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ittlepig
24171 60

[行为经济学] 2004行为微观经济学(行为公司金融)讨论会材料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本科生

13%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324 个
通用积分
0.1201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591 点
帖子
29
精华
1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1-3
最后登录
2006-6-6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这是本学期周老师组织的行为微观经济学和行为公司金融讨论会,和行为宏观经济学讨论会相呼应。主要讨论行为的微观基础、行为企业理论、行为公司金融等。11月2日晚在资料楼620举行了第一次讨论会。以下是讨论会的讨论文献。请参加讨论会的同学把读后感贴到该贴。

2163.rar (356.1 KB) 本附件包括:

  • 信任是坏投资.pdf
信任是一项坏投资吗

2164.rar (354.22 KB) 本附件包括:
  • 激励的心理学基础.pdf
激励的心理学基础

[此贴子已经被闲人于2004-11-17 11:48:3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行为公司金融 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 公司金融 讨论会 金融 微观经济学 行为 讨论会

本帖被以下文库推荐

马尔代夫真的很好玩耶,麦麦
沙发
littlepig 发表于 2004-11-3 09:2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Is Trust a Bad Investment? Nava Ashraf, Iris Bohnet and Nikita Piankov November 2003 RWP03-047

http://ssrn.com/abstract=478881

This paper examines whether trust is an investment decision under uncertainty, based on the expectation of trustworthiness, and whether trustworthiness is reciprocity, conditional on one’s counterpart’s behavior. In experiments run in Russia, South Af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 we find that only about one third of the subjects who trust expect to make money and that reciprocity matt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but hardly in Russia and South Africa. While there is substantial heterogeneity in motivation, on average, trust and trustworthiness behavior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warm-glow kindness. Taking such intrinsic benefits into account, even one-shot trust appears to “pay.”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Incentives Ernst Fehr University of Zurich and IZA Bonn Armin Falk University of Zurich and IZA Bonn

Center for Economic Studies & Ifo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 CESifo Working Paper No. 714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Labor IZA Working Paper No. 507

May 2002

http://ssrn.com/abstract_id=294287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economists have made much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incentives, contracts and organisations. Yet, they constrained their attention to a very narrow and empirically questionable view of human motiv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how that this narrow view of human motivation may severely limit understanding the determinants and effects of incentives. Economists may fail to understand the levels and the changes in behaviour if they neglect motives like the desire to reciprocate or the desire to avoid social disapproval. We show that monetary incentives may backfire and reduce the performance of agents or their compliance with rules. In addition, these motives may generate very powerful incentives themselves.

马尔代夫真的很好玩耶,麦麦

使用道具

藤椅
闲人 发表于 2004-11-3 20:2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个贴子非常好,给予奖励,巧克力2块。期待其他参与讨论的朋友们把相关资料贴出
面对渐渐忘却历史的人们,我一直尽力呼喊!

使用道具

板凳
yjd 发表于 2004-11-3 21:4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刚看到你的帖子,好的,我把我的读书笔记贴在下面吧。希望和感兴趣的同学相互学习!

使用道具

报纸
yjd 发表于 2004-11-3 21:5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行为多样性与动机多样性2004年10月24日星期日

行为差异的背后是动机差异。作为决策者,必须考虑根据不同的动机采取不同的策略。作为社会资本理论核心的信任,不仅与行为人的损益考虑相关,还涉及个人的社会偏好。就像利他主义,不平等厌恶,最大最小的偏爱一样,行为人的内心发善影响着信任与被信任的决策。因而对信任的理解不应当局限于风险条件下的投资偏好,还应囊括行为人对他人和整个社会的认知偏好。除了发善心外,种族,性别和文化也影响着信任行为。例如女性与男性相比,更少信任别人,更值得信赖。男性发善心的行为多于女性。在美国人们对互惠的考虑远多于俄罗斯和南非。通过设计独裁博弈检验行为人的社会偏好,信任博弈考证行为人的风险互惠,构造以预期回报,互惠,发善心为自变量,信任与可信任为因变量的函数关系,运用实验数据进行检验。全面而充分的对因变量进行了阐释。进一步说明行为经济学考虑的一个重要变量是心理账户的计算。而精确的经济预测是根据心理账户的内在收益和损益账户的外资收益共同权衡做出的。

