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的目的; 本次讲座主要是让大家了解古圣先贤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主讲: 敬守
现场时间地点:看实践情况挑选,也有qq群网上课堂
联系QQ群;如果对此类讲座内容有兴趣,欢迎就文中观点与文章作者敬守交流,
详情请加qq群66733685
更多的人性知识讲座内容,请参看;http://dzgpxs.blog.163.com/blog/#m=0
以下是讲座提纲,欢迎参看了解:
在现实的世界里,不论是科研创业或日常活动,都会有分析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看准了,行为就不会有差错。我们还是从传统的道的角度,看看古圣先贤的教诲吧.
不论儒、佛或道,都在讲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观察问题。儒家《大学》就说“在明明德”,第一个“明”就是要探索和分析;《道德经》第一章,说“观其妙,观其徼”,这个“观”,就是观察问题;佛家的 “佛”,字本身的意义就是觉悟的意思了。换句话来说,传统的道的发展过程,就是探索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我们今天就用《内业》的知识为主线,从传统的道的角度,来看看‘人该如何探索和分析问题’。
从《内业》的人性知识来看,人性发展的第一步要做的是“正形”,大概的意思是说形态要端正,目标要明确。从养生的角度讲,内业上说“形为精舍”,意思是“形就是精气的房子”。内业上讲到,人的思考的过程,就是精气运动的过程。精气动了,要有个安身的地方,形体就是精气的房子,就是讲精气是住在形体里面的。要是没有形体,精气就散掉,身体就不健康。内业上的一句话“形不正,德不来”,简单的理解,就是思考得出的结论要落实到形体上,没有形体就是想出结果来了也没房子住下来,就没有收获。所以要“正形”。拿到现实中来讲,就是要明了自己为了什么去探索和思考一个问题,总要有一个目的,不可瞎想。
所以讲,“探索和分析问题”的第一步就是“正形”,正形的意思就是有个做事的目标,目的是让神气有个安身之所,否则人的神气会散失。以下所有的思考过程都要围着这个目标来进行。
现在有明确的目标了,接下来就要去发现问题。尽管目标有了,但是不一定有问题提供给自己来思考!问题找的恰当,才会一步步的引导自己把事情解决掉,怎么才算恰当!比方说学笛子,就不能去找学打鼓的问题去思考; 如果问题找到了,在自己这一飘而过,那也不是办法,得抓得住。就是讲,恰当的发现问题之后,要把问题抓住放到自己面前来。
这个意思,在内业里面,是这么讲的,叫做“敬守勿失”, 敬守的注解说“敬守勿失”,是内业的中心思想,意思是讲,做到恭敬,人的神气就会平静,平静了,就会看的清楚,也就是能发现问题的关键。发现问题了,就要守住不放。不要让问题跑掉了。所以有恭敬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不论做什么,自己能敬其事,或者让自己觉得事情值得自己来恭敬的对待。这就有了成功的基础。否则,抓不住问题的所在,或者心浮气躁的,老是在不着调的问题上耗费精神,那事情就难解决。
这样分析之后,我们说,“人该如何探索和分析问题”的第二步,要做到“敬”和“守”。目的就是正确的发现问题,并且能抓住问题,把问题放到自己面前来。
现在有问题来思考了,处理问题的方向要讲究的,就是往那个方向来解决这个问题。通常来讲,要坚持守善的原则。内业里面讲到“守善勿舍”。就是处处都保持善念,善这个概念,和现实中理解的善还是有区别的,内业里面的善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在里面。不象通常说的“哎呦,你真是个大善人哦~!”,不是说要帮助这个,资助那个的。内业里面的善,大致意思是积极的,上进的,发展的。等等!首先有个善念,就可以引导自己把问题往积极的方向去处理。总不能让事情往消极的方面去发展吧。
如果要叫人时刻守着善, 通常的讲,好像很难接受的。也不知道善念有个什么确切的意义。我用我做个的一件事情来帮助认识一下这个问题。
多年前,我附近有个人病得很重,人家都说他快要死了。有一天,我遇见他,我就想看看这个人是真的要死还是不会死。当时,我手上拿着几个茶杯,有一个杯子有裂缝,但拿在手上别人是看不到的。我正要处理掉。我就想试试这个人。就打算这么做。把几个杯子叠起来,在手上晃来晃去的,好像马上立刻就要掉下来的样子。再把那个有裂缝的杯子摔到地上打碎。再来看看这个人的反应,如果这个人想努力来扶住,看到摔破的杯子非常的惋惜,那这个人就难得死,如果一点反应没有,看到摔就摔了,还做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说着自己没说完的话,那死就很快。
