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王志成2010
4874 31

[转帖]当代国外经济学家剩余价值理论评述 裴小革 [推广有奖]

荣誉版主

百家姓王兄

大师

7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12
论坛币
3950115 个
通用积分
162.8281
学术水平
2405 点
热心指数
2871 点
信用等级
2073 点
经验
477452 点
帖子
9621
精华
27
在线时间
572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4-14
最后登录
2018-4-5

三级伯乐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中级信用勋章 高级学术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特级信用勋章 特级热心勋章 特级学术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转帖]当代国外经济学家剩余价值理论评述 裴小革

作者:裴小革  时间:2007-6-4  【经济学茶坊】

        内容提要:本文对当代国外经济学家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表明,并非只有在国外经济学界占主流地位的新古典范式才能解释现代经济问题,马克思范式同样可以对很多现代经济问题做出解释,而且其在很多方面的洞察力可以远远大于新古典范式。因为剩余价值理论赖以成立的经济关系还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存在,所以在当代它仍是一种很有用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当代国外经济学家在马克思范式基础上提出的各种剩余价值理论虽然不够完善,但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从对这些理论的研究和评述中可以看到工人参与分享企业利润的合理性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范式 剩余价值 利润 工资 利润分享

  一、 引言

  本来有一个事实很清楚,如果撇开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予考虑,除了自然和时间等物的因素的恩赐以外,社会财富的增加总还需要有人们在运用或不用工具的情况下用劳动改造自然来生产。只要人们改造自然的生产能力足以生产出超过人们的必要生活需要的产品,就会有经济剩余出现。如果人们是自己的和社会的主人,人们当然有权占有和分享这些剩余。但在人们之间存在许多复杂关系的现实社会里,由于被压迫的人已不再是自己和社会的主人,他们所生产的经济剩余就会被他人无偿占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市场平等交换掩盖下的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权利不平等的实际情况,科学论证了拥有大量资本的雇主凭借自己在政治、经济和特长方面的优势,总是可以无偿占有社会地位低下的贫穷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的实事。这一理论产生后,很快就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地位低下的贫穷劳动者们争取分享经济剩余的平等权利的锐利武器。
  但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并不是人人赞成的。它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很多人的百般抵制和歪曲攻击。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拥有大量资本的雇主阶层不愿意承认这个理论所揭示的事实。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利益关系多元化格局的形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在中国也受到很多人的非难。一些经济学家在研究收入分配和范式转换等问题的时候,以马克思范式不属于现代经济学为由,实际上用一些国外其他经济学家的利润理论完全否定了剩余价值理论。在他们的理论里,利润是资本的自然果实或企业家个人创新冒险等活动的结果,工资是同机器和原料费用一样的需要尽力压低的生产成本,工人是不可能生产出超过相当于其所得工资的产值的普通生产要素。由于这种为企业家单方赚钱效率辩护的理论已越来越在我国占支配地位,雇员阶层的平等权利确有被越来越多侵犯的危险。可见,研究新现实回答新问题,发展马克思首创的剩余价值理论,已成为直接关系到如何促进我国社会经济进步和公平的重要课题。
  发展剩余价值理论需要借鉴一切已有的这方面的优秀成果。鉴于过去国内对国外经济学家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批评否定较多的理论已有较多评述(胡代光等主编,1990),本文将主要评述当代国外经济学家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有较多肯定、对剩余价值有自己的见解的理论,并试图从对他们的理论的研究和评述中推论出工人参与分享企业利润的合理性和重要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国外经济学家 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 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 马克思 剩余价值 洞察力 而且

