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

人大经济论坛

> MBA论文
  • 提高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效果_MBA论文范文

    提高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效果_MBA论文范文 一、工商管理案倒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对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工商管理培训教学过程中,部分培训单位和培训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对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案例教学的定位上认识模糊,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倾向尚未完全改变,这影响了案例教学效果的发挥,也直接影响了工商管理培铷I的效果。 2.符合我国特色的工商管理案例较为缺乏。具有我国特色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工商管理案例目前还较为缺乏, 以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为背景的工商管理案例库正在建设和不断完善之中, 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工商管理培训中案例教学的效果。 3.部分教师和培训学员对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模式不太适应。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培训教育偏重于理论传授,培训教师也大都直接来自于高校,来自于企事业单位的双师 型教师较d-,他们在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过程中感性认识不多,难以适应案例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我们广大的培训学员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成长起来的, 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的理论传授,对要求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的案例教学模式不太适应。 4.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处理不当 在工商管理培训教学过程中目前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依赖传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相应的地位;另一种是过分夸大案例教学的作用, 案例教学在整个培训教学过程中所占比重过大。 5.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本身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许多工商管理案例并无明确的是非标准,也投有标准的答案,案例讨论时由于多种原因学员参与发言的机会并不均等, 案例教学中学员的成绩也难以客观地量化评定,这些也给工商管理培训中案例教学方法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提高工商管理案倒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 1.正确处理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和其他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案例教学在工商管理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工商瞥理墙铷I教学中,案例教学占多少比重应该根据培训对象情况、培训课程性质和培训要求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在工商营理课程培训中案例教学占整个教学时数的比重约在30%左右为宜。只有既认识到案饲教学在工商管理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又能正确处理好案饲教学方法和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才能有效发挥案例教学的效果,从而提高工商管理培训的质量。 2.提高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手段的能力。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主动营造一种以学员为主体的环境氛围,引导学员独立分析和思考问题并作出决策判断,逐步克服学习上的依赖心理。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培训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要成为受培训学员欢迎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3.改革学员考核制度。应该侧重对学员进行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考核,尤其是考核他们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瞥理决策的能力.可以采用以平时成绩为主, 实行等级制考核或者通过采用评语方式给出考核结论的考核形式,而不能仅仅用书面考试分数来衡量其培训效果。 4.增强学员适应案例教学的能力。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员了解案例教学的特点及其过程,增强他们适应案例教学的能力。课前要帮助学员认真阅读有关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 课堂上要引导学员积极主动发言,参与讨论和辩论;最后要进行必要的总结和点评,不断提高培训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营理决策的能力,从而提高工商管理培训的效果。 5.不断完善工商管理案例库。有条件的培训单位可以鼓励并组织教师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结合科研课题深入有关企事业单位调查研究, 了解企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的新动态,不断编写补充具有时代特点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工商管理案例. 这是提高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效果的基础条件。

