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ttss
21228 113

[其他] [分享] 苏格拉底如何培养精英? [推广有奖]

51
laudon 发表于 2006-5-9 15:3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为较透彻了解国外一流大学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现将原载2003年7月24日《南方周末》薛涌的文章附上供参考,以便更深入探讨我们的教育与教学……,本想同时附几所高校教学评估表(专家评点),考虑负面效应,就不一起刊登了。

美国一流大学的理念

欧美现象
  薛涌 发自美国纽黑文
  北大改革,争论得沸沸扬扬。但遗憾的是,焦点都集中在谁该拿饭碗的利益之争上,很少涉及大学的精神这样实质性的问题。其实,中国大学的精神,乃至中国文化的精神,都应借此有一番改造。但这番改造,首先必须要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理念。
  一位西方教育家讲过,大学的本质,在于把一群优异的年轻人聚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励,产生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智慧。所以,教授是哪里的博士,出了多少专著,还在次要。重要的是,大学的教学,怎么为年轻人创造一种更有成效的互相激发智慧和创造力的环境。
  这一基本精神,和中国大学的精神就很不一致。中国大学是传播知识,我说你听,好好记笔记、好好考试。本科4年大课一上到底。很少有讨论班,很少写期末论文。知识不少,但创造力贫乏,出来常常适应不了社会。一些本科毕业的优异学生,到了美国的名校,常常无从适应。特别是文科学生,表现令人失望。
  美国的一流大学,本科高年级都要上讨论班。研究生的课基本都是讨论班。笔者在耶鲁大学读了这么多年,竟一次大课没有上过,上的全是讨论班。这种讨论班,五六个或十几个学生与教授围坐在一起,就自己的阅读各抒己见,教授只是起引导协调的作用。这就是所谓年轻人智慧的互相激励。本科生的大课,其实也离不开讨论班。因为虽然每周坐在阶梯教室听课,但听完还要参加由研究生助教主持的讨论班。可以说,讨论班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
  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受教育者都成了教育者,每个学生不仅有学的义务,更有为课堂讨论作贡献的压力。所以,当毕业后突然被要求为社会贡献他们的智慧、而不是仅仅学习时,他们不感到突然。他们已经在讨论班上习惯了。而且,他们有和教授过招的机会,教授的权威也就相对化。
  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中,学生来源的多元化,而不是以考分单一划线,变得特别重要。因为不同背景的学生可以把自己在不同阶层、种族、文化中的经验带进课堂。社会各个集团的思想在这里交锋、整合。大学实际上也是社会的黏固剂。
  这样的大学精神,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的精神。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受之熏染。我女儿从1岁就上当地的幼儿园,现在快到4岁,幼儿园却不教认字。而国内比她小的孩子就已经很有学问了。认字不说,什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呀,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呀。可女儿全无这些压力,每天几个同龄孩子坐在一起,边玩边谈话。一日,一个大一岁的孩子突然问:我们是怎么来的?谁造了我们?另一个孩子回答:上帝造了我们。女儿马上问:谁造了上帝?讨论没有结果,似乎也没有什么知识的积累。但这种讨论,要一直跟着她进大学。
  回想这样的讨论班,在我们上北大时,只有晚上图书馆占不到地方,几个好友决定在宿舍放纵一下时才有。而且这么聊一晚上,事后常常有负罪感,觉得误了功课。直到毕业多年后,才意识到那几个晚上的聊天是在北大最有价值的经历。如今许多知青出身没有上过大学的学者能比一些享受了优越得多的教育的后生有创造力,除了个人因素外,和他们干完农活后地头的这类讨论班大概也不无关系。
  《论语》和《理想国》,两者都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但其风格却似乎预定了中西文明的传统。《论语》是年纪越大越读得有滋味,对孔子的敬意越多。不过有一点,读《论语》你总要面对一个大权威。《论语》中,常常一方是圣人的训话,一方是受训者小心问老师应该如何如何。孔子比别人高的地方在于他知道的最多。
  《理想国》中的苏格拉底则全然不同。他有名的话是:我一无所知,惟一比你们知道得多的是我知道我不知道。他用他的问题,把那些自以为知道的人逼入绝境,面对自己无知的真实面目。
  如果说中西大学真有什么不同的理念的话,那中国大学的理念是孔子式的,西方大学的理念是苏格拉底式的。在这种不同理念的背景下,北大改革的切入点就很好解读。所谓一流的学生,二流的老师之说,是否符合实际先且不论,却生动反映了我们中国大学的理念:老师一定要比学生高出许多。北大的改革计划,其实就是一个创造现代孔夫子的运动。什么名校博士呀,什么国际论文呀,一定要把最大的权威请来,往几百人的课堂上一站,镇得学生连大气也不敢喘。
  事实上,就算美国所谓的世界一流大学,也并非没有问题。耶鲁一位出身人文学院的博士对耶鲁的本科教育就批评说:你想想看,耶鲁教授的名气,大得如同神灵一般。一个高中刚毕业的学生见了他们,话也不敢说。等到了四年级慢慢醒过来、有点信心和教授交流时,也到了毕业的时间。与其如此,还不如到人文学院这样的小地方,和教授与同学一起像家庭一样地过几年,学到的东西反而多。
  其实,哈佛、耶鲁这些名校,对这方面的问题也很有意识,所以严格限制课堂里的上课人数。平均课堂人数一多,排名就下降。道理也在这里。
  如果能够学习人家这样的理念,北大完全可以以更小的阵痛进行更有实质的改革。比如,老师人数过多,正好是为增加小型讨论班提供了机会,教学质量也会提高。国家给北大十几亿,北大用来做什么呢?请百万元教授吗?其实,在美国,衡量一个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准,是给学生奖学金的数量。普林斯顿这方面最富,甚至取消了学生贷款,全部代之以奖学金,在大学排名中频频领先,给哈佛、耶鲁巨大的压力。
  事情明摆着,在大学里教书的,不仅是教授,还有学生本身。给得起钱,才请得起那些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付不起学费的学生来上学(同时教学)。富家子弟才能了解社会底层是怎么回事。在一个社会产生分化、各阶层日益隔膜的时期,奖学金可以把社会底层的优异子弟的智慧和经验带进大学。这是名牌教授所无法提供的财富。
  我1979年进北大时,文革刚结束,一批比我们这些刚毕业的高中生大10岁左右的知青和我们同班。这些人在农村呆了10年,社会经验丰富,实际上成为我们在北大最好的老师。现在的北大学生成分就单纯多了。从这个角度说,北大是学生师资的水平下降了。
  周其仁所谓的北大对不起学生,并不在于他讲的用二流老师一流学生,而在于北大还没有把社会各阶层的一流学生聚集在一起。更没有为这些学生互相激发彼此的聪明才智提供机会。

