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从中国劳动力资源与国际经济竞争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_其他论文

发布时间:2015-04-21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因此也就成为世界上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中国劳动力资源占世界总量的1/4以上,而资本资源(国内投资额)仅占世界总量的不足4%。如果说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头号任务,那么为世界1/4的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则是第二号任务。1993年以来,我国城镇下岗职工激增,出现突发性失业高潮,1997年底实际失业人口规模达1100-1300万人,真实失业率在6%左右,创50年来的最高记录,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因此,降低高失业率成为今后中国经济发展首要任务。如何在保持较高经济增长率的条件下降低失业率并同时防止再次爆发高通胀,将比第一次“软着陆”更艰难,更富有挑战性。   第一,与各类自然资源相比,中国有极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占世界总量的1/4以上。根据世界银行数据,1980年中国劳动力为5.39亿人,约占世界劳动力总量的26.4%,相当于高收入国家1.46倍;1995年中国劳动力为7.09亿人,约占世界劳动力总量的26.3%,相当于高收入国家的1.64倍。1995年中国耕地面积和水资源均占世界总量的7%,森林面积占世界总量的3.3%,草地面积占世界总量的9.3%;中国石油储量占世界总量的2.34%,天燃气占世界总量的1.20%,煤储量占世界总量的10.97%,水电资源占世界总量的13.22%;中国国内投资额占世界总量的3.4%;中国国际专利批准数占世界总量的0.27%。中国劳动力资源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大大超过中国上述各类资源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如何有效地开发这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成为中国长期发展的关键。   第二,未来持续的就业压力   未来3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将持续增长,形成持续的就业压力。据国家统计局预测,我国15-64岁人口1995年为8.07亿人,2000年为8.5亿人,2010年为9.70亿人,2020年将达到最高峰约9.97亿人,比1995年增加了近2亿人,约增长23.5%。   这表明,由于我国总人口规模过大,导致我国劳动力供给量过大,且长期持续增长。就业供给量大大超过就业需求量,这是中国基本国情之一,也是今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格局,劳动就业方面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扩大就业需求、促进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最重要目标之一。   第三,迅速上升的总人口就业率   国际上通常使用总人口就业率(即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来衡量一个国家劳动力的就业状况。   ·我国总人口就业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八五”期间达历史最高水平。1952年全国总人口就业率为36.1%,到1978年上升为41.7%,80年代为50%以下,1990年至今一直保持在56%左右。由于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年龄人口(特别是15-20岁青年人口)和非劳动年龄人口(60岁以上人口)过多地加入或不退离就业队伍,导致我国总人口就业率明显提高。   ·我国15-24岁青年就业人口比例过高,几乎每5个人就有4个人就业,应推迟他们进入就业队伍的时间。我国15-2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24591万人,从业人口为19253万人,占这一年龄段人口总数的78.29%。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率太高,人为加剧了就业竞争。60-64岁人口仍在就业者约2218万人,其劳动参与率分别为56.1%、51.7%、48.9%、47.0%和43.4%,与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形成竞争关系,抢了青年人口的“饭碗”。   ·我国妇女就业参与率过高,大大超过经济发展阶段。妇女就业参与率是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的。据联合国统计,1993年发达国家妇女就业参与率平均为44%,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为39%,印度只有31%,而我国妇女就业参与率高达45%。   ·中国总人口就业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水平,属于世界上高就业模式。1990年印度总人口就业率为43%,美国为40.2%,加拿大为42.5%,日本为51.8%,德国为31.2%,英国为43.7%,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为46%,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为49%,中国目前高达56%。如果按这一比例,随着总人口的增长,到2000年,我国总人口中就业人数将有7.1亿人,2010年为8.01亿人,2020年为8.6亿人。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加上总人口就业率高,形成巨大规模的劳动力供给,从而会造成持久的就业压力。   高水平的总人口就业率反映了中国实行了一种十分特殊的“高就业”模式,既不符合中国基本国情,超越了发展阶段,也人为地加剧了就业竞争和就业压力。
人员素质和技能问题。电子商务是新生事物,它的知识极需普及。全世界因特网网上的商业用户和家庭用户急剧增加,但因特网的使用者仍集中在年龄为15岁至50岁之间、中上收入水平、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中青年,并以男性为主。对中国来说,特别需要提高商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网络技能。
显然,中国不可能等到把上述问题都解决了,再来发展电子商务。唯一的出路是在发展电子商务的过程中,积极促成这些问题的逐个解决。
第四,全国劳动力文化程度不断提高   改革以来,全国在业人口中的文盲半文盲劳动力比重大幅度下降,由1982年的28.20%下降到1990年的16.92%,1996年降为13.0%。   ·全国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1982年为5.808年,1990年上升为6.805年,1996年提高为7.297年,比1982年提高了26%。   ·随年龄增长,我国就业人员成人识字率不断下降。16-19岁劳动力成人识字率最高,为98.2%,20-39岁劳动力成人识字率均在90%以上。这反映了年轻一代比年长一代识字率水平和文化程度更高。   ·我国不同职业人口文化程度分布差异十分显著。1990年,全国各行业中平均文化程度最高的职业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为11.766年;其次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为10.885年;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为10.671年;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为8.572年;文化程度最低的是农、林、牧、渔劳动者,为5.728年。   ·全国各地区劳动力文化程度分布差异较大。1996年劳动力成人文盲率最高的地区是西藏,为60.4%,其次是青海,为41.6%。全国劳动力成人文盲率最低的地区是北京,为2.00%,其次是辽宁,为3.4%,上海为3.8%,吉林为4.6%,黑龙江为4.9%,天津为5.0%。   ·与国际相比,我国劳动力文化程度虽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1990年发展中国家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4.43年,中东和北非地区为4.47年,撒哈拉非洲地区为2.93年,拉丁美洲地区为5.24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为6.08年,南亚地区为3.85年,OECD国家为9.02年,前苏联和东欧中央计划经济国家为9.98年。相对周边国家(除了日本和俄罗斯),中国劳动力文化素质较高,特别是大中城市劳动力平均文化程度超过9年,这是中国能够吸引外资,发展出口基地的重要优势之一,也为中国经济起飞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相对其它任何一种资源,中国最丰富的资源是劳动力资源。但与此同时,这也对中国构成了持久的就业压力,即中国必须以占世界很低比例的自然资源、资本资源来为占世界1/4以上的劳动力资源创造就业机会,这对任何一届政府都是最严峻的挑战。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对经济比较发达、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领导重视、对电子商务有需求和有效益的地区,特别是一些有条件的沿海省、市,以及内地的少数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应鼓励他们不失时机地发展各种方式的电子商务,发挥其示范效应,以便向其他地区推广普及。
从创造条件入手,如加快企业改革、培育全国市场、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等,建立有市场需求的、企业和居民均可得益的电子商务环境。在企业营销渠道不畅通的环节,尤其需要创造条件,以利电子商务的开展。当然,电子商务本身并非目的,最终是要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企业素质和增加人民福利。