  • 中国MBA+?=合格的中国职业经理人_MBA论文

    中国MBA+?=合格的中国职业经理人_MBA论文 前不久,第二届“中国MBA发展论坛”在南京举行,本次论坛由南京大学商学院、南京大学MBA协会主办,云集了北大、清华等63所知名学校280名MBA学生,江苏省副省长王珉、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金碚、著名经济学家樊纲、茅于轼等50名嘉宾到会就本次论坛主题“中国MBA与中国职业经理人”展开了多方讨论。 学位与岗位 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发展已日趋成熟,职业经理人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国MBA作为中国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后备力量,已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中国MBA教育由此也有了新世纪中国职业经理人“黄埔军校”之誉。回顾十年,中国MBA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壮大为一个企业高层管理群体。中国MBA与中国职业经理人的联系日益紧密,而两者的区别在本次论坛上也引出了专家、学者的专题讨论。南京大学副校长洪银兴在答MBA学生关于中国MBA与中国职业经理人的区别时仅用“学位”与“岗位”区分了两者,他认为MBA是学位概念,而职业经理人是一种岗位名称。从学位到岗位,其内在涵义是在不断拓展的,职业经理人的素质是MBA专业知识的宽带发展。 那么,中国职业经理人究竟是何种概念?在这一问题的回答上,金碚副所长认为职业经理人,顾名思义是指以办企业为职业的专业人员。而针对中国形式各样的企业,职业经理人也应有多种含义,而并不是一个单一模式。对此,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另有一番诠释。茅老描述的职业经理人是一类彬彬有礼、懂得妥协、懂得怎么与合作者谋求利益,而内心仍有强烈的意志和高度原则的管理专业人才。 从MBA到合格的职业经理人 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层面对中国职业经理人提出了不同的素质要求。中国MBA作为市场经济生力军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成为合格的职业经理人?从MBA到职业经理人,问号背后究竟包含了什么素养要求? 实践能力——江苏省副省长王珉在大会上的主题发言表达了对MBA人才的迫切需求。江苏省目前有60万家上规模的企业,而中国MBA教育远远赶不上企业人才需求的发展速度。企业的发展需要职业经理人,需要MBA人才。那么,在MBA与职业经理人之间企业扮演了什么角色? 金鹰国际集团董事长王恒从企业角度表示,企业在MBA到职业经理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企业作为一个平台,在给MBA学生提供高收入的同时,也给了他们经营、管理企业,操作实务的经验,充当了MBA从理论到实践、从学位成功走向岗位的桥梁。 北京理工大学在作MBA发展阐述时强调MBA重在实践,他们认为专业学位与职业实践应紧密联系。职业经理人是由具有现代化管理知识的MBA学生在企业的具体经营操作锻炼下逐步成熟起来的。金碚副所长在“关于MBA职业意识”发言中有句话说得好:MBA从书上所学均是曾经发生过的经济事件,而他们面对的一定是新形势下的新问题,这就突出能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管理实践既是一种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这种管理的艺术既体现在企业具体营运的操作方面,又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协调方面。实践不仅面对市场,同时还面对各种利益代表:董事会、股东、员工……MBA学生只有在企业实践中锻炼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才能成为合格的职业经理人——专业理论与实践管理能力兼具的人才。但据记者与有关院校接触,发现MBA学生与企业的联系并不十分密切,从MBA教育到企业具体商业运营仍有一定程度的脱节。就此现状,大会关于MBA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讨论是十分有价值的,实践能力应是职业经理人应有的素养。 道德操守——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应具备良好的道德操守。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刘志彪在发言中指出:道德操守是职业经理人必备的素养,是职业经理人队伍发展的必要条件。郑百文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其中就反映了一个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问题:郑百文在各地有分公司,分公司的总经理利用郑百文的销售渠道来推销自己的产品,所有收入流入自己的账本,所有的成本进入郑百文的账产,这样的郑百文怎有不垮之理?可见职业经理人之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对企业发展极为重要,良好的职业道德应是中国职业经理人的必备素质。

  • 基于决策树方法的员工素质与绩效关联分析研究_MBA论文

    基于决策树方法的员工素质与绩效关联分析研究_MBA论文 摘要:针对目前企业岗位需求说明中对员工素质的考核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模糊性,并且缺乏绩效的导向。本文运用数据挖掘中的决策树方法,挖掘员工绩效与员工素质的隐性关系,用信息增益度量化员工绩效与素质的关联关系,使得员工绩效与素质的关联关系数值化、明确化,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决策树;员工素质 0 引言 随着国内不断引进人才测评技术分析评估员工素质,人才测评软件开发以及素质构成因素研究分析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热点。但是针对员工素质与绩效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员工素质尚未形成固定的结构模式,多数员工素质考核带有较强主观性,员工素质与绩效关系属于隐性关系,故搞清员工哪些素质与员工绩效关系紧密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以及企业领导者都是非常必要的。 文献[1]主要采用SPSS8.0 统计软件包进行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等,以寻求国有企业中层管理者的不同素质与其业绩间的关系。文献[2]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方法对高校辅导员的素质与绩效关系进行了考察。文献[3]通过方差分析得出性别和学历对员工素质有一定的影响,并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证明了吉林省农业企业员工素质特征对员工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文献[1]、[2]、[3]对相关分析的研究都仅仅采用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该相关分析方法研究的假设为样本数据为原始的、准确的、数值连续的,不适合模糊的、不完全的数据的分析。文献[4] 引用灰色理论对员工素质与绩效之间的关联度进行量化分析,使得素质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数量化、明确化,达到提高人力资源决策质量的目的,虽然解决了样本数据的模糊性和不完全性带来的问题,但灰色理论主要应用于连续型数值的样本分析,不适合离散型的员工素质数据的相关分析。文献[5]提出了一种应用决策树技术来挖掘隐藏在学生成绩背后有价值信息的研究方案,通过对大量原始数据信息的挖掘处理,找出最能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文献[6] 通过决策树技术在绩效分析中的应用,找到影响员工绩效的真实原因,发现绩效规律。员工素质与绩效关联分析的商务数据库数据特征为模糊的、不完全的、离散的,其中文献[5]研究的内容为学生对该科目的兴趣、试卷的难度、学生的课堂考勤以及上机作业的完成情况等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文献[6]研究的内容为员工工作任务量、工作质量、工作技能及工作态度对员工绩效的影响,与员工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知识素质对员工绩效的影响的研究原理相似。文献[5]、[6]均采用决策树技术将连续数值离散化,通过相关分析,挖掘某属性间的相互关联关系,有效解决了数据不完全性、模糊性及离散性带来的问题。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针对员工素质数据离散性这一特征,探讨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树的员工素质与绩效关联分析,通过对员工素质与绩效的关联度分析,分辨出具体的工作岗位与员工的各种素质之间关联度的高低,并根据关联分 1 员工素质模型研究 素质(competence)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教授在1973 年提出的,后来在他标志性作品《测量素质而非智力》一文中提到单纯的智力要素并不能保证在作中取得好的业绩,这种业绩是与人的某种潜在的心理特征相联系的,并由此出了素质的概念。麦克利兰将素质定义为:与工作中的杰出绩效有因果关联的个体深层次特征。 素质模型是在某个职位上表现优秀所需要的素质特征的组合,描述有效完成特定组织内具体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特征的独特组合。它是一组相关知识、技能和态度,能够影响一个人工作的主要部分、与员工绩效相关、能够用可靠标准测量并能够通过培训和开发而改善。著名的冰山模型,它将素质比作浮在水面上的一座冰山,包括分为水面以上的冰山部分和水面以下的部分。“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的和表层的特征,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的部分。“冰山以下部分”

