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jdzz
8893 19

[其他] 资产专用性一定会引起敲竹杠吗? [推广有奖]

教授

15%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5008 个
通用积分
287.4473
学术水平
13 点
热心指数
15 点
信用等级
9 点
经验
24722 点
帖子
794
精华
0
在线时间
80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2-4
最后登录
2024-1-17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很多学者试图证明,理论模型+实证,实际上太简单太搞笑了。若敲竹杠一方预期敲竹杠的交易费用大于能攫取的租值,他一定不会选择敲竹杠。现实中这种现象很常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资产专用性 敲竹杠 一定会 专用性 交易费用 模型

沙发
边际自由人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9-25 17:49:5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很多学者试图证明,理论模型+实证,实际上太简单太搞笑了。”请问哪里简单哪里搞笑了,您真的读懂了吗?难道您看到的文章都是国内三流期刊的垃圾文章?
制度经济学从没有说过资产专用性“一定”会引起敲竹杠,经济学里也没有“一定”。您所谓的交易费用会阻碍敲竹杠的道理,其实就是比较敲竹杠的保留收益(由交易双方之外的市场所决定,也即如果对方不买或不卖该商品,那么我从市场上另找交易者时得到的收益)。这是敲竹杠问题的基本tradeoff,也是经济学成本收益分析的基本原理。不知道您的意思有没有超过这个基本原理。
不敲竹杠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长期交易的需要、声誉。

使用道具

资产专用性无非就是它所有者谈判时的筹码减少了而已,不一定就被敲竹杠啊

使用道具

板凳
jdzz 发表于 2012-9-26 12:11:4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边际自由人 发表于 2012-9-25 17:49
“很多学者试图证明,理论模型+实证,实际上太简单太搞笑了。”请问哪里简单哪里搞笑了,您真的读懂了吗?难 ...
谢谢您的回答!您说的“比较敲竹杠的保留收益”就是所谓的outside option 吗?我的意思是敲竹杠也有交易费用的,最直观的就是耗费口水。保留收益是选择其他交易的最高收益,除了要考虑这个,是否还要考虑敲竹杠本身的成本,即交易费用?
您以前回答过我说交易费用分析制度玄而又玄,有了资产专用性就有了分析交易费用的落脚点。我一直不理解玄在哪里,落脚点又在哪里。交易费用无非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权利划分而需做出的支付,战争需要武器,武器开支就是交易费用。因为竞争无处不在,交易费用自然到处存在,使得这个概念包含广泛,但何来“玄而又玄”之说?
资产专用性的存在使价格机制不易发挥作用,增加了诸如讨价还价的费用。算是一个来源,为何说是“落脚点”?

使用道具

报纸
边际自由人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9-28 00:52:2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jdzz 发表于 2012-9-26 12:11
谢谢您的回答!您说的“比较敲竹杠的保留收益”就是所谓的outside option 吗?我的意思是敲竹杠也有交易费 ...
我的玄而又玄是说人们对交易费用的认识是一个黑箱,很多因素都归结于交易费用,但是又说不清交易费用具体是什么如何来衡量。比如,您对交易费用的理解就是一家之言,非常不清楚,也不是很正确,武器开支怎么算是交易费用?!
威廉姆森最大的贡献就是创立交易费用经济学,使用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来刻画交易并度量交易费用,使得交易费用的认识变得具体。这也是我所谓的“资产专用性使得交易费用有了落脚点”的意思。

