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hhj-1
8141 124

思想论 [推广有奖]

71
hhj-1 发表于 2020-9-8 08:47:0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经 验]

   $1-20 上面说通过头脑的有意识活动(即思维)而建立起相应的精神,但这只
是精神建立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种建立精神的活动,这便是“经验”。经验与思
维相反,它是无意识地进行的;但是往下我们便看到,经验与思维是联结在一起的,
它们互相依赖着。[思维从总体上说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认识活动,虽然在这里
面也包含着无数的无意识过程;而经验从总体上说则是一种无意识的认识活动,虽
然在里面同样包含着无数有意识的过程]
    一个头脑,处于一种现实中(不管是有意来到现实中还是无意的)就会与现实
发生某种毫不觉察的潜在的同化作用,这种同化作用是缓和的,并且头脑和现实在
这种缓和的同化中都发生了改变。这里不说现实的改变,只说头脑的改变,这改变
便是:头脑中建立起了与现实相适应的精神,这个精神的两方面----认识和精神力
量----便是‘经验’和对这现实的‘情感’。在这个精神中,认识以(对现实的)
经验的形式出现,精神力量以(对现实的)情感的形式出现。当然,这个头脑是一
个现成的头脑,有怎样的一个头脑处于现实中,便具有怎样的同化作用,从而具有
相应的经验和情感。因此,感性头脑、知性头脑、理性头脑之间所产生的经验和情
感都不一样;实际上,每一个头脑在同一现实中所产生的经验和情感都不一样。
   经验和情感的产生其条件必须是:头脑处于现实中;这是经验和情感,即一个
自然、素扑的精神(或称“经验精神”)产生的前提。因为只有处于现实中,头脑
才发生与现实的同化作用,从而才会产生出这个精神。不管一个人对这种经验和情
感的需要是否有意,它都这样产生,都是以头脑与现实的“相处”为前提。比如,
当一个人刚开始在一个地方居住时,并不感到习惯和自然。这时头脑中所具有的现
成精神对这新出现的现实多少具有排斥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久而久之,头
脑与现实发生了同化作用,这时头脑中产生了与这现实相适应的精神,从而对这个
现实产生了经验和情感。一个人对他长期居住的地方(或对他的工作)发生经验和
情感,经验使他了解这个地方(或工作),情感则使他喜欢(或讨厌)这个地方(
或工作)。这正象歌德所说的:“住惯了的地方,地狱也会变成天堂。”(《浮士
德》)。这里的关键是头脑中产生了与现实相适应的精神,只有这个精神产生了,
一个人才能安心地在一个新的地方住下,在一个新的工作上工作。我把由这种方式
所产生的精神称为“经验精神”,它通过头脑的经验活动而产生;而所谓头脑的经
验活动无非便是头脑处于现实中并与现实发生无意上的同化。
   因此,经验和经验精神一方面取决于所相处的现实,另一方面取决于所相处的
头脑本身。没有头脑自然不会产生任何经验和经验精神,而低级的头脑同样只能产
生低级的经验和经验精神。比如,动物、婴儿和成人所产生的经验和经验精神就不
同,一些高级的动物有较强的经验能力,当同一事情出现好几次后,它便知道处在
什么样的情况下这个事情会出现。如一条狗被人用棍子打了,因而这条狗看到一个
人拿着棍向它走来时,它便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尽管这也可能是它的错误判断,
即这人不一定来打它),于是便溜之大吉。动物的这种情况即是所谓的“条件反射”
,动物的经验能力是否强,便看它的条件反射作用建立得是否快,作用是否强。婴
儿的经验能力大体与动物相当,当你用针第一次在他面前要刺他时,他(看到这种
情况)并没有什么反应,当你刺过后第二次再要刺他时,他便发生反应----闹或哭。
而这些不过是最低级最基本的经验能力而已,成人的经验能力自然比这高级得多。
成人的经验是:复杂、细致和深刻;他能够经验出一定程度的内在必然性,并且经
验十分细致----能经验到十分细微的情况。这自然是由于成人的头脑比动物和婴儿
头脑高级的缘故。经验的复杂、细致和深刻是一个头脑和经验精神高级完善的两个
标志;并且在成人中,不同的头脑和经验精神所具有的这两个标志是不同的。那些
智力迟钝的人其头脑和经验精神的这两个标志很低,即很难经验那些复杂细致和深
刻的事情。聪明而富于智慧的人则相反,其头脑和经验精神的这两个标志很高,即
他很容易经验到那些复杂、细致和深刻的事情。这样不同的人在现实生活、在学校
教育、在各种工作中是经常碰到的。

使用道具

72
hhj-1 发表于 2020-9-9 09:17:1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0-17 思维运动就是通过这样的几个形式---分析、综合、抽象、演绎而进行。
它首先是分析,这是思维者和思维精神对现实的直接接触,这种接触获得了作为分
析对象的个别性----现实总是以相互之间毫不相关的各种个别性而表现出来。然后
是综合;综合不再与现实直接接触了,它是与分析的结果接触,力图把这些分析结
果联结起来。抽象是离现实最远的思维形式,从形式上看它已经完全脱离现实了。
但只有抽象才能够把握现实的深刻内在性,因此抽象是极为必要的,它是思维运动
不可缺少的一个形式。抽象把握了现实的内在性,但它本身却是脱离于现实的,这
就产生了矛盾:它把握到的东西究竟是不是现实的真正内在决定性?这显然不能通
过这种抽象形式本身来回答,因为它是脱离现实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思维就必须
打破这种抽象形式而使自己重新回到现实中。这种返回过程同时便是演绎;演绎的
职能不仅是把抽象物特殊化和具体化,而且还要证明这个抽象物是否与现实的内在
性相符合。但这种演绎所具有的证明作用总会产生两个后果:既符合又不符合。这
样,抽象物在其演绎运动中总是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中,这种运动和发展使之不
断地扬弃不符合的部分,使之不断完善。思维运动:分析----综合----抽象----演
绎,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演绎中包含着分析,而分析便是思维的开端。抽
象物如思想、概念等在这个循环往复的思维运动中产生和不断地完善。