文章立意:分析表明,信任与经济效率、内部合作、社会资本理论有密切的关系。信任源自何处,信任的基础是什么?大多文献把信任定义为预期回报的函数,可信度是互惠的函数。信任被看作一种风险投资决策。但显然信任不仅受外在预期回报的驱动,还和内在的心理因素有关,特别是发善心行为。那么发善心和预期回报什么时候会对信任产生影响,各自产生怎样的影响?影响有多大?是否两者共同支持了信任决策。而在表现可被信任的行为中,是否互惠与发善心也是共同存在呢?对这些问题的澄清将使我们对信任的解释更加全面 。

使用道具

地板
yjd 发表于 2004-11-3 21:5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信任是一种坏投资么?

内容摘要:这篇文章检验了是否信任是对对方可信度的作出预期后,产生的风险投资决策;是否可信度是对对方可能行为的判断后,引致的互惠决策。根据在南非美国俄罗斯所作的实验,我们发现实验中仅有1/3是为了换取回报而信任别人。而互惠只是在美国作用明显,在俄罗斯和南非影响甚微。这说明行为的动机存在实质性的差异。总的来说,信任与可信任行为与“发善心”是显著相关的。当把内在收益计算在内时,即使单次信任博弈也会出现正的回报。

方法:获得实验数据,构造方程进行回归分析。实验五步:1、以问卷获取受试者个人特征信息 2、标准独裁者博弈 3、三倍独裁者博弈 4、信任博弈 5、风险测度

依赖的基本假设:1、单次匿名博弈 2、偏好分布不变(两者对本文的支持是太重要了)

用独裁博弈测度发善心效应,信任博弈测度预期回报和互惠。通过假定受试者偏好分布不受主体环境约束,发善心与互惠的联系。具体如下:X表示信任,Y/3X表示可信度。构造总体方程 当只考虑回报对信任的影响:

H1 for trust: X = α + β*E(Y/3X) + γ*controls;

H1 for trustworthiness: Y/3X = α + β*3X + γ*controls.

只考虑发善心对信任的影响:

H2 for trust: X = α + β*TDGgive + γ*controls;

H2 for trustworthiness: Y/3X = α + β*DGgive + γ*controls,

当对资金偏好(如平等主义者,自私,其他)分布一定,独裁博弈中自留资金与送出资金之比与信任博弈中自留资金与出价者资金之比相等:Ratio in Trust Game = 3X-Y/100-X+Y=100-DGgive/DGgive = Ratio in Dictator Game.

求得:期望回报率: 这是本文的重要手段。

根据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主要结论:信任决策受发善心和预期回报的共同影响,可信任受互惠和发善心共同作用。对行为者来说,面对小额资金,主要考虑心理账户,面对大额资金,主要考虑损益账户。当投资数额较大时,考虑损益的单次信任博弈将是一种坏的投资策略。

疑惑与注意:非参数检验的使用??为什么选3X ,偏好分布怎么能不变呢?我是一个独裁者和是一个被动接受者对资财的偏好分布能够一致么?条件是什么?比如对方是自愿送与还是强迫送与的差异。当处于动态变化是怎么构造函数呢?什么原因造成了预期回报率可能是负值?

使用道具

7
小梁 发表于 2004-11-6 18:2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激励的心理基础》读书笔记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Incentives

Ernst Fehr, Armin Falk, 2002

摘要:前二十年经济学家在理解激励、契约和组织上做出了许多进展。但是,他们的注意力仅限于一个关于动机的非常狭窄的、经验上可疑的视角。本文的目的在于表明,这种关于人类动机的狭窄观点将严重的限制对于激励的决定因素和影响的理解。如果经济学家们忽略诸如互惠的愿望、逃避社会批评的愿望等动机,他们将无法理解行为的水平与变化。我们表明,货币激励会起到相反的结果,降低行为人的表现或者他们对于规则的遵守。此外,这些动机本身会产生很强的激励。

文章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个基于实验结果的综述。

区分经济激励(货币激励)和社会偏好(非货币激励):经济激励仅指得到收入、规避风险。

文章讨论的三个非货币激励:(1)互惠;(2)渴望(避免)赞扬(批评);二者是社会层面的,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有趣动机(内在动机),是个人层面的,人和事情的关系。

