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书《经济演化——探究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经管之家官网!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 收藏本站
您当前的位置> 经济>>

制度经济学

>>

求书《经济演化——探究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求书《经济演化——探究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发布:萧瑟秋 | 分类:制度经济学

关于本站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活跃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经管之家新媒体交易平台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哪位大虾有弗罗门经济演化——探究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演化经济学的特征  第一,时间不可逆。时间不可逆反映了演化理论的重要信念:演化过程中的事件是准唯一的,历史至关重要,社会经济系统是一个不可逆的历 ...
扫码加入金融交流群


哪位大虾有弗罗门经济演化——探究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演化经济学的特征
  第一,时间不可逆。时间不可逆反映了演化理论的重要信念:演化过程中的事件是准唯一的,历史至关重要,社会经济系统是一个不可逆的历史演化过程。
  第二,非最优和非目的论。这种信念强调虽然个人行为是有目的的,但由于不确定性和新奇事件的存在,社会经济发展不是以目的论方式展开的过程,演化过程没有必要趋于有效率的和最优的结果。
  第三,共同演化。“可持续发展”所反映的即是这种思想的转变:人类与生物、自然环境的共生演进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演化经济学者:哥伦比亚大学的Nelson教授
  
  亚当•斯密与演化经济学理论思路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时,也是市场经济开始在英国出现,以及技术进步开始加速的时期。
  技术与制度共同演进
  “自此以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开始快速地改善,社会的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技术进步和市场的完善共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制度[分工]——生产力水平——机器[技术]——制度[分工]——生产力水平
  “在他的著作中,亚当•斯密用制针业作为例子,说明了专业化劳动分工在提高生产率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专业化引起了一些机器的出现,这些机械又加速了专业化分工,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这其中,科学家观察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并给予解释,科学对于技术进步以及机器的出现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对于当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专业化分工促进了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加速了专业化分工,这些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我们可以说,亚当•斯密正是用演化的动态的方法来看待经济增长。
  动态竞争与价格
  “由于存在很多企业相互竞争,市场似乎存在着一只看不见的手,形成了产品以及生产要素的价格,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但是,这里的竞争不是静态的企业的竞争,是一个动态的竞争,价格也是在动态的竞争之中形成。所以,一方面,当研究价格时,你应该把别的东西看成相对稳定的事物;另一方面,在研究经济发展时,你应该用用演化的方法来看待它。
  
  向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的回归
  一个学科在成熟的过程中,很容易就像物理学那样,用正规的和严谨的模型来抽象表达这一学科的理论。经济学也是这样,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以价格理论为基础的微观经济学成为了正统的经济学。以价格理论为基础的微观经济学是一种静态的方法。而演化经济学所作的工作就是回归到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以便更好地理解经济变迁以及经济发展。
  
  静态的价格与动态的价格
  如果你对微观经济学有所了解,你就会知道微观经济学中的竞争是大量的企业以及大量的行业之间的竞争,一个产品的价格就是这个产品的边际成本。但是如果你观察医药行业以及化工行业,你就会发现这些行业的发展是动态的,新的产品诞生以及老的产品被淘汰。微观经济学中的静态的竞争无法真实地描述这里的竞争,这里的竞争不仅仅包括各公司之间静态的竞争,还包括新老产品交替的动态竞争。在很多情形下,动态的竞争比静态的竞争更加重要,它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系更加密切。此时企业的竞争手段不仅仅包括价格,还包括产品策略,这时一个产品的价格就不再是他的边际成本。
  
  演化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演化经济学就是要了解经济组织的内部结构,以便更好地了解技术进步以及行业和产品的变迁,理解创新发生的过程,更好地了解经济的演化过程。在这里,我并没有对微观经济学的严谨提出反对意见,相反,在我的研究过程中,我也构造了大量的模型,希望能够更加清楚地表述我的思想。我在1992年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中,构造了许多演化模型。但是,我并不只是静态地看待这些演化模型,而是把它们放在整个社会的变迁之中研究经济学问题。观察企业是如何进行竞争的,以及创新是如何发生的等等。
  
  经济演化与生物演化
  经济学中的演化模型与生物学的演化模型有类似之处。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企业,有的企业诞生,有的企业被淘汰,能够获得利润的企业不断壮大,获利能力小甚至亏损的企业将会逐渐地被淘汰。经济学中的演化与生物学的演化也有很大的不同。生物演化依赖的是基因的逐渐变化,而经济演化有赖于企业的创新以及相互模仿,这里牵扯到如何进行创新以及如何模仿的问题,经济演化好像要比生物演化更加复杂一些。
  
  演化经济学的两个前沿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理解经济变迁和技术变迁问题,如何理解经济的演化过程。
  生物基因是朝着有利于其生存的方向演化,也就是有目的性。但是在企业中,虽然经理人员的决策有其目的性,但是职工的创新往往是无目的的。比如说在一个飞机制造企业中,里面有大量的工人与研究人员,他们大部分通晓物理的一般规律,但是只参与制造飞机的极少的一部分工作,所以他们并不知道每一个创新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新的飞机可能不是那个专门负责飞机设计的工程师设计出来的,而是由别的工程师设计出来的。作为创新的直接参与者,工程师不大能够预测到这个产业将来的发展方向在哪儿,将来会产生哪些新的产业。这也是对演化经济学的最大的挑战。
  第二个挑战就是制度方面的挑战。
  在演化经济学中研究创新以及技术变迁时,不能够忽略到制度对技术变迁以及创新的影响。如果你考察半导体产业以及别的一些产业,你会发现制度对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正是大量的公共投资才导致了半导体业的快速发展。所以,演化经济学应该考虑到ZF采取的政策以及制度变迁对经济演化和技术变迁造成的影响。
  
