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renzhi
937 0

[宏观经济指标] 结构决定增长1 [推广有奖]

  • 0关注
  • 4粉丝

讲师

64%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882 个
通用积分
36.3541
学术水平
57 点
热心指数
62 点
信用等级
38 点
经验
7287 点
帖子
166
精华
1
在线时间
7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4-26
最后登录
2023-9-22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作者任志
经济学家喜欢从宏观来看经济增长,而管理学家却喜欢从微观层面思考经济增长。其实两个角度都不全对,也不都是错误的,微观与宏观是相互联系的,就微观层面来讲只要一种经济增长方式是可以复制与学习的,那么就可能演变为社会层次的增长。相反一种宏观政策的优化,会改变绝大部分企业的成本与收益结构,从而促进增长,本文讨论结构性增长。
经济增长:经济学家常常谈论经济增长,政策制定者也关心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资本经济制度的内核,经济增长既是宏观又是微观问题;所以在理解经济增长时观点与意见难以统一。要讨论经济增长必须首选弄清什么是增长。一种观点认为是商品与服务总产出的增加;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有效消费的商品与服务的增加,这里通常假设消费等于产出。一般观点认为增长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增长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数量方面,数量指数字经济。第二多样化,多样化指质量方面,由于人们的消费多样化,所以需要不断有新的商品与服务种类推向市场,这代表质量经济。经济增长是有极限的,经济增长的极限主要受意识形态所决定,有些经济学家并不这么认为,在后面的讨论中我们将会理解一些固有因素影响着增长。我们必须明白,增长的极限本身就存在于人类的组织结构中,这也是本文的中心。
就我们上面的理解,要证明结构决定增长是困难的,从结构的性质可知,结构决定功能,结构改变功能也随之改变,这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所理解的增长标准是什么,它只存在三种状态:一种是增长,一种是减少,一种是保持不变。结构对功能的改变无非五种:增加或减少某些功能(质量方面),增强(多)或减弱(少)某些功能(数量方面),替换某些功能。这就是说功能依赖结构。结构与功能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必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产物,而经济结构调整并不必然促进经济增长,它有可能维持不变或是消退。所以优化结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结构模型:结构决定增长,所谓结构既指宏观的结构又指企业的微观结构。结构(指基于功能实现的某种架构方法)是由要素按照某种方式与方法组合在一起的,组合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某种特定功能(功能指符合目标要求的一组输出),这里我们将功能理解为增长或促进增长的方式。经济增长的结构模型为:(1)增加某一或某些要素(质量方面)。(2)删除某一或某些要素(要素指相对独立的系统)。(3)贴换某一或某些要素。(4)增强某一或某些要素(数量方面)。(5)减弱某一或某些要素。这是结构整合的第一步,即要素确定阶段。这一阶段是最困难的,因为第一需要确定与定义问题,这一步要用到统计技术与先进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技术;第二需要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制定与明确目标,有时目标并不明显。第二步架构设计(基于功能),这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明确架构设计的基本理念,重大的增长突破往往基于一种全新的增长理念的形成。第二改变要素之间作用的方式,方法与过程(流程),(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过程复杂且不可精确分析),这一步的关键是关注结果而非过程。第二步与第一步相互交叉很难区分。第三步运行并检验模型,确保资金流正常,持续监督模型的有效性,如果模型有效应当制度化。第四步建立战略规划小组,确保满足各种知识,技能与资源。从上面的模型中可以看出,要想提高增长潜力必须考虑俩个方面:1对增长要素加强研究;2对形成结果的增长要素作用的过程(结构)进行研究(架构的基本思想与原则)。通常认为改变要素比系统优化效果好;基于新的设计理念优于持续改进。如果基于新的设计思想与系统架构方法,就意味着重大突破。从上面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分为两类:一类为基于要素的增长,称为要素增长,例如人力资源,资本,设备,技术创新等。另一类为基于架构的增长,例如劳动分工,管理创新,经济制度与决策,贸易政策等。这两种增长方式是不可完全区分的。例如基于结构的架构往往要改变要素与数量,所以究竟是结构增长还是要素增长关键取决于两个方面,增长是否主要由要素的数量决定,如果增长以要素数量增长为主,则为要素增长,如果要素的数量并无多大的改变,且取决于要素之间的重新架构,则增长属于结构增长。
