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nlm0402
19726 134

[其它] 微观版面第一期知识点总结悬赏500论坛币:生产者剩余一篮子研究 [推广有奖]

131
郭青必胜 发表于 2011-3-14 10:41:3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资本租金率影响生产者剩余,不论短期还是长期。准租金,比如地租是质量及稀缺程度都比较高的要素,有别于经济租。在机会成本、准租金等因素作用下,完全竞争企业长期利润为零,不存在超额利润,即经济利润,其正常利润也是属于隐性成本范畴。

使用道具

132
hugo7 发表于 2011-3-15 07:57:4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同样求了解

使用道具

133
j52l 发表于 2011-3-24 08:16:4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希望能有些英文在主要的词汇里,越多越好{:3_59:}

使用道具

134
学无涯S加油 发表于 2011-10-26 15:38:3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都是高手呀
学习~!

使用道具

【有没有生产者剩余,我没考虑过这问题,不过我认为:没有消费者剩余。】


扯淡经济学之张五常卖苹果


知道张五常卖过橘子,却不料他还想卖苹果;那么我们就不妨来看看,张五常是打算怎么卖苹果的吧。《经济解释》云:  

“假若一个苹果的市价(换值)是港币二元,你买五个。第五个(边际)的最高用值当然也是二元,否则你会多买一点或少买一点。这第五个的消费者盈余是零。然而,第一个苹果你愿意出十元之价(你的最高用值),第二个是八元,第三个是六元,第四个是四元,第五个才是二元。你每个须付之价只是二元。这样,你的消费者盈余是八元、六元、四元、二元、零,加起来是二十元。   

对你来说,五个苹果的最高总用值是三十元(十加八加六加四加二),总换值是十元(二乘五),消费者盈余是二十元(三十减十)。五个苹果,你最高的平均用值是六元(三十除五),每个苹果的平均盈余是四元(六减二),总盈余(四乘五)也是二十。   

我是卖苹果的人。在有竞争的情况下,同行的每个卖二元,我只能跟大市要价。但如果我是唯一的出售者,而我又知道五个苹果你最高愿意付三十元,其中二十元的盈余我当然希望可以兼得。那怎么办?我有三种办法。   

第一种办法是最困难的。你买第一个苹果我收你十元之价,第二个收八元,第三个六元……这样,你买五个的总付价是三十元而不是十元了。你的消费者盈余(二十元)就给我榨取了。困难是你会骗我,说一个小时前跟我买了四个苹果,现在买的是第五个。   

你骗我?我还有两个办法可以榨取你的盈余。其一大方得很。每个苹果收价二元,买多买少随君便(我知道二元一个你会买五个),但你要先给我二十元入场费。这入场费就是你的消费者盈余了。   

最后一个办法是不收入场费的。我说每个苹果收价六元(你五个苹果的最高平均用值) ,但你一定要一起买五个,不然就一个我也不卖。你一起买五个,付我三十元,其中二十元的盈余就给我榨取了。”   

对上述这些, 余斌 先生在《经济学的童话》里做过很好的批评,总结——网上没现成的拷贝,而我打字很慢,只好长话短说,虽然概括的未必准确,也不管它了——如下:其一,可以十元一个把五个苹果卖给五个人,比起张五常的办法来,还可以多赚二十元;其二,了解买主的信息是需要成本的;其三,买主也可以反过来榨取张五常的出售者盈余;其四,苹果不好垄断,有很多代替品不说,卖不出去还容易烂掉。这第四点,决定了张五常的三种办法都不好实行,对于第二、三两点,我也都同意。但对第一点,我倒愿意替张五常辩两句:他应该不是说自己只有五个苹果可卖,他的意思大概是,平均起来每个买的人会买五个,他只是拿一个买者做例子来分析而已。  

