267-271.
  • "Saving or Stripping Rural Industry: an Analysis of Privatization and Efficiency in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460, (with Scott Rozelle), 2000, pp. 1-12.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收起 理由
yuanforever + 60 根据规定进行奖励

总评分: 经验 + 6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板凳
梅子黄时雨1234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8-15 11:12:3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国内很多学者认为 “刘易斯拐点”已到来,中国经济即将进入一个劳动力短缺所导致的低速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被倒逼调整的阶段,我想请问李教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已有 1 人评分论坛币 收起 理由
资料狂人 + 50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论坛币 + 5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报纸
sewind_tj 发表于 2012-8-15 12:05:4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李老师:
您好!
看到您给小孩子们上的《经济学(喜洋洋与灰太郎版)》,深知您对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一贯追求。
我的问题是:
“资本深化过度”一直是计划经济的显著特点,其造成大量的资源错配,以及经济增长与人民福利的脱节,那么造成“资本深化过度”的主要原因有那些呢?我的观察是地方ZF征税的冲动和“扭曲之手”,不知道对不对,或还有那些因素?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如果研究者一个主题(尽管已经有很多文献),有什么可能的或好的切入点吗?如果有这个切入点,你能不能推荐1-2篇关于这个切入点近期文章呢?谢谢您。
已有 2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yuanforever + 80 分类
资料狂人 + 50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经验 + 80  论坛币 + 50   查看全部评分

善待你一生!
让网络基于真人的故事!

使用道具

地板
henry103 发表于 2012-8-15 13:15:4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李老师:
您好!
请问你对金融,电力,电信等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怎么看?不知道世行今年的中国继续市场化报告能否在中国进一步推行?谢谢.

使用道具

7
小小忍者甲 发表于 2012-8-15 15:11:0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请问:1,关于计划生育的效果问题,区分农村和城市吗?
      2,高生育率对经济发展的有影响吗? 如果有主要是从哪些方面影响的?
      2,农村农户之间的借贷行为的多寡与什么因素相关? 影响这一现象出现最主要因素是哪个
      
希望  学习   坚持   汗水  坚韧

使用道具

8
songbaolin 发表于 2012-8-15 21:18:2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李老师你好:
我想请教您两个问题1、为什么要支付老龄工人比其边际产品更高的工资?2、为什么在经理人员之间的生产率的微小区别却导致很大的工资差距?谢谢
已有 1 人评分论坛币 收起 理由
资料狂人 + 50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论坛币 + 5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9
Mertesacker 发表于 2012-8-15 22:39:4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李老师您好
今年暑假人大的会上听过您报告的论文,受益匪浅。

我的问题是:中国在过去20年间(1990-2010)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平均年GDP增长率超过了10个百分点。然而,这20年间的期望寿命仅仅增长了3.8岁,由68.9岁增加到72.7岁。在控制了初始GDP与初始预期寿命的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增长给寿命带来的回报率仍然低于很多国家。
   1.这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
   2.您是否认为我国在医疗和医保上投入低?
   3.有没有证据表明:在医疗和医保上的投入,会增加期望寿命,从而因为一国增加了人口与老龄化而导致了对经济的抑制?
   谢谢
已有 1 人评分论坛币 收起 理由
资料狂人 + 50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论坛币 + 5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10
Mertesacker 发表于 2012-8-16 12:29:5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Mertesacker 发表于 2012-8-15 22:39
李老师您好
今年暑假人大的会上听过您报告的论文,受益匪浅。
如果问题3成立,并且问题2确实投入低。
    那么能不能这么理解:在有选举和自由媒体的多党制民主中的ZF,有强烈的政治激励因素去为百姓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因为ZF官员也同样面临着“政治市场”上的激烈竞争,而民主制度下的选民就是其绩效评价者。在这一点上,非民主国家与民主国家存在着很大差异,ZF官员的晋升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上级的意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官员能否得以升迁,主要取决与他为上级输送的资源。并且通常医疗投资的回报是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因此非民主国家的官员自然的走向了狭隘的发展道路,而忽视了对医疗的建设。
    甚至可以认为,非民主制度下的官员从自身利益出发,自然的对医疗和医保持一种消极态度。类似阿马蒂亚森的结论“民主国家从来没有饥荒”。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 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