  • 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原则研究--对DC元数据的探讨_MBA论文范文

    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原则研究--对DC元数据的探讨_MBA论文范文 引言 现在人们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人们查询信息的手段越来越趋向于网络化,然而网络信息的提供者只注重信息的内容,而忽视了网络信息资源的描述问题。这使得搜索引擎无法提取网络信息资源的核心内容,从而导致查全率和查准率低。一种现象随之产生,即在互联网上总能找到(甚至只能找到)不需要的东西。网络信息资源被准确而合理的描述是其被有效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尤其对庞大的网上资源而言。因此,只有对网上的信息资源进行整体上的有效组织、管理和个体上的充分揭示和描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查找、利用上的困难,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但是,网上的信息资源不同于传统的文献资源的各种特点,要求创立有别于传统书目著录组织方式的新工具——元数据,就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了。 元数据,即关于数据的数据,用来描述网络信息资源、加强对网上信息资源的组织和利用的网络数据集合。而都柏林核心元数据集(Dublin Core Element Set,简称DC)是其中发展比较成熟而又比较成功的一种元数据。DC 元数据计划的创建,是通过网络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对资源属性信息的描述,并对其内容进行编目、定位,来帮助人们尽快地在网上发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资源。因此,DC 元数据资源描述方案又称为网上资源的编目。 1 DC 元数据的发展和规范 1995 年3 月由OCLC ( 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和NCSC(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在美国俄亥俄州的都柏林镇联合召开了第一届DC 元数据研讨会,目的是寻求一套见解有弹性、非专业图书馆人员也可轻易掌握和使用的信息资源著录格式,以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会议结果产生了13 个元数据项,因为开会地点在柏林,因此成为柏林核心集,简称DC。1995 年至今,OCLC 与各有关机构联合举行了8 次DC 研讨会,每一次研讨会都推出一些具体的研究成果,1996 年9 月24 日~25 日,第三届元数据研讨会将原有的13 个元数据项扩充为15 个,1999 年12 月22 日,经过第七次会议讨论,形成了DC 修饰词1.0 工作方案,经过几年的研究探讨,DC 被译成25 种语言,并被许多国家纳入国家标准中,成为描述电子信息的一个部分。因此DC 的影响正逐步扩大,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各国都能接受的国际标准[1]。 DC 是在网络环境中描述文件类对象所需要的最小元素集。其中15 个元数据项可以分为[2]: (1)Title:标题项,由资源作者或出版者给出的被描述资源的名称。 (2)Subject:主题词或关键词项,一般是描述资源的主题和内容的关键词或短语。 (3)Description:描述项,资源的文本描述,包括文献类对象的文摘或视频的内容描述。 (4)Source:来源项,用来唯一标识被描述资源的来源。若当前的资源为其原始形式,来源项元素可以不用。 (5)Language:语言项,被描述资源内容的描述语言。 (6)Relation:关联项,被描述资源与其他资源之间的关系。 (7)Coverage:时空范围项,被描述资源空间或时间特性。空间范围物理区域,来自规范词表的地名或全称。时间范围指资源内容,而不是资源产生的时间(由日期Date 元素表示)。时间描述采用与日期Date 相同的格式或者采用规范列表中的时间范围描述。 (8)Creator:作者或者创建者项,对创造资源知识内容负主要责任的个人或机构。 (9)Publisher:出版者项,负责发行被描述资源的组织。 (10)Contributor:其他参与者项,指没有在Creator 元素中列出的对被描述资源的创作做出了共献的其他人或组织,其贡献次于创建者。 (11)Rights:版权管理项,被描述资源的版权声明和使用范围。 (12) Date:发布日期项,被描述资源公开发布的日期。

