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cggqq
8531 12

导致“三农”的客观规律——谨献给温铁军、李昌平、林毅夫 [推广有奖]

  • 0关注
  • 5粉丝

学科带头人

66%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2
论坛币
5139 个
通用积分
0.1454
学术水平
24 点
热心指数
20 点
信用等级
9 点
经验
-71 点
帖子
3166
精华
0
在线时间
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9-16
最后登录
2011-10-1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导致“三农”的客观规律——谨献给温铁军、李昌平、林毅夫

曹国奇

提示:曾有出版社和专家问我,既然价格差是个规律,那么我们就没必要缩小工农差别了。这是不当的。我知道他们这么问只在于他们坚信“按客观规律办事”这个教导,但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是模棱两可的,体现了辩证法的诡辩性。有些规律对我们人类有利,我们自然要按它的规定办事,可是有些规律对我们人类不利,我们就得对抗它。如生病死亡就是个规律,我们就得对抗它,而按这个规律办事,不吃药不打针就是反人类。在经济学中我们也往往用“按市场规律办事”统而概之,这也是不对的。

一、补农的红旗能举多久?

我们总是说“三农”问题这是制度造成的,这是不全面的。“三农”问题一部分是制度造成的,一部分是客观规律造成的。制度虽然是人为之物,但是它总体上还是以客观规律为依据来制定的,如果我们对一些客观规律认识不足,那么我们的制度总是更容易出错。至少有两例说明这种错误是因我们的认识不足而造成的:

一是解放以后对农业的挤压就在于要发展工业,这是工业需要有大量的资本作基础所决定的,这就是一个客观规律。但是我国那时的理论在歪曲这个规律,“资本”被当作比“资本家”还反动的东西批判着,于是绕着弯子走,说是农业支持工业,结果是农民只能是支持工业,而没有随资本而转移到城市去享受工业。当那一代领导人欣赏着户口和计划的巨大效率时,就没有思考过它强大的副作用和后遗症。

二是改革以后由于农业巨大发展,工农差距缩小,城里穷人问题凸现,于是我们经济学家(主要是现在的主流经济学家)以“道德和良心”为理由为城里穷人说话,指责农产品价格太高,城里人买不起,提出要求按市场规律办事,取消对粮价的补贴,结果便有那么个制度,于是农业膨胀了,由“一农”变成了“三农”。其实当时也可以要求政府对抗市场规律,补贴城里穷人。我们大没必要以扼杀农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是主流经济学原理认为补贴马克思的计划论,不赞同这么做。当时的政府不像现在这么懂经济学,既然觉得取消补贴农业能不要政府掏钱,同样能解决问题,政府自然会选择这种“更好”的方式。其实,福利经济学也是西经的一个重要分支,尽管与自由市场论不相容,可是那些洋博士当时就是坚信自由市场论,不提这个。

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的实际中,补农是一直没停息过的。补农就是对抗市场规律,弥补市场不足,但是在当今的整个国际上反对补农和最低工资的势力还相当大,所以当政府再次拿起“一号”补农令时,我们不能不问“红旗能举多久”?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弄不好又来过“道德和良心”,又来过自由市场的农业,到那时只怕农业要再次膨胀,由“三农”壮大成“九农”。要回答“红旗能举多久”这问题,我们就要知道有那些客观规律在制造农业的贫困,知道相应的规律我们就好办了。

二、经典理论缺了一条腿——是没有矛盾解决的学科

所有经典理论都是依“谁创造归谁所得”来构建的,这是依“自私——分工”所得出的分配法则。在“自私——分工”这种条线上,我们的确分得清谁谁创造了什么,也应该这么分配。但是从合作上看我们还能分别谁谁创造了什么商品吗?这是不可能的,自然“谁创造归谁所得”又没有立论的基础了。这便出现了矛盾,整个经济学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学问。但是经典经济理论中没有矛盾的,是一个没有矛盾可解决的学科!

