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卢浩
1983 1

[其他] 经济学家为什么会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机?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风神

教授

28%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2
论坛币
40004 个
通用积分
22.7966
学术水平
-7 点
热心指数
2 点
信用等级
-12 点
经验
6775 点
帖子
609
精华
1
在线时间
13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25
最后登录
2023-6-21

楼主
卢浩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08-3-10 16:5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倒序 |AI写论文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经济学家为什么会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机?
    

——经济学家为什么会被“妖魔化”?
    

卫志民
    

——经济学家挨骂也是当今中国盘根错节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显现与激化的体现。
    

——世上本没有经济学家,出镜次数多了,谈经济问题久了,就成了经济学家。
    

——中国经济学家的成分非常复杂,成为“媒体经济学家”的学术门槛值几乎为零,就是没有经过最基本的经济学训练也完全可以胜任“经济学家”这顶桂冠。
    

——即使那些栖身于专业研究机构或高校的“经济学家”,其专业水准有时能够低到可以认为他们完全不具备经济学基础知识、完全没有经过基本的经济学训练的地步,他们之中有名气的往往充其量不过是个“经济新闻工作者”而已,这是中国经济学界在转型期难以避免的现象。
    

——经济学家利用媒体普及经济学思想、推动社会经济改革没有错,错在不独立、不中立、不专业、没水准、没骨气、没良知。
    

——是那些披着“经济学家”外衣的、或在被媒体披上“经济学家”外衣时默不做声的“妖精们”害得经济学被大众“妖魔化”了,真是“白瞎了”经济学这个“社会科学桂冠”上的“明珠”了。
    

——网络是普通大众最先获得平等话语权的地方,网民们有了一定的言论自由,而同时网民们的日子又不那么容易,网民们接受的教育又不那么良好,加之传统媒体有意无意的断章取义、刻意突出、引导暗示、推波助澜,网民们自然就很容易慷慨激昂、群情激奋。
   

——网民们自由表达的界限也是清楚的,于是,骂经济学家就成为了一种心理疗法和流行时尚。
    

——在有些情况下,经济学家挨骂或在民间挨骂是因为他们能够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坚持独立思考、自由思考的精神,并且在认识的对象上具有解释问题的专业能力,能够得出不同于公众依靠直觉得出的判断,而且坚持不去迎合公众、迎合利益集团控制的舆论。
    

——经济学家的意见,不论是好是坏,都是处于一个被被动选择的位置上,充其量只能是受宠、依附、建议与配合,而不能够决策和主导,经济学家也分左中右,并不是所有经济学家的意见都能够得到重视的。
   

我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经济学家挨骂的原因就很复杂,不应简单化处理。
    

在中国,“经济学家”这顶大帽子是由媒体颁发的,而不是纯学术自由竞争、公平竞争的结果。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中国本没有经济学家,出镜次数多了,谈经济问题久了,就成了经济学家。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国经济学家队伍不仅专业水平很差,而且成分也极其复杂。他们自己背负骂名也就罢了,还连累了“经济学家”和“经济学”的名声。
    

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家”队伍的首要问题是成分复杂。只要你喜欢谈论经济问题,有机会让大众听到你的声音,你就有机会成长为一个“经济学家”,你就是没有经过最基本的经济学训练也完全可以胜任这顶桂冠。在中国,“经济学家”的意思是“知名的、喜欢谈论经济问题的人”的意思,和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有交集,但交集极小,小到不超过一位数字。丁学良先生说中国真正的经济学家不超过五人,其实,这五人还不一定知名、还不一定喜欢在大众媒体上谈经济问题。许多人反对丁先生的判断,但我是赞成的。丁先生讲的是学术意义上的、在中国大陆从事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学术研究的经济学家,与大众媒体知名度无关,与官方的评价无关,与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贡献无关,也不包括在海外学术机构工作的华裔或拥有中国国籍的经济学家,仅与其学术水准有关。
    

“五人说”甚至与学术贡献也无多大关系,因为我们大陆的经济学学术水平很低,目前还处于学习和赶超阶段,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理论贡献,能够写出在国际纯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就很不简单了。丁先生所说的标准其实放在国际视野里看并不算高,无非是香港科技大学这类国际高校聘用副教授或助理教授的标准而已。不是敌人太狡猾,是我们太笨了,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没有什么大陆业内人士还嘴的原因。
    

中国经济学家的成分复杂,成为“媒体经济学家”的学术门槛值几乎为零,颁发“经济学家”桂冠的行业也没有什么权威性,即使那些栖身于专业研究机构或高校的“经济学家”,其专业水准有时也能够低到可以认为他们完全不具备经济学基础知识、完全没有经过基本的经济学训练的地步,他们之中有名气的往往也充其量不过是个“经济新闻工作者”而已,这是中国经济学界在转型期难以避免的现象。经济学家利用媒体普及经济学思想、推动社会经济改革没有错,错在不独立、不中立、不专业、没水准、没骨气、没良知。这样,成分复杂、专业水准低下的“经济学家”们的言论自然就“鱼目”多多而“珍珠”少之又少了。
    

