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推荐]八十所高校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详解 金圣财

    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汇集八十所高校考研真题,并进行详细解答,PDF格式431页金圣财主编中国石化出版社52.8元

  • 陕西旅游烹饪职业学院--学校简介

    黄有光教授是澳洲莫纳石大学(MonashUniversity)经济系讲座教授、澳洲社会科学院院士,也是八名列于《经济学家名人录》的华裔经济学家之一。他出版了多专著,并且在匿名审稿专业期刊的发表记录,令人印象极为深刻。他担任多家一流经济学专业期刊的审稿人。而且是三家专业期刊的编辑,对于经济学专业期刊的审稿制度非常熟悉。我希望黄教授的内部信息有助其他初入行者摸门道;或有助于其他行业的人借鉴。希望这里对西方学术制度的运作及演进的讨论,对中国学术秩序、市场发展及制度改革有所助益。杨小凯黄有光教授你是八位列名于《经济学家名人录》的华裔经济学家之一,根据此名人录编纂者称,入选名人录的标准,是论文被专业经济学期刊引用的频率。这六百多名仍在世的经济学家和三百多名已故经济学家,因为他们的著述被引用次数最高而入选。你是否知道你的学术论文被专业经济学期刊引用的次数?哪篇论文是你所有论文中被引用次数最高?你的论文发表以后,年引用频率达到高峰平均要多少年?被引用最满意的文章?我虽然在出入图书馆时,偶而翻看[引用索引],但并没有详细统计,真的不能回答你的问题。不过,我可以告诉你,根据我从其他文章中看到的大概印象,引用频率最令我满意的一篇文章,是我与MendelWeisser于1974年在《经济研究评论》发表的,对[最佳两部订价](Optimaltwo-parttariff)定理的证明。此文很技术性,我未想到会经常被人引用。另一方面,引用频率最令我不满意的,也是在同一期刊于1975年的文章,这篇文章证明社会福利,即个人福利总和的文章。此文发表后,新南威尔斯大学的MurrayKemp教授,说它一定会成为标准参考文献。但后来此文被引用频率却不高,可能因为A.K.Sen教授不久后,对社会选择的综述文章中,忽略了此文,后来我把它寄给Sen,他写信向我道歉,说不应忽略了此文。请介绍一下《经济学家名人录》中如何记述你的学术贡献?这个问题也是考我的翻译能力。我直译如下--[贡献主要在福利经济学、社会选择与微观经济学的某些方面(包括俱乐部理论、资本论、消费者选择)。其第三优理论,更给经济政策以有用的向导。在信息贫乏的情形。虽有次优因素,第一优法则依然是最佳的。当把这第三优理论应用到所得分配问题,得出[不论何人所得,一元就是一元]的结论。这能增进效益,分配目标应由税收来达致。在一个个人偏好不同的世界里,这法则能使第一等级的所得群体都得利,因而实现准巴列图(Quasi-Pareto)改进。黄氏与Kemp合作的论文,证明阿罗(Arrow)式的不可能定理在个人偏好不变的情形下也还成立,因而使不可能定理不受里特(Little)与萨妙尔逊(Samuelson)的论点所影响,并指示人际效用比较之必要性。这种比较并非价值判断,而在于认识到人们有限感受性下,以客观的方法进行比较,这又能支持一个边沁(Bentham)式的社会福利函数。近年,他提出一种综合微观、宏观与全面的均衡经济分析方法。这综观经济学集中分析一个代表性企业的微观经济行为,而把总需求、总产量与平均价格对这企业的影响考虑入内。这方法能用来分析整个经济或整个行业的变化对平均价格与总产量的影响,与不加剧物价上涨率的复苏问题的关系。]由于是翻译,又要简要介绍,相信读者不容易了解。以子之予攻子之盾以引用频率作为学术水平的标准是否客观?马克思也列名于经济学家名录。但人们引用他的次数多,并不一定说明他的理论对。很多人引用他,是批评他的理论。据说高斯也有类似的情况。他被引用的频率最高,但很多人引用他的文章是批评他,他的真实学术贡献,不一定高过引用频率低于他的德布鲁(Debreu)。引用频率肯定不是一个理想的标准,但又很难找到一个更好的客观标准。德布鲁的作品很技术性,很多人看不懂,有人建议给引用频率加权数。例如德布鲁被引用的次数虽不太多,但那些引用他的文章被他人引用的次数如果很多,则德布鲁的加权引用率就会增加。与被引用频率相比,另一个衡量学术水平的标准,是在匿名审稿的经济学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的记录。这个标准也有问题,因为期刊质量参差不齐,在一些低质量杂志上发表的人,学术水平可能比一个在高质量杂志上发表少的人水平低。据说,目前经济学界有三个对匿名审稿经济学期刊打分的评价,其中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一篇文章的分数是100,《政治经济期刊》或《经济学文献期刊》的分数是80.88,什里经济学(Economerica)的分数是63.96。《国际经济评论》的分数是19.04,《计量经济学期刊》是15.98,在英国出版的《经济学期刊》是9.59,《经济学(Economica)》是5.89,《曼彻斯特学派》是1.53,澳洲的《经济学文献(EconomicRecord)》只有0.12,还有不少零分的经济学专业期刊。按这个标准给你打分,你于1974至1986年发表文章的总分是520.4分,平均每年有40.03分,占了莫纳石大学经济系发表总分的70%。你认为这种打分方法是否客观,与被引用频率相比,哪个方法能更客观地反映一个经济学家的学术水平?以英文写作为圭臬你这个问题所根据的资料,大概源自几年前系里一个讲师的统计。他又根据美国一篇给各经济学期刊的分数来加权以我记忆这权数是根据一个期刊上的文章,能被全世界最好的一百家经济学期刊上的文章引用的频率而定。因此,你的数字表明,在英国的《经济学期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平均会被这一百家期刊引用的次数,只有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的十分之一。这种加权数,我认为太过分了一些。如果《美国经济评论》是一百分,则英国的《经济学期刊》应有五十分左右,而澳洲的《经济学文献》应该有十分左右。你所引用的数字,是用上述客观方法制定的,为什么有偏差呢?第一,那一百家期刊的选定,多少偏向美国,以英文、以理论创见为主的倾向。其次,只根据最好的一百家期刊的引用次数,这本身就对较好的期刊有利。由于上述偏差,其分数不一定反映重要程度。例如中国的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刘国光、吴敬琏、董辅礽(且不说较前一代的薛暮桥等),可能因为少在英文的经济学期刊上发表论文,而分数不高,但他们却在中国经济学界与中国经济改革思潮中起了重大作用。精通现代经济学的,也有林毅夫、茅于轼等人。再以本系情形而言,二十多位讲师当中,大概有不少人在澳洲的期刊发表文章。但因为上述分数太着重美国的期刊,因此,他们的分数就拿得很少。我的分数就相对地高。我认为70%是夸大了我个人的比重。