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区域经济学的入门书单

    1.《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麦金尼斯著,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本书收入了以美国行政学家、政治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奥斯特罗姆夫妇为核心的一批制度分析学者在"地方公共经济"研究领域方面的重要论文17篇。2.《区域经济理论》陈秀山、张可云著,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本书论述了区域经济学与区域经济理论、企业区位选择理论、区位因素与区位决策、区位模式和区位结构理论、区域产业结构理论、区域分工与要素流动理论、产业梯度转移与区域经济格局演变理论等11部分内容。可以说,该书系统地介绍了区域经济学的内容和主要的研究理论,对主要的区域发展战略模式和区域经济运行中**与市场的作用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3.《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张鸿雁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本书从城市形象构建的现实意义出发,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了中外城市形象理论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论证了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与"城市新行为文化主义"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属性。4.《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王缉慈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版本书的主题是营造地方企业集群(或称产业群)、应对全球化挑战,而营造地方企业集群是提高国家竞争力以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一种重要政策措施。该书在理论上系统引进和评论了近来国外企业集群理论、新产业区理论及流派,对新产业区理论在综合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理论与方法而取得的进展进行了视野广阔的总结与提炼;应用国外理论成果,对中国的企业集群问题进行了分类实证研究,如对以广东东莞电脑企业集群为代表的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基地、以北京中关村为代表的智力密集地区和以浙江诸暨大唐袜业、河北清河羊绒加工业为代表的乡镇企业产业集群进行了案例研究;在对企业集群和产业演变的理论及政策含义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反思了国内产业与区域发展政策中的问题,对我国产业集群的正常形成与发展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于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含义具有明确的建设性意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很多国家的地方**在总结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都把公共政策重点转向了促进地方企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升级,其核心是通过区域治理,把增强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利用国际资源结合起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更深入地融入全球化大潮,此时,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产业群战略,特别值得中央及施市、区县,甚至乡镇各级**的高度重视。5.《走向可持续协调发展》魏后凯著,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作者早在1995年就提出了非均衡协调发展的观点,并把它看作是突破传统的平衡发展论和不平衡发展论的第三条发展道路。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是要通过非均衡增长的途径来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长远目标,这是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的。从地区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角度看,我们不仅需要保持各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而且也需要保持各地区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样,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即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思想。可以说,这种可持续协调发展战略将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本书对于读者理解新发展观大有裨益。6.《制度、趋同与人文发展》蔡昉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本书分析了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距的深层原因,强调了一系列人文发展条件,包括教育和健康水平上的人力资本禀赋、资源环境条件、产品和主要要素市场的发育水平以及其他制度因素是导致贫困的根源。由此得出结论:在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中,应着眼于改变中西部地区的人文发展条件,清除其发展经济的能力上的贫困。7.《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陆大道等著,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这本书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区域开发前期研究基金的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陆大道研究员组织20余位专家学者历经两年扎实的研究工作而完成的。全书共22章,近100万字,凝聚了中国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计委宏观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权威学者的长期研究积累,是区域发展研究领域的一部代表性巨著,同时也是地理学的一项重要创新成果。书中系统总结和评价了我国50多年来、特别是近20多年来国土开发与区域发展战略及其实施效果,阐述了影响我国各主要阶段区域发展的因素。在过去综合考察、工业布局、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等大量坚实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阐明了我国区域发展的规模、结构和演进过程,总结了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系统的概括,并对新世纪影响我国区域发展因素及区域格局进行了科学分析与展望。该书还系统总结并发展了我国区域发展研究的理论体系,是一项重要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对地理学的学科建设和区域研究的发展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8.《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顾朝林等著,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本书针对新时期我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将国家城市体系放到世界城市体系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对世界城市体系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化倾向、我国对外开放成就的比较分析,以及对发达国家城市发展过程中经验和教训的剖析,探求我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动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政策建议。9.《中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王洛林、魏后凯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本书是2000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政策研究"第二阶段的最终研究成果。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一批长期从事西部发展问题研究的专家,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财政部等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在进行实地调查和考察的基础上完成的。该课题研究成果体现了系统性、宏观性、战略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它从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的角度,对未来5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战略阶段、战略重点和战略布局,以及一些重大战略领域、大西南和大西北地区的总体开发战略等进行了全局性的谋划。在西部大开发长期战略规划研究方面,填补了空白。不仅如此,它还进一步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国内第一个这方面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在政策研究方面,它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可以作为有关部门决策的依据和基穿10.《我国地区比较优势研究》程选主编,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年版本书是关于我国地区比较优势的实证性研究,依据历史数据识别我国的现实经济格局与未来可能的空间走向。推荐人:傅崇兰(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研究中心研究员)1.《城市发展史》刘易斯•芒福德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版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把世界工业化以来的城市重塑和城市问题,与他对人类文明历史进程和世界城市发展历史进程的回顾结合起来,显示出他是20世纪人类命运的思考者。他提出"工业死城"与"生态城市"的区别,并使用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概念,还把这两个理论和队伍一劈两半,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拥护者之间挑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论战。他倡导生态文明,主张人类社会首先要自身实现和谐;他企图证明自然高于人类,但他承认人类处于进化的潮头,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本书在如何优化战略选择问题方面,可以给我们许多启迪和借鉴意义。2.《明日的田园城市》埃比尼泽•霍华德著,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霍华德倡导"用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形态。"他认为,"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而城市-乡村一体化则避免了二者缺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地结合将迈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他绘制出"三块磁铁",分别标明"城市"、"乡村"、"城乡一体化",同时作用于人民;并提出"人民何去何从?"的问题。他的城乡一体化思想,为新型城乡结构做出了伟大贡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很有必要从本书汲取营养。保罗•克鲁格曼等著《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王梦奎等《中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陈栋生《区域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刘树成等《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张敦富《区域经济开发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王一鸣《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胡兆量《中国区域发展导论》北京大学出出版社2000郝寿义安虎森主编《区域经济学》(修订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郭振淮主编的《经济区与经济区划》1998中国物价出版社魏后凯等《中国地区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张文忠:《经济区位论》科学出版社2000年林燕平《中国地区国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白雪梅《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中国财经出版社1998王铮等《理论经济地理学》科学出版社2002年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李小建等《经济地理学》高教出版社2001年杨吾扬等《高等经济地理学》1997年美国艾萨德《区域科学导论》(中文本)高教出版社1991埃德加•M•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瑞典伯尔蒂尔•奥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商务印书馆1986年美国克鲁格曼教授(P.Krugman)《地理和贸易》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彼得•尼茨坎普、埃德温•米尔斯:《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2001年(英)K.J.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商务印书馆,1986.(美)沃纳.赫希《城市经济学》,刘世庆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日)山田浩之等:《城市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1(加)M.歌德伯戈等:《城市土地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英)A.W.伊文思:《城市经济学》,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刘易斯.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倾斜的国土-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现实与趋势》,吴浙等,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经济空间秩序-经济财货与地理间的关系》,勒施,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研究》,刘树成等,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版《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原理》,覃成林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覃成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研究》,吴伯均,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区域金融分析》,张军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城市经济学》,谢文蕙、邓卫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生产要素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杨云彦、张中华、卢现祥等著,武汉出版社,1996版。《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张帆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新发展经济学:回顾与展望》,陈宗胜等著,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环境经济学》,厉以宁,张铮著,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年版。《非均衡增长与协调发展》,翁君奕、徐华著,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费洪平,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跨世纪难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徐逢贤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版《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彭震伟《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陆大道《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崔功豪《区域发展战略论》,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方创琳《区域发展规划论》,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方创琳

  • [推荐]2006~2007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

    2006年,我国加入WTO的五年过渡期结束,进入后过渡期。从发展的大环境上说,这意味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将迈入一个更加深入的新阶段。  如果说在入世五年的过渡期内,是入世承诺作为一种外部压力牵制着我们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话,进入后过渡期,我们已经有了依据市场化进程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内在要求。这种内在要求的最重要体现就是:充分意识到,我们不能以“制造大国”在世界经济中立身,而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大力节能降耗,向“制造强国”努力,与此同时,要更加关注民生,深化改革开放,抓紧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协调发展。  从资源依赖和对国外的技术依赖走向以自主创新驱动模式的思路转变,作为一种主导长远发展的国家战略,以高屋建瓴之势引领着我国“和平发展”的步伐。2006年是实施这一战略的第一年。全国以“高增长、高效益、高就业、低通胀”的“三高一低”态势,不仅拉开了“十一五”的序幕,也迈开了艰难转型的第一步。  《2006~2007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的关注点是各区域转型的态势和未来预期的走向。如果用一句话来高度概括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可以说,在高位增长中促进不同区域的协调发展以及大力度地进行经济转型,是区域经济的亮点。目前,这种协调与转型出现以下特点。  第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征十分突出。但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区域经济正在转型与互动中促进协调,在各区域主体功能逐渐明确、到位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整体发展水平。  上世纪80年代,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实行了重视沿海地区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沿海地区得以率先发展。进入90年代以后,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扩大的问题日益受到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中央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出发,协调发展的政策正在一步步完善。其推进思路是:东部地区在“率先发展”基础上,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预计“十一五”期间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将加大力度、加快步伐。  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解读以上思路,可以说,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并非指区域发展的无差异化,而是指在区域主体功能明确的基础上,寻求东中西各区域的功能互补与互动,跨上整体发展的新水平。应该说,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对于整体的发展来说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从推动局部区域的超常发展,到注重总体协调,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站在这一角度理解新时期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观察2006年以协调发展为基调的各区域发展呈现出的不同走向与特色,我们认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支撑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逐步清晰。  第二,增长方式的转型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在本蓝皮书中,我们重点分析了以下几方面的趋势。  1.几大区域板块经济转型的特点与走势;  2.区域产业集群与城市群的形成及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  3.区域转型中的节能减排;  4.区域转型与新农村建设。  虽然2006年区域经济的高增长令人瞩目,其他目标也都完成得不错,但是必须提出的是,节能降耗指标下降4%的目标除六个省市达标外,其他省市均未完成。节能、减排两大指标均亮红灯!从2006年地区能耗情况看,各区域单位GDP能耗、电耗以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整体呈现出从东向西逐步递增且逐渐拉大的态势。尽管中央政府出台了严格的限制政策,但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多年的高速增长,一些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依然出现了资源、能源消耗强度攀升和污染严重现象,节能降耗、环境治理形势严峻。在这种背景下,探索东部个别省市亮出绿灯的深层机制,可以看到,只有通过进一步制度创新,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使企业向创新、转型着力,才能真正将这种政府限制的压力变成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力,同时实现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基调的背景下,区域经济成为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博弈的主角,同时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在国家发展战略已确定的情况下,虽然我国四大区域板块的主体功能、发展梯度、速度以及其他情况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在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大力度进行增长方式转型进程中,各区域从政府到企业都在寻找一条高效、可行的从资源依赖以及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的路径。我们极为概括地点评了不同区域共同呈现出的几个重要趋势。其中有的问题,比如减排与污染治理,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作为一种具有导向力的趋势,不管需要付出多少努力,都将成为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走向。(来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2007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

  • 推荐一本好书:区域经济学与区域政策(第三版)

