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choudh
3741 10

马克思主义体系的逻辑主线 [推广有奖]

  • 1关注
  • 26粉丝

仇老师

教授

96%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988 个
通用积分
4.0545
学术水平
177 点
热心指数
166 点
信用等级
133 点
经验
29308 点
帖子
803
精华
0
在线时间
108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1
最后登录
2020-4-18

choudh 发表于 2013-7-2 08:06:48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包括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理论体系,但是,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存在一个基本的思想路线和一条非常清晰的逻辑主线。要想全面深刻地了解马克思主义体系是否科学、是否严谨,只要认真剖析这条逻辑主线就一目了然了。马克思主义的思维路线就是“从时间角度看价值,从价值角度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主线就是由如下几个基本论点组成的:
   基本论点之一:劳动量由劳动过程所经历的劳动时间来确定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的具体形式是千差万别的,不同劳动形式之间唯一可以比较的,是它们都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即劳动时间是一切人类劳动的基本通性,因此可以用劳动时间来度量不同劳动形式的人类劳动量。
  显然,许多形式的人类劳动(特别是脑力劳动和生理力劳动)所表现的时间特性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波动性,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生产领域、不同劳动条件、不同劳动形式之间的劳动所表现出的时间特性具有很大的波动性、模糊性和偏差性,因此采用时间形式来度量劳动量具有很大的波动性、模糊性和偏差性。
  统一价值论认为,人类劳动的通约性不只是时间,任何劳动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通约性,那就是“消费补偿通约性”,即任何劳动者在劳动前后或以及劳动过程中都需要消费一定数量和一定形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用以补偿劳动者在体力、脑力和生理力上的耗费,而且劳动条件越差、劳动强度越高、劳动复杂度越高,所需要补偿消费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量就越多,具体体现为:劳动者的劳动量(或劳动价值量)付出越多,他所消费的食物的营养价值就越高,所使用的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质量档次就越高,所需要耗费的培养教育费用就越高。可以证明,采用“社会必要补偿性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 来度量劳动价值,具有更强的合理性和更高的准确性(详见拙文“劳动价值的度量方法”)。
   基本论点之二:劳动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条件下,以不同的劳动强度、不同的劳动复杂度、不同的劳动熟练度,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可以生产出不同数量和质量的商品,创造出不同数量的劳动价值,因此需要确立了一个“标准的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劳动价值的基准尺度,即劳动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在一般劳动条件下,一般劳动强度、一般劳动熟练度和一般劳动复杂度的劳动者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对于较为恶劣的劳动条件、较高劳动强度、较高劳动熟练度和较高劳动复杂度的人类劳动,将以一定的倍数关系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显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一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蕴含的实际价值量是不同的,显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蕴含的价值量将会越来越高;二是,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蕴含的实际价值量也是不同的,显然,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蕴含的价值量必然要高;三是,不同的生产领域,同一生产领域的不同劳动岗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蕴含的实际价值量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异,显然,知识含量越高、风险越大的生产领域,其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蕴含的价值量必然要高。因此,采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价值度量的基本尺度具有极大的模糊性、局限性和偏差性。
  统一价值论认为,人们消费各种各样的生活资料,虽然在主观动机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主观需要,但在客观目的上是为了维持和发展自己的劳动能力,更直接的意义是为劳动过程积累必要的劳动潜能,通常把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转化为劳动潜能的过程称为消费;劳动者在生产系统中通过具体的劳动方式,把劳动潜能释放出来并转化为劳动价值。通常把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价值的过程称为劳动;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价值与生产系统中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并作用于劳动对象,同时转化为使用价值凝聚于产品之中,通常把劳动价值向使用价值的转化过程,称为生产。由此可见,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劳动潜能的释放量,而劳动潜能的释放量又取决于劳动者用形成劳动潜能所需消费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量。因此,劳动量可以采用“补偿性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来进行度量。劳动价值就是“社会必要劳动量”,即一般消费熟练度和一般劳动熟练度的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量,因此劳动价值可以采用“社会必要补偿性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来进行度量。拙文“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层次结构及其逻辑关系”指出,温饱类使用价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化食物能量,安全与健康类使用价值又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温饱类使用价值,人尊与自尊类使用价值又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安全与健康类使用价值,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又可折算成一定的人尊与自尊类使用价值,总之所有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都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化食物能量,其度量单位就是能量单位:焦耳。因此,劳动价值可以采用“标准化食物能量”进行统一度量。
