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hhj
9127 35

这样的研究生教育是真是假? [推广有奖]

  • 0关注
  • 65粉丝

泰斗

29%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4
论坛币
52217 个
通用积分
100.2197
学术水平
1397 点
热心指数
1359 点
信用等级
948 点
经验
212206 点
帖子
27197
精华
3
在线时间
266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7-18
最后登录
2019-12-1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这样的研究生教育是真是假?

【大课堂“培养”研究生?开玩笑!】

中国研究生教育目睹之“怪现状”

2005-10-03 10:26:36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李增森

  

  清华博士生退学的新闻前不久引起各大媒体的争相炒作,学生和高校各执一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中国研究生教育再一次受到质疑。笔者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下的“产物”,亲身经历了一系列研究生教育的“怪现状”。

  培养方式本科化。当前研究生的课程采取大班形式,仍然沿用本科的那一套“教师上面讲,学生下面记”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创新、思考的能力未见进步,做笔记的功力倒有所增长。而且更为奇怪的是,授课内容竟然有些还停留在本科阶段,真不知道是老师的悲哀,还是学生的悲哀?

  导师制虚名化。现在大学里研究生导师每一届要指导三四个学生,甚至更多,以现阶段的两年半学制为例,则每个导师需要指导十几个学生。导师有时间和精力指导如此多的学生吗?所以就出现另一个“怪现象”,学生和导师经常数月甚至半年不见面,交流就更不用提了,只有到节日的时候,学生才有机会识得导师的“庐山真面目”,而且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三言两语各自散去,导师的作用已然失去。

  科研成果指标化。目前各个高校基本上都明文规定,研究生期间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科研成果,且这种科研成果还与学生能否毕业挂钩。于是,学生为了能够顺利毕业,想方设法、东拼西凑搞出一定数量的“科研成果”,而且还要自己花钱发表。最终结果可想而知,各种“垃圾”文章充斥着我们的眼睛,理论的发展没有看到,看到的只是各种濒临倒闭的杂志焕发出“勃勃生机”。

  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化。目前研究生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化,内容不再重要,无实质内容可以,无创新点也可以,只要有“成果”的形式存在就可以。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更是形式主义的集中体现,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完成了这场作秀,演出如此精彩,以至于事后仍回味无穷。

  毕业学生标准化。毕业研究生作为学校向社会提供的“产品”,呈现的是标准化的现象——接受相同的填鸭式教育,具有同样的科研能力(成果),拥有同等的毕业设计(论文),握有一样的研究生学历,何其标准化的产品呀(也许所不同的只是与生俱来的个体差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 中国高等教育 中国研究生 南方都市报 研究生 教育

体现在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晦涩哲人;哲学经济逍遥谈
沙发
yzufbh 发表于 2005-10-5 18:4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论研究生教育发展观

许克毅 赵军

摘要介绍了研究生教育发展观的概念内涵,指出研究生教育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认为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研究生教育的人格化、生态性、有限理性的伦理指向。最后从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发展原则、发展战略三个方面对研究生教育发展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教育思想的变革是教育改革的先导,教育发展观的变革是教育思想变革的根本。〔’〕开展研究生教育发展观的研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观,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

一研究生教育发展观的概念内涵

研究生教育发展观是研究生教育思想的基本范

畴之一,对这一范畴做概念内涵的探讨,取决于人们对“发展”的不同理解。“对高等教育发展内涵的不同理解,就形成了不同的高等教育发展观”。‘2’我们以通过考察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变化轨迹来为研究生教育发展观概念的科学化提供逻辑思路。

高等教育发展观的产生、形成、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增长,也就是教育系统量的扩张,这主要表现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二是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发展,也就是教育系统量的扩张与质的优化并重,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整体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三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教育系统追求系统

自身发展以及系统与环境的协调平衡,这种观念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逐渐成为主导发

展观。〔,〕虽然高等教育发展观几经变革,并且这种变革的前提在实践上是由于发展代价所致,但变革在理论上却又是人们对于“发展”概念理解深化的结果。没有对“发展”的深化理解,是不可能有各个领域发展观的科学化的。这就说明了在我们探讨研究生教育发展观,赋予其科学概念内涵时,就有必要从概念逻辑角度确立关于“发展”的科学化的理解。“发展”理念本身是不断发展的,我国的发展理念大致也经历了下述几个阶段:增长升发展什可持续发展。‘4」这一过程勾画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具体轨迹,昭示了研究生教育发展观的走向。