  企业更新替代的竞争
  我还认为企业采取的产品更新替代的竞争要比企业之间静态的竞争更加重要,这有助于理解经济的长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长期变迁。
  
  演化经济学的术语
  近年来均衡经济学的基础受到日益严重的挑战.我们的经验与理论工作发现,Frisch 噪声驱动振子模型无法产生持续经济波动,Lucas 的理性预期与微观基础模型无法解释观察到的宏观涨落幅度,布朗运动和随机游走模型无法解释市场的持续涨落.亚当斯密的两个理论互相矛盾.
  我们对宏观和股市数据的经验分析表明经济周期可以更好地用生灭过程与色混沌机制描写.经济结构是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非线性效用函数可以刻画多稳态与非线性供求曲线.非线性演化动力学与演化博弈论可能提供经济动力学统一理论的理论框架.复杂系统科学可以理解稳定性与复杂性之间的消长关系(trade-off).经济结构的演化可以用非稳态时频分析直接观察与诊断.非线性非均衡现象的研究将引起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根本变革。
  
  演化经济学前史
  回顾历史,德国演化经济学家魏特指出,在19世纪下半叶,在两个不同的学科几乎同时发生了库恩式的“科学革命”,一个是自然科学当中著名的“达尔文革命”,另一个则是经济学中的“边际革命”,这种巧合确实是对历史的讽刺,因为不可能再有比这两种革命所追求的目标更对立的了,边际革命所确立的是一种倒退的、牛顿主义的和反历史的经济学主流。在过了一个多世纪之后,现在是否到了逆转这种趋势的历史时期?魏特的回答是,目前的经济学确实需要达尔文式的范式革命。
  实际上,早在1898年,凡伯伦就向经济学家们提出了,“经济学为什么不是一门进化的科学?”
  马歇尔也宣称,“经济学家的麦加应当在于经济生物学,而非经济力学”。
  然而,演化经济学的发展却历经坎坷,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已被绝大多数经济学家所遗忘。
  只是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演化经济学才开始被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所注意。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八木纪一郎认为,如果以演化思想为基础的经济学重建算是科学革命的话,那末,这种科学革命就是被推迟了一个多世纪之后才又重新开始的。
  