使用道具

73
hhj-1 发表于 2020-9-10 08:50:3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一) 思维的纯粹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它适用于一切思维运动。在这一过程中思维
运动将采取不同的思维状态来完成,并在思维的过程和终结时产生出其产物。因此,
这也可以说是思维产生它的产物的运动过程。上述分析、综合、抽象、演绎的思维
运动是涉及思维之对象的思维运动,然而这里所要说的则是思维本身的纯粹运动,
它的纯粹运动状态和过程。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任何一个思维运动都是以什么样的
状态进行,整个纯粹的思维运动过程是由那些运动状态构成的。因此对于这样的思
维运动和过程,不论是知性思维还是理性思维,也不论是分析,还是综合、抽象、
演绎,一句话,不论是什么样的思维运动都同样具有。它是思维本身的纯粹运动,
因此不论什么样的思维,只要具有思维运动也就存在着这思维运动本身的规律性,
存在着这个纯粹思维本身的运动方式。因此我们可以把涉及到思维对象的思维运动
----即分析、综合、抽象和演绎(或简单地称为归纳和演绎)----称为“客观性的
思维运动”,因为在这里思维所采取的运动形式必须根据思维的现实对象的变化而
不同。比如,涉及到(多样性的)现象时,思维必须以分析的形式出现,涉及到(
普遍性的)事物之质和本质时,思维又必须以抽象的形式出现,而涉及到既是多样
性,又带有普遍性的对象时,思维又必须以综合的形式出现。相反,我们可以把这
里所要说的思维运动称为“主观性的思维运动”,因为这个思维运动只涉及到思维
运动本身,而与现实外界显得无关。这一思维运动只要能得到一个开端(这一开端
不是思维从它自身中取得,而是从思维运动的外界现实中取得),便自动地按自己
的方式进行下去,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自动产生出它的产物。这一主观的思维运动,
是以完全内在完全自主的思辨方式进行,因此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思辨思维”。这
种思辨思维自然会与客观之思维运动(----分析、综合等等)发生某种对立,因为
思辨思维的整个过程(除了开端以外)似乎是完全在思维本身之内进行的,这一过
程似乎不依赖于任何外界。而客观思维运动却必须紧紧跟着它的现实对象,有什么
样的对象就得有什么样的思维形式(如对象是现象时思维便以感性出现,对象是质
和事物时思维便以知性出现,而对象是本质和世界时思维则以更高的思维形式即理
性出现;再有,对象是多样性时思维便以分析形式出现,对象是普遍性时思维则以
抽象形式出现。等等);这样,思维运动是紧紧依附于现实对象及其状况的。但是
思维运动本身也有它自己的内在运作规律,这一运作规律不依赖任何现实外界的变
化而变。思维运动本身在发生后怎样进行下去,什么状况下它会发生改变和得出结
果,这一切都是它自身的事,与思维运动的现实外界无关,就象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运动只是有机体内部的事而与外界无关一样(只是:对什么样的食物它要采取什么
样的消化和吸收方式--如糖类和脂类在有机体中的消化、分解和吸收方式便不同)。
   因此我们这里至少得出一种思维运动的二重性:即对于外在之思维对象的思维,
和纯粹(与这外在对象无关)的思维运动本身。显然,对对象的思维必须通过纯粹
的思维过程本身才能进行,就象对淀粉的消化吸收必须通过与这些消化吸收的对象
完全无关的纯粹消化吸收运动和过程来进行一样。我们在这里要说的便是这个纯粹
的思维运动本身,这个思辨思维。当然,没有思维对象,这个纯粹的思维运动也不
会产生出来,就象没有食物,纯粹的消化吸收就不可能进行一样。因此,我们要研
究纯粹的消化吸收过程,便要大量观察它的实际消化吸收活动,同样,我们要研究
纯粹的思维过程,也要观察大量的实际思维过程,看它对这个对象的思维与对另一
对象的思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对于纯粹思维运动来说,现实的思维对象是它
的实现源泉,即是它得以实现出来的源泉,没有这个外在因素,这个纯粹的思维本
身就不可能得以发挥。

使用道具

74
hhj-1 发表于 2020-9-12 10:23:3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二 理性知性