    区域经济学与区域政策(第三版)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313417内容简介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区域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主要涉及区域产出、就业与收入的决定,以及区域经济增长、区际贸易与移民、产业聚集、区域失业差异、区域经济建模的投入—产出方法等等。第二部分则主要论述了区域政策及其评价。作者以英国、欧盟等国家或地区的区域问题为基础,总结了最早采用区域政策的英国政府是如何利用政策替代市场方法解决英国当时的区域差距问题的,同时也讲述了英国区域政策的发展历史。然后,对具体的区域政策工具如企业区位控制、资金补贴、支持创新与中小企业发展等作出了具体分析。最后,本书对区域政策的具体评价方法,如受援助企业的比较方法、成本—收益法、大型区域计量模型方法等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并对区域政策效应评价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难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这就为政府部门的政策效应评估提供了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评价理论基础。http://product.dangdang.com/images/bg_point1.gif目录第一部分 区域经济学 第1章 区域收入与就业的决定  1.1 影响分析:间接效应与引致效应  1.2 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法  1.3 区域乘数分析的应用  1.4 区域乘数分析的缺点  1.5 收入决定的多区域模型  1.6 区域经济模型的进一步发展  1.7 区域计量经济模型  1.8 总结  进一步阅读 第2章 区域经济建模的投入-产出法  2.1 投入-产出法  2.2 投入-产出分析的区域应用  2.3 投入-产出法的局限性  2.4 区域建模的新发展  2.5 总结  进一步阅读 第3章 区域增长差异:新古典主义观点  3.1 区域增长差异:一些事实  3.2 新古典增长模型  3.3 确定实际中的经济增长因素  3.4 内生技术进步:增长的发动机  3.5 区域间技术转移:追赶技术领先者  3.6 实际中的区域人均收入收敛  3.7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扩展  3.8 总结  进一步阅读 第4章 出口需求模型、聚集和循环累积的增长过程  4.1 区域产出需求:出口基地方法  4.2 区域出口与累积因果效应:一个区域增长模型  4.3 区域增长的约束因素:收支平衡  4.4 循环累积增长的另外一些解释  4.5 贸易成本、产业集群和区域增长  4.6 产业聚集经济获益的证据  4.7 金融部门核心区域的空间集中  4.8 循环累积增长过程的实证研究  4.9 总结  进一步阅读 第5章 区际贸易  5.1 区域贸易专业化的基础  5.2 更多的现代区域贸易理论  5.3 总结  进一步阅读 第6章 区际移民  6.1 劳动力迁移的古典理论  6.2 英国的区际移民:1961—1996年  6.3 移民的决定因素:放松古典模型的假设  6.4 古典移民理论的变型  6.5 衰退时期的移民  6.6 移民效应:移民能达到均衡吗?  6.7 总结  进一步阅读 第7章 区域失业差异  7.1 区域失业差异:为何始终存在?  7.2 失业的原因:传统模式  7.3 估测各种类型失业的相对重要性  7.4 区域失业差异的实证研究  7.5 失业的社会-人口原因:英国的证据  7.6 隐含失业  7.7 总结  进一步阅读第二部分 区域政策 第8章 区域政策案例:英国的经验  8.1 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案例  8.2 政策行为:替代市场的方法  8.3 英国区域政策的发展历史  8.4 区域政策:经济效率还是社会公平?  8.5 总结  进一步阅读 第9章 区域政策工具  9.1 微观政策工具和区域政策  9.2 企业控制:区位控制或企业支持措施?  9.3 资金补贴与劳动力补贴  9.4 社区经济发展创新  9.5 总结  进一步阅读 第10章 内生发展:中小企业和技术进步  10.1 区域政策与中小企业部门  10.2 区域政策与新技术  10.3 产业区、创新环境和“学习型区域”  10.4 总结  进一步阅读 第11章 区域政策与欧盟  11.1 欧盟的区域问题  11.2 欧盟的区域政策  11.3 现有的欧盟区域政策  11.4 总结  进一步阅读 第12章 区域政策与授权  12.1 区域管理体系的变化  12.2 中央集权控制的区域影响  12.3 部分授权:将财政政策权方向区域政府转移  12.4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贸易政策的完全授权  12.5 总结  进一步阅读 第13章 区域政策评价  13.1 评价过程  13.2 区域政策对受援助区域就业趋势影响的整体研究  13.3 区域政策对受援助区域的投资效应研究  13.4 区域政策与外国投资  13.5 受援助企业调查  13.6 利用成本-收益法对区域援助进行事前评价  13.7 利用大型区域模型评价政策效应  13.8 区域发展计划评价:欧盟结构基金  13.9 总结  进一步阅读参考文献

