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深圳郭绍华
599 0

[经济现象] 元间需求品 [推广有奖]

  • 5关注
  • 22粉丝

教授

5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4134 个
通用积分
7.7959
学术水平
174 点
热心指数
151 点
信用等级
107 点
经验
75209 点
帖子
982
精华
3
在线时间
109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2-17
最后登录
2024-6-3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元间需求品

对于元间需求品的分析方法  

    尽管整个社会距离普遍实现基本的生物学、生理学意义上的物质需求的目标相差还很远,元间的需求就已经咄咄逼人地出现在面前。我们已经生活在这两股洪流交错形成的漩涡之中。

    例如,一部分人某些元间需求的实现建立在牺牲更多人的物质需求、基本生存需求的基础上,这已经是个古老话题了。问题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背景下,这种倾向越演越烈,已经表现出极端不平衡和极端惨烈的景象,数以万计的核弹头使得人类随时面临整个种群毁灭的可能。局部看似正当的需求,积累起来看、从整体角度看居然如此恐怖。

    严酷的现实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检讨我们的需求,特别是要将元间需求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看看我们究竟需要什么,哪些元间需求可能通过传统的物质媒介得以实现,哪些元间需求是仅仅通过物质方式所无法实现的。

    由于物质与元间的对立统一性质,我们不可能实际面对纯粹的物质需求,或者绝对的元间需求。不可能实际地、绝对地分割这两种需求,至多可以用抽象分析的方法,分别站在某个极限的立场上,主要把其中一种需求作为更突出的对象。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将立足点主要放在了物质需求的极限位置,因为这个时代所面临的突出社会问题是处于绝对贫困中的广大无产者的基本生存问题,是无数童工每天连续劳作十六小时还要忍饥受冻、惨遭蹂躏的严酷现实,每一个铜板都浸透着工人的血汗,而创造出的财富却被极少数人无偿占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对于遏制和扭转这种人吃人的社会趋势发生了决定性的抗衡作用,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50多年之后,我们享受先辈们的奋斗成果之余,却面对着另一种新的经济、政治环境。温饱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在有些范围里已经不再是主要社会问题,至少我们在一定范围内已经找到了或曾经找到过解决温饱问题的途径;与此同时,全球化经济体系正在逐渐形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主要需求和实现需求的方式上出现了巨大的差距并因此出现了更为深刻的矛盾;马克思所揭示的“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个基本矛盾不仅依然存在,而且扩展到了全球范围,成为造成一次次颠覆性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当新的需求逐渐成长壮大之后,这种冲突变得越发敏感,破坏性日趋强大。

    现代科学知识产生的巨大生产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生产关系变革,正在大量地产生出实现需求的新途径,同时也意味着产生出大量的新的需求。元间需求在局部区域急剧膨胀,我们不仅需要继续面对基本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同时还要应对这些新需求对全球政治、经济产生的冲击,需要协调这两种极端需求之间日趋尖锐的冲突,协调这两种产品的交换和分配关系。比如,经常要面对是否总是要用几百万件衬衫去换回一张光碟,用3.8亿元人民币赎回一个只有四个字母的商标权的问题。

    元间需求的急剧膨胀正在迅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有些场合,元间需求已经发展成为主流的需求。譬如一些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已经占到了GDP的80%。元间需求已经开始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和这个社会的性质。

    这不仅超出了马克思的想象,也远远超出了所有现有经济学体系的理论框架,经济学走入了一个新理论爆发的时代。诸如“知识经济学”、“虚拟经济学”、“广义虚拟经济学”、“信息经济学”....... 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尽管如此,我们对于这种新的经济现象和本质的理解都还是很初步的。

    马克思是辩证法大师,但首先是革命者,他之所以选择以物质产品为极端的立场,在于他理论的实践性和阶级性,他首先关心的是劳苦大众的基本生存问题。这并不意味着他不认为还可以选择其他立场。例如,在马克思的著作里经常会看到“撇开”这个词,显然,撇开并不是否认被撇开对象的存在性,只是一种凸现研究重点的抽象方法,被撇开的对象并不会因为这种撇开而消失,只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它们还不是主要问题罢了。