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提升国际竞争力是当务之急
目前,中国市场经济发育仅有20多年历史,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已经走过大约300年历程,但中国又必须与发达国家在世界市场上同台竞技,这就决定了提升国际经济竞争力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一道难关。因为国际经济竞争,不仅决定于经济质量和经济结构,更决定于经济制度和经济观念,而市场经济制度和观念的建立与完善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显然,世界不会等待中国,有些国家甚至会试图延缓中国的进步。随着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过渡期”的结束,中国将直接面对全方位的国际经济竞争。在复杂和多变的国际经济丛林中生存和发展,并最终实现经济现代化,中国只能边学边干。如何加快学习和成长进程,用50年时间完成发达市场经济国家300年走过的路,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面对的挑战。
1、完善中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宏观基础
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体制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任务,它也是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宏观基础。目前,需要做的工作是大量的。其中有5个内容比较紧迫。
(1)编制国家经济法典。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经济法规的完善和普及是法治经济的重要基础。编制国家经济法典,是完善和普及经济法规的重要措施。建立系统的经济法典分类体系,清理1980年以来的经济法规,编制国家经济法典,并每年修订一次;建立经济法规公示制度和简报制度,建立经济法规和经济政策评估制度,使经济法典修订制度化。
(2)制定国家经济信息透明法。
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经济信息的透明和可获取是公平竞争的重要条件。经济信息资源的封锁、割裂和不平等获取,极大地增加了中国经济的运行成本和企业决策的机会成本,降低了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建议尽快制定经济信息透明法,规定所有由国家经费支持产生的经济信息、资源环境信息和科技信息等,除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外,都应及时公布和免费提供。
(3)成立国家经济政策评估中心。
国民经济是由一系列经济部门和地方经济组成的,部门经济和地方经济利益都左右着经济政策的走向,大的产业集团对经济政策有很大影响力。如果没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政策研究机构对各种经济政策进行中立的评估,是难以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去判断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的。建议组建国家经济政策评估中心,按照国立科研机构的模式独立运作和管理,具体负责组织编制国家经济法典和经济政策评估。
(4)成立国家小企业服务局。
在国民经济中,小企业是多数,大中企业是少数。小企业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国家税收。但是在市场竞争中,小企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它们既没有大中企业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力,也没有大中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般而言,小企业比较灵活,市场适应能力比较强;但信息不灵通、管理水平低、市场融资比较困难、新产品开发能力比较差、产品推销能力有限等。如何帮助小企业,提高小企业竞争力,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建议成立国家小企业服务局,为小企业提供管理培训、技术和信息、融资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帮助。
(5)成立国家能源部。
能源是工业经济的血液。随着中国工业化的推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能源将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一个瓶颈。而且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单个企业或企业集团的竞争力都是有限的。即使在能源工业十分强大的美国,联邦政府的能源部也是一个大部。在条件成熟时,组建国家能源部,统筹中国能源的国际竞争,无疑有战略意义。
2、培育中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微观基础
国际经济竞争,既发生在国家层面,也发生在企业层面,而且更多发生在企业层面。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中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微观基础。众所周知,目前中国企业的业务素质和竞争力都是有限的。仅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尚不足以与国际大企业抗衡。培育国际经济竞争的微观基础,是中国政府不能推卸的责任。有三方面的工作可以予以考虑。
(1)培育企业国际竞争力。
选择和扶持有能力和意愿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特别是对中国经济现代化运河战略的十大产业的优秀企业,要重点扶持。