审稿人[未尽全责]如果把1985年后的发表记录也计算在内,你的总分应该是加倍了,因为你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已发表五篇论文(一篇100分)和一篇评论(评论算正论文分数的四分之一);《政治经济期刊》上发表了三篇(每篇80.88分)《经济文献期刊》上发表了两篇(每篇也是80.88分),在匿名审稿期刊上发表的总数已是一百二十多篇,故总分一定高过1,000分。以我所知,华裔济学家中这种发表记录,还从未听说过,我自己给匿名审稿经济学期刊投稿也有三年的经验,光是投稿费大概都有上千美元了。《美国经济评论》还没有接受过我一篇文章,这些50分以上的期刊中,只有《政治经济期刊》发表了我一篇文章,我其他论文都在50分以下的期刊上发表。以我的经验而言,匿名审稿人和编辑极为挑剔,那种严厉的挑剔态度,可能是中国大陆从来没有经验过的。在50分以上的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真的难于上青天。但你却在50分以上的期刊上,发表了二十篇左右论文,你的成功有没有什么诀窍?我同意你的看法,专业期刊的审稿人与编辑一般上都很严厉与挑剔。不过,从另一方面说,我们也可以经常读到一些文章,读后说:[这么差的文章,怎么可以发表呢?]我以为严厉与挑剔还不要命,最要命的是审稿人不花足够时间,或没有足够的头脑与学问,因而没把你的文章看通,就建议不发表。像你的一些文章,我认为肯定值得在一流期刊发表,只是因为立论新奇,内容复杂,不容易看懂。很多人问过我有什么决窍,我认为没有。只有多写、多寄(但不可一稿两投)。有人说过,你至少必须准备用相当于写一篇文章的时间,来设法发表它,除非审稿人说服你,此文不对或立论不新。不过,也有人说,在收到第三或第四次退稿后,就应该放弃。我认为要看文章的质素。当然,文章必须言之有物,表达清楚。其次,不做不必要的攻击,以免树敌太多。第三、要给其他专家的有关著作应有的承认。专家较不怕人家批评他的作品,就怕人家忽视他的作品。第四、写文章之前,应查清所要写的东西尚未被人写过。现在电脑发达,在这方面可以有许多方便。只要把有关的词句输入电脑,就能查出有关著作。我虽这么说,但我自己往往忽然想到一个有趣的问题,未查清是否已有旧文章分析过,就着手推导,因为有趣的问题,其结论的推导过程是一种享受。例如我最近花了一些时间,写了一篇工程方面的文章,审稿人说分析正确,但不新奇。享受是享受,但对发表来说,时间是白花了。经济期刊审评最苛根据我的经验,经济学期刊可能真的比其他专业期刊更难让人有发表文章的机会。除了经济学,我曾在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数学、生物学等专业期刊发表审稿论文,觉得还比在经济学期刊上发表较为容易。这些期刊,包括美国的《数理心理学期刊》、《应用数学季刊》、《理论生物学期刊》、《行为与头脑科学》,都没有给我像经济学期刊那么多的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我猜,这一方面与经济学要发表文章的竞争程度较高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经济学者的素质有关。我这里指的不是专业素质,而是品德素质。其实,在专业素质方面,经济学者,尤其是搞理论方面的人,质素是很高的。最近有一个集会,让物理学者与经济学者在一起对话。结果,他们都对对方的数学知识大感惊奇,物理学者惊奇地发现经济学者竟懂得很高深的数学方法:经济学者惊奇地发现,物理学者的教学知识竟是那么不足道1。不过,在品德方面,尤其是对于符合专业道德与公众利益但不利已的事,经济学者的素质可能比其他专业学者差。我讲这种话,可能会得罪经济学同行,不过我有一些根据和解释。经济学者是[自利]的信徒第一,有人进行过比较,发现经济学期刊的编辑,比其他专业期刊更难找到愿意审稿者。编者把文章寄给审稿者后,审稿者不愿意审而把稿件退回给编者的百分比,经济学期刊比其他专业期刊高得多。因此,我想那些未把稿件退回的,也有许多只是随便粗阅,便向编者建议退稿或接受发表。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审稿人报告的平均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当然,也有很多很好的报告)。第二,有人写过一篇很有趣的文章,题目叫《经济学者搭车不付钱,其他人有这么做吗?》2。根据此文作者的研究,发现[搭车不付钱](free-riding)的问题虽然是一般性的,但在经济学者中远比一般人为严重。经济学者为什么比其他人缺乏公德心呢?我想大根有几个原因。由于经济学者深知市场调节的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每个人各自为已的行为,在市场调节下,能达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因此,经济学者对[各自为已]的接受程度,远比其他人高。与上述第一点有关连的,是经济学者习惯于用个人自利的假设来分析问题。在他们的模式当中,绝大多数都是为个人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搞这种模式太久了,可能自然而然也在自己的行为中更加自利化,少注意公德与利他的行为。中国的情形,是缺乏以私有制与法治为基础的市场机制,这种机制能使自利行为在多数情形下符合社会利益。即使是在西方国家,也有一些情形要靠公德与利他行为来补充。半昏睡审稿毛病百出第三,选读经济学的人,尤其是在西方,可能本来就比其他人更着重自己的利益,而较少公德精神。大体上说,选择经济学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抱着经国济世的志愿而读经济:一个是认为读经济有利自己的赚钱机会,或符合自己对钱财方面的兴趣。在西方,很少有受前一个原因所影响的。我想,那些原来抱经国济世志愿的人,公德精神应该高一些。中国的经济学家,可能公德精神比其他人还更高,也说不定。最近美国密芝根大学DanielHamermesh教授到莫纳石大学讲经济学者的礼仪与修养(其实合用于其他学科的学者),其中一点是,当你收到编者寄稿件给你审阅时,除非不是你的研究范围,否则应当抽空审阅。不过,这位教授接着说:[但是,你不愿意影响你自己的研究。因此,你应当在晚上审稿,因为白天精神较好,可以搞自己的研究。](大意)我听到此,马上插嘴说:[怪不得我收到的审稿报告平均质量是那么差,大概他们都是在半昏睡时审我的稿!]从这位教授所言,可知经济学者是多么不愿意花时间,去做工作本份之外或社会所需求、但未必于已有利的事。而且,这位教授所说的,只是一个希望学者们能做到的标准3。实际的平均水平,要此这还差!我也是白天精神好,晚上看电视、杂志、业务外读物,最多写写小说杂文与诗词。审稿制度应作改善该不是你自认诗词比不上我们的博士生王建国的《中秋怀京》。是的,不过,我即使用精神最好的时间写诗词。也写不出像王建国的《中秋怀京》这么好的诗。我也审过数百的稿件,但从来不敢用晚上的时间。