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fgq5910
1626 2

绩效管理的六个中国命题 [推广有奖]

VIP

巨擘

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9
论坛币
3325402 个
通用积分
246.2261
学术水平
1035 点
热心指数
1554 点
信用等级
560 点
经验
353774 点
帖子
20314
精华
2
在线时间
48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4-15
最后登录
2021-3-5

中级学术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和培训近十年,关于绩效管理的课程讲过无数遍,而听企业家、人事经理谈绩效管理的是是非非则更多。绩效管理,听起来更像来自阿拉伯的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千万家企业都在做,都在采用不同的方法,都付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也收获了异彩纷呈的果实,当然,更不乏滋味各异的问题与烦恼。    对于绩效管理的意义与价值,近年来分歧颇大:有人视之甚高,将之奉为“管理学的圣杯”;而以索尼前董事天外伺郎为代表的企业家、学者则痛斥“绩效主义”带来的巨大危害,视之为洪水猛兽。
    自改革开放以来,从乡镇企业引入“计件工资制”开始,中国的绩效管理已经走了三十年,中国的企业、企业家、学者从引入绩效管理的概念、到理解、应用、再到总结提高、全面普及,也走了很长的一段路,除却盲目的跟风,除却概念的崇拜,大家今天都在思考:绩效管理到底是猛药还是鸦片?中国企业是否需要绩效管理?如何开展绩效管理才能助力战略的实现?如何开展绩效管理才能避免伤害组织氛围?……
    笔者总结、归纳了针对绩效管理的六个命题,希望对大家客观、理性地评价绩效管理,有效、高效地应用绩效管理有所启发、有所助益。
    绩效管理是否能够代替系统管理
    思想决定行为,能否做好绩效管理,首先是如何看待绩效管理。许多学者或培训师批评企业高层对绩效管理重视不够,而我们看到的情况恰恰相反:多数企业的管理者不但没有忽视绩效管理,而且对其寄予了过高的期望,把其当成了“高大全”式的“管理万金油”,他们片面地认为,只要搞了绩效管理,就可以解决企业的一切管理问题。于是,劳动纪律问题、标准执行问题、团队培养问题、现场卫生问题,甚至员工忠诚问题、职业操守问题、计划生育问题,统统都要纳入考核,所有具有管理职能的部门都要参与考核,否则其基本工作似乎就没有了“抓手”(着力点)……这样的绩效考核,其结果显而易见:多达20~30项的指标,指标之下还有细项,每个项目有的只有0.1~0.2分;想考核所有东西,结果什么东西都没考好;当管理者充满信心地启动考核之时,也就是考核失效的开始之日。
    企业的管理体系是一个立体、多元、多维度的系统,绩效管理固然重要,但它仍不能代替系统管理。企业必须建立战略、营销、制造、研发、财务、人事等管理制度、流程、标准,并有若干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机制维持其有效运行。事实上,在企业内部,绝大多数工作目标及任务的设计下达、组织实施、检查考核是通过各专业系统的有序运作和系统的有机联动来实现的;绩效考核只是管理系统之一,主要用于评价和考核对企业影响重大的、跨部门的、最能体现被考核对象工作特征的指标,而不可能面面俱到。
    以企业的流程管理为例,一个企业往往有数百个业务及管理流程,每个流程都有数量不等的控制点,如果完全依靠绩效管理去实现管控,数据收集和考核任务将非常繁重。事实上,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协同办公”等简单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实现对流程的固化和管理,而把有限的考核资源留给最关键的事项和目标。同理,企业绝大多数的管理目标都可以、也必须通过管理系统的搭建、设计和运行来实现,单纯依靠绩效管理“包打天下”的想法,不但用不好考核,反而可能造成“唯绩效主义”,以及由于繁杂的考核工作而导致的“考核疲劳”与形式主义。
    绩效管理对于中国企业是否必须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吃饭穿衣量家当”,中国企业是否要做绩效管理,要从审视中国的国情、企情与人情出发。
    是否要强化绩效管理,一要看企业的主流业务模式。不同的业务模式,决定了其所应采用的管理方案亦应不同:员工知识化程度较高的、需要维护创造和创新环境的企业,自然要求管理更加人性、更有弹性;而以劳动密集的制造或服务业为主的企业,肯定需要加强成本控制和标准化管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是为什么在20世纪初西方国家会出现科学管理萌芽的本质原因。
    是否要强化绩效管理,二要看企业的普遍管理状态。整体来看,中国企业的普遍管理状态是:管理体系化程度不够,职业化的管理环境缺失。首先是管理体系方面,改革开放30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也只有30岁左右,相当多的企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以及相应的管理文化;由此而及,我们的社会也还没有形成高度职业化的氛围,不职业的做法盛行,违反职业操守的行为成本过低。矫枉必须过正,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加大过失成本,将员工的行为规范到职业化的轨道上来显然是必然之选。到过新加坡的人都非常感慨其美丽的城市环境,并且产生过“同是华人城市,为何有此不同”的疑惑,殊不知,美丽的背后,正是持久的、严格到近乎苛刻和野蛮的执法手段使然。
    是否要强化绩效管理,三要看社会的文化形态。中国的社会文化是比较典型的关系性文化,人际关系比较灵活,人情因素比较重,制度和规则意识淡薄。这种文化的优点是做事的灵活性强、成就动机明显、个体效率高,缺点是忽视规则、自利性明显、个体效率的获得往往以牺牲组织效率为代价。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企业如果没有明确的绩效标准,相信很快就会退回到“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状态,必然造成对上进者和积极行为的逆向淘汰。从实践来看,中国公认的优秀企业,特别是市场竞争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企业,基本上都具有完整规范、运行良好的绩效管理体系,“赛马”而不“相马”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的共识。
    战略与绩效管理是否能够有效结合