  • 探讨风力发电发展现状_MBA论文范文

    探讨风力发电发展现状_MBA论文范文 引言 能源、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常规能源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不仅资源有限,而且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开发与利用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减排温室气体,保护环境”已成为世界共识。一场世界性的开发与利用新能源的浪潮已经到来[1]。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它们在消耗之后还可以得到恢复和补充,不会污染环境。其中,人类对风能的利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地球上可利用的风能为106MW,是可利用的水能的10 倍以上[2]。在可再生能源中,风能是一种非常可观的、有前途的能源。风力发电(简称风电)作为一种绿色电力,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它具有资源蕴藏量巨大、可再生、无污染、占地少、周期短等优点,但是风电也存在着风能利用率低以及具有随机性、不稳定和分布不均匀性等缺陷[3]。 1 风力发电国内外发展现状 1.1 国外风力发电发展现状 2012 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最多的10 个国家占世界风电装机的87%。与2007 年相比,美国保持第1 名,中国超过西班牙从第3 名上升到第2 名,印度超过德国和西班牙从第5名升至第3 名,前3 名的国家合计新增装机容量占全世界的60%[4]。 根据世界风能协会的统计,2012 年全世界风电装机容量新增约2726 万kW,增长率约为29%。累计达到1.21 亿kW,增长率为42%,突破1 亿kW 大关。风电总量为2600 亿kWh,占全世界总电量的比例从2000 年的0.25%增加到2012 年的1.5%。 尽管风电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多困难,如电网适应能力、风能资源、海上风电发展等,但相比于常规能源,经济性优势逐步凸显,世界各国都对风电发展充满了信心。例如,欧美都公布了2030 年风电满足20%甚至更多电力需求的宏大目标,这也为全球风电的长期发展定下了基调。从国际能源署(IEA)2012 年颁布的《2050 年能源技术情景》判断,2012-2050年,全球风电平均每年增加7000 万千瓦,风电将成为一个庞大的新兴电力市场。 1.2 国内风力发电发展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风力资源占有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利用风能的国家之一。据资料统计,我国10 m 高度层风能资源总量为3226GW,其中陆上可开采风能总量为253GW,加上海上风力资源,我国可利用风力资源约为1000GW。如果风力资源开发率可达到60%,仅风电一项就可支撑我国目前的全部电力需求。我国利用风电起步较晚,和世界上风电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西班牙等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风电是20 世纪80 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初期研制的风机主要是1kW、10kW、55kW、220kW 等小型风电机组,后期开始研发可充电型风电机组,并在海岛和风场广泛应用。至今,我国已经在河北张家口、内蒙古、山东荣城、辽宁营口、黑龙江富锦、新疆达坂城、广东南澳和海南等地建成了多个大型风电场,并且计划在江苏南通、灌云及盐城等地兴建GW 级风电场[5]。 截止2007 年底,我国风机装机总量已达6.05 GW,年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0.8%左右,比2000 年风电发电量增加近10 倍。2012 年一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625 万千瓦,比过去20年累计的总量还多,新增装机增长率约为89%。累计风电装机容量约1215 万千瓦,占全国装机总量的1.5%,累计装机增长率为106%。风电装机主要分布在24 个省,比2007 年增加了重庆、云南和江西三个省。2006 至2012 年风电增长状况。 中国政府为了推动并网风电的商业化发展,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我国风电发展的规划目标:2005 年全国风电装机总量达到100 万千瓦,2012 年全国风电装机总量达到400 万千瓦,2015 年全国风电装机总量达到1000 万千瓦,2020 年全国风电装机总量达到2000 万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2%左右。可以预计,中国即将成为世界风电发展令人瞩目的国家之一。