发展观应该具有战略上的指导意义,如果发展观的转变都是以发展的代价为条件,那无

疑是对发展观的无情鞭挞。探讨研究生教育发展观应以高等教育发展观娈的代价为教训,对研究生教育发展观的定义,应该避免对“发展”这一属概念理解的偏差而导致种概念的不科学。研究生教育发展观是关于研究生教育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这就规定了研究生教育发展观基本内容的走向: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构建研究生教育发展观,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既要考虑系统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又要考虑教育系统对社会的适应性,研究生教育系统与外在环境应该和谐地发展。

使用道具

藤椅
yzufbh 发表于 2005-10-5 18:4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二、研究生教育发展观的伦理指向

我国研究生教育在新世纪要获得新的发展,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是从人文视野来探究发展的内涵,它赋予发展观以全新的伦理指向和价值观。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指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生教育的人格化

研究生教育的人格化也就是研究生教育系统具有自我驾驭的能力,研究生教育系统的进化是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的过程。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人格化要求研究生教育对于外界环境不是被动地适应,而是主动地适应,不是仅仅依靠适应能力而存在,而是要发挥系统内部调节机制来完善系统自身。这种人格化的研究生教育伦理指向突出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体性,超越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被动适应性。《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征求意见

稿)指出,在2010年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主动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发展需要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自我发展和调节机制,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提供足够数量、较高质量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预期目标的制定进一步强调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人格化。今天,我们的高等教育乃至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都存在过分强调教育发展的客体原则,没有认真研究教育发展的主体性原则,教育系统的自我驾驭能力、能动性都难以表现。高等教育在

其发展过程中要有自身的主体意识及“独立人格”,要增强自身对社会要求的选择和批判功能。”’我国研究生教育这方面的不足也较突出,譬如大规模扩招研究生还只是研究生教育被动适应社会需求的结果,而不是研究生教育内部的改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研究生教育的内部矛盾应该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正如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自身的努力才是关键因素一样。所以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充分体现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人格化。

1. 研究生教育的生态性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代人类为促使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而采取的一种应然抉择。”[6]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实际上就是承认了研究生教育的生态性。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而人是通过教育造就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7’那么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自然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或者说是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供了更深层次的保证。但是这又与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分不开,与研究生教育的生态性分不开。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生教育的生态性把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真正指向了人文视野,人们希冀通过生态性来克服研究生教育的片面发展可能带来的生态危机,并进而促进整个人类的生态的良性循环。教育生态学说追求和谐,它把和谐的发展作为其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就研究生教育系统来说,为实现和谐的取向,不仅仅要关注系统自身的整体性,更要关注系统外环境的整体性。在整体性的前提下,人、教育系统以及系统环境之间存在着的无形的生态链就能有效地调整着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生态观,有学者指出,这种生态观将教育与环境看作是网状立体结构,在这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与环境之间交互辉映,完全主观和纯粹客观成分消失殆尽。[8]坚持研究生教育生态性,以和谐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那么在确立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时就可以避免发展规划的功利性和短期性,能够体现发展观的可持续性和战略性。

3.研究生教育的“有限理性”

可持续发展理论落实到资源的利用上,有一个基本的准则,就是资源的“最优化”利用。最优化原则是相对于最大化原则提出的,它具有的基本伦理指向是为了不损害后代满足其发展的能力。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观基本走向的确定不可避免地将最优化准则也纳入到研究生教育发展中。但是在对研究生教育资源的挖潜和扩充过程中,必然存在机会成本问题,最优化准则就受到了挑战。在研究生教育发展中,我们反对前文所述的发展观转变是以发

