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70年代滞胀看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经管之家官网!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 收藏本站
您当前的位置> 经济>>

世界经济

>>

从上世纪70年代滞胀看当前世界经济形势

从上世纪70年代滞胀看当前世界经济形势

发布:手术刀 | 分类:世界经济

关于本站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活跃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经管之家新媒体交易平台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发布日期:2008-8-278:40:23作者:[施建淮]最近石油和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不断飙升以及美国和欧洲经济增速放缓使得人们开始担心世界经济将再次陷入上世纪70年代那样的滞胀局面。确实,不仅通胀在许多工业化国家和 ...
扫码加入财会交流群


发布日期:2008-8-27 8:40:23作者:[施建淮 ]

最近石油和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不断飙升以及美国和欧洲经济增速放缓使得人们开始担心世界经济将再次陷入上世纪70年代那样的滞胀局面。确实,不仅通胀在许多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正在上升,而且许多工业化国家也出现了经济活动收缩的情况。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虽然到目前为止通胀的上升伴随的是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过热,但是受工业化国家经济不景气拖累这些国家经济增长出现放缓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那么如何看待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本文通过回顾70年代滞胀形成与终结的历史和揭示滞胀现象的经济学机制,来对世界经济再现70年代那样滞胀的前景做出初步的评判。

70年代滞胀的形成与终结

  在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的高增长、低通胀时代之后,从上世纪60年代后半期开始,美国的通胀开始不断上升,这是由于越南战争升级和约翰逊总统推行伟大社会计划导致美国财政赤字急剧扩大,以及美联储扩张性货币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伴随着通胀上升美国失业率被压低到了5%以下的水平。这种总需求的扩张一直持续到60年代后期。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其他工业化国家进口了美国的通胀,通胀也普遍上升。通胀预期在当时经济中已经普遍存在并影响到工资的决定过程,所以即使在经济增长放慢时期工资的增长也没有停止,这推动了物价水平的上涨。
  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试图对付60年代遗留下来的通胀,尼克松总统实行了对工资和物价的暂时管制,而且美联储紧缩性货币政策造成了一次经济衰退,不过通胀率仅因此而稍微有所下降。当工资与物价管制取消之后,管制对通胀的影响便告结束,到1972年,失业率与10年前相同,而通胀率则上升了3个百分点。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了抗议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以色列的支持,欧佩克通过了一个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石油禁运决议。石油禁运使国际原油价格和石油制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原油价格从战争爆发前的3美元一桶急升到1974年3月的12美元一桶,涨到原来的4倍,原油价格的大规模上涨不仅导致了消费者支付的能源价格上涨和使用能源的企业营运成本提高,还带动了非能源的石油产品的价格上涨。这次石油价格暴涨如同对消费者和企业同时增税,各国的消费和投资都出现收缩,世界经济步入衰退。