  演化经济学史
  贾根良:《演化经济学:现代流派与创造性综合》,载《学术月刊》,2002.12
  【内容提要】“新奇”是划分演化与非演化经济学的基本标准,它否定了所谓“新古典演化经济学”的提法。按照这个标准,现代演化经济学的主要流派是由老制度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奥地利学派和“调节”学派所构成。本文认为,现代演化经济学的四大流派所承继的传统近二十年来已发生了很大的嬗变,共同的东西越来越多,这就为我们的创造性综合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而目前的这四大流派基本上仍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着,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片面性,如果能在新的框架下相互杂交,这将有可能在理论上产生重大的创新。
  【关 键 词】演化经济学/新奇/现代流派/创造性综合
  以纳尔逊和温特1982年出版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为标志,现代演化经济学已诞生二十年了。在这二十年间,演化经济学经历了强有力的复苏,积累了大量的文献。目前,系统地整理演化经济学已有成果的时机业已成熟。
      一、演化与非演化经济学的标准之争
    目前,演化经济学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标签。正如霍奇逊所指出的,在当代经济学中,许多经济学分支和流派都声称他们的方法是“演化的”,这包括老制度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奥地利学派、进化博弈论和“桑塔费”(注:沃尔德罗普:《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59页。)复杂理论等。在演化经济学领域中,人们似乎并没有注意到,法国“调节”学派也自称是演化经济学的重要流派。1998年,Bob Jessop在一篇回顾性质的论文中,开篇就指出,“大约二十年间,在制度与演化经济学的复苏中,更一般地在新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中,调节方法得到了喝彩”(注:Jessop,B.,Twenty Years of The Regulation Approach,Sociology Department,Lancaster University,2001.Source:http://www.com.lancs.ac.uk/sociology.)。更值得注意的是,Gowdy(注:Gowdy,J.,Topics in evolutionary economics,Spring 2001,lgowdy@ol.com.)提出了以阿尔奇安、费里德曼和贝克尔为代表的“新古典演化经济学”这种观念。对于那些把演化经济学看做是与新古典经济学相对立的经济学家来说,“演化”这个概念在使用上的混乱无疑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正如生物学家莫诺在一次讲演中所指出的,演化理论(另)一个奇怪的方面是每个人都认为他理解了它。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一些经济学家特别是反对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学家试图对演化经济学加以定义,并在90年代中期导致了演化经济学的划分标准之争。
    1995年9月,在荷兰举行的“比利时—荷兰后凯恩斯研究协会”第十六届年会上,霍奇逊和维诺曼就演化经济学的划分标准问题展开了争论。霍奇逊指出,演化经济学家们典型地被他们的智力史所迷惑,如纳尔逊和温特在他们的著作(1982)中忽视了凡勃伦开拓性的工作,虽然他们现在纠正了这个过失。但在霍奇逊1993年出版了演化经济学思想史的著作《经济学与演化》之后,Langlois(注:Langlois,R.N.,Everett,M.J.,What Is Evolutionary Economics?in Magnusson,L.(ed),Evolutionary and NeoSchumpeterian Approaches to Economics,Kluwer,1994.)等在他们涉及学科历史的论文中仍在忽视凡勃伦。为了弄清“演化”概念的含义并认真考虑这个概念的历史,霍奇逊1993年曾按照“系统发生论”和“个体发生论”的标准对使用演化方法的经济学家进行分类(注:Hodgson,G.M.,Economics and Evolution,Polity Press,1993.)。在这次会议上,他又提出了另一套分类的四个标准,这就是:(1)本体论标准,是否强调演化过程中的新奇性和创造力;是否强调不确定性、路径依赖和时间不可逆。(2)方法论标准,是否采用简化论的做法。由于方法论个体主义是简化论的主要表现,所以,简化论与否也就是是否强调在个体之上存在着突现的制度等结构特征。(3)时间标准,在承认渐变的同时,是否考虑突变的重要作用。(4)隐喻标准,是否广泛使用生物学隐喻,或者是否反对主流经济学的机械隐喻。从这个标准出发,霍奇逊认为,只有凡勃伦、康芒斯、罗金、纳尔逊、温特、霍布斯甚至凯恩斯等包括在内(注:Hodgson,G.M.,Economics and Evolu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s,in Reijnders,J.(ed),Economics and Evolution,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7.)。
    与霍奇逊对演化经济学严格划界的做法相反,维诺曼认为,演化经济学不应限制聚集在其旗帜下的经济学流派的数目,他反对把演化经济学看做是与新古典经济学所代表的任何东西相对抗的这种看法。为了说明这一点,他对“正统经济学”中的“演化经济学先驱”进行了考察,这包括“(新)奥地利学派”(注:笔者并不同意把“(新)奥地利学派”列入“正统经济学”的范围,因为长期以来它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批评者。)、“社会生物学家”和“芝加哥经济学家”。在“正统经济学”的这三个分支中,只有“(新)奥地利学派”致力于替代新古典经济学,其他两个则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捍卫者。其中,“芝加哥经济学家”就是指Gowdy提到的“新古典演化经济学”代表人物阿尔奇安等,这些“芝加哥经济学家”运用“自然选择”的生物学理论,论证了经济演化过程可以产生新古典的结果。维诺曼指出,用自然选择论证理性决策决不是与进化生物学相异的,费里德曼对新古典行为假定的“仿佛”理解反映在社会生物学家道金斯有关论述中(注:Vromen,J.J.,Evolutionary Economics:Precursors,Paradigmatic Propositions,Puzzles and Prospects,in Reijnders,J.(ed),Economics and Evolution,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7,p.46.),“芝加哥经济学家”的论述最有代表性地反映了新古典经济学并不是与演化经济学相异的。因此,维诺曼认为,演化经济学不应排除新古典经济学,这实际上就是承认了新古典演化经济学的存在。他最后的结论是,演化经济学的新颖之处就在于它把正统理论中处于背景状态的演化力量和机制放在了核心地位,演化理论可以被看做是经济变迁的一般理论,而新古典经济学则是其特例。按照维诺曼的这种看法,演化经济学与“正统经济学”的关系犹如相对论、量子力学等与牛顿力学的关系。所以,按照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维诺曼也应该承认,演化经济学仍可以被看做是经济学的“范式革命”。笔者认为,维诺曼论文的目的是为了强调经济思想发展的包容性和某种连续性,反对用经济演化理论完全替代新古典经济学。
    然而,新古典传统的“芝加哥经济学”是真正意义上的演化经济学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讨论如何定义演化经济学。笔者认为,魏特的看法是非常有见地的,“作为社会经济演化的一个恰当概念,正确地评价新奇的突现及其传播的关键性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注:转引自Hodgson,G.M.,Economics and the Return to Mecca:the Recognition of Novelty and Emergence,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8,1997,p.406.)。福斯指出,由多西、纳尔逊、温特和魏特等所发展起来的演化经济学所关注的就是已存结构的转变和新奇的突现及其可能的扩散。但新古典经济学是与此不同的。我们知道,在社会经济系统中,新奇的一个主要来源是个人的创造性和选择,它是人类有目的行为的结果。如果存在真正的选择,社会个体相互之间在偏好上必须是非同质的,个人偏好也必须是可变的。而新古典经济学所讲述的是一个在给定偏好和目标约束条件下效用最大化的故事,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行为已经预先机械式地被决定了。我们不难理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森为什么要把这种新古典行为讽刺为“理性傻瓜”。新古典经济学是自相矛盾的,虽然它自称为“选择的科学”,但实际上有目的的行为和选择在其理论体系中是没有地位的,它无法容纳个人的创造性和新奇行为。因此,演化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根本对立就在于其本体论假设上的不同,当演化经济学对世界持有新奇和变异不断突现的开放宇宙观时,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如理性最优和代表性行为者就从根本上排除了新奇和变异不断突现的开放性过程。简言之,演化与非演化经济学的基本区别就在于其理论体系能否抓住新奇对经济系统的关键意义。