展代价为条件的所谓的代价论,但我们并不反对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付出必要的代价。“研究生教育在积极发展中不可避免地要付出代价”,“这种代价产生于人们的价值选择”。「”’因此,这种代价观一方面要求充分考虑机会成本而又不是一味考虑收益大于支出,另一方面要求必须接受发展的代价并对发展代价做出评估。依据这种代价观,所谓的以“完全理性”来追求的“最优化”是不可取的,研究生教育资源扩充以及利用的准则应该以“令人满意”代替以往的“最优化”,以“有限理性”代替以往的“完全理性”。“有限理性”在研究生教育政策的制定中尤为重要,对决策中理性未能周全的方面可以事先进行评估,力求未雨绸缪。譬如我们在大规模扩招研究生时.首先我们肯定这是理性审视研究生教育的结果,同时我们承认这种理性存在不足之处,如:扩招往往直接降低了教育门槛,给质量的提高带来了压力。但是我们仍然坚持这种有限理性政策,只是需要进一步考虑扩招究竟给教育质量带来了什么。总之,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中人们追求的纯理性,是海市屋楼的空想,也是不可企及的伦理指向。

使用道具

板凳
yzufbh 发表于 2005-10-5 18:4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三、研究生教育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研究生教育发展观是关于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些观念内容包罗万象,其中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研究生教育发展原则以及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构成了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明确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它为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制定提供了现实依据;研究生教育发展原则是对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的规律性认识的产物,是研究生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它是研究生教育发展必须遵循的准绳;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是研究生教育发展观的核心,它是决定并指导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全局的宏观筹划和根本策略。人们根据发展的原则来确定符合发展趋势的战略对策。在这三者确定的情况下,人们就可以相对容易地获得关于发展的其他观念,诸如对发展的特

点、发展的目标认识等。

1.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

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可持续性,这种可持续性的战略目标往往通过具体的发展趋势来体现。21世纪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①研究生教育的现代化;②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③研究生教育的个性化;④研究生教育的多元化。[10]但是在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同时也存在一些还不为人察觉或还暂时模棱两可难以确定的趋势,这些趋势当中既有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正趋势,又可能有与之背道而驰的负趋势。对这些趋势的深刻认识对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同样具有重大意义。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还存在一种隐性的发展趋势,那就是研究生教育的知识产业化。在19996月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就指出要把教育作为知识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今天,随着研究生教育地位的提升,研究生教育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繁荣进步方面的作用不仅仅是通过人才培养来表现的,更多地是通过知识产业化来体现的。另外,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传统精英型的研究生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战略上的调整和适应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走向进行准确定位?这些趋势在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研究中都是不可回避的。正确认识这些趋势有利于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因此理论界在探讨研究生教育发展时既要考察显性趋势,又要研究隐性趋势,既要认识趋势,又要判别负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研究教育研究的价值所在,为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提

理论支持。

2.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观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扩展到人文视野,规定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伦理指向,在研究生教育的人格化和生态性的规定下,研究生教育发展要遵循两个原则:①研究生教育的工具性原则;②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性原则。研究生教育的工具性是指研究生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工具,研究生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推进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在一定意义上突出了教育的工具性价值。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性是指研究生教育不仅仅是作为工具而存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是人的自身发展的目的。十六大报告规划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就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经济繁荣、民主健全、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最终回归到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上来。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不能以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或个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来追求所谓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否则研究生教育发展决策可能就会陷入功利性的、短视性的案臼之中。工具性原则和目的性原则是最根本的原则,它们伴随着研究生教育环境的变化,能够派生出较为具体细化的原则。譬如有学者提出研究生教育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必须遵循适应、超前、创新、开放的发展原则。l川这四条原则在一定意义上都是由工具性原则和目的性原则派生出来的。适应原则和超前原则是工具性原则的具体化;开放原则是目的性原则的具体化,因为研究生教育“更有赖于对社会环境的开放和吸收来获取活力”;〔‘2,而创新原则则是工具性原则和目的性原则的

交融。这也说明了工具性原则和目的性原则并不是径渭分明的,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两个原则存在对立统一性。它们统一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是研究生教育人格化和生态性的交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工具是目的的工具,目的是工具的目的,研究生教育真正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的良睦循环。它们的对立表现在一旦脱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两者就相互制肘,研究生教育发展就表现为进退维谷状。片面地强调工具性,研究生教育系统自身的发展就丧失主动性,最终研究生教育会弱化自身的社会功能,而这又反过来遏制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片面地强调目的性,扩大教育资源的投人,淡化社会发展需求,短期内可能对研究生教育会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远观