  • 我国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综述_MBA论文

    我国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综述_MBA论文 1 引言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而在我国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中,县级规划是核心,它既是编制地市、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又是编制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据,因此,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尤为重要。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种确定型的、管理型的微观层面规划,其编制水平直接反映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质量,是国家实现耕地保护和保障建设用地的关键。虽然我国已经先后开展了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并取得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成果,但通过几年来的规划管理实践也反映出整个县级规划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遇到了许多新情况和挑战。近几年来,基于科学发展观下的科学决策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结合中国国情探讨目前中国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关情况具有紧迫性与重要性。随着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陆续开展,国内许多学者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相关研究也日益深入。以此为背景,本文尝试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做出评述,相信对这些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会对我国土地利用规划领域研究的深入以及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2 我国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综述 2.1 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方法是对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指导,规划理论和方法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土地规划编制的质量,因此,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多:武远定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提出县级土地利用规划应以系统理论、人地协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理论基础,明确了编制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系列方法: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内容、修编思路、修编模式、修编程序、编制方法和手段以及实施方法等基本问题[1]。董亭美、赵俊三探讨了编制规划中常用的人口预测方法、制定规划方案的多目标决策方法的技术路线、土地分区中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图件编制的方法,初步建立了土地利用规划的技术方法框架体系[2]。李占军等从概念、目的、内容、作用方面系统介绍了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理论,对土地利用规划与经济发展、城镇化进展的协调性进行了探讨[3,4]。段建南、胡瑞芝探讨了持续利用理论方法、生态经济理论方法、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在修编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他们根据土地利用系统思想,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数学建模技术和参与式规划技术,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方法与技术体系[5]。 关于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成果中,不仅有从整体上对县级土地规划理论的研究,也有以某一方面为切入点展开的理论探讨。麻战洪、申志军等以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城镇建设用地为切入点对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量分解方法进行了探索[6?9]。贺嵘、牟春光对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进行了深入研究[10,11]。 2.2 基于GIS 应用的土地规划信息系统研究 随着土地规划信息系统在土地规划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了对这一方面的探索。常小燕采用面向对象的模块化设计方法设计了基于GIS 技术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管理信息系统[12,13]。邵晖等探讨了以组件式GIS 为开发平台,以数据库为基础,以土地规划模型体系为支撑的修编信息系统设计的相关技术,并研究了将规划专业模型的决策支持功能与GIS 空间数据处理能力和可视功能的集成[14]。陈伟强、黄艳丽、吕巧灵等探讨了土地利用数据库在县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中对数据处理、专题研究、规划过程及成果图件编绘等不同阶段的应用[15?17]。王晓娜设计了一套基于GIS 技术,以规划实施业务为主线,支持图文一体化办公的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规划实施管理、辅助规划编制、图形编辑管理及系统配置管理等模块[18]。陈丽、师学义等提出基于GIS 应用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路、目标、任务、总体构建[19,20]。