这样的做法有没有道理呢!应该是有,如果一个人病到只是剩下一口气了, 往往一个积极的念头会让人坚持下来,如果悲观失望消沉的意念存在,恐怕生命就真的结束了。我们今天不是主要讲善这个概念,还是返回到“人该如何探索和分析问题”这个主题上,从这个角度看守善,有什么意义呢!首先,保持善念,可以把问题往积极的方面引导来解决。有时候遇到问题了,可以有很多解决方式,怎么办!就跟着善念走就好。就像上面这个故事,如果一个人病到很虚弱了,哪里还想到善不善的,主要是看他平时有没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如果在虚弱的情况下,神气都是很积极的,就能战胜疾病,病就好的快。
另外再讲一个“守善”的意义,上面讲到,发现问题之后要把问题守住,在现实中,就是发现问题了,有几个问题是自己认真思考的呢!都是问题在身边匆匆而过。如果从善念出发,就是“守善”,就能知道这个问题有哪些解决的必要性。往往就能把问题认真来对待,就是说,能守住问题,而且爆发出处理问题的动力。就像人病倒非常虚弱,一步步走到死亡了。如果陡然意识到,还有什么“伟大”的事业需要自己去完成。这样一个念头,真的让人能活过来,这样的实例看到很多的,就不具体讲了。
“善”这个概念意义有很多,也很伟大,暂且就讲到这,现在还是返回到今天要说的“人该如何探索和分析问题”这个主题上来吧,从这个主题来看“守善”,就是说保持善念,可以把问题往积极的方向引导去解决问题,不走错方向。而且,能抓住问题,并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源动力。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讲‘人该如何探索和分析问题’的第三步,就是”守善勿舍”。
现在问题在手,又能积极的来正确的处理。接下来就是怎么看待问题了。就是讲从哪些层面上来看待问题。内业上有句话,“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就是讲,人,是由精神和形体两个方面结合而成的。其实人遇到的事物都是有外形,有原理的。就是讲,看待问题,要从形体和精神两个层面来考察。这个没什么难懂的。接下来具体的列举几个例子。比如说。用的电脑出问题了。就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去找问题。这个硬件就是形式,软件就是精神。如果在企业生产上有问题了。如果作业方法和机器状态和人没问题,那就是管理上的问题了。作业方法和机器状态可以理解是形式,管理就是精神境界的事情了,所以,精和形在具体问题中的表现形式要先分析清楚。所以,“人该如何思考问题”的第四步,就是分清楚问题是出在硬件上,还是出在软件上。
不论问题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怎么来处理呢!就是讲发现是什么问题了,怎么分析问题。内业上讲到,精和形要做到“和”才可以生存。什么叫和!内业上讲“其精不现,其征不丑”。精是精神类的东西,征是形式的特征。丑是类似的意思。就是讲,遇到问题,不要用以前的意识形态来考察现在的问题,不要以别的类似的处事形式,来判断要处理的问题。通俗一点说,就是不要以过去的经验办事。此是此,彼是彼。当然“其精不现,其征不丑”还有更深的意义,暂且就不去探讨。我们还是回到今天要说明的问题上来就是“人该如何探索和分析问题”。
打个比方说,如果面前提供了一桌子的好菜,怎么来吃呢! 有的人是这样的。看到有几个菜,是以前品尝过的,很好吃,他总是去吃那几个菜。别的菜的味道他就吃不出来。这是受到意识的干扰,没做到精不现; 有的人这么吃,看到有个菜以前都是蒸着吃的,这次是煮的。结果就 没吃这个煮出来的菜,他就没尝到这个煮菜的味道。这是受到形式上的干扰,没做到征不丑。现在让这两个人来评价这桌菜的好坏,他们怎么能够做出公正的判断呢!当然不能了。
。
另外,从养生的角度讲。上面讲到,人是由精和形组成的,精和形的组合,才可以成为人。现在,如果人要是有思维了,就是神气在运动,如果思维的对象马上转移到别的情形上,那自己神气就跑到别人的形体上了。这样一来,此刻的精和形就没有组合到一起,人的神气就解体了,而不是在生长。也就是讲,如果做不到“其精不现,其征不丑”,或者通俗的说,老是按照经验办事情,人的消耗就很大。想的越多,对身体就越不利。到后来,也没有那个体能和精神来思考,就是思考不下去。所以讲,思维工作多的人,特别是做研究工作的,要注重这个问题。 还是拿吃东西打比方,如果是第一次吃一种没吃过的菜,一般都会眼睛多看几眼,然后嘴巴里面品味几番,这样来对这道菜有个总体的认识,这样来认识吃到的东西的方法是真确的,按照内业的说法,做到了形和神气一体;但是如果这道菜在不同的场合吃过几遍了,这次又遇到了,那这次在吃的时候,很容易意识到以前的色香味。站在以前的意识形态里面去吃现在吃的东西。就是此情此景和彼情彼景混淆,就是上面说的此刻神气跑到以前的形体上了,此时此刻就没有做到形和神气一体。人就是在耗散神气,而不是在生长。
