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qi509
4853 56

何为“劳动价值”? [推广有奖]

21
qi509 发表于 2012-12-18 18:12:25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langbo5011 发表于 2012-12-18 18:01
马克思从来都没有直接地谈论劳动与价值的关系,他是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劳动与价值的关系。          其实 ...
那满世界的“劳动价值”“劳动价值”这个词是从哪里来?

使用道具

22
langbo5011 发表于 2012-12-18 18:40:0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把劳动与价值直接连在一起,或者让劳动(或劳动时间)直接等于价值,这些都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也是故意栽赃给马克思经济学的不轨行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来都不讲劳动的价值,只讲劳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创造价值。

使用道具

23
qi509 发表于 2012-12-18 18:50:33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langbo5011 发表于 2012-12-18 18:40
把劳动与价值直接连在一起,或者让劳动(或劳动时间)直接等于价值,这些都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也是故意 ...
那你何不新开一贴,告诉世人:马克思从来都没论述过“劳动价值”?也从来没有过什么“劳动价值论”?

使用道具

24
qi509 发表于 2012-12-18 20:03:10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clm0600 发表于 2012-12-18 19:10
早就告诉你了,自己看。
我在带着你丢人难道你看不出来?

使用道具

25
qi509 发表于 2012-12-18 20:39:33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clm0600 发表于 2012-12-18 20:34
你都把人丢到家了。

居然琢磨出来一个“劳动价值中的价”,真可悲。
是呀,连帖子都看不懂。真可悲!

使用道具

26
langbo5011 发表于 2012-12-18 21:45:2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劳动价值论”是对马克思价值理论并不严谨的称呼,马克思也没有用它称呼自己的理论,它严格地应称为“抽象劳动价值论”或“商品生产劳动价值论”。

使用道具

27
qi509 发表于 2012-12-19 07:51:34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langbo5011 发表于 2012-12-18 21:45
“劳动价值论”是对马克思价值理论并不严谨的称呼,马克思也没有用它称呼自己的理论,它严格地应称为“ ...
你真逗!

使用道具

受到警告 28
实验人生 发表于 2012-12-19 10:35:1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提示: 受到警告  赫赫铭儿0 灌水 2012-12-19 10:40
挺费解的哈

使用道具

29
prince_ssl 发表于 2012-12-19 11:28:3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学习了

