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mzy
2300 6

有人关心国际价值论的问题吗?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硕士生

64%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639 个
通用积分
2.400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990 点
帖子
135
精华
0
在线时间
2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0-25
最后登录
2023-9-18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p>国际价值论在日本和欧洲的学者中讨论是比较激烈的,我国有哪些代表性的观点呢?</p><p>尤其是对国际价值的实体,除了认为是“抽象劳动”以外,还有没有别的声音?有没有针对外国学者观点的争论?</p><p>对于“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在《资本论》英文版本中是“average unit of universal labor", 本人认为翻译为“普遍劳动的平均单位”更好),有哪些大家认为合乎情理的解释?</p><p></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国际价值 价值论 universal average Labor average 价值论 资本论 代表性 日本

沙发
wei8qi8 发表于 2008-4-24 11:1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mzy在2008-4-24 9:47:00的发言:

国际价值论在日本和欧洲的学者中讨论是比较激烈的,我国有哪些代表性的观点呢?

尤其是对国际价值的实体,除了认为是“抽象劳动”以外,还有没有别的声音?有没有针对外国学者观点的争论?

对于“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在《资本论》英文版本中是“average unit of universal labor", 本人认为翻译为“普遍劳动的平均单位”更好),有哪些大家认为合乎情理的解释?

如果你是人大的同学或老师,应该知道吴易风教授,他有一篇文章提及此问题:

《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当代经济研究》2001 年第10 期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说:“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没想到竟然空白了一百多年!

使用道具

藤椅
mzy 发表于 2008-4-28 21:3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仔细看了吴教授的文章,比较失望,论述国际价值的就3段话,核心部分是:

"当社会分工发展到超越国家的界限而形成国际分工的时候,出现了世界市场。在国际交换中,供给和需求借以发生作用的基础发生了新的变化。世界市场的商品价格不是某一国家的市场价格,而是国际价格。国际价格上下波动所围绕的中心不是某一国家的社会价值或社会生产价格,而是国际价值。国际价值不取决于某一国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由世
界市场上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句话,依照吴教授的解释:在世界市场上,将各个国家的必要劳动时间进行平均,得到一个生产商品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这与国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何等的相似,可否取名为"国际"必要劳动时间.即,生产商品的国际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国际价值.

依照这种推理,国际价值其实和在研究国内时用的价值是一样的,只是地域上更大一些,参与平均的劳动更多一些.

但问题不是这么简单.否则马克思为什么不使用国际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为什么把各国的劳动强度"形成一个阶梯",都形成阶梯了也没有平均,而是新提出了"普遍劳动"(universal labor)?他为什么不沿用在国内的分析思路?

在国内,平均强度以下的劳动不算作正常劳动,不计入价值创造;但国际上能这样吗?马克思明确地说"it is otherwise on the world market".各国对商品的划分标准是不一样的;没有哪个低强度的国民劳动会排除在市场竞争之外,除非这个国家灭亡了.

所以,吴教授的观点虽然可以代表很多国内学者,但是并不符合马克思的本意,也不符合国际贸易的现实.如何正确理解国际价值,需要从考究"普遍劳动"入手,需要对国际价值的实体进行深入研究(不应该简单地以"抽象人类劳动"敷衍).

使用道具

板凳
pupil 发表于 2008-4-28 22:3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mzy在2008-4-24 9:47:00的发言:

国际价值论在日本和欧洲的学者中讨论是比较激烈的,我国有哪些代表性的观点呢?

尤其是对国际价值的实体,除了认为是“抽象劳动”以外,还有没有别的声音?有没有针对外国学者观点的争论?

对于“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在《资本论》英文版本中是“average unit of universal labor", 本人认为翻译为“普遍劳动的平均单位”更好),有哪些大家认为合乎情理的解释?

想了解这方面的材料吗?

国内有学者梳理过这些争论

80年代国内的争论比较典型。

宋承先老先生有总结,还是比较深刻的,将这一问题与均衡分析相结合了,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一般均衡的一种对比和对话啦。

去年,吴宣恭老先生的文章也比较经典。

资料就不用我上传了吧????

我也关注过这个问题,还发了个帖子,惜在本论坛没有得到多少回应。

https://bbs.pinggu.org/thread-276077-1-1.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28 22:33:41编辑过]

呼唤中国经济学大家的出现!