   $5-14 理性运动的第一个形式称为理性知性;显然这一形式既与理性有关,又
与知性有关。因而,从表面上看我们便知道理性知性的意义之一便是沟通了知性与
理性之间的联系。理性知性是知性过渡到理性的必然环节,在这个环节里,知性还
存在着并且发挥着它的必要作用;在此同时,理性又渗透进来,它对知性运动施加
了作用。因此理性知性并不同于纯粹知性,在纯粹知性里没有理性的成份。我们可
以认为头脑在进行纯粹知性运动的过程中理性渗透了进来,并且对纯粹知性施加作
用,使知性运动丧失其纯粹知性的属性。显然,理性的渗入是思维对知性的更高要
求,它要利用知性来进行自己的运动。
   那么,理性是怎样渗入纯粹知性中呢?理性是怎样(在一个头脑中)产生呢?
这一点在上面已经讨论过了,一方面依赖于头脑的智力水平及其特征,另一方面依
赖于头脑的开放(使头脑超越于知性的界限)。头脑要产生出理性的思维,就要具
有比知性更高的智力水平和更适合的智力特征。另一方面,头脑还要开放,要开阔
至一个事物以外,开阔至整个世界。头脑的这种开放会直接从头脑的知性运动中产
生,因为知性自身的运动既使一个头脑闭塞,同时也可导致这个头脑开放,闭塞的
尽头便是开放。当头脑由于知性运动而拘禁于某一事物中时,头脑是不能产生出理
性思维的,但是这种状况很快由于这一事物的变化、因这一事物回归到世界的普遍
联系中而被打破,这样头脑就会从这一事物中解脱出来而走向世界;于是理性就会
从一个头脑中发生出来。因此理性是从知性中产生出来的,知性运动进行到它的尽
头,头脑就会产生出对(比知性更高级的)理性思维的强烈需要。事物的辩证法总
是这样,一个事物发展到它的尽头就会产生出另一个更高的事物,一个社会形态发
展到它的尽头就会产生出一个更高的社会形态。在这里也完全一样,知性运动发展
到它的尽头就会产生出理性运动,而理性是对知性的否定;因此知性从它自身中产
生出一个它自己的否定物。另一方面,没有经过这知性阶段,理性也不会从一个头
脑中产生出来。古代的哲人们十分自然地产生了理性思维,他们总是思考着整个世
界,思考着世界本原,而没有一部分到一部分、一个事物到一个事物地思考。因而
这种理性是十分素扑的理性,而不是发展了的理性,这种理性只是懂得世界的“混
沌”,而没有了解世界的各种确定性,各种存在着的事物。充分发展了的理性既了
解到世界的混沌不确定性,也了解到世界的各种确定性,了解到它的特定存在。因
此古代理性与现代理性不同,后者比前者更真实地表现出世界,因为世界不单是混
沌的,而且还是确定的,有着无数确定的事物。然而现代理性实际上是从古代的这
种素扑的理性中发展而来的。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古代理性是人类理性的萌芽,现
代理性则是发展了的人类理性。
   当我们考察人类理性的这一发展历史时,我们就会看到知性参与了其中,知性
正是这一发展的中介环节。因为古代理性忽略的正是知性的作用,即对世界的各种
事物的具体分析和具体规定。古代理性从总体世界上来思考世界,这样(在人类历
史上)就产生了对另一方面的需要,即与这一理性相反,头脑把世界各部分、各个
事物分割开来,而对这些部分、这些事物进行专门的单独研究;这样,知性便在人
们的头脑中产生出来了。这种知性对人们了解世界是必需的,因为这样人们便进一
步从世界的各个事物、各个细节来了解世界,而不单是朦胧、笼统地了解世界。这
样,由于有了知性,人们对世界的了解就更确切了。在古代,所有的科学都处于哲
学之下,它们还没有从包罗万象的哲学中分化出来;如物理学等于自然哲学,“数”
则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以后随着人们对世界的深入研究,就产生出各种专门的研
究领域,产生出各种科学;这些科学脱离哲学并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在现代,科学
分化的程度是惊人的,每一科学又分化出了无数的分枝科学,每一分枝科学又再分
化出更小更窄领域的科学。这样就产生出许多专门的科学家、专家等,这些专家在
某一狭窄的领域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可惜,在狭窄的领域达到的程度越深,它受到
的限制就越大。哲学与科学的分化对人们了解世界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这种分化
又达到了它的顶点,使人们迫切需要相反的综合过程。这种分化使世界的各个部分
孤立化片面化,从而阻碍人们对世界的全面真实的了解。

使用道具

75
hhj-1 发表于 2020-9-13 10:24:5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二) 思维结晶

   $4-13 现在我们停止对思维纯粹过程的考察而专门考察思维结晶本身。前面说
了,思维结晶就是知识,它是以知识的形式存在的。但这只是思维结晶的一个表现
形式,我们还会发现与这个形式相反的另一个形式:信息。知识是思维结晶的完全
脱离于思维过程本身的形式,而信息则是思维结晶与它的思维过程具有紧密联系的
形式,----即信息是思维结晶与它的本源密切联系着的一种形式。思维结晶便表现
为这样的两个互相对立的存在和表现形式:知识和信息;一个是使思维结晶忘记其
本源的形式,另一个则是思维结晶与其本源紧密联系着的形式。我们在知识那里看
不到思维的存在,而在信息那里便能看到思维的存在,因为信息便是思维的信息。
思维结晶表现为知识和信息两个形式,因此,我们对知识和信息的了解都要从
思维结晶那里开始,都要从思维结晶这一点来了解。为了解思维结晶的这两个形式
的重要区别,我们再来考察一下上述这思维的纯粹过程。思维过程从它的源泉即一
个具体的现实性那里获得开端并进行这个过程,即思维从开端经过两个不同的思维
状态,在第二个思维状态产生时产生了思维结晶。我们把这一过程概括如下:

具体的现实性----->思维开端----->混沌思维状态----->{

   但是这具体的现实性同时就是多样性的现实性,即一个具体现实A造成了这个
思维过程,还有另一个具体现实B,它在这一过程之后又造成了另一个过程;并且
还有许多具体现实C、D、E、F,它们都在同一个思维头脑中连续地制造了各个
不同的思维过程。这些思维过程便构成了一个总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包含了
无数的思维过程片断,而每一个过程片断都有一个思维结晶产生。这个总的思维过
程是无限的(至少具有无限的性质),其中它包含了无限连在一起的众多思维结晶。
----这一总的思维过程与生物细胞内的DNA和RNA(即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
酸)结构十分相似,它可以分解成许多个DNA片断和RNA片断,每一片断都包
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基因。在这里也是如此,一个头脑中的总的思维过程可以
分解成许多个思维过程片断,每一过程片断都包含多个思维结晶。这总的思维过程
也是螺旋形的,因为,头脑中的的混沌状态与确定状态之间不断地互相否定和互相
交替。

使用道具

76
hhj-1 发表于 2020-9-14 09:55:3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四 知性分析   

   $3-15 分析是思维开始进行时所采取的形式,也是思维运动中最重要的形式。
思维的原本意义是分解外在的表面东西而深入到事物的内在性,而分析便完全具有
这个意义(----它比其它思维形式更具有这个思维之根本意义);分析便是对外在
的表面东西进行分解,而深入到它们的内部、它们的实质性部分中去。前面说了,
思维者首先遇到的是现象性的东西;只有现实的外在性的表面部分直接呈现在思维
者面前,而实质性的东西(----即思维所要把握的东西)则是潜在的,它潜在于这
些现象的内部。思维的意义便是打破这外在的现象而深入和把握存在于现象内部那
实质性的东西;思维的这个意义主要便体现在它的分析形式上;分析执行了思维的
主要功能。分析是思维运动的一个形式,顾名思义,它与物质运动中的“分解”作
用相似,分析是精神世界、思维世界中的分解,而分解则是物质世界运动中的分析
作用;它们的意义都是:把外在的表面的东西解体,使内在的实质性的东西呈现出
来。我们要从“雷电”这种现象中寻找出实质性的东西,就要分析这种现象,从这
种现象的表面深入到它的内在性。要了解一个社会,就要分析社会所呈现出来的各
种现象,社会的实质性便存在于这些现象中;分析便是对这些外在的表面现象进行
分解、扬弃,使现象所掩盖的社会之实质性呈现出来。思维实际上便是这样,它把
表面的东西分解和扬弃,从而使它要把握的东西呈现出来,打破实在性的外壳而使
这个实在性呈现出来,从而为思维自己所把握。“发现”一词的意义便在这里,它
表示思维者深入下去而发现存在于那里的一个既定的东西。发现的对象是既定的,
而不是思维者自己创造出来,因此只有它呈现出来思维才会发现,就象当太阳上面
的“黑子”没有在太阳表面上出现时人们就不可能发现(见到)这个黑子一样。这
里所强调的是:思维运动不可能在其过程中制造(捏造)出它要把握的东西,而只
能从表面现象中深入下去,从而使既定存在的现象之实在性呈现出来,这样思维才
能把握到它要把握的对象。因此,“发现”包含着不取决于思维活动和过程的含意,
即(所发现的对象之存在)不取决于发现者的任何意志而改变。思维的作用只是依
靠自己的力量无限靠近这个实在性。
   确定思维过程中这个“发现”的意义对于思维本身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否则,
分析以及所有的思维活动形式就没有什么存在的理由了,因为思维被规定为寻求和
把握一个既定的客观存在着的东西,它通过分析等思维形式而达到这个目的。相反,
如果思维所要寻求和把握的东西出自于思维过程本身(----这是十足的唯心论),
则它就不需要什么分析、综合等了,事实上也不需要什么思维,----大概只需要“
回忆”,回忆一个人在出生之前就存在于他的灵魂中的东西。思维的本意是寻求和
把握存在于思维本身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实在性,只是这一根本点,思维才建立起它
的整个运动过程,建立起它的主要的运动形式即分析。这样,思维得根据这个客观
存在的实在性之存在情况和规律,首先对现象进行分析(然后再对分析的结果进行
综合、抽象等),因为这实在性存在的规律为:它以特殊、具体的形式存在于它的
表现形式即现象之中,它以特殊、具体的性质而存在和表现,不能以纯粹普遍性的
形式而存在与表现。这是实在性所具有的必然遵守的规律性。思维必须从这实在性
的特殊性出发,通过这许许多多的特殊性而达到实在性本身。思维对付这些数量无
限的特殊性的方式便是分析,它要尽可能续个对它们进行分解,续个深入;然后在
分析所得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和抽象(再在抽象所得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演绎)。
自然,对无限数量(即不定数量)的特殊表现和现象进行分析无疑是件最为艰巨的
工作;实际上,它也是思维中最为艰巨的工作。新现象会随时出现,有时是单一个
出现,有时是几个以至无数个出现,这样的情况往往是思维所不能完全预料的。但
是不管怎样,相关的现象一旦出现便有可能立即引起思维者对之进行分析,而不管
事先预料到与否。