比如研究物理现象的,一发现什么问题,立马想到牛顿、艾恩斯坦,或者想到×××,或者想到某某某。就是自己的精神跑到牛顿、艾恩斯坦等人的形体上了。就是自己的精和形没有做到和,没有走到一起。这样做的坏处,是思维永远在人家的意识形态里面,要想有突破的见解是很难的。在信念坚定的时候,或许有新的发现,如果总是迷而不返,“自己”的精神和“别人”的形体总是组合在一起,那身体会出现毛病的。
比如说创业,一想到创业,立马想到别人是怎么做的,就是自己的精神跑到别人的形体上了。这同样是精和形没有做到和,没有走到一起。这样做的坏处,是这样要做下来,要做一个有特色的创业就很难。但是,放到社会上来讲,错误的方式也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果来。就像创业,方法不当,但不是说赚不到钱,当看起来很成功的时候,搞的形神分离的,如果不返回到自己本身上来,那恐怕享受的命就少。
以上是说,“其精不现,其征不丑”在思维时候的重要性。
所以,“人该如何探索和分析问题”的第五步,就是不要凭借经验做事情。要做到”和”。也就是“其精不现,其征不丑”。
再接下来,按照以上的几个步骤做起来,我们可以做到不受任何情绪干扰的来处理问题了,做到这一步真的不容易。可是事情总有难有易的,如果遇到真正的难题怎么办呢! 一方面一时间解决不了,一方面又非得解决。按照内业里面的说法,这种状态是非常不好的,在内业里面说成“内困外薄,生将巽舍”。意思是讲,外面因为感到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觉得空虚,心里呢,神气也会被问题困住不得解脱,这样下来人的神气就是僵持不动的,这样就会丧失生机。怎么办?内业里要求做到“止”,就是暂停的意思。暂停不是说要放弃,这个暂停,或许是换个角度,或是换个方法,或是换个心情,或是间隔一段时间。把问题总结一下,再来思考。内业上原文是说“思之重思之”,这样做的好处,不仅能避免“内困外薄”造成的没有生机,还会底气十足的去思考,而且问题能解决的快而且合适。内业上原文说“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精气之极也”。就是讲,这么来思考问题,就象有神仙帮助一样,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所以,“人该如何探索和分析问题”的第六步,就是为了防止伤害到身体,要做到“止”,思索问题的时候要“思之重思之”。
这样下来,问题分析的终于了有结果了。有结果之后也要注意,不要以为分析完成了就了事了。还有重要的一步要去做,就是分析结果出来后,要回到开始遇到的问题上面想想。为什么要做这样一步呢!我们上面讲到,精和形的结合才可以成为人,所有思考的过程都是精气的运作,必须要返回到 “如何探索和分析问题” 的第一步说到的那个形上面来,比方说法, 就是在外面跑了一圈,还要回到家里来。 内业上有个“反”的概念。反的简单解释是问题哪里来还回哪里去。返的意思也很多,暂且不去讨论,还是站在今天要说明的问题“人该如何探索和分析问题”上来来解释返的意思,就是要思考的问题可以理解为“形”。思考的过程理解为精气的运动。上面说到, 精和形做到和才可以形成新的形体。所以想的结果要回到思考的问题上来。这样完成精和形的结合,就形成一个新的形体,人就在生长。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如果不回到思考的问题上,就是精和形不合。神气就是分散的。
对于“止”和“反”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也不用另外举例子说明了,可以看看今天的讲解过程,就更加明白一些。上面几次说道“在这里暂且不要去探讨了,还是回到今天要说明的问题上来”。就是一止一反的做法。这样给今天的主题说明的很精密。不会有分散的感觉。为什么没有了分散的感觉呢!就是做到精和形的统一。
所以,“人该如何探索和分析问题”的第七步,要做到“返”,目的是要精神和形体的结合。
以上我们从内业的角度,探讨了“人该如何探索和分析问题”这个主题,首先要明白为什么去想一个问题,要有个目标。其次要发现问题,有问题提供去思考是上天在关照你,不要以为是麻烦,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自己的境界就提高了。怎么抓住问题来想,就要做到恭敬; 要想把事情往积极的方向去思考,而且得到思考的动力,就要坚持守“善”原则;为了正当的不受任何干扰的去分析问题,就要做到和 ;事情都是精形的结合,所以分析问题也要从精和形两个方面去考察;为了防止思考问题给自己带来损害,要求做到止;还有最后一步,反,是为了精和形的结合。