  传统凯恩斯模型预言:在经济繁荣时通胀会上升,在经济衰退时通胀会下降。但是,1974年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时,大多数国家的通胀却加剧了。其中许多国家的通胀率还几乎翻了一倍。1974年和1975年美国的通胀率分别达到了10.9%和9.1%的水平。为了描述1974-1975年间这种特殊的宏观经济形势,人们发明了一个新的名词:“滞胀”,即生产停滞与高通胀的组合。衰退期间的高失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通胀,从1975年到1978年期间各国通胀出现了减弱。
  1979年爆发伊朗革命,该国的石油出口受到破坏,从而引发了第二轮石油价格暴涨。原油价格从1978年的每桶约13美元上升到1980年的每桶近32美元。与1973-1974年的石油危机一样,石油进口国的经济出现了滞胀,1979-1980年间所有工业化国家的通胀都大大加剧,同时产出的增长普遍放慢,失业率普遍上升。进口石油的发展中国家也同工业化国家一样面临着更高的通胀和放慢的经济增长。
  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引发了长达10年高通胀和经济停滞、高失业率并存的滞胀局面。滞胀对于控制总需求的中央银行而言犹如一场噩梦,因为此时中央银行无法同时维持价格稳定和充分就业。在这种情况下,除非以失业增加为代价,严格控制总需求,否则就不能使价格保持不变。这就使决策者处于痛苦的两难境地,他们必须就短期里在多大程度上控制通胀和失业做出抉择。
  1979和1980两年间,美国通胀率持续在两位数水平(分别为11.3%和13.5%),这是战后半个多世纪里罕见的现象。1979年,卡特总统任命在国际金融方面经验丰富的保罗·沃尔克为新的美联储主席。在沃尔克领导下,美联储对货币政策目标进行了决定性改变,将其定位在抑止通胀的进一步上升并使其从当时两位数水平回落到50年代2%的水平上。沃尔克坚定地推行旨在降低通胀的货币政策,这使得1980年代初美国利率急剧上升。
  同时,在1980年总统竞选中,里根承诺降低通胀。上台后里根采纳了供给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通过减少政府干预和大幅减税刺激生产。1981-1983年间,所得税减少了23%;1985年的税制改革把当时14个税收档次减少为3个档次,私人纳税率平均降低85%,公司纳税率平均降低317%。里根的减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传统的需求管理政策,通过加强总供给的管理来促进投资。并且由于推行星球大战计划,里根政府的财政支出也迅速扩大。
  这样,在1980年代前半期美国实施了一套特殊的政策搭配:在美联储主席沃尔克领导下的货币紧缩政策,和里根政府减税和增加军事开支的财政扩张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引起了急剧的衰退,而财政政策的扩张效果又受到由于货币升值导致的净出口减少的挤出,货币紧缩引起的高失业和美元升值这两个因素使美国的通胀率迅速得以降低。
  其他工业化国家为消除第二次石油冲击带来的通胀和避免美国紧缩政策向他国转嫁通胀的以邻为壑行为的影响,也都采取了严厉的货币紧缩政策。工业化国家同时采取的货币紧缩政策在1981-1982年间造成了二战后世界经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尽管经济增长和就业率为此付出了代价,但货币紧缩政策有力地打击了通胀,使工业化国家的通胀率迅速降低。全部工业化国家的通胀率降到了比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还低的水平,其中美国的通胀率从1980年的13.5%降到1982年的3.2%。随着通胀率下降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刺激,美国的总需求开始复苏,到1987年,失业率已接近于6%的自然失业率水平。美国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刺激通过美元的稳步升值传导给其他国家,促使整个世界经济也随之走向复苏。1980年代后期美国失业率持续下降,1989年达到5.2%之低,产出逐步回到潜在GDP的水平而通胀率则回落到目标的2%水平。