在合作层面上,我们首先要问的是人们为什么能合作?此时除了假设人们有较强的利他本性外,这个问题不会有答案。也许有人会说合作在于获得更大利益,合作的原因是自私,这就乱弹琴了,一是为什么有些动物一定不合作组成群体,而人、狼等动物却能合作组成群体?群体不存,分工从何谈起?二是就算合作在于自私,那么对于共同创造的财富还能依“谁创造归谁所得”来分配吗?从“利他——合作”这条线上得出的只能是平均分配,于是平均分配与“谁创造归谁所得”构成一对矛盾,经济学就是要解决这对矛盾。显然经典理论都少了一条腿,少了合作这条腿,所以也不知到要解决什么矛盾,于是将互相攻击当成矛盾来解决。

在“谁创造归谁所得”下,我们要说明谁得到是合理的就一定要先说明他创造的就是这么多,所以,马克思要证明资本家剥削了工人,就一定要先假定利润是工人创造的,而萨伊则相反,假设利润是机器创造的,从而资本家没剥削工人。在处理价格现象上也是如此,看到生产率提高后价格降低这种现象,便杜撰反比和递减。其实马克思的反比的真正内涵是“总价值与生产率无关”,显然由“总价值与生产率无关”根本就得不出“价格与生产率成反比”的结论,因为对价格而言我们必须考虑物的投入。天知道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时物的投入变化了多少?可是套上“反比”的帽子后就可蒙混过关了,可以用英国采用机器后纺织品价格的降低来说明其反比定律是正确的。效用论也是一样,明明是说一顿饭中的第一口饭与第N口饭间是效用递减,但是来过乾坤大挪移,说N顿饭之间的效用也递减。其实递减是对马克思的反比的剽窃(也许是马克思剽窃别人,反正我们的学者居然没发现这种剽窃!),是说“总效用与生产率无关”。同理,依“总效用与生产率无关”是得不出“价格与生产率成反比”的结论的,因为消费的人数是可变的。商品的供给增加后,很可能是每个人的消费量没变,而消费的人数却增加了。

反比和递减都有一个目的,先预设多生产的商品在“本质”上没多生产什么,于是可依“谁创造归谁所得”解释价格随生产率的提高而降低这一现象了。你说你生产率提高后多创造了商品,但是理论说你没多创造“本质”,所以你商品的价格必须随生产率的提高而降低。反比和递减明显违反了计量学上的同比定律——即量与量的质同比变化,肯定是伪定律,所以当遇到粮食、房子、劳动者这些商品的价格不断上涨时,经典理论都装着没看见,或者扯X。加入“利他——合作”这条腿这个问题便可以回答了。

应该说平均化规律是斯密同志捡起来瞄了瞄又丢掉的那只手,依该规律我们能得出几个重要的价格规律,其中本文要用到的两个规律是价格互动规律和价格差规律。这里先介绍这两个规律。

三、决定农业穷的价格规律——价格差规律

依“谁创造归谁所得”是没有理由补农的,因为农业的确没多创造什么。补农是了满足平均化规律的要求。平均化规律是指:群体中各同类等位体获益均等。在经济系统中这个规律以三个平均化表现出来,这三个平均化是:工资平均化、利润平均化、税金(拨款)平均化。经典理论只看到了利润平均化,这就有巨大缺陷了。由平均化规律我们推导出下面两个价格规律:

一是价格互动规律,亦称价格第一规律。一商品的生产率提高后其价格要降低,但是与此同时,其它所有商品的价格都要因此而上涨,且降低总量与上涨总量相等。工资因此而上涨。该规律决定四种价格现象:

﹝A﹞凡长期发展较慢的部门﹝以生产和管理技术更新速度为依据﹞,其商品的价格不断上涨。如农业、手工业、建筑业。这是由于发展快的部门不断将多创造的价值(财富)无偿送给它们的结果。尽管这些部门的生产率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提高的速度相对较小,其交的价值小于公家分给它们的价值,所以其价格只能上涨。

﹝B﹞凡生产方式相同﹝或相似﹞的商品,其价格在落后的地区和国家低,在发达的地区和国家高。如火箭、理发的价格在中国比在美国低。这是因为其它部门的生产率在发达的地区和国家较高,它们向这些部门无偿提供的价值(财富)更多。