  • 县级女干部参与公共管理过程中的隐性约束探析_MBA论文

    县级女干部参与公共管理过程中的隐性约束探析_MBA论文 【摘 要】女性是否公平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是衡量一个社会民主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研究其成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县级女干部为研究对象,从公共政策视角分析了当前县级女干部在参与公共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隐形约束,并提出了突破约束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县级女干部;公共管理;隐性约束 近几十年以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女性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展开了积极而广泛的研究。但对县级女干部这一特殊群体展开的研究不多。笔者从公共政策的视角,对她们进行了深入考察。 一、县级女干部面临的隐形约束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央政府积极推进了一系列女性参与公共管理的性别保障政策。对于县级女干部的政策规定主要集中于中组部和全国妇联的联合发文。1988 年4 月8 日中组发[ 1988 ]6 号文件: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在三、五年内,使县、乡两级女干部的比例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基本做到县县有女领导干部。1990 年9 月14 日中组发[1988 ]6 号文件要求:力争五年内实现在县级党政领导班子中至少有一名女干部。1995 年《, 全国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工作座谈会纪要》规定地(市) 、县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至少要有1 名女干部,争取配备2 名女干部。2001 年4 月13 日中组部7 号文件将2001 2005 年培养选拔女干部的工作目标定为:县(市、区、旗) 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要各配1 名以上女干部。35岁以下的处级女干部在同级干部中的数量要逐步增加。县处两级领导班子中正职女干部的数量在现有基础上有所增加。这些政策的出台,一方面促进了县级女干部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给她们形成了各种隐形约束。 (一) 职数受限制。中组部从1988 年起相继出台文件,对于县(处) 级女干部的职数做了硬性规定。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给女性参与公共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促使一大批出色的女干部从普通女性干部中脱颖而出,走上了县级干部这一更高的职位,她们是否因此而冲破职业上的玻璃天花板。有县级女干部就谈到最近4~5 年,培养女干部的力度在加强,中央出台的有硬性指标要求,但为什么只有一名的指标而不是更多? 政府推行的最低比例制旨在对女性参政的积极保护,但也正是这种保护1 主义制度的路径依赖,给县处级女干部造成了困境。一方面,一大批有能力的女干部因为这一职数的要求走上了县级职位,但另一方面一大批有能力的女干部也因为这个职数要求被卡在门外,即使她们干得再好,因为职数已达规定,便不再有晋升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县级女干部的竞争力,打消了她们的积极性。 (二) 职务被锁定。据调查,绝大多数县级女干部的职务被锁定在文教卫,有县级女干部将这一原因归结为习惯.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县级女干部在走上岗位前,在基层一线干过多年,绝大多数都有乡镇一把手工作经历,本身并不缺乏相关的经验和能力。但在走上县级岗位一职后,担任正职的少,具体担任经济工作、组织领导等部门决策性工作的县级女干部更是凤毛麟角,权力尖端缺损现象普遍存在,民主参与仍然停留在非权力的外围参与。 (三) 发展受阻碍。对于女性而言,上升到管理层的机会是稀少的,女性领导成长的轨迹,常常随着上级政府和组织部门的政策而起落。县级女干部公共身份的获得与政府这个外力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作为代理人的政府甚至成为推动女性从私人领域向公共领域嬗变的主导动力源。中央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性别保障政策,无疑给广大女性领导的成长提供了制度保障。但作为制度的直接实施机构地方政府,常常淡化、弱化政策中的性别平等要求,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对于已有的县级女干部,上级政府往往由于自身能力限制,并不了解她们的具体情况,使女县长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阻碍。 二、突破约束的路径选择 (一) 将性别意识纳入公共政策建设主流。公共政策是协调不同群体包括不同性别群体利益关系的工具,它通过利益的分配和再分配,或对一定行为的规范,推动社会的平等与公正。推动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纳入制度建设主流,进一步明确正式制度的价值目标,逐步优化政策制定的性别结构,将给县级女干部的民主参与带来更多机遇和发展空间。 (二) 适度提高最低比例制的规定。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公正不仅在于同类同等对待之,而且在于不同类不同等对待之。为积极推进妇女参政,我国政府采取了国际通用的最低比例制。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人为规定一个比例数,来确保有一定比例的妇女参加政治活动,防止政治活动变成男性的专利。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规定比例的国家,其比例多在30 %或1/ 3 以上。而在中国现行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中,在对县处级女干部的职数要求上,文件规定的是县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各一名以上女干部。这一比例明显偏低,而且由于笼统而抽象的表述,直接导致地方将一名以上的政策具体执行为仅仅一名。考虑到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完全按照国际通行的30 %的比例来确定领导干部的职位数确实存在困难,但是制定政策时可以考虑将县(处) 级女干部的最低比例制覆盖几乎所有的领导机构,包括各级四套班子(政党、政府、人大、政协) 。如此才能让妇女参政议政的制度保障真正由形式平等向事实平等转变。 (三) 形成合力以强化政策实施机制。在我国,促进女干部发展制度实施的执行主体分两部分:一是地方政府,二是妇联组织。 地方政府作为政策执行者,缺乏性别意识是造成公共政策不能坚持性别公正价值取向的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力,在政策执行中,进一步强化性别意识,使性别公正成为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者的基本价值目标,才能使公共政策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和效能。 妇联等其他非正式组织作为广大妇女利益的代表,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地位,不光利用换届选举或者是人才选拔的机会,积极向党政领导班子做好优秀人才的推荐工作。同时,还应创造各种机会对优秀的女干部进行基层锻炼和能力的建设、培养,从而逐渐树立起妇联作为妇女人才输送基地的作用。 【参考文献】 [ 1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 2 ]程红:《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性别公正》,《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8 年第3 期,第49 页。 [3]何琼《: 近十年来国内关于中国妇女参政研究综述》《,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 年第5 期。 [4]孙宏《: 女性领导发展中的困境与突破》《, 宁波党校学报》2008年1月。 [5]李慧英:《中国妇女参政十年回顾与评估》,《妇女研究论丛》2005 年第6 期。 [6]刘伯红《: 中国妇女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浙江学刊》2000 年第4 期。 [7]徐宇珊:《浅析妇联与其他妇女组织的关系》,《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2 期

  • 区域科技创新进步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_MBA论文

    引言 2012 年国务院批复7 个区域规划,布局从东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东北等地,将以往的外向型增长结构转变为“外需、内需共同发展”。批复规划区域包括江苏沿海区、图们江区、横琴区、中部地区等。至此,中国新的区域经济版图逐渐成型。然而,我们都知道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水平是密不可分的,如何在科技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势地位是各地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1]。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本地区经济能否拥有长期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同时还是衡量区域经济参与者是否拥有长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此外,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2]。因此,我国各地区对于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视不断增加,不断加大对一些地区、一些行业的技术扶持力度。然而,这些地区的投入是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是否提供了本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这些都是所想了解的。因此,研究对于衡量地区科技创新进步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刘耀彬、王启仿、宋学峰从社会管理环境、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可持续创新4 个方面构建了一套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3];王为民、邵云飞、唐小我等人对影响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因素的研究,给我们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启示作用[4]。而国外学者Audrestsch 和Feldman (2004)采用专利授权量作为衡量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5];但是 Groshby(2000)认为专利申请量比专利授权量更能反映技术创新的真实水平[6]。这些研究多集中在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上,如何纵向反映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进步水平上,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 区域科技创新进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分析,本文从技术创新进步环境、技术创新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选取了9 个要素作为二级评价指标,构建了一套系统、量化、适用于区域技术创新进步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1.1 技术创新进步环境指标 技术创新进步环境指标主要反映各区域现有技术创新环境情况。在文中,作者选取了人力资源基础、信息环境两个二级指标来反映地区技术创新环境情况。在二级指标下,本文以每万人中大专以上学生人数、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两方面来反映人力资源基础,以人均计费邮电业务总量、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两方面来反映信息基础。 1.2 科技创新投入指标 科技创新投入指标反映的是区域技术创新活动中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为了便于统计,文章用人力投入、财力投入两个二级指标反映地区科技创新投入。本文针对各区域人力投入现状,选取企业R&D 人员占企业职工比重、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R&D 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三个指标具体反映各地区人力投入情况,选取全社会R&D 支出占GDP的比重、政府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两方面反映各地方对科技的财力投入情况。 1.3 科技创新产出指标 科技产出指标主要反映的是新技术、新工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当地经济社会带来的效益情况。本文主要采用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科技创新情况两方面作为二级评价指标。高新技术产业化主要由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高新技术产业利税率三个方面反映,科技创新情况以各地区每十万人口专利申请数、每十万人口专利授权数、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比重三个具体指标予以反映。 1.4 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指标 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指标反映的是科技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环境保护等方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经济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环境能耗等3 方面构成了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二级指标。本文中,选取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劳动生产率、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资源综合利用指数、环境综合治理指数等方面予以反映。