二、 技术扣除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

  在马克思的时代,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严重,工人阶级受资本家阶级压迫深重,正过着贫困的雇佣奴隶一般的生活,所以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十分重视,并提出由于在这种关系中资方占尽了有利地位,政府又为资本家阶级单方控制,可以帮助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等各方面压制工人阶级的反抗,所以工人阶级总要遭受相对于财富增长的贫困化,有时还要遭受绝对贫困化(马克思,1972,中译本)。但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由于各国工人在各种各样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浴血奋斗,有的还组成共产党或社会民主主义工人党登上了政治斗争的舞台,再加上频繁出现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和统治地位受到的巨大威胁,使资本家阶级感到过分压榨工人对自己也有不利的方面,于是不得不做出让步,转而采取了较多的缓 解阶级矛盾的措施,所以有些国家的阶级关系界限有所模糊。
  面对这种情况,国外一些主流经济学家完全无视马克思理论的客观依据和推理过程,或者用新现实里的一些例子来否定被歪曲了原意的马克思的整套理论,或者找出一些无关紧要的技术性细枝末节纠缠不休试图转移人们看到马克思理论主要贡献的视线,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一而再再而三地宣布马克思的理论包括剩余价值理论已经“终结”(李竞能,1983;胡代光等主编,1990)  ,只有他们的理论才是唯一正确和全面的。但是,当代国外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并没有因为有新情况出现就全盘否定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而是针对新的现实借助新的工具,在马克思范式的基础上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做出了新的分析。
  在不研究人们除市场交易关系以外的其他社会经济关系的国外主流经济学家的各种学说中,是不存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在这些经济学家看来,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工人出卖的是自己的和其他物质生产要素一样的劳动,可以按照自己的劳动加到产品中的价值得到收入,所以不会生产出剩余价值,利润的产生与工人的劳动无关。即便是近期出现的国外主流经济学的博弈论中,剩余价值也是不被考虑的(Kreps,1990)。但是,当代国外确实有些赞成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经济学家借助国外主流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心理偏好、个人选择和均衡机制等),撇开阶级关系,从纯技术扣除的角度,用规范的数学形式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做了说明。例如,Roemer(1982)、Hunt(1992)、Lichtenstein(1983)和Sawyer(1989)等,就用这种方法对占有财产的人通过交换机制如何可以占有没有财产的人的剩余价值做了说明。Weeks(1981)更是明确地完全从技术角度说明工资水平和利润水平,否认阶级关系与剩余价值的联系。他们的技术扣除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继承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某些主要内容,但放弃了它的阶级分析方法,有如下要点:
  1.所有商品都是按照他们的长期价值交换的,而这种价值的量是由生产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人类劳动力(工作能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一种商品,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像所有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是按照它的长期价值买卖的,这种价值的量是由生产工人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资本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从劳动力中抽取了若干小时的劳动花费,这些小时数可以(并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确实是)远远多于生产工人的价值(即工资)的所需的小时数。这样,工人的价值(工资)和产品的价值(价格)之间的差额,就成为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或利润)。
  他们的这种分析很规范,简明地从经济技术层面对剩余价值做了形式化的表达,较好地显示了虽然人和物都参与了包含剩余价值的财富的生产,但由于物本身没有资格参加财富的分配,财富最终是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分配的。在劳动的人和不劳动的人相比较而不是人和物相比较的意义上,说“一切财富或价值都是劳动者创造的”并没有错,“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这一对马克思范式精髓的经典表达也是正确的。他们在劳动价值论  的基础上对剩余价值的说明,对于帮助人们认识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的实事是有贡献的。
  但是,他们从纯个人的、心理的和均衡的角度分析剩余价值的产生,将劳动力商品完全等同于其他商品,实际上并没有说明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源。虽然因为就可以在市场上买卖并具有一定使用价值而言,劳动力与其他商品有相似之处,人们为了表达上的方便常常将劳动或劳动力称为商品,但实际上不论人们如何称呼,劳动力都在很多重要方面不同于普通商品。
  第一,其他商品可以为企业或雇主所有,其本身无权参与收入分配,人与物之间不存在收入分配关系,一旦产生经济剩余,可以全算作企业或雇主的功劳,为他们所有。劳动力与其所有者不可分割,其他人和企业只能租用但不可能将其归为己有,作为人的劳动力有权参与同作为其租用者的雇主之间的收入分配,所以雇用劳动力就必然要发生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经济剩余如何分配合理可以众说纷纭。
  第二,其他商品可以完全由企业或他人生产,劳动力的产生和成长却主要是靠劳动者家庭的无偿抚养和劳动者个人自己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奋斗。家庭的爱心和社会的环境很难仅用经济技术来说明。因此,劳动力的价值并不是单由经济技术关系决定的。
  第三,其他商品可以由企业拿到市场上去出售,但工人的工作能力(或劳动力)不仅不主要是由企业生产的,而且不主要由企业销售,劳动力的销售者就是千百万工人自己。其售卖关系及售卖状况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与其他商品完全不同。
  第四,在其他商品的场合,当商品卖出以后被使用或消费时,其售卖者没有必要在场,但当劳动力被使用时工人必须在场,所以工人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买者对他的劳动力的使用方式,如果不同意他还可以做出各种抵制。一台机器有一种技术给定的最大的运转速度,但工人的劳动强度不仅取决于他们的能力,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的工作态度和社会关系。
  由于以上这类原因,劳动力的价值并不自动等同于生产工人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不可能与人分割开来,成为仅由经济技术决定的东西。既然劳动力的价值不是完全由技术决定的,与劳动力价值相比较而存在的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只由技术机械地决定。由于技术扣除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劳动力价值(工资),它也就无法令人信服地解释剩余价值。看来,貌似最规范科学的国外主流经济学新古典范式并不是对于分析所有经济问题都是适用的或最佳的,无视阶级及其他社会关系的客观存在,不是加强了而是削弱了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解释力。要对剩余价值做出有说服力地解释,必须超越国外主流经济学新古典范式的范围和方法。

