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magic/tp
2509 10

《道德经》真义——开启人生新境界的钥匙(推荐与摘录)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6粉丝

贵宾

大师

29%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4
论坛币
1834375 个
通用积分
19.9230
学术水平
860 点
热心指数
1007 点
信用等级
647 点
经验
164635 点
帖子
7283
精华
0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7-7
最后登录
2013-2-19

初级信用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道德经》真义——开启人生新境界的钥匙”一书的出版问世,使中华民族终于结束了二千多年来无人能懂“老子”的尴尬局面。这本书是一部对《道德经》自诞生以来(对其)所有解说进行总体拨乱反正的、从逻辑上(此前没有能使全经基本不矛盾的注释)更符合其真义之革命性著作。
     是否懂《道德经》,标志之一就是能否解读其第一章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和最后一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解读不是“自以为是”的理解,而是寻求与“老子”的心灵“共振”(这最起码的要求就是全经立意一致,否则,不是“老子”是笨蛋就是注释者不懂。);“老子”作《道德经》意在传授因应自然之法——因此有极强的可行性和极深远的意义,而不是“故弄玄虚”——让人在云山雾罩中耍醉拳、踢梦脚、玩戏说。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中华祖先探究宇宙本源所建立的概念。   
名:名称,引申为理论。
译文:真正的道:有誉有毁,一种理论(面对)的正常情形:有誉有毁。
【解释】
第四十一章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道,自有其法则,非人所能主宰。故顺人愿时,人誉之;悖人愿时,人毁之;此乃人性也(其中还有“生物多样性原理”的作用),人是以“对己之利益”作为对他物的评判标准,求利是人的本能。而道却是“万物作而弗始,衣养万物而不为主”,道不求利,因此,道行“无为” 之举。当人的“有为”与道的“无为”同向时,人的作用被“放大”;逆向时,人的作用被“缩小”甚或“自伤”。“反者,道之动”,道尚中和,所以“损有余而补不足”。然而人的作为一旦有成,往往即视为己功(甚至贪天功为己有),居而傲物、目空一切,而不知是顺应了道的缘故,且“损不足以奉有余”——将事情推至极端。
总之,人对道的态度,恰恰是道告知人(看待事物)的法宝:一体两面。同时,暗示了常人在认识上的局限性——以利为标准。
为了全面、透彻地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后半句以人们的日常体验(或常识)为例以助理解:一种理论(或说法、看法、观念、概念、定义、政策、法律、制度等)必然会产生至少“赞成”与“反对”两种声音。
本句为后面提出的“不争”奠定了认识基础。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名:命名,引申为代表。  
妙:奥妙,引申为机理。   
徼:边界,引申为作用结果。
译文:若用“无”来代表“天地之始”,用“有”来代表“万物之母”,那么,就应从“无”的角度认识(探究)道的机理,从“有”的角度了解道的作用结果。
【解释】
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据此,道代表“天地母”,“天地母”即“天地之始”,所以,“无”代表道。
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说:万物亦是道生,有生于无。
用“无”来代表道,而“无”意味人类感官无法感知;用“有”来代表道之果,而“有”意味人类感官可以感知。无与有是两个相对立的概念,被用来表示因果(或现象与本质、体与用),此中蕴含极深的哲理以及事物运动中的“主与次”考虑。
事物都有显(阳)与隐(阴)两面,显(阳)者易为人知(如:飞机在天上飞);隐(阴)者,不易为人知或易为人所忽视(如:导致飞机能飞的流体动力学规律)。例如:中国人创造了美丽多彩的瓷器,却未能发现其中釉色的化学反应规律。在这里,现象:天上的飞机,美丽的釉色,是可以感知的;而本质(机理):流体动力学规律,釉色反应规律,是无法感知而只能通过理性思考获知。所以,认识事物应遵循开动所有的感官充分、透彻地“观”(感知)现象(徼),然后,“致虚极,守静笃”,“涤除玄鉴”(去除心中的杂念与陈见),“吾以观复”(反复地感悟、思考)其本质(妙)。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同谓之玄:说同一事物,却不同的视角,这其中的奥妙。
玄之又玄:感知的现象在一尘不染的“玄鉴”上反复观照、感悟、悟觉的过程。
译文:无与有都是表示道的概念,这不同视角的奥妙尽管难以把握,但考量它们的相互作用却是认识与探索一切事物的唯一之路。
【解释】
“相同的路程,登山要比走平路费力得多”。在这里,“有”(现象)是感觉到的累,“无”(机理)却是无法感觉到的“万有引力”与“功能原理”,“无”与“有”都表示着“相同的路程,登山要比走平路费力得多”这件事。止于“有”,事理无法穷尽,只能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如中国瓷器等);若不知或不全知“有”,则“无”无从探究;只有经过“有”与“无”的反复观照,才能实现“格物致知”——穷尽事理。《金刚经》曰:信心清净,即生实相。