  • 从大韩航空中国市场营销谈国内民航应对_MBA论文

    从大韩航空中国市场营销谈国内民航应对_MBA论文 大韩航空, 韩国最大航空公司, “天合联盟”的创始成员之一。近年来大韩航空充分利用我国阶段开放国际航空运输市场的契机, 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拓展力度。大韩航空在中国市场的迅速发展是其细致研究中国国情, 深化中国市场, 积极调整战略布局的结果。将中国看作其第2个本土市场, 试图成为往返于中美两国之间旅客的首选航空公司[ 1 ] 。本文意图梳理大韩航空的中国市场策略, 并在比对与分析中反思国内航空业如何确保手中的市场份额不被逐步吞噬。 一、大韩航空中国大陆市场营销策略 (一) 拓展的背景 1. 飞速发展的中韩交流 中韩1992年建交以来, 两国的经贸合作始终保持了迅猛发展的势头, 按照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 两国政府确定了到2012年双边贸易额争取达到2 000亿美元的目标[ 2 ] 。近几年中国成为韩国人最大的海外旅游目的国之一, 同时出游韩国的中国人数亦剧增。 2. 韩国国情导致大韩外拓疆域 韩国是一个以“贸易立国”的国家, 为克服国内资源贫乏、市场狭小的不利因素, 韩国通过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利用广阔的国际市场, 实现经济腾飞。2004年4月1号, 首尔至釜山的京釜高速铁路正式开通, 分流大批首都到第二大城市釜山的国内客人, 大韩航空被迫在国内航线调减运力, 改小机型以减轻压力, 为大机型飞机寻找投放市场。在这种情况下, 大韩将目光投向了海外, 由于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使得大韩航空将中国视为与巴西、俄罗斯、印度有着同等重要地位且潜力巨大的海外航空市场。 3. 确立中国大陆市场为其“第二本土市场” 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大韩航空看到了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2006年10月26日, 大韩航空正式宣布了中国将是“第二国内市场”, 将把精力集中投放到中国市场上, 以保持目前第一大商业货运航空公司的地位, 并在2012年晋身世界十大客运航空公司的行列[ 3 ] 。 (二) 营销策略 在确立中国是大韩航空未来的核心市场主战略之后, 大韩细化制定了一系列的营销策略。 1. 大打“本土化”的亲善牌 (1) 营销方式本土化。2004年, 大韩航空在青岛设立了针对中国境内的统一Call2Center, 中国旅客通过该服务热线, 就能得到所需要的各种服务。 (2) 服务本土化。针对大批经仁川机场转机欧美的中国客人这个庞大需求客源市场, 大韩航空在中韩航线上配备中国空姐、与南航等中国大陆航空公司换乘, 并在中国国内主要城市招收空乘。 (3) 产品本土化。大韩航空与中国国内旅行社联合推出济州岛新婚蜜月之旅、中国游客韩国整容之旅。大韩航空对经仁川转机到欧美的大陆旅客专门设计了中转产品, 中国旅客经仁川转机在大陆始发地可直接打印2段登机牌, 行李直挂目的地, 旅客在仁川机场只需凭护照、机票、登机牌中转,转机行李自动完成, 大韩还在中转柜台派出会说中文职员提供转乘协助。这样的THROUGH CHECK2IN模式简化了转机流程, 非常受中国旅客欢迎。 所有这些无不是为争取实现2012年在中国30个以上的城市建立航线、特别是把航线覆盖到中国西部的既定目标[ 4 ] 。 2. 加强航线网络建设 (1) 航班波和航线网络构建。中国市场对于大韩航空来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 就是中国旅客经过仁川机场中转世界其它城市。以美国为例, 随着中美航权协定的签订, 中美航空市场越来越开放, 会有更多美籍航空公司加入这个市场, 提供中美直航服务。但目前, 中美直航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三大门户机场, 这就为大韩航空的中转业务提供了业务空间。利用对中国大陆航权的增加, 大韩在仁川机场营造了进港和出港的航班波, 巧妙利用自身的航班密度和网络优势, 大肆吸引中国旅客经仁川机场双向转机: 由中国大陆各航点始发的大韩航班把中国旅客输送到仁川机场衔接韩国飞美国的飞机; 反之亦然。大韩通过多次航权谈判在中国航班不但在一线城市加密, 触角还延伸到二线乃至三线城市航点, 为其韩国国内来往于欧美的航班构建了“供血”机制。