﹝C﹞随经济发展人们的工资不断上涨。如我们的工资现在比过去高。尽管人们支出的活劳动还是以前那么多,但是现在的平均生产率较以前高,社会的总价值(财富)较以前多,所以人们的工资要不断上涨。

﹝D﹞同样的劳务消耗所挣的报酬,在落后地区和国家低,在发达地区和国家高。如美国的工资比中国高。这是因为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平均生产率较高,社会的总价值(财富)更多,从而更多的价值(财富)形成人们的工资。

应该说这个规律将经典的反比、递减、递增等表达的内涵都包括了。这个规律表明同样方式生产的同样的苹果,其平均价格(或均衡价格)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在落后国家和地区低。我国许多学者和政府官员就没注意这一点,于是在对农的有关经济分析中出现了严重的误导。如引导农民种植某种美国日本的水果时,就往往用该水果在美国日本的平均价格(或均衡价格)给农民进行经济预测,说能买30/斤,这是不对的。在中国这个经济系统中种植的该水果,其平均价格(或均衡价格)要比在美国日本种植的低得多,可能只有3/斤。很多农民都反应他们被政府骗了,因为实际卖的价格比当初许诺的价格低得多。我没法向农民说明这种纯理论问题,但是对三位专家可以说明。我也注意到有些专家和政府在故意欺骗农民,明明是从巴西非洲引进的品种,偏偏用国际价格或美国日本的价格给农民进行经济预测。巴西非洲是比较落后的,那儿产的同样作物其平均价格(或均衡价格)不会很高,为什么不用那儿的价格给农民进行经济预测呢?我认为这是有意欺骗。

在补农中要学会运用这个规律。同样钱在落后地区要修更多的路,如果不是这样就表明一定有人吃黑了。

这个规律还表明农产品的价格是要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上涨的,以获取社会的平均利益;这个规律还表明人们的工资是要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上涨的,以保证社会的总需求。但是在自由市场下这两个上涨总是不能保证的。这种不能保证有很多原因,其中的一个客观规律——价格差规律是我们不能忽视。

二是价格差规律,亦称价格第三规律。随各部门的发展不平衡﹝以科学技术、管理技术更新速度为依据﹞,商品的价格偏离其分配价值(平均价值),且发展快的偏高,发展慢的偏低。

这个规律是这样形成的,当某商品的生产率提高后,依价格第一规律其价格是要降低的,但是这种降低有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价格会降低,但是不会立即降到该规律规定的值,于是获得超额利润。比如按价格第一规律电脑的价格应由1万元降到5千元,但是实际它只需降到8千元便足够。在另一方面,生产率没提高或提高幅度较小的部门,其商品的价格要依价格第一规律而上涨,但是价格上涨总是困难的,于是上涨不足,利润和工资偏低。比如价格第一规律规定律粮食的价格应由5元涨到10元,但是实际上它涨到8元就涨不动了,从而上涨不足。这个差值不断重复着,于是发展快的部门的价格偏高,发展慢的部门的价格偏低,出现了价格差。

其实在经典理论的分析模式下也应该能得出价格差规律的,但是他们没有得出。也许是由于静态分析的制约吧,使他们忽视了均衡的过程。经典的这种忽视主要还是在于“技术不变”的假设,一个不合理的假设。

当技术更新速度较快时价格差便表现为剪刀价格差,不再是平行价格差。这是因为在技术更新速度较快时,各部门的价格还没达到价格第一规律要求的状态时技术又发展了,于是价格又开始新一轮的变化,结果是各部门间的价格差越来越大。这就是工农价格剪刀差在当今才表现出来的原因。在资本主义早期和封建社会由于技术发展速度很慢,工农价格差是平行价格差,而不是剪刀价格差。