其实,“玄之又玄”是人们都在体行的方法(只不过是无意识地运用且运用的深度与广度均不够),通俗地说,就是“找原因”的方法,例如:晚上,屋里突然断电,由于现象提供的信息不足,原因无法找(这是现象“有”与原因“无”的第一轮相互作用)→补充现象信息——观察或了解邻居是否有电,若有→某种原因致“跳闸”(电源开关由闭合变分开),(这是现象“有”与原因“无”的第二轮相互作用)→验证,正确(用“有”检验“无”,初级原因探明),(大多数人到此为止)→继续再找“跳闸”原因(导致初级原因的原因),信息不足→补充现象信息——“跳闸”时屋里曾发生过什么?经核算:所有用电器的最大电流之和大于配电额定电流→初步判断是用电器同时起动导致“跳闸”(这是现象“有”与原因“无”的第三轮相互作用)→试验确证(用“有”检验“无”)+了解“跳闸”时屋外曾发生过什么(周全现象信息)……简括此例“玄之又玄”过程就是:有(断电)→无(什么原因)→有(补充信息后的)→无(初级原因)→有(跳闸——电源开关状态)→无(跳闸原因)→有(试验所致的电源开关状态)……
如此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比同时期的古希腊哲学高明许多。遗憾的是,后人们并未照此实行,否则,科学早在中国得以发展。
小结:本章是全经的总纲,故着力于建立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事物的一体两面、事物运动的相对性、主次性、对立统一性以及“格物致知”的方法,尤其是概念“无”的引出与运用,虽同于同时代古希腊某些哲学思想,但立足点更高且运用更妙。“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更是在两千多年前就宣示了科学探索、研究的方法论。《金刚经》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可见,鸠摩罗什亦从该经获益匪浅。参透本章对全经而言是“纲举目张”。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译文:人们都向往美与善时,正是人人行恶与不善之际。
【解释】
人受趋利本性及认识能力的局限,关注点往往聚焦在作用对象身上所产生的效果上,殊不知,任何作用与反作用都是相伴而生的,意识不到或忽视反作用对自己的影响,是凡人无法正确与准确评估有为之后果的根源,从而对“势”产生错判。当一种行为可以“获益”时,在人的趋利本性主导下就会使这种行为形成一种“势”,随着这种“势”的从无到有,从弱到盛,其“获益”的边际效应将不断衰减,与此同时,相反之势“获益”的边际效应将不断增强。凡人为“得”付出的努力,亦是为“失”付出的努力。行恶可能使对象产生两种应对:其一,效仿——使行恶者阵营壮大而竞争加剧,实际达到“将欲衰之,必故兴之。”的效应;其二,防范恶且强化善的意识和行为,使行恶的成本加大。恶在伤害人的同时,亦在教导人们什么是善、如何防范恶以及认识事物的应有视角。
事物一体两面的认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全程,始终伴生着两种力量(势)——一种促进其生存、壮大,一种促使其衰弱、灭亡;它们相反相成,不离不弃,成就了事物的一生。
美(善)之所以为美(善),因为它是稀缺之物。因此,当所有现金被买成股票之际,就是现金为王之时。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译文: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都是相比较而言的共生概念(是成对产生的),这种情形是普遍而又绝对的。
【解释】
一种作用能否有效,取决于与对象之间是否存在“负压”,如:水、热都是只能从高能区向低能区移动。由“生物多样性原理”可知,这样的“负压”(差异)普遍存在于各事物之间,即使是同种事物也将因所处时空、因应能力的不同,造成所处发展阶段不同而致的差异,恰恰是同种事物间的差异容易被忽视或意识不到。本句所言的相对,代表着后一种差异,是“量”上的差异,即“量”上的相对。由于量变会导致质变,所以,基于量的相对性是动态的相对性,且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之中。
例如:网球比乒乓球大,但比篮球小;开小轿车比骑自行车要难,但比开公交车要容易;皇帝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与荣耀,却没了作为人随意表达情绪的自由及不受监视的自由。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无为:无有为之欲下的“无中”之作为。  
作:这里引申为生长。   始:同司,主宰。
译文:所以,圣人致力于产生“果”(包括其将传导的对象)之无,且不以言语去教育他人;万物自由地生长而不企图去主宰,生养它们而不企图占有,培育它们而不企图倚恃,成功后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人们才永远记着他的功劳。
【解释】
有为,是自定目标并努力实现并享受其利的行为,故本质是谋利。
所谓圣人,就是依道而行的人。“处无为之事”就是所为之事皆立足于“无”。“行不言之教”,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思想控制——以求形成一种合力,营造一种势;言教是教育中的高效方式,削弱言教,就可以减少人们求有为的欲望,以实现尽可能多的民自化、民自治。同时,言出即有“名可,名非,常名”。“弗始、弗有、弗恃、弗居”是对利益的放弃,是“无”;然而,收获的却是求不可得的“有”——“是以弗去”。
小结:本章从揭示社会现象(第一句所言)的本质(“玄之又玄”所得之果)入手,着重论述事物的相对性及圣人的运用之法。这里的论述运用了辩证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道德经 新境界 相互作用 边际效应 格物致知 中华民族 道德经 老子 钥匙 矛盾