使用道具

30
langbo5011 发表于 2012-12-20 18:06:0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对于价值理论,学人们存在严重的分歧。但是,这些关于价值的争论都忽视了价值的对象——财富。因此,所有的价值理论都是“财富价值论”的一个分支,也是对财富的不同评价尺度。
    人类该如何去评价财富呢?这可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将财富和资源进行区分。那些满足人类需求的消费物可以分为资源和财富两大类:所有自然存在的消费物都叫资源(比如泉水、野果、鱼虾等),它们的特征是都具有天然的使用价值或自然效用;而财富是由人类对效用不足的资源在增加人造效用后改造而成的(比如自来水、种植水果、圈养鱼虾等),它们的特征是在自然效用上增加了人造效用。因此,财富的本质是在资源的自然效用上所增加的人造效用。虽然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的作用巨大,但是自然资源却不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只有财富才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进步的过程也就是需求对象从资源逐步进化为财富的过程,财富也因此成了人类存在的重要经济基础。如果人类失去了财富,我们就只好退回到原始的动物状态。
    财富的创造会同步表现在两个方面:满足需求表现为实现主体的要求;增加效用表现为创造客体的功能。因此,需求与效用是分别从主客两个方面观察财富创造这一过程的两种结果。财富的效用是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存在的,或者讲,客体的功能是相对于主体的需求而出现的。由于效用的形成必须依赖于主体的意志,对效用的计量也就会出现捉摸不定的变数。 例如:当一个人吃馒头时,第一个馒头具有高效,第二个馒头开始减效,第三个馒头低效,第四个馒头无效。因此,每个馒头的效用都难以确定。对于不同人的主观意识和不同品种的财富,效用的主观性更会让这种评价非常 困难。请问:五个馒头,四张凳子,三本书,两剂药,一场电影......对于不同的人的效用值各是多少?时至今日,学者们也没能发明出一种可以涵盖不同财富和代表不同人需求的效用计量单位,而只能采用各类财富的物质量近似地去表示它们的效用值。例如,馒头填饱肚子的效用值是几个、几两等与效用没有直接关系的物质量。用物质量去表现效用量是人类的一种无奈,这也是效用尺度具有缺陷的本质表现。因此,边际效用论者用能反映人体需求生理极限的边际效用去改善这一缺陷。但是,边际效用论不能对所有的财富进行评价(主要是没有生理极限限制的财富),不能对不同品种的财富进行统一评价,不能将所有财富的效用值综合为一种尺度。在必须评价财富的自然功能时,人类只好采用财富的物质量粗略地评价着财富的效用。财富的第一功能是它的自然功能,是能够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的功能。因此,人类评价财富的第一种尺度也就是自然性的效用尺度。虽然效用是人类对财富功能最自然最直接最简单的认可,但它是一种主观意识很强的评价结论,它所评价的效用值会随着主观需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对于不同人的主观意识和不同品种的财富,效用的主观性会让这种评价非常混乱。
    效用尺度较适于对单品种同单位的财富进行分割计量和分配,却不适于对多品种多单位的财富进行分割计量和分配。十个馒头平分给两人吃,每人可以吃五个馒头。如果将一辆车.一台电视.一套衣服.一张台子.三只碗.一双鞋平分给两个人,每个人就不知应得多少了。后来,聪明的人类发明了一种对不同品种财富统一计量的方法,那就是先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并将这一共性作为计量单位。比如:我们将五件上衣与八条裤子进行加总,它们的总和即不是13件上衣,也不是13条裤子。怎么办呢??找它们的共同特征。由于上衣和裤子都是布做的,它们的共性就是布制品,我们用布的耗量就可以进行加总了。如果上衣用布2米,裤子用布1.5米,那么五件上衣与八条裤子共用布22米。但是,这一方法仅限于布制品,在面对所有的财富时又如何统计呢?是经济人发现了更合理的方法:由于任何财富都含有人造效用,它们都属于劳动产品。因此,用生产这些财富的劳动时间去计量所有的财富,才是最合理最统一最简便最科学的计量方法,这就是劳动作为价值尺度的方法,可以称它为评价财富的第二尺度,也就是经济学中的价值尺度。在简单的生产过程中,效用尺度可以满足一般计量的需要。在财富的交换过程中,评价的尺度必须同时满足对多种财富的计量,评价的尺度就必须具有统一计量的特性。由于效用的计量单位采用效用物的物质量,而这些物质具有千千万的品种,所以效用的计量单位也有千千万个。比如:个、件、只、公斤、米、升、部、台······它们都是些单名数,它们的差异同时表现在质和量上,在不同单位的财富之间就不能进行加总。当把财富的效用单位转化为财富的价值单位后,虽然它们都是些复名数,但是它们之间的差异只表现在量上,可以进行同质财富的对比,也能进行加总了。效用是人类从财富自然性功能的角度评价财富的尺度,是人类评价财富的第一尺度。价值是人类从财富社会性功能(即交换功能)的角度评价财富的尺度,是人类评价财富的第二尺度。当一个人或一个集团在独自完成生产和消费时,他或他们对财富的评价可以比较粗略,只要采用第一尺度就行了。只有当财富在不同利益的人之间交流时,他们对财富的评价才需上升到精确的高度,必须采用第二尺度。这是自然性效用评价与社会性效用评价因计量方式不同而必须分开的理由,同时也造成了财富交流的两种形式:单向交流(劳动者对消费者的无偿供应行为)和双向交流(劳动者之间的有偿交换行为)。在不同的交流行为中,人们用效用尺度计量单向交流中的财富,而用价值尺度计量双向交流中的财富。因此也形成了两种交流的本质差异:无偿行为不计个体利益,有偿行为计较个体利益;无偿劳动没有产权,有偿劳动必须明确产权。不过,价值尺度是从效用尺度中分化出来的财富评价尺度,是弥补效用尺度个体主观性再加上社会客观性的辅助尺度。只是在价值尺度出现以后,计较个体利益的交换行为才能普及,劳动产品才有了权属,生产资料才能正当地配置给生产者。
