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初探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_其他论文

发布时间:2015-04-14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摘要] 本文对创新、创新教育及创新人才的概念与定义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适应新形势改进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也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置。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说要从娃娃抓起,一个国家有没有足够的创新人才储备,有没有持久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基础教育。研究和解决中小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对这一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以便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创新·创新教育·创新人才
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成为社会所需的创新人才,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下面将简单介绍创新、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的涵义。
(一)创新
“创新”一词在社会上正被广泛应用。面向新世纪的学生研究,以素质教育为重点,正在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题拓展。考究“创新”这个词汇,虽然讲的都是“创新”,但存在着几种不同的概念:
第一种创新概念,指的是一种创新精神。如经常用的“要开拓创新,不要因循守旧”,“要创新,不要保守”等等。
第二种创新概念,是泛指创造任何一种新的事物,强调创造力。这种创新概念可以应用于各种社会事业。
第三种创新概念是在科学技术领域一种传统的概念。是对科学发现、发明、创造、技术革新等科学技术上创造性成果的一种泛称。
第四种创新概念是西方经济学熊彼得的“创新理论”中提出的一种概念,是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和应用的,主要应用于经济和科学技术领域。
创新的上述几种不同的概念,各有其应用的不同领域和范围,但它们的共性是明显的,即都包含创造性的意义。我们研究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特别是指创造力的培养。
(二)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成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维、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它把创新作为教育的核心,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它要求把学生看作是具有创新潜能的创新个体,把学生看作是学习过程中的能动主体,把学生看作活生生的具有丰富个性的人。
(三)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创新型人才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创新精神
因为一个人的创新精神是以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来显现的,所以,创新人才也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创新意识是一种创新的意向和愿望,是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而创新品质则是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它要求一个人应具有创新的需求、志向、信念、自信心、毅力、意志、科学精神、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等。
2、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核心,是超越固定的传统的常规“模式”而进行的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的心理活动,是人类最高级的思维形式。
3、鲜明的个性
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
4、强烈的信息意识
只有善于捕捉和解读新信息,才能提出新问题,才能创新。
5、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有坚实的基础,主要有生理基础和知识基础。
二、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促使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
(一)由依赖型学习观向自由型学习观转变
依赖型学习观指的是一种学习上无自立性,无主动性,呈现被动、依赖等品质和特征的学习观。其依赖性常常表现在“四个依赖”上,即在学习上几乎完全“依赖课堂,依赖教师,依赖书本及其标准答案,依赖死记硬背”。这种学习观是传统的应试教育造成的,它使学生缺少了自主性,多了依赖性,当然也就没有了创造性。
自主型学习观也称为主体型学习观,表现为自觉地、能动地、有目的地从事学习活动,自觉而有目的地学习、个性化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等。学生确立这种学习观,就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产生创造力。自主型学习观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中起到动力作用。
(二)由知识型学习观向智力一能力型学习观进而向人格学习观的转变
知识型学习观是一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学习观。当前,我国教育中学生的“高分低能”、“眼高手低”或“高不成低不就”等现象均与此有密切关系。
智力一能力型学习观强调既重学习者能力的提高和智力的开发(包括文化知识和职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又重学习者职业适应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的提高,它满足了现代社会能力本位人才观对学习所提出的要求。
人格型学习观不仅重视知识和能力的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而且更重视受教育者人格的健全发展,它要求“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当代学生唯有树立这样的学习观,才能培养自己成为合格的“四有”人才。如果说智力一能力型学习观体现的学习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用之才的话,那么人格型学习观则将学习的目的提升到学做真人,积极构建“四有”合格劳动者主体人格这一更高的层次。这种学习观是学生创新精神,创造力培养的基础。
(三)由封闭型学习观向开放型学习观转变
封闭型学习观是一系列“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观的总称。开放型学习观则是与之相对立的一种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多层次全方位开放的学习观。其含义是指各种课本外、课堂外的,特别是市场经济和高科技时代的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新文化和新成果等,通过敞开的学习大门进入教育的视野,被学生所选择、所吸纳。同时,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技能学习提倡坚持开放性、多元化,以适应现代社会职业的需要的。这种学习观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由传承型学习观向创造型学习观转变
传承型学习观表现为重视学习在继承人类文化成果、传递生活经验方面的独特作用,但却忽视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发现和创造,即创造性的培养。今天,我国学校教育的改革也在针对这种学习观进行反思。
