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园区是以农业技术创新为重点,以高科技、高转化为特征,融现代工程设施体系、高新技术体系和经营管理体系于一体,在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基础上,突出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园区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利用已有的农业科技优势、农业区域优势和自然社会资源优势,立足于本地资源开发和主导产业发展的需求,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和经营体系配置要素和科学管理,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建立起的科技先导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发展趋势:
1、园区生产方式由设施农业向大田农业转化:农业园区在开始建设时候,基本以设施农业为主,它具有科技含量高和产出高的优点,但是由于投入较高,加之我国农业科技研发水平的限制,这种生产方式难以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推广。近年来,农业园区的生产方式正在由设施农业开始逐步向大田农业转化,涵盖了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等各个产业,空间不断扩大,辐射范围越来越广,生产方式越来越多样化。2、园区产业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开始建设的农业园区基本以单一产业为主,下一步将逐步实现产业多元化、产业一体化、产业链条化。实现从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营销业、旅游业等多链条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3、园区功能从单一示范向带动区域经济龙头转变:园区传统的功能主要是生产功能和示范功能,今后将以此为基础,逐步向第二和第三产业延伸,实现第一、二、三产业联合,使园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4、园区投资从单一主体向多元投资主体转变:农业园区在建设初期,基本由各级ZF投资,但这种投资方式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给财政带来很大压力。 近年来,各农业科技园区在投资机制上,通过利用各方面的力量筹集资金,基本形成ZF投资、外商投资、园区自筹、银行贷款的投资体制。融资渠道越来越宽,融资数量越来越大,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园区的良性发展。
5、园区建设主体从ZF为主体向企业为主体转变:农业园区在本质上看是一种经济组织。在我国农业园区建设的初级阶段,ZF积极介入并大力支持十分必要和重要。但从长远看,ZF必须逐步从中退出,一方面可以让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进入农业科技园区,在该领域发展壮大,活力增强; 另一方面可以减轻ZF财政负担,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案例一:某县农业产业园区总体规划
依托保德县红枣资源优势,以红枣为主体,建立以红枣种植、产品加工、科研、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红枣产业体系。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
区位: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地处吕梁山北段西坡,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地带,东界大山与岢岚县为邻,南与吕梁市的兴县毗连,西隔黄河与陕西省府谷县相望,北与河曲县接壤。
交通:公路方面:五保高速、S249、神保环绕,交通四通八达。
水运:黄河流经某60公里,远达孟门。
铁路方面:神朔铁路过境。
土地资源:某县国土面积为9974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6842公顷,林地13933.5公顷,草地5065公顷,宜林荒山16809公顷。
水资源:全县境内有大小沟壑38314条,这些河流的总流域面积为3222.3平方公里。
生物资源:某为西北干旱地区,主要农业如下:
作物类为:山药,红薯,玉米,小米,豆类。
蔬菜水果类为:西红柿,黄瓜,茄子,白菜,圆白菜又名回子白,红枣、海红果又名海红子,海棠,杏,苹果,梨,毛桃,黄芥、胡麻、油葵、。主要粮食作物有谷子、糜子、土豆、黄豆、高粱、玉米等,主要经济作物有黄芥、胡麻、油葵和各种蔬菜。
山西省是我国最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省份之一,山西省境内约有11座资源型城市,119个县(市、区)中94个有煤炭资源分布,经过长期开采,这些县市已经 接近或几乎接近“资源枯竭城市”。为此,山西省提出转型发展,省长王君在向国家发改委的汇报会上指出,“资源型转型是山西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出路”。
某县是山西省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县之一,煤碳资源得天独厚、储量丰富,以煤电为主的工业发展较快,而农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呈现显著的差距,社会经济结构失衡。因此,某县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的战略调整既有内部客观要求,又有省委省ZF的主观愿望。
规划重点解决未来某县农业的战略定位、发展策略、空间部署等关键问题,旨在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分配资源,从长远上促进某县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战略目标。
二、战略目标及功能定位
总体定位:中国红枣产业示范基地
功能定位:现代农业生产、农业生态技术发展与农业休闲旅游相结合的综合性农业生态产业园区。
功能定位:依托某县红枣资源优势,以红枣为主体,建立以红枣种植、产品加工、科研、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红枣产业体系。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
1、指导思想
落实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利用某县新型工业化积淀的雄厚基础来反哺农业。
以生态建设为指导,积极发展“三农”事业,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资源特征,创新一种适应某县的农业经济发展新模式。
2、战略目标
某县农业发展将利用国家实施“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规划”和山西省全面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战略叠加优势,全力推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加快探索具有某特色的优势农业发展道路,引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业的发展,最终建成为:
——国家级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县
——中部六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示范县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农业典型示范县
三、发展策略
1、生态农业策略
某县农业发展要强调“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以大农业为出发点,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最终不仅获得高品质的农产品,环境也得到了修复和改善。
2、区域合作策略
外部协作:积极参与晋西北和陕蒙边界相互融合区域的合作分工,加强对其他县市的招商引资和市场开拓,扩大产业、需求、城乡、区域、要素等合作领域。做好与外部的协调发展。
内部分工:把握某一小时交通圈内15个县市的巨大市场,推动内部分工由产业分工逐步转向功能分工。引领和服务周边县市的生态农业发展,输出科技、模式、理念。
3、差异化土地利用策略
在空间尺度上要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土地利用现状和开发潜力,统筹人口分布、经济产业布局和国土开发格局,按照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整体上分为优先发展区、适度发展区、限制发展区三个部分。
4、沟域经济发展策略
借鉴山区农业发展的最新理念,大力发展沟域经济,作为小尺度环境改良和农业发展相结合的先导实验。并根据某的实际情况提出三种沟域经济模式:
以服务城市、生态休闲为主的综合沟域经济区
以高效生产、生态修复为主的产业沟域经济区
以生态涵养、水土保持为主的生态沟域经济区
四、空间布局
根据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形成“一心、一河、四组团”的空间结构:
“一心”------指农产品加工物流中心;
“一河”------指沿黄河高效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带;
“四组团”------北部设施农业组团;西部经济林果组团;南部绿色杂粮组团;东部生态畜牧组团。
案例二:湖北武汉市凡华农业产业园产业规划
五大主导产业(高端种植养殖业、高端休闲产业、有机农产品深加工业、生物科技服务业、房地产业);三大配套产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业、配套服务业)
项目地址:湖北武汉市
占地面积:8700亩
总体定位[url=]:田园产业[/url][url=]新城、新型城镇化成果示范区。[/url]
[url=]产业定位:五大主导产业(高端种植养殖业、高端休闲产业、有机农产品深加工业、生物科技服务业、房地产业);三大配套产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业、配套服务业)
[/url][url=]功能定位:生态农业集聚区、休闲度假中心、田园生活示范基地。
[/url]
[url=]空间布局:两核——商务中心核、加工制造[/url]物流[url=]区;两环——园区游览观光环、特色蔬菜种植圈;两带——东翼畜牧养殖带、西翼林果种植带[/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