(2)提高企业家国际竞争力。
要象培养国家公务员那样培养一批优秀企业家。建议建立企业家培训基金,每年培训20万左右的企业家,5年培训100万左右的企业家。
(3)加强国际经济竞争的理论研究。
国家有关的科研基金管理机构和国家科研单位,应加大国际经济竞争的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并快速传播科研成果,使中国企业尽快了解国际经济竞争的新理论、新观念和新方法。

3、改善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环境
目前,中国企业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往往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国际经济竞争环境的改善,既与中国企业的国际行为有关,更与中国政府的国际作为有关。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可以主动配合,积极争取创造一个有利于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环境。中国可以加强与欧洲、美洲和亚洲邻国的经济合作,也应该加强与非洲和大洋洲的经济合作。中国政府要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坚强后盾。

中国经济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有丝毫懈怠,不能心存侥幸无所作为,不能好大喜功盲目冒进,不能放任自流半途而废;而应持之以恒,要迎难而上知难而进,要自强不息坚持不懈,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电子商务以其高效率、低廉、高收益、全球化等传统经营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受到全球的关注。美国、欧盟等发达的国家或组织已经采取措施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我国政府也大力倡导电子商务。专家预测,公司和公司之间的电子商务贸易额将从1997年的56亿美元发展到2002年的2680亿;个人网上购物将从1997年的18亿发展到2002年的260亿。因此,电子商务中蕴涵着无穷的商业机遇。21世纪将是电子商务的时代,这已经毋庸置疑。发达国家已经将这一技术充分运用到现代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在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和技术发育尚不成熟的今天,中国企业如何面对这种世界形势?中国商品如何参与这种市场竞争?如何尽快培育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如果中国企业和产品不尽快涉足这一领域,显然就缺少了一个重要的商务运作方式,放弃了一个日益兴起的市场,其结果就是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了一个极为被动的竞争地位。对我国而言,电子商务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工商企业在市场流通领域遇到的产品销售不畅、信息不灵、资金周转困难、商业信用危机、三角债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21世纪的世界经济现代化既是一场百年竞赛,也是中华民族的一次复兴良机。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