  • [分享]区域经济学网络资源

    区域经济学经典网络资源来源于: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区域经济学版,引用地址: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59795“大多数朋友进入论坛首先必征询参考文献、书目,其实书不在多,精读或泛读自己掌握,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收获。在今日前论坛中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罗列区域经济学相关书目的帖子,为方便大家查阅,并便于大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于切实学习讨论(而非停留于书名书目的讨论),我整理了以往本论坛中的帖子,汇总如下(或有疏漏,望大家见谅)——★一、区域经济书单(包括期刊,部分可下载):qimans:野口悠纪雄的著的《土地经济学》入门书籍: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6599Pro.EdwardGlaeser论文列表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5752lgq:城市经济学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9668新风:区域经济学教材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51535夏唯一:[推荐]城市经济学书目(国外部分)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54639[推荐]城市经济学书目(国内部分)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54638yaruli:我看过以及还没有看过的一些书,大家共同学习:区域经济学是跨学科的边缘的应用经济学,它的性质决定了要做好区域经济研究必须有深厚的经济学、地理学、规划学、政治学和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必须有理论与实践结合、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大家风范。书单初始地址: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50094plansky:经济地理学经典书籍推荐: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50675hughman:新经济地理学的三本经典著作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4164★HandbookofUrbanandRegionalEconomics(区域经济学手册,偶尔会链接不上)http://econ.pstc.brown.edu/faculty/henderson/handbook.html《地理经济学》、《集聚经济学》所附参考文献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53974xhj:国外的著作代表性成果: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51593eastree,mouse22:区域经济学的书单: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4276horse:推荐2本研究企业集群的书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8635pinghu75:[推荐]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方面的书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58119ecocxi:空间经济学的文献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4161shaosheng:★sci收录的主要区域经济学期刊列表★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8523tigerwoods:推荐《区域管理》要看的文献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9131叶落秋无声: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7868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8126xiaocai1983:教材不好说。有些书值得看,最全面的应该是《区域经济和城市手册》,三卷,经济科学出版社,不过原价要407元。还有就是区域经济大师的著作,如克鲁格曼,藤田等等。去网上书店查查,翻译过来的一般都不错,不过翻译水平就要自己琢磨了。lifan,chengkaim:安虎森主编《区域经济学通论》2004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z28j:博士论文(高鸿鹰[2002])《中国城市化区域差异、理论模型与路径选择》lustboy: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后安树伟的新著《行政区边缘经济论》(中国经济出版社)lbyd:杜能的《孤立国》其他文献讨论: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56201★二、综述与读书笔记:qimans:中国的区域和城市经济学发展处于非常好的时期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5277“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综述与参考文献: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6527厦大历史系王旭教授的《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解读》《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解读》一书中的重要文献目录: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7160日本的经济增长与土地问题(书摘及评述)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8088小黎:《行政区边缘经济论》读书笔记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50752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2届年会综述·区域经济学[转载]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55894★三、可下载的外文文献:qimans:2003HendersonurbanizationeconomicgeographyandGrowth(handbook)http://bbs.cenet.org.cn/uploadimages/200481322521698723.pdf小黎:MichaelStorper的一组经济地理、全球化方面的文献(转自:经济时空网站)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63220”城市蔓延“相关文献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82452plansky:InternationalTrade,GeographyandSpecialisation:EmpiricalEvidencehttp://www.hec.unil.ch/mbrulhar/Empirtrade/midi51:EstebanRossi-Hansberg主页与论文下载http://www.stanford.edu/~erossi/http://www.stanford.edu/~erossi/papers.htmlchengkaim:Increasingreturns,monopolisticcompetition,andinternationaltrade(KRUGMAN)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53824changxiong:THE“NEW”ECONOMICGEOGRAPHY,WHEREAREWE?krugman在2004年11月在日本的报告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53097★四、可下载的中文文献王缉慈:《现代工业地理学》(转自:经济时空网站)http://time.dufe.edu.cn/ym210/article.php?sessid=3eea1ab6ae0d1dd0a2bc4325770cd0f7&articleid=578sagacious:上海房地产论战.rar[转帖]http://bbs.cenet.org.cn/uploadimages/200521523261738733.rardavid1980224:德国鲁尔区转型与区域政策选择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60615qimans:资源洼地、产业扩散与地区经济起飞----对浙江三门县经济发展的考察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65008“省管县”还是“市管县”与城市化道路选择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52591&replyID=236731&skin=1小黎:庞娟《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http://bbs.cenet.org.cn/uploadimages/200531614551681976.pdf中国31位地方官员放言区域经济发展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62920&replyID=304941&skin=1循环经济专题文献:★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hjj/754470.htmpddarmy:中国的城市布局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65841yctiger:区域竞争力的区位差异分析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65294★★★此外,大家可以到“资源下载系统”搜索下载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学图书教材,讲义,论文:http://down.cenet.org.cn/★★“人大经济论坛”有一些区域经济相关电子书籍可下载:http://www.pinggu.org/bbs/forum-54-1.html&topicmode=2★★★“经济时空”有部分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经济地理学文献资料可下载,大家可以去搜索一下:http://time.dufe.edu.cn经济地理/城市地理/区域发展理论书籍推荐下载http://www.plansky.net/login/index_download.php特别推荐: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张文忠,经济区位论李小建,经济地理学陆大道,区域与空间结构原理王铮:新经济地理学述评.pdf滕丽王铮区域与旅游规划空间站简介:区域与旅游规划空间站,提供区域与旅游规划信息交流与咨询服务的专业学术网站,由一些中科院地理所专业为区域规划和旅游规划的博士生于2004年7月15日创立,是我国第一个区域规划和旅游规划研究的专业学术网站,内容包括区域规划、旅游规划、城市规划与设计、景观规划、都市研究、旅游、GIS、休闲、房地产、地理等规划实践和理论研究。其初衷是为广大规划专业人群或其爱好者创建一个栖息的聚落和交流的平台。提供资源下载、学习交流。热门电子书籍下载:区域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ppt佚名陈秀山: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pdf陈秀山 徐瑛《经济地理学导论》(第三版)华东师大版.pdf杨万钟新经济地理学的最新发展——兼论东亚区域经济整合之远景.ppt台湾佚名[韩立岩]我国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关系研究.pdf韩立岩王哲兵冯艳小城镇建设之本——访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doc贾衍邦[马润潮]西方经济地理学之演变及海峡两岸地理学者应有的认识.pdf马润潮[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pdf克鲁格曼黄玖立:对外贸易、地方保护和中国的产业布局.doc黄玖立史晋川: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市场增进论.pdf史晋川钱滔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doc李小建马珺:中国的资源税政策与区域发展差距.pdf马珺叶裕民-中国城市化.rar叶裕民枣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规划组石家庄规划.jpg佚名长江三角洲金融合作区的创建与对策研究.doc金雪军余津津田霖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差异发展与超越差异的对策.doc姜照华城市模型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展望.doc赵强胡连生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规划.doc广东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第8讲旅游地理理论与实践.doc冯健广州白云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doc规划组Krugman,P.,1993,Firstnature,secondnature,andmetropolitanlocation.pdf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地理与贸易》.pdf克鲁格曼区域化与区域主义:中国大陆区域经济整合模式之比较研究.pdf杨华妙[周一星]《城市地理学》(电子版).pdf周一星[刘传江]中国城市化发展:一个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pdf刘传江顾强: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发展与新型工业化.pdf顾强王缉慈王铮:新经济地理学述评.pdf滕丽王铮冯健:我国城市郊区化研究的进展与展望.pdf冯健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差异发展与超越差异的对策.doc徐晓虹★【国内外区域经济网址】06年2月6日更新本贴将不定期更新,您如需转贴,请务必严谨地注明:"[转贴],来源于: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区域经济学版,引用地址: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55958 "谢谢!!第一部分:国内区域经济网址一、以下是我在网上搜到的一些除本版以外的,内容比较充实而且实用的国内区域经济学网站,附加网站说明。我最早是将本贴贴在人大经济论坛里的,现在转移到本版中。抛砖引玉,希望大家一起来添加实用的区域经济学网址——[排名不分先后,随时更新]1.理想城市论坛:http://www.abbs.com.cn/bbs/post/page?bid=4&sty=1&age=-1&tpg=2有城市研究、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信息、城市万象等专题讨论,很贴近现实生活也比较深入,对于启发城市经济学研究思路很有帮助。而且该论坛中的“读书会”形式也很值得本版效法。2.中国区域开发网:http://www.china-region.com/国家发改委国土所区域发展与产业规划研究中心的一个网站。以区域规划为主体内容的专业网站,汇集了国家各部委在推进地区经济发展、开展区域规划等方面的最新信息和相关政策。论坛中有部分文献可下载。3.城市研究:http://www.urbanstudy.com.cn/文献覆盖范围比较全面,站内电子期刊汇集了很多思想的火花,大家不妨参看。itiszxl7月31日特别推荐:城市研究留言簿http://www.urbanstudy.com.cn/culture/4.区域经济:http://www.raresd.com/由浙江省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会创建。载有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尤其是浙江经济发展的规划、政策、研究报告等。5.区域与旅游规划空间站:http://www.plansky.net/其中,“经济地理学”与“空间经济学”栏目有部分综述类的文献可下载。在其论坛中也不乏有用的资料6.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http://www.iud.org.cn/主要以中国各省市发展规划研究为主,资料导向较为全面。7.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http://uri.nankai.edu.cn/内容尚不完善,有部分硕博论文摘要可供下载。8.区域经济发展比较研究平台:http://www.qyjjnet.com/首页地图中的区域新闻焦点与专题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9.区域经济学教师个人网站:(1)http://web.cenet.org.cn/web/gongql/学习资源比较丰富(2)http://web.cenet.org.cn/web/lifan/lifan的区域经济学网络课堂,内含区域经济学与城市经济学资料及E-book下载10.现代城市研究:http://www.mur.cn/《现代城市研究》杂志,有在线期刊可浏览(全文浏览需要权限)。11.中国政治经济学教育科研网http://www.cpeer.org/有与区域经济相关的学术内容。12.人大经济论坛中包含区域经济学内容的版面http://www.pinggu.org/bbs/forum-54-1.html&page=1有一些区域经济学的电子书籍可供下载。13.经济时空圣菲论坛[空间经济学]:http://202.199.160.3/santafe/forumdisplay.php?f=66目前已有部分综述文章二、以下是本版中的朋友们曾经推荐而散落在各个帖子中的国内区域经济网址:qimans: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中心http://www.rurc.org中国城市化网http://www.curb.com.cn大可水米:区域经济学——网络课堂http://economic.nenu.edu.cn/re/内有课程说明、习题集萃及答案、讨论答疑区等feishi:中国区域发展网http://www.cre.org.cn似乎是“中国区域经济学年会”的网站,刚建成不久,有些论文和著作连载还是不错的。民自荣:北京大学区域发展学会(即之江发展论坛):http://www.zjforum.orgplansky:产业集群专业网站:http://www.clusterstudy.com/index.phptigerwood:http://quyu.ys168.com(tigerwood提供下载的几篇国外区域经济文献)第二部分:国外区域经济网址以下是本版中的朋友们曾经推荐而散落在各个帖子中的国外区域经济网址:jxnhb:经济地理网站(InternationalTrade,GeographyandSpecialisation:EmpiricalEvidence):http://www.hec.unil.ch/mbrulhar/Empirtrade/qimans:外文文献搜索http://ideas.repec.org/(下载需要帐号密码)世界顶级的城市经济学家J.VERNONHENDERSON网址:★★http://www.econ.brown.edu/faculty/henderson/上面有很多论文资料,且有区域经济学手册可阅读下载。tq06na0,zngtian:推荐一个很不错的区域经济学英文网站有胡佛等的《区域经济学导论》,还有好多名家的大作:★http://www.rri.wvu.edu/WebBook/Giarratani/contents.htmfeishi:http://www.regionalscience.org/小黎:区域与城市经济学教学提纲与讲义:http://www.maxwell.syr.edu/maxpages/faculty/follain/resources/jimspg.htmhttp://www.maxwell.syr.edu/maxpages/classes/ecn745/index.htmhttp://www.econ.wayne.edu/~agoodman/http://www.econ.wayne.edu/agoodman/7800IntroductiontoRegionalScience:http://www.rri.wvu.edu/loveridgeintroregsci.htmJournalofUrbanEconomics(城市经济学杂志,美国):http://ideas.repec.org/s/eee/juecon.html有该期刊各期论文的标题列表,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description.cws_home/622905/description#description(需要帐号密码登陆)RegionalScienceandUrbanEconomics(区域学与城市经济学,荷兰):http://www.ingentaconnect.com/content/els/01660462;jsessionid=1t3bqto15frjp.victoria?(下载需要帐号密码)RegionalStudies(区域研究,英国):http://www.tandf.co.uk/journals/titles/00343404.aspJournalofRegionalScience(区域学杂志,美国):http://www.ingentaconnect.com/content/bpl/jors?UrbanizationandCities:http://www.pacificislandtravel.com/nature_gallery/urbanization.htmitiszxl推荐: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方面的期刊1、InternationalJournalofUrbanandRegionalResearch,http://www.blackwellsynergy.com/servlet/useragent?func=showIssues&code=ijur2、RegionalStudies,http://taylorandfrancis.metapress.com/app/home/journal.aspwasp=e5745282c20a472c9feb47d588ed7884&referrer=parent&backto=linkingpublicationresults,1:104661,13、TheAnnalsofRegionalScience,http://springerlink.metapress.com/app/home/journal.aspwasp=93a2d1bec4d4409ca97a42546acf4ec5&referrer=parent&backto=linkingpublicationresults,1:100498,14、Entrepreneurship&RegionalDevelopment,http://taylorandfrancis.metapress.com/app/home/journal.aspwasp=4fc018af5b004ee2b821d0dd49bce3ed&referrer=parent&backto=linkingpublicationresults,1:102443,1EuropeanUrbanandRegionalStudies,http://www.sagepub.co.uk/journaltoc.aspx?pid=105546&sc=15、InternationalRegionalScienceReview,http://irx.sagepub.com/archive/6、JournalofRegionalScience,http://www.blackwell-synergy.com/servlet/useragent?func=showIssues&code=jors7、PapersinRegionalScience,http://www.springerlink.com/app/home/journal.aspwasp=8f84c3c2ad9c410a819fea93ebcc445b&referrer=parent&backto=linkingpublicationresults,1:102803,18、PapersinRegionalScience,http://www.blackwell-synergy.com/loi/pirs9、Regional&FederalStudies,http://taylorandfrancis.metapress.com/app/home/journal.aspwasp=b15471dcb7854a0387c2229fe64079e5&referrer=parent&backto=linkingpublicationresults,1:108540,110、TheReviewofRegionalStudies,http://economy.okstate.edu/rrs/articles.asp11、ReviewofUrbanandRegionalDevelopmentStudies,http://www.blackwellsynergy.com/servlet/useragent?func=showIssues&code=rurd12、UrbanStudies,http://taylorandfrancis.metapress.com/app/home/journal.aspwasp=ef2f215203054f5ebc5f846e8ded2892&referrer=parent&backto=linkingpublicationresults,1:100403,113、JournalofUrbanDesign,http://taylorandfrancis.metapress.com/app/home/journal.aspwasp=ec128212b323419d965b88e17a4cebbf&referrer=parent&backto=linkingpublicationresults,1:104633,114、JournalofUrbanEconomics,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editorialboard.cws_home/622905/editorialboard#editorialboard15、JournalofUrbanPlanningandDevelopment,http://ascelibrary.aip.org/dbt/dbt.jsp?KEY=JUPDDM16、JournalofUrbanTechnology,http://taylorandfrancis.metapress.com/app/home/journal.aspwasp=995c0959293c4960840a14223c96467b&referrer=parent&backto=linkingpublicationresults,1:101207,117、EuropeanPlanningStudies,http://taylorandfrancis.metapress.com/app/home/journal.asp?wasp=86f8022c96f4411986a45a98023b1159&referrer=parent&backto=linkingpublicationresults,1:104491,118、PlanningTheory&Practice,http://taylorandfrancis.metapress.com/app/home/journal.asp?wasp=fb20d45f43e949b9b3d51eee58bc3277&referrer=parent&backto=linkingpublicationresults,1:104722,1小黎推荐:空间计量经济学网址链接(其站内有相关的文献可下载,大家可以自行找找)http://www.spatial-statistics.com/spatial_links_index.htm[转]smallfishcn推荐:空间经济学家的主页Moritomoya(森知也)http://www.kier.kyoto-u.ac.jp/~mori/KanemotoYoshitsuku(金本良嗣)http://www.e.u-tokyo.ac.jp/~kanemoto/kanemoto.htmlKrugmanPaulhttp://www.wws.princeton.edu/pkrugman/MarcusBerlianthttp://econpapers.repec.org/RAS/pbe122.htmRichardArnotthttp://fmwww.bc.edu/ec/Arnott.php★【区域经济相关书籍&文献】05年11月23日更新本贴将不定期更新,您如需转贴,请务必严谨地注明:”[转贴],来源于: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区域经济学版,引用地址: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59795“谢谢!!大多数朋友进入论坛首先必征询参考文献、书目,其实书不在多,精读或泛读自己掌握,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收获。在今日前论坛中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罗列区域经济学相关书目的帖子,为方便大家查阅,并便于大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于切实学习讨论(而非停留于书名书目的讨论),我整理了以往本论坛中的帖子,汇总如下(或有疏漏,望大家见谅)——★一、区域经济书单(包括期刊,部分可下载):qimans:野口悠纪雄的著的《土地经济学》入门书籍: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6599Pro.EdwardGlaeser论文列表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5752lgq:城市经济学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9668新风:区域经济学教材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51535夏唯一:[推荐]城市经济学书目(国外部分)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54639[推荐]城市经济学书目(国内部分)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54638yaruli:我看过以及还没有看过的一些书,大家共同学习:区域经济学是跨学科的边缘的应用经济学,它的性质决定了要做好区域经济研究必须有深厚的经济学、地理学、规划学、政治学和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必须有理论与实践结合、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大家风范。书单初始地址: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50094plansky:经济地理学经典书籍推荐: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50675hughman:新经济地理学的三本经典著作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4164★HandbookofUrbanandRegionalEconomics(区域经济学手册,偶尔会链接不上)http://econ.pstc.brown.edu/faculty/henderson/handbook.html《地理经济学》、《集聚经济学》所附参考文献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53974xhj:国外的著作代表性成果: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51593eastree,mouse22:区域经济学的书单: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4276horse:推荐2本研究企业集群的书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8635pinghu75:[推荐]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方面的书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58119ecocxi:空间经济学的文献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4161shaosheng:★sci收录的主要区域经济学期刊列表★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8523tigerwoods:推荐《区域管理》要看的文献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9131叶落秋无声: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7868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8126xiaocai1983:教材不好说。有些书值得看,最全面的应该是《区域经济和城市手册》,三卷,经济科学出版社,不过原价要407元。还有就是区域经济大师的著作,如克鲁格曼,藤田等等。去网上书店查查,翻译过来的一般都不错,不过翻译水平就要自己琢磨了。lifan,chengkaim:安虎森主编《区域经济学通论》2004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z28j:博士论文(高鸿鹰[2002])《中国城市化区域差异、理论模型与路径选择》lustboy: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后安树伟的新著《行政区边缘经济论》(中国经济出版社)lbyd:杜能的《孤立国》其他文献讨论: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56201★二、综述与读书笔记:qimans:中国的区域和城市经济学发展处于非常好的时期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5277“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综述与参考文献: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6527厦大历史系王旭教授的《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解读》《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解读》一书中的重要文献目录: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7160日本的经济增长与土地问题(书摘及评述)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8088小黎:《行政区边缘经济论》读书笔记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50752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2届年会综述·区域经济学[转载]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55894★三、可下载的外文文献:qimans:2003HendersonurbanizationeconomicgeographyandGrowth(handbook)http://bbs.cenet.org.cn/uploadimages/200481322521698723.pdf小黎:MichaelStorper的一组经济地理、全球化方面的文献(转自:经济时空网站)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63220”城市蔓延“相关文献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82452plansky:InternationalTrade,GeographyandSpecialisation:EmpiricalEvidencehttp://www.hec.unil.ch/mbrulhar/Empirtrade/midi51:EstebanRossi-Hansberg主页与论文下载http://www.stanford.edu/~erossi/http://www.stanford.edu/~erossi/papers.htmlchengkaim:Increasingreturns,monopolisticcompetition,andinternationaltrade(KRUGMAN)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53824changxiong:THE“NEW”ECONOMICGEOGRAPHY,WHEREAREWE?krugman在2004年11月在日本的报告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53097★四、可下载的中文文献王缉慈:《现代工业地理学》(转自:经济时空网站)http://time.dufe.edu.cn/ym210/article.php?sessid=3eea1ab6ae0d1dd0a2bc4325770cd0f7&articleid=578sagacious:上海房地产论战.rar[转帖]http://bbs.cenet.org.cn/uploadimages/200521523261738733.rardavid1980224:德国鲁尔区转型与区域政策选择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60615qimans:资源洼地、产业扩散与地区经济起飞----对浙江三门县经济发展的考察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65008“省管县”还是“市管县”与城市化道路选择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52591&replyID=236731&skin=1小黎:庞娟《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http://bbs.cenet.org.cn/uploadimages/200531614551681976.pdf中国31位地方官员放言区域经济发展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62920&replyID=304941&skin=1循环经济专题文献:★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hjj/754470.htmpddarmy:中国的城市布局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65841yctiger:区域竞争力的区位差异分析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27&ID=65294★★★此外,大家可以到“资源下载系统”搜索下载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学图书教材,讲义,论文:http://down.cenet.org.cn/★★★“经济时空”有部分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经济地理学文献资料可下载,大家可以去搜索一下:http://time.dufe.edu.cn