使用道具

52
laudon 发表于 2006-5-9 16:0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如果说,高考是一根指挥棒,让我们的基础教育培养出千千万万会考试的“考生”;那么现在由行政官员们所制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就是高等教育的“导向标”。

我们的学生,或者说是考生,是从无数的考试中磨励出来的,他们其中的很多人并不善“学问”,即会学与善问。原因何在,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此。

使用道具

53
仗义执言 发表于 2006-5-9 21:5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使用道具

54
dryfish 发表于 2006-5-9 21:5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凡事总是不能太多依靠别人,导师的引导精力、能力都有限,讨论班感觉现在是不可能了,那我们怎么办?很实在的说,不管导师还是我们,更多的可能是关心工作、出路,只要能有一个不错的工作,导师的功劳已经莫大了,而不错的工作并不一定要很强的创造力,或是很深邃的思想,环境还没把我们逼到那一步,惰性就会占上风。
悲观一点的说,等到竞争达到这样一种程度--没有强的创造力,没有深邃的思想就没有好的待遇,没有出人头地的那一天,讨论班自然就会办的很好了。
是呀,我们现在怎么办,可能朋友间的讨论或是室友间的讨论会来的更有价值些!
dropbox没的用了!

使用道具

55
warsky 发表于 2006-5-9 23:1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仗义执言在2006-5-9 21:53:00的发言:

几个币就想收买我,封我的口!

我是个喜欢批判的人.对币不感兴趣!