使用道具

报纸
huxilong 发表于 2008-5-5 10:0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价值论只是商品交换中的一些规律,并没有解释商品是如何产生的.

以未有之优越制度,创空前之繁华盛世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使用道具

地板
huxilong 发表于 2008-5-5 10:1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研究经济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好些,我认为价值论对经济的发展没多大作用,财富论才是我国实现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

一卷布可以和两把斧头交换,劳动价值论认为它们凝结的劳动量相同,效用价值论认为它们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效用是相同的,两者都没有解释它们是怎样产生的,从那里来得?

假设在一百年前雇佣一个佣人要用10两银子,现在雇佣一个佣人要用1500元钱,那么根据劳动价值论现在的1500元钱和一百年前的10两银子代表的价值是相同的。一个人拥有的价值多了他就可以让更多的人为他去劳动,就可以让别人按他的意志去做事,就可以压迫别人,这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事情。

以未有之优越制度,创空前之繁华盛世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使用道具

7
gjjzl 发表于 2008-5-18 18:2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对国际价值理论与量化方法的进一步研究

对国际价值理论与量化方法的进一步研究

                      丛培华

   拙著《国际价值论》①出版十年多来,一方面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一方面也感到未被学术界充分理解,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用较多的数学语言和公式代替了文字表述,也可能与我国部分经济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知识结构有关。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侧重于对马克思和李嘉图的有关理论与量化论述,加以分析、引申、扩展。既深化对这些论述的认识,又可澄清对这些论述的误解。同时从方法论角度对国际价值量化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以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和国际价值论。在论证方式上尽量少用数学语言、不用数学公式。

一、总体价值尺度:两种意义的劳动强度

    马克思对国际价值问题的论述,精彩、深刻又比较集中的篇幅是在《资本论》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中展现的:“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中等的劳动强度,在这个强度以下的劳动,在生产一种商品时所耗费的时间要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以不能算作正常质量的劳动。在一个国家内,只有越过国民平均水平的强度,才会改变单纯以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价值尺度。在以各个国家作为组成部分的世界市场上.情形就不同了。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因此,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而这又表现为更多的货币。

但是,价值规律在国际上的应用,还会由于下述情况而发生更大的变化:只要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国家没有因竞争而被迫把它们的商品出售价格降低到和商品的价值相等的程度,生产效率较高的国民劳动在世界市场上也被算作强度较大的劳动。

一个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越发达,那里的国民劳动的强度和生产率,就越超越国际水平。(64a)因此,不同国家在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同种商品的不同量,有不同的国际价值,从而表现为不同的价格,即表现为按各自的国际价值而不同的货币额。”②

  上面马克思的话,没有区别不同产品,应该理解为是从总体上讲的。 在“情形就不同了”之前,假定各国内不同空间上生产条件相同。各国各自的中等劳动强度,没有世界平均的劳动强度单位作为计量标准,只有一个“单纯以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价值尺度”作为参照系,可称为劳动的时间强度。在一国内,劳动强度的差异,表现为劳动熟练程度或简单与复杂的差异。对于同一种产品,劳动强度的差异表现为劳动者所创造的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差异;对于不同产品,只要把不能直接比较的不同使用价值用价值尺度综合起来,也表现为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差异。因此,只要劳动的时间强度相同,同量劳动时间内的劳动,就会创造出同量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在“情形就不同了”之后,面对的是各国总体生产条件存在差异的现实情况。劳动强度概念在这里改变了参照系,由单位时间变成了单位产品。概括上面马克思的论述,从量的角度上,明确表现了用劳动强度表示的劳动量和产品量、价值量、货币量之间的正比关系。这里的价值量、货币量也应当都是用同一标准的尺度计量的。

举例来说,由于生产条件的差异,同一个劳动者,在A国经营一定数量的土地,每年可收获粮食x吨,在B国经营同样面积的土地,每年可收获与x不同的粮食y吨。这里是同一个劳动者,也就不存在劳动的时间强度的差异。两国将他们的粮食都拿到国际市场上来卖,在他们的同量粮食内.凝结着不同量的劳动,从而表现为不同的国别价值。但他们只能按照同一个价格来卖。同样时间强度的同量劳动创造同量使用价值和价值在一国内成立,在这里不成立了。国际这个“场”,以使用价值为标准,把各国时间强度相同的劳动量,扭曲为不同。就象光线在引力场中变为曲线一样。马克思用“算作”一词表述这一现象,是对国际市场上客观事实的正确认识。实际上,马克思前面说的各国不同的中等劳动强度,也是经过市场折算了的。不然,它们就不会与产品量、货币额成正比,在第二部分的例子中我们会看到这种不成正比的情况。因此只有在统一的产品参照系下的不同劳动强度,才能加以平均。不同质的事物是不能直接比较的。