而我认为,根本不存在消费者盈余。张五常说“第一个苹果你愿意出十元之价(你的最高用值),第二个是八元,第三个是六元,第四个是四元,第五个才是二元”,这完全是对需求曲线的误读,或者曲解。对应张五常所说的需求曲线,其真正意思应该是:每一个都十元时,你最多愿意买一个;每一个都八元时,你最多愿意买两个;每一个都六元时,你最多愿意买三个……一句话,需求曲线上的每个价m,总是和一定的数量n相联系,而不是和第n个相联系。也就是说,价格决定的是你最多买几个,而不是要买第几个。而且,当你买n个的时候,这n个的地位是等同的,每一个都是第n个:也即每一个都是边际的,同时也是平均的。  

换个角度看,需求曲线的真正意思是:当n个打包一起卖时,你最高愿意出价m*n元——沿用张五常的例子,即五个苹果你最高愿意付十元。而张五常认为“五个苹果你最高愿意付三十元”,那就意味着:每一个都六元时,你要买五个(而且必须买五个,不然他一个都不卖给你)。但是前面说了,需求曲线表明:每一个都六元时,你最多愿意买三个。当然,你可以不买,这和“你最多愿意买三个”并不矛盾;可只要你一买,那就意味着你的需求曲线右移了。而且事情还没完呢,你需求曲线的右移,还意味着:当你下次再买五个苹果时,张五常会卖得比三十元更贵了。  

总之,需求曲线上的每个点既是边际意义上的,也是平均意义上的,是二合一的。把需求曲线误读为仅仅是平均的,就会导致子虚乌有的“垄断死角损失”;把需求曲线误读为仅仅是边际的,就会导致子虚乌有的“消费者盈余”。但比较起来,后者比前者更加的不靠谱。  

【补记1】  

关于“第几个”的问题,还有个笑话:某个人吃了一张饼,还饿;就吃第二张饼,依然饿;接着吃第三张饼,饱了。但是他却后悔了,认为自己应该直接吃第三张饼,而不用浪费前两张。可问题是,三张饼都摆在他面前,哪一张才是那个他应该直接吃的第三张?答案是,没有可以直接吃的第三张:只要他直接去吃那所谓的第三张,马上就会变成了第一张。说的再玄乎点就是,每一张都是第三张,而每一张也同时都是第一张。(你别说,它还真有点量子力学中波函数塌缩的味道。你可以设想:吃前,每张饼都处于第一张、第二张和第三张的叠加态,是你吃的行为,才使它们塌缩分化为第一张、第二张和第三张的。呵呵,这当然是纯扯淡了。)  

【补记2】 这里是要拉名人来壮壮胆。关于“根本不存在消费者盈余”的看法,我自己还是比较得意的,认为有点创意。哪知看了奈特的《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才发现奈特老早就认为“消费者盈余”是谬误了!这表明了我的孤陋寡闻,但另一方面却更高兴了:我这经济学的门外汉,还确实有点眼力呢。脸红。  

真不知道经济学的内行们是怎么读奈特的?张五常应该也读过《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吧?当他在《经济解释》里那样卖苹果的时候,不知他在睡梦中——就像他想到马歇尔的一个注脚那样——曾想到奈特的一个注脚否?这个注脚就是:“在基本理论上,笔者和马歇尔之间的分歧屈指可数,剩余理论就是这为数不多的几个中的一个。我的质疑主要是针对‘范围与方法’,而不是针对事实或逻辑。我只是看不到这个概念对于理解人类行为或解释经济现象的用处何在。我相信,这个理论背后的混乱观点将会导致严重的错误,会从经济推理中得出完全不相干的结论。更有甚者,诉诸‘单纯的常识’似乎完全不能证实这个现象的存在。我们可以说,一个人一定愿意花1000美元买下第一个面包,他没这块面包不行。但是,我们不能说,如果他仅花10美分就买到了这块面包,他会获得了价值999.9美元的免费满足。许多经济学家也看到了所谓剩余的神秘特征。我们希望上述讨论能够指出错误的源头,我们将能更容易辨识这个错误,并规避它。”至于具体的论述,各位直接去看《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吧:一指禅打字真是累啊。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8 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