  • 中国十大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世界公认的大型城市群有五个,它们是:美国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城市群、法国巴黎城市群、英国伦敦城市群。我国有学者认为,长三角将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并预测再过若干年,全世界十大城市群,有五个可能在中国。目前,我国将形成十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川渝和关中城市群。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已形成城市群发展格局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要继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加强统筹规划,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这是政府对促进城市化进程和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产生重要而且深远的影响。我国拥有13亿人口,且大多居住在东中部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城市数量比较多,规模也比较大,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论是城市数量还是城市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除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之外,还将涌现出新的城市群。已露端倪的有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包括烟台、潍坊、淄博、东营、威海、日照等城市。发挥临海和靠近日、韩的区位优势,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很猛,带动了山东全省的发展。随着城市群对外辐射力的增强,城市群的范围将不断扩大。辽中南城市群以沈阳、大连为中心,包括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辽阳、营口、盘锦、铁岭等城市。该地区城市高度密集、大城市所占比例最高。沈阳是东北和内蒙古东部的经济中心、交通和信息中心,全国最大的综合性重工业基地。大连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东北地区最大的港口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辽中南地区工业化起步已近70年,在工业化推动下形成了中部城市密集圈和沈大城市走廊。近年来,逐步形成了以沈阳、大连为中心,以长大、沈丹、沈山、沈吉和沈承五条交通干道为发展轴线的城镇布局体系,提高了地区城市化水平。中原城市群以郑州、洛阳为中心,包括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共9个省辖(管)市。中原城市群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区,依托中原这块肥沃的土地,孕育了若干个中外闻名的大都市,如洛阳、开封、许昌等,几经兴废,其风韵犹存。郑州虽是后起的城市,由于其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得以后来居上,成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区域内人口密度达665人/平方公里,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各城市发展势头强劲,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基本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1个半小时通达的交通网络,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长江中游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还包括黄石、鄂州、黄冈、仙桃、潜江、孝感、咸宁、天门、随州、荆门和荆州和河南省的信阳、江西省的九江和湖南省的岳阳,其中,12个为地级城市,3个为省直辖县级市。目前区域内部已形成一定的经济联系,随着武汉市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区域内的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武汉号称九省通衢,东西有长江黄金水道,南北有京广铁路,经济实力和辐射影响力都很强。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是我国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交通发达、产业具有相当基础、科技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群之一,在我国未来空间开发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意义。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厦门市为中心,包括漳州、泉州、莆田、宁德四市。福州是福建省的省会,厦门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中央确定的四大经济特区之一,吸引了大量台商的投资,经济总量迅速扩大。海峡西岸城市群与台湾隔海相对,既是开展对台合作,促进和平统一的基地,又可在合作中加快发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紧密联系,互利共赢,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鉴于海峡西岸特殊的地理位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海峡西岸城市群是海峡经济区的核心地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城市发展、经济合作、对台交流等都会取得更快更好的进展。川渝城市群是以重庆、成都两市为中心,包括自贡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雅安市、资阳市四川的14个地级市和渝西经济走廊等县市。从城市等级体系来看,除了成都和重庆为特大城市以外,自贡、绵阳、南充为大城市,雅安、资阳为小城市,其他城市为中等城市。重庆市是全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直辖后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其对周边的辐射力也在增强。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城市发展也很快。未来,要继续完善城市之间的交通体系建设,加大核心城市的辐射效应,使城市群的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关中城市群是以西安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商州等地级城市。关中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周、秦、汉、唐均建都于此。关中城市群是陕西经济的核心区。经历建国以来五十余年的建设开发、改革开放,而今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星火科技产业带,是西北乃至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区域。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中一直是全国生产力布局的重点区域,在全国区域经济战略格局中定位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重要生产科研基地。形成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相对密集且能够辐射西北经济发展的产业密集区,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上述十大城市群的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9.99%,2005年,人口所占比重为35.02%,而GDP所占比重为52.83%。也就是说,十大城市群以不到1/10的土地面积,承载了1/3以上的人口,创造了1/2以上的GDP。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来看,十大城市群将聚集更多的人口,创造更多的GDP。因此可以说:十大城市群将成为我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十大支撑点。除了上述十大城市群之外,以长株潭为中心的湖南中部、以长春、吉林为中心的吉林省中部、以哈尔滨为中心的黑龙江中北部、以南宁为中心的北部湾地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等都有希望发展成为新的规模较大的城市群。