因为我认为,要看通别人的专业文章,比自己写还不容易,审稿是有决定他人命运的大事,怎可在精神最差的时候去做!以我的经验,经济学期刊审稿报告中质量好的比例,绝不下于其他期刊质量好的审稿报告,甚至比后者更好;但其质量差的比例要比其他期刊高,而且比最差者的水平更低。我猜,其他专业的审稿人很少在精神最差的时刻审稿。我一篇自认为质量很好,探讨一个重要问题的文章,连接被四家期刊退稿,而审稿报告显示,审稿人看不通。这使我对自己的表达能力产生怀疑,于是把该文给我的博士生看,以便改进表达不清之处。我的两个博士生看后,都说很清楚,没有不明白的地方。这时,我还未敢完全肯定是审稿人的问题。但听了Hamermesh教授教人们院上审稿之后,我完全肯定就是这么一回事。我也不深怪审稿人的自利行为,但我认为应设法改进这种制度。匿名审稿期刊的[评分]目前,自由世界各大学经济学系的名次,都是以其成员在匿名审稿期刊上发表记录为准。莫纳石大学经济系排名美国之外大学的第二十二名,你的杰出发表记录,对这个名次起了决定作用。这里所谓发表记录,是指发表的文章篇数。但在50分以上期刊发表文章,比在10分期刊上发表文章难得多。以篇数计算名次,是否会对经济系的真正质量估计产生偏差?这方法当然不理想,有人也采用引用频率等方法,但也不见得理想。不过,这些较客观方法,或比只根据传统名望作比较及时与可靠。我自认自已的论文水平高,总想向高于50分的期刊投稿,退稿的经验已习以为常。据说你也有不少退稿经验,平均而言,向匿名审稿期刊投稿,你获录用和投稿次数的比率大致是多少?何止有不少退稿经验,简直多得不可胜数。我估计,我的学术文章中,大根有三分二被录用发表,当中平均要投了二至三个期刊后才被接受,而那接受发表的期刊,通常也要经过修改稿件后才录用。据说,美国一些名校的经济系不将出版专著当作重要的记录,只看重在匿名审稿期刊上的发表记录。但威廉逊(O.E.Williamson)却主要从他的专著得到引用。自从他的博士论文在《政治经济期刊》上发表后,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出专著上。结果他的文章被引用率成了最高者之一。但大家都引用他的专著,极少有人引用他那篇论文。专著基本上不须经过匿名同行评议这一关。这大概是专著身价低的原因。但有些丛书也在匿名同行评议程序,我们合作的专著《过增报酬和经济组织》,就是经过匿名同行评议,才被选入《对经济分析的贡献》丛书,你对专著与论文之间的相对地位如何评价?专著不受同行评审对于一些有重大贡献的专著,其重要性不低于论文(但很多情形是先发表论文,再扩展成为专著)。不过,在大多数情形,尤其是在没有时间细读时,我宁可信任一流期刊论文的学术价值,而较不信任专著的价值。你举《对经济分析的贡献》这一套丛书,可说是少数特殊例子,因为它已建立了很高的声望。以我之见,很多在《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a)和《经济研究评谕》(ReviewofEconomicStudies)发表的文章,水平都比在《美国经济评谕》和《政治经济期刑》上发表的高,而后者的分数却比前者高出不少,原因大概是后两家期刑的经济学家读者,比前二者多。将《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研究评谕》比较,你认为哪本杂志分数应该高些?前者的实际分数是63.96分,后者的实际分数是22.52分,在我看来,《经济理论期刊》分数(实际分数是22.58),应比《经济研究评论》(实际分数是22.52)低,你在这两家刊物上都发表过论文,就你的经验而言,这两家期刊中,哪家更难发表?《经济研究评论》与《计量经济学》的文章比较数学化,看得懂的人较少。以计量经济学理论而言,后者胜过前者,以经济理论而言,前者可能胜过后者,前澳洲名教授GeoffreyHarcourt(现在剑桥)曾说过,要成为一位好的经济学家,一定要在《经济研究评谕》上发表最少一篇文章。我发表后,就把文章寄给他。那时,《经济理谕期刑》刚成立不久,也是非常数理性的,他就回信说,那你现在应该在《经济理谕期刑》发表了,以便加入[喷气集团](因为此期刑之英文缩写为JET)。单向匿名与双向匿名你能向读者解释一下专业期刑的匿名审稿制定吗?什么是单向匿名和双向匿名审稿?你是《美国经济评谕》、《政治经济期刑》、《经济文献期刑》、《经济研究评谕》等多家50分以上专业期刊的审稿人;又是三家专业期刑的编辑。以你的经验,匿名审稿人与编辑之间,对最后接受一篇文章的决策权是如何分配和制衡的?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谕文,一般都很专门。即使有多位编者,也难以鉴定文章的质量。因此,一般由编者委任专家审稿。单向匿名就是投稿者不知道审稿者是谁,虽然一般他会收到审稿报告,但不知是谁写的。这是最一般的情形。双向匿名就是投稿人的名字也从稿件中隐去,以求审稿者不受作者的名气、地位,或个人恩怨所影响。但在约半数情形下,审稿人还是能猜出作者是谁。对文章的最后决策权,完全在编者手中。不过,如果编者或因不通此行,或因没有时间仔佃读稿,则他只能根据审稿报告来决定。或编者能看通文章,则他本人往往也正式或非正式地起着审稿人的作用。他往往也另委任其他审稿人,以防止决策错误或受自己偏见影响。不过,当他看了审稿人报告后,若还是与审稿人的意见相反,一般上他会根据自己的意见作决定。千里马与伯乐我曾经投稿於英国的《经济学期刑》,编者来信说,审稿人报告没有帮助,他认为该文很重要,但必须改写。后来我改写了三次,才於1980年发表,题为《非完全竞争之宏观经济学》。后来,前剑桥大学经济系教授RobinMarris在1991年发表的《以不完全竞争重建凯恩斯经济学》一书中,认为此文为[开创为宏观经济学提供不完全竞争的微观基础研究的当代先驱](modernpioneer)。我这篇文章,在投给此期刊之前,最少投过三家其他期刊,都未被审稿人或编者赏识。这例子说明编者的决定性作用,也说明连接三家期刊拒绝的文章,未必没有前途。如果你对文章的质量有信心,必须再设法发表。不过,尽可能在表达方面使读者能了解内容。我曾听人说,有一个前澳洲名经济学家(现在在美国),他在一流期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但也说,如果你要发表文章,第一要点是不要有新创见。我当时很不以为然。因为专业期刊一般上只发表有新内容(理论上或资料上)的文章。但回想起来,也有一定道理。有大创见,用新方法分析问题的文章,很难被人(尤其是半昏睡的人)看懂,并认为没有错误。我自己的编辑经验显示,凡是我自己也审稿的文章,我只委任一名审稿人(否则委任两名)。也许是我自信太强,也许是因为我是少数用精神最好的时间审稿的人,到现在为止,我还未曾作出与自己的审稿报告不同的决定。编者权力比审稿人大得多,但我认为一般上问题不在编者,而在审稿人。作者一般知道维是编者,而不知道维认是审稿人。因此,对审稿人的制衡比编者的制衡更重要。对学术市场的利弊你在匿名审稿经济学专业期刊上,已发表了一百二十多篇论文,并且专门写过研究一稿多投的经济学理论的论文。在你看来,匿名审稿以及相关的制度,例如禁止一稿多投,这些期刊的投稿费制度,对于建立学术市场秩序有何利弊?我第一次给50分对于建立学术市场秩序有何利弊?