马克思虽前后都用劳动强度一词,但对应于总体生产条件相同和总体生产条件存在差异这两种情况,其内容已有变化,或者说是不同层次上的劳动强度。马克思在别的地方曾用“比重较高的劳动”、“质量较高的劳动”来表述比较发达国家的劳动。在这里为便于区别,根据其意义,将后者称之为劳动的产品强度。认识劳动强度意义的这种区别,对于理解马克思的话具有重要意义。各国劳动产品强度的差异,除由上面例子中所包含的土质、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决定外,还有总体地理条件以及矿产资源的贫富、原有劳动手段的数量和质量即科技水平的差异等,这里不加详述。

这样,在国内,我们遵守的是同等时间强度下同量劳动创造同量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原则;在国际市场上,我们则遵守同等产品强度下同量劳动创造同量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原则。

现在,可以考虑用各国的平均数形成的那个阶梯上的变量,来计算世界劳动强度的平均单位。在各国内,各种商品并没有贴上劳动量的标签,在国际市场上也是一样。从劳动量的绝对值角度寻求国际价值的量化方法,理论上可以,实际上无法操作。但我们知道劳动量和产品量、价值量、货币量之间的正比关系,各国每个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形成一个阶梯,每个劳动者生产、创造、实现的产品量、价值量、货币量也会表现为同样的阶梯。这里“每个”的意义是抽象掉了国土、劳动力等规模因素。那就可以从别的方向间接地来表现这平均单位。间接的方法往往使用与研究对象有确定性关系的指标,并采用相对数的方式。在一国内,马克思就是用相对价值形式的。参考其它学科特别是自然科学里常用的方式,可从方便计算和科学表述的角度出发,人为地规定计量单位。

上面马克思是假定各国生产条件在总体上与各种商品上存在着相同程度的差异,这是为了从总体上说明问题而设立的。我们可把各国共有的m种(可称为一篮子商品)、或其中的多种、或某一种单位商品作为一个使用价值单位,令其中所包含的劳动量作为一个国际价值单位,可记为I。为了方便,可用1、100或其它数字表示。这时,各国各商品间的交换比例相同。用交换比例作为同度量尺度,按上述国际价值单位综合起来的使用价值总量与价值总量表现为同一个数值。各国的这项指标可直接比较。确切地说,真正可比的,是净产品和劳动净收入v+m,而不是总产品和总收入c+v+m。这样,各国按劳动净收入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与其世界平均数的差异,就代表了各国劳动的中等强度与世界劳动平均强度的差异,劳动生产率的世界平均数,就代表了世界劳动的平均强度。

前面假定一国内空间上不同地区生产条件相同,是为了简化分析而设的。实际上受到人员和资本流动成本的限制,以及存在着地理位置、交通等条件的差异,一国内特别象中国这样的大国,各地区间也会存在着总体劳动产品强度的较大差异,甚至同一个村庄也有土地贫瘠与肥沃的差异。由于使用同一种货币,这种差异就表现为人均收入的差异。在比较收入差异的具体操作中,对价格水平有差异的地区,用地区间物价比较指数消除掉价格水平的差异即可

二、相对价值:由李嘉图的2*2推广至m*n

    由上面的抽象到这里的具体,各国的生产条件不仅在总体上也在各种产品上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用符合实际的方法从量化角度来表现其相对价值的差异。各国生产条件在总体上的差异,表现为总体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各国生产条件在各种商品上存在的差异,则表现为总体内部价值结构或价格结构的差异。上面引用马克思的话中,有一个注(64a),在该页下说:“我们将在别处研究,哪些和生产率有关的情况能够在个别生产部门使这一规律发生变化。”③根据整体意思分析,他指的应该是相对差异。