   基本论点之三:商品的价值由它所凝聚的劳动价值来决定,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与商品的二重性”理论认为:劳动同时拥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种基本特性,商品同时拥有“具体的”使用价值和“抽象的”劳动价值两种基本特性,其中,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劳动价值。从而把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绝然分开为两种不同的事物范畴,使用价值属于具体范畴,而劳动价值属于抽象范畴。而且,马克思把商品的“价值”定义为“劳动价值”,并由此得出“商品的价值由它所凝聚的劳动量或劳动价值来决定”和“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结论。
  显然,如果把价值定义为“劳动价值”,那么自然而然地推论出“劳动是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进而自然而然地推论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那么,这种逻推理方式就是典型的“结论寓于定义之中”,其科学性值得怀疑。
  统一价值论认为,价值可分为两大类型: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与生产资料使用价值,而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又可分为“死”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与“活”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其中,“活”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就是劳动价值,“死”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客观作用在于替代、补偿、扩展和放大劳动价值。因此劳动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他来源于使用价值,又服务于使用价值的增值过程。
  统一价值论认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唯一源泉,它不仅是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也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详见拙文“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唯一源泉”)。任何事物的使用价值都可以分解为功能价值和耗散价值两个分量,它们分别用于描述事物内部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对于使用价值的影响程度,即使用价值的大小是功能价值与耗散价值的代数和。不稀缺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为零,其功能价值与耗散价值相等,如果其功能价值大于耗散价值,主体就会不断扩大该自然资源的使用规模,在“边际效用规律”的作用下,直到功能价值不断下降到耗散价值;稀缺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大于零,其使用价值也是由人类劳动创造的(当然自然资源的本身并不是人类劳动创造的)。人如果没有学会对火的利用,煤和柴都不可能具有使用价值,许多食物都不会具有任何使用价值;人类如果没有掌握炼铁和炼钢的技术,所有铁矿石都没有任何使用价值,因此自然界稀缺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的形成和增长最终都可归结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其使用价值的增加总量就是相关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成果的使用价值总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可利用自然资源的类型、区域、方式、内容和规模不断扩展和深化,自然界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总量在不断增大,许多本来不稀缺的自然资源逐渐转化为相对稀缺的自然资源,这在根本上也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由此可见,任何形式的使用价值最终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劳动不仅是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也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如果仅仅认为劳动只是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那么,这种价值理论就不是一种彻底的劳动价值论。
  事实上,信息才是一切价值的真正源泉。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认为,信息是“使不肯定程度减少的量”,是一种“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不难发现,“消除不确定性”就是“增强确定性”、“减少不确定性”、“提高有序性”或“降低无序性”,即等同于“提高有序性”。系统的有序性可分为结构有序性与功能有序性两种,功能有序性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有序性,是一种“活”的结构有序性,而一般的结构有序性是“死”的有序性,对于各种生命机体及人类等耗散结构来说,信息的根本作用在于“提高功能有序性”,而不是“提高结构有序性”;拙文“价值的物理学定义”已经指出,价值的物理本质就是“广义有序化能量”或“有序化功能”,因此“提高功能有序性”实际上就是“增加有序化功能”,而“增加有序化功能”就是“增加广义有序化能量”,就是“增加价值量”。综上所述,信息的本质就是“增加系统的价值量”,信息是价值的真正源泉。信息的产生有两个来源:生物进化和人类劳动。由于生物进化过程非常缓慢,它所产生的信息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人类劳动可以看作是信息的唯一来源。于是,“信息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就基本上等价于“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了。