我第一次给50分以上的期刊投稿时,对匿名审稿报告的质量有相当深的印象。后来才知道,那家期刊是对匿名审稿报告付钱的。后来我又发觉,很多不付钱的匿名审稿报告质量相当差。我自己成了几家期刊的审稿人后也发觉,我自己没有足够的动力,提供高质量的审稿报告,而很多投稿人的命运,却握在这些匿名审稿人的手中。很多人能否找到终身教职,能否升高职位,都依赖在匿名审稿杂志上的发表记录。这种制度肯定不如完全的市场公平,其中少不了有一些黑暗的大学政治(collegepolitics)。你认为这种制度限制大学政治和不公平竞争的效果如何?我回答你刚才的几个问题时,已多次提到由于审稿人未花精力而造成的问题;加上大学政治与个人恩怨,肯定有许多缺乏效率与不公平的地方。像我刚才提起那位在专业期刊有大量文章发表的名教授,都有这种看法,可见这制度离开理想实在太远了。正像私有制与市场经济一样,审稿制又是非有不可。由于私有制有严重的缺点而被取消,是这一世纪人类最错误的决策,其害人之深远长久,此两次世界大战之总和还要大。审稿制也是一样,有很多重大缺点,但若没有审稿制,则专业期刊很难管理,结果会比现有的审稿制更槽。审稿人应该收费不过,我是一个乐观者,我认为当今的审稿制是能加以改进的。第一,可以采用双向匿名制。虽然在双向匿名制下,审稿人在约半数情形还是能猜出作者是谁,但如果多数期刊采取这制度,则较多作者会在写文章时,注意一些细节,使审稿人较难猜出作者身份。第二,像经济学期刊的情形,审稿人不肯花足够精力与时间,则我认为应该付审稿费,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若怕这会增加投稿费而减低对新知识的探索,则应由大学、政府、或赞助者多资助学术期刊,使之有能力付审稿费。学术期刊生产知识,而知识是一种公共物品(PublicGood),一经发现,能大家共用而不减少其供应。这在经济学上说,是有应给予补助的原因。第三,应该采取某种措施,使编者更能知道审稿报告的质量。在现行制度下,作者或有时向编者申诉,但这不是一般现象。作者为了不给编者麻烦与触怒审稿者,一般上对质量极差的审稿报告不采取任何行动。尤其是在单向匿名制下,审稿者知道作者的身份,作者更不敢向编者哭诉审稿者。有一次,我收到审稿报告后,颇为不满,为了给审稿人看的答辩,措辞不那么温和。但后来从编者的来信中,知道他把那信的内容也给审稿人看了。这种做法,真是不鼓动作者为自己辩护。我建议编者在给作者寄审稿报告时,顺便寄上一张表格,让作者给审稿报告打分。这样可以对审稿人加以制衡。编者之所以没有这么做,一方面是怕难找到审稿人。因此,这又回到应该付审稿费的问题上*。一稿可多投提高发表效率你主张改革投稿制度,认为匿名审稿期刊应该像出版社一样,允许一稿多投,但收适当的投稿费,用投稿费来付审稿费。你自己也是三家匿名审稿期刊的编辑,有是否接受一篇稿子的最后决定权力。以你的经验,在学术市场上的竞争在上多大程度上,能保证编辑的决策是有效率和公平的?我认为学术市场上的竞争,给作者的压力很大,使他们有很大的动力,花很多时间精力去把文章写好。但是,加在编者与审稿者身上的压力很少,并不足以使他们花足够精力与时间,去有效与公平地完成其任务。如果采用我刚才讲的改进审稿制的建议,或能有一些改善。现在经济学期刊(及其他大多数专业期刊),是不允许一稿两投的。我也从来不敢违反这惯例。不过,由于寄上一篇文章,平均要半年左右才收到第一次审稿报告(有时数以年计),而这些报告又往往显示审稿人未细读文章,使作者浪费许多时间。另投一家期刊,又从头做起。结果,一篇文章,像我刚才提到的被评为[当代先驱]的文章,要拖延几年后才能见天日。这肯定会使知识的累积与发展变慢。因此,我主张允许一稿多投。编者要发表时,再徵求作者同意,以避免一稿两刊。你支持一稿多投的经济学模型,实际上是一个中央计划模型,你证明一个慈善的中央决策者,在考虑到全社会各方面福利最大化时,一般上会允许一稿多投。我曾问你,在目前西方的学术市场上,实际上没有很多政府干预,限制一稿多投的制度是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形成的,我们是否可以用一个均衡模型,来解释这种制度的出现?你认为自由市场中的协调困难,可能解释这种制度的延续。但我们仍有疑问,如果允许一稿多投,收到相当的投稿费用,来支付审稿费,这虽然可以合理利用审稿的人力,但进入经济学这个行业的进入费用,却会大大提高(比如一个作者要交得起一年上千美元审稿费才有可能发表作品),这可能使一些新秀难以进入这个学术市场,而限制一稿多投的制度就可能既保持较低的进入费用(投稿费),又不浪费审稿的人力。你对我这种猜测有什么批评?目前进入经济学术市场的进入费用已经非常高了,《美国经济评论》的投稿费是50美元,《发展经济学期刊》的投稿费是60美元,一个刚入门的新手,不容易负担这种进入费用。向一稿多投作者收费我的推论是这样--如果怕一稿多投会大量增加审稿成本,可以向作者收投稿费。如果怕收投稿费会影响投稿,可以向一稿一投者免投稿费,而向一稿多投者收投稿费,让作者选择。现在一律禁止一稿多投,不论作者是否愿意负责额外成本的情形,肯定不是一种最优的安排。另外,在一稿多投下,能缩短研究成果发表的时间延误,从而提高知识累积与发展的速度。因此,可以考虑让大学或政府增加这方面的经费,使作者不必负担太高的投稿费。禁止一稿多投制的产生,大概在于减低审稿成本。这在几十年前速度较慢的世界,在审稿人与编者处理稿件较负责与较快的情形,可能是一个好制度。但现在的情形,不如允许一稿多投,不然则应用付审稿费的制度来减低审稿时间。例如可以采用一种付审稿费制度,按这制度,审稿时间越长,审稿费越低。由于在匿名审稿期刊上发表论文,对于一个经济学家在学术市场上的价格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匿名审稿期刊,特别是50分以上的期刊,成了市场竞争的焦点。据说《政治经济期刊》和《美国经济评论》经常发生为了是否发表某篇文章而起风波,你认为在这种激烈的学术市场竞争中,有什么制度演进能防止不公平?这方面的制度演进是否令你满意?比如编辑在指定匿名审稿人上有很大的权力,而编辑对审稿人的观点也比较了解,编辑是否可以利用这一地位,进行操纵而不公正地损人利已?例如即使两个审稿人都主张发表一篇文章,编辑似乎仍有权否决。特别是编辑可以自任一个审稿人,以干预他想发表或不想发表的文章。据说美国一些长青藤大学的教授得到终身教识的重要条件,是在《美国经济评谕》上发表了一篇谕文。这种学术市场的定价条件,使围绕50分以上的匿名审稿期刊的竞争日越激烈。你对这种激烈竞争促进学术秩序的形成和制度的演进是否有信心,是乐观还是悲观?是的,编者在委任审稿人与决定是否发表一篇文章有极大的权力。主要的制衡,是作者可以改投他刊。除此之外,很难避免不公平。关於制度的演进,我并不太悲观。只要有自由竞争与言谕自由的局面,则较好的制度有得到采用的可能。其次,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对现行制度的批评,是基於其不够理想的地方,等於把现行制度与一个理想的制度比较。当然,这样我们会看到许多令人不满的地方。不过,如果我们与一些没有学术与言谕自由的国家比较,则我们的现行制度是优越千百倍了。