    许多企业都开展了绩效管理,但许多企业的管理者问我,“我的绩效管理”与“我的战略”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什么“绩效考核月月考、经营业绩年年低”?战略与绩效管理之间到底是否有联系、应当是怎样的一种联系?在此,我们不妨系统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没有经过“战略化处理”的绩效考核,与战略没有必然联系。以我们熟悉的人力资源部门为例,如果我们考核的是“员工招聘及时性”、“工资发放准确率”、“人工成本控制率”等操作性指标,那么,这一绩效考核体系的指向就是人力资源实务性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它有助于日常工作质量的提高,但与战略是否实现没有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完全可以运用“战略化”的方法,设计与战略密切相关的绩效考核体系,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战略绩效管理”。所谓的战略绩效管理,其实没有那么神秘,也不一定要采用高技术、高难度的方法,需要牢牢把握的,只有三个核心环节:一是战略梳理,二是解码分解,三是责任到人。在实际操作中,还有许多纯技术性的问题,如:战略梳理应当做到什么程度,如何进行目标分解,如何将目标指标化,等等,KPI、BSC、BENCHMARKING、责任关系矩阵等都是针对上述问题的技术与方法。当然,并非有了方法就可以做好战略绩效管理,正如有一把好剑不一定能够成为好的剑客一样,但是,没有科学的方法,战略绩效管理则只能流于空谈。
    绩效考核是否破坏了组织氛围
    “国家大事,唯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唐太宗的名句,也经常为国家领导人所广为引用。
    绩效考核,正是对于“劳”和“罪”的客观评价,没有考核,就无法办好赏、罚这样的“国家大事”。既然有赏有罚,自然不会令人人满意,因此,我们必须承认,绩效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制造矛盾”的管理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绩效考核就是管理当局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开展的、针对执行者或执行组织的设定目标、分解目标、评价目标完成情况并进行动态矫正的管理过程,是以完成组织目标为核心前提的管理活动。我们不可否认、也不应忽视个人(团队)自利性的存在,然而,绩效管理的逻辑是:当组织利益与个人或团队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应首先关注和保证组织利益,因为组织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前提。这一逻辑事实上已经把组织、个人放到了天平的两个托盘上,两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组织氛围发生改变几乎是必然结果。
    然而,对于上述结果的反应则截然不同:有人说,由于实施了绩效管理,企业的效率提高了,“大锅饭”的状态改变了,绩效导向的组织氛围树立起来了,真好!有人则认为,绩效考核导致大家只盯住考核结果,破坏了和谐的人际关系,消磨了组织的活力和创造性,致使人际关系板结、对立,如天外伺郎所说,绩效主义害了企业!
    究竟孰是孰非?不宜妄下结论,毕竟业务模式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历史背景不同,一概而论不是一种科学态度,但以下现象我们不能忽视:对于处于行业价值链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的、成本敏感型的企业,采用了严格考核手段,就能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一分的、宝贵的利润;对于成熟期的企业,采用了严格的考核手段,就能打破一团和气,激活团队,形成业绩导向的企业氛围;对于快速成长期的企业,采用了给予战略的考核模式,就能避免短期导向,引导企业走向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绩效考核是否要尽可能量化
    绩效考核要尽可能量化,不能量化的指标就不要考核,因为结果无法准确衡量……在我的咨询和培训实践中,经常听到企业的管理者们这样说,看来这一观点的影响确实深远。
    然而,传统的认识未必是正确的认识,举一个极端点的例子——总裁办公室主任的考核,如果考虑量化的因素,那么:办公成本控制、公文无差错、派车及时性、服务满意度等应当是他的考核指标,因为这些都可以精确量化。然而,这个岗位工作职责的第一条赫然是:“组织制定公司年度工作计划。”这一条是否需要考核?考核吧,计划的制定确实没有非常量化的评价指标;不考核吧,又是他岗位职责中最重要的一条,到底应当怎么办?正确的答案是:当期的、重要的工作目标就应当考核,不管它是否能够精确量化。
    对于绩效考核的量化,还有的企业走向了另外一个误区,就是一定要用××比、××率等来进行评估,为此,人为地生搬硬造了不少的“率”,务求把每一个考核指标或目标的评估标准细化,甚至为了一个考核指标,写半页纸的说明文件。
    上述对于绩效考核量化操作的追求,其实都偏离了绩效考核的目的。简单地说,绩效考核的目的有四:一是明确每个被评价主体的任务与目标;二是通过一系列的支持、督导,确保任务的完成;三是对任务、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四是提高被考核主体的任务完成能力。四个目的正好构成一个PDCA循环,其中,唯有第三环节对量化的要求较高。为了达到精确评价,而使得绩效考核体系和目标的设计非常复杂,实在是得不偿失。要知道,无论我们如何精确,都不可能实现在不同岗位之间的完全公平,这是不争的事实,把大量的精力用在量化上,形象地比喻就是:面对一个蛋糕,全力研究如何使得蛋糕分得更科学,而不是研究蛋糕如何做大!“和尚分粥”的故事很值得我们思考:故事中,和尚每天有一人值日分粥,用了许多办法都没解决粥的均匀问题,经常为此纷争。为了确保公平,方丈没有去设计更精确的量具,而是命分粥和尚最后一个取粥。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值日和尚都会尽最大努力把粥分匀,问题由此而解。
    绩效考核也是如此。我们要致力的是建立机制,让大家努力达成目标,并努力做到“有效率的公平”,而不是引导大家把视线放在如何提高考核精度上,要知道,绩效管理的精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再提升的管理成本将呈级数增长,不是一般企业所能承受。
    绩效考核方法的选择是否有章可循
    毫无疑问,绩效考核技术与方法的选择是有技巧的,选择不当的考核方法,不但达不到考核的目的,反而会伤害到原有的管理体系,伤害到员工的感情与组织氛围。集多年的经验,笔者认为,选择绩效管理方法,应综合考虑企业所在行业的成熟度和企业成熟度两个主要指标,如图所示:

    对于成熟度较低的行业,企业主要应采取战略性绩效管理,通过战略的引导实现正确定位和有效扩张;对于成熟度较高的行业,企业主要应采用精细化绩效管理,通过精细化的管理进入行业,并实现生存和发展。其中:
    战略性绩效考核方法目前主要是关键成功因素法和平衡计分卡方法,这类考核的特点是必须从企业的整体出发,进行战略或成功因素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目标分解和指标设计。这类方法的特点是抓大放小,关注重点而忽略细节,对于成长期和转型期的企业尤其适用。
    精细化绩效考核方法包括基于流程、基于作业标准、基于项目三种方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如:化工类企业,流程特点突出,对于流程关键控制点的考核更为合适;生产制造企业,注重业务操作,基于岗位作业标准的精细化考核十分适用;工程类企业,以项目管理为基础,基于项目的考核方式更为有效。
    关于绩效管理的问题很多,但最核心的当属以上六大命题,没有对以上问题的认真思考、深刻理解、灵活解析,就谈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绩效管理。中国有中国的特色,中国企业有中国企业的特色,中国员工有中国员工的特色,在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的土壤中,绩效管理有其广泛的适用性和持久的生命力,富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绩效管理理念、技术和方法必将伴随中国企业的成长而走向全球的管理学讲堂。



作者: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 段磊 来源:《中国机电工业》2010年第4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绩效管理 中国命题 Benchmarking benchmark 人力资源管理咨询 中国 绩效管理 命题

好东西!!!!!!!

使用道具

藤椅
这里的黎明 发表于 2017-5-17 22:47:4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学习……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9 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