    按照新奇这个本体论标准,芝加哥经济学家就必须被排除在演化经济学之外。阿尔奇安在其经典论文《不确定性、演化和经济理论》中指出,最大化行为没有必要用行为者的动机来论证,而是“进化”的竞争力量将使接近于最大化模型所预测的企业生存下来。在阿尔奇安看来,我们不需要关心企业的动机以及他们如何决策,他认为这与解释“自然选择”的竞争过程无关。因此,阿尔奇安虽然指出了把标准的微观经济理论扩展到不确定性情况时所存在的困难,但他明显地看低了有目的行为这个概念的理论地位。对费里德曼来说,虽然明显地独立于阿尔奇安,但他在其经典论文《实证主义经济学方法论》中,也求助于“自然选择”论证了以下两个论点:第一,市场竞争倾向于保证最有效率的企业生存下来;第二,最有效率企业的行为“仿佛”是在使其利润最大化,无论他们是否有意这样做。贝克尔更是相信用“自然选择”论证最优化模型的正确性,以至于他后来声称,经济学家的理性选择理论是社会科学分析的唯一基础。然而,正如罗斯彼所指出的,他们当中甚至没有一人暗示过经济学家们应该研究一下选择过程的发生所需要的条件,据此,罗斯彼对这三位经济学家拙劣的生物学类比提出了系统的批评(注:Loasby,B.J.,Selection Processes in Economics,in Dopfer,K.(ed),Evolutionary Economics:Program and Scope,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1.)。实际上,许多经济学家早已指出,芝加哥经济学家运用“自然选择”理论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捍卫是不能接受的。因此,维诺曼等所提出的新古典演化经济学这种观念是不能成立的,它混淆了演化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根本性分歧。
      二、现代演化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现在看来,霍奇逊和维诺曼之间的演化经济学划分标准之争并没有解决演化经济学的现代流派问题。笔者虽不赞同维诺曼把演化经济学扩大到它所反对的新古典经济学上,但也不同意霍奇逊过于严格的划界办法,因为按照霍奇逊的标准,我们不仅难于理解熊彼特与“新熊彼特”的关系,而且也排除了奥地利学派对现代演化经济学的发展所提供的不可或缺的重大思想。事实上,在维诺曼提出异议后,霍奇逊在其编辑的《演化经济学的基础(1890-1973)》(1998)一书中只强调了新奇和非简化论的标准,他把遵奉凡勃伦、熊彼特和哈耶克传统的经济学家包括在其中,从而扩大了入选的范围,但仍排除了一些重要的经济学家。而且,霍奇逊这本书并未考虑到1973年以后的发展。笔者认为,演化经济学的创造性综合是对各流派的批判性吸收,它不应要求各流派完全符合创造性综合所要达成的目标,因此,新奇作为必要条件就足以成为区分演化与非演化经济学的基本标准了。按照这个标准,笔者认为,演化经济学的现代流派主要是老制度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奥地利学派和“调节”学派所构成。
    (一)以霍奇逊为代表的继承凡勃伦传统的老或后制度学派。演化经济学这个术语最早是由凡勃伦在1898年的经典论文《经济学为什么不是演化科学?》中提出的,在老制度主义经济学家的眼中,制度经济学就等价于演化经济学。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一般地也倾向把演化经济学等同于凡勃伦传统的老制度学派。作为老制度学派的鼻祖,凡勃伦深受当时达尔文革命的影响,他对前达尔文的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至今看来仍是非常强有力的批判,强调经济学应以“制度”或“广泛存在的社会习惯”等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对象。这个学派与新制度学派在研究纲领上是相当不同的,近十几年来得到了较强的复兴,它早于新制度学派一个世纪就提出了目前后者在新研究方向上所设定的问题。该学派1965年在美国成立演化经济学学会,1967年开始出版会刊《经济问题杂志》,从1970年开始颁发“凡勃伦—康芒斯奖”。1989年该学派在欧洲成立由霍奇逊任秘书长的欧洲演化政治经济学协会。1999年,霍奇逊开始编辑出版《制度与演化经济学新视野》丛书,2000年在赫福德郡大学成立研究中心。
    (二)在演化经济学的复苏或现代发展中,熊彼特成为非常重要的灵感来源,继承其传统的经济学家自称为“新熊彼特”学派。纳尔逊和温特指出,“新熊彼特的”这一名词是我们整个分析方法的适当名称,正像“演化的”一词一样适当。为了成为“新熊彼特”学派,我们才成为演化的理论家,因为演化的思想为我们详细说明和正规表述熊彼特看法提供了一种可以工作的分析方法(注:纳尔逊、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7页。)。新奇是熊彼特理论的重要本体论预设,他把创新看做是经济变化过程的实质,强调了非均衡和质变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了企业家和技术创新在“创造性毁灭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新熊彼特”学派批判地继承了熊彼特的传统,做了大量的经验性研究,并以研究科学技术、知识经济和创新体系等而闻名。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该学派就对网络经济和信息革命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该学派1986年成立国际熊彼特学会,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颁发“熊彼特奖”并出版会议论文集。1991年,《演化经济学杂志》创刊。桑塔费经济学家布赖恩•阿瑟1990年获“熊彼特奖”的论文1998年已被翻译成中文发表,并由笔者撰文加以评论。老资格的罗斯彼和年仅28岁的Potts获2000年“熊彼特奖”,后者的著作试图为异端经济学的所有传统和流派提供统一的新的演化微观经济学基础。“新熊彼特”学派目前在研究风格上已形成了两种相当不同的分支文献:更形式化建模的技术变迁的演化理论和描述性的创新体系理论,后者的形成还受到德国历史学派和老制度学派重要的影响。
    (三)一般认为,奥地利学派是由19世纪末著名的经济学家卡尔•门格尔所开创,后经庞巴维克和维塞尔的阐发,并在20世纪20、30年代由米塞斯和哈耶克挑起的“社会主义经济计算的大论战”中达到顶峰。与其他学派不同,该学派支持者之间存在着较重大的意见分歧,以至于许多主流经济学家认为该学派已消失。实际情况是,该学派在二战后取得了较重大的进展,并在英美国家扎根,成为“移植的”学派。自哈耶克以降,该学派存在着一个相对统一的基础,即市场作为过程的观念,尽管他们在市场作为发现还是创造过程的看法上分为两大阵营。霍奇逊在前引1993年的著作中把门格尔看做是经济演化思想的先驱,他认为,奥地利学派要比新古典阵营中的大多数经济学家更多地强调了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化性质,经典例子之一是门格尔有关货币从物物交换经济中有机和自发地演化出来的理论。奥地利学派一直是新古典理性经济人这个基本假定的批判者,他们认为,没有理由假定所有的个体对同一问题会有同样的感受,尤其是企业家在发现常人不能看到的机会上具有独创性。在一个不确定性的世界上,预期和想像力至关重要,该学派突出地强调了主观知识对新奇的重要性,这是演化经济学未来的发展必须进一步深究的重要见解。
    (四)作为演化经济学中较少被注意到的流派,“调节”学派对制度多样性和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化深有研究。笔者认为,多样性是变异和新奇突现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该学派隐含的假定。该学派在理论体系中也注意到了个人创造力的重要性,作为发端于法国巴黎的学派,其理论渊源主要来自于马克思的《资本论》,它虽然与“结构马克思主义”一样强调作为社会结构的制度的重要性,但拒绝后者对经济行为者能动性的忽视。“调节”这个概念在法语中更接近于系统论的含义:系统的各个不同部分或过程在某种条件下交互调整从而产生某些有序的动态。正如Jessop指出的,“调节”这个动态概念强调了,在与资本主义不稳定变化的客观需要相适应的特定条件下,历史上因事而变的经济和非经济机制交互作用导致了经济行为者所采取的行动。相对稳定的资本主义的扩张取决于相当特定的制度实践,但这些制度的共存与连贯性不能被视作是理所当然的,而是偶然事件、有意识的社会行动以及在生产者背后起作用的经济趋势等因素多样化结合的结果。资本主义再生产是因事而变和不确定的,只有某种能够容纳其内部冲突和矛盾的调节模式才能使之成为可能。调节模式则是使资本积累结构得以稳定的习俗、制度、组织形式、社会网络和行为型式的突现性系统。20世纪80年代,“调节”学派最著名的工作就是运用其框架对美欧资本主义从福特制向后福特制的转变进行了分析,它对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如经济地理学和社会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演化经济学面临创造性的综合