  • 人大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笔记讲义-精装版只售5金币另有赠送^_^

    人大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笔记讲义-精装版只售5金币另有高鸿业版微观,宏观PDF讲义赠送超值哦!~5金币也是为了自己下东西大家体谅体谅啊

  • 江南大学的省级精品课程-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PPT

    好不容易找到,一套很不错的课件,内容丰富而精致。是江南大学的省级精品课程。这是微观经济学部分,此外还有WORD版的教案与习题及答案,宏观也有一套。可另见其它上传文件。为了挣些去银子去下载其它材料,很不好意思,只能将文件设为付费贴。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146746-1-1.html&replyID=210732&star=1&skin=1#210732">

  • 转贴:正确对待西方经济理论

    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深入研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如何看待西方经济理论的问题。西方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产生了众多的经济学流派。但不管哪个流派,其基本出发点、基本观点都基本相同:第一,他们都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都是追逐个人私利的“理性经济人”;第二,由此出发,他们都认为私有制是永恒的。我们先来讨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理性经济人”这一命题。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实际生活中,没有什么抽象的、永恒的、全人类共同的“人的本性”,存在的只是具体的、由现实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也就是阶级性。“自私”是一种观念形态、一种思想意识,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自私、利己主义不是天生的,不是人一生下来就自然而然具有的本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一种观念、一种思想的“自私”,是由社会存在、经济基础决定的。在原始社会,极其落后的生产力以及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决定了人们毫无自私自利的思想,一切劳动成果,人们都会自觉地在整个部落中平均分配。这一点早已为许多原始部落的调查报告所证实。原始社会瓦解后,私有制的出现使得剥削阶级有可能利用所掌握的生产资料无偿地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产品,在此基础上才形成自私自利、利己主义的思想。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其思想也必然在意识形态领域占统治地位。几千年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使得在意识形态领域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自私自利思想,逐步影响到劳动人民。自私自利、利己主义思想的普遍化是私有制长期统治的结果,而不是人的不可改变的“本性”。自私观念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私有制的产物,将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消失。自私的人,即“理性经济人”,是历史的结果,而不是历史的起点。这个假设有助于解释一些社会经济现象,但不能简单地把它作为分析一切社会经济问题的前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化对人性假设的研究,是我国理论界的一项重要课题。更为荒谬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理性经济人”出发,推论出“私有制是永恒的”这一结论。对于私有制,我们需要作历史的具体的分析。人类社会存在过不同的私有制形式,我们要根据其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是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来确定对它们的态度。一方面,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私有制不管存在了几千年,也不管还会存在多长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终归只是暂时的现象,而不是永恒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有制的积极作用只有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才能显示出来。另一方面,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比较落后,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因而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既“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创造性地提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这一科学论断是建立在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把握基础之上的,源于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指导和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些国家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导推行私有化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刻汲取。我们不能超越发展阶段,搞“穷过渡”、“一大二公”,也不能抽象地、无条件地赞扬私有制,更不能把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变成主张私有化,而应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我们对西方经济学应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应认真研究西方经济学,借鉴其中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但同时又必须看到,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立场和价值观,是与马克思主义根本对立的,决不能简单地照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应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既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即空谈马克思主义,把经典作家针对当时具体情况作出的具体结论,当作固定不变的教条,照搬到条件已经发生变化的今天;又要反对迷信西方发达国家反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把西方某些资产阶级学派的理论以及西方国家的政策奉为圭臬。要对西方经济学进行认真的鉴别,在学习和借鉴其中对我们有用的东西的同时,认清其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服务的本质。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地对待西方经济学和西方国家的经验。一方面,我们坚持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运行方面积累起来的一般理论和经验,作为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制定相关政策的参考;另一方面,我们始终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的,必须坚决反对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理论和政策,特别是要摒弃以私有化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思想。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指导我们事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过去我们搞革命,靠的是马克思主义;今天我们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仍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取得成功。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 武汉大学西方经济学专业参考书目

    西方经济学专业:考试科目:1.外语2.西方经济学3.发展经济学参考书目:1.郭熙保、何玲编才:《微观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2.邹薇编著:《宏观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3.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4.郭熙保主编:《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5.谭崇台主编:《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加试科目:1.国际经济学2.公共经济学参考书目:1.《国际经济学》克鲁格曼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公共部门经济学》鲍得威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 [转帖]私有制是永恒的?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