如何探索和分析问题,基本上是讲完了,接下来还是谈谈,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讲怎么来运用自己思索得出的结论!我们讲要做到“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不可不信,是说毕竟是自己思考所得,怎么不信呢! 不可全信,是讲,一次的思考过程,并不一定看清事情的全部。如果要是全信了,那就象摸到大象的腿之后,马上就断定“大象就是象一根柱子”是一样的,你要接着摸下去,才知道大象到底象什么。意思是要把自己的观点拿到社会上,不断的去完善。也就是讲,自己对自己的观点,要做到“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从理论上来讲,在内业里面有讲这么一句“治心在于中”,意思是要想心得到治疗,就要保持中.中是中正的意思。就是讲,心在面对观点甲、观点乙、观点丙....等等的时候,不偏向任何一方。这样来达到治疗心的效果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该咋样处理就咋样处理.如果自己私下的执著非得要怎么样.那就是“全信”一个观点,就是偏心了;那么如果说偏心不好,以前的什么都“不信”了,那当然也不对,人总是总结经验再发展的,也就是讲,心里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怎样对待以前的观点的呢!。就要做到“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敬守的讲座一般禁止引经据典的讲,但是“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的这个做法很重要,还是稍微引用一点来说说看。 <论语>阳货篇里面,孔子曾说到“予欲无言。”就是说"我不想说来说去的了"原因就是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是讲天地也没限制怎么做,所以四季分明,万物都能很好的生长.意思就是按照自然而然的规律来做就好了,孔子自己不想用自己的言论去干扰别人;在<道德经>里面几处都讲到要"不言之教".不言相对于有言来说的,有言之教,就是叫人家要怎么怎么的,不言之教,就是不可教人家一定要怎么怎么的。如果教导人一定要怎么怎么的,那人心就被一种观念束缚,就是偏心了。神气就不动了,神气不动,人的形体就得不到补充,因为道是充实人的形体的;所以老子要求做到“不言之教”。 佛家的如来佛在<金刚经>第二十一品里面,说了一句更直白的话"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意思是哪个说他在说法,就是诋毁他,在破坏他名声.如来佛意思讲他什么"法"都没有说.如来佛这么说的目的,也是要求人们要站在自己的位置上自然而然的去思考,不要被佛法误导,自己的心自然而然的运动,自己的神气才算是运动的,这样来达到发展自己的目的。从上面几个例子来看儒佛道,都是提倡不能去干扰人的一颗自然而然的本心。干扰了就是偏心了,就不是自己的本心了。就不是“治心在于中”的中的状态。换句通俗的话讲;世上任何的言论,哪怕就是真的如来佛祖站在你面前了,跟你讲要怎么怎么的,那自己也要做到“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所以不论是教者或学者,都要注意同一个问题,就是不可干扰人心。如果教者图一时之快,干扰了人的本心,日常天久,就没有听众了。对于学者,在现实生活之中,人家要说什么,也没权利限制人家,但是自己的“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这一条,是可以坚持的。
“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这个观点确实重要,那就作为今天讲座的结束语吧!怎么作呢!今天讲座的主题是 “如何探索和分析问题”.就是讲解人的思维的本质规律。在《内业》里面讲到,人的神气的运动,是靠思维来达到的。思维的顺畅,人的神气就顺达。人就是健康的。神气顺达的人就做到了合乎“道”。也就是思维的规律就是道的本质规律。天下万物都合乎道,也就是说,掌握了思维的规律就掌握了天下万物;古今圣贤都在研究道,所以讲,真正的知道思维的规律,也就知道古圣贤们在做什么了!这就是今天这个讲座的意义!敬守总结了思维规律的七个步骤和一个注意点,应该说是对现实中的人们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的!那怎么来看待这样几个步骤呢!同样要做到“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