使用道具

77
hhj-1 发表于 2020-9-15 10:07:2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1-22 当头脑建立起感性精神时,一方面,纯粹感性已经进行了充分而广泛的
活动,它使头脑广泛地接触和摄取了外界现象;另一方面,智力已经得到充分的发
展,它从零点发展到第一个转折点,它使纯粹感性充分而容易地进行,同时也将使
纯粹感性消亡。纯粹感性只是把外界现象摄取到头脑中;在感性头脑中包含着大量
丰富的表象,这是外界现象在头脑中的出现和存在。但是,当头脑中智力还很幼稚,
只够维持纯粹感性的存在时,头脑便没有能力对这些表象问个“为什么”,即头脑
还没有能力涉及到这些表象----外界现象----的质。但是,现象的质在感性头脑中
已经充分表现出来了,因为在感性头脑中包含着丰富的现象,这些现象聚在一起,
使得现象的每一个内在性都充分地表现出来。现在,要使头脑注意到这些现象背后
的内在性,只差一定的智力程度了。
   而在这感性头脑中,智力已经发展到这‘感性智力’的极限,只要智力一超出
这个感性极限,头脑便会注意到这些内在性,便会从以现象为对象变为以现象之内
在性----质为对象,从而再在另一水平上进行运动。如果智力超出了感性智力的极
限,则头脑便会发现,它在纯粹感性那里只是把外界现象摄入头脑中而已,头脑自
己根本不了解这些现象是什么。要了解现象,就必须把握现象的质,只有把握了作
为现象的内在决定性的质,才能真正把握了现象,就象要把握世界就要把握世界的
本质一样。这样,头脑面对着已经成为自己的表象,已经成为自己的(感性)内容
的现象,不禁第一次发生了问题:这些现象究竟是什么现象?这是头脑的第一次变
革和飞跃。随着第一个问题的发生,头脑就已经慢慢变为另一个头脑,变成一个更
高级的头脑。对于这另一个头脑来说,从前头脑中的感性表象变得生疏了,而这些
表象对于感性头脑来说是十分熟悉的。就象两个长期相处的人是十分熟悉的,然而
当其中一个以全新的方式从一个新的方面再次观察对方时,对方在这个人的头脑中
就变得生疏了。总之,头脑在摆脱了感性精神的禁锢之后,第一次意识到,头脑自
己对从前十分熟悉的东西(现象)一点也不了解。这个意识是头脑变化和提高的关
键之点,第一个问题便从这个意识中产生。当它(头脑)意识到它对从前十分熟悉
的东西(现象)一点也不了解时,便会发生问题,这是必然的。就象,当一个人意
识到他对自己长期相处而十分熟悉的人一点也不了解时,这个人便会感到十分惊讶,
接着便会产生一个强有力的问题,这个问题表示着,他的老熟人对于他来说还是个
谜,不知道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
   上述这种情况,是由两个前提造成的,这在上面已经提过了。第一,头脑接触
和熟悉了大量丰富的现象,就象一个人接触了他的对方的大量性质和表现一样;第
二,智力充分地发展了,发展到使头脑有能力发生相应问题的程度。因此,一方面,
不管怎样,问题就在现象中,这一点与头脑无关,头脑只是使这个问题通过自己而
表现出来而已。另一方面,这个问题遇到一个有能力洞察和发现它的头脑。这两方
面结合起来,问题便呈现出来,便发生了。比如,飞机金属发生疲劳,这是一个问
题,这个问题的存在与任何头脑无关。但并不是任何头脑都能看出这个问题,在一
般情况下,只有飞机机械师的头脑或飞行员、飞机制造专家的头脑才能看出。所以,
一个问题在头脑中发生,必须有上述两个前提,即问题真正存在着,和一个能够有
能力发觉这个问题存在的头脑。
   于是,在这两种前提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头脑改变了自己,从以“现象”为
对象变为以“质”为对象。我们把这种改变看成是头脑的一次提高和进步,因为它
的活动采取了另一种思维形式(来代替‘纯粹感性’这个没有思维的思维形式),
这种思维形式第一次以一种内在性为对象。这种思维形式便是“知性”。

使用道具

78
hhj-1 发表于 2020-9-17 08:47:1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三 理性分析