为什么要封你的口?封了你的口(删你的贴)么?送币是赞同你的言辞!送币是希望你有币下载!请不要上岗上线,我的人品远比你想象的要好得多。

另:今天比较忙,明天一起奖励。

治学之道,日进一尺,长久坚持,也能通达!——warsky

使用道具

56
fpc 发表于 2006-5-10 00:3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认为做学问要有立足于实际情况,深入调查研究,独立思考,才能做出真学问。

现在的体制是要我们睁眼说瞎话,要是说真话连生存都成问题。

所以做学问的人要灵活处理,你要从体制上生存,学学寄生的本领,先是依附它,然后超越他,这样才能学到真本事。

讨论其实涉及到一个言论自由的问题,要是讨论出不要的结论,那怎么办?这正是制约我们不可以讨论的真正原因。在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体系里面,创造和思想是不受欢迎的,只有顺从才是正道。

所以中国没讨论。

推荐大家看看周其仁教授的文章有关回忆赵紫阳的部分。

使用道具

57
醉花阴 发表于 2006-5-10 00:4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laudon在2006-5-9 15:39:00的发言:

  《论语》和《理想国》,两者都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但其风格却似乎预定了中西文明的传统。《论语》是年纪越大越读得有滋味,对孔子的敬意越多。不过有一点,读《论语》你总要面对一个大权威。《论语》中,常常一方是圣人的训话,一方是受训者小心问老师应该如何如何。孔子比别人高的地方在于他知道的最多。
  《理想国》中的苏格拉底则全然不同。他有名的话是:我一无所知,惟一比你们知道得多的是我知道我不知道。他用他的问题,把那些自以为知道的人逼入绝境,面对自己无知的真实面目。
  

这个东西才真正说到了正题。“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也。”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见过那个学派为纯粹学术而学术,为纯粹学术而讨论。孔子,孟子,墨子,朱子,阳明子,到明末的东林书院,这些人之所以能够聚积起来,而专心治学,靠的是一种血性——一种儒家传统下的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和对忧患现实的强烈不满,而最终目的仍是要实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在中国,没有这种血性,没有这种抱负甚至对现实的批判情怀,要进行柏拉图式讨论,只能是变了味的讨论,没有任何结果的讨论。很难想象左宗棠与贺长龄,贺煦龄,陶澍,胡林翼等人,若没有这种纽带,将是何种结果。

最关键的恰恰就在这里:今天,这个纽带已经不见了,荡然无存了。

仗义执言说的好“孔子是最好的老师”,然而最可恨者,培养孔子的土壤已经被人用机器给挖走了。

六百年,长夜漫漫, 我看到强国路一片黑暗 ………… 只有,偶尔的一颗流星划过天空 …………

使用道具

58
醉花阴 发表于 2006-5-10 00:5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呵呵,个人仍然认为,在当今教育环境下,还是要向古先贤学习:王阳明,袁崇焕,曾国藩等人。这些人生在八股文时代,但一个共同点在于他们只是把八股文当作敲门砖,而另外具备一套真正的治平天下的学问。

学好两套本领:一套用来应付考试,应付令人作呕的……;另一套则用来……。

六百年,长夜漫漫, 我看到强国路一片黑暗 ………… 只有,偶尔的一颗流星划过天空 …………

使用道具

59
letmesee 发表于 2006-5-10 00:5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个人觉得,怎样上课还只是个技术问题,不是根本的问题。根本的问题是思想环境和学术环境。

首先,中国当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且是比较僵硬的坚持,马克思的东西就是对的,可以作为论据来驳斥从事实或逻辑上推理出来的结论,与之相冲突的东西首先是政治不合格,不再有发挥发展的余地。如是则何以创新?到底是真理重要还是意识形态重要?
其次,现在的学术体系,它不鼓励新东西的发展,也没有给新东西的发展留下什么空间。
当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不能忽视,生活的压力以及社会价值评价体系的扭曲对人才的成长的影响就更大了。小小的课堂技术只是末节而已!

天高地迥思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觉盈虚之有数

使用道具

60
annejj 发表于 2006-5-10 04:0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仗义执言在2006-5-9 21:53:00的发言:

几个币就想收买我,封我的口!

我是个喜欢批判的人.对币不感兴趣!

[分享] 苏格拉底如何培养精英?

这个题目不好!

应改为:孔子如何培养精英?

"思"与"学"的关系,孔老夫子早有英明的论述.

讨论是啥东西?是思是学!讨论就能成为一流大学?

不思不学的人,讨论顶个屁用!

学是基础的基础,继之以思,讨论最末!

孔子曰"终日以思不如学也!",

又曰"群居终日,言不及意"

不思不学的人的讨论就是"群居终日,言不及意"

还在研究老师应是什么样的?

孔子就是最好的榜样!


讨论就是激发那些还不知道或是不能够进行批判式思维的人去思去学。如果你已经能够自觉自主地去思去学,通过讨论你可以帮助别人,同时从别人的经历中获得灵感。人无完人,一个人不可能拥有所有人的经历,不是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10 4:04:15编辑过]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ddjd
拉您入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