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hencina
2275 0

[其它] [转帖]市场虚拟化的经济学思考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本科生

49%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06 个
通用积分
0.818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207 点
帖子
35
精华
0
在线时间
14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2-11
最后登录
2022-12-22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市场虚拟化的经济学思考
作者: 张基温
正文内容:

经济理论的一个前提和假设,就是市场。几乎所有的经济学研究都是以市场为背景,以市场中发生的各种现象为课题的。

1. 市场的功能

市场是商品经济的范畴,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用共同劳动维系生存,劳动所获由部落分配。但是,个体与群体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的,从而产生了个体和群体间的交换(社会交换)作为原始分配制度的补充。

自然差异导致了自然分工并演化为社会分工,使人的价值比共同劳动得以更好的发挥,使生产力得以提高,人们开始有了剩余产品。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即原始社会蒙昧时代末期,最初的、经济交换的原始活动开始出现,同时出现了市场的雏形。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商品即直接以经济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是随着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才出现的。此时,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产品开始归不同的所有者所有,物质资料生产者各自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商品经济成为社会活动的一种必要形式,市场开始作为由生产和交换活动形成的、反映人们之间经济关系的最重要社会经济活动形态存在,成为控制社会生产的一只“看不见的手”。

以狭义的观点看,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范围日益扩大,为适应交换发展的需要,市场不再仅仅是一个场所,逐步增加了为交易服务的各种设施和项目,卖者之间、买者之间、卖者与买者之间为市场活动的之间的关系,都通过市场表现出来,市场发展为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的功能也不断扩充。

市场功能是指市场机制所具有的客观职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的商品交换功能

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生产者的动力,消费者的满足,都要通过市场交换得到。通过市场商品交换,实现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这个转移称为商流,它包括购买和销售两个过程:购买就是在市场上实现货币到商品的转化;销售则是实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化。

(2)市场的经济联系功能

市场作为经济的纽带和桥梁,不仅能够突破地区封锁、打破条块分割的割据,把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甚至使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和货币走向国际化,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3)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是指市场作为社会资源的配置者,按照市场的内在规律,以市场为导向来调节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进行分配。

(4)市场的利益分配功能

经济利益是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重要原则,也是人们经济行为的内在动力。市场的利益分配是指市场通过价格、利率、汇率、工资、税率等经济杠杆信号强弱的变化,达到将经济利益在各市场主体之间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职能。

(5)市场的服务功能

市场为方便交换活动,要为销售者和购买者提供各种便利服务,包括:信息服务、金融服务、风险负担服务以及标准化服务等。

2. 市场机制

机制是系统通过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衡、以维系系统运行和发展的机能。市场是一种特殊的系统:它的运行和发展要遵循其自身特有的经济规律;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受来自政治、文化、技术、自然,以及宗教、道德传统等多方面的外部力量的影响和制约,;它往往不是凭空而建的,而是基于某种地域的、历史的环境和条件建立的;它还是一个在不断变化的动态的系统。

对市场机制的研究是以交换为核心展开的。下面从五个角度来研究市场机制。

(1)供求机制

市场的核心是交易,而交易的基础是供求。19世纪有个说法:只要教会了鹦鹉说“供求”,就教会了它经济学。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最重要的作用是连接了其所能涉及范围内的生产方和供给方。市场架通了供方与需方之间的桥梁,联结了生产和消费两个领域,并通过供求之间的相互制动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市场自身平衡的调节。供求之间的相互制动关系主要表现在数量关系、结构关系和时空关系上。

(a)供求之间的数量关系

一般说来,市场供给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供给总量不可能超越可供生产支配的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时间资源)总量限制;需求是日益增长的,但也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的物质条件。

(b)供求之间的结构关系

供求之间的结构关系主要是指商品种类在市场供求中的比例关系。它的平衡决定于供给结构对消费结构适应程度上。从总体上看,消费结构是动态变化的,供给结构一定要适应消费结构。

(c)供求的时空关系

理想的市场是无时空差的市场,即供给可以即时地满足消费对数量和品种的需求。但是,这是不现实的。因为下列现实条件使得供求两者之间存在不同步关系:

• 新产品的生产需要从市场调研到设计、试制、生产的时间跨度;

• 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造成供求之间的空间跨度;