    如果从凡勃伦创建老制度学派算起,演化经济学的发展实际上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它滥觞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后经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的沉寂时期,到80年代现代演化经济学才真正起飞,现在它正面临着创造性综合的挑战。下面将就各学派之间创造性综合的可能性提出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奥地利学派和老制度学派。演化经济学这两个最古老的流派,从一诞生起就是新古典个人行为假定的批判者,它们都强调了人类行为的目的性,但有很大不同的是,老制度学派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对个人行为给予了更多的自我决定的假定,它排除了制度的塑造作用;相反,奥地利学派则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实际上假定个人行为是机械的、没有自主性,它排除了想像力和创造力对个人行为的决定作用。由此,这两个学派在长期的发展中都忽视了对方所强调的方面,奥地利学派片面地用个体主义和主观主义解释自发秩序的演进,而老制度学派则看低了个人想像力和创造力在制度演化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两者都未能处理好制度(结构)与个人(能动作用)的辩证关系问题。实际上,新古典个人行为假定的错误是,它不仅排除了个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而且也排除了制度对个人行为的塑造作用,奥地利学派和老制度学派都只说对了一半。笔者认为,在这两个学派内部就存在着纠正各自偏差的因素。首先,重读1898年凡勃伦对新古典个人行为假定著名的冷嘲热讽,我们不难发现这与奥地利学派对新古典的批判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享乐主义关于个体的概念是将人视作闪电般地计算快乐与痛苦的计算器,他像一个追求快乐的摇摆的同质的小球,外界的刺激使他移动,但不会使他有所改变。他既没有前因又无后果。他是一个孤立的、确定的人类已知数,除了冲击力使其在不同的方向移动外,他始终处于稳定均衡态。他在空间上自我驱动,绕着自己的灵魂轴心对称地旋转,直到外界力量强加于他,使他不得不屈从。当这些作用消失之后,他又成了一个和以前一样静止的、不易冲动的欲望小球”。(注:Veblen,T.,Why is Economics not an Evolutionary Science?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22,p.411.)其次,在奥地利学派阵营内部,研究传统的演进也出现了突变,提出了发展制度理论的要求。葛劳蕊指出,虽然该学派以市场过程作为相对统一的基础,但拉什曼激进主观主义的发展导致了奥地利传统的突变,从而产生了以柯兹纳和哈耶克为一方与拉什曼为另一方的“大分水岭”,当前者把市场参与者看做是发现者之时,后者把他们主要看做是新机会的创造者。传统奥地利学派对拉什曼的看法是矛盾的,因为这对市场自发演进的个体主义观念提出了疑问,但这种疑问又是其传统自然演进的结果。拉什曼认为,当把人类想像力放在市场过程的核心地位时,市场就不存在自发均衡的趋势,制度作为个人行为和相互协调的向标就起着重要作用(注:Gloria,S.,Discovery Versus Creation:Implications of the Austrian View of the Market Process,in Groenewegen,J.and Vromen,J.(eds),Institu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Capitalism,Edward Elgar Publishing,Inc.,1999.)。拉什曼的创新无疑为两个学派的综合提供了基础,批判实在主义有关结构与能动作用的关系理论可以为此提供统一的框架。
    (二)老制度学派与“新熊彼特”。虽然纳尔逊和温特在其经典著作中遗漏了凡勃伦的重要贡献,把熊彼特视做其理论的先驱,但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连续性,可以认为,纳尔逊和温特把企业惯例作为基因这种选择单位的类比物,实际上是凡勃伦关于制度是基因类比物的再发现。“新熊彼特”学派主要关心的是技术创新和技术变迁,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以制度变迁为基础的,但在早期发展中对此却很少进行深入探讨。然而,随着创新体系文献的出现和发展,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已把相当大的精力转向了对制度问题的研究,老制度学派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当然,对技术变迁进行形式化建模的“新熊彼特”学者对此没有什么兴趣,这反映出老制度学派与“新熊彼特”学派中追求数学化的分支仍是不相容的。老制度学派与“新熊彼特”学派分别对制度和技术有深入的研究,两者具有互补性。近年来,纳尔逊不断强调技术和制度的共演,这对两个学派的杂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三)“新熊彼特”与“调节”学派。在多西和Coriat合写的一篇论文中,他们对这两个学派之间的“联系、重叠、冲突和可能的杂交”(注:Coriat,B.and Dosi,G.,The Institutional Embeddedness of Economic Change:An Appraisal of the EvolutionaryandRegulationistResearch programmes,in Nielsen,K.and Johnson,B(eds),Institution and Economic Change,Edward Elgar Publishing,Inc.,1998,p.3.)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他们认为,这两个学派都分享着把经济变迁理解为历史的和制度的嵌入过程这种看法,但“新熊彼特”学派对支持技术变迁的制度特定性没有深入研究,而“调节”学派对“调节”体制的描述直接是制度的和分类的,它试图确认“调节”机制的历史特定性。导致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是他们观察的层次不同,同时,他们所要解释的主要现象也不同。例如,就增长理论而言,演化观开始于大量的企业为更有效率的技术和更好的产品而搜寻,在市场上为产品和融资而竞争,搜寻的不同成功程度与不同行为规则及战略相结合决定了其绩效和下一期增长的能力,增长基本上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而在“调节”观中,开始点就是对导致增长的某种“调节”体制的历史特定性的分析,这包括规制工资形成、劳动过程和收入分配的制度、总需求发生机制和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方式等,这些制度组织的相互匹配推动了持续的增长,而不协调则产生了不稳定和危机。多西和Coriat指出,“新熊彼特”对技术变迁形态在细节上的指定和“调节”学派对系统的制度特点的研究可以相互补充。笔者认为,这两个学派之间的亲和性可以在熊彼特对马克思的推崇中得到某种证明,熊彼特指出,“处理资本主义时需要抓住的基本点是我们正在与演化过程打交道,奇怪的是没有人能够看到很久以前就被马克思所强调的这个明显的事实”(注:Hodgson,G.M.,Economics and Evolution,Polity Press,1993,p.139.)。“新熊彼特”学派缺乏“调节”学派“宏大叙事”的能力,因此,创新体系文献与“调节”学派相杂交将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理论成果。
    (四)“调节学派”与老制度学派。长期以来,我国许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老制度学派持批判态度,而老制度学派的一些经济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也反对在一个统一的制度主义范式之下把马克思和凡勃伦联系起来,后者所依据的就是凡勃伦对马克思的批评。奥哈诺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凡勃伦真正地遵循了马克思的道路,根据他认为应做必要改变的看法,试图使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凡勃伦在分析资本主义的问题上正确地注入了更强烈的演化观,但他错误地批评马克思持有“劳动全部产品”这种看法,凡勃伦也低估了马克思对制度作用特别是生产过程、资本周转和信贷体系的强调。正如格鲁奇早就指出的,马克思主义与老制度主义的主要差别是在理论观点而非方法论方面。奥哈诺认为,马克思和凡勃伦对理解制度和构成制度基础的社会财富提供了深刻的见解,把他们对立起来是轻率的和错误的。因此,奥哈诺把马克思与凡勃伦视作制度与演化政治经济学的两位奠基者,并广泛探讨了这两大传统在当代发展的内在联系(注:O’hara,P.A.,Marx,Veblen,and Contemporary Institutional Political Economy,Edward Elgar,2000.)。不可否认,老制度学派在演化经济学的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正如老制度学派当代代表人物霍奇逊所指出的,老制度主义虽有其优点,但它过去并没有马克思那种提供理论体系的能力。因此,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经济学研究传统问题上,“调节学派”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特别是在演化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上,批判实在主义科学哲学家把马克思看做是当之无愧的先驱,近两年一些西方学者开始讨论马克思主义与批判实在主义之间的关系(注:参见Brown,A.et al.(eds),Critical Realism and Marxism,Routledge,2001.)。由于马克思在“宏大叙事”上无以伦比的魅力,所以,在演化经济学四大流派的创造性综合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以现代自然科学的革命性进展为基础,发挥马克思研究传统创造性转化的重要作用。
  