许多还算业内人士的经济学家也发挥极不稳定,有时说的可以说是一针见血、真知灼见,有时又胡言乱语。这里面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时候是因为利益集团的利诱与威逼,或自己主动去讨好献媚,卖身以求名利,屈膝以保平安;有的时候是因为没有能够系统地掌握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对经济学一知半解,偶尔能对几次,一旦面对复杂问题往往就失去了理解能力。非专业的、或非专业水准的胡言乱语被当作专业言论对待,这就连累了“经济学”、真经济学家、真正专业的经济学观点和他们一起挨骂,让“经济学”和“经济学家”被大众“妖魔化”了。是那些披着“经济学家”外衣的、或在被媒体披上“经济学家”外衣时默不做声的“妖精们”害得经济学被大众“妖魔化”了,真是“白瞎了”经济学这个“社会科学桂冠”上的“明珠”了。
    

在有些情况下,经济学家挨骂或在民间挨骂是因为他们能够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坚持独立思考、自由思考的精神,并且在认识的对象上具有解释问题的专业能力,能够得出不同于公众依靠直觉得出的判断,而且坚持不去迎合公众、迎合利益集团控制的舆论。例如,许多看似维护弱势群体的政策实际上是在损害他们的利益,而许多看似损害了弱势群体的政策实际上却是对他们有利的,西方的经济学家一说自由贸易,欧洲服装业的工人和资本家就会骂这些经济学家出卖了国家和工人的利益,中国的经济学家一说应该运用市场的力量、应该通过让生产要素价格反映市场稀缺程度的途径来鼓励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行为,老百姓就会骂他们主张涨价是在为既得利益集团服务。人们有时知道,但有时不知道谁在真正维护他们的利益,什么样的政策对他们是有利的,什么样的政策对作为一个整体的他们是有利的,什么样的政策对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体是有利的。经济学的魅力正在这里,它能够给我们提供认识现实世界的独特视角和对特定现象的强大理解能力或解释能力。
    

当然,我们需要强调,尽管经济学具有基于自由学术竞争的、基于自身解释能力的、能够进行“帝国主义”式学术领土扩张的学术竞争力,但经济学不可能解释一切,经济学和其他任何学科一样,有其局限性。在社会科学中,经济学是严格地按照自然科学的研究规范来从事学术研究的,要求一切假说都要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和通过统计学检验才能够成立,这是为了维持其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但经济学从来不认为不是“科学的”理论和观点就没有价值。经济学家经常深入不应该进入的学术领域乱发言,也成为经济学家经常露怯的一个原因。
    

经济学家挨骂也是当今中国盘根错节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显现与激化的体现。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改革为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经济学领域的气氛自然就要活跃一些,经济学家能够发言的机会就必然多了很多,甚至许多研究政治学、历史学、管理学、社会学的专家也进入经济学这个圈子以“经济学家”的名义发言。但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其他领域的配套改革严重滞后,深层次的体制矛盾所导致的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和激化,财富分配问题、贫困问题、三农问题、就业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似乎都与经济、(主流)经济学、经济学家有关,这些方面出现的问题似乎都应该由经济学、经济学家负责,其实,这实在是过高地抬举了经济学家。经济学家的意见,不论是好是坏,都是处于一个被被动选择的位置上,充其量只能是受宠、依附、建议与配合,而不能够决策和主导,经济学家也分左中右,并不是所有经济学家的意见都能够得到重视的。
   

经济学家挨骂的主要场地是网络论坛,网络论坛是普通大众最先获得平等话语权的地方,网民们有了一定的言论自由,而同时网民们的日子又不那么容易,生活有些苦闷与压抑,网民们接受的教育又不那么良好,加之传统媒体有意无意的断章取义、刻意突出、引导暗示、推波助澜,网民们自然就很容易慷慨激昂、群情激奋,凡是与自己意见不相符的就一概批判,每个人都变成了暴君,都变成了独裁者,棍子帽子满天飞,表现出一种对意见长期被压制的“报复性反弹”。
   

但网民们自由表达的界限也是清楚的。于是,骂经济学家就成为了一种心理疗法和流行时尚。

197048.pdf (719.24 KB, 需要: 25 个论坛币)


[此贴子已经被angelboy于2008-4-25 14:48:2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信任危机 经济学家 经济学 经济学基础知识 中国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 信任危机

沙发
xxhj0201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08-3-10 18:3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经济学人而已。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ddjd
拉您入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7 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