点看,可能会给研究生教育带来“消化功能”退化的恶果,不利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2.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战略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战略作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具有宏观特征。在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有限理性”的伦理指向下,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主表现在:

(l)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战略。在199911月召开的全国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上,研究生教育的积极发展战略已经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被确立下来,具体来说就是“深化改革,积极发展,分类指导,按需建设,注重创新,提高质量”。积极发展战略本身肯定了发展的“必然性代价”,认为它是基于“主动”与“预期”基础之上的可持续发展,既表现出与维持性发展相对的主动性、创新性,又表现出与外来推动下的快速发展相对立的可持续性。〔13〕积极发展战略符合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取向,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原则是一致的,所以应该继续稳步推进该战略的实施。对于积极发展战略具有的“补偿性”、跨越式发展以及积极发展的外力引发的特征(笔者认为这是先天不足),以及战略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非发展性间题如质量的数量表征、对传统结构的偏爱、无序竞争等等间题(笔者认为这是后天缺陷),我们认为应该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既要从战术上进行探讨,也就是通过积极发展战略的对策研究来解决,同时还要进行战略配套,推行辅助战略,方能弥补这些先天不足和后天缺陷。基于此,我们建议把研究生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和适度超前发展战略作为配套战略来实施。

(2)研究生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研究生教育的均衡发展战略是使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注重效益,使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呈现良胜循环。均衡发展战略是把教育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的,是产业经营理念的应用。“现代大学积极引进产业经营的理念和模式的实质,是在政府宏观管理下,在面向社会自主办学中建立内部符合教育规律、外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竞争机制,使高等教育更好地与社会需求和环境协调发展”。〔14〕均衡发展战略能够有效解决积极发展战略中的结构钝化、无序竞争等问题,起到很好的战略配套作用。其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均衡发展对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高等教育发展是一个由数量、质量、结构、效益四要

素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过程,这些要素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全过程中起作用”。〔15〕研究生教育的均衡发展战略能够有效处理资源与效益、规模与质量、结构与发展的关系,该战略对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同样重要。

(3)研究生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优先发展基本上已经作为发展战略得以确定。但是研究生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似乎还没有被完全认识。笔者以审慎态度就此来看待当前研究生教育的扩招。我们认为研究生教育的补偿性增长和跨越式发展与其说是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经验总结的结果,不如说是对研究生教育发展教训的启示。因为正是由于过去研

究生教育的发展滞后,特别是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彻底中断了研究生的培养,使得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没有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再加上人们对研究生教育发展适度超前的认识不足,导致研究生教育在人才供给与需求方面和时代产生了很大程度的落差。也就是说,研究生教育不仅没有适度超前,而是相当滞后,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积极发展战略的补偿性和跨越式的特征。如果仅仅依靠补偿和跨越式的发展,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而且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教育发展的“超常规”之举,〔16]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很多前所未有的问题。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拔尖创新型人才,在知识经济社会,它是社会发展的“孵化器”和“动力源,’,只有将研究生教育放在适度超前发展的地位,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研究生教育的功能,体现研究生教育的价值。

(许克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教授;西安710071)

使用道具

报纸
yzufbh 发表于 2005-10-5 19:2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从数量上来说,最近几年要用迅猛发展来形容:1998年全国招收7万研究生,2001年翻一番到16万,2001年至2004年再翻一番达到33万研究生。让更多的人受更好的教育,这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益处。

中国近年强调提高教育水平,甚至提出要在中国出现世界一流的大学,自然也意识到, 和国际比较起来,研究生教育是中国特别弱的一项。这大概也是中国要增加数量的一个(但不一定是全部)原因。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中国在研究生数量赶上和超过世界其它国家是很快的事情,这本身是中国能力的一个表现。不过研究生的质量要跟上,却需要更多的努力。不然的话,很容易出现多方面的问题,也难以赶上国际上先进大学。我自己约二十年前在中国念过两年研究生,迄今在美国参与研究生教育近十年,近年也在中国组织过研究生课程,即有过在中国做学生和老师的两个角度、也有过在美国做学生和老师的经历、对中美两个体系也有些观测,好像可以讨论自己的看法。