分配制度:任何商品最终都应当被分配,分配制度决定经济增长。事实上人们并非无目的地生产商品,商品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古典理论认为生产多少商品就能消费多少商品,近代经济理论认为消费决定生产,事实上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分配作为制度体现为一种自然演化。从纯理性角度来看,分配是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首先如果分配的劳动成果主要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这会从三个方面来制约经济增长:其一少数人拥有大部分收入,消费就不足,由于消费不足,消费便单一化,这不能促进企业创新,因为创新补给不足。其次富人的投资需求会超过消费需求,这会导致投资过量,投资过量会促使工资上涨,进而引发通货膨胀,然而通货膨胀往往快于工资上涨,又维护了富人地位。其三由于富人储备的财富总量较大,大部分劳动者要满足消费需求,国家要促进经济增长,则必须大力发展消费贷款项目,这就会导致贷款比重越来越大,贷款形成的杠杆会自动加大金融风险,这会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使消费绝对缩小,从而形成消费周期以及经济周期。其次债务杠杆使得经济对利润波动更加敏感;当然国家要度过经济危机往往会削弱富人的财富,其办法是多发货币,促进通货膨胀。以使工人工资上涨,从而减轻工人的债务负担,虽然这种方法可行,但这个过程是宏观性的,无法平均化,有些劳动者会“雪上加霜”。从上可知自由经济本身能够调整收入与分配,使之达到自然配置的优化。这种分配的动态均衡往往会产生经济惯性,使经济无法被精确分析与控制,所以分配决定经济增长潜力,加强分配合理化的研究能促进经济增长。
社会上存在两类人:一类在经济波动中决定自己的储蓄,另一类人在经济波动中决定自己的消费,这表现为经济波动增加了前一类人的储蓄,后一类人在经济情况良好时大量消费贷款,从而导致债务杠杆加大,经济一旦遇到一些小的外生因素影响时,社会就会加大债务风险的担心,导致这一部分人大量削减消费规模,从而人为制造了经济波动。消费者与资金所有者:消费者与资金所有者永远都有矛盾,这表现为资金所有者往往收入多余支出,之所以收入多,其原因在于他们把精力用于创造收入相关的活动,通常表现为产品提供者;而消费者把过多的精力用于了解产品,所以消费经验丰富,敢于消费,因而收入小于支出,从这方面理解的话,债务杠杆的存在是必然现象。而且金融越发达越能将多收入者的资金转化为消费,经济越是增长,资金所有者收入越高,越需要借出资金,消费者越需要贷款消费以维持经济增长,因而杠杆也就越大,然而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会产生心理风险,使市场波动更加敏感。从上面我们应该认识到:市场经济并不对长期具有管理能力。
分配分为两大类:按劳分配与占有分配。按劳分配分为一般劳动分配与智能劳动分配;前者可以定量化,而后者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因为智力与能力并不可能被精确测量而前期又必须支出以激励创造性劳动。占有分配分为可再生自然资源分配(土地,阳光,水,宇宙等),有限资源分配(矿藏等),生产资本品分配与货币资本分配等。其实分配的核心是促进再生与创新。按劳分配通常操作比较复杂,因为各个企业有不同的激励方法来促进员工创新。占有创新更多由市场来决定。首选市场会决定分配在按劳与占有分配之间的竞争均衡,其次是占有各资源之间的竞争均衡。这种竞争往往会产生不协调,市场调整也并不那么有效。分配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增长,所以分配要实现有效的激励创新,这要保护创新的所有权与收入。其次分配要实现创新成果的应用,这需要健全市场机制促进交易。再次是协调供求者之间的收入差异,有效的促进收入公平化,促进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合理分配,及分配促进消费。占有分配的关键是补充占有资源,然而占有资源往往会出现过量,例如货币资本,可再生资源分配。如果这些资源过多会导致投资收益率下降,这会导致市场自动调整价值以提高其它资产与人力资源的价值,相对降低这些过量资产的价值,通货膨胀就不可避免,通常税收是有效减少市场配置过量的方法。税收会转化为财政收入,这是另一种分配。按需分配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因为从本质而言并不成熟。
自由经济与计划经济。坚持自由经济的人认为“人是自由的”,自由的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经济也应当是自由的。然而如果我们按照计划的方式来管理经济可能更优越。首选人们有做计划的习惯,其次计划可以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与透明度。自由经济有时并没有效率,尤其是在经济危机时,信息成本也相当高,所以计划与市场是一个永远争论的话题。总体而言计划经济更能促进经济增长,然而人们更喜欢自由。计划经济操作本质上复杂,而人们更喜欢表面简单,意识形态的强大使计划经济举步维艰。
贸易能促进经济增长。政策制定者把贸易作为一种市场变量来调整经济结构,因为贸易要考虑到产品与行业,其次是相对成本问题,贸易同时考虑一系列产品与服务而非个别,所以贸易引起的增长是结构性的。国家对进出口的一系列产品制定标准与制度,这是对增长要素的管理。例如增加一种产品的出口,可以补贴或融资优惠。贸易是一种增强比较优势的方法,如果各国的优势资源各不相同,则各国的优势资源就相对过剩,要是各国能将优势资源整合出口,不仅能将优势资源合理利用,而且可以形成规模经济,促进增长。
如果我们从要素增长来理解国家的增长战略,我们发现单就资源来看,大国的资源总量与数量都比小国更多更具规模优势,从人力资源来看也具有总量优势,由于人口较多,因而人才优势体现在:1人员掌握的技能种类较多,2单类技能的人员具有规模优势。所以大国与小国的战略是有区别的;对大国而言“大而全”比较合理,而小国不能小而全,在自然资源方面,多数小国明显不足;人力资源方面来看更不可能,比如一小国所有的行业都有,这就注定没有一个行业具有成本优势,所以小国只有专业化,主抓几个行业建立竞争优势,从这理解小国的经济增长比大国更灵活,但是小国市场小,要达到成本优势它必须依赖大国市场。虽然前面我们认为小国更快更灵活,但并不能这样简单理解:因为其一思想观念与战略调整并非非常明确,其二具有增长潜力的大市场并不在本国,因而无论是信息的成本还是及时都不有效,其三大国可以轻而易举的制裁小国,因而依赖少数行业与产品的出口风险较大,本国要满足国民所需,要做到小而全,这使得物价较高,所以小国并不具有长期优势;大国虽然发展缓慢,但大国具有足够的资源与成本优势应对技术与市场变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增长方式 增长的极限 可再生资源 产品与服务 经济学家 结构性 成本 收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5 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