讨论的内容:(1)非货币激励的存在;(2)货币激励对非货币激励的作用;(3)非货币激励的应用:本身可以成为物质激励。

一、互惠:你友善待我,我就待你好;你对我有敌意,我就待你不好(负互惠);

(负)互惠(不公平厌恶)与合作、报复(基于物质激励)的区分;

1,互惠的存在(实验2.1(no incentive)图1,高工资带来工人自愿增加努力水平);

2,引入经济激励:(1)实验2.2.1惩罚机制(negatively framed incentive)(表现出敌意)的互惠比2.1程度弱。(2)实验2.2.2奖励机制(positively framed incentive)的互惠比2.2.1程度强(更友善;框架效应)。(3)实验2.2.2奖励机制(positively framed incentive)的互惠比2. 1程度弱。(4)实验2.2.3(在hostile incentive可行但不使用时)的互惠比2.1程度强(更友善)。

3,互惠作为物质激励。(1)实验2.3.1,雇主的互惠动机能成为雇员的物质激励(相反自私的雇主则不行)。(2)应用:对不完全合约的解释。

4,a基于互惠的物质激励与b基于重复交往的物质激励。(1)b不会挤出a,原因:虽然b也是物质激励,但与2.2节中的物质激励不同,奖惩是事后的,因而物质激励是implicit的,因而不会表现出不友善。(2)b会加强a,原因:一则长期交往会培养感情,加强互惠感;二则重复带来扩展的秩序,互惠得到模仿。

二、渴望(避免)社会表扬(批评)的动机

1,渴望(避免)社会表扬(批评)动机的存在;

2(1)strategic complementarity(原因:互惠和社会表扬动机):社会平均水平道德高,则社会表扬(批评)的动机也强,反之亦反之。结果:多重均衡的存在。

(2)(暂时)引入物质激励,(永久的)挤出渴望(避免)社会表扬(批评)动机,原因:道德问题变成了市场交易。

另,除了social approval动机以外,还有self approval动机。

3,应用:management of social norms

三、有趣动机(内在动机):做事情单纯为了有趣而不是为了钱。

物质激励挤出内在动机:两种理论:(1)self-perception theory:动机的自我归因,人不具备关于自身动机的知识,物质激励更明显,就以为内在动机不存在了。(2)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人有独立(self –determination)和表现能力的愿望,物质激励controlling的性质削弱独立感,物质激励作为能力的反馈,独立感和能力的感受又会影响内在动机。此外的解释:(3)信号效应。经济激励让人觉得做这件事情本身不有趣。

其他讨论:实验结果是由于是物质激励挤出内在动机还是由于满足效应或失望效应;

不同的程度的物质激励对于内在动机的影响是相同的;

意外的或不恰当的经济激励才会挤出内在动机;

尽管货币激励会挤出非货币激励,重要的是总激励而不是单个激励。

(注:为了方便,我对实验作了编号,如实验2.2.1表示在原文2.2部分出现的第1个实验)

感想:

一、2.3作为经济激励的互惠,第17至18页的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

两种方案:(1)linear piece rate contract

(2)bonus contract

地方政府行为:专注于rewarded task,如经济建设、经济指标;忽视non-rewarded task。一个转向:对于科学发展观的强调(从linear piece rate contract到bonus contract?)。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合约是什么样的?中央政府的效用函数发生了变化?

二、approval 的来源应该有行为人自身、团体内部和团体外部。第3部分对于approval是来自团体内部、还是团体外部没有做出讨论。比如在说strategic complementarity(p27)时,公共物品的提供情形下,平均捐赠水平越高,个人增加捐赠得到的approval也越多。这里,approval显然来自内部。如果考虑来自外部的approval,则可能相反,与其他成员的相对距离越大,来自集体外部的(dis)approval越大。同样,p34-35也仅仅考虑同事压力对于norm和行为的影响,不考虑相反作用的因素比如外部的赞扬等。

三、第三部分关于个人努力程度对于其他成员的正(负)外部性。周黎安《晋升博弈中官员的激励与合作》(经济研究2004.6)的假说:官员为追求“位次”而付出的努力也是一种负外部性。本文提出,其他工人愿意付出成本以破坏绩优者的表现,在周文中的地方政府愿意进行甚至是负净现值的投资对此提供了佐证。图6的多重均衡,表示地方政府处于A的境地,那么能否变为C?