  • [转帖]孙中山的区域经济思想 与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发展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代伟人,他为世人留下的“三民主义”思想乃是传世之杰作、更是人类文明之瑰宝。孙中山先生不仅留下了丰富的政治思想,而且又不乏深厚的经济思想,更有深邃的文化内涵。而孙中山先生的区域经济思想则是孙中山先生经济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在他整个革命与建设活动中都贯穿着他别具一格区域经济思想。孙中山先生的民族独立、民主、富强和振兴中华的思想,树起了一座历史丰碑,为中华儿女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他的区域经济思想不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启发和可鉴之处颇多,即使对今天的区域旅游的合作与发展,都有一定的借鉴指导作用。因此,在构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中,深入研究孙中山先生的区域经济思想,对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尤其是旅游的合作与发展有着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一、孙中山先生首倡区域经济思想1918年,孙中山先生倡导制定出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经济发展战略——《实业计划》,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全面、系统、庞大的经济现代化蓝图。在《实业计划》中,孙中山先生首次提出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也向世人展示他的区域经济思想。其主要内容:(一) 中国以三大港口为龙头 构筑三大经济区域孙中山先生最早提出以北方、东方和南方三个世界级大港为中心,将中国划分为三个经济带,三大经济区域同时开发、协调发展。他提出“筑北方大港于直隶湾”1;而东方大港的最佳位置并不在上海,而是“当在杭州湾中乍浦正南之地”2;南方大港首选广州,“吾人之南方大港,当然为广州”3。孙中山先生设想以这三大港口为龙头,分别在北方、华中、和华南构筑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集中财力、物力,优先发展,使之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然后再逐步向周边后发展地区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孙中山先生选择的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和南方大港,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也是中国最开放的三个区域。中国最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大部分集中在这三个区域,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况且,这三大港口,以黄河、长江和珠江为纽带,背后形成广阔的腹地,北方大港的腹地是黄河流域和华北、东北地区,东方大港的腹地是整个长江流域,而南方大港的腹地则是珠江流域和华南、西南地区。选择这三个点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可以更有效的发挥其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以这三大港为龙头,自然形成的北方、中部和南方三大经济区(带),既可以在各自的经济区内优势互补,各经济区之间又以发达的交通网络紧密相连,是发展国民经济、富国强民的经济模式。孙中山先生将中国划分为三大经济区域,使三大经济区构成全国经济系统,且每个经济区又自成体系,并以沿海三大港口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由此构筑一个开放、发展、充满竞争力的国民经济新体系。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其基本模式及其发挥的功能与机制,和孙中山先生80多年前的构想十分吻合。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已显示出区域经济的优越性,市场的需要选择了区域经济的互补互利的发展模式。区域内不同经济水平地区的协调发展,不但能解决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且可以因地制宜,互补优劣,形成区域内外的良性发展机制。(二) 以交通建设为重点 构筑三大经济区域内乃至全国和世界各国的立体交通网络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是孙中山区域经济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他认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交通运输建设是经济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证,也是重点,因此,他主张发展经济,交通先行,并对铁路、公路以及内河、远洋航运事业都作了全面而又详细的规划。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就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历史条件,铁路应优先发展。(三) 采取先沿海 后内地 以沿海带动内地的梯度发展战略孙中山先生设想有了便捷的交通网络,就可以在三大经济区域内兴建城镇,开发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各种实业;并提出“节制资本”、“平均地权”、“国际经济合作”,实行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引进人才等重要经济思想,由此构成全国经济系统。由于自然条件和资源的复杂性和不均衡性,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对此孙中山先生有深刻的认识:北方多山,南方多水,山西产煤,直隶产盐,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再加上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沿海已开始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内地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小农经济时代。所以中国的经济必然是非均衡经济,必然有先后。孙中山先生很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在设计国家经济发展规划时有意识地设计出一个梯度发展战略。例如,在沿海设港口,就设计三个等级的港口,加上15个渔业港,组成一个庞大的海港系统。孙中山先生设想以三大港口为带动中国经济的龙头,先发展以此为策源地的三大经济区,然后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资源等的优势互补,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4(四) 发展主体的工业体系 实现中国工业的现代化孙中山先生深知当时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国家,要实现国家富强,必须抛弃以农立国的传统观念,要以现代化的工业作为立国之本,大力发展第二产业,走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他设计了一个以生产、生活资料为主的产业计划,主要包括:铁矿、铜矿、油矿、特种矿之采取、矿业机器之制造、冶矿厂之设立,以及粮食工业、衣服工业、居室工业(即建筑业)、行动工业(机动车制造业)、印刷工业等,5这些门类的工业构成了中国工业化的主体。现在看来,特别是进入以信息化时代,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大比重,这种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工业化计划是不符合现今时代要求的,但在当时仍然是非常先进的,特别是对于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实现工业化,才是强国富民之路。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以来用区域的概念描绘中国现代经济蓝图的第一人。在同一时代,甚至其后较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任何人能够像孙中山先生那样,对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既有宏观、全局性的布局而又微观、详尽设计的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开拓性、创造性勾画了一幅幅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尽管以现在的眼光衡量,这个计划有许多不科学、不合实际而且落后的方面,但此计划提出的经济建设的思路、总体框架给后人带来许多的启迪和借鉴。二、孙中山先生的交通建设思想是其区域经济思想的主体(一) 经济发展 交通先行交通运输业是经济发展的先导,铁路又是交通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又为交通之母”。6孙中山先生提出发展国民经济,必须优先发展交通业的主张。他认为,交通建设是经济建设的关键。对交通建设的重要性作了明确的说明:“予之计划,首先注重于铁路、道路之建筑,运河、水道之修治,商港、市街之建设。盖此皆实业之利器,非先有此种交通、运输、屯集之利器,则虽全具发展实业之要素,而亦无发展也。”7孙中山先生认为交通之所以为“实业之母”是因为交通扼经济发展的命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交通业不仅为经济领域的流通提供必要的条件,而且直接影响经济竞争能力。孙中山先生从事实出发,证明三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交通运输。他以广西、云南等边远地区为例,因“运道不通”谷物不能投放市场,便有“农家烧毁陈谷”的事情发生。8他认为中国发展经济,五金、矿产等资源的开发非常重要,但如果没有便捷的交通网络,就无法进行。“中国地大物博,如满州、蒙古、西藏、新疆、青海等处,皆物产殷富之区,徒以交通未便,运转不灵,事业难以振兴,蕴华无由宣泄。不然,则新疆之土质,西藏之矿产,不亚于新旧金山,只以铁路未造,遂令货弃于地。”9不管是农产品还是工业产品,一切产品都需要经过交换和流通并进入消费领域才能保值并增值。孙中山先生还指出,交通方便与否,直接影响商品的运输成本,进而影响商品的竞争力。交通不便利,其交通运输的耗费增加,商品的成本也随之增高,其竞争力必然降低。在激烈的商战中,只有发展交通,求得“廉价之运输”,才能够振兴实业,求得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10孙中山先生认为交通业的发展不仅能增强商品的竞争能力,还能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孙中山先生根据欧美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交通业一定要国家兴办,“如果不用政府办,要用私人办,不是私人财力不足,就是垄断的阻力极大”,私人财力不足,办不成上规模、高档次的交通网,如果财力雄厚足以承担,又容易造成私人垄断,这必然“令全国的各种经济事业都要在无形之中受到很大损失”,最终导致国家经济命脉为一少部分寡头掌握,于国于民都极为不利。11孙中山先生还站在国防的高度阐述了交通的重要性。在列强环伺、国难当头的特定历史环境,交通的发展更有利于国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军事运作,对于运兵运饷,迅速集结兵力,补充军备都十分关键。(二) 优先发展铁路孙中山先生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科技水平,提出发展交通要优先发展铁路。他认为铁路的多少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强弱的标尺,他认为“中国幅员虽大,自南而北,自西往东,交通不便,载运不灵,虽大无济”,中国贫穷落后其“受病之源,则由于交通不便”。另一方面,以美国为例:“美国有70万里之铁道”,12“其铁路为世界至多,而其富强亦为世界第一”,13他以美国为参照,提出“中国地广人众,就美国人口为比例,当有350万里之铁道,今尚不及350分之一。”14所以要实现国家富强,首要任务是建造铁路。(三) 孙中山先生的交通蓝图在孙中山先生的经济构想中,大部分是关于港口、铁路等交通运输业的计划。整篇《实业计划》共6部分,第1—3部分计划是对3大港口的规划,第4部分计划是对全国铁路系统的设想,第5部分计划和第6部分计划才谈到工业化的内容,连篇累牍的内容都是在强调交通的重要性和对交通网络的规划,可见在孙中山部分心里凸现交通的重要地位。《实业计划》对全中国的交通发展作出了全局性的、较为详尽的规划:以3大世界级港口为纽结,6大铁路系统为主动脉的交通主干系统,辅之以公路、水运系统;既有近期目标,又有长远规划;既有铁路、公路网,又有海运和内河航运,建立一个纵横交错、网络交汇、转换方便的立体交通网。在铁路方面,他计划将全国划分为6大铁路系统:中央铁路系统、东南铁路系统、东北铁路系统、西北铁路系统、西南铁路系统、高原铁路系统,并设计具体线路。6大铁路系统总里程为68600英里(合约110400公里),这些纵横交错的铁路与水运、公路一起将三大经济区域内外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不仅如此,这些铁路体统大多与周边各国的铁路相连,形成一个面向亚欧各国的开放的国际交通网络。15孙中山先生宏伟铁路计划的意念来自当时铁路建设最先进的国家——美国,并经过实地勘察和调研精心设计而成,可见其“振兴实业”凸现“振兴中华”的拳拳爱国之心。在公路方面,虽然孙中山先生在当时最注重铁路建设,认为“铁路为交通之母”,但是公路和水运也必不可少,前者是“树干”,握全国经济的命脉,后者是“树枝”,是铁路运输的有效补充,是连接城乡的最便捷手段。与铁路相较,公路具有建设成本低、使用率高、灵活方便等特点,在地广国穷的中国,修建公路有更大的可行性。在《实业计划》中,孙中山先生提出造“碎石路100万英里”,16并提出集资筑路的办法。在水运方面,他设想将北部、中部、南部三大港口打造成世界级的大港,把北方大港和东方大港建成“与纽约等大”,将广州改良成世界级的南方大港;在沿海规划建设4个二等港、9个三等港,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必要交通集散地,辅助一级大港加强对区域内外的交往和贸易;拟建三大水系的内河商埠,加强内地水陆交通的衔接,以促进内地经济的开发和建设。孙中山先生还提出整治三大水系内河河道,修浚运河的详细规划。17孙中山先生的交通蓝图中没有提到航空运输业,这是因为在当时世界范围内的航空业受科技发展水平所限,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象现在这样在世界交通运输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三、孙中山先生为泛珠三角经济区域构画的交通蓝图在《实业计划》中,孙中山先生为华南、西南6省设计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交通蓝图,作为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主要内容。其要点如下:(一)在广州建设南方大港(1)广州:改良为一世界大港的缘由孙中山先生认为无论从地理位置、历史渊源还是现实条件来看,南方的经济及交通中心,首选广州。从地理位置来看,“以世界海港论,广州实居于最便利之地位。”广州位于珠江水系的交汇点,西江、北江、东江在此汇流,“又在海洋航运之起点,所以既为中国南方内河运输之中轴,又为海洋交通之枢纽也。”18广州内连珠江内河航运,外接南太平洋及东南亚各国,又是粤汉铁路终点,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在历史上,广州1000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广州不仅中国南部之商业中心,亦为通中国最大之都市。”即使是在鸦片战争后,英国殖民者努力经营香港,广州的海港地位“已为所夺”,但仍然是“太平洋岸最大都市也,亚洲之商业中心也”。建设中国南部经济区,发展交通运输业,必然要以广州为中心。所以,他指出,“吾人之为南方大港,当然为广州。”19从当时的现实情况看,英国占领香港后,将香港营造成中国南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深水海港,他们不希望广州成为中国南部最大的海港,影响英国的既得利益,“夫广州诚成为一世界港,则香港之为泊船载货站头之一切用处,自然均将归于无有矣。”除香港外,港英当局当然不希望见到另一个繁荣的南太平洋经济和交通中心,所以港英当局“用其全力以阻止一切使广州成为海港之运动”。20正因为如此,在广州建设南方大港,更加具有经济和战略意义。孙中山先生还计划在钦州设二等港,在汕头、电白、海口建三等港,在汕尾、西江口、海安等地设渔业港,作为广州港和西南铁路系统的补充。21(2)整治广州通海水路为把广州建设成为一个世界级大港,首要任务是摸清广州通海水路的状况。对此孙中山先生专门进行了调查,摸清了出海口的水深、水势、地势等情况,并提出了具体整治意见:如采取疏浚水道、在出海口建水底范堤、在水道两岸筑堤坝引导水流等措施整治河道,以期把广州建成优良港湾。(3)扩建广州城区孙中山先生认为要想成为一个世界级大港,首先必须是一个世界级的大都会,是国际性的经济中心,广州的市区范围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必须扩建广州市区,设想“新建之广州市,应跨有黄埔与佛山”;计划以沙面水路为界,以东地段发展成为商业区,以西则建成工业区;在商业区筑堤岸,建码头和仓库。孙中山先生关于广州城市设想大体与现今广州市的城区范围相当,如今的广州市区东至黄埔,西接佛山,繁华的商业中心均在沙面以东范围。扩建广州,人口增多,住宅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必须对广州城郊之地“划定街道加以改良”,建新式又便宜的住宅“专供住居之用”。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来看,孙中山城市建设的思路都是先进的。22(二) 与香港共同繁荣孙中山先生深知如将广州建成世界级海港,暂时会影响香港的既得利益,港英当局必当阻挠。但他认为以长远和全局性的角度来考察,广州的繁荣并不会影响香港的利益和发展繁荣,相反可以实现两个国际大港的共同繁荣,因为富裕繁荣的中国必然会比贫穷的中国带给香港更多的经济利益:“但以此既开发之广州与既繁荣之中国论,必有他途为香港之利,而比之现在仅为退化贫穷之中国之独占海港,利必百倍可知。”他以当时英属加拿大的域多利港(今译维多利亚港)为例,此港为加拿大西部与美国西北地区唯一的海港,但由于以前加拿大西部和美国西北部腹地贫穷,未经开发,域多利港也得不到大的发展和利益。后来,由于该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快速发展,虽有温哥华与美国的些路(今译西雅图)、打金麻(今译塔科马)等海港与其竞争,但它们却能实现共同繁荣,而且域多利港比以前更加繁荣。所以,港英当局阻挠广州成为世界级的海港是极其短视的。广州作为中国南方大港地位的确立,加上西南铁路系统的建成,必然会带动粤、桂、川、黔、滇、贵等省的共同发展和繁荣,而“广州与中国南方之发展,在于商业上所以益英国全体者,不止百倍于香港今日所益之者。”因此,“香港当局正当以其全力,鼓励此改良广州以为海港一事,不应复如向日以其全力阻止之矣。”23在这里,孙中山先生指出不论是广州还是香港,只有依托中国经济的发展,才能更加繁荣富裕。当时的香港,还在英国人手里,港英当局当然不希望背后出现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而现在,香港业已回归,与珠三角地区以及内地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依托内地各省作为经济腹地,广州、香港及珠三角地区才能更加富裕繁荣。而今力推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已初具规模,泛珠三角框架的粤、桂、川、黔、滇、贵、赣、闽、湘等省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达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共识,提出“粤主制造,港主服务”的新思路,平息了粤港内部的龙头之争,粤港各司其职,共同成为泛珠三角经济区的龙头,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这一思路,与孙中山先生80多年前的“广州与香港依托腹地共同繁荣”的思想不谋而合。