  演化经济学的现状
  但是,这种重新开始的“科学革命”仍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首先,由于新古典主流锁定了美国一些“顶尖”大学的经济学院,这将导致演化经济学在美国的发展非常迟缓。目前的主流仍满足于对新古典研究纲领进行修修补补,教条主义盛行,哈佛大学经济学学生请愿活动的失败就说明了这种情况的严重性,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似乎无法触动美国经济学的教育体制。然而,如果不冲破旧思想的藩篱,新思想就很难扎根。其次,演化经济学作为一种统一的研究纲领仍未完成。1996年,萨维奥蒂写道,现代演化经济学完全是生物学思想,加上非平衡热力学和系统理论、企业与组织理论,以及信息处理和有限理性理论的一个综合体。虽然萨维奥蒂的概括并不全面,而且现在也有了许多新的进展,但演化经济学不发达的状况仍未改观却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这种“令人沮丧”的局面,许多人肯定会说,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只是纠集了一群乌合之众,演化经济学虽然新颖,但前途未卜,最好别追随这种所谓的新范式。假如绝大多数人都这种认为,那么,我敢说,我们就有可能错过中国经济学后来居上的一个重要机会。
  
  演化经济学的时代背景[经济学范式的转变]
  1、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和可持续发展。
  使我们不得不采用系统的或有机的方法,而无法恪守方法论个人主义;
  2、知识经济的核心问题是资源创造,而不是新古典主流的资源配置。
  3、新奇的不断突现要求我们更注重定性的研究并与数量分析相结合,而不是脱离现实的数学形式主义。
  4、持续的经济转变需要我们把“生生不已”作为“看问题的出发点”,而不是硬把它塞入到均衡分析的框架中。
  5、“北京共识”的精髓是多样性和创新,而非“华盛顿共识”的最优和机械思维。
  在目前的经济学中,演化经济学就是前者的代表,而后者就是所谓的主流经济学。主流经济学在经济人稳定偏好的条件下,给定技术和制度约束,只是局限于对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如何配置进行研究,这种经济学目标已经不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的时代要求。
  在这个时代,重要的因素是新偏好的形成,技术和制度的创新以及新资源的创造等,换言之,新奇事物的创造才是关键。因此,为了迎接这种时代的挑战,21世纪的经济学正面临着一种革命性的变化,而演化经济学则是这种变化的主导力量。演化经济学就是对经济系统中新奇事物的创生、传播和由此所导致的结构转变进行研究的经济科学新范式,经济学范式的转变将使新古典主流成为传统经济学,而不再是“现代经济学”的前沿。
  