另一方面,由于供求规律的调节,多数商品间的价格差能被抑制,只是表现为平行价格差,但是供求规律对农业几乎不起作用,于是在工农间的价格差表现为剪刀价格差。供求关系中有四种关系,只有这四中关系都平衡时供求规律的调节作用才能达到理论说的那么样灵,否则供求规律就没那么灵。这四种关系一直是经典理论忽视的,它们是:

A)供求竞争关系。该关系是指供求双方竞争力度和程度间的关系。由于供求规律调节作用的原动力是来自竞争,所以该规律发挥作用的大前提是竞争力度和程度均衡-------即卖买双方的竞争力度和程度相等。如果卖方10人而买方11人,则双方竞争力度和程度不相等。粮食是卖方的人众多,竞争力度和程度很大,买方(粮站)由于数量太少,竞争力度和程度很小,这对卖方不利;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供求竞争关系也是非常失衡的,所以工资总是倾向偏低。供求竞争关系不均衡还与双方所处的状况有关,如双方的社会地位不同,双方的贫富程度不同,双方急需得到(或脱手)商品的程度不同,等等。农民由于其资本不雄厚等原因,总是急于卖掉商品,再加上其竞争非常激烈,所以在自由交易下农民总是倾向贱卖商品,而又贵买商品。

B)供求数量关系。该关系是指供给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通常认识到的一种关系。如果供给量与需求量严重失衡,系统进入供求规律的作用范围的边缘或边缘外,则供求规律的作用剧减以至无效。如古董价格的波动就不能用供求规律说明;粮食过度欠缺和过剩时其价格的波动也将不服从供求规律的描述。

C)供求反应关系。该关系是指供求双方对市场(主要是价格)的反应关系,如果一方反应特敏感,而一方反应特迟钝,则供求规律的作用剧减以至无效。通常,买方对消费稳定性较强(弹性小)和价格低廉的商品的反应迟钝,卖方对转产难和改变生产规模难的商品的反应迟钝。在我国,粮食产消双方的反应速度严重失衡,农民对市场反应太慢,而买方对市场的反应又太快,所以农民反应不过来,就只好以不变应万变。再如针、钮扣、螺丝、购物袋、公交、低价药品的价格变动便很难改变需求量。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供求反应关系失衡对经济的影响更大,它直接动摇已有经济学的根基。大凡生存必须品的价格,如水、盐、粮、房、能,如果较多让供求规律调节(即任由市场处理),很容易引起天下大乱。

D)供求时间关系。该关系是指供求双方在时间上的关系。考察这种关系主要从生产流通消费生产这种大循环角度进行。供求时间均衡是指供与求(或消)在时间上同步,如果不同步,卖时没人消,消时没人卖,供求规律的作用剧减甚至无效。对这种关系的颇析较杂复,粮食属于供间求均型关系。粮食供应集中在6811三个月,是间断供给,而消费方则是长年均匀消费,这样农民卖粮时总是缺少而需求的原动力------消费,从而总是表现出供过于求。这样即使粮食在总量供给不足,但是只要不是特别供给不足,粮农面对的总是供过于求的市场。

不用多言,在这四种关系中,农业没有一种符合要求,这直接导致供求规律对农产品失效,于是工农间的价格差不能被抑制为平行价格差,表现为剪刀价格差。也正是由于我们在理论上没有认识到这四种关系,所以上世纪末一些经济学家便理直气壮地说要让农业走向市场,结果导致“三农”。

四、补农还是不补农的理论判断

仅看事实,补农从封建社会到现在世界各国,是一种很普遍的事情,这种普遍行为主要在于对抗价格差规律。这就是我们要不停补农的原因。但是在理论上要说明这一点有些复杂。平均化是一个规律,价格差也同样是个规律,那么我们应该按那个规律办事?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利他+自私”人性这个源头说起。

从“自私——分工”这条线看,自然有“谁创造归谁所得”,从而农民没多创造什么,就不应该补农。从“利他——合作”这条线,自然有平均分配,从而补农又是必须的。这是对矛盾,经济系统就是在这对矛盾的运动下而发展的。那么,作为有意识的人类,我们怎样处理这对矛盾才使实际对我们更有利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要求我们对矛盾双方的禀性都有个了解