孙中山先生当时提出的以广州为中心的西南铁路系统,实际上就是以珠江水系为纽带的中国南方经济区,包括粤、桂、川、黔、滇、贵等6省,涉及的地域也与现今“泛珠三角经济区”的范围非常契合。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形成是南方各省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共同诉求,这证明了孙中山先生勾画的以广州为龙头,以西南铁路系统为主动脉的南方经济区是合理的、有先见之明的。有人认为孙中山先生的经济思想带有很大的空想成分,这种看法也许在评价其经济思想的某些方面是正确的,但在对南方经济区的设想这一问题上,他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三) 西南铁路系统孙中山先生构建西南铁路系统的设想,也是其发展南方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先生设想以广州为龙头的西南铁路系统如能建成,将会带动南方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广州也将成为中国南方及南太平洋的经济中心、交通枢纽:“如使西南铁路系统完成,则以其运输便利论,广州之重要将与中国北方、东方两大港相侔矣。”24在孙中山先生的《实业计划》中,西南铁路系统的范围包括四川、云南、广西、贵州以及广东、湖南的西部。他认为建设西南铁路系统必须遵循几个原则:(1)“应由广州起,向各重要城市、矿产引铁路线”;(2)应以广州为轴心,铁路网成扇形向西南、西北方向延伸;(3)西南铁路系统内部须相互交汇。按此原则,孙中山先生为西南铁路系统设计了7条铁路线:(1)“广州重庆线,经由湖南”;(2)“广州重庆线,经由湖南、贵州”;(3)“广州成都线,经由桂林、泸州”;(4)“广州成都线,经由梧州、叙府”;(5)“广州云南大理腾越线,至缅甸边界为止”;(6)“广州思茅线”;(7)“广州钦州线,至安南界东兴为止”;7线总长有7300英里,约合11747公里。25孙中山先生建设西南铁路系统的计划遵循他一贯主张的路权、地权、主权不丧失原则和铁路国有的原则。考虑到当时国弱民穷的状况,孙中山先生提出3种筑路的方式:借资筑路,华洋合股筑路,批办筑路。借资筑路是指以私人而不是国家的名义引进外资修路;华洋合股筑路是指以发行债券的方式集国内外资本以筑路;批办筑路是指政府以40年为限,允许外国人承办筑路,到期后收回利权。26由于孙中山先生的铁路建设计划与当时的现实条件相差太远,所以很多人认为他的计划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如果不考虑当时的政治环境,只从其铁路计划的内容而论,是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的。孙中山先生当时设想纵贯6省的西南铁路系统总设计里程11747公里,截至2003年底,泛珠三角经济区9省2区铁路营运里程达19000多公里,已经超过了他设想的里程。国家计划至2020年,泛珠三角经济区铁路营运里程将达到29000公里,而且区域内路网布局更加合理。中国正在制定影响深远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目前提出的规划方案为泛珠三角地区安排了纵横交织、放射与环路相结合的22条路线,远景规模大约为30000公里。这个布局具有密切联系泛珠三角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国家目前对泛珠三角经济区规划形成了以广州、香港为中心,呈扇形向内陆和沿海地区辐射的交通路线格局,这种交通格局完全是按照孙中山先生当年的设想。这说明,孙中山先生当年的设想并不完全是空想,而是依据中国经济长远的发展需要制订的远景规划,只是由于处在列强环伺、国弱民穷、百废待兴的年代,无法实现他的宏伟蓝图。这不仅是个人的无奈,也是国家的悲哀。(四) 改良以广州为中心的内河航运系统孙中山先生明确指出,内河航运建设具有廉价的优势,特别是在那些铁路、公路暂时没有延伸到的边远地区,如能发展水运,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的。在发展内河航运的同时,兴建水利工程、疏浚水道亦可防止水灾,可以一举两得。27孙中山先生设想以广州为中心,整治水道,改良西江、北江和东江航道。整治水道的动机是良好的,但孙中山先生在具体规划中不免有些脱离实际,作出一些不符合自然状况和科学规律的计划。比如对于东江,孙中山先生设想除新塘之外,其他水道一律封闭,以借所有河道之水汇于一处,形成强力之水流浚深河道。这种想法违反了自然规律,是不科学的。当然,他认为应该根据不同河道的不同情况制定适宜的整治措施,思路是有可取之处的。28(五) 被忽略的公路建设孙中山先生设计的西南交通网中,唯一没有提到公路建设。在公路建设突飞猛进的今天,确实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只要结合当时的历史和科技发展水平状况来分析,是不难发现缘由的。(1)孙中山先生所理解的公路就是马路,碎石路,他提出在中国造100万英里的公路,只是作为铁路的补充,主要作用也是为铁路和水运的衔接,不是主要的交通方式。(2)当时的公路与铁路相较,没有突出的优势。公路的路面情况差,质量不高,速度不快,而且运量小;与水运相较,造价高,运量少。(3)在当时,汽车制造工业也不是很发达,水平不高。这也是限制公路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孙中山先生没有把公路作为交通建设的主要手段,对其重视也不够。四、孙中山先生的区域经济思想对今天泛珠三角区域交通、旅游发展的影响孙中山先生的交通建设思想对泛珠三角区域交通、旅游的合作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他提出的发展经济,交通先行,“交通为实业之母”的观点同样适用于今天泛珠三角区域交通、旅游合作与发展。因为现代交通、旅游属于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旅游,交通先行,现代交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旅游的合作与可持续发展发展。(一) 泛珠三角区域交通现状与孙中山先生的时代相比,泛珠三角区域的交通发展可谓翻天覆地。伴随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铁路、公路、内河和远洋航运及航空业为主体的海陆空立体交叉网络逐步形成与完善。特别是在珠三角地区,各城市之间都有高速公路相连,与香港、澳门也有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等四种交通方式,十分便捷。在广东省内贯通各地级市的高速公路基本实现;广州、香港等地现代枢纽港口的日益发达,还有珠海、中山、汕头、湛江、澳门等地港口网络群的逐步完善,现代化的南方大港口贯通世界;最值得自豪与骄傲的是香港赤鱲角国际机场与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的落成与运行,配以深圳、澳门、佛山、珠海、汕头、湛江、梅州等航空网络群,南方枢纽航空港在逐步形成与完善,大珠三角逐步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旺的经济区域之一,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尤其是交通、旅游的区域合作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启动,CEPY的全面运作,各省区之间及港澳联系更加紧密,但是泛珠三角区域9省2区的交通连接并不便捷,目前的交通条件已不适应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发展需要,也制约了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因此,交通是制约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的主要瓶颈。主要表现在:(1)泛珠三角框架下各省区的路网不够完善,交通通道还存在相当大的缺陷。区域内交通条件的不平衡限制了旅游经济能力的增长,极大阻碍了泛珠三角经济区内旅游的合作与发展目前在泛珠三角区域内,除了粤港澳地区有比较完善的交通网之外,广东省与其他8省,各省区之间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交通通道。以广东为例,由于京珠高速公路的开通才与湖南省有了高速公路相连,与周边其他省区比如广西、江西、福建等都省没有高速公路互通,往往高速公路在广东省境内就戛然而止。交通条件的限制更加剧了区域内旅游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各省区之间可进入性较差,大量具有极高价值的旅游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无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另一方面,粤港澳沿海地区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实力,旅游需求强度较高,旅游经济增长能力强,由于交通条件的制约,抑制了出省旅游需求的增长,导致泛珠三角区域内各个地区之间不能形成资源互补、市场互补、发展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无法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和有效利用,提高旅游经济的整体效益。(2)“泛珠三角”交通系统中观念落后,各省不同程度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各地大量收取路桥费,不仅增加游客的交通费用,大量的关口还直接降低了车行速度,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泛珠三角区域内桂、云、贵、川、湘、赣、闽和海南等省分别拥有得天独厚的具地方色彩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粤港澳地区拥有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互补性强。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和旅游消费能力的提高,自驾车旅游也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但是大量的路桥费,不仅增加了游客的旅游消费成本,而且收费站拦路设卡,降低了车行速度,阻碍交通的顺畅,增加了出行时间。(3)由于交通条件的因素,泛珠三角区域内交通设施方便的地区旅游业发展快,交通设施差的地区旅游业相对滞后,主要城市接待能力严重不足,中小城市被忽略,区域内旅游业发展极不平衡泛珠三角区域旅游生产力布局集中于南部沿海粤港澳地区,沿海地区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实力,原有基础较好,这些城市受历史社会发展的影响,大都具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尤其交通运输条件较好,对旅游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旅游业较为发达。而一些拥有丰富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中小城市,却受到交通和旅游综合服务能力的限制,导致旅游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旅游业得不到长足进步。除了少数地区以外,旅游业还相当不发达。 (二)孙中山先生交通建设思想对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的启示(1)发展旅游 交通先行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交通为实业之母”的交通建设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交通为旅游业发展之母。促进泛珠三角区域内各省区经济的共同发展,区域交通网的建设是首要任务。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区域内铁路、公路和水运的互连互通、航空网的完善更是当务之急。在旅游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的时候,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泛珠三角经济区铁路、水运交通系统的构想,正给泛珠三角区域交通、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比如孙中山先生在设计西南铁路系统时提出,铁路网的建设要靠近农产、矿产、木材等产区。以此为鉴,在对泛珠三角区域进行交通规划时,应将路网适当接入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点和景区,以此带动旅游的发展,提升区域内旅游业的竞争力,构筑全国乃至世界最旺的旅游旺区。(2)共树旅游品牌 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形象孙中山先生交通建设思想的另外一个启示是:旅游业也可以籍区域交通而一体化。针对9省2区不同的旅游资源特点,通过合作,协调发展,设计共同的旅游宣传形象,实现旅游形象一体化。泛珠三角区域内各省区分别拥有得天独厚的具地方色彩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云南、贵州、广西有不尽相同的神奇秀丽的喀斯特自然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具特色的滇云文化、黔贵文化和八桂文化,美丽的桂林山水;四川地大物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北部有兼具独特自然风光和藏族文化底蕴的九寨沟、黄龙风景区,南部有风景秀丽的峨眉山以及数不胜数的历史文化古迹;广东西部山清水秀,南部海阔天高,河网交错,哺育着在中华大地独树一帜的岭南文化;香港作为代表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性城市,吸引着国内外无数的旅游者;澳门是融合中国的传统和葡萄牙的风情,兼具中西文化氛围的文化交融的博物馆,也是著名的世界博彩之城;此外,福建有风景秀丽的武夷山和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风情;海南旖旎的热带风光也吸引着大批的游人;湖南和江西作为中国革命的策源地,留下了众多的革命史迹。珠江溯流自东至西文化及旅游资源博大多姿,交相辉映,互补性强,易于合作开发,是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佳切入点。为此,逾越各种障碍,着眼加快联合打造自然景观奇特,文化底蕴深厚的泛珠江流域文化旅游圈,可以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天然大公园、文化大博苑、民俗大观园。围绕这一科学的区域旅游形象定位,集中精力,精心包装,联手推广,通过大规模、立体化的联合促销,逐步树立9省2区整体区域旅游形象,使最具特色的泛珠三角旅游区的美名响彻海内外客源市场。(3)优势互补 整合区域旅游及其文化资源孙中山先生交通建设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通过发达的铁路系统实现农产品、矿产资源、和工业品之间的优势互补。这一思想也给泛珠三角区域内旅游业发展的另一启示是:通过交通运输,实现旅游及其文化资源互补。泛珠三角区域内各省区,拥有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在整合各地的旅游资源、树立共同品牌方面,必须注重加强以下合作:一是重新普查及整合9省2区旅游资源,共同制定区域整体旅游发展规划,在引进国内外品牌旅游项目期间相互协调,避免旅游项目的重复建设;二是研究并试行9省2区旅游景点相互间的无障碍旅游;三是组织松散型的旅游专家组织,定期交流并在具体业务上相互合作;四是营造便捷顺畅的旅游交通环境;五是进一步改善广州、深圳、珠海口岸的通关服务工作;六是利用新白云国际机场的枢纽,加强同航空业界的联合。(4)联合整治 优化区域旅游环境  孙中山先生交通建设思想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交通建设的系统图,而且提供了一种系统思维的方式:实现区域联合,才能共同繁荣。这对泛珠三角区域内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众所周知,区域内一些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违法经营行为,一直是旅游市场整治中的难点,存在着诸如购物欺诈、安全隐患、低价竞争等问题。泛珠三角9省2区实现旅游区域合作以后,各省区旅游局可以联手整治,及时采取有力对策:一是互通有无,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相互通报本省区的主要景点、购物商店及旅游线路情况,并统一对外公布,发挥群众监督作用;二是部门合作,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以加强本省区的管理为基础,以重点区域、重点整治为突破口,以联合行动为主要手段加强整治力度;三是加强学习交流,完善市场整治措施。定期采取座谈会、互派检查人员等形式,取长补短,吸取经验,不断完善市场整治措施,净化旅游市场,打击非法经营,维护旅游者权益,维护9省2区范围内旅游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    总之,孙中山先生的区域经济思想是宝贵的文化遗产,给今天泛珠三角区域旅游的合作与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对于整体旅游环境的形成与完善,整体旅游及其文化资源的整合,整体旅游竞争力的提升,“大旅游产品”观的形成与有效利用,实现泛珠三角区域“资源共享”与“市场共享”,发展假日旅游经济与节庆旅游经济,完善旅游服务水平,完善旅游管理与经营体制,加强政府监控,有效运用人力资源,凸显文化内涵,构筑泛珠三角世界级旅游圈,有着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注释】1、2、5、15、16、17、21、22、25、27、28.《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4、268、377—394、336—376、251、252—376、325—333、308、319—320、310、315—317页。3、19.《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01页。4.参见郭灿《孙中山经济发展战略的再认识》,《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版。6、8.《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83、420页。7.《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4月版,第134页。9、12、14.《孙中山集外集》,王耿雄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版,第57—58页。10.参见黄明同、卢昌健著《孙中山经济思想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版。11.《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4月版,第367页。13.《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67、481页。18、24.《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03页。20、23.《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02页。26.《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1、404、434、435、500页。【参考文献】1.《孙中山全集》各卷,中华书局出版发行。2.郭灿,《孙中山经济发展战略的再认识》,《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版。3.王耿雄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版。4.黄明同、卢昌健著,《孙中山经济思想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版。5.房栋、姚润芳,《试论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及其意义》,《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2/1994。6.刘庆余,《区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3/2002。7.刘俊杰,《珠江三角洲若干问题与对策》,《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2000。