使用道具

地板
jdzz 发表于 2012-9-28 19:41:5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边际自由人 发表于 2012-9-28 00:52
我的玄而又玄是说人们对交易费用的认识是一个黑箱,很多因素都归结于交易费用,但是又说不清交易费用具体 ...
比如,您对交易费用的理解就是一家之言 ”——
不是一家之言,是延续了经济学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我再说说我对经济学的基本看法,有点长,在那个长文里也基本说到了,希望您这次认真过目并认真思考:
经济学无非是成本收益分析,这点没有异议吧。分析成本收益总得有个落脚点,经济学假设行为主体都是分析“自我”的成本收益,即自私的假设。为何会有成本收益之说?是因为现实世界的基本局限就是稀缺,行为人需要有所选择,每一个选择项下都有得有失。人们在做选择决策时,总是选择收益最大的选项,未被选择的最大收益就是成本。
(有一点需要注意,为了让经济学成为一门可验证的科学,必须让所有的成本收益都来自于现实世界,这意味着对选择主体的主观上的假设,即主观决策过程需要极为精简,这就要求行为人的自私是一种绝对的理性,即他总能比较出自己成本收益是什么,人的任何行为都在理性地比较成本收益。当然这会引起反驳,说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没有足够强大的计算能力,没有足够的信息等等。这种说法当然谁都明白,但不应该以如此视角看待。所谓的“有限”正是现实世界中稀缺的表现,是一种成本。为符合科学的要求,必须从现实中寻找这种稀缺引起的成本是什么。如果在理性假设上质疑、开刀,对于不好解释的现象就说人在做决策时无法很好地比较成本收益,这其实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表现。——当然,现实局限非常复杂,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经济学家需要多在现实中奔波调研寻找,努力发展观察现实世界的方法,就像科学家在努力改进观测仪器一样。对于一些类似的、稳定的现象,为简化分析,可以对现实做适当假设,但不能轻易地(不是说绝对)像假设有限理性一样拿主观的东西开刀,搞一刀切(每个人的有限理性,就像偏好一样,都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主观无法验证的东西要转到客观可验证的事实去看(任何人都无法否认,很多文献的模型其假设之间都潜藏着相互冲突之处。这就是为了更方便运用数理方法,而怠于观察现实所做的取舍。当然我不反对合理使用数理逻辑。))
如果现实不是稀缺的,经济学就不存在;如果现实世界中人们都是独居,经济学只局限于分析纯粹个人选择那么将会非常简单。经济学的复杂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关系。人类的先天素质决定了需要组成社会相互交往、合作才成生存繁衍并繁荣发展。交易是合作手段之一,人与人之间的很多行为都可从交易——相互交换物品以提高收益——的角度看。科斯以前的经济学最强调的应该就是这个方面。当然人类还有其他合作方式。科斯以前的经济学也知道市场竞争,竞争、交易提高社会福利,亚当斯密已说得很清楚了。
——但是,科斯以前的人经常忽视的一点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并不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人都想获得物品,现实又是稀缺的,必然产生对物品权利的划分问题,这就是竞争的原始定义。竞争和权利划分本身就会带来物品的损失或者说耗散,这就是交易费用!武器开支当然是交易费用,而且是非常典型的一种。科斯无意中引入了交易费用的概念,但他的最初定义是狭隘、直观于市场交易的。由于任何人在多数情况下都要和其他人打交道,在追求物品衡量成本收益的过程中必然权衡包括竞争引起的交易费用在内的各种成本收益——两个男生同时追求一个美女,但如果其中一个人比较弱小,竞争带来的费用太大,他可能就会退出这个选择。
竞争物品权利的费用可能非常高,以至于使一个人、一个国家由盛转衰,甚至毁灭。理性的人会权衡各种竞争方式,选择交易费用最低的一种。他们不会无休止地使用丛林法则混战下去,而是尽可能形成一种相互认可的对物品权利的划分方式,以最大程度减低交易费用,这就是产权、合约和制度的由来。交易费用也就等同于制度费用。有了产权的明晰规范划分,市场交易的广泛开展成为可能,市场制度就建立起来。理性的个体会在不同的客观局限下选择不同的合约方式,形成不同的制度。

对于以上分析的逻辑,无可辩驳,是一以贯之的。经济学的各种具体分析就应该在这个主线下展开。威廉姆森继承康芒斯的哲学观点,把交易当做基本的分析单位,能分析出有意义的结果,但这种视角并不是很自然很符合人的思维规律。其实按照以上所述,继承经济学的传统路径即可:自私—稀缺—成本收益—社会—竞争—交易费用—合约、制度。交易费用这个概念涵盖确实很广,但成本这个概念涵盖更广,你能说成本是虚的、抽象的吗?您听说过有给成本这个概念加一个什么维度吗(到底啥算维度)?有这个想法恰恰是没有真正理解成本的概念。资产专用性确实是产生交易费用的一个来源,也有可能因此形成纵向一体化和企业。但用它来堂而皇之、正儿八经的解释企业的真正来源,显得有些滑稽,科斯对此也有过批评。