   $5-17 理性知性把一个个事物(主要是它们的质)提供在理性头脑面前,让理
性头脑对它们进行“处理”。首先,理性只能一个个分别对它们进行处理;理性首
先集中它的力量对其中的某个事物进行处理,待得出满意结果后再把力量转向处理
另一个事物。这样理性不断地转移它的力量重心,而分别对每一个事物进行处理。
理性的这种处理方式便是理性分析,理性分析便是理性集中力量对每一个事物分别
进行处理的思维方式。
   理性分析与前面的知性分析一样,它们都具有分析思维的性质;这种性质主要
表现在进行分析思维的头脑中的思维分布上。分析思维的思维分布是具有侧重点的
思维分布;而综合思维的思维分布则相反,是均衡的,没有重点(相对于分析来说)
。所谓思维分布在前面讨论知性思维的时候已经提出并讨论过了,它主要指一个思
维头脑中思维活动的存在状况。一个思维运动在对一个事物进行思维时涉及到事物
的许多点,思维本身因此也具有许多点;但这还只是有形的点,无形的点还有无数,
这些(有形和无形的)点在头脑的思维运动中构成了思维的分布。由于每一个思维
分布都如此有许多有形和无形的思维之点,因此每一思维分布总是弥漫性的,其中
散布有许多有形的“核”。分析思维在这里主要便指这思维分布具有一个唯一(或
十分突出)的重点,这个重点就是分析对象所对应的思维点。这样,从思维分布看,
分析思维专致于它的对象;但思维也并不完全存在于它的分析对象上,它本身还会
弥漫出它的这个对象之外。分析思维具有某种专一性,从思维的特征来说正是由于
这种专一性所以才称为分析思维;因此分析思维本身是不容许分散、减弱这种专一
性的。但是这种专一同时又给分析思维造成了局限,使之反而不容易得出其结果,
就是得出了也不容易获得检验和充实。因此思维在分布上还要跳出分析的局限而呈
现出这种弥漫性。因此分析思维的纯粹思维运动状况是:它既是专一的,又有一定
程度的分散性,由于它本身是分析的因而必须专一,但由于它是专一的因而又需要
分散;专一虽然是深入于分析对象的必要条件,但是过度的专一却妨碍和限制了分
析思维得出真正的设想和思想。因为思维的性质就是这样,思路越开阔,就越能得
出有意义的设想和思想,相反,思路越闭塞,就越难以得出有意义的设想与思想。
有时候思想家苦思冥想得不出一个满意的想法,但是当他换一个角度思考,或者干
脆不再理睬它时(这时他就去思考别的事情,或干别的事情),满意的设想却出人
意料地冒出头脑来。这种情况,人们都知道它叫“灵感”(或启发);人们只知道
灵感的突如其来,不费任何力气,实际上在所谓灵感出现以前人们便已经付出了艰
辛的思维劳作,在这里是用艰辛的思维劳作来换取突如其来、不费力气而得到的灵
感。具有高度思维性的头脑中充满着灵感,它每接触到一个事物都会产生出相应的
灵感,----因此灵感在这样的头脑那里并不十分可贵,因为灵感太多了,每时每刻
都产生各种各样的灵感。
   因此,在分析思维中,分散性和专一性同样是必要的;首先分析思维是专一性
的思维,在这专一性的存在之下,分散性的思维便显得重要了。这两者既是矛盾的,
但又互相需要,互相协助。这种矛盾的统一不仅在分析思维中存在,而且还在一般
的思维运动中存在。现代的科学分枝越来越小,因而人们的头脑在科学领域也显得
越来越专门化、狭窄化,一个头脑往往十分可怜地局限在某一科学的某一分枝上。
这样头脑在它的分枝上陷得越深,它就越被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从而它对这一狭
小范围以外的思维就越具有潜在的需要。因为思维的这种高度专一性和局限性限制
了它的思路、它的思维效果,它在这种情况下得出的结果也是非常具有局限性的。
局限性是思维的大忌,也是每一个头脑的大忌;但是任何思维、任何头脑以至任何
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局限性。

使用道具

79
hhj-1 发表于 2020-9-23 09:37:0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纯粹理性抽象]

   $5-34 理性抽象实现了它(从而也是整个理性)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它在自身
中建立起了思想,----思想之成立(建立)便标志着理性抽象和整个理性实现了对
事物本质的把握。这样,理性面临的问题便是如何维持这种把握的存在,换句话说,
如何维持这种思想的存在。这一点非常似一个国家以至任何一个事物刚刚产生出来
时所面临的情况。在一个国家刚产生出来时,它所面临的问题便是如何维持它自己
的存在。在这里任何事物都将面临两种选择,或者说面临着一种过渡,它要渡过一
个非常时期才获得它的稳固存在。第一种选择是:直接维持的方式;第二种选择则
是:以发展的方式来维持。但仔细考究起来这不过是两个必需经过的环节。理性抽
象一旦实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则理性便首先以直接维持的方式来维护这种把握,
然后才过渡到以发展的方式来维持。在这里,理性对刚产生出来的思想采取了直接
维持的方式,而这种单纯的维持会使理性运动滑向纯粹理性抽象。
   理性抽象不能脱离理性综合而存在,因为理性抽象正是在理性综合上进行的。
然而纯粹理性抽象则已经脱离了理性综合。它是纯粹的理性抽象,就象以前所说过
的纯粹知性抽象一样。纯粹理性抽象排斥理性综合及理性的其它运动形式,它只容
许它自己存在,就象一只母鸡只容许它自己的小鸡存在一样。理性似乎看到它在纯
粹理性抽象那里完结了,它的目标达到了,因为它在此实现了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建立了相应的思想;在这里理性只是孤独欣赏这个自己的思想,不欣赏也不容许别
的思想存在。因此纯粹理性抽象是对某个思想的直接保持(保护),这种保持通过
对所有别的思想的排斥而实现。
   一个思想在它刚刚产生出来时总要进行这种直接的保持,总要把头脑的整个思
维变为一种纯粹抽象的思维;这是维持这个思想的存在之第一步。因为刚产生出来
的思想还很脆弱,它必须一方面坚持这一思想,另一方面又努力为这思想找到各种
支持的因素,现在它则排斥不支持自己的相反因素,排斥一切有损于这个思想的因
素。这样,纯粹抽象的思维只是单纯对获得的结果进行把握,只是对这个结果的单
纯记忆,它与分析、综合等思维形式完全失去了联系;思维在纯粹抽象这里只是对
自己结果的自我欣赏,它在这里停顿下来了。分析是接近现实的,抽象则远离现实
----它是思维运动形式中最远离现实的思维形式。由于现实是思维的源泉,因此远
离现实的纯粹抽象思维不再具有什么思维的成果,不再具有什么思维的创造性。
   当人们的头脑脱离了现实以后,它的思维便渐渐转化为一种纯粹的抽象思维。
此时头脑思考的是一些陈旧的内容,涉及到的总是些现成的思维结果,除此之外它
便没有什么新的结果产生。因此此时的头脑是最为空虚的,并且它除了一些不切实
际的幻想以外,再没有什么东西。这样,脱离现实的头脑便不可避免地产生纯粹抽
象的思维方式。但是我们也要弄清楚一种脱离低级现实而过渡到较高现实的情况,
这种情况并不是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的更高形式的接触。这样的情况不会使一个
头脑产生纯粹抽象的思维,纯粹抽象思维只是在头脑完全脱离现实的情况下才产生
出来的。
   纯粹抽象思维是使一个头脑封闭和孤独的思维形式,它使头脑对外在的现实产
生了排斥作用;它只注意和关心它自己本身所存在的内容,一切都从这些现有的内
容出发。同时,它又使头脑变得十分僵化生硬,变得固执;它难以容纳别的头脑的
内容,难以从现实吸收一点新的内容。这种纯粹抽象的头脑在人们平常的生活中并
不少见,它们并不对现实事物进行仔细分析,而只一味运用头脑的独断,作主观主
义的判断。如果这种头脑握有一定的政治权力,则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
   因此这种纯粹抽象的头脑必然被发展着的现实情况和头脑本身的某些积极因素
所打破,从而为别的思维方式所取代。头脑通过纯粹抽象思维所把握的“绝对真理”
也同时被打破。对于理性来说,纯粹理性抽象也同样会被打破,从而产生出一种新
的思维形式。纯粹理性抽象的积极意义是直接维持了刚刚产生出来的思想之存在,
现在理性放弃这种直接维持方式,而转向另一种维持方式,即以发展的方式来维持
思想的存在。于是思想变成了发展着的思想,而不再是静止孤立的思想。这一维持
思想存在的方式将在新的理性思维形式中进行,这便是理性演绎。