  • [转帖]身边的经济学

    在现代社会要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经济学有所了解。经济学不是经济学家和政府高官的专利,它是一门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问。经济学是大家的。让经济学“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也是本书的宗旨所在。作者以一个经济学人的智慧和眼光,对日常生活当中的诸多现象进行了解读,纵横捭阖,妙趣横生。中国人劳碌而欧洲人悠闲的根源在哪?性爱提供的幸福感价值多少?是什么提升了姚明的身价?1000美元在中美日能生活多久?谁在消费奢侈品?为什么会有高考移民现象?连战家族是如何致富的?过劳死是生命的加速折旧造成的吗?CEO该不该拿百万年薪?为什么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遍布大街小巷?这些经济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曾反复出现,遗憾的是我们也仅限于听说过,看到过,遇见过。现在,只要你跟随作者轻松幽默的笔调,你不但能够了解这些问题背后的真相,顿有豁然开朗之感,而且汇率、成本、制度、博弈这些以往看起来晦涩的经济学名词,也不再那么拗口和敬而远之了!做一个经济社会的明白人。你会在内心说上一句:“哦!原来经济学就是这么简单。”

  • 四大区域经济规划有望出台

    西藏: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新形势下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工作。市场预期西藏区域振兴规划将不日出台,受此影响,资本市场上西藏板块近期走势强劲。  西藏自治区发改委副巡视员马菁林1月11日称,2009年以来,西藏全区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发展态势明显恢复,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达到437亿元,经济增速达到12.1%,同比加快2个百分点。此外,产业结构明显改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30%,旅游业快速增长,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550万人次,同比增长1.47倍。  新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市场关于新疆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将出台的预期同样强烈,资本市场上的新疆板块同样走势强劲。近两周内,新疆板块上市公司的平均股价涨幅达到7.19%。  申万研究所桂浩明认为,尽管现在还没有看到有关方面正式推出有关新疆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也没有看到有当地完整的总体发展规划获得批准,但大家都有这样的预期:鉴于新疆突出的战略地位以及巨大的经济发展前景,有关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政策与措施一定会推出。  他认为,新疆自然资源丰富,即“两黑一白”。两黑是指石油与煤炭,一白是指棉花,这都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质。新疆区域经济的振兴,一定会在当地围绕资源优势做文章。  桂浩明认为,从事建筑以及综合类业务的企业也将充分受益。总体来说,新疆资源类企业是非常好的投资标的,如果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得以明确,并且能够受到中央政策的支持,很可能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重庆:研究设立“两江新区”  重庆市政府网称,国家发改委已完成《重庆“两江新区”总体规划方案》的修改工作,目前正准备上报。  2009年2月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号文件),提出了认真研究设立“两江新区”问题。这是中国首个内陆保税港区。  两江新区的大致地理位置位于重庆北部新区和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其中北部新区将建设成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制造及现代服务业聚集区;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功能和有关税收政策则比照洋山保税港区的相关规定执行。  分析人士指出,在政策设计上,重庆希望“两江新区”能获得政策的大力支持,比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享受国家给予的有关优惠政策,并在土地、金融、财税、投资、对外贸易、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等领域赋予先行先试权,允许和支持试验一些重大的、更具突破性的改革措施。  成渝:区域合作将深化  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魏宏在2009年12月16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周年四川省建设成就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2010年肯定出来,并已经由(地方)政府层面的合作上升为国家制度层面的设计。  2009年12月初,国家发改委证实,正在组织编制《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将从国家层面明确成渝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总体布局和发展目标,并提出促进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区域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副司长陈宣庆2009年12月底在成都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不仅是两省市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深化改革和谋划长远发展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建设好成渝经济区,必须高起点、高质量编制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发展的总体要求,科学合理布局空间结构,以统筹城乡为突破口,找准工作的着力点,促进一体化发展。

  • 2009年出版的区域经济学相关书籍

    空间经济学:理论与实证新进展(经济学研究前沿系列)作者:赵伟(日本)藤田昌久郑小平·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页码:217页·出版日期:2009年03月·IsupermanN:7308065375目录上篇区域-空间经济学现实论题1多层次核心-外围模式:长三角经济的一个综合框架1.1问题的提出1.2长三角经济:内外分层交汇的区域经济1.3长三角经济:多级政府干预的区域经济1.4长三角经济:多种微观主体博弈的区域经济1.5长三角经济:内外多重互动的区域经济1.6长三角经济:一个简单的区域经济综合框架1.7结论性推论2资本化于品牌农业:从源头上转变发展战略2.1农业作为领跑者:两个实践后面的寓意2.2经济理论与品牌农业2.3日本品牌农业的演进:一村一品运动和MichinoEki2.4为了品牌农业在发展中国家的成功推广附录:品牌农业区位的势函数路径3战后日本京阪神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问题3.1京阪神地区的概况3.2京阪神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3.3京阪神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3.4关于京阪神地区经济地位下降原因的思考3.5结束语4产业特征、空间竞争与制造业地理集中:基于中国的经验分析4.1文献回顾4.2地理集中与产业特征分析4.3我国制造业地理集中的统计描述4.4地理集中与产业特征关系的计量检验4.5结论及政策建议5制造业区域同构抑或异构:中国两大三角洲的实证5.1问题的提出5.2趋同抑或趋异:区域专业化视点5.3趋同抑或趋异:行业集中度视点5.4趋同、趋异及其转化:主要因素分析5.5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提示下篇区域经济增长与空间经济学方法论6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研究述评6.1引言6.2经济增长收敛基本分析模型6.3经济增长收敛及其分类6.4经济增长收敛的微观机制6.5经济增长收敛中政府的影响6.6经济增长收敛的速度6.7经济增长收敛的检验方法6.8经济增长收敛的实证检验6.9结论性评价7产业区域集聚研究:模型、方法与命题7.1引言7.2产业区域集聚:老传统与新理论7.3产业区域集聚:NEG基础理论7.4产业区域集聚:空间集聚度的测度7.5产业区域集聚:实证检验命题7.6结论性提示8劳动力流动与经济集聚:新经济地理学视野的拓展8.1引言8.2劳动力流动性与集聚:NEG之经典理论8.3经典理论分析及其政策含义8.4福利分析及其政策含义8.5结论性提示

