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lykd05130
19635 159

财富论——微观经济学下 [推广有奖]

fujo11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1-7-25 09:04:55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有学术价值的”,在中国,就意味着或等同于“不能通过审查的”。
与楼主同病相怜啊
客观性是科学存在的前提

使用道具

lykd05130 发表于 2011-7-26 07:13:44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前面已经指出:商品价值量曲线就是商品供给曲线,但商品价值量曲线如何?没有解释,这一帖子就考察商品价值量曲线。

第七节   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及其曲线

我们已经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货币之间的平等性,成为我们把握劳动量和资本量形成价值量或交换价值量运动的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成为我们把握商品交换价值量运动规律的东西。而在这一般生产关系下,即在等量劳动形成等量价值、等量资本形成等量价值的情况下,在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劳动量或资本量所形成的价值量之和,我们就称之为商品价值量。同时,我们要指出,正常生产条件,是指生产技术最先进的生产条件,不是落后的或中等程度的生产技术。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中,不同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条件的存在,是由于商品生产不完全竞争的结果。

在不同商品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就会产生不同的商品供给,而在不同的商品供给下,商品生产都存在一个商品价值量,即在不同的商品供给下商品价值量可能不同,商品价值量曲线,就是在不同的商品供给条件下的商品价值量的连线。

在现有的商品市场需求条件下,大部分商品的需求,不仅满足了商品生产条件的要求,而且自然资源也能满足这些商品的需求,从而大部分商品生产能稳定地进行,即在商品供给与需求变化的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能长期保持不变。这里,引起商品价值量变化的,主要是规模经济引起的,因此,我们在考察商品价值量曲线时,不考察规模经济的影响。这样,我们就假定,在不同商品供给的情况下,商品价值量的连线——商品价值量曲线,就是一条垂直于价格轴的直线,如图一所示的曲线L。(图略)

    不过,在理论上,不仅可能有少部分商品的需求,不能满足商品正常生产的要求,即商品需求非常小,从而使商品生产不能正常进行,同时,商品供给与需求可能超过自然资源的现有条件,需要利用较差的自然资源。

在商品需求不能满足商品正常生产的要求,即商品需求非常小,从而使商品生产不能正常进行的情况下,由于社会化大生产中,商品生产投入的资本必须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不管商品需求是多少,这样,在商品需求较小的情况下,即商品需求不能满足最小生产规模的商品供给,商品价值量就较高,而当商品需求增加时,商品价值量就减小,如图二所示的商品价值量曲线的AB段,这样,商品价值量就是可变的了。不过,一般情况下,商品需求都能满足最小生产规模的商品供给,从而如图二所示的商品价值量曲线的AB段常常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商品价值量曲线又往往可以简化为如图四所示。

当商品供给与需求可能超过自然资源的现有条件,需要利用较差的自然资源时,由于较差的自然资源的利用,需要较高的生产成本——开发成本,这样,商品价值量就增加了,即在商品需求较小的情况下,商品价值量就较低,而当商品需求增加时,商品价值量就上升,如图二所示的商品价值量曲线的CD段,这样,商品价值量也就是可变的了。

不过,商品价值量变化的情况,分为二种类型:一是商品价值量的变化,表现在一条商品价值量曲线上,如图二所示。这一类型,是由于商品供给与需求可能超过自然资源的现有条件,需要利用较差的自然资源时,由于较差的自然资源的利用,需要较高的生产成本——开发成本,这样,商品价值量就发生变化了。二是商品价值量的变化,表现在商品价值量曲线的移动上,如图三所示。商品价值量曲线移动的原因,我们将在下一节探讨。(图略)。

总之,在商品需求极小与极大时,从而商品供给极小与极大时,商品价值量就可能会发生变化,只有商品需求在一定范围内,商品价值量才保持不变,综合如上所述,商品价值量增加的曲线,就如图二所示。

余樟芝

使用道具

lykd05130 发表于 2011-7-30 15:09:31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通告