使用道具

80
hhj-1 发表于 2020-9-26 09:16:3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四 理性综合

   $5-25 理性分析所分别得出的每一个“设想”都是互相割裂互不相关的;这是
分析所具有的一个显著后果,它使得分析的每个结果之间不存在什么关联。理性分
析集中力量分析了一个质,当得出相应一个结果后它就停止对这个质的分析,转而
对另一个质的分析。就这样,理性分析从一个质转向另一个质,再从这个质转向第
三个质;它忽略了对一个质与另一个质之间的关联的思维。然而质之间的联系并不
是理性分析所要思考的,这种联系的思考不属于理性分析的职能;因此对分析也就
无可指责了,只是每一头脑都不要把自己完全局限于“分析”之下,头脑应把这必
不可少的“分析”看成只是自己思维运动中的一个形式和环节。关于质之间的联系
的思维,是属于理性思维的另一形式之事情;理性综合是专门进行质之间联系的思
维。当理性分析完成了自己的责任后,理性运动便达到了理性综合的形式。这是理
性运动采取的又一新的形式,这一形式的专门职能便是联系,综合理性分析的各个
结果。
   因此理性综合一出现,它首先要进行的事情便是否定和扬弃理性分析形式,扬
弃存在于头脑中的分析思维的方式。因为分析是分析结果互相分离的根源,扬弃它
才能扬弃这些分析结果的分离状态。当然,理性综合的这种否定和扬弃并非对理性
分析的完全抛弃,完全从理性头脑中排除出去,因为理性分析每时每刻都在发挥重
要作用(而不管思维运动已经进展到什么阶段)。这里的否定和扬弃只是努力消除
分析在它的结果里面的影响,因为这种影响使这些结果处于互相割裂状态。总之,
理性综合要在进行理性分析的头脑中挤进去从而使这个头脑不再单只存在着分析。
其实,综合是分析的提高,如果只有分析,分析的结果就永远只处于一个水平上,
而综合则使这些分析结果得到提高;当然,这种提高使分析结果不再是原来的分析
结果了,而是属于整个理性运动的。每个头脑都具有多方面的思维素质,既有分析,
也有综合、抽象,既有归纳,也有演绎;并且头脑的素质越丰富,这个头脑也就越
有价值,它就越处于有利的地位。相反,那些只有分析或只有综合的头脑便具有很
大的局限性,就象一个头脑只拥有一种思维方法而不同时拥有另一种(甚至与前一
种方法对立的)思维方法那样具有局限性。但是一个充分发展了的头脑总未免使它
的思维归属于某一方法(方式)下,从而使它变得僵化保守。比如爱因斯坦的“和
谐、统一、简单”的世界模式与思维方法使他不大理解“量子力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方式对一个头脑来说既是一种很大的能动性,又是一种很大的局限性和制约性,
它对一个头脑所具有的这两方面作用,比一个知识对一个头脑所造成的同样两方面
作用要大得多。人们知道,消除一个知识的影响和作用比消除一种思想、一种方法
的影响和作用要容易得多,同样,建立一种思想、一种方法的影响与作用比建立一
个知识的影响与作用要难得多。因为思想和方法的影响与作用比知识的影响与作用
要普遍、深远得多。经验告诉我们,获得东西越容易,失去这东西也就越容易,相
反,取得东西越难,使这东西消失也就越难;这点常识完全适用于这里所说的情况,
即头脑与思维方法之间的关系。现在,综合思维要“挤”进原先进行分析思维的头
脑,于是便发生以上的情况。综合和分析各自都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们的作用都同
样是普遍、深远的,同时这种作用也不易建立起来,一旦建立起来也难以消除。因
此当综合要挤进原来进行分析的头脑并产生对分析的排斥时,它同样会受到分析的
排斥,这种分析的排斥使它(综合)不易在这头脑中占得地位。因此,综合只能产
生在分析进行得十分充分的时候,即分析产生出大量的结果(设想),不得不把这
些表现得毫不相关的结果联结起来时,综合才会产生,才会在头脑中取得地位。不
过要是分析进行得已十分充分,其结果已大量产生,但综合还未产生出来,这头脑
便显得“不正常”了。因此综合是必然会产生的,它象分析一样重要;对于在普遍
理性“指导”下进行的思维情况更是这样。普遍理性既采取分析形式,也采取综合、
抽象和别的思维形式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它决不可能完全依赖于某一个形式。人们
往往认为哲学是抽象的,因而哲学的思维是抽象思维;然而哲学的思维包含着思维
的所有形式----分析、综合、抽象、演绎等等;这些思维形式在哲学思维中都是不
可缺少的,它们共同构成哲学思维的全体。我们的任务便是要揭示这些思维运动形
式之间的联系,从而揭示思维运动的规律性。
   $5-26 理性综合要通过对理性分析之结果的综合而得出更深刻更具有本质性的
东西。我们在上面知道了理性分析的各个结果----即关于各个质之本质性的“设想”