沙发
magic/tp 发表于 2010-9-1 08:22:1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译文:不崇尚贤良,百姓就不会为获荣耀而竞争;不珍贵难以获得之物,百姓就不会为获得抬高身价之物而做盗匪;不显现各种获利的途径以杜绝百姓获利之欲望,百姓就不会为获利而乱了心志。
【解释】
这里揭示了“争、盗、乱”的原因:有为之政,立论于“人皆图荣”的人性公理上,而荣辱恰是教育之果,也是有为之政的诉求与必然景象。有为之政的目标:国之太平,民之安康;然劝民之法只能是:树模范、分爵等、论赏罚,因此,“尚贤与贵难得之货”就不可避免,于是,在“人性”的驱使下,必将欲望丛生、膨胀,形成趋利之势(该势沿着谋利、逐利、夺利……的轨迹发展),使社会失去和谐,国家步向危险。
从财富分配的角度看人类文化之后的历史:就是不断重复着财富的聚散(或转移)的过程。
“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均属价值观(源于有言之教),是“无”;“争、盗、乱”为结果,是“有”。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智者:这里指为获利而图谋不轨的人。
译文:所以,圣人治理国家的方法:清除百姓内心欲念,让百姓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减弱百姓图有为的心志,强壮百姓的体魄;使百姓处于无所惧、无所求的状态,以致图谋获利的人因无空子可钻而不敢妄动;从而,行无为之举,收获处处得治理之果。  
【解释】
(鉴于上句所言)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其治理的景象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百姓安居乐业、热爱生活、身体强健、和谐不争。为谋利,“智者”专司寻、钻他人(方)的漏洞。所谓“漏洞”,就是人的欲望:有欲必现软肋(漏洞),无欲则无漏洞,处于兵法上“不可攻”的状态。故“智者”面对“无知无欲”时,也就只能却步了。圣人为无为(改变价值观),却实现了国泰、民富、民安——有为之政的目标。
每个人的快乐点(或爱好)是不尽相同的,这种快乐点(或爱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后天的教育培养而成,有为者的欲望之诉求就是寻求快乐。而所谓的“人以群分”,就是按快乐点(或爱好)相近来分,相近者之间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与信赖感(防范度较低),这就为图谋不轨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利用与之是相近者(伪装的)得以接近、亲近,从而实现其之罪恶。而快乐点(或爱好)是什么?只要通过考察与观察对象的生活环境与教育背景即可获知。
虚心有赖实腹,弱志方可强骨;此亦是修身、养生之方。句中的虚与实、弱与强所蕴哲理同于无与有。