五十年前另时性的研究生教育体制是否有改革余地

从1935年到1949年,中国共有200多研究生,产生于很少几个学校。1950年到1965年,中国共2万多研究生,而且招生年代不确定。招生也不是大张旗鼓、也没有一定考场。(我听说父亲考研究生时,是上海的学校邮寄试题,让他在江西的工作单位考。) 66年到77年有工农兵大学生,但没有研究生。1978年重新招收研究生,而且常规化,第一次6万多人报考、招收约1万人。78年到99年二十多年,中国共有77万研究生。照2003年的趋势,今明两年招生将要接近过去二十年招生数,一年研究生数量也高于文革后第一年(77年)大学生的数量。

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虽然现在数量大大多于五、六十年代,研究生教育体制和五十年前的基本一样。如果这个体制对中国是最佳的,那么沿用下来是很合理和自然的。不过我相信,如果让五十年代的研究生老师现在来发言,他们也不会说这个体制是最佳的。五十年前的研究生教育,老师几乎都是二十到四十年代留学海外后回国的。他们当然知道正常研究生教学体制,不过五十年代的他们常常处于接受各种再教育的地位,基本不能主导当时的教育体制。何况那时连哪年能招研究生都不确定,所以他们也难于设立研究生教育的常规,这样的体制可以说是另时设立的,从一开始就不完善。

78年以后,一批老的老师们还急需时间在有生之年在科学研究上做出自己的贡献,可能没有来得及花时间和精力改革以前留下的、本来是另时性的研究生教育体系。而且,中国的行政体系到78年已经很膨大,老专家学者大概还是不能主导中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主导研究生体系的很可能是教育部的行政人员,而当时这样的人不仅自己没有经过研究生教育,多数可能是看都没有看过研究生教育。所以,一个没有健全的体系就一直沿用下来了。

这个体系没有顾及研究生教育特点,模仿五十年代大学生教育体系。研究生入学,还采用全国计划人数,全国统一考试,所有学生只能报考一个学校(几乎是只能报考一个老师),甚至不分专业、全国性规定具体一些考试科目(如政治)和分数。这样的入学要求体现的基本精神和要求现代研究生有创新精神不仅有矛盾、而且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研究生在中国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科学等领域都是重要的骨干力量,对他们的入学要求,会影响他们入学后的行为。如果简单地以考试来回答老师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这样选择学生的标准就有问题,违背要求学生有新发现、创造新的知识、给社会带来新思想、新产物。入学标准应该放手让各机构自己根据各个专业的标准来用多个方式衡量,而不由教育部统一。

教育部有关研究生的部门在管理方法上,在应该给各机构灵活性的方面很僵硬,而在应该有教育部制订规章条例的方面、却没有尽到自己的力量来完善制度。教育部可以审核各机构学位委员会的水平和检查产出研究生质量,决定是否承认和允许该机构某专业招收研究生资格。但是不需要越位微观控制各机构招生人数、入学具体要求、学习具体内容。迄今,除了很少机构(如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以外,研究生入学以后普遍还是不能转老师、不能换专业。教育部要求所有研究生入学要考政治、入学后要学政治课,不过是五十年前政治挂帅时代留下的历史遗迹。到研究生时期,学生已经学过多遍内容重复的政治课。何况,作为成人的研究生对政治已经有自己看法,强迫他们花时间学习特定政治观点,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对于那些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学生,只能造成烦恼,对那些对一时政治观点有不同看法的学生还会增加反抗心理,而不会对社会有良性影响。政治课老师习惯性要求学生重复依赖一时形势的内容和常常不断自我过时、和前后矛盾的答案,要求学生简单服从老师要求,造成必须公开说谎的习惯,带来一个诚信丧失的较大副作用。我相信,就是过去50年来,每一代执政党领导们的子孙以后在下一代领导时期做学生上政治课,许多也不能认同所学的政治课标准答案。要求其他平民研究生继续上政治课,也没有积极意义。政治考试和政治课都应该取消。

使用道具

地板
yzufbh 发表于 2005-10-5 19:2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