• 消费一定的数量的商品需要一个过程。

(2)竞争机制

竞争就是互相争胜。在商品经济中,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们为争取有利的产销条件而进行的角逐。马克思说:“社会分工则使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互相对立,他们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只承认他们互相利益的压力加在他们身上的强制。”一个企业为了能在市场上取得优势地位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从另一方面说,竞争机制增强了市场的活力,被称为市场的动力要素。

(a)市场竞争的类型

市场竞争主要有三种类型:

• 供给者之间的竞争,包括同一部门内的生产者为实现自身价值的竞争和不同部门之间为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进行的竞争。它能使购买者以有限的收入满足更多的需求,并推动产业结构向合理方向调整。

• 购买者之间的竞争。这是为满足某种需求,追逐某种使用价值而进行的竞争。它的后果推动市场价格上升,也可以调整消费结构。

• 供给者与购买者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的主要对象是货币。

(b)竞争市场的模式

经济学按照竞争的程度把市场分为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寡头垄断竞争和垄断竞争四种模式。完全竞争有以下重要特征:

• 市场中有充足的买主和卖主,任何一个卖主或买主的个体行为,都不影响市场的规模,厂商的需求曲线(价格-需求量)是水平的;

• 每个厂商生产的产品都是同质的——买主对产品没有品牌的挑选;

• 买主和买主信息对称,都具有充分的市场知识,不存在市场操纵;

• 市场进入不存在障碍。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由于卖主是大量的,显然,这样的市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在。垄断竞争市场中,垄断者是价格的制定者。在垄断寡头竞争市场中,每个厂商在规划自己的战略、制定自己的战术时,只要考虑竞争对手的战略和战术。实际上大量存在的市场是不完全市场。在不完全市场中,买主和卖主与完全市场中一样,是充分的,但是产品的同质性不再存在,厂商可以通过降低价格促进产品的销售;并且供给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剧,消费者在产品和价格的信息方面与供给者的差距加大。

商界的激烈竞争无所不在。一个竞争环境是外部和内部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与各行各业的公司及其所属的国家的外部和内部因素有关。无论是在外部还是内部,厂商都面临着来自竞争者、供给者和替代者的竞争。迈克尔•波特认为,商业运作的竞争环境来自五种力量:

• 进入市场的障碍;

• 替代产品的压力;

• 买主的谈判能力;

• 供给者的谈判能力;

• 当前竞争者之间的竞争行为。

(c)竞争机制充分地发挥作用的条件

• 市场主体的自主性,即品的生产者直接支配、使用、处置自己的劳动成果的权力和购买者任意选择商品的自主权;

• 市场客体的流动性;

• 信息传递的时效性;

• 政府政策的调控;

• 其他,如市场组织、市场管理、市场体系、市场环境等条件。

(3)价格机制

市场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产物,又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条件。市场形成价格,价格机制则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内容,是一种最为重要的市场信号,它反馈了经济信息,被称为市场机制的信息要素。价格机制的变化规律与竞争机制有关。图1为不同竞争机制下所表现出来的价格变化规律。

(a)完全竞争市场 (b)不完全竞争市场 (c)垄断市场中

图1 不同竞争市场生产者的价格变化规律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需求曲线是水平的。如果市场中某商品的价格为P1,一个厂商要把价格提高到P2,则在市场上的需求就不再存在。所有的生产者都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需求曲线是从左到右向下倾斜的。一个生产者把价格从P1降低到P2,可以得到更多的需求。

在垄断市场中,垄断者是市场价格的制定者,他即使较多地降低价格,也得到不了更多的需求。

(4)货币流通机制

货币是市场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也是一种由法定机构生产与管理的、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的特殊商品。它使市场主体的供求合一的矛盾转化为供求分离,从而将对商品的供求转化为对货币的供求,从而也使其成为市场调节的重要因素。

3. 市场信息与市场信息化

(1)市场活动的不确定性与风险

在市场中,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他们的经济活动都有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在主观方面称为决策,在客观方面称为结果。如果某一个事件的决策与结果是一一对应的,这样的事件就是确定性事件。例如,按照牛顿定律:f = ma,当物体的质量一定时,它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力具有意义对应的关系。然而,在市场活动中,许多事件都是不确定的。例如,一位消费者,花了一定的钱,买到的商品质量就一定可靠?而对于销售者来说,他生产了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就一定能够准确地获得预期的利润?这些都是难于确定的。因而,市场的不确定性就意味着在既定市场环境下个人主观概率分布处于离散状态。