小结:本章以相对性的视角展示了有为之治与无为之治(圣人之治),但其隐义是:事物的统一性。对此,从有为之治所追求的目标与无为之治产生的结果之重合,即可获知。

使用道具

藤椅
magic/tp 发表于 2010-9-1 08:22:5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谷神:粮食之神,这里代指道。   牝:雌性、母。
译文:养育万物的道是永生的,它是神奇的母亲。
【解释】
用谷神代指道,是一次名与实的体现。名,是实的诸多表象中的某些表象在人的大脑(按古人意为:心)中的折射,只不过是了解实的一个视角而已,故不可重名轻实,而应由名析(探)实。
玄牝之玄在于:寻常之母只能生一物,而其却能生万物。
本句的隐义是:万物离不开道,为此留下了:“万物恃之以生”,“衣养万物”,“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的伏笔。
道无形,故无死;万物有形,故有死。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
门:可开闭的隔断,亦是由外入内(或相反)的必经之处,这里引申为子宫。
天地:这里代指万物。
译文:玄牝的子宫是万物的孕育之处,玄牝与万物之间似乎存在着(细柔般)蚕丝的连结,但它很少施加作用于万物。
【解释】
本句以物取例,粗描了万物产生、生长的情形以及道的行为方式。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暗示了:万物乃阴阳交流而生。“帛系若存,用之不勤”除接应上句之外,还指出:道尚柔弱与啬。
小结:本章是第二次论道,勾画了道与万物的关系以及道的行为方式。取象谷神与玄牝用意深刻。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自生:自我助益。
译文: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天地不利己、专利人,故而得以长生。
【解释】
“不自生”为“无”,“长生”为“有”,因为“不自生”,才有了“长生”;即“有生于无”。句中的辩证法值得细细体味。
“水”可以作为本句的例证:水利益万物而不自利,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一切生命体的组成部分及生存的保障。一切生物都是“耗散系统”,因此它们的生命周期的时间跨度是无法与水相比的。当然,其他非生物(如:石头,化合物等)也会在“熵”原理的作用下,由产生走向消失,只不过时间跨度相比生物要大得多。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后其身:置身他人之后。  外其身:不顾己而利益他人。
译文:受“天长地久”的启发,面对争先恐后的名利追逐,圣人安然居后而不争,反而得到了名与利;面对你死我活的名利争夺,圣人利益他人而不顾己,反而得到了安泰。
【解释】
名与利都只有在“物为稀”时才为贵,面对稀少的名利,相互争夺的众人有二种选择:其一,征服其他争夺者并营造恐怖平衡;其二,将利益让渡给大家公认的“对其有利无害者”(事实上,回到了起点)。选择一的恐怖平衡是难以维系的,平衡很快会被打破,名利将成为生命的“绞肉机”。需要直面的是:当物欲横行于人类社会之后,选择二就不存在了,一切皆为物役,圣人不再有!
“后其身、外其身”为“无”,“身先、身存”为“有”。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正是因为圣人无私,所以,才成就了圣人。

【解释】
圣人效法天地,本就无己,何来之私。“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施利于万民,而无私利。私是俗人的概念,从俗人的角度看圣人:圣人主观上的无私成就了客观的有私。
美国对股市监管之严,举世皆知。对其大公司的违规行为的处罚毫不手软(如对能源巨头安然公司和名列世界第一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结果,全世界投资者因对美国股市具有信心而将资金投入其中,从而促进了美国的发展、巩固了美国的霸权。
小结:本章的核心是:以天地(代表:道)的行为说明辩证法。第一句中蕴含的“不生不死”生死观与佛教的“轮回说”以及基督教的“复活说”相比站得更高,思得更深。