使用道具

  三、 阶级冲突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

  正是因为看到了技术扣除论的理论弱点,很多当代国外经济学家不仅继承了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主要内容,而且继承了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考虑历史和文化因素,将剩余价值更多地看作是由资本家和工人两大阶级之间的冲突关系决定的。他们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不能简单地归因于个人心理或经济技术决定的劳动时间分割的。例如,Sherman(1995)等指出,尽管可以假定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是由平均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率生产的,但依工人和资本家力量对比的不同,实际的生产率及实际的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都是可变的。因此,劳动力的平均价值和剩余价值都是在对劳动力的一定供求条件下,由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冲突决定的。为了说明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必须系统研究这些条件和冲突。
  在他们看来,剩余价值的多少,直接取决于实际小时工资和劳动生产率。如果其他一切都不变,小时工资越低,剩余价值越多;小时工资越高,剩余价值越少。同样,如果其他一切都不变,劳动生产率越高,剩余价值越多;劳动生产率越低,剩余价值越少。以此为起点,他们进而探讨了实际工资和生产率又是如何决定的问题。他们认为,实际小时工资是在对劳动力的一定供求条件下,由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冲突决定的。例如,Boyer和Morais(1970)对美国历史上的劳资冲突的起源和发展作了翔实的概述,用丰富的史料和数据表明这种冲突怎样决定了小时工资,从而影响了剩余价值。
  尽管仅把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归因于一定的技术水平决定的投入产出关系的观点在国外经济学界占据着主流地位,仍有很多当代国外经济学家强调了阶级冲突对于劳动生产率的决定作用。他们认为,从长期看,生产率主要受技术水平的影响,但技术水平又部分是由反映阶级冲突关系的政府政策决定的。从短期看,机器和劳动的生产率都要部分取决于它们的利用程度,而这种利用程度要极大地取决于阶级冲突的状况及由这种状况的作用所产生的经济周期。而且,生产率部分地是由工人的努力程度(劳动强度)决定的。由此,一些国外经济学家专门研究了阶级冲突如何影响了劳动强度的问题。
Bowles和Ginitis(1981)的研究表明,劳动强度是与阶级冲突密切相关的。即使有规定了工资和劳动时间的合同,每工作小时的劳动强度也还是要由阶级冲突来决定。在有些场合,劳资矛盾比较缓和,可以产生或多或少为劳资双方都能接受的一般标准。在另一些场合,劳资矛盾的激化则可以使劳动强度无任何规则可循。国外主流经济学假定资本家按一定时期的平均劳动强度购买和使用劳动,按劳动的贡献支付工资,利润的产生和大小与工人的劳动无关。但布雷弗曼(1979,中译本)等却用大量事实证明,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资本家总是竭力加大工人在一定技术水平下的劳动强度,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利润的重要来源。例如,老板们使用泰罗制的管理方法,精确测量劳动时间和建立标准的工作规范,就可以通过加大工人的劳动强度赚取更多的利润。他们加大工人劳动强度的许多方法,同时就是赚取利润的方法。如果工会力量弱失业率高,每小时的劳动强度就可能强,剩余价值就可能多。如果工会力量强并有充分就业的条件,工人就可以抵制住劳动强度的过分增加,参与分享经济剩余,减少资本家得到的剩余价值。
  与着力论证资本雇佣劳动的优越性、资本家独占经济剩余的合理性和资本家监督工人防止他们偷懒对于提高效率的重要性的国外主流经济学不同,持阶级冲突论的当代国外经济学家着重论述了工人参与分享经济剩余的合理性及其对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作用。Carver  (1995)等指出,利润的多少并不是经济效率的唯一标志,美国的工会化企业普遍比非工会化企业生产率高,尽管这样的企业利润率比较低。他们认为社会的纯收入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劳动者的消费、投资和资本所有者的消费。其中最后一个部分是劳动者的永久损失,是一种他们为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所付出的代价。这种代价在不同的国家是很不相同的,例如,在1985年制造业每一美元的附加值当中,资本所有者占的份额在奥地利和挪威是约10美分,在英国和美国是远低于40美分,在巴西是高于60美分,在阿根廷是高于70美分,其中的机理就在于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在前面提到的一些国家较高,在后面提到的一些国家较低  。
  事实表明,在为私有制付出代价较小的国家,工人都有较多财产比较富裕,并且大都具有高度组织化的、有工人广泛参与的和有强大政治影响的工会联盟。这样的国家罢工和阶级冲突较少;工人一般认为没有必要实行生产资料的国有化;就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收入平等性和公共福利等状况而言,经济绩效较好。相反,在劳动者为私有制付出代价高的国家,罢工和阶级冲突比较多,因为工人有很强的愿望和可能去通过斗争来争得被资本所有者霸占得过多的剩余价值。特别是在像巴西和阿根廷这样的国家,由于资本所有者消费了国家一半以上的产出,占总数十分之一的家庭得到了国民收入的一半以上,不仅工人技术水平低罢工多,财产很少生活状况较差,他们还有着很强的通过国有化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改变收入分配格局的动力。  
  当代国外经济学家的阶级冲突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超越国外主流经济学新古典范式的范围和方法,从理论和事实两个方面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做了新的解释,有力证明了利润的产生并非与工人的劳动无关。它们对雇员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合理性所做的论证有根有据,和国外主流经济学关于雇员只配得与利润无关的作为生产成本的工资的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他们有关社会纯收入的三分法可以看出,单纯的资本雇佣劳动很容易有伴随资本所有者消费过多而来的经济效率低下问题。这个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在纯资本雇佣劳动的企业里,缺乏制约资本所有者权力的机制,结果包括使用企业利润在内的一切重要决策都可以由资本所有者自己单方面做出。在这种情况下,资本所有者会具有较大的为自己的私利挥霍浪费企业利润的动机,因为挥霍浪费的收益是他自己独享的而挥霍浪费的成本却是他和雇员分担的。但是,符合雇员和整个企业利益的做法却应该是,企业利润由企业里所有为利润产生做出贡献的人们合理分享,或由资本所有者更多地用于再投资。后两种利润使用方式显然比资本所有者自己过多消费更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这种剩余价值理论的缺点是,只将资本家作为纯资本所有者来分析,对其在企业中起企业家作用的劳动者功能注意不够,没有对作为劳动者的企业家参与利润分享的理由做出应有的说明;只将工人作为纯生产者来分析,与后面要评论的阶级合作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一样,没有看到工人也是投资者,对工人参与利润分享的合理性论述得也不够充分。