  演化经济学的世界观基础
  经济学范式的转变实质上就是世界观的根本性变化。正如老制度学派经济学家汉弥尔顿指出的,人类在某种领域中探索的进展常常与其它领域中的进展是互补的,而且,如果某种领域中的突破是划时代的,那么它就会对许多其它领域中人类的思维习惯产生深远的影响。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业已说明,新古典范式形成于边际革命时期对经典物理学的类比和模仿。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普里高津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经典科学不承认演化和自然的多样性。作为科学的一种新范式,演化和多样性的思想是在19世纪下半叶的生物学革命中诞生的。20世纪初的量子力学革命更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达尔文的不确定性思想,20世纪下半叶的复杂科学本质上也与达尔文革命具有一致性。与牛顿主义的时间可逆、本质论思维和决定论世界观形成鲜明对照,达尔文主义则是以时间不可逆、个体群思维和不确定性的世界观为特征的。与目前仍被牛顿主义所支配的主流经济学相反,新的世界观则构成了演化经济学的科学基础。
  
  演化经济学的目标
  首先,编写一本相对成熟的基础原理教科书。
  经济学本科教育是经济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演化经济学之所以发展较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演化经济学没有进入本科课程,而且缺乏一套能被人们系统学习的知识体系。
  其次,展示解决中国问题的独特魅力。
  例如,如何理解“北京共识”的演化经济学基础,如何系统地总结我国二十多年的改革经验,如何回答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这是中国演化经济学的发展目前所面临的首要挑战。
  第三,稳步拓展新范式,在经济学各分支学科引入演化经济学的新思维。
  例如,目前国内外产业经济学教科书讲授的前沿是新制度学派,而演化经济学在这个领域的大量成果几乎完全没有反映。因此,演化经济学的发展将导致经济学的许多分支发生重大变化。
  第四,探索相对完善的研究纲领。
  研究纲领的核心是世界观,但要对实际的经济研究产生重大影响,就必须把世界观转变成能引导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正面启示法。而要做到这一点,中国演化经济学的创造者不仅需要强烈的问题意识,而且也要在科学哲学上有所创造。无疑,这是演化经济学的一项长期和艰苦的工作。
  