使用道具

板凳
magic/tp 发表于 2010-9-1 08:23:1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
译文:大善的行为如同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译文:水的善行是:利益万物而不与之争功(利)且甘居人们鄙视厌恶的低处,所以,水的行为几乎与道相同。
【解释】
道:“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以万物为刍狗”,……。水:居下、柔弱、无私、利他——是一切生命的要素,一视同仁——衣养大鲲大鹏,也不拒小鱼小虾,……。所以说,水与道的品行几乎相同。
    众人皆争上恐下,因此,居下就是“后其身,外其身”,从而避免了相争。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译文:居住要选良善之地,心胸要宽广若谷,付出要无私、平等,言语要言而有信,行为要时时检讨是否中正,所做之事应是众望之事且能善始善终,行动要把握好时机。
【解释】
好居处的首要条件是不损及尤其是不会与众人利益形成相争,其次是民风要良善,地理位置及房屋要不显——隐于众人之中。俗人往往要风水好、便利之处且要显摆。
宽广的心胸首先是无私,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能容天下一切难容之事。俗人以利己为标杆:有利者容,不利者斥。故宽容可绝相争。
付出,一是要无私,二是要一视同仁。俗人从利己出发,不仅任何付出都求回报,且期望以小博大。所以,无私、平等的付出就不会惹相争。
立信必须寡言、重诺:言必行,诺必践。俗人在利己心主使下,往往多言、轻诺,致使诺难应,言而无信,正所谓“多言数穷”,“轻诺寡信”。“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故言而有信不会致相争。
行为中正,就是公正无私。俗人为利己,心中存私,一事当前必私字当先:胳膊肘往内拐。中正就不会侵害他人利益,故无相争可起。
所做之事如能惠及众人(而不是一部分人),如:为工商业者的资金结算、物资配送建立平台,为大众提供信息平台,以及公用事业等。只有众人都获得你所给予的利益时,就赢得了“身先,身存”与不争。
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此消彼长、盛极而衰,因此,“利”必定是相对与变化的。所以,行动应选择恰当的时机与形势,这样才能避免“误伤”(非本愿的相争)。例如:交通高峰时维修道路——时机不对;社会躁动期劝人读圣哲书——形势不对。恰当的时机与形势应符合:天祥、地宜、人和,如此,相争的基础将荡然无存。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因为不相争,所以无受伤害之忧。
【解释】
“不争”是无,“无尤”是有,“不争”生“无尤”。
小结:本章取象以喻道,并参照水的利他、不争品行,从七个方面给出了效仿之法,核心之意是:不争才能无尤。

使用道具

报纸
magic/tp 发表于 2010-9-1 08:23:3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盈:满溢。
译文:足够了,就不要再增加了。
【解释】
强物之所不能,乃不自然的悖道之举。思想上的不知足导致“盈之”,如不从思想上断绝这种想法,必将种下“相争”的祸患。“盈之”还隐含了自满之意,而自满同样致大患:自满的本质是无“敬畏”,“相争”就奠定了。
成语曰:贪多嚼不烂、得陇望蜀、贪得无厌都是“持而盈之”地表现。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译文:太锋利的刀刃是无法长期保持的。
【解释】
物利则人役,因与他物相争,自损就难免了,锋利如何保;不用:失其本意且针对其的各种物理、化学反应亦使其丧失锋利。事实上“锐之”的目的就是相争、谋利,是有为之举。然而,“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本句隐义:修身要全面、均衡,要“损有余而补不足”,而不可偏私一技之长,偏私就是谋相争、图有为。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译文:过多的财宝是无法保全的。
【解释】
满屋的黄金、宝玉必是通过相争而来,最终也将通过相争而去。在有为的相争中获胜,必使其:因锐而致损——守所得(负累),以及锋利对手(培训课——对手在斗争中学习斗争,才干得以提高。);因盈而致损——自满,以及子孙被“余食”压低的能力。荣辱如同形影,相生共存,是结果的两面。
本句隐义:存“有”以备未来是徒劳无益的,有终将化无。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译文:倚恃富贵而骄横,是自种祸根。
【解释】
过量的财富与显赫的地位本就是争来之物,守已是万难,还生出了令之速亡的骄横,这正是典型的盈与锐的表现。其不知“有生于无”之理,反将所获之“有”视为骄之本,失去了对“有”的恐惧、对无的“敬畏”,结果,只能是引祸上身;身之不存,富贵转眼成云烟。明武宗朝的宦官刘瑾 、清乾隆朝的和珅就是极好的例子。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功成即身退,这是道的作为。
【解释】
功名乃世人相争的焦点之一,功成而居之,实乃以图谋利,且无敬畏——不惧以世人为敌,终将为功所累、所毁。身退是出于道的“利他”、无私,在众人展开相争之时,悄然隐去,正是体现了“利万物而不争”,结果却是:“夫唯弗居,是以弗去”。例如:汉高祖刘邦的高参张良,至今人们还赞颂着他的功绩。
小结:本章承接上章列出了世人未曾意识到的四种相争情形:盈之、锐之、满堂、骄,解决之法就是:“功遂身退”,即知足、知止、无私、利他。