  基本论点之四:商品的价值只取决于商品本身的品质特性,只有产业部门才能创造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产业部门的工人才能真正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流通领域不能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社会其它领域(特别是政治与文化领域)只能为商品的生产创造条件,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与使用价值。那么在这些领域工作的人员所消耗的价值都是产业工人创造的,都来自于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是产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通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所创造的。
  流通领域主要表现在商业贸易、交通通讯和物流仓储等方面,显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而普遍,商业贸易、交通通讯和物流仓储等流通领域的价值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价值比重越来越高,将来甚至会接近和超过一般生产领域的总价值。因此,“流通领域不创造价值”的观点,明显与客观现实不相符合。
  统一价值论认为,事实上,任何事物对于人类主体的使用价值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即客体)的品质特性,还与人类主体本身的品质特性有关,也与环境(即介体)的品质特性有关,即事物的使用价值取决于客体、主体及介体三者的品质特性,这就是使用价值的“三要素”。其中,客体的品质特性主要是指物理和化学特性,主体的品质特性主要是使用者的心理、生理和精神方面的素质与状态,介体的品质特性主要是指时间、空间、环境、相关事物等方面的因素。社会的各种行业部门分别以各自的方式改变着社会事物使用价值的变量,其中,制造业主要是改变物质的品质特性;交通运输业主要是改变人或货物的空间特性;商业主要是改变商品的时间特性、空间特性和归属特性;银行业主要是改变货币的时间特性;股票、证券和期货等交易主要是改变货币或商品的时间特性和随机特性;保险业主要是改变事物的随机特性;环境保护部门主要是维护和改善事物的自然环境特性;社会的各种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和文化组织等主要是维护和改变事物的社会环境特性;社会管理尤其是经济管理主要是改变价值资源在不同时间、空间、环境条件、生产领域、消费领域、主体之间的配置情况;等等,它们都是从不同角度来改变事物的使用价值,均参与了使用价值的社会生产过程。因此,使用价值的创造过程就不只发生在产业部门,同样还会发生在非产业部门。在未来社会里,传统意义的产业部门的主要工作将通过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化途径,逐渐由高智能化机器和机器人来直接完成,人们主要从事信息创造、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工作。届时,人们的主要工作将不断朝着更复杂、更抽象的信息创造和信息处理方面拓展,传统意义上的产业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低,直至完全消失。事实上,经济领域只是直接创造财富的社会生产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都是间接创造财富的社会生产领域,属于广义的社会生产领域,它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来创造财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价值本质。
  基本论点之五:剩余价值全部是由活劳动创造,但生产资料所有者无偿参与剩余价值的分割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利润平均化规律”的作用下,一般生产过程所产生的价值增长量(即剩余价值量)与所投入的价值总量(包括劳动力的价值量和生产资料的价值量之和)成正比。这就必然地形成一个自然的剩余价值分配规律:一般生产过程所产生的价值增量(即剩余价值量)将会要根据各主体所投入的劳动力价值量或生产资料价值量的比例来进行分配的。也就是说,谁拥有并且投入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越多,谁就会分配到更多的剩余价值量。根据“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任何价值增量都由劳动者创造,都来源于“活”的劳动价值,由于生产资料中所内涵的劳动价值是一种“死”的劳动价值,并没有对价值增量产生贡献,生产资料的投入者并没有付出劳动,却得到了剩余价值,这是一种“无偿占有”,这是一种“剥削行为”。
  统一价值论认为,在没有新信息注入的情况下,任何形式的价值都不会产生价值增值,工人所投入的劳动价值和资本家所投入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本身都不会产生价值增值,工人所付出的劳动价值只能在生产过程中将自身的劳动价值等量转移到产品之中,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也只能通过“折旧”的形式,在生产过程中将自身的价值等量转移到产品之中。但是,生产资料所有者拥有组建生产系统和运行生产过程的“特权”,而这种组建和运行将会存在信息注入的机会,由此可以产生价值增值,这些信息就是管理信息,管理产生能够价值,管理能够产生效益。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劳动内容和信息构成主要体现在:一是决策信息,生产资料应该投入到什么领域才能产生最大的价值效益?二是技术信息,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三是管理信息,如何组织生产?如何安排销售?如何进行成本核算?等等。工人产生信息的来源有三条:一是消费信息,工人在消费过程中经常会积累一些消费信息,从而使较少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转化为更多的劳动潜能;劳动信息,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会也会积累一些劳动信息,从而使较少的劳动潜能转化为较多的劳动价值;三是生产信息,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会也会积累一些生产信息,从而使较少的劳动价值转化为较多的新的产品使用价值。在正常的社会生产条件和完善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资本家在组织生产过程中所积累的信息,并由此创造的价值全部归资本家所有;工人在消费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过程中所积累的信息,并由此创造的价值全部归工人所有,两者各得其所,即不存在“资本家养活工人”的问题,也不存在“资本家剥削工人”与“工人养活资本家”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体系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 马克思 经济学 认识论 价值论 历史学