使用道具

  四、 阶级合作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

  前面分析过的技术扣除论和阶级冲突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主要研究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对立关系。但在当代各国,劳资之间除了对立关系以外,也还存在着合作的关系,当代国外经济学家阶级合作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主要研究了这种关系。在持这种理论的经济学家看来,前两种理论在主要从工人和资本家利益关系的对立方面来阐述剩余价值问题时的隐含前提是,由于企业的产品被分成了工人占有的工资和资本家占有的利润,一方的所得就是另一方的所失,所以工人和资本家收益之间存在零和关系,具有非合作的特征。这些理论较多地论述了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静态关系,如果更多地考虑到动态关系,工人和资本家的收益就可以变成非零和的。正如资本所有者可以从工资提高中换得的工人“愿意”将一部分本该属于自己的剩余价值给他中获利一样,工人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从资本积累中获利。
  Przeworski(1986)等指出,如果工人和企业家都自愿做出必要的让步的话,就仍可以在互利的基础上保持自由企业自由雇工的制度,即工人不要求工资大到占有全部剩余价值(即剥夺剥夺者),企业家同意允许将工人工资水平保持在不低于他们为了自己的将来利益容忍暂时受剥削的程度。在一定限度内,如果制度能够保证企业家占有的剩余价值用于投资的比重,足以在将来使工人得到更多的工资的话,工人将愿意暂时放弃工资的增加而让企业家占有一部分剩余价值。当工人要求得过多时,即当工人要求工资在利润中占了过大的比重时,短期工资增加的好处就会大于长期工资的损失,因为在以后只有较少资本被用于可以促成工资增加的投资了。相反,如果工人的讨价还价和监督力量过弱,剩余价值就会被企业家过多占有,工人工资低下生活十分艰苦,企业家可以将多占的剩余价值随意挥霍浪费,过小的投资将不能带来工人工资在将来的增加。Przeworski(1986)用数学模型表明,在人们的特殊时间偏好和投资占利润的特殊比率给定的条件下,在一个特定时期内,有一种工资占剩余价值的最佳比重。
  这种阶级合作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在承认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应由劳动者们共同分享的前提下,指出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利益关系一致的方面和双方合作可以带来的好处,对思考资本积累对于经济发展和劳动者将来利益的重要性、资本家作为企业家所起到的劳动者的功能及应享有的权利,都是有启发意义的。但它们有如下缺陷。
  1.片面地只将资本家看作是投资者,没有看到工人其实也是投资者。
  首先,按照现在已被经济学家普遍接受的人力资本理论,不仅物质资本的投资者是投资者,他要为其投资承担风险,而且对作为人的能力的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投资者也是投资者,他们也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做着投资决策,所以也是风险的承担者。有些研究还表明,由于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一般要高于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率,工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比通常主要由资本家负责的物质资本投资具有更大的重要性(赵忠义,2000)。其次,无数资本家白手起家获得成功的经历表明,占有物质资本并非是人们具有从事物质资本有效投资才能的必不可少的信号,占人口大多数的雇员阶层当中,从来不乏具备企业家才能的人才,只不过因为缺乏物质资本、条件和运气,他们暂时还无力自办企业。一旦他们攒足了物质资本并有了其他条件,他们也可以变成企业投资者,和现有的资本家竞争,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增加。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人在进入企业以后事实上已经参与承担了企业的投资风险。如果企业盈利增加,他通常不仅可以按照有关合同拿到工资,而且将有更好的收入增加和晋升前景;如果企业亏损或破产,他将实际上拿不到合同规定的工资甚至失业。这说明工人用放弃其他选择的机会成本参与了企业的投资。所以将工人只看成生产要素和消费者,将工资只看成是现期消费支出,既不符合实际又贬低了工人及其收入对于经济长期发展的作用。