研究生质量需要国家、各研究生教育机构、和老师来保证。

研究生数量大量增加后,如果国家科研经费没有相应增加,有一批学生就可能陷入无米之炊的境地。不仅学生没有得到适当的培训,而且可能造成原来可以好好培养的人,不能得到好好的培养。所以,对于许多需要研究经费的学科,国家要么不能随便增加研究生数量,要么就要相应增加那些学科的经费。如果国家不调节研究生数量,让各机构自行调节,那么国家就只要调节科研经费来间接调控研究生数量。

国家不能用研究生数量来评价学校,而不顾质量。教育部可以定期用产出学生质量来宏观检查和调控研究生教育。对于质量不好的机构,教育部可以取消对其学位的承认。而各机构本身为了维持信誉,应该自己控制老师质量、取消一些老师招收研究生的资格。

国家评估学校时强调数量,造成目前不少学校粗制滥造。对于各机构来说,如果国家不算数量,它们也就有可能不继续用培养研究生数量来评估老师。应该看重老师自己的学术水平、及其培养学生的质量,而不宜强调数量。在目前体系里,对数量的要求常导致一些不合理的结果。有些老师分明知道自己没有经费、或者没有能力培养学生,还是故意要招研究生。研究生有时根本不在这些老师那里培养,而是到其它机构(甚至外地)、其他老师那里培养,这样的老师,应该杜绝。这样的招生不过是给老师凑面子和数字,让老师以后可以用这些数字来晋升,而不顾学生利益。

各个培养研究生机构应该在研究生录取以后,有规则使他们可以继续选择和转换老师。这样,老师录取学生后不能觉得是一劳永逸,将使老师有了录取后还要竞争学生的压力。

各个机构最了解老师情况。应该有对本机构学生提供咨询的委员会,有学生代表参与旁听。对入学后的学生,定期咨询。对于年轻、胆小的学生,如果发现其老师不花时间和学生讨论学术、对学生不太负责任,可以劝学生转老师。

为了监督毕业研究生的质量,减少同机构的老师互相不检查质量的可能性,可以制度化要求研究生指导委员会和毕业答辩委员会有外单位成员。对于自然科学来说,研究生必须有论文在非本单位主编的杂志上发表论文,如果这样一个很低的下限都做不到,不应该获得学位。其它学科也可以有不同的、但是基本的要求。

目前中国每个研究生老师带研究生的平均数量,大概已经是世界第一。一个老师能带多数学生,当然和老师本身、学科、学生基础都有关系。但是在老师数量和质量增加不多时,盲目增加招生数量,难以避免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影响。

维护学生利益

维护学生利益有体制上的、也有文化上的问题。

教育部应该改变目前主要考虑教育部自己方便、兼顾学校利益和老师利益,而对学生利益不够重视的现状。比如,规定学生只能报考一个学校(一个老师),这样的方式主要是考虑教育部方便、学校和老师利益,而不是学生利益。让学生选择多个学校,学校要竞争学生,可以调动学校和老师的积极性,而不只是让学生单方面竞争老师和学校。教育部可以说多个学校录取在操作上麻烦。49年以前中国大学入学就可以多个学校录取,虽然麻烦,但是本来就可以做的。而现在互联网在中国学校和科研机构普及了,操作起来,多个学校录取也不麻烦。

对研究生老师的“导师”称呼,是传统文化恶习的再版。老师和学生真有这么大的鸿沟、老师可以居高临下“导”学生的情况实际很少。“导师”一词是对老师过度拔高、给研究生予不切实际的期望、甚至造成不合适的心理崇拜。不仅应该鼓励学生在学术上活跃、不要对老师唯唯诺诺,而且应该鼓励和造就学生很快在一些方面超过老师。在研究生期间如果学生在学术所有方面都不能超过老师,这样老师下面整个课题组质量都不容易提高,有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超过老师,才有利于形成一个生气勃勃的学术队伍。