到这里,应该提到李嘉图了。在他之前,斯密用假设的劳动量绝对值表现的绝对成本优势理论,只能粗略地说明国际贸易利益的基础,无法再做进一步的分析。当一国在两种产品上都处于绝对劣势时,能否从国际贸易中获益?斯密的理论无法回答。李嘉图假设的情况是:两国每单位呢绒和酒所耗费的劳动量分别为:葡萄牙90和80,英国100和120。他的方法是:分别以对方劳动量为100,则各自指数分别为葡90、67,英111、150,指数小者即比较成本为低。这就是著名的比较成本学说。这里两国两单位商品劳动量之和分别为170和220,根据第一部分的分析,它们是不同质的量。这里可以认为那是两国各自记录、平均的结果。就象我国过去的人民公社时期,比如两个生产队,产品量相同而工分不同从而工分值不同一样,对两个生产队在总体上加以平均只有计算上的意义。若要根据平均的结果把两个生产队的产品重新分配,工分值高的生产队肯定不同意。对李嘉图的例子来说,若据上面劳动量数据分别计算各商品平均价值,再确定实际交换比例,肯定有一国不愿意,因为那个国家应得的相对利益减少了、没有了或倒赔了。他可能会说,不行!你们的价值尺度与我们的不一样!因此,必须在总体上先折算、抽象为同样的量,如1、100、170、220等,均可。

实际上,指数不同,皆因两国成本结构有异,与其绝对值无关。在第一部分各国生产条件在总体上与各种商品上存在着相同程度的差异的情况下,各国各商品间的交换比例相同,或者换一个角度叫做价值结构相同,不论以那国单位产品价值数列为基数,另一国各商品对应的指数即比较相对数都是一样的,这样的数列叫等比数列。简言之,指数相同是交换比例或价值结构相同的同义语。反之,当存在差异时,指数的差异就反映着比例、结构的差异。

    就上例而言,将两国两商品之劳动量均视为100,则两国每单位呢绒和酒所耗费的劳动量分别表现为葡53、47和英45、55(小数四舍五入)。此100即为总体国际价值尺度单位,而两国各商品之相对价值及其优势、劣势与交易格局在同一总体尺度下可直接比较,一目了然。由此,可将李氏2*2模式推广至n*m模式,即n个国家、m种商品。据此制成一张n*m的一览表,则各国各产品的相对价值结构与交易格局,也可一目了然。上面各商品的相对价值,以各国某单位商品的劳动量与m种单位商品劳动量之和相比即得。某国某独有产品同样使用这一方法,只不过它的单位劳动量或价格不包括在算式的分母当中,这可叫做外比法。

上面这样的总体相对价值形式,抽象掉了劳动量绝对值,又能反映出各国之间由生产条件的相对差异所决定的相对价值差异。这对应于国际市场上这样一个客观事实:不承认总体上一篮子商品包含的国别劳动量的差异,只承认总体统一尺度下各商品的相对价值差异。当各国各商品用各自的本币表示其价格时,这样的总体相对价值形式,把各国共有的m种单位商品中所含的劳动量绝对值与外表币值之差异同时都抽象掉了。就其意义来说,总体劳动量绝对值的差异,体现了各国总体生产条件和劳动者素质的综合差异。而币值差异则是没有实质意义的,只是沿袭了各国不同的历史习惯而已。

现在回到前面的例子。第一部分已经说过,各国的商品并没有贴劳动量的标签。实际交易中使用的是一般等价物---世界货币。交换价值或价格,是对商品背后的劳动量相比较以后形成的相对价值形式,已经抽象掉了劳动量的绝对形式。李嘉图使用了比较相对数的形式,他已经认识到两国不同质的劳动量不可比,为抽象掉劳动量的绝对形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他没有认识到,分别以对方对应商品的劳动量为100,因其存在相对差异,不是同质的尺度。只有其相对价值在各国相等的商品,才是同质的尺度,在这里是一篮子商品,后面会看到,那种商品就是黄金。李嘉图也没有想到,比较相对数的差异是由交换价值或价格结构决定的。直接用结构相对指标,一下就解决了。

 

三、国际平均价值与汇率

对各国同种产品不同的相对价值,用它们各自的产量加权,求得其均值,此均值叫做国际计算价值。据此计算的各国劳动净收入总量以及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占有量可表明各国经济总量以及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此可称作国际价值比较法。联合国使用的国际项目(1cP)比较法,其理论基础和换算方法均存在缺陷,其结果会与真实情况有多大离差,需实际验证。对具体操作中的变通方法这里不加赘述。