使用道具

地板
magic/tp 发表于 2010-9-1 08:23:5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营:这里引申为身体的形体部分。   
魄:人身体的精神部分。
译文:能否形神合一相守不离。
【解释】
人的身体是精神与形体(物质)的统一体。精神的属性为阳,形体的属性为阴。两者在一定条件下,或相生或相克或制化,但始终互为存在的前提。两者的相互作用,精神居主动,形体处被动,且精神引导形体作用或因应环境,往往精神还会超越形体的能力去追求盈、锐、满、骄,以致损形体于先,损己于后。因此,两者应合一(匹配)相守不离,以保身存。
本句的潜台词是:精神内守,这里虽讲的是修身、养生之法,然而持家、治国亦同此理。
这里给出了正常的身体状况标准:精神与形体合一。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专气:使真气能随意聚、行。
译文:能否气随意行,身体柔软如婴儿一般。
【解释】
中医认为:气是生命的原始物质与原始推动力。对应天、地、人三才,人的生命系统有精、气、神三宝,精能化气,气能生神,其中,精与气属物质,神属精神。中医的理论与实践表明:气滞、郁结、不能随意布达,将出现肿痛,形体失谐(僵化)之病证、病症;因此,身体柔软是健康的表征(“人之生也柔弱”),就像尚未受七情、六淫之害及五谷之毒的婴儿。
现代科技表明:一个柔性的系统,面对外来作用,能化解(减)外加动量与动能以及作用力之害(F=ma , m1△v1=m2△v2;  越小、伤害越小;柔性系统可使v 增大、 梯度衰减,还可使支点难以形成。);对内,可有效降低运行损耗。
现代社会,由于“个性化”的张扬,小者:生产线、企业管理已柔性化,大者:社会管理正逐步柔性化。
有为者通常求锐,锐则刚强,而“柔弱胜刚强”。
这里给出了健康与否的形体标准:柔。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玄鉴:奇妙的镜子,这里指心。
译文:能否清除心中的一切杂念、陈见。
【解释】
中华先哲认为:心主神、思想、感情…,这才有了:心不在焉、心明眼亮、心窍、心思、心余力绌等词语。有为者通常是一念不起百念生,心中充满妄念,营魄分离。涤除玄鉴的过程,就是认识妄念、了解其害、排除其的过程。有了明净的心镜,即可物来则影,物去无痕,从而使精神内守,营魄合一,观照出世界的本目和道之奥妙。达到的境界似《金刚经》所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言恰似禅那的入门级:静其思虑(止)。
这里给出的精神修养的标准:无妄。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爱民治国:是行政的核心内容。
译文:能否行无为之政。
【解释】
有为者一切皆有所图,于是,必然无法对百姓一视同仁,在树模范、分爵等、论赏罚——有为之政的遍行之下,欲望丛生,百姓分裂,民败国灭。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以百姓为刍狗”,“利万物而不争,故无尤。”。
句中的国与民相当于营与魄,也就是说,身体的修养也要遵循无为之法。
这里给出了行政的修养标准:无为(其内容可参见第六十四章等)。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天门:中医指额头上一个按一定规律开闭的穴。这里意内外信息交流的地方。
雌:这里意被动。
译文:能否被动地接受外界的信息。
【解释】
获取外界信息的方式无非两种:主动了解与被动接受。主动了解是有为之举,必作用于外界,相争就难免了,外界的因应使所求信息或扭曲或隐藏,令所获的信息是失真的,甚至,相争者反溯而攻。例如雷达:主动雷达是发射电磁波利用其的回波探求目标,结果,隐身(形)飞行器、被照警告仪、反辐射导弹(炸弹)等应运而生,使主动雷达致盲且身陷险境。而被动雷达是通过接受外界电磁场的变化(被目标激起的扰动)来感知目标,因自己并不作用于外界电磁场,故不成相争局面且收获真实信息,并实现了身先、身存、无尤。
这里给出了与外界交流方面的修养标准:不先(被动)。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译文:能否已明事达理却像愚夫。
【解释】
“鱼欲异群鱼,舍水跃岸即死;虎欲异群虎,舍山入市即擒;圣人不异众人,特物不能拘尔。”。如果真正参透了世事,自然“不显”——避成相争之势,“俗人昭昭,我独昏昏”,“我独泊兮,其未兆”,如此,众人就会将其归于“无害”的愚夫了,从而实现“外其身而身存”,不争无尤。
这里描绘了修养的最高境界:大智若愚。
小结:本章主旨是:如何用道化人。“天门”与“明白”两句契合了禅那的超凡级——静中思虑(观),唯有大智慧的人才能修养到这般境界。