    马克思提出了站在物质需求极限立场上分析经济社会的一种方案,许多经典理论家也都不同程度地从这个极限出发,站在离开这个极限的某个具体的位置上对物质需求做出了分析,这些方案汇成了一座座辉煌的理论大厦。但是,今天的现实告诉我们,过去那些曾被暂时撇开了的对象,那些不被视为“第一性”的东西已经悄然崛起,成长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甚至成为决定性的势态,已经再也无法被“撇开”了。对此,我们别无选择,只得重新回到分叉点,把原先被撇开了的问题重新作为重点的研究对象,作为研究的起点,沿着这个分支向另一个方向走下去,直至在更接近纯粹元间需求的极限位置上,对元间需求及其实现的方法、途径、发育过程进行分析。如果这个思路有一线希望,就有可能得到从元间进化、发育的立场和角度反观物质需求进化过程的一个新视野。之后,再次回到分叉点,把两条研究线索整合为一个统一的体系,最终将这两种极端的研究整合成一部完整、全面的观点和学说,从而获得对真实对象的更为完整和全面的看法。

    站在A立场上对B进行观察,再反过来,站在B立场上对A进行观察,这就是“反思”。如果这两个元间实体都是我自己的元间内容和思考过程,都是自我的一部分,这个反思过程就是自我意识。我们已经有了从物质需求角度观察元间需求的大量理论和丰富经验,如果再有从元间需求的角度观察物质需求的尝试,就可能为需求的自我意识创造条件,就能使我们更接近理解对象世界,更多地理解这个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对象世界。

    通过对这条分支的探讨,至少可以探摸出需求的另一条极限的边界。这样,我们就有了关于需求极限的两条边界,一是物质需求的极限;一是元间需求的极限。所有的具体的需求和实现需求的方法和途径,实际上都应当处在这两条边界之内,都是这两种极限状态不同程度共同作用的具体现象,这也可能为分析经济体系和行为提供更有效的工具和方法,或者成为更有参考意义的思路。从趋向于元间极限立场出发的思路所导致的经济学课题,可称之为“元间经济学”问题。

    “商品”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细胞”,不过马克思本人没有直接对这个范畴进行严格定义。1988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 . 经济学II卷》(第779页)将“商品”(commodities)定义为:“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这其中有“交换”、“满足需要”、“劳动”、“产品”四个关键词。到了2009年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第19卷,第289页),则将“商品”定义为:“在社会分工的体系中,经济上相互独立的生产者所生产的、以自己的属性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为他人(即为社会)消费、通过交换进入把它当作使用价值的人的手里的劳动产品和服务。”这里,其他的补充都不是实质性的,最重要的变化是增加了“服务”这个新的关键词,也就是说,有一部分商品可以是无形的、非物质的,服务也是商品。显然,这是根据事实对于理论的修正和调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和转向。然而,要从原有的体系上论证、融合这点儿调整绝非易事,最终将会遭遇哲学上的二元论的责难,会遭遇来自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方向的诘难。这也绝不仅仅只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独自面临的问题,事实上,如今,整个西方世界的主流意识也都主要建立在唯一的物质主义基础之上,之前的所有经济学都以此为基本出发点。

    二元论被认为是一个万丈深渊,而神学以及纯粹的精神主义现在已经不过是一节退化了的盲肠,真正被实际相信和崇拜的依然是真金白银般的物质,其余的通常都被归结为“反映的”、“镜像的”、“理想的”、“精神的”、“虚拟的”、“第二性的”。通常,非物质的东西不被作为真实的实体看待。例如“精神”就普遍被认为仅仅是一种物质的现象,不属于平等的实体,是二等“公民”。来看《中国大百科全书 . 哲学卷》(1987年版)的“精神”条目的表述:“任何形式的精神都是由物质派生的,是第二性的。这是一般唯物主义的观点”。此外,精神又常常被特指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既大脑的产物,具有极大的能动性,可以转化为物质的东西。精神从属于物质的地位并没有多大改善。