滞胀的经济学机制

  要理解滞胀发生的经济学机制,必须将注意力转移到被传统凯恩斯经济学所忽略的供给冲击上。因为需求冲击导致产出和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动,只有一个负的供给冲击才能导致经济出现滞涨的结果。供给冲击改变生产产品与服务的成本,从而移动总供给曲线。一个负的供给冲击导致总供给曲线向左上移动,如果总需求保持不变(例如央行没有执行适应性货币政策),这将引起物价水平的上升和一段时期的经济停滞,即出现滞胀的局面。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是典型的负供给冲击。然而,像油价上涨这样的供给冲击往往是一次性的,它们本身不足以解释受其冲击后价格水平的不断上升。所以,要理解滞胀是如何发生的,还需要了解供给冲击直接效应以外的机制,这就是“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或动态总供给曲线)。
  上世纪60年代以前,当发生经济衰退,在产出下降、失业率增加的同时,往往伴随着物价水平的下跌,也就是说在失业率和通胀率之间存在稳定的负相关关系,这是早期菲利普斯曲线所刻画的一种经济关系。这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短期中决策者可以如何以较高的通胀为代价减少失业。正是由于有这种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支持,上世纪60年代以通胀率为代价换取失业率下降的相机抉择政策才在各国大行其道,这是上世纪60年代末全球通胀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上世纪70年代,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差不多从1974年开始,与日益上升的失业率相伴随的,即使不是加速的也是较高的通胀率,而产出增长却急剧下降。
  对此,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指出,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的取舍关系,只在短期内存在,从长期来看并不存在,其论据是,只有在人们具有货币幻觉,他们预期的通胀率低于实际通胀率,即没有意识到货币贬值的时候,刺激总需求政策才可能收到暂时的成效。一旦人们从经验中学习,把通胀预期调高,失业率也会回到原有水平。而政府为了维持低失业率,又不得不进一步采取扩张政策,于是就产生了恶性循环。从长期看,不仅充分就业不能实现,而且还会导致越来越高的通胀。换句话说,随着通胀预期的调高,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地被推向远离原点的位置,因而政府只能在更高的失业率和更高的通胀之间进行取舍。
  弗里德曼指出,到了60年代末期,美国人开始预期通胀会持续,这样短期总供给曲线开始移动,在每一给定的产出水平上造成了更高的通胀。预期通胀率越高,对应于给定产出水平的通胀率越高。这是通胀和失业可能同时增加,或者当产出下降时通胀率可能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短期总供给曲线随通胀预期变动而移动的结论是经济学家和经济政策制定者获得的最重要的实践经验。
  根据上述分析,上世纪70年代滞胀主要是以下两个因素作用的结果:首先,两次石油危机造成的负的供给冲击直接提高了石油产品的价格和使用能源产业的成本,使总供给曲线向左上移动,这导致了整个价格水平的上涨和产出的下降;其次,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世界范围内不断增强的通胀压力,使人们形成了对未来通胀的预期。对通胀的预期不仅会使新工资合同确定的工资水平越来越高,同时投机者大量收购囤积价格看涨的商品,也促使商品价格进一步提高。例如,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工会组织为应付高通胀,频繁地将生活成本调整条款(COLA)写入工人合同里。在60年代末,COLA协议涉及的工人数大约为参加集体谈判的所有雇员的四分之一,在1976-1979年间,这一比例超过了60%。工资-价格螺旋上升是上世纪70年代滞胀的一个重要特征。
  从上面关于上世纪70年代滞胀和经济理论发展的回顾我们可以吸取如下两点教训:其一,在短期中,为打击通胀将不可避免地引起失业和衰退,而为使较高失业率得以迅速下降也将不可避免地会冒通胀上升的风险,这是稳定政策面临的基本取舍和主要难题。但是在长期中,则不存在通胀与失业之间的取舍关系。其二,在通胀的上升时期央行应设法消除或避免民间主体通胀预期的形成,因为一旦通胀的上升加入到通胀预期和工资决定的过程中,要使通胀降下来就非常困难。而消除或避免民间主体通胀预期形成唯一有效的办法是央行明确地表明,即使短时期内出现失业增加的现象,也决不放弃通货紧缩政策。