平均化规律是决定宏观经济运动的一个规律,它的特点是作用力弱,反应慢,但是力程长。利他的作用力弱是可见的,两人间很少觉得是哥们就应该平分各种利益,而是觉得应“谁创造归谁所得”。但是在另一方面由于利他的力程长,所以群体任意两人间都有这种作用,于是在群体层面上利他的总量非常大,从而表现出爱国性、民族性、团对性、同情心等,于是要平均分配了。反应慢决定了平均化规律对较小的不平均不予调节,也就是说容许一定程度的不平均。相反,“谁创造归谁所得”的作用力强,反应快,但是力程短。由自私产生的这种超强的作用力,使两人间总是感觉到争斗。这种争斗没有蔓延到整个群体,是由于其力程短的缘故。由于自私的力程短,所以在群体层面自私的总量反而显得很小,远小于利他力,从而群体不会因各个体间的激烈争斗而破裂。超强且力程短的自私力决定了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个人空间,那里放满了各种私有利益和秘密。这种私有利益和秘密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否则天下大乱。当利他力将各个体约束在一起时,各个人空间便要相互碰撞、相互侵害,于是出现了争斗(竞争)。

竞争的实质就是捍卫自己的利益,同时侵害对方利益。竞争的结果一定是获得不平均利益,否则只有傻瓜才会去竞争。西经由“自私——理性人——竞争”得出平均化(均衡)完全是定做的结果。

平均化规律有点像万有引力,当万有引力使地球表面趋于匀滑时,平均化规律也总是使经济系统趋于均匀,从而保证系统的稳定和存在。“谁创造归谁所得”有点像地壳的运动力,当地壳的运动力专门制造高山和大海时,“谁创造归谁所得”专门给经济系统制造不平均,从而保证系统的活力。当系统绝对平均时系统便是绝对稳定,不再有变化——自然也没有发展。此时的系统实际是“寂死”,毫无生机。当系统太不平均时,其活力又太大,使系统沸腾了——地震了,火山了,于是爆发经济危机、偷抢、恐怖和战争。

在自然运动的系统中,当初始的系统是平均时,由于平均化规律的反应慢,“谁创造归谁所得”的反应快,所以平均化的速度不能抵消这种不平均化的速度,于是系统的不平均程度越来越大,直致超出平均化规律的承受限度,引发经济危机、偷抢、恐怖和战争。经济危机、偷抢、恐怖和战争等也是一种平均化的方式,所以其后的系统又平均了。这种情形不断反复重演,于是经济系统(不如说是社会系统)周期性的发展着。再回想一下马克思对经济危机周期性的论证,我们会发现他也是通过平均化规律与“谁创造归谁所得”之间的矛盾运动来完成其论证的。只可惜的是这位共产主义的创导者居然忘记了应先揭示出平均化规律,再论证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政治系统的周期性运动也是“自私——利他”这对矛盾运动的结果。天下之初王侯将相的行为中由利他性主导的行为占上风,政治清明,但是随时间的推移自私主导的行为又越来越占上风,于是政治越来越黑暗,越来越背叛人民,结果导致政治动荡。自然政治动荡后又出现清明的政治。由于利他的反应慢,自私的反应快,所以指望高尚的道德来抑制自私的腐败是不可能的。

显然,以经济危机、偷抢、恐怖和战争的方式来实现的平均化其代价很高,我们不想付出这样的代价,这就要求我们得有意识地进行平均化,以抵消价格差规律的作用。那么谁来完成这种有意识的平均化呢?已有资料表明,政府是第一人选,而民间的各种慈善机构只是补充。

五、产业的淘汰决定补农是必须且长期的事

可以说是我们多数人认为补农只是当今的事,等农业发展起来了就可以不补农。曾在博士咖啡网上与林毅夫的拥护者(可能是他的学生)对仗时,就为此问题讨论了一小仗。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因为我们补农主要还是与价格差规律相对抗,而价格差规律又不可消灭。