对研究生称老师为“老板”的现代说法,在我看来也是一个毒害。这个说法,在中文里面至少有两种意思:上司和雇主,还带些商业味道。中文意义的“老板”从来不是西方学术界通行的说法,而是海外华裔创造出来的。在通常国际学术界,有自知之明的人即使认为自己是学生的上司(boss)也不好意思随口说,也少有以雇主自居的研究生老师,自以为是商业性质的老板更少见。海外华裔用“老板”这个词被扩展到国内,不仅有品味问题、而且容易造成不良影响。从老师来说,海内外的华裔里面好像以“老板”、而不是以良师益友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人要多见一些。以“老板”自居的老师容易以学生为工具、而放松自己培养学生成为独立专业人士的责任。学生如果认为老师是“老板”,容易把自己的训练和工作作为是给老师打工,容易缺乏自主性。在科学界,这样的被动心态,会使学生难以成为有创造性的科学家,而且可能对学术丧失兴趣。老板的观念(不仅用词)在华裔里面比较普遍。以致有些学生(和有些老师)都认为学生做研究是受人指挥、受人剥削。这样老师好像不是和学生讨论研究和结果,而是简单地老师出题目、“收获”学生的结果。有些老师甚至压学生出的结果要和自己预期的一致。这种“老板”态度,是学术健康的大敌。

我认为,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应该是:学生“和”老师工作,而不是“为”老师工作。一般学生在前期需要多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些辅导,但这并不是雇用。学生是为自己工作。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或者没有某种特定学科的研究能力,完全可以不做研究生,寻找其它更有兴趣、或自己能力更合适的行业。

我同时认为,如果老师发现某个学生不合适在自己研究组工作,应该直接说明,使学生准备离开。如果老师确实觉得某个学生不合适做这一行当,中肯地告诉学生自己的意见,也是为学生长远利益作想,使他较早去寻找自己能力适合的行业。一个不合适做学术的人,获得一个不合格的博士,以后被困在自己没有足够能力的学术界,对学生一生不好,对社会也不利。可惜每年中国还是有这样的博士产生,这和老师不率直、培养机构不完全负责任也有关系。

有些老师对学生发脾气,甚至对学生人格不够尊重。在中国,对于严重的辱骂、过分的惩罚情况,学生不仅没有地方申述,中国文化里面还有不少人会对学生说这样严格是对学生好。在我看来,这样的说法是颠倒黑白。老师和研究生在人格上要互相尊重。在学术上,初期老师多起培养作用也不赋予老师资格来贬低学生人格。老师和学生实在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可以脱离师生关系,但是也不能蔑视学生人格,使学生对自己的生活丧失信心。学生如果真不满老师,制度应该允许学生换老师,只要有其他老师愿意接受。如果是学生的问题,没有其他老师接受,学生也可以退学。

要做研究生的老师,经常和学生讨论学术是对老师的一个基本要求。一个“忙”的不能和学生交流的老师,就不应该继续带研究生。80年代得诺贝尔奖的生物学家J. Goldstein,他参与美国生物医学界很多重要决策,也常常外出访问。可是他一直保持和实验室一线接触,他到中国短暂访问几天时到过不同城市,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要实验室把结果传真到他下榻的旅馆让他读。这样举例,一方面是告诉中国对学术还感兴趣的老师:如果带学生就应该有交流;一方面也是让国内学生知道:如果你的老师还带学生、对学术还感兴趣,那么实际上他不可能有什么东西比学生的一线研究更重要,如果不花时间和学生讨论,那么这样的老师不过是和演员一般在扮演老师和学者。我这几年到中国比较多,每当一些研究生和我讨论学术问题以后,有些学生的感谢态度使我觉得惭愧:学生和年纪大一些的人讨论学术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我只能想像,有些学校有些老师和学生交流很不多,才会导致学生觉得能得到讨论学术的机会是特别的事情。

老师有责任对学生言传身教,鼓励学生和同学、同行平等相处,互相协助、积极互动。在利益分配时,让学生知道一时不能做到绝对公平可以靠以后来解决。目前中国学术界是世界上最难合作的之一。许多人在合作开始时很热心,一出现哪怕是比较小的利益时,很快出现矛盾。这样的风气,要靠几代老师自己做好,让学生多有先例可学,为学生长久健康发展提供基础。