已有 1 人评分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ryusukekenji + 1 + 1 + 1 观点有启发

总评分: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仇德辉QQ848309528
choudh 发表于 2013-7-2 08:07:1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基本论点之六:劳动上的差异不应引起消费上的任何差异和特权。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量只与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劳动强度、劳动熟练度、劳动复杂度等有关,而与劳动者对于生活资料的消费情况无关,即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价值与所消费的使用价值(即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是不存在任何关联性,因此得出结论:“劳动上的差异不应引起消费上的任何差异和特权”。马克思主义认为,上层社会的人往往生活条件优越,从事社会管理、文化生产、军事等领域的人有着较为富裕的生活,相对而言,消费了更多、更好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而下层人们总是处于生活贫困的状态,相对而言,消费了更少、更差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这就是上层阶级对于下层阶级的剥削。而且,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事社会管理、文化生产、军事等领域的人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他们所消耗的价值都来自于下层社会的人们所付出的劳动,都是对于产业工人的剩余劳动价值的无偿占有,都是属于“剥削”行为,由此一来,整个社会可以划分为被剥削阶级与剥削阶级两大社会阶层。
  统一价值论认为,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量可以采用由于劳动的耗费而需补偿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来进行衡量,即劳动量或劳动价值取决于“社会必要的补偿性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量消费量”,因此劳动者在劳动量数量上的差异就必然会引起对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在消费量数量上的差异,劳动量的付出量越多,所需补偿消费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量就越多;劳动者在劳动量质量上的差异就必然会引起对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在消费量质量上的差异,劳动的复杂度越高,所需补偿消费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在质量上的档次就越高。例如,从事社会管理、文化生产、军事等领域的智力劳动者往往需要付出价值密度更大的劳动量,往往需要更多、更好、更高层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来进行补偿,否则就会造成劳动者健康水平的下降和智力水平的萎缩。因此,人与人在劳动上的差异必然会引起消费上的差异和特权。
  统一价值论认为,由此人与人(或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之间在进行商品交换过程中,原则上都遵循着“等价”的一般原则,这种“等价”原则是从整体的、抽象的、长远的角度而言的,而不是从局部的、具体的、眼前的角度而言的。也就是说,人与人(或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之间不等价的“剥削”行为,只是局部的、暂时的和相对的,不是整体的、长远的和绝对的。因此就阶级来划分,只能划分为统治阶段与被统治阶级,不能划分为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
  基本论点之七: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人剥削人的工具,必须采用暴力予以革命铲除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如果拥有了生产资料就拥有了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权力,剥削行为的产生来源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因此用以维护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制度是一种人剥削人的工具,是一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必须予以铲除。而且,生产资料所有者不可能自动放弃所有权,不可能自动放弃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权力,私有制社会通过国家机器及其暴力工具维护了这种权力,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必然产生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国家是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私有制,因此要想废除阶级剥削,就必须废除私有制;要想废除私有制,就必须采用暴力手段,砸碎旧的国家机器。
  统一价值论认为,这种理论观点存在如下几个误区:
  1、对于财产的所有权和支配权是人的最基本权力之一,是其它生存与发展的权力得到切实保障的前提,维护和保障公民对于财产的所有权和支配权,是维护人权的重要体现。如果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个人就没有对于财产的所有权和自由支配权,就不能按照自己的客观需要从事正常的消费活动和生产活动,就不能保证个人最大的价值效益,进而就不能保证全社会的最大的价值效益。
  2、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扩展形式,它不是对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否定,而是在更大程度上和更多大范围内对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肯定,是对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有益补充。任何人类主体都是以“自我”为价值中心,它是一切社会秩序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否则,主体一旦失去了“为我”这个内在动力,一切社会秩序将不复存在。许多人认为“利己”与“利他”、“为我”与“为他”是绝对对立的。事实上,由于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人与人之间由于社会分工的产生而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关系,这就必然会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一定程度的价值相关性或利益相关性。当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价值相关性为正向时,他人的价值增长将会间接地导致自己的价值增长,因此人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去帮助他人,从而达到间接地帮助自己的目的,这就人类之所以具有广泛的“利他”行为的内在机理。也就是说,“利己”与“利他”、“为我”与“为他”是可以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为他”是一种特殊的“为我”,是一种间接的“为我”,是一种更为深刻、更为稳定、更为持久的“为我”。显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客观目的在于“利他”, 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客观目的在于“利已”,如果把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对立起来,等同于把“利他”行为与“利己”行为对立起来,这是一种典型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3、人的生活需要是千差万别而且瞬息万变的,对于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产品的需求也是千差万别而且瞬息万变的,如果全社会全部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就只能按照计划组织生产:按计划配置劳动力、按计划配置生产资料,按计划生产生活资料,按计划分配生活资料。其结果必然是: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生产资料的配置不合理,生活资料的生产不合理,生活资料的分配不合理,从而导致社会价值资源的大量浪费,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受到极大压抑。