,其实本质只能表现在质之间的关联中,单个质无论如何也表现不了本质。因此,
便有了综合的需要,只有在综合中,事物和世界的本质才能把握到。在此强调认识
的目标是把握事物和世界的本质,而‘质’实质上不过是事物本质的一种特殊性,
即理性分析所得出的“设想”只表明了事物之本质的一种特殊性,因为,这“设想”
只表明一个质的本质性。所有这些质之本质综合起来得出事物的本质,因为事物包
括了多个质(这里所说的事物是理性事物即“复合事物”)。
   那么,理性综合是怎样把理性分析的各个“设想”联结起来,并从中得出把握
事物和世界的本质呢?各个“设想”之间的一致性与契合在这里同样起决定作用,
综合必须要发现这些设想之间的一致性才能发现这些设想之间的内在联系点,从而
使这些设想联系起来,并最终发现存在于这种联系中的事物之本质。“设想”之间
的一致性首先是外在的、表面现象上的一致性。如我们发现某几个现象,某几个观
点之间具有某种一致性,某种偶然的吻合,这种情况必然会吸引人们对这种“偶然
的吻合”现象进行研究,看这种现象到底是什么,有没有必然性;如有内在的必然
性,便需进一步去追究这种必然性的内在原因。我们这里说的一致性是指理性分析
所产生的“设想”之间的一致性,它也等于观点、思想之间的一致性,而综合便是
要追究理性分析所得出的某些观点、思想之间的一致性及其原因。
   当理性发现理性分析所产生的众多“设想”之间存在某些一致性和契合现象后,
理性综合便致力于对这种一致性现象的研究;它牢牢抓住这个一致性不放,因为它
知道,沿着这个地方深入下去定有可能发现并把握到事物的本质。事物之本质便在
这一致的地方表现出来,它以这种一致性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过这种一致性只是一
种现象,或者不如说,这种一致性首先只表现为一种现象,因此(因为)在这种一
致性上面还要付出相应的思维,即对这种一致性现象进行研究才能发现并把握到相
应本质。在犯罪侦破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人们首先发现犯罪活动的若干痕迹之某些
一致和契合之处,然后对这种契合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最终得出对这一犯罪活动的
结论----即这个犯罪行为的内在本质。这说明,发现认识材料之间的一致性与契合
并对之进行研究是所有认识过程的关键一环。综合最终所得出的结果是否成功,重
要一点是它能否成功解释分析结果的这种一致性与契合。思维往往把它的结果能否
完满解释先前的现象作为自己是否成功和正确的一个基本标志,即思维的结果至少
能完满解释先前的现象,而暂不求解释所有的现象。这里所谓“先前的”现象便是
指这一思维先前所赖以发生和进行的直接对象。一个理论是从某种现象中引而产生
的,它首先必须能够对这种现象具有完满的解释,这是它的最基本点。然后随着这
理论对更多现象的完满解释,这理论的成功性和正确性也就跟着扩大了,它的意涵
也越来越大。每一理论总是这样,在人们的头脑支配下,它向广和深的方面发展,
使这一理论能够解释更多的现象,具有更大的成功性。
   一致性与契合在这里还只是作为一种现象,通过这一现象我们便会把握到事物
的本质。然而这种一致性与契合既是事物本质的表现方式,同时也是掩盖事物本质
的最好方式;因为这种一致与契合既作为真象,又可作为假象而存在。比如,在战
争和犯罪活动中,一方总是设置各种虚假的情况和巧合来欺骗对方。在自然事物中
也存在着种种虚假的巧合,让人得出“错误的”结论;在社会生活中同样存在着种
种虚假的纯粹偶然的巧合,使当事者产生各种误解。误解往往是从纯粹偶然的巧合
中产生的;比如,当两个年青男女正在热恋中时,另一个人突然地、十分偶然出现
在他(她)们的面前,这样就十分容易使这双热恋的人产生相互的误解。巧合是一
致性与契合的纯粹偶然的形式,当我们发现一种契合的现象时我们就要注意把其中
巧合的成份除去。对于虚假的一致性与契合,只要不是人为有意制造的,它也是巧
合中的一种。而象战争和犯罪活动中所制造的虚假契合则不属于巧合,因为这种契
合是人为地必然的。
   因此当我们发现一种一致性与契合之现象时,首先要做的便是“鉴定”这一现
象的真实性,判断它有多大的必然性。这同样是理性综合所要进行的“工作”。理
性综合首先发现理性分析结果中的一致性现象,然后进一步“鉴定”这种一致性现
象是一种必然的现象还是一种巧合,其中必然的一致性成份有多大。必然的一致性
成份越大,对理性综合来说就越有价值,因为其中体现出的事物本质性就越大;相
反,必然的一致性成份越小,一致性就越为巧合所占据,对理性综合来说它的价值
也就越小。纯粹的巧合(此时一致性的必然性为零)对理性综合来说便没有任何价
值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19 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