创造型学习观是从适应与发展两大任务出发,既强调继承与适应,又强调创造与发展,它重视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辩证关系。继承性学习是创造性学习的基础,而创造性学习则是继承性学习的发展,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更具价值的学习活动。学生只有掌握创造型学习,成为创业型劳动者,才能为社会所接纳,所需要,才能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种学习观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培养起导向的核心作用。
(五)由学会型学习观向会学型学习观转变
学会型学习观是一种“教什么学什么,学什么会什么”的观念,它用“学懂”、“学会”来回答学习上的“学得如何”的问题,往往突出了实用,而忽视了创新。会学型学习观不仅包括“学懂”、“学会”,而且还用“懂学”、“会学”来回答学习上“如何学”的问题。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要学会学习,要讲求学习的方法,要善于学习。
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一)强化学生问题意识
创新始于问题。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始于他在苹果树下的思索:“苹果为什么从树上掉下来,而不飞到天上去?”瓦特发明蒸汽机,他是从幼年在火炉旁烧水时思考“壶盖为什么会动?”开始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史,许多定理、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问”是一个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培根曾说过,如果科学研究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必将以肯定结束。爱因斯坦也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更重要。” 提出新问题、或者从新的角度去思考老问题,往往导致新的发现与突破。
(二)指导学生打好基础
丰富的经验、知识和形象积累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基础知识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创新需要学习和继承前人的思维成果。牛顿说:“如果说我比笛卡尔看的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缘故。”爱因斯坦突破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而创立了相对论,极大推动了人们对高速运动宏观物理现象的认识。而爱因斯坦却说:“要是没有牛顿的明确的体系,我们到现在为止所取得的收获就会成为不可能。”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需要以知识的牢固掌握、准确理解、合理转化、灵活运用为基础和前提,而这一切又必须以基础知识的储备为支点。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是创新的必要条件。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16 世纪 80 年代,他在比萨大学任教时,对人们信奉了近两千年之久的亚里士多德“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的落体运动观点产生了怀疑,通过比萨斜塔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论断,后探索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对托勒密的“地心说”提出质疑和挑战,首创“日心说”,使人类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产生了一次重大飞跃。许多看似偶然发现其实都隐含着一种必然:“发现者一定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质疑精神”。好奇,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人去思考,发现问题,追根索源。质疑,促使人们突破传统观念,激励人去求异,另辟蹊径,大胆创新。《人民日报》报道: 12 岁小学生聂利发现了“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这个发现正是源于她离经叛道、勇于怀疑的创新精神: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翅膀没有振动的蜜蜂仍然嗡嗡叫个不停,于是对书本上“蜜蜂没有发声器官,只能靠翅膀振动发出声音”的“定论”产生了怀疑。后经观察和研究,发现了这一自然奥秘。鼓励学生质疑,一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保护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知兴趣,培养学生求知精神。二是提倡理性怀疑,重视客观依据,树立学生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的独立意识,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突破传统的陈规,提出新概念、运用新方法、做出新结论、推出新成果。典故《司马光破缸救人》、《曹冲称象》和《田忌赛马》都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司马光打破“让人离开水”这种救人常规,逆向思维:“使水离开人”,才有了破缸救人的壮举;曹冲改变了称物重量“小物用小秤大物用大秤”对应的思维方法,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用排水法,以砖头、石块等效大象,巧妙“换元”,先化整为零,再累加,从而测出了大象重量,解决了“小秤称大物”的难题;孙膑则是运用系统方法,考虑田忌与齐威王各等马之间的制约关系,整体思维,调整田忌各等马与齐威王马比赛的对应顺序,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典范。培养创造性思维,首先要教会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多元思考,引导学生沿不同方向、多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尊重学生思维成果,正确评价不同见解,克服思维定势。其次,要发扬教学民主,构建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美国哲学家约翰•密尔说过: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讨论是创造的“助产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释放潜能,开发创新能力。
(五)启发学生大胆想像
想像是创造的翅膀,它使人们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探索。富兰克林创立电流学说、伽利略发现惯性定律、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等都是创造性想像的结果。人们通过想像,把大量零散的、杂乱无章的感性材料加以多方面的分析比较,根据事物间的“相近 、相似、相对、因果”关系展开联想,探索创新。仿生学就是人类大胆想像,积极探索的成果:莱特兄弟受到鸟飞行的启发, 1903 年将飞机送上了天,开创了人类的飞行事业;科学家受到鱼的启示,发明了潜水艇;弱视蝙蝠利用自身发出的超声波反射的回声定位引导飞行和寻食,诱发了物理学家勃兰特等人对电磁波反射的研究,发明了雷达,后来科学家又根据蝙蝠这一“回声定位”原理发明了声呐,广泛应用于军事、医疗和地质探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源泉。”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教师传授知识要适当下“空白”,给学生以思考余地。野鹤无粮天地宽,学生在独立思维的自由空间里,充分运用“相近律”、“相似律”、“相对律”、“因果律”多种方法展开联想,自主探索,获得情感体验,迸发灵感,激发创新。
四、结语
总之,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以教师人格的力量和高尚真挚的情感,以知识本身的艺术魅力赢得每一位学生的心,使之受到感染和激励,从而促进人格的发展。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