四、实验2.1的互惠(雇主给的高工资使得工人自愿提高努力水平)与效率工资(文献)的关系。

西西弗永远前进,巨石仍然在滚动着

使用道具

8
小梁 发表于 2004-11-6 18:3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劳动市场行为》读书笔记

Labor Market Behavior

Truman Bewley, 2003

论文的主要内容:

行为的经济方面(狭义的理性定义)和心理方面的区分;

劳动市场:primary sector(full time, long term, training)和 secondary sector的区分:前者对于劳动者更重要,他们更关注;关于同事的信息更完全。

内部支付结构和外部支付结构的区分;内部结构对于primary sector更重要(公平可能成为一个问题);外部结构受市场力量支配。企业可能维持内部相对支付结构不变,而改变外部结构以应对市场力量;企业可以通过turnover来维持外部支付结构,控制工资成本。

文章对于开始雇用工人时工资的决定、涨工资、降工资、降工资还是裁员的选择、资历过高(overqualification)、工作士气、激励与纪律、人们为什么工作、工作搜寻与失业等行为的分类、重要性、原因、后果作了细致的讨论。

文章讨论的行为涉及三个类型:(1)对于变化的调整:拒绝、损失厌恶、习惯效应;(2)与集体的相互作用:同情、互惠、公平、对组织的认同;(3)internal mental economy of the individual:情绪。以上行为也都可以在快乐原则和理性的框架下解释。

在结尾的倡导:理解相互冲突的趋势而不仅仅依赖于单一法则(最优化)。

感想:

一、由论文中的习惯效应引起联想。(1)相对于参考点的增量(变化)而非存量(绝对水平)起作用。

①习惯效应:工资(本文的例子):涨工资带来的喜悦是暂时的,但是在长期给工人带来理应如此的感受,工资向下的刚性。其他的例子如憎恨、过度自信、上瘾(以上三者都是暂时的满足,以及长久的憎恨水平、过度自信水平或成瘾水平的提高)、税务局完成收税任务(税务局今年税收任务完成得好,受到表扬,但是明年的任务更重;能者多劳)。

②对比。比如周黎安《晋升博弈中官员的激励与合作》(经济研究2004.6):官员的晋升机会在于位次(对比而不是绝对水平)。“忙中偷闲”的乐趣似乎比平时更大(对于“拖延”的另一种可能的角度)。

(2)参考点的选择:Akerlof《近似理性工资与价格设定和长期菲利浦斯曲线》(行为宏观读本第1卷第2周)以其他同类企业的工人工资作为参考点。Bewley对上文的评论以及本文以企业内部结构(同事的工资)和工人自己先前的工资作为参考点(作者认为工人不知道其他企业相同工人的工资,对凯恩斯的反驳)。

二、不对称性:(1)损失厌恶;(2)涨工资,没多久就忘了(习惯效应);降工资,记的非常久;(3)棘轮效应。

三、论文最后基于行为的复杂性,行为的相互冲突的趋势,对关于个人行为的一般法则(最优化原理)提出怀疑。施密德在《制度与行为经济学》第2章提到大脑的“模块性”以及多重自我等问题:“大脑的各个模块——即大脑的不同组成部分具有某种独立地影响人类行为的能力。也就是说,大脑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整体,有必要从内部进行协调”。在社会层面上,个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相互冲突)使得社会效用函数没有意义,应该讨论相互依赖的个人谁受益、谁受损。那么,在个人层面上,似乎应该讨论相互冲突的模块谁受益、谁受损,而不仅仅是笼统的个人效用最大化。(但是如果这样就走向还原论了)。人的选择是超然于模块之外的trade-off的结果还是模块之间合作与冲突的结果。

西西弗永远前进,巨石仍然在滚动着

使用道具

9
东周门徒 发表于 2004-11-8 03:0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组织行为总结>>读书笔记

2423.rar (60.93 KB) 本附件包括:

  • 组织行为总结.pdf

Robert Gibbons MIT and NBER rgibbons@mit.edu May 29, 2003

一.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组织经济学的两方面内容:内部组织经济学(注重组织内部结构和功能)和企业经济理论(注重组织界限及其关系)。然后试图将“人是怎样行为的”和“组织是怎样运转的”联系起来,建立起行为经济学和组织经济学的关系。一方面提出在组织中人如何行为,包括把行为模型应用于组织背景和组织背景下如何保证行为模型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作者考察组织的行为,提出这些行为的引导是否由于在组织内外的原因的问题。

二.主要内容

本文虽然是一个综述性文章,但更多的是指出未来研究的思路和方向。

1.在内部组织经济学的讨论里,提及用“博弈论和垃圾桶”来说明社会学和经济学关于组织结构和功能观点的集中,即在市场失灵的地方组织的运行也并非更有效,也充满规则违背、决定的不执行、监督机制的破坏、狭隘的自利、任务被消弱等。同时在一个图表中用两条反映随交易难度上升而所观察的市场和企业有效性下降的相交曲线方法试图论证这种趋同趋势的必然性.

2.在企业经济理论的讨论中,根据作者试图同样找出与社会学一致的观点和他自己长期所做的工作,着重于关系合同(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讨论。作者使用了一个抽象的供给交易模型,该模型涉及上方,下方和资产(生产设备),上方使用资产生产出提供给下方中间产品,其中上方的产品还有第三方需要,但出价较下方低。

如上方拥有资产,就存在上方用威胁将产品提供向第三方的行动来试图提高自己谈判地位的“扼制”问题(hold-up)。Klein, Crawford, 和 Alchian认为可通过下方对资产购买(正式合同)实现的“垂直一体化”能解决扼制问题;但Grossman 和 Hart认为用正式合同(资产所有)来解决一方“扼制”问题会引起另一方的扼制问题。

因此Barnard ,Simon ,Macaulay 和Williamson 等提出用关系合同来解决企业间和内部的扼制问题,作者引用20世纪50-60年代美国金属罐行业Crown公司与客户之间形成提供因时而变的服务之默契(关系合同)的例子来说明关系合同的重要作用,但并没有实行“一体化”(正式合同)。可是因为关系合同存在实施的非强制性,作者用重复博弈模型来说明关系合同违约的动力取决于谁拥有资产(正式合同)。从而一体化的决定取决于其是否有助于实现最适宜的关系合同。

3.在行为经济学和组织经济学的关系讨论中,作者着重提出了几个问题来说明研究的空白领域和方向。

三.一点想法:既然实施最适宜的关系合同需要对一体化作出正确的选择,但由于关系合同具体内容包含未来的不确定,因此在是否实施一体化之前,对其实施后关系合同的执行所带来的具体损益似乎也同样不确定。那么又该如何进行是否一体化的抉择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8 17:08:33编辑过]

会当击水三千尺!

使用道具

10
yjd 发表于 2004-11-9 15:2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原创] 方法学习 事件研究的计量经济学

本学期第二次讨论的是一篇关于计量方法的文献

内容摘要:已公开发表的针对事件研究的论文已超过了500篇,并且此类文献仍在继续增加。本文提供了一个事件研究方法的综述。目前看来,短期水平方法是相当可靠的。尽管长期水平方法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有严重的局限。继续改进长期水平方法依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本文给出了一些新的证据:实践研究方法的性质能被日历期改变,并且依赖事件样本公司的特征(例如波动性)。这些改进对非随机选择样本事件研究的统计检验有重要意义。

目录:

1、 导演与背景

2、事件研究文献

2.1事件研究文献的存量与流量

2.2事件研究方法的演变

3、实践研究方法刻画

3.1 一个事件研究:模型

3.2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假定

3.3 抽样分布和统计检验

3.4“可靠”事件研究的检验标准

3.5显著性与势水平的决定

3.6 现有知识的概览

4、长期水平事件研究

4.1 背景

4.2 风险调整和预期回报

4.3非正常绩效的测度方法

4.4 BHAR和jensen-alpha approach的统计检验

4.4.1偏度 4.4.2 交互相关 4.4.3 结语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3 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