    2004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文章高木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深入研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如何看待西方经济理论的问题。西方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产生了众多的经济学流派。但不管哪个流派,其基本出发点、基本观点都基本相同:第一,他们都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都是追逐个人私利的“理性经济人”;第二,由此出发,他们都认为私有制是永恒的。我们先来讨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理性经济人”这一命题。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实际生活中,没有什么抽象的、永恒的、全人类共同的“人的本性”,存在的只是具体的、由现实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也就是阶级性。“自私”是一种观念形态、一种思想意识,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自私、利己主义不是天生的,不是人一生下来就自然而然具有的本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一种观念、一种思想的“自私”,是由社会存在、经济基础决定的。在原始社会,极其落后的生产力以及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决定了人们毫无自私自利的思想,一切劳动成果,人们都会自觉地在整个部落中平均分配。这一点早已为许多原始部落的调查报告所证实。原始社会瓦解后,私有制的出现使得剥削阶级有可能利用所掌握的生产资料无偿地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产品,在此基础上才形成自私自利、利己主义的思想。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其思想也必然在意识形态领域占统治地位。几千年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使得在意识形态领域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自私自利思想,逐步影响到劳动人民。自私自利、利己主义思想的普遍化是私有制长期统治的结果,而不是人的不可改变的“本性”。自私观念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私有制的产物,将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消失。自私的人,即“理性经济人”,是历史的结果,而不是历史的起点。这个假设有助于解释一些社会经济现象,但不能简单地把它作为分析一切社会经济问题的前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化对人性假设的研究,是我国理论界的一项重要课题。更为荒谬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理性经济人”出发,推论出“私有制是永恒的”这一结论。对于私有制,我们需要作历史的具体的分析。人类社会存在过不同的私有制形式,我们要根据其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是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来确定对它们的态度。一方面,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私有制不管存在了几千年,也不管还会存在多长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终归只是暂时的现象,而不是永恒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有制的积极作用只有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才能显示出来。另一方面,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比较落后,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因而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既“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创造性地提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这一科学论断是建立在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把握基础之上的,源于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指导和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些国家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导推行私有化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刻汲取。我们不能超越发展阶段,搞“穷过渡”、“一大二公”,也不能抽象地、无条件地赞扬私有制,更不能把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变成主张私有化,而应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我们对西方经济学应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应认真研究西方经济学,借鉴其中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但同时又必须看到,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立场和价值观,是与马克思主义根本对立的,决不能简单地照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应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既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即空谈马克思主义,把经典作家针对当时具体情况作出的具体结论,当作固定不变的教条,照搬到条件已经发生变化的今天;又要反对迷信西方发达国家反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把西方某些资产阶级学派的理论以及西方国家的政策奉为圭臬。要对西方经济学进行认真的鉴别,在学习和借鉴其中对我们有用的东西的同时,认清其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服务的本质。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地对待西方经济学和西方国家的经验。一方面,我们坚持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运行方面积累起来的一般理论和经验,作为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制定相关政策的参考;另一方面,我们始终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的,必须坚决反对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理论和政策,特别是要摒弃以私有化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思想。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指导我们事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过去我们搞革命,靠的是马克思主义;今天我们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仍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取得成功。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周新城)

  • [转帖]2009年考研经济学热门专业深度分析之西方经济学

    http://www.kaoyan.cn  2008-12-08  考研教育网  一、专业概况  西方经济学专业是以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层面上讨论各种经济关系,通过理论的总结来指导人们的经济行为。该专业属于理论经济学,其他经济学科都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之上,学习西方经济学能对整个经济学知识的框架结构有一个整体认识。  二、就业前景  对现代经济理论感兴趣或是以后有志于从事经济理论研究的同学来说,这个专业是最好的选择。毕业后可以进入高校,或者继续读博深造。  三、报考热度  本专业报考热度一般,一些学校的西方经济学专业上线人数和录取人数相差不大,是经济类专业中相对容易考的专业。因此,对经济学感兴趣而对自己实力不是很自信的考生可以考虑报考该专业。  四、研究方向  现代企业理论与实务、公共经济调控理论与实践。  五、主要课程  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  六、推荐院校  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