    2.将企业和企业家相等同,只表达了工人长远利益对企业家的依赖,没有说明企业家对工人的依赖。
  虽然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有较大的获利优势,但他们的投资收益并不是不需要依靠工人帮助的。应该承认,要在企业投资和资本积累中获得长期盈利,除了投机的运气、财产的继承和利用权力关系的掠夺等因素的作用以外,在很多情况下,确实也还需要企业负责人具有一定的所谓特殊的企业家才能:懂经营、会管理、敢冒险、热心赚钱等等。但即便是在这样的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企业家的企业里,剩余价值或称利润也不是企业家一个人单枪匹马创造的,他为了取得企业的经济剩余总需要与他人合作。创办企业之前,他可能是一个专搞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或做实际操作的工人,很懂专业技术或实际操作,但在创办企业之后,他的主要精力通常要用在企业的长远规划、投资决策、组织创新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在现在被认为是企业成长的关键的技术创新方面,除像爱迪生这样的个别全才以外,多数企业家将不如专门从事技术创新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把构想付诸实施方面,多数企业家将更不如专事实际操作的技术工人  。所以企业家的与人合作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对他自己有利的。特别是他还可以利用其在企业中所处得支配地位,把与别人一起创造的难于分辨到底是谁的功劳的结果的经济剩余更多的划归己有。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承认自己的合作伙伴们对于企业兴衰的重要作用  ,决不是他们故作姿态的虚假谦虚。可见工人的长远利益并不是只依赖在企业家身上,既然雇员也在资本积累和利润取得中有重要作用,企业投资效果的好坏又与他们的利益密切相关,所以他们为了保护和扩大自己的利益不仅应有利润的分享权,而且应有对于投资的监督权和参与决策权。
  3.只对资本家和工人收益之间的双赢可能性作了抽象的描述,没有分析实现这种双赢所需要的社会经济环境。
  大量的历史事实表明,资本家之所以在企业里占支配地位,在工业化早期甚至可以对工人为所欲为,并不是像国外主流经济学有的理论论证的那样只是因为这样可以节约交易成本,或只是因为工人好监督资本家不好监督等等,而主要是因为资本家和工人的社会地位特别是经济地位不对等  。资本家拥有大量资本,可以雇佣很多工人,一个工人离开他,他仅损失很少一部分利润;工人两手空空一贫如洗,只能受雇于资本家,离开资本家他的全部收入就都没有了,所以工人只能得到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工资,并在一切方面受雇主支配。可见,为实现工人和资本家收益的双赢,必须想办法创造能够使他们的社会地位平等的社会经济环境,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使工人也变成有产者。这是提高工人社会地位的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方法。当然因为很多工人不一定愿意或善于经营企业,所以他们的财产不一定是企业,也可以是房地产、储蓄、保险、债券、股票、汽车等等。只要劳动者有了离开雇主也能存活和发展的足够多的财产,他的社会地位就将大为改善。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工人在政治、法律、文化和各种社会组织中的地位的改善,他们才有可能就企业事务与雇主进行权利平等的协商,不使阶级合作论描述的工人与企业家收益双赢状况成为空中楼阁。
  以上分析表明,当代国外经济学家阶级合作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只是对研究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新型关系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至于这种关系如何实现,还需要人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继续进行艰巨的探索。