  • 论大学的战略规划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经验与启示

     摘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间的互动关系已逐渐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威斯康星思想”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主张大学应该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探索“威斯康星思想”并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对发展和完善我国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制定区域性大学的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区域性大学,“威斯康星观念”,社会服务,战略规划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不仅是因为高等教育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科研成果以及创新动力等促进因素,也因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发达区域政府提供经费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支撑,从而改善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两者之间具有很强的促进关系。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威斯康星思想”主张大学应该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在“威斯康星思想”和发展战略的主导下,经过不懈的发展,威斯康星大学终于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探索“威斯康星思想”并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对发展和完善我国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制定大学特别是区域性大学、地方大学的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一、“威斯康星观念”的源起与经验  1.“威斯康星观念”的源起。“威斯康星观念”(WisconsinIdea)源于威斯康星大学的教育实践及办学理念。该大学初建于1848年,校址位于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规模较小,在国内并无太大的影响。1862年《莫里尔法案》颁布实施后,州政府决定把依《莫里尔法案》所获资金分配给威斯康星大学,自此该大学便步入一个崭新且极富戏剧性的变革发展时期。威斯康星大学在发展中逐步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的发展必须与整个社会的进步紧密联系起来,大学只有在服务于整个社会各种需要的基础上,自身才有可能走向兴盛,此即为“威斯康星观念”的雏形。1904年,范海斯((CharlesR.VanHise)出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是如此强调大学的社会服务,以致于他甚至宣称“服务应该成为大学的唯一理想”。他认为大学,尤其是州立大学除了知识传播和科学研究外,还应担负起本州经济服务的使命,知识传播和科学研究也应考虑到本州区域经济的需要。在出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的15年间,他把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发扬光大,并使威斯康星大学办学模式的影响扩展到全国甚至国外[1]。  2.“威斯康星观念”的内涵。范海斯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期间,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措施。范海斯和他的同事们立足威斯康星州的社会生产实际,在重视大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同时,着重发挥威斯康星大学为本州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职能作用,积极地为促进全州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提供知识服务和技术资助。  概括“威斯康星观念”的内涵,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大学须参与所在州的具体社会事务,将全州作为自己的教学场所;第二,大学应与州政府密切合作,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大学欲成功地参与州的各项事务并提供必要的智力及知识扶助,必须与州政府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威斯康星大学与州政府的具体合作途径大致有二,一是州政府接纳大学各学科的专家在州政府各部门任职,充当顾问及担负相应的领导工作。二是大学大力发展知识、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事业,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把知识的光亮和技术的福音带给全州人民,进而实现“服务成为大学的唯一理想”这一鸿旨;第三,“学术自由”。在办学实践及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威斯康星大学还致力于校内“学术自由”氛围的营造。  “威斯康星思想”在实施中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是:传播知识和专家服务。传播知识方面,威斯康星大学成立了知识推广部,设立了四个服务项目:函授、学术讲座、辩论与公开研讨、提供一般信息福利。专家服务有两个层次:范海斯指出,使威斯康星大学与本州经济最有效的结合方式就是选派大量高水平的教师走出高校,为州政府、企业、工厂和农村实地参与经济决策和建设。只要对州经济发展有利或经济建设需要,威斯康星大学会派出最有声誉的教授进行参与和指导。  以一种客观的连续的眼光考察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有理由认为,“威斯康星观念”以其自身体现的以服务为鲜明特征的高等教育观念,不但在20世纪初的美国高等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反响,而且还在事实上影响了此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从理论上而言,“威斯康星观念”的诞生使得美国继承了欧洲大陆的大学模式,彻底摆脱了象牙塔的束缚,得以直面美国的现实社会生活,使得服务成为继教学、科研之外美国大学所担当的第三大任务[2]。  二、我国大学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等教育对当地经济活动的一些促进措施。目前,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学者根据研究角度和内容不同,运用不同标准为我国经济区域进行划分。为了更好地反映我国区域经济梯度最大值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和差异,按照“十一五”的要求,根据叶茂林等学者[3]的划分方法,将我国区域经济划分采用了八大经济区。  我国八大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所差异,其中以泛长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泛渤海湾区域经济水平最为领先,而陕甘宁青和西部生态经济区域经济水平较为落后。泛东北经济区一直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生产基地,曾一度面临环境破坏严重、产业结构失衡的局面,现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原经济区域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力度明显不足,地缘劣势明显。西南地区自然资源匮乏,经济基础差,但由于与南亚相连,对外贸易有着悠久的传统,所以对南亚经济开放占有优势。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01837  由表1可以看出,除了西南经济区域和西部生态经济区域外,其他六个经济区域中的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措施,这些促进措施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和人才输送方面。  2.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区域性高校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大部分区域性高校对开展社会服务有了一定的认同,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把社会服务工作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地调整或增设学科专业,主动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结合本地区工农业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有力推动了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为了提高社会服务的稳定性,提高社会服务的效益,很多区域性高校都创办了各自不同规模、不同科技水平的校办企业、高科技产业。还有的高校与企业联合创建了实验中心、技术研发中心、高科技产业,加强社会服务基地建设。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区域性高校特别是西部地区的高校在发挥社会职能过程中,逐步暴露出以下问题:办学定位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办学类型趋同、办学层次攀升现象严重,地方特色挖掘不够;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突出表现在[4]:  首先,在区域性高校社会服务机制方面,一些地方高校与当地政府、企业间信息交流不畅,没有建立横向联系机制,沟通缺乏。许多区域性高校在社会服务方面的政策不完善,存在着缺少激励政策,分配政策不配套,政策导向模糊等问题;有些区域性高校社会服务的管理组织不完善,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没有专人负责;也有些高校有规划无落实,有口号没行动,措施不利,社会服务停留在一般号召上。  其次,不少区域性高校专业设置陈旧,专业类型少,结构不合理,培养规格单一,不能随着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变化而调整,专业设置低水平重复比较普遍,资源浪费严重,且不能按照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当地支柱产业、重点企业、优先发展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第三,科研总体实力差,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区域性高校大多是以教学为主,科研活动在学校的工作中所占比例较低。在社会科学领域,地方高校运用社会科学理论解决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低,使地方高校不能够很好地为市政府以及各产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在自然科学领域,技术研发能力低,解决本地区工农业生产的技术问题的能力低,使区域性高校不能为所在地区工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服务。同时,高校科研成果登记的多,能够实现转化的少,转化后能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更少。  三、对我国区域性大学制定发展规划的若干思考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其建设与发展和地方或区域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高校而言,它依托于地方,随地方发展而发展;就地方而言,它可以从高校获得强大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探索威斯康星思想并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可以看出,高校在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时不仅要立足于所在地方,而且要主动融入地方,主动服务地方,不断提高为地方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求发展[5]。  1.因区域而异,制定不同的区域性高校发展战略。引导区域发展中将经济战略与高等教育战略结合,找到拉动经济的潜在增长点,制定不同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位于东部的经济区域有着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高等教育基础,应注重科技创新,着力发展产学研结合,丰富区域经济和高等教育互动的各种形式。而位于中西部的经济区地处内地,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市场化进程相对落后。所以,中西部经济区应加强与高等教育间的互动,以高等教育为桥梁和纽带,吸收外界先进技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  2.做好服务定位,积极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目前,我国共有普通高校1000余所,分布在各大中城市,除少数高校担负着国家高精尖技术的研究外,大部分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这就要求高校应有准确的办学定位,在招生规模、招生层次、办学模式等方面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主动与地方衔接,为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换代、开发高科技产品、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创造型人才贡献力量[6]。  地方高校的最基本特点是“地域性”,因此必须坚持“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这既是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根本,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地方高校的服务定位,主要可以从两个层面考虑:一要考虑自身在所在地方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明确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方向;要深入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的产业结构及其调整变化状况和对应用型人才数量、质量和类型的要求;要了解本地区同类高校的发展状况。二要考虑自身在所在地方大系统中的定位,如所在省或所在的特定区域的服务定位。要在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中寻找到自己的落脚点,并通过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来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构建区域性高校社会服务机制。社会服务机制的构建是区域性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核心问题,主要涉及到政策、措施、操作方式等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关系。各级政府应对高校的社会服务工作予以适当的支持,完善教育立法,制定相关政策,扩大地方高校办学自主权,建立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方高校办学机制和社会服务机制,确保服务职能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尤其地方政府要积极依靠本地高校的人才、智力支持,推动地方政府及企业、科研单位与地方高校结合,推动地方高校与产业“联姻”,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就区域性高校自身而言,要建立社会服务的动力机制,解决地方高校及其教学科研人员对于社会服务的认识程度和水平;建立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给教学科研人员开展社会服务提供时间、信息、经费、实验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和政策倾斜;建立社会服务的评价机制,注意发挥科技潜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建立社会服务的管理机制,加强统筹,制定规划,办好校办企业;采取经济激励和技术入股等方式,建立社会服务的分配机制;建立社会服务的自我发展机制,形成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工作的良性滚动发展局面。  4.把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互惠双赢。高校的学科结构和学科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它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会影响到所在区域高校的学科结构和学科建设水平。因此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都应尽可能的立足地方,利用所处的地缘优势,把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结合起来,瞄准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与其密切相关的应用学科,设置相关专业,培养对口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6]。  5.调整高校科研工作的价值取向和目标模式,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以往高校科研成果的价值取向和目标模式与地方企业有所不同,往往更加注重学术水平的高低,而缺乏成本意识,忽视性价比的高低,这就造成高校自认为学术水平很高的科研成果不被企业看好,难以在企业转化,从而不能很好的为地方经济服务。因此除了一些必需的基础研究之外,其他应用研究必须面向地方经济发展,以企业的难题作为自己科研的课题,以企业的需求作为自己研究的动力,以企业的认可作为成果水平衡量的标准之一。在注重学术水平的同时,必须注重成果转化后形成产品的性价比。为此,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外,学校在科研工作的有关政策方面必须有相应的调整。例如:支持或推动地方高校与产业联合共建科技园区,为地方高校搭建社会服务平台,或由地方政府牵头召开科技成果推介会,促进地方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等。  参考文献:  [1]王保星.威斯康星观念的诞生及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1).  [2][美]詹姆斯·杜德达斯.美国公立大学的未来[M].刘济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叶茂林,肖念.中国高等教育热点问题述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张皓.威斯康星思想对我国发挥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启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5]李立.大力推进高校改革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G].陕西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交流论文汇编,2007.  [6]刘少雪,张应强.高等教育改革:理念与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作者:吴渝刘子实来源:《理论导刊》2009年第7期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