中国老师里面还有一些虽然不多、但很久、而被中国文化允许的问题,实际要杜绝。老师和学生是工作关系。而中国还有传统学徒习惯遗留下来的问题,如有些老师(可能是很老的老师、也可能不那么老)让学生给自己私人做事,包括上街买菜。还有师生恋的问题,不仅因为老师对学生有一定权力对学生方不公平,而且可能影响其他学生和老师的关系、课题组人员的关系,中国可以引进国际经验,规定发生恋爱关系的要脱离师生关系,以保护当事学生和其他学生的直接和潜在利益。

毕业生工作市场在哪里

曾几何时,中国将大学生称为“天之骄子”。1977年文革后恢复高考第一次有570万人争相考试,为了成为当年27万大学生之一。多少年来,大学生毕业不用愁工作。过去20多年,中国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到1998年大学生招生人数是108万。最近,不仅大学生招收突然进入新的发展期,更突出的是研究生招生人数剧增。

这样迅猛的发展将明显带来这些人就业问题。美国一般每年2万多博士毕业,中国2000年开始博士研究生招生数超过美国。中国一部分博士生是硕士后开始只要3年就可以毕业,即使以5年毕业来计算,中国从2005年开始每年将有数量多于美国的博士毕业。他们的工作市场在哪里?

我们可以看美国研究生和美国华裔研究生毕业后工作情况。1999年,美国有近56万工作年龄的各种博士学位获得者(包括自然科学、工程、计算机、社会科学等),其中91%全时工作,7%部分时间工作,1%失业。全时工作的近43%在大学,3.5%在其它教育机构里,34%在私人企业,5.5%自我雇用,5%在非盈利性机构(包括研究机构),9%在政府机构。另外一个统计是华裔在美国的工作情况。1997年所有有博士学位的华裔(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获得学位),36%在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51%在企业。

没有看到中国目前研究生就业情况统计。我们如果这样推测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工作前景大概也不会错:中国的博士以后有一半(或更多)会在大学和研究机构。中国大学以目前情况,到2005年后有没有容纳这么多博士的职位,教育部应该可以计算的出来。比较难以解决的是,因为在大学、非盈利和政府工作的博士中,相当部分都要或者想做研究,要给他们就不仅仅是工作、还需要有研究经费。如果经费不足,他们专业能力不能发挥、会出现对工作和环境的不满,而且国家对他们的培养不能有效回收。所以需要中国考虑整体对教育和科学投入相应增加,才能使研究生毕业后能起到推动中国发展的作用,而不是造成社会压力。

和应用相关性比较大的领域毕业的研究生,进入企业、对经济发展大概会有相当影响。但是中国如果有大批研究生进入国家机关,一时好像是解决工作问题,长期以往,对国家机关改革却会是产生更多问题,积累到以后还是要让他们或者其他人离开国家机关才能解决。中国毕业的研究生,自然还会有一批出国。以前研究生一般出国不难,是因为国外研究生的工作市场比中国大。但是,那是在中国本身培养研究生人数有限的时代。等到中国毕业的研究生到2005年超过世界其它国家,到2009年大量超过其它国家时,出国工作是否能解决就业情况,是一个新问题。

研究生进入以后,即会提高一些行业的训练水平,也会带来对一些行业的压力。比如,研究生毕业后一部分是替代以前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市场,大学生就业压力自然增加。

我对就业很不懂,提出这个问题,是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和可以决策和影响就业的专家们能有良方,至少有考虑。特别从学生利益角度提出这些问题,不是老师和教育部门不应该有利益,不过是因为平时为教育部门和老师利益发言的人不少,而从学生利益角度说话的人不多而已。

2003年11月17日

《中华读书报》以“现行研究生教育体制困难重重为题”发表于2004年1月7日

使用道具

7
usedcar 发表于 2005-10-5 19:4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随着大学和研究生的扩招,不仅本科生的质量每况愈下,研究生质量也是大不如前!!

使用道具

8
szq 发表于 2005-10-9 17:2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使用道具

9
whc148 发表于 2005-10-14 14:1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看了 以后 都不知道如何选择了??

可能本科阶段的老师做为学院派一般会主张本科毕业后,进一步读研!!1

但是可能毕业后工作一段时间后的 人大多会推荐您选择在职研究生。

呵呵!!

使用道具

10
chlcg 发表于 2005-10-18 02:3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感觉就是在混日子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