使用道具

xjmzy 发表于 2009-8-25 08:41:3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支持一下!

使用道具

  五、 结语

  本文对当代国外经济学家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表明,并非只有在国外经济学界占主流地位的新古典范式才能解释现代经济问题,马克思范式同样可以对很多现代经济问题做出解释,而且在很多方面的洞察力可以远远大于新古典范式。因为剩余价值理论赖以成立的经济关系还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存在,所以在当代它仍是一种很有用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当代国外经济学家在马克思范式基础上提出的各种剩余价值理论虽然不够完善,但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从对这些理论的研究和评述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在一个资本由企业家私人占有并雇有员工的企业中,作为企业的经济剩余的剩余价值或利润,通常是由企业家和工人借助各种物质条件共同创造的。企业家作为投资者和经营者,为生产经济剩余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花费了投资管理等劳动,让他们获得作为投资收益和劳动报酬的利润,体现了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都需要的私人产权的保护,可以使他们发挥出他们的企业家才能和他们掌握的物质资本的作用,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即便是在这样的企业里,经济剩余通常也不是靠企业家只凭他的物质资本和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得到的,总有员工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也是风险的承担者,不仅可以生产出自己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而且可以生产出剩余价值。让他们分享自己参与生产的剩余价值,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他们的人力资本投资,也有利于促成他们中的一些人以后成为企业家扩大物质资本投资和投资领域的竞争。因此,对企业所有者的积极性和私有产权的保护,不应以牺牲工人分享企业经济剩余的平等权利为代价。工人参与分享作为企业经济剩余的利润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对企业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有利的。
已有 1 人评分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hohai_abc + 1 + 1 + 1 支持观点,中国多几个这样明白的学者就有前途了。