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造成了时常活动中的风险。在市场风险中,有一类是可以用统计方法计算并预测其发生的概率。对于这样的风险,可以通过一定的社会机构,将个人的、局部的不确定性风险转移到社会的统计概率中,即将偶然转移到必然,将不确定转移到确定之中。这样的风险称为可保风险,它可以通过一定的市场形式转移。另一类风险是不可保风险,它不能用统计方法计算并预测其发生的概率,不能通过一定的市场形式转移。保险、股票是目前最常用的两种风险转移制度。除此之外,还有成本保利合同(购买者预先补偿生产者的全部生产成本并付给生产者一定的利润,如先进军事武器的研制)、期货(买卖双方对未来某个时间或时期内商品价格的确认)、破产法和有限责任法(通过法律形式使债权人分担债务人的部分风险)。

根据已经认识的可能市场环境状态,人们把市场不确定性划分为外生不确定性(exogenous uncertainty)和内生不确定性(endogenous uncertainty)。前者是某个市场系统本身之外的不确定性,例如天灾人祸、意外事故、政府政策等。后者生成于某个经济系统之内,例如交易双方对一个交易结果的满意程度,销售者能否遇上满意的消费者等。

(2)信息的概念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市场的不确定性实际上是人们对于市场知识的无知程度,或者说是人们对于市场环境状态的无知程度。面对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一方面是选择合适的风险转移机制;另一方面就是充分地获取市场信息,以减少不确定性本身。

信息就是对于不确定性的减少。每一个经济事件中都含有可以消除人们某种不确定性的信息。于是,根据减少的不确定性的程度就可以确定信息量的大小,进行信息的度量。

在概率论中,不确定性是用随机事件或随机变量描述的。通常可以直觉地感觉到下列现象:

(a)一个经常发生的事件,它的出现是不足为奇的,也就是说,人们对其发生的知识的不确定性小。因而它的出现所含的信息量小。

(b)一个不经常发生(概率较小)的事件,人们对它的出现预料性就小,即人们对其发生的知识的不确定性大。因而它的出现所含的信息量大。

于是,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发生概率大的事件所含信息量小,而发生概率小的事件所含信息量大。

(3)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

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说明市场中的信息基本上是不完全信息。不完全信息是相对于完全信息的一个概念。完全信息市场以市场的参加者对于某种经济环境具有全部知识为前提。新古典经济论认为,在市场上,消费者在每一个时点上都了解市场各种商品的全部可能价格,也清楚自己的偏好、存货;厂商也知道生产要素、价格和投入产出的全部知识以及各种形式的组合配置。为了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市场具有无限的带宽、无限多的信息和无限大的处理能力,并且信息全部的免费的,而且无论市场的参与者都是博学多才者和具有过目不忘的天才。显然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

(1)市场的带宽不可能是无限的,处理能力也不可能无限大,信息的传输总有延时;

(2)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是有代价的,人们不可能免费得到有用的信息,因而市场上的信息不会无限多;

(3)市场的参与者不可能都是博学多才者和具有过目不忘的天才。

现实中的市场都是运行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一是信息的传播、接收、处理和存储都要花费成本,而市场通信系统的局限和市场参加者施放市场噪声等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也会阻碍市场信息的交流和有效传播。由于这些原因,价格信息不可能及时地传递给每一个需要信息的市场参加者,每个市场参加者所进行的交易活动及其结果也不能及时地通过价格体系得以显示,也就是说,价格体系不能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市场供求状况也不可能灵敏地随着价格信号灵敏地调节。这称为市场机制失灵。

(4)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

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是相对于市场信息的对称性而言的。所谓对称市场信息,是指在市场上,参加交易的双方——顾客和货主要么双方什么也都不了解,要么双方都具有完全信息,要么双方所具有的、实际应用的不完全信息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分工的不同,在劳动者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行业信息差异;由于人们先天或后天的许多因素,也造成了人们获取信息能力的不同;由于市场参与者为自身利益而施放的噪声,使交易对方获得一些误导信号。由此种种,形成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客观现实。例如,在服装市场上,顾客与货主在服装的真实价格和质量上就明显地具有不对称性。