  •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读胡代光、厉以宁《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在西方经济学大行其道的今天,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在大学教育中逐渐受到冷落的今天,在主义之争逐渐离我们远去了的今天,在我们的头脑中只有“理性人”、“利润最大化”的今天,谈论西方经济学流派的是与非恐怕已不能吸引多少人的兴趣。然而,当经济学成为一门显学在中国风靡社会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有必要以科学的态度对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加以批判,以便清醒的认识西方经济学,避免我们“身在庐山”而“不识庐山”。所谓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是指只有在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三方面基本一致时,我们才把这一类的经济学家称作是某一流派,如果只是其中的某一方面保持一致则不能成为某一派别。根据这样的依据,当代的西方经济学可划分成九个学派,主要有新古典综合学、新剑桥学派、货币主义、新自由主义、新制度学派、瑞典学派、熊彼特创新学派、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和新制度经济学。一、新古典综合学派该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有萨缪尔森、托宾、索罗、奥肯、杜贝森。众所周知,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末,西方发生了所谓“凯恩斯革命”。在那以后凯恩斯经济学发展为两个方向,一个是试图把凯恩斯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效用价值论)相结合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另一个是重新构建凯恩斯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的新剑桥学派。凯恩斯从人们的三个心理特征出发,即消费倾向递减、投资的边际报酬率递减以及人们的流动性偏好,认为总需求不足是经济的常态,从而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即依靠政府的投资来弥补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不足,达到经济的平稳发展。新古典综合派从标准的凯恩斯理论出发,认为标准的凯恩斯理论的中心是收入-支出理论,把效用函数、市场结构理论(现在的微观经济学)与凯恩斯理论(现在的宏观经济学)糅合起来组成西方经济学,并致力与解决凯恩斯理论在70年代遇到的麻烦——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发症以及经济增长(哈罗德——多马模型)。按照菲力普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反向的关系,即提高通货膨胀率能够增加就业。之所以会出现失业乃是社会需求之不足而导致的,而通货膨胀则是因为消费、投资需求过于旺盛。所以通货膨胀与失业是不能相互兼容的。而在7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发生了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局面,凯恩斯经济学面临着破产的危机。该学派从微观经济层面(凯恩斯理论只对于宏观的分析恰好成为问题的症结所在)入手,认为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滞胀”:(一)现实经济活动中,某些部门产品供给的异常变动是出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讨论范围之外的,如石油供应的短缺和石油价格猛涨以及粮食价格猛涨等推动了通胀。(二)现实经济生活中,资产阶级财政支出有相当大的部分用于福利支出,这样导致了失业者不急于找工作,萧条期物价也不下跌了,成为加剧通胀的因素。(三)用市场的结构变化和市场的不完全性来解释通胀。由于工种、技术熟练程度和地区的限制,经济中同时存在着“空位”和失业。同时由于强大工会力量的存在,失业对货币工资增加速度的减缓不及空位对货币工资增加的加速。在劳动力不足的市场上,工资上升,在劳动力过剩的市场上,工资不下跌。该学派根据对“滞胀”原因的分析,开出了以下药方:制定和执行新的能源政策和农业政策,修改和改进先行的福利支出政策(全球化为西方国家降低福利政策提供了强大的后盾),更重要的是加紧推行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该理论对于滞胀的原因分析有着精细的安排,让人觉得合乎情理,令人信服。然而它有着对资本主义辩护的性质:它认为滞胀是由于工会这样强大的“垄断力量”和“工资刚性”造成的,以推卸责任,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实际上,工人工资的上涨总是落后于物价上涨的,工人要求工资水平的提高只不过是为了维持生活水平,而政府庞大的财政赤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导致了资本的不断积累,并且由于技术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则是失业扩大的根本原因。当代各个跨国公司的大裁员便是最好的明证。二、新剑桥学派该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等。该学派以历史的概念来代替新古典综合派的均衡概念,认为“过去是不能召回的,未来是不能确知的”。它以收入分配结构的分析作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微观经济学基础”,而不像新古典综合派那样以生产要素供给的分析和市场结构的分析等微观分析方法作为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补充。它的主要理论是收入分配理论。主要观点如下:(一)传统庸俗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是错误的(我没有明白它的论证过程),它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经济中收入分配的实际情况;(二)收入分配结局的形成具有“客观的”、“物质的”基础,它与历史上形成的财产占有制度有关,也与劳工市场的历史条件有关;(三)收入分配的相对份额的大小,在一定的收入水平条件下取决于利润率水平,而利润率水平是与一定的“客观的”、“物质的”生产技术条件联系在一起的。按照它的收入分配理论,该学派发展了自己的经济增长理论,其主要等式是:P/Y=(I/Y)*1/(SP-SW)-SW/(SP-SW)P-利润Y-国民收入SW-工人的储蓄倾向SP-资本家的储蓄倾向I-投资根据这个理论,在一定储蓄倾向条件下,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将引起国民收入分配的相对额的变化;经济增长率越大,利润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就越大,工资收入所占比重就越小。对社会“病症”原因的分析“1、资本主义社会的症结在于收入分配失调。由于收入分配是在一部分人占有资本、而另一部分人未占有资本这一历史、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现存的分配格局决不是公平的、合理的。2、不能指望现存条件下的经济增长能改变收入分配失调的现状。恰恰相反,现存条件下的经济增长只可能加剧收入分配的失调,因为随着经济的增长,收入分配将会变得更加不利于工资收入者集团,而是更加有利于利润收入者集团。卡莱斯基曾说过一句名言,工人花费他们所得到的东西,资本家得到他们所花费的东西。基于它的收入分配理论和对社会“病症”的分析,该学派提出了它的政策主张:把改进资本主义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放在“医治”资本主义社会的“病症”的首要地位,认为主要依靠社会政策改变收入分配制度,反对自由放任,也反对管制工资-物价的收入政策(对现有分配格局的合法化并强化现有的分配格局)。新剑桥学派的改良主义性质:它保留了凯恩斯关于就业理论的分析、对有效需求不足的论证、以及关于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看法。这是它受到凯恩斯理论影响的一面。其理论核心——关于收入分配的学说——“把历史限制在分配的范围之内”,没有认识到分配的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资本主义生产充满着不可克服的矛盾。把生产与分配割裂开来以及想通过分配的改善来挽救资本主义的设想是虚构的、徒劳的。同时把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认为是历史的偶然,这是历史的唯心主义。三、货币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弗里德曼、帕金(一)货币主义的中心命题是:(1)货币最重要,货币的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化的最主要因素。(2)货币存量(或供应量)的变动是货币推动力的最可靠的测试标准。(3)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着经济周期中货币存量的变动,因而通胀、经济萧条或经济增长都可以而且应当唯一地通过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的管理加以调节。关于货币的理论,它和凯恩斯主义理论区别在于:凯恩斯理论认为,由于投机动机,货币流通速度极不稳定的,货币主义则认为,货币流通速度虽不是一个常数,但同某些有关经济变量之间却有一个稳定的函数关系。(二)货币主义发展了通胀与失业的关系货币主义引进适应性预期概念,认为通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存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胀能够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是温和的通胀,并且在公众的预期之外;第二阶段,公众预期到了政府的通胀政策,会要求提高工资使收入水平得以维持,从而失业会回到原来的水平;第三阶段,公众的通胀预期高于政府制订的通胀率,这是会导致失业的增加。通胀是纯粹货币现象,不可能消灭“自然失业率”,否定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胀与失业的交替关系,从而认为以通胀减少失业的需求管理政策是不会凑效的。它的政策就是根据经济长期(十年)发展的需要,制订一个固定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即单一规则。开放经济条件下,由于国际通货膨胀的传播,使国内的稳定货币供应无法达到目标,所以主张浮动的汇率政策。(四)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分歧”:1、货币主义坚持货币供应变动对决定产量的首要作用,利息率是不重要的,凯恩斯主义以为货币供应量会影响产出,只不过是通过利息率的影响而间接发生作用的。对于经济的增长,货币供应的变动是次要作用,投资及乘数才最重要。2、货币主义认为货币变动会影响各种资产的相对价格和收益,凯恩斯则强调货币变动对利息率的影响和利息率对物质投资的影响。3、货币主义认为市场经济能够迅速自动地恢复均衡,凯恩斯认为经济不会达到自动均衡。货币主义的批评:实际上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生产的无限扩大和人民大众需求的相对缩小,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对货币的需求就不可能是稳定的。