    鉴于我沉迷于经济学研究,只安心在小药店做坐诊医生,不去开个体诊所,我家开了个家庭会议,一致通过:只要有人否定了“分配价值论”,就给予十万元钱奖金。而我也要安心去开个体诊所,不再搞经济学研究。这一告示,具有法律效力。
    要知道:我在小药房做坐诊医生,月工资只有1500元,但没有多少责任,可安心搞经济学研究。而自己开个体诊所,虽月收入一般5000元以上,但责任较强,因为不安心治病,对病人有害,还可能出医疗事故,当然,也就不能安心搞经济学研究了。
    希望网友能相互转告,尤其是告诉那些你认识的经济学教授、经济学家。在这里,我先谢谢大家了。
余樟芝

使用道具

lykd05130 发表于 2011-8-16 06:20: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生产资料具有生产力,就否定了劳动价值论。

物质财富生产出来以后,社会化生产的唯一问题就是分配问题,由于物质财富之间是不能比较的,价值——分配权力就产生了。而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生产力,不能计量的特征,决定了价值,只能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这是我们理解分配价值论的一个关键。

本贴就上传“物质财富的源泉”一节,以供大家讨论。



第二节  物质财富的源泉

   

物质财富是人类生存、活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物质财富,人类就不能生存, 更不要说活动和发展了。那么,物质财富的源泉是什么呢?

首先自然界本身就是人类的物质财富,它是人类生存、活动和发展的最原始的物质基础。其次自然界又是人类的物质财富的最原始的源泉。例如土地上能长出树木等等,这些大家都是容易理解的。物质财富的源泉,难以理解的就是需要人类劳动和自然界相结合而生产出物质财富的情况。在这里,人类劳动和自然界都是物质财富的源泉吗?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吗?

劳动者的劳动力是一种自然生产力,生产资料也是一种自然生产力。任何物质财富的生产,都需要自然物质的参与,没有自然物质的参与,人类劳动就一事无成。人类劳动不能创造自然物质的一分子,只是改变自然物质的存在形式,即只是改变自然物质的生产力的存在形式,不管是谷物的生产还是机器的生产,都是如此。同时,在物质财富生产中,劳动者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生产力,是不能进行计量的,也是不必进行计量的,因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力,往往被劳动者占有或部分占有。

物质财富的生产,完全是一种自然现象。尺管人类活动对物质财富的生产有很大的能动作用,例如自然生产力的开发,物质财富生产的方向和程度等等,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但并不能以此否定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一种自然现象。因为对于物质财富生产本身而言,人类本身是一种自然界的产物。人类活动,即人与自然物即生产资料结合生产物质财富,肯定也是一种自然现象,这里没有一点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痕迹。人类生产活动,就是发现和利用自然规律的过程。人类本身并不能创造自然的一分子。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或者杂交变种等等,都是自然规律的结果,而不是人类所能创造的。至于物质财富的生产,人与生产资料,判定谁起的作用大些,谁的作用小些,或者用数量去解释它们的作用大小,这是毫无意义的争论。我们只能判断它们的作用的性质,如人在生产中的作用是主动的,是生产的判定者,而生产资料的作用是被动的,是从属于人的活动的。但决不能否定生产资料的生产能力,也不能计量它们的作用大小。因为,首先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一个整体,谁也离不开谁,缺少谁物质财富的生产就不能进行。而人与生产资料在物质财富的生产上的作用,是不能相互比较的,更是不能计量的。第二,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人,物质财富生产能力的发展,就是人类发现自然力并与其结合的过程。这样,自然力可表现为人类的生产能力,而不是相反。但是,这里一定要区分人类的生产能力与某个人的劳动力。自然力首先是表现为整个人类的生产能力,决不是表现为某个人的劳动能力──劳动力。因为自然力生产出的物质财富──社会产品,这是属于整个人类社会的。不过,这一生产力也可能被某个人或某些人部分占有,从而影响社会产品的分配,但这只是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影响。这在后面社会产品的分配的研究中,就可看得更加明确。第三,物质财富的生产和物质财富的分配是二个不同的范畴。尽管它们之间可产生相互影响,但毕竟是二个不同的领域,各有各的运行规律。从而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物质财富分配规律的研究,在物质财富生产上的争论,是不必要的,也是不现实的。