  4、经济的价值本质就是关于价值资源的配置比例,政治的价值本质是关于价值资源配置比例的规则,文化的价值本质是关于价值资源配置比例的规则之规则,政治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是经济的延续,其客观目的是为经济服务的。国家是政治体系的象征,国家不是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恰恰相反,国家是各种矛盾(集团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调和的产物,是多方利益形成平衡的结果。国家的建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根本上是为全社会的人服务的,为所有的阶级和所有的民族服务的。没有绝对合理的国家政治和社会制度,社会制度的合理性取决于对于社会生产力的作用性质,凡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是合理的社会制度,反之就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5、阶级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在根本上是围绕着社会价值资源的分配或再分配进行的,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利益分配比例,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利益分配比例,三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利益分配比例。社会的价值资源是有限的,只有进行合理配置才能产生最大的价值效益。一般来说,价值资源的层次越低,其共享性就越低,其排他性就越高,例如,土地资源的共享性较低而排他性较高,而信息资源的共享性较高而排他性较低。在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各种价值资源具有较低的共享性和较高的排他性,这时,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往往是对立的和不可调和的,很容易产生大规模的政治冲突和军事战争。随着社会力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进入了信息社会,价值资源的层次不断上升,其共享性不断提高,其排他性不断降低,阶级之间(包括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利益矛盾越来越趋于可调和性和非对抗性,解决矛盾与冲突的方式越来越倾向于采到非暴力手段。
  基本论点之八:未来社会将建立公有制,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马克思主义认为,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产品极大丰富,人们的思想觉悟极大提高,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取消了货币,取消了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消除了人与人的剥削与压迫,消灭了国家与阶级,实现了人类的彻底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全社会实现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统一价值论认为,这种理论设想存在若干思维误区:
  1、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职能是价值尺度,这种社会职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取消,也不可能被任何其它事物来替代。社会的价值资源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进行合理配置,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效益,而要实现合理配置,就必须要有一个准确而现实的价值尺度,使社会的各种价值资源能够精确而及时地配置到相应的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否则,如果没有货币这种价值尺度来进行计算,任何价值资源的配置都将是盲目的和模糊的。不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货币的表现形式将会越来越趋于无形化和国际化。
  2、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社会分工越来越发达,其结果是:生产规模化不断扩展、技术专业化不断提高、商品多样化不断增强,组织复杂化不断提升,这就需要通过商品交换的方式来共享社会分工所产生的巨大价值效益,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价值目标。社会分工的发展,必然会有效地扩大商品交换的规模,拓展商品交换的深度,深化商品交换的内涵,人际交往的许多内容将逐渐转化为商品交换,使商品交换将逐渐成为人际交往的主要形式。因此,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取消,相反,将会越来越发展,否则,社会分工所带来的巨大价值效益将会化为乌有,社会必然走向灭亡。
  3、人的消费需要的增长速度永远高于现实社会生产力的增长速度,即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现实的社会财富永远满足不了人的需求欲望,所以绝对意义上的“按需分配”是不可能实现的。情感是人脑对于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其客观目的在于引导人正确的识别价值、消费价值、计算价值、表达价值和创造价值,人对于生活资料的消费欲望必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正是由于人的欲望的这种无限增长的趋势,才是社会获得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才使人类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社会财富。
  4、依靠人们的思想觉悟的极大提高,以确保人们能够自觉自愿地实现劳动过程中的“各尽所能”的目标,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观点。一般情况下,任何人都会遵循“广义利益最大化原则”(即最大价值率法则)来提高和发挥自己的劳动能力,人只有在普遍的价值规律和特定的利益驱动机制的作用下,才能真正地、持久地把自己的全部能力和智慧充分地发挥出来。也就是说,任何社会都必须通过一定的价值激励机制和利益驱动机制,才能确保劳动者“各尽所能”,否则,仅仅通过空洞的“思想觉悟的提高”来实现人们的劳动能力的自觉提高和充分发挥,是永远不可能的。主观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任何人的思想觉悟都是对现实存在的主观反映,任何人都会从自己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最大价值率法则”,确定自己的思想倾向和行为准则。人的思想觉悟的高低都是相对的,一切脱离现实状态的绝对高度的思想觉悟是不存在的。



参考文献:

①仇德辉著,《统一价值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②仇德辉著,《数理情感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仇德辉QQ848309528

使用道具

不错不错,楼主总结的蛮好啊

使用道具

垃圾马列主义。。。
祸国殃民,无论是苏联还是中国朝鲜古巴
寂寞投资

使用道具

willywagqj 发表于 2013-7-2 08:45:03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分享

使用道具

zhicunyuan 发表于 2013-7-2 09:10:24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总结的好

使用道具

ryusukekenji 发表于 2013-7-28 00:07:02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唔唔,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感谢分享哦...

使用道具

iloveu123 发表于 2013-8-2 12:58:59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使用道具

2416286660 发表于 2013-8-22 20:29:01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马克思主义中的哲学很好

使用道具

2416286660 发表于 2013-8-22 20:29:26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马克思主义中的哲学很好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18 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