使用道具

7
magic/tp 发表于 2010-9-1 08:24:2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译文:中空的车毂通过三十根辐条与车轮连结为一体,正因为车毂的中空,才成就了车的功用。和陶土制作的(用于盛受)内空器物,正因为器物的内空,才成就了盛器的功用。在内空的建筑物上开门窗——使其成为居室,正因为建筑物的内空,才成就了居室的功用。
【解释】
上面三个事例的选取视角之妙,真是不可思议,且将“无”的概念从形而上引向形而下,从抽象引向具象,这里的“无”已引申为:车毂的中空,器物与建筑物的内空。据此,“无”还可作更广义的延伸与拓展。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各地纷纷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其本质就是制造“洼地”,问题在于,这“洼地”适合生长什么?学问甚大。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因此,有可以产生利益,无可以产生“生有”的功用。
【解释】
车毂的中空“生”出了车轴:车有代步、载物之功用,故可使人得利,而车能成车全赖于车轴。器物的内空“生”出了人的生活方式(如贮物):盛器有盛物之功用,故可使人得利,而盛器能成盛器全赖于人的生活方式。建筑物的内空“生”出了人的生存方式与文明:房屋能提供排除许多自然之害的生活空间之功用,故可使人得利,而房屋能成房屋全赖于人的生存方式。
有用才能生利,有生于无,用取决于无。实现利用的前提,就是有与无的和谐(合一),断不可分离。本句所言是枚举归纳出的结论,哲理深奥,下面以例解读。
例一, 赠予无开车技术的人以汽车。显然其有无不匹配、不相生,后果:或车毁人亡——无技术之“无”产生消除“有车之利”之用;或车成摆设——有车之“有”因无技术之“无”的支撑,也就无利可生了。
例二, 中国的改革开放。全民族一浪高过一浪的学习热潮,冲天的追赶豪情衬托着思想解放的号召,由于全民族的“无”迅速扩大,物质财富和综合国力得以在其中快速成长。这里,无生有之后,有无相互促生,利用得以实现。
本章也是对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侧记与诠释。事实上,道除了给万物的生长时空外,考察万物的生命实现,道亦在其中。譬如动植物:它们生命的实现全赖体内中空的腔管(稻、麦、竹等秸秆更是典型)。上面事例提示了:“无”为何是始,为何是观妙之处。
小结:对本章理解透彻、运用最好的是美国:设计的国家制度,营造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思想、精神家园;设计的经济制度,创生了虚拟经济,使经济活力与柔性独步全球;设计的美元制度,使美国长久成为资金洼地,全世界人民“心甘情愿”供养美国。回顾美国近40年的发展之路,可以清晰地看出是以无代有之路——以无形(技术、标准等)代替有形(实物),如今其已掌控了全球大多数产品原料、能源、粮食、资产、甚至货币的定价权。因此,美国的强大,源自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容器”。