  • 高速旋转轴系的扭振模态实验研究_MBA论文

    高速旋转轴系的扭振模态实验研究_MBA论文 1 引言 对于旋转机械,扭转振动是广泛存在的,而对高速旋转机械来说,这种现象也更加明显。现在广泛使用的扭振测量方法有相位差法、激光多普勒测扭法以及脉冲时序法,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求待测轴上已经安装有分度结构或者有足够空间用于安装测量齿盘[1]。而在高速旋转机械中,旋转轴往往在非常复杂的工况下运行,例如充满润滑油的变速齿轮箱,在这种高温复杂并且充满干扰的环境下是不可能用传统方法进行测量的,无论是定位元件的安装以及传感器的抗干扰性都很难保障。 虽然脉冲时序法克服了齿盘分度不均匀的影响,测量精度也较高,但是这种方法对待测轴系有严格的要求:轴的长度必须具有一定跨度来安装多个传感器;并且轴上必须安装有轮盘或者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安装轮盘[2]。对于本论文中待测的传动轴来说,大部分轴段是在密封环境中使用的,而暴露在外的轴段没有足够空间安装分度轮盘,这个时候就需要改进测试方法,选用更加节省空间的测试方法。 结合上文的介绍,本论文采用了试验台对旋转轴的扭振特性进行研究,在传感器方面,选用了美国ATI 公司的2000 系列遥测扭振传感器,一方面考虑到它的无线信号传送的优点,既传感器测得的信号不需要线材就可以很好的被接收器接收。这样不仅很好的解决了测量高速旋转轴扭振时信号线难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传统脉冲时序法对轴系形式有特定要求的弊端。另一方面,因为该传感器采用了对称布置的双加速度传感器结构,所以很好消除了重力以及径向加速度的影响。 在试验中,利用现有高速旋转试验平台,用试验的方法得到了待测轴的扭振一阶固有频率,同时,利用Ansys 仿真软件计算出待测轴的模态参数,通过和实验数据的对比,证明了扭振测试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扭转振动测试系统 扭振测试部分主要对被测旋转轴的扭转振动加速度参数进行测量。示的是ATI 扭振传感器安装实物图: 为保证扭振测试装置能够方便的安装、调整,整个测试装置设置在具有T 型滑动槽的工作平台上,同时,各传感器组件以及支架都可以方便的进行横向和纵向的位置调整,已获得更大的灵活性并满足不同传感器的安装位置要求。 扭转振动实验主要运用ATI 遥测扭振传感器和转速传感器共同完成,整个扭振测试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ATI 扭振传感器、转速传感器、NI 数据采集卡、工控机以及软件部分。扭振测试系统的结构框图示: 因为整个实验需要测试输出轴在不同转速下的扭转振动,所以对转速进行监测是必须的,扭转振动信号和扭振信号通过不同的数据通道进入数据采集卡中,数据采集卡将采集到的数据传到工控机中通过测试软件显示出来,并且在数据采集完成后对数据进行离线的分析。 3 扭振实验与实验结果 对传动轴扭振固有频率的测量是分析轴系扭振的基础,知道了固有频率,才能正确判断和分析受迫扭振特性及轴系共振的可能性。 实验原理:对转轴不施加任何人为激励,使之处于自然振动状态下,此时转轴可能受到一些扰动力矩的作用,如转速的波动、轴承摩擦力矩、齿轮间冲击力矩等。因此通过采集多组轴系在不同转速下的自然振动状态扭振角加速度信号,并对这些时域信号进行频谱分析,找到不同转速下频率谱线的共同部分即为轴的扭振固有频率。 实验过程:将扭转振动传感器安装在轴端,并调零;开启电机及变频器,通过转速设定窗口调整转速,使轴分别在某一特定转速下稳定旋转一段时间,并在此期间采集轴在自然振动状态下的角加速度信号。 数据分析:由于试验台周围的仪器设备比较多,使得测量信号中引入了噪声干扰。通过LabVIEW 中的MATLAB Script 节点调用MATLAB 程序进行信号的小波消噪、相关积累等处理,最后进行频域分析以提取扭振信号的频率特性。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