  斯密理论中的演化经济学思想
  1、现实的、实践的人的基础。
  不同于个人利己主义方法。个人利已主义方法受到牛顿力学的影响,机械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当时,受自然科学成就的影响,古典经济学“太看重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似之处了”,在没有相应的和精确的经济学方法分析复杂的经济现象时,他们采用了当时最流行的方法——还原法,这样奠定了古典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础——个人利已主义方法。他们采用“隔离”方法,排除一切干扰因素,把个人从社会中抽象出来,得到所谓的“经济人”。这样古典经济学中所分析的人就成了一个不与外界发生关系的物体,是一个严格遵守各种规律的机器人。
  新古典学派秉承了古典学派的个人利己主义方法论。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和他的新古典的追随者,在用局部分析法分析经济现象时,抛弃了劳动价值论,抽掉了社会关系的内容,把社会和经济系统分割成对生产、价格和生产要素的要求毫无反应的“个别”产业,于是对经济的研究从经济结构的深层关系转向了表面形态,从经济结构的总体转向了个体。奥地利学派则更进一步,他们把个人从社会和历史中抽象出来,分析孤立个人经济行为,并以此作为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关健。这种个人被看成是孤立于世的不属于社会的“原子”,是生活在孤岛上与世隔绝的“鲁宾逊”。分析“孤岛上的鲁宾逊”,就可寻求社会经济的规律,所以经济研究的根本点就应放在孤立的个人的欲望及满足这种欲望的条件上,抓住了个人的心理欲望,也就认识了经济过程的本质。
  2、动态的、非均衡的经济观
  静态、均衡观。就象牛顿力学在静止中分析受力物体一样,从亚当•斯密起,大多数英国的古典作家就已采用“静态”方法〔3〕,他们用静态把一个不变的经济过程中所能观察到的经济现象分离出来,用静态方法建立模型,把消费品的流动和生产服务的流动看成是同步的,因而在这过程的进行中,社会仿佛是依赖当前的生产而存在。古典派的静态方法造成了其均衡理论的产生。亚当•斯密认为在经济活动中,每个人、每家厂商都力求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因而在自由交易过程中,供需双方都千方百计地寻求对自己最有利的价格和数量。这样,效益不高的厂商就无法生存,所有生产资料都会被最有效地利用,从而使经济达到最优境界。后经大卫.李嘉图、米勒(John Stuart Mill)、马歇尔和庇古(Pigou)等人的不断充实完善,这套理论在本世纪30年代之前的经济领域里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阿罗(K.Arrow)和德布鲁(G.Debreu)则严格地证明了这种均衡的存在,构筑了严密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论。
  3、非决定论思想。
  决定论思想。传统经济学用个人利己主义方法来分析经济系统时,从单个的“经济人”出发,采用线性叠加方法,寻求整个社会的规律,必然会得出资本主义经济不可能达到均衡状态的结论。这与古典、新古典经济学家研究的初衰是相矛盾的,于是就象牛顿最后不得不求助于上帝一样,传统经济学为了使其理论更加完美,不得不转向了万能的上帝——“自然秩序”。在传统经济学看来,“自然秩序”是上帝安排的,是一种由外界某种势力强加于人类的东西和由“个人利己主义”自然而然产生出来的东西,人类的任务就是发现这种秩序,并使自己的活动适应于这种规律。国家不能干预经济生活,经济政策只有顺从“自然秩序”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在自由放任和消除国家干预的情况下,个人追求私利的结果,自然而然会增进整个社会的利益,所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最符合人的利己本性的“自然秩序”。这种思想也体现在马歇尔的连续原理及“自然界没有飞跃”、克拉克(J.B.Clark)的自然法则里。在新古典世界中,决定产业的资本存量是实物资本、自然资本和知识的函数,信息费用、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均被忽略。所以新古典思想“如果它针对一类消费者对于一种同质商品所表现出来的市场行为,则至少到马歇尔时代为止,它可以名符其实地看作是一种决定论的定律”。甚至后期新古典中有人将经济决定论绝对化,认为只要将复杂的经济行为简化为一个线性方程,然后求出帕累托最优解,则经济学从此就可以一劳永逸。这就是牛顿力学在经济学中的翻版!然而,1987年10月17日美国“黑色星期一”无情地击碎了新古典的梦想,一夜之间,古典经济学精心构筑的大厦处于摇摇欲欲坠的地步。
  反演化经济思想方法论的根源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其分析方法——还原法。由于当时物理学取得了如此的成就,以致于人们在分析各种现象时不自觉地应用它,经济学正处于探索时期,采用还原法似乎更有充足理由。但是还原法用于经济学有两个致命的缺陷:第一,社会经济系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物体,每个“古典”作家在那个领域内推理时,不能总是正确无误地“隔离”有关因素。即使能做到这点,古典经济学在分析了“经济人”并以此来寻求整个社会的经济规律时,却采用了牛顿力学中的方法,即线性叠加,出现“合成推理的谬误”(几乎正确的单称命题却得不出正确的全称命题,如经济人行为悖论、偏好系统悖论等)。第二,如果我们考察那些所谓“静态”法,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方法是假定除了被研究的因素可以变动外,一切其他因素都固定不变。这种方法在实验室的科学里是可以进行的。可是,在经济科学里被研究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个别地和集体地在行动,他们不容许进行那种实验室的试验。我们所消费的一切东西也必须是以前生产出来的,社会总是依赖于过去而生存,为将来而工作,原始资本包括在我们必须赖以开始的资料之中。所以,静态的分析只能是一种心理的假定。
「经管之家」APP:经管人学习、答疑、交友,就上经管之家!
免流量费下载资料----在经管之家app可以下载论坛上的所有资源,并且不额外收取下载高峰期的论坛币。
涵盖所有经管领域的优秀内容----覆盖经济、管理、金融投资、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国贸、财会等专业的学习宝库,各类资料应有尽有。
来自五湖四海的经管达人----已经有上千万的经管人来到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学科方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跨越高校的围墙,带你走进经管知识的新世界。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并注册APP
本文关键词:

本文论坛网址:https://bbs.pinggu.org/thread-274952-1-1.html

人气文章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
经管之家 人大经济论坛 大学 专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