信息的不对称会造成经济社会中的信息优势方和信息劣势方。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发展,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在每个领域或行业中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之间的信息分布的不对称性将不断扩大,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差距就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在信息社会中,由于信息资源主导地位的不断提升,信息优势者将会获得较大的竞争力。这时,信息差别造成市场垄断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同时,信息的不对称引发产品质量的不确定。由于顾客在购买前很难了解产品质量,从而导致柠檬问题。

信息不对称性是普遍存在的,许多市场契约都是在非对称性条件下签定或执行的。面对市场信息不对称性的客观存在,为了避免因信息劣势而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人们普遍依赖于委托-代理经济关系。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是具有信息劣势者,代理人是具有信息优势者。例如,企业作为委托人,总经理是代理人;有诉讼需求者是委托人,律师是代理人;投保人是委托人,保险公司是代理人;东家是委托人,管家是代理人等。

委托人于代理人之间一般以激励机制作为连接。从严格意义上讲,激励有三种基本形式:信息蒙蔽、信息引诱和信息威胁。例如要让驴子产生不断转圈拉磨的激励,可以采用三种简单的方法:一是将驴子的眼睛蒙起来——信息蒙蔽,使其不知道在转圈;一是在驴子的眼前用竹竿挂一把它最喜爱吃的草——信息引诱,使其不断地努力向前;三是一停下来就用大棒打它的屁股。对于委托人来说,只有使代理人行为效用最大化,才能使自身获得效用最大化利益。为此,委托人要设计一套信息激励机制,使代理人不会因为隐瞒私人信息或显示虚假信息而获利,甚至会有所损失,以保证委托人的利益。

(5)市场信息化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a)市场的不确定性是人们对于市场知识的无知程度。面对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一方面是选择合适的风险转移机制,一方面就是充分地获取市场信息。

(b)不完全信息环境下的竞争结果表明,那些获得市场信号多的厂商要比那些获得市场信号少的厂商获得更多的刺激,并同时承担较低的风险。

(c)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会出现具有信息优势的群体,也会出现具有信息劣势的群体。在信息时代,信息的差异表现为竞争力的核心。

上面3个方面都说明,在信息时代,建设高质量的信息系统是减少不确定性、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通过信息系统,不仅买方可以通过完整信息获益,卖方也同样可以获益——留下消费者需求和偏好的记录,这本身就很有价值。经提炼的需求信息可以减少因需求不确定性带来的费用,同时可以增加产品的多样性,满足更多个性化的服务,使消费者愿意出高价,增强了销售商的市场控制力。信息系统减少信息的不完全性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并有条件使市场趋向完全竞争市场。对于信息的不对称性——数字鸿沟,则有可能减少,也有可能增加,这要看对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利用水平和程度。

4. 市场虚拟化

就基本形态而言,市场都是由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和市场载体构成。市场主体是指参加市场经营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市场客体是指经营交易对象,市场载体则是指市场交易的场所。在原始市场中,这三个要素都是实在而具体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在发展中逐步走向虚拟化。本节介绍其虚拟化过程。

(1)市场载体的虚拟化

古人曰:“日中为市”,并且市场是“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就是市场的时空性。正是市场拥有的时空性,才使得时常能够容纳市场主体和市场客体。反过来说,市场载体的虚拟化是沿着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展开的。

在空间上,原始的意义上的市场就是商品交易的场所。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兴起,市场的概念也在不断扩展,意义也越来越抽象。《大英百科全书》中对市场的解释是:“市场是买卖双方相互接触(直接或通过中间代理人或机构)而产生商品和服务交易的方式。……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市场是从具体加以抽象化的任何竞争场所。买卖双方可以相互打交道,交易可以在全球规模上进行。”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进行本地交易,还可以进行异地交易,市场的地理范围从一个具体的有限空间不断扩展。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纽带和桥梁,不仅将各个地区、各产业部门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还突破国界使之成为国与国之间社会、经济交往、互补的职能,使市场空间能够覆盖一个区域、一个国家、甚至全球。这种超地域的市场是市场载体空间的虚拟化。

在时间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期货交易也作为现货交易的补充,使市场的时效性虚拟化。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开始将市场载体数字化,把市场载体从现实时空转化为数字时空,并通过互联网把远在千里之外的交易双方拉到眼前,真正实现了“天涯若比邻”,实现即时交易,大大缩短了交换过程。