使用道具

8
magic/tp 发表于 2010-9-1 08:24:3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译文:追求五色会使人视觉受损,追求五音会使人听觉受损,追求五味会使人味觉受损,追求驰骋游猎(的放纵)会使人神魂颠倒(营魄分离),追求稀有之物会使人行为举止失常、乖张。
【解释】
所有例子均取自常识,但常识中蕴含了哲理。
五色、五音、五味是在有为思想(欲念)主使下的逐步升级,是有中求有的必然历程,结局是盲、聋、爽——视觉、听觉、味觉的丧失——求有致无,这就是有生无的事例。
驰骋畋猎就是恣意放纵精神而漠视肉体,使营魄分离、神不附体,终致形神俱损(今天这种情形已达极致——吸食毒品)。求有致无。
难得之货往往非生命所需之物,通常是求贵、求显、求名利之物,追逐其就是视其为宗主而自贬为其奴,结果“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身心俱疲,求有致无。
本句所例的隐义含有对上章结语的解析:五音、五色、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满足了人们的心欲却伤害了身体,这里获利的对象是对生命无益的心欲,伤害的是承载生命的身体。意在引导对有与无、利与用所及对象的思考。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腹:引申为身体。   
目:引申为欲念。
译文:(有鉴于此)圣人是不会本末倒置的,故而应抛弃一切于生命无益之物,留取于生命有益之物。
【解释】
俗人往往被欲念及感官左右,以致为目不为腹。一旦思想被控制后,世人的行为都往一个方向(求有)运动,这时“末”被放大到完全遮盖了“本”,“本”或被从心中挤出。例如:今天人们已不顾“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道理,不管学什么专业,都要选“清华”。
小结:本章继续运用枚举归纳法引导世人辨清本末。应从“虚心、实腹、弱志、壮骨”做起,不可做舍本逐末、危害根本的事。切记,求有的趋势一经形成,终点就是无。

使用道具

9
magic/tp 发表于 2010-9-1 08:2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译文:荣宠与屈辱皆令人惊恐不安,大患被视如身体般而珍贵着。
【解释】
荣宠与屈辱都是令人心情紧张不已的事情,中医认为:七情伤身。
奸诈阴险的敌人被当做尊贵的客人迎入家中——生命危在旦夕。
要说“宠辱若惊”,中国的股票投资者是其最忠实、最认真地践行者。至于“贵大患若身”,那些吸脂瘦身者、保健品依赖者、追求美食者都无愧此名。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译文:什么是宠辱若惊?荣宠非善事:无论得到它,还是失去它,都令人惊恐不安;这就是宠辱若惊的原因。
【解释】
荣宠与屈辱这对观念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有言之教”在人自私本性的田地里强种下的。在有为的语境下,荣宠为好事(上),屈辱为坏事(下)。故世人皆趋荣宠避屈辱,殊不知,它们相互依存、互为参照、相伴而行。所以,盼荣宠者,未得到之时,——心神不宁、食不知味、如热锅上之蚂蚁,惧屈辱,心惊肉跳、惶恐不安、大气不敢出。得到时,——求荣上加荣且交织恐失荣遭辱,愈发心神不宁、心惊肉跳。而心神不宁、心惊肉跳就是魂不守舍——营魄分离,实为生命之大患;原本求荣宠避屈辱的出发点与目的是为了提高“身存”的质量与长度,结果却给“身存”招来了大祸患(荣宠于生命就像毒品之于身体,荣宠本是人用来助益生命的,然而荣宠的成瘾性使人的生命被它暗暗吞噬)。可见,荣宠不是好事!
需细加体会的是,荣宠与屈辱如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作用的承受者均为有为之心,它们对无有为之心者无作用——一个巴掌拍不响。例如:一个木头不会因被踩在脚下而感觉屈辱,也不会因被置于供桌上而感觉得到荣宠。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译文:什么是贵大患若身?人之所以会有大患,是因为人希望生命有质量且长存,一旦人不再图生命的有为——有质量且长存,人也就不会有祸患了。
【解释】
在有为的思想控制下,人们一事当前,必然是我字当先,手段就是相争,相争的终极诉求是“身存与身先,”然而“宠辱若惊”却如影相随,使生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既无质也无量。本意是利己,结果却害了己,其道理就是:“有无相生,有生于无”。为此,第七章开出了药方:“外其身与后其身”,总之,无为、无私、利他,就不会成为祸患作用的对象。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贵:稀少,引申为一时。  寄:寄放,引申为暂时。   
爱:常常,引申为永久。   托:托付,引申为永久。
译文:因此,能一时将身体交由天下(人)役使的人,那么可暂时由他治理天下;能终生将身体交由天下(人)役使的人,那么可让他终生治理天下。
【解释】
无私、利他,结果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是以不去”。
小结:本章从忠奸不分的“贵大患若身”这一普遍现象入手,通过揭示其根源——自私,其结果——害己。晓谕世人:唯有无私、利他,才能正本末——身存、身先。

使用道具

10
arthistory4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0-9-1 08:28:1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好全面,赞一个,要想入道,就要忘记道
不能拿得起,怎么能放得下呢
所以,为了得道而修炼是永远不能得道的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 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