总评分: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参考文献

布雷弗曼,1979:《劳动与垄断资本》,中译本,商务印书馆。
戴维·兰德斯,2001:《国富国穷》,中译本,新华出版社。
胡代光、魏埙、宋承先、刘师白主编,1990:《评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海尔布隆纳,1990:《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中译本,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李竞能,1983:《西方经济学界对马克思经济学说“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授课讲稿。
马克思,197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
——,197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上),中译本,人民出版社。
——,198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中译本,人民出版社。
裴小革,2000:《外国经济思想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论国外劳动经济学中的人文因素》,《经济研究》第5期。
吴必达编著,2000:《500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典范—成功企业如何管人》,企业管理出版社。
外国经济学研究会编,1982:《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三集,中译本,商务印书馆。
亚当·斯密,1979:《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中译本,商务印书馆。
赵忠义,2000:《工会垄断与经济效率》,《经济研究》第12期。
Bowles,  S.  and  Ginitis,  H.  1981,  “Structure  and  Practice  in  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  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12  (winter):  1-27.
Boyer,  R.  and    Merais,  H.,  1970,  Labor’s  Untold  Story.  3rd  ed  New  York,  United  Electrical  Workers.
Carver,T.  and  Thomas,P.  eds,  1995,  Rational  Choice  Marxism.  Macmillan  Press  Ltd.
Callari,  A.  and  Ruccio,  D.,  eds,  1996,  Postmodern  Materialism  and  the  Future  of  Marxist  Theory.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Dobb,  M.,  1973,  Theories  of  Value  and  Distribu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mitriev,  V.  K.,  1974,  Economic  Essays  on  Value,  Competition,  and  Utility.  Edited  by  D.  M.  Nut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atwell.  J.  L.,  1974,  “Controversies  in  the  Theory  of  Surplus  Value:  Old  and  New”.  Science  and  Society  38(winter):  281-303.
Hunt,  E.  K.,  1992,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A  Critique  of  Economic  Theory.  New  York:  Harper-Collins.
Houston,  D.,  1997,  “Productive-Unproductive  Labor:  Rest  in  Peace:  Comments”.  Rev.  Radical  Polit.  Econ.,  Winter,  29(3).pp.59-69.
Kreps,  D.,  1990,  A  Course  in  Microeconomic  Theo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Lichtenstein,  P.,  1983,  An  Introduction  to  Post-Keynesian  and  Marxian  Theories  of  Value  and  Price.  Armonk,  N.  Y.:  M.  E.  Sharpe.  
Meek,  R.  L.,  1956,  Studies  in  the  Labour  Theory  of  Value.  1st  ed.  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
Oakley,  A.,  1985,  Marx’s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2  vols.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Preworski,  A.,  1986,  “Material  Interests,  Class  Compromise,  and  the  Transition  to  Socialism”,  in  Roemer,  (1986),pp.162-88.
Roemer,  J.,  1982,  A  General  Theory  of  Exploitation  and  Clas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oemer,  J.  ed,1986,  Analytical  Marx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wthorn,  B.,  1974,  “Neo-Classicism,  Neo-Ricardianism  and  Marxism”.  New  Left  Review  29:  34-69.
Sherman,  H.,  1995,  Reinventing  Marxism.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1998,  “Critique  of  the  critique:  Analysis  of  Hodgson  on  Marx  on  Evolution”.  Rev.  Soc.  Economy,  Spring  56(1),  pp.47-58.
Sawyer,  M.,  1989,  The  Challenge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y.  Savage,  Md.:  Barnes  &  Noble.
Weeks,  J.,  1981,  Capital  and  Exploita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  M.,  1998,  “Money  and  Labour-Power:  Marx  after  Hegel.  or  Smith  plus  Sraffa?”  Cambridge  J.  Econ.,  March,  22(2),  pp.  187-98.

使用道具

haffer 发表于 2010-1-7 09:05:19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学习学习!

使用道具

劳动创造价值,剩余价值与价值是依赖关系,但剩余价值不只是由劳动来创造的,剩余价值是生产关系与供需关系的产物,供需关系的平等是通过交换来实现的,而生产关系的平等只有通过分配来实现,在资本主义理论中直接否定了劳作为剩余价值可分配部分一方的分配权力,也就是剥削的本质。马克思对资本的诠释一会站在资本主义方说,一会站在其自已理论上说,很多人只是说是马克思说的,其实其没有看明白马克思主义。

使用道具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歪曲,有时并不只是来自资产阶级,就是无产阶级中,很多人般若未显,也对其进行了歪曲。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18 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