世界经济会再次出现滞胀吗

  目前世界经济面临石油和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扬,通胀压力不断加剧的局面,美国过去4个季度的平均通胀率是3.5%,欧元区5月份的年通胀率升至3.6%。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胀压力不断加剧正引发人们对于世界经济将再次出现上世纪70年代那样滞胀前景的担忧。包括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和哈佛大学教授费尔德斯坦在内的多位知名人士均发出警告,全球正面临经济衰退和高通胀并存的滞胀危机。
  现在的经济形势确实与上世纪70年代存在一些相似之处,特别是现在原油价格从2003年仅仅是每桶30美元出头上涨到目前每桶145美元,增长了近4倍,与上世纪70年代油价增长的幅度相当,但是,除非地缘政治发生重大事件,如以色列攻击伊朗核设施,导致油价急剧地大幅上升,我们认为世界经济不大会再次出现上世纪70年代那样的滞胀。理由是:
  首先,与上世纪70年代不同,本轮原油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需求增长过快,而不是供给急剧下降造成的。而在本轮石油需求增长中,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增长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目前,在全球新增石油需求中,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已经达到90%,其中中国所占的比重就达到40%。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对能源消费进行补贴,这种能源补贴降低了发展中国家石油需求对国际油价的敏感程度,导致了能源的过度需求。然而,随着财政负担的不断上升,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上调其能源价格,降低成品油补贴。这在短期内可能会加剧通胀,但价格上调能减少财政负担、遏制需求,从中长期看对油价将产生抑制作用。此外,美元走弱和投机性需求也是本轮原油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因为国际大宗商品是以美元定价的,由于产油国货币盯住美元,美元贬值使产油国货币对非美元地区的购买力下降,所以产油国不得不提高原油的美元价格。不过,一旦美元企稳甚至走强,原油价格就会出现下跌。近年来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作为资产的价值被国际投资者所发现,导致短期投机性和长期投资性需求的上升。据统计,目前全球石油期货交易金额高达800至1100亿美元,是实际石油贸易额的8至10倍,而石油期货合约有70%是由与石油毫无关系的国际投资者持有。投机性需求确实导致了原油价格升幅远远超过了实体需求的升幅。但是,近来受国际金融市场危机加深和信贷收缩的影响,对原油的投机性需求也开始降温。这些因素都会制约国际油价的进一步上升。
  其次,除了原油价格上涨这一供给冲击因素外,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和次贷危机导致的信贷收缩是致使美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大幅放缓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而后者属于负的总需求冲击,这种冲击在导致产出下降的同时会产生物价水平下行的压力。因此,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和次贷危机冲击所引发的这种通货紧缩效应会冲销本轮原油价格上涨产生的通胀压力,同时,美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将导致对新兴市场国家产品需求的下降,这会对这些国家的通胀产生抑制作用。因此,世界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出现70年代滞涨时期那样高通胀的可能性应该是不大的。
  第三,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全球经济的火车头,美国经济结构与30年前相比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由于技术进步、放松管制、以及导致更高效率的竞争,美国经济具有了更大的灵活性,更有能力适应各种不利的经济冲击。2007年美国经济的产出是1973年的10倍,而能源消耗同期只上升了3倍。能源利用效率很大程度上是节能技术的运用和经济不断地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的结果。经济结构的这种变化还有助于通过降低劳动成本而控制通胀。
  第四,与30年前相比美国参加工会组织的劳动力比率已显著下降,劳动合同中包括COLA协议的工会组织工人的比例已经从1970年代的61%下降到目前的22%(部分原因是经济结构向服务业的转移)。工资与物价的基本脱钩消除了工资-物价相互推动的恶性通胀威胁。此外,正如美国5月份失业率显著上升所表明的那样,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放缓,有可能会导致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宽松,从而在未来给工资带来下行压力。
  第五,由于亚洲在全球制造业中地位的迅速提高,亚洲国家通胀上升通过贸易渠道传导至其它国家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特别是对亚洲廉价商品依赖越来越强的工业化国家而言。近年来,亚洲国家通胀上升势头明显,除了能源和粮食价格飙升这一全球共同的因素外,维持低利率和低估汇率政策所导致的宽松货币环境也是重要的因素。东亚地区多年来维持低利率和低估汇率政策的本意是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以支持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然而当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让东亚国家尝到通胀上升的苦头后,这种政策的调整将是必然的,因为通胀将会损害东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东亚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可以预期的,这将有助于减缓亚洲通胀上升的势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各国中央银行(特别是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已经从上世纪70年代的经历中总结了经验教训。认识到70年代滞胀痛苦的负面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会迅速地对潜在的滞胀风险做出反应。如美联储在过去连续数次降息以防止经济出现衰退,而当通胀风险出现时,美联储及时停止降息,并随时做好加息准备。正如伯南克所言:“我们承认长期通胀预期对我们保持低通胀至关重要。在目前复杂的经济情况下,保持人们对美联储承诺稳定物价的信心仍然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而由于欧洲中央银行被赋予保持物价稳定这一唯一责任,因而它可以对通胀采取更为强硬的应对措施。
  虽然可能处在降温的过程中,但全球经济增长率目前仍然是较高的;在工业化国家,通胀率仍处于低的一位数字的水平,虽然比这些国家货币当局希望的水平高,但远远低于上世纪70年代末两位数的通胀率。通胀最近也已成为各国货币当局关注的首要问题,亚洲国家的通胀水平不可持续,也终将放缓。可以认为世界经济再次出现上世纪70年代那样严重滞胀的概率是不大的。

「经管之家」APP:经管人学习、答疑、交友,就上经管之家!
免流量费下载资料----在经管之家app可以下载论坛上的所有资源,并且不额外收取下载高峰期的论坛币。
涵盖所有经管领域的优秀内容----覆盖经济、管理、金融投资、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国贸、财会等专业的学习宝库,各类资料应有尽有。
来自五湖四海的经管达人----已经有上千万的经管人来到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学科方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跨越高校的围墙,带你走进经管知识的新世界。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并注册APP
本文关键词:

本文论坛网址:https://bbs.pinggu.org/thread-392760-1-1.html

人气文章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
经管之家 人大经济论坛 大学 专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