    财富的自然特性体现了人与物的自然关系,而财富的价值特性则体现了不同劳动者的生产关系。把财富的自然特性混同于它的社会特性,这是一种本质性的错误。效用可以在效用体中独立地存在,也是每件财富对人类的需求独自就能产生的功能。但价值就不能独自存在,它至少是两件价值物所共有的特性,它表现了两个劳动者在两件商品上的对应关系。所以,“一个商品的价值性质通过该商品与另一商品的关系而显露出来。”(“资本论”第一卷64页)由此看来,价值特性不能出现在一件商品体中,而是同时出现在几件商品和它们的交换关系中。价值必须是几件商品的共性,效用只能是商品的个性。由于商品具有价值这种共性,它才能具有社会交换的功能。谁都不可能从一件商品的效用中去看到价值的存在,而只能从几件商品的对应关系中才能发现价值的存在。效用论者从一件商品的自然特性中去找寻它的价值特性,这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做法。由于效用是商品的个性,才会出现效用递减的现象。价值就不会数量递减,它只能表示一种等同的东西。相互的等量才会形成价值。
   为了评价商品的自然效用人类采用了效用尺度,为了评价商品的社会效用人类采用了价值尺度。但是,效用尺度仅仅体现了个人对财富的分散评价,这种评价的结论只能被个人所认可,只能对个人具有评价效力。以价值为尺度的评价就可以体现社会对财富的综合评价,这种评价的结论就可以被社会所认可,并且具有社会的评价效力。商品必须具有社会性,而“这种本性本身不能从‘效用原则’中虚构出来”,(同前669页注)只能由商品的价值功能产生。由此,代表着价值评价结论的货币也就具有了社会的效力,并产生了支撑经济权利的巨大功能。“两个商品的价值关系为一个商品提供了最简单的价值表现。”(同前62页)虽然价值是某一商品的特性,但价值形式必须表现在与之对应的价值体上。商品本身的效用形式根本无法表现自身的价值形式,它的价值形式必须表现在对应商品的效用形式上。因此,任何的价值形式必须含有两种商品,并组成一个复名数。比如:一件上衣的价值表现为40斤米,40斤米的价值表现为50元钱或1.25元/斤。在价值的表现形式中,前一个商品是相对价值,后一个商品是等价物。在价值的完成(货币)形式中,前一个是被表现的商品,后一个是表现价值的货币。价值形式的结构由两种商品的效用单位组成,价值的计量单位也是两种效用单位组成的复名数。而商品的效用形式只有一个商品,它的计量单位也只是一个单名数。比如:米的效用形式是40斤米,衣的效用形式是一件衣。“每一种有用物,……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同前48页)而“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同前50页)商品的效用要用质和量两种角度才能区分,商品的价值只用数量一种角度就能区分。虽然商品的效用形式是一个单名数,但由于它的计量单位难以统一,就存在双重的差异 但是,社会性的价值尺度必须以自然性的效用尺度为基础,只有在财富的交换中才需采用这种具有社会性的尺度。马克思讲:“作为使用价值的使用价值,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3卷16页)其实,效用尺度是自然科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的财富评价尺度,而价值尺度仅仅是经济学才采用的尺度。那些斤斤计较精打细算的人都是潜在的经济家,只不过他们的观念被局限于满足个人主体需求的效用范围之内。是个人经济学的杂念让这些理论不能成为通行社会的经济学,也由于社会性的价值尺度的出现才产生了经济学家。为了让价值尺度规范化,经济学家们才把价值的内容规定为抽象劳动,并归纳为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总劳动/该商品的社会总量)。由于社会总量很难统计,人们就用生产该商品的成本(企业生产该商品的总劳动/企业生产该商品的总量)去评估价值的量。其实,想准确计量商品价值量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而那些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人就用最简单的第一尺度去替代很抽象的第二尺度。只有当我们从社会的高度,特别是从财富交换的环境中才能发现价值概念和找到它的本质。但是,价值并没有内在的具体实体,而只有在不同财富对比中必须外在表现的抽象实体。而且,它的表现形式是以对方财富的效用量去间接表现自身的价值量。因此,价值量的表现形式只能借助于现实的物质量。看来,我们永远也看不到纯洁的价值表现,只能由意识去抽象地感受它。因此,价值的表现才非常抽象而难以捉摸。我们总讲:劳动是价值的本质,但马克思却讲:劳动本身没有价值。我认为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无偿劳动没有价值,有偿劳动才有价值;具体劳动不能表现为价值,只有当它转化为抽象劳动后才能表现为价值;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要表现为价值,只有那部分用于交换的劳动才需转化为价值;为了整体利益的劳动只需用粗略的效用尺度去评价,为了个体利益的劳动才需用精确的价值尺度去评价;一般的直接单向自然变换的劳动没有价值,特殊的间接双向社会变换的劳动才具有价值。用“资本论”的术语讲:一重性劳动没有价值,两重性劳动才有价值。价值形态的财富只是人类财富中的一部分,财富的双向交换也仅是所有财富交流中的一部分。因此,完全的市场经济或完全的价值社会是不存在的,而只存在市场(商品)经济与计划(产品)经济的组合体。只不过是,有的国家市场多一点,有的国家计划多一点。当市场经济危机时就要国家计划经济去调整,当国家经济超载时就要市场经济去平衡。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30 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