它的单一规则实际上是很难实施的。四、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有哈耶克和罗宾斯。该学派的主要观点都是有哈耶克阐述的,他把他的关于经济学的理论建立在他的哲学基础上,从而使得新自由主义构成一个严密的逻辑系统。哈耶克认为自由是人类追求的至高无上的目标,他曾这样说过:“那些愿意放弃根本的自由来换取少许暂时保障的人,既不配得到自由,也不配得到保障。”所以他致力于说明自由市场如何地完美,认为自由竞争通过价格机制能够配置资源的最好使用效率。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认为政府介入经济最终会走上集权的社会,从而使人失去了自由。他认为政府干预经济的唯一逻辑是政府对货币的垄断权,因此他主张政府应该把货币的发行权交给各地方的金融机构,形成货币发行的竞争局面。温和的新自由主义者还设想了社会主义经济,在这样的社会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有:保障私有财产权,尊重自由竞争原则,通过市场经济来配制资源和收入分配,一方面维护自由竞争原则,反对垄断,一方面调节收入,协助市场经济稳定。批评:新自由主义主张的自由观念是一种唯心的价值取向。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自由是建立在人类对必然的认识的基础上的,空洞地、抽象地谈论自由必然不具有现实意义。同时提出所谓的“货币的非国有化”更是不现实的,根据现代中央银行的发展过程,现在的中央银行体制是从原来分散货币发行权的制度下走过来的,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五、新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加尔布雷斯、缪尔达尔。新制度主义用来代替数量分析的分析方法是制度——结构分析方法,包括权利结构(即认为在分析社会经济活动的时候,需要着重分析权利问题,首先是“决策的权力”问题)、利益集团分析(即把社会划分成若干个利益不同的集团,考察它们的相应地位和相互关系的变化等)、规范分析(即分析“价值判断”依据、人们动机和习惯的形成、行为选择等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分析。该学派反对编制经济模型分析经济,认为经济计量模型使经济学家回避了“价值判断”的准则问题。其代表人物加尔布雷斯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由“计划体系”(有少数大公司构成)和“市场体系”(由大量小企业、小生产者构成)组成的“二元体系”结构,前者有权力,后者无权力,前者剥削后者。正是权力的不平等引起了收入的不平等。他认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权力均等化”,即减少“计划体系权力”,提高“市场体系”地位。依据该学派的理论,它的政策的主要目标是要进行结构改革,限制大公司的活动,而不是限制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变经济增长的目标为“权利均等化”的目标。批判新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者在分析“权力结构”时,往往孤立地分析权力的性质,从政治上、法律上或职业划分上解释权力的由来,而不把“权力”作为经济关系的属性来看待,没有认识到“政治权利只是经济权力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中,实际上是哪个阶级掌握了社会的基本生产资料,哪个阶级就获得了社会政治权力。另外关于“利益集团”之间的划分混淆了阶级阵线,抹杀了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宣扬了阶级融合论。而所谓抽象的伦理观念或规范是不存在于实际生活之中的,在阶级社会中,经济理论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对于社会经济活动,各种经济现象,政府的各项经济政策,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评价和判断标准。六、瑞典学派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缪尔达尔、林德伯克瑞典学派的经济学家们也都遵循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和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研究的范围则是社会经济总量,不同于凯恩斯的是,它注重对均衡的移动过程分析,即动态的过程分析,社会的经济总量从一个均衡点到达另一个均衡点的过程是如何发生的。缪尔达尔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强调企业家的预期因素对均衡的破坏和达到新均衡的作用。瑞典学派(主要分析小国经济)的经济政策主张(一)短期措施建议该措施强调如何应付当时的通胀和失业并发症,以及解决开放经济类型国家的国际收支问题的政策主张。它主要有人力政策(解决就业问题)和收入指数化政策(指根据生活质量指数调整收入,如工资、利息等,在信息不完整和预期不完全条件下,采用该方法可以使工资合同减少不确定性。在瑞典这样的开放小国家里,实际上是很难控制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入。)经济政策主张(二)基本政策目标,指如何使一个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所谓的“自由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政策主张。他们设想这样的社会有三个基本的特征:国有化(主要部门的国有化)、福利国家(收入分配政策,提供集体服务,政府稳定经济)、市场经济(建立在企业一级水平上的分权化,改进竞争,反垄断化)。批判:瑞典学派以主观价值理论为基础,它的动态分析强调所谓企业家预期的决定性作用,掩盖了资本主义矛盾,抹杀了资本主义的阶级对抗关系。另外,它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和平地“转变”为“自由社会民主主义社会”是虚假的,任何社会性质的转变都可能通过和平的手段达到。国有化并不能说明社会性质的转变与否,问题是需要弄清楚国有化的性质,弄清楚是什么阶级的国有化,即什么阶级控制国家机器。七、熊彼特理论体系熊彼特的主要贡献在于对于“创新”的阐述,并以此解释了经济周期的发展过程。他把经济的发展归功于“创新”,而创新者有被定为那些预见到潜在利益,敢于冒风险而首次把“新发明”引入经济活动的企业家,这样,资本家就成为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这种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他也歪曲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认为衰退的原因是创新浪潮的消逝,否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性质,即否定了它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引起的相对过剩的危机。资产阶级学家所宣扬的“制度创新”理论是一种为资产辩护的理论,它所实行的制度方面的变更,无非是为了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八、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他采用的分析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主导部门分析。他认为经济增长总是先由一个部门采取先进技术而开始的,采用先进技术降低的成本,扩大了市场,增加了利润与积累,扩大了对其它一系列部门的产品的需求,扩大了对地区经济成长的影响,从而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主导部门主要有三个影响:(1)回顾影响对那些向自己供给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影响(2)旁侧影响对地区的影响(3)前瞻影响对新工业、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的出现的诱导作用。第二种方法是心理因素分析,提出了所谓“布登勃洛克式动力”的作用,实际上就是“欲望更替”的分析方法。六个阶段的分析: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最重要的阶段是“起飞”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起飞阶段”是指在工业化初期的较短时间(二十到三十年里)内实现基本经济结构和生产方法上的剧烈转变。他还分析了“经济起飞”的条件:(1)较高的积累比例,要使生产性投资占到国民收入的10%以上(2)建立起飞的主导部门(3)要有制度上的变革,即建立一种能保证起飞的制度。这个阶段的基本政策有:(1)防止出现“早熟”消费(2)着重“基础设施建设”(3)人口出生率要下降(4)防止人才、资本外流(5)吸引外资在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社会产业以服务业为主。基本的经济政策是发展公私混合经济、加强技术创新,实现中央的计划调节措施,维持世界均势。批判:单纯用技术变化作为划分“成长阶段”的主要依据,不可能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欲望更替是谬论,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和产品的使用,是与人们在阶级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分不开的。技术进步的性质、它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以及各个部门采用新技术的程度,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特别要考虑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的进步服从资本家的利益,只有在采用新技术可以给资本家增加利润的时候,新技术才会在某个部门内推广,而在垄断形成并占统治地位之后,技术的停滞和畸形发展的趋势更成为经济中的突出现象。

  • 复旦09年西方经济学博士题

    考完了,等成绩,有点七上八下,居然找到这里来了,还是免费给大家分享以下吧。经济学基础:1、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分析当前全球金融危机(30分)。2、索罗的效率工资模型,推导最优工资水平,以及这一工资对于失业和经济周期的影响(15分)。3、给定IS,LM等曲线的方程式,求自然产出,自然工资,实际产出,实际工资,AS,AD曲线,以及政府增加购买的影响(20分)。4、市场均衡产量和价格。p=100-q,厂商1边际成本恒定为10,2恒定为58;厂商1恒定为20,2恒定为58.(15分)5、双寡头垄断市场。p=1-q,边际成本均为0,求在有限博弈和无限次博弈中的均衡(20分)。西方经济学流派的专业题1、凯恩斯之前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命题。2、哈罗德-多马模型和索罗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区别。3、货币主义者关于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机制的研究。4、简述诺斯的国家理论。感觉英语比较难,若有心考复旦,最好多做准备。祝各位好运,也祝自己好运。[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97:56:33编辑过]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