(2)市场主体的虚拟化

市场主体是市场中商品的供给、接受、传递者。市场主体不仅包括自然人,更主要的是法人;不仅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而且包括市场中介人;不仅包括单个个体,而且包括企业,甚至国家。

市场主体变化的第一步是从原来市场中处于对等关系的市场主体中分离出供方与需方。这是社会由共同劳动走向社会分工的里程碑。从此出现了商品生产,并使市场的范围日益扩大,交换的产品和数量大大增加。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开始,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也应运而生,交换过程主要通过中间层——商业进行。随着中间层不断扩大,引发出许多新的问题,并为此形成新的市场机制和新的规则。

一般说来,商人依靠商品在移动和产权变动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差来赚取利润。而时间和空间差的实质是供需方之间的信息差。经济学认为,市场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并且信息的获得是需要代价的。因此,完全竞争市场——完全信息市场仅仅是一种基本竞争模型,实际的市场都是不完全市场。而在不完全市场中,信息具有的不完全性,同时还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信息的不对称性。信息的不对称性来自供需方对自身利益的不同追求。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乔治•阿克罗夫(Akerlof)1970年“柠檬问题”:

市场产品的质量有好有坏,而这些产品的质量只有卖主知道。假如花100元买一件好产品和花50元买一件次品的机会相等,在一段时间内买方出价的平均值为75元。结果,买到好产品者便宜了25元,而买到次品者赔了25元。这时,如果卖方能使买方相信产品的质量确实好,买方的出价就可能高于75元;如果生产一件好产品的成本高于市场期望价格——75元,则高质量的产品就会退出市场;如果次品数量大于正品数量,消费者就会降低购买量迫使产品价格降低;如果市场上都是次品,市场价格就是50元,并且随着高质量产品的退出,市场上剩下的都是劣质产品——“lemon”(柠檬,次品,不中用的东西,讨厌的家伙)。

解决“柠檬问题”的一个方法是利用中介——代理人。买者通过中介,获得产品质量的信息;卖者通过中介——代理人,获得市场需求信息。这就是市场主体的第二次虚拟化。

在市场中,居于信息优势与居于信息劣势的市场参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委托-代理关系。代理的主要功能是为委托者提供信息和交换服务。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这一信息服务功能逐渐由计算机网络代替。这是市场主体的第三次虚拟化。

(3)市场客体的虚拟化

在自给自足的社会里,生产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交换仅仅作为生产活动的辅助手段。人们只有在对别人生产出的产品的需要程度大于对自己生产出的产品的需要程度时,才去设法进行交换。这是的是生产产品间实物的直接交换,人们仅仅是用自己较多的产品去换取稀缺的物品,交换是偶然的,也是不太“计较”的。随着私有观念的加深,就开始计较交换的等价性,并用一些等价物作为交换等价性的度量。

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量增多,一部分人生产的目的由自给自足变为主要用于交换,商品开始出现,交易的品种增多、范围扩大,交换形式出现多样化。不仅有生产产品之间的直接交换,还出现了生产产品与等价替代品以及替代品与替代品之间的间接交换。这迫使早期的个别交换替代品发展成为一般替代品,货币的雏形出现,也从此迈开了市场客体虚拟化的第一步。

货币是规范了的、具有法定性的一般商品交换替代物。用货币作为中介进行交换,是市场客体虚拟化的第二步。由于货币的便携性、可保存性、法定性和其在比实物等价物更大范围内的认可性,使其具有除了作为标准的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流通尺度和购买力的储藏手段外,还作为资本的重要表现。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货币通过早期的借贷关系发展成为市场流通的对象,并从借贷关系逐步发展形成金融市场。

在市场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实物商品之外,还有一些非实物商品,这就是服务,如修理、运输、咨询、教育和医疗保健等。即除了实物商品市场外,还开发出了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多种服务市场。广义地说,消费者买到商品也就是买到了一些服务,消费者使用商品,就是使用其服务。无论是实物商品,虚拟商品,还是转化形态的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如果是实物商品,其使用价值表现为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如果是虚拟商品和转化形态的商品,其使用价值则更多地表现为社会使用价值。因此,商品交换实际上是价值交换。供给者通过交换,获得剩余价值,而消费者同时也就获得了使用价值。货币实际上是表达了商品的价值信息。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在交易过程中,货币和实物商品都可以用数字作为中介,使商品交换进一步虚拟化。