以上的分析,如果您没有心服口服,请继续辩驳,我会继续反驳。

使用道具

7
边际自由人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9-29 01:04:1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jdzz 发表于 2012-9-28 19:41
“比如,您对交易费用的理解就是一家之言 ”——
不是一家之言,是延续了经济学最基本的思维 ...
不做评论。你就当我心服口服了吧。

使用道具

8
jdzz 发表于 2012-9-29 09:08:51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边际自由人 发表于 2012-9-29 01:04  不做评论。你就当我心服口服了吧。
其实我想说的基本点就两点,第一,必须假定人能完全比较成本收益。若假定不完全能比较,就有点不可知论的意思了。必须把所有的“限制”之类都归为成本,这样一是使逻辑统一起来,二是把不可知的主观方面转为可知的局限。虽然局限条件太多难以找全,但这正是科学的发展方向。第二,交易费用仅是竞争划分权利引起的成本而已,是追逐某一种物品必须放弃的另外的物品,无主竞争必引起租值消散。因此并无黑箱可言。以交易为单位分析交易费用是狭隘的,市场交易费用,包括讨价还价,寻找价格信息等等无非是竞争和划分权利的一种,是科斯最初提出时想法还不尽成熟的表现。广义的交易费用就是制度费用。人们不可能无限制让租值消散下去,必形成合约和制度。制度费用就是竞争引起的费用的最小化。仔细想想,所谓新古典传统和新制度的思路是否一脉相承?

使用道具

9
边际自由人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9-29 18:09:0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jdzz 发表于 2012-9-29 09:08
其实我想说的基本点就两点,第一,必须假定人能完全比较成本收益。若假定不完全能比较,就有点不可知论的 ...
第一,人并非完全理性,这不是不可知论;第二,您对交易费用的理解值得商榷,顶多算是一家之言,对交易费用的理解仁者见仁(这也是我关于“玄乎”和“黑箱”的意思),建议你看威廉姆森关于交易费用的文章,他才是这方面公认的权威。不要错用概念。第三,新制度经济学是新古典的传承。

使用道具

10
jdzz 发表于 2012-9-29 19:12:4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边际自由人 发表于 2012-9-29 18:09
第一,人并非完全理性,这不是不可知论;第二,您对交易费用的理解值得商榷,顶多算是一家之言,对交易费 ...
人脑当然有各种局限。但就像我前面所说,为让人的行为是可认识的,必须假设人类能比较各种成本收益。理性的局限体现的是一种稀缺,成本,必须在现实世界中观察,假设也是对现实世界的谨慎简化。如果假定了人没有能力充分比较成本收益,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都出来了。
换个角度,你马上会赞同。明明登月很好玩,为什么不登月玩玩?当总统很有荣誉感,为什么理性的人不去当?哈佛是名校,也很喜欢学习,为什么理性的人不去上?同样,本来与某个企业的合约关系可以处理得更好,为什么不去做?不是非理性和有限理性,而是成本的约束,稀缺的约束!要真正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到现实世界中去考察各种约束,寻找一个人面临的收益成本。有些现象逻辑并不复杂,没必要大量使用数理模型。而用一大堆基于主观假设的有限理性建模,解释不了任何现象!做的好就是理性,做的不那么好就是有限理性,做得差就说是非理性,这样的经济学家谁都不需要!
一句话,人是完全理性,但存在各种稀缺的局限,使人的行为看起来不那么“理性”,甚至“非理性”。经济学家应担当起本来的职责,寻找各种成本约束。这样才算走上正轨。交易费用说得已经很明了了。一个现象从很多角度去认识都有一定合理性。但概念的定义要符合一贯的理论体系,符合认知规律。
有时相信权威重要,有时怀疑权威很重要。像经济学这样并非非常成熟科学的学科,最好对权威保持怀疑。因为他们通常是目前这个学科不成熟和不科学始作俑者。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4 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