国际交换价值或价格的形成,不是由国际计算价值而来。在进入交易之前,各国会先根据各商品相对价值的差异,寻找伙伴。相对价值相同或接近的,无利可得或甚微,没有意义。只有各国某商品相对价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才是供两国平分的相对利益基础:出口国获得了相对利益,进口国节约了劳动时间,按价值计算,两国获得等量收益。这两国成交后,其余的较大值与较小值又按中值成交,依次类推。最后,国际交换价格会稳定在各批次成交价格用交易量加权的平均值上。

国际计算价值与交换价值都处于各国相对价值数列的中间位置,二者会比较接近甚至重合,但其形成机制和意义不同,用途也不同,不能混淆。

为了保持国际贸易和国际比较的稳定性,作为国际价值尺度的一篮子商品,其构成内容不宜经常变动。自m种商品中抽取部分商品作为国际价值尺度时,品种不能太少,并应按科学方法抽样,否则会影响国际价值尺度的标准性。随着历史的发展,老产品被淘汰,新产品不断产生,篮子的构成内容势必随之变动,以适应现实。变动前后的数值会形成一个换算系数,以实现动态比较。相对而言,这样的国际价值尺度具有时空不变性。

前已提及,黄金之所以曾长期作为世界货币,本质条件是其相对价值在各国相等。这是由它的存在方式和采集方式相对与其它商品而言,基本相同。在金本位时期,它的总体相对价值不仅在各国近似相等,也在较长时期内近似不变。有资料表明,英国“在17l7年商品市场上1盎斯黄金的购买力和在1914年商品批发市场上的购买力大约相当。此外商品价格一直围绕着稳定的黄金价格上下波动,那段时间内商品价格变化的平均数近似于零”。而美国从1834年至1914年“商品价格水平的总体形状与英国相同。”④在《黄金问题》一书中,主编者在1982年版引言中曾介绍过:“对黄金问题,尤其是价值论的问题,李嘉图曾作过一系列极其细致的分析,……使他最为烦恼的是说明黄金是不变的价值标准,……对李嘉图来说,没有任何一种商品能成为‘一成不变的标准’,无非是接近于不变而已。这就是说‘生产一种商品所用的两种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最接近于生产其他大部分商品时所用的这两种资本的平均量’。” 由于国际价值问题讨论中的种种局限性,使得李嘉图的上述闪光点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他自己在研究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时,没有认识到“其他大部分商品”就是统一的总体国际价值尺度,也就没有把他的思想闪光点加以引申和发展。

由上可知,将一篮子单位商品所含价值作为一个国际价值单位时,用某国币值表示的篮内单位商品价格之和,就是该国对一个国际价值单位的汇率,不同币值的这个价格之和之比即为两国间的汇率。

 

四、结语

科学的国际价值理论是世界经济学或国际经济学的基础,是维护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思想武器,又是互惠互利经济交往的公平尺度。对于我国的实际而言,主要在于从总体上确定合理的汇率,避免应得的相对利益不明不白地流失;在强化现有已知相对优势的同时,发掘有潜力的优势项目,研究开发、创造新的优势。这既要靠体制改革,又要靠科技。

对经济理论的研究,既要重视从客观事实上升到科学概念,也要重视量化方法的探索。在已有马克思理论基础的情况下,量化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就不能打破“国际价值虚无论”的神话。以往许多学者的研究,每到“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这里就止步不前,未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是不重视量化方法的研究;没有区别两种意义的劳动强度,以及认识同等产品强度下同量劳动创造同量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客观事实;对量化方法的研究,没有认识到劳动量和产品量、价值量、货币量之间的正比关系,以及生产条件的总体差异与相对差异,也就不能主动选择符合客观数量关系的总体相对价值形式。限于篇幅,对国际剥削、国际投资等相关问题就不在这里讨论了。

 

 

①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出版,1994年。

②、③《资本论》第1卷第614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④《黄金恒量或金本位制及商品价格水平表现》,[美]罗伊·威·贾斯特拉姆,载《黄金问题》一书第188页、189页。 [意]阿尔贝托·夸德里约·库茨奥主编,万鹏华译,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8年版

 

联系邮箱:peihuacong@163.com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 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