在信息时代,市场客体虚拟化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硬产品的数字交易替代;一是信息产品本身,如软件、服务信息、教育、数据等。

5. 网络市场及其特征

图2表明了前面三小节中介绍的市场三要素的虚拟化过程。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网络市场就是在网络主体、网络客体、网络载体三个要素上数字化的市场。

图2 市场三要素的虚拟化过程

图3是将市场放在网络主体、网络客体、网络载体三个维度空间中来观察其虚拟化过程。

图3 三维空间中的市场

数字化网络市场有如下特征:

(1)信息技术依赖性

数字化网络市场是建立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之上的。没有现代计算机网络,没有现代化的交易系统,没有计算机终端设备,就谈不上数字化网络市场。

图4为现代网络市场的层次结构。

图4 现代网络市场的层次结构

(a)应用层

数字化网络市场与传统市场一样是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会聚的场所。但是,在传统市场中,层次不太清晰。对于网络市场来说,应用层的主要功能是进行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流动过程中需要的事物处理,包括交易、支付、认证、物流和信息交换及处理。

(b)协议层

协议是数字化网络市场的各个部件之间进行通信的约定,是网络市场参与者间进行沟通的规范和语言,是应用层的工作的规则。没有这些规则,网络市场就无法正常运行。这些协议包括:

• 关于安全的协议;

• 关于支付的协议;

• 关于交易的协议;

• ……。

(c)技术层

技术层是网络市场的物理基础,它构成了网络市场的物理连接。整个的网络市场都是建立在技术层之上的,没有技术层就没有可以互通的网络市场存在。从大的方面来看,技术层还包括一个国家的甚至全球的信息基础设施。

正是由于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才形成高效率、高性能的现代网络市场。但是,也正是由于对信息技术的依赖,造成了它与传统市场相比具有的较大脆弱性——对于环境要求较高和对于外部干扰的抗御能力薄弱。此外,也由于对于技术的依赖性较大,受摩尔法则(每隔18个月,计算机芯片的集成度提高一倍,而价格降低一半)的影响,系统具有较短的生存周期。

(2)虚拟性和分布性

关于虚拟性,前面已经进行了专门的介绍。简单地说,网络市场的虚拟性就是它并不存在一个有形的市场交易平台,而是在计算机网络上利用搜索引擎和代理软件构成的一个分布的、逻辑的交易平台。这个交易平台的逻辑性表现在它是在符合某种逻辑条件时才“存在”;该逻辑条件不满足,就不出现。并且它可大可小,因需要而变化。这个逻辑平台的分布性在于它在空间上是分散的,而在逻辑上是整合的;一个网站可以看成一个数字化市场,多个网站也可以看成一个数字化市场;一个用户可以面对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网络市场。

(3)开放性

网络市场的开放性表现在它是基于开放式协议的,这套协议由一整套进入规则、交易规则和技术规范组成。一个客户只要承认并具备实施这套协议的条件,就可以网络市场的参与者(市场主体)。它的进入成本低,容易快速扩展。

(4)实时交互性

网络市场建立在Internet网上。在基于Internet的交易平台上,消费者可以异地提出自己的需求,直接与生产厂商、经销商或市场服务机构进行信息沟通、谈判、交易。所谓实时性,就是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和信息处理的即时性。通过实时交互,经销商可以及时了解并预测市场需求动态并把市场信息传递给生产厂商,生产厂商可以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并改善售后服务,形成一个“动态反应链”,从而有效地优化资源组合,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要,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5)智能化

数字化网络市场应当能够使广大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方便快捷购物、获得最佳服务、消费利益能得到充分保证,也应当能够让生产厂商方便及时地获得市场反馈信息、有效地控制生产过程,也应当能为政府用“看得见的手”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提供辅助决策。因而,它应当具有相当程度的智能。

6. 由金融危机想到的

货币的出现改写了经济运行的规则。

但是它仅仅是商品虚拟化道路上的一个中间形式

电子商务的出现,经济虚拟化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大于货币,必将引起经济运行规则更深刻的的变革。

参考文献

1. [美]Carl Shapiro,Hal Varian著. 张帆译. 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 张基温等编著. 电子商务原理.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经济学思考 虚拟化 经济学 垄断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 经济学 思考 虚拟化

经济的发展是解决当今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5 0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