    又如“虚拟经济”的提法,顾名思义,似乎并不是以实体为对象的,仅仅将实体的“影子”作为需求对象。尽管人们每天都在用一种物质交换另一种物质的同时,同时也在用一个事件交换另一个事件,但是,我们只有关于实物交换的规则和理论,缺乏以纯粹元间为交换对象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最终还是都希望用实物来结算。人们还没有严格区别“事物”这个词汇里“事件”和“物体”各自的含义,只将造成事件的物体视为真的、视为实际存在着的实体,而物体的“事件”并没有被严格地看作是一种与实物具有同等地位的实体,仅仅将其看作是一种现象,是无法把握的、虚幻的过眼烟云。

    当然,这也不是谁的过失,社会在这个阶段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生产出足够多的、具体的物质产品,突出的困难是解决日益进入自觉状态的人群的温饱问题以及起码的尊严问题,只是在这些产品出现冗余之后,更多的、另外的、新生的、原先被遮蔽的需求才可能被更多地注意。

    相比之下,东方哲学,特别是中国古典哲学里有一种更全面、客观、富有远见的传统思想,即不是唯一物质的,也不是唯一“精神”的,更不是两元分立的,而是以“一阴一阳之谓道”作为基本原则,是对立统一的。可以偏重于某一个极端,但是,不能最终超越这两个极端,所有的具体事务都只能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个具体的位置,只有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事件和物体才是实体,才是存在者,只不过性质和层次有所不同罢了。因此,也就无所谓纯粹意义上的虚拟存在者,也没有纯粹意义上的物质实体,所有对象都是实体,都首先作为存在者,“虚拟”只有相对意义,一旦作为对象,就决不能是一种虚幻的、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是真实存在着的存在者,是某一角度或层次的对象和实体。

    在东方,在中国,这并不是一个革命性的、新颖的哲学工具,而是一件有待发展和完善,有待不断脱离自在的直觉和天然的契合,逐渐走向自觉化、科学化、理论化的利器。也只有站在东方古典哲学特别是中国传统的对立统一思想基础上,才可能顺理成章地把元间作为实体,作为实际存在的对象,作为与物质具有相同地位的实体来看待。

    对于元间经济学的讨论不仅仅只有思辨意义,我们总是期望从理论的探讨中找到有助于理解和处理实际问题的一线曙光,找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有用的思路和方法。比如,是不是可以把许多经济动荡看作是由元间产品和物质产品在积累程度上的差异而产生的现象?

    元间需求品是从手段性的需求品发展而来的,最终成为了一种相对独立的、主导性的、目的性的需求品或需求对象。如果将来出现了专门的“元间经济学”,这个学科或许将是站在元间需求的视角,反观物质需求,仅将物质需求视为实现元间需求的手段和媒体,是专门针对元间需求产生和实现过程的讨论。

    有必要研究这样一些问题:

    1、我们究竟有哪些元间需求;

    2、元间需求是如何发育与积累起来的;

    3、元间实体作为一种需求品,有怎样的生产、交换、分配、积累、消费的方式与过程;

    4、元间需求与物质需求两者的实现过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两者之间会发生怎样的相互关联和影响。

    5、两种需求及其实现过程共同构成的人类需求可能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和绚丽图景,人类需求乃至一般需求及其实现程度所能到达的极限在哪里。

    6、元间需求的积累将会对人本身的性质和结构发生怎样的影响?因此会对外在世界发生怎样的影响?

    在“一般需求”的框架下,人的需求是一个伴随人本身进化、发育过程而发育、进化、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从生成到转化为其他可能的生存形式的过程,或者说人的进化就是人的需求和需求能力的进化。讨论人以及人类社会的元间需求,就是将这个过程作为话题,特别是将这其中的元间部分作为重点对象,展开、整理、发现、揭示、推测其中特征的工作。显然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这里,我们只能管窥这座巨大冰山表面微不足道的一角。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Commodities commoditie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 大百科全书 科学技术 对立统一 马克思 核弹头 经济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6 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