价格差规律是由于技术在各部门发展不平衡造成的,确切说是由于技术更新速度(频率)在各部门不一致而决定的。比如说纺织,较之手工纺织现在的生产率不知高到那儿去了,但是它现在却价格偏低的行业。纺织业的生产率这么高其价格仍然偏低,在于采用机器纺织后纺织业的技术再几乎没有发展。在自由经济下,如果满足下面两个条件之一,在价格差规律的作用下整个行业能够被淘汰。这两个条件是该商品有替代品或者能从系统外得到补充。纺织业在美国的淘汰是因为纺织品能从系统外得到补充,而一些商品的维修业被淘汰在于有替代品(直接买新商品)。在一些小国家农业也是可以被淘汰的,但是我国却不能淘汰农业。——依经典自由贸易理论各国都不应该实行贸易保护的,但是这种理论显然忘记了一个国家是一个经济系统的事实。平均化只能在系统内进行,贸易保护是必须的。其实经典理论中揭示出的许多经济原理也只能在系统内有效,只是我们的经典理论忘记给定原理的作用范畴,将原理当成了上帝。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阻塞就在于没注意到一个国家是一个经济系统的事实。国家也是一个自私的个体,英王是不能统治西班牙的。

农业与纺织业有相似之处,采用机器种植后其生产率会猛地提高,再后又没有多少技术可以改进了。在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农业技术的更新速度很可能高于工业,价格差是倒的,此时的农业不需要补。但是机械化完成后由于农业技术又没有什么变化,于是又得补农。美国农业的生产率那么高,他们也必须补农,其原因就在如此。由此可以看出补农在我国是一件必须且长期的事,只有这样农业才能在较好的状态中稳定地存在着。农业公一天母一天令我们心惊肉跳,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参见曹国奇“社会结构的原子解”一文,https://bbs.pinggu.org/thread-36796-1-1.html&page=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李昌平 温铁军 林毅夫 thread 以不变应万变 林毅夫 三农 规律 李昌平 温铁军

沙发
Hilo 发表于 2006-4-14 10:0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曹老师的这篇文章有点长

但很多观点都不是建立在严格的推理的基础上

都是看上去很美,但不能算科学的方式

使用道具

藤椅
turingmachine 发表于 2006-4-14 12:4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篇文章到底要说明什么“客观规律”?哪位看懂了的给解释一下?

使用道具

板凳
ccggqq 发表于 2006-4-14 13:0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文中提到的三个规律是平均化规律,价格互动规律,价格差规律,它们都不是本文要论证的。我在《平均化规律》和《价格四大运动规律》两文中对他们进行了论证。这两篇文章都在我的专栏里。

使用道具

报纸
turingmachine 发表于 2006-4-14 13:0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它们都不是本文要论证的”,那这篇文章到底想要说明什么?为什么题目的名字要叫做:导致“三农”的客观规律。。。有点理解困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4 13:08:06编辑过]

使用道具

地板
ccggqq 发表于 2006-4-14 13:2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就是告诉人们是这几个规律在导致“三农”,就是讲述它们导致“三农”的原理、机制和过程

使用道具

7
fujo11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06-4-15 07:0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CCGGQQ的导致”三农“的”客观规律“和马克思导致”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看来是一样的。
客观性是科学存在的前提

使用道具

8
ccggqq 发表于 2006-4-15 10:1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fujo11在2006-4-15 7:08:00的发言:
CCGGQQ的导致”三农“的”客观规律“和马克思导致”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看来是一样的。

不一样吧,马克思是说因为利润率不断降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必然灭亡。

我文中是说人性有利他和自私两个方面,这种矛盾的人性导致矛盾的社会,社会是矛盾中和谐。

使用道具

9
smallhorn-gkl 发表于 2006-4-15 17:5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有点明白你的意思,不过似乎问题他大,希望可以深入研究下去哦
-----------人生的成绩好象是清道夫, ------怎么做都看不出来, ---可是一不做就看出来。

使用道具

10
doctorzhangjun 发表于 2006-8-30 21:5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要注意数据的引用和准确性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11-13 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