自然生产力的开发,即物质财富本身性质的研究,这完全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难道物质财富本身性质的研究,不正是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等科研人员的研究任务和成果吗?自然生产力一经研究发现,首先就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就社会生产力而言,当自然力被某些个人占有,从而表现为他们的生产力,但决不是相反即自然力决不是劳动者的劳动力的表现。自然力被私人占有表现为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而如果说,自然生产力只是人的劳动能力的表现,那也是科学家的劳动力的表现,决不是产业工人们的劳动力表现。

一方面,生产资料的生产力不是其生产者的劳动力的表现。生产资料生产者,只创造生产资料本身。劳动力就是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因而它在生产资料的生产中就已消耗掉了。如果说生产资料的生产力是其生产者生产的话,那么,生产资料的使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中,生产资料的生产者也应占有一份,否则就是剥削了生产资料生产者的劳动了,因为生产资料价值是对其生产者生产生产资料的劳动报酬,而不是生产资料使用的报酬。从而,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存在生产资料使用者剥削生产资料生产者的劳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只是剥削生产资料生产者的劳动,而不剥削他所雇佣的工人的劳动。这不是谬论吗?因而生产资料的生产力不是其生产者的劳动力的表现。从劳动力本身来考察,如果说生产资料的生产力是其生产者生产的话,那么,生产生产资料的劳动者的劳动力就较大,而生产消费资料的劳动者的劳动力就较小,这是不现实的。

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的生产力也不是其使用者的劳动力的表现。生产资料使用者不创造生产资料,当然生产资料的生产力是其使用者的劳动力的表现是不可想象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使用价值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是物质的特性,使用价值和物质财富是不同的。人类生产活动,生产的是物质财富本身,而不是它的使用价值。

自然生产力一经研究发现,就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这是由人类社会的活动所决定了的。首先任何商品生产者生产出的商品──社会产品,是整个社会产品的一部分,属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其次,自然生产力一经发现,就成为人类共同的知识,当然也就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生产力,这也说明了保护知识产权利益的重要性,即保护专利的重要性,因为只有保护知识产权,才能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至于某些科学技术被垄断,不能成为人类共同的知识,从而自然生产力被某些人部分或全部占有,并且影响物质财富的分配,国家ZF就应制定对策,一方面保护他们的利益,另一方面又要打破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垄断,以免他们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和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

这里也说明了自然力被社会如何占有,或者说自然力表现为谁的生产力是一个社会生产关系问题,从而自然力影响社会产品的分配,生产资料被私人占有,即生产资料的生产力部分或全部被其所有者占有,这不是生产关系领域的问题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另文详细探讨。

总之,生产资料具有生产力,而生产出的物质财富,首先表现为社会产品,从而生产资料生产的物质财富归谁所有,是物质财富的分配问题。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如果生产资料生产的物质财富归生产者所有,就会引起生产资料生产无限增加,而没有人使用生产资料,更没有人购买生产资料了,因为生产资料生产者能够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相反,如果生产资料生产的物质财富归使用者所有,就会引起消费资料生产无限增加,而没有人生产生产资料了,因为生产资料使用者能够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而没有生产资料的生产,生产资料的使用,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就生产资料生产者与使用者而言,生产资料生产的物质财富,只能归社会,成为社会产品。

不过,生产资料生产者,不能使用生产资料,只能出售生产资料,而生产资料使用者,既不可能购买生产资料来归自己使用,如果没有经济利益,也不愿意额外负担购买生产资料的责任,从而,如果没有经济利益,只能由社会购买生产资料,然后由生产资料使用者——消费资料生产者使用,人类社会也就进入社会主义。不过,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缺乏,因而需要大力发展生产生产资料,此时,凭借社会购买生产资料,是不能最大程度地发展生产资料生产的,需要资本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才能最大程度地发展生产资料生产,这是后话。

否定自然生产力──生产资料生产力具有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这是把使用价值看成是财富的物质存在形式,即把使用价值与物质财富等同起来,不加以区别的结果。既然使用价值和物质财富是同一的,当然生产了物质财富,也就是生产了它的使用价值。生产力是物质财富的使用价值,当然物质财富的生产力是人的劳动能力的表现。这不就自圆其说了吗?这些东西在社会上存在不是很多吗!

自圆其说的东西必须要有立足之地,否则浮在空中摔下来是受不了的。而否定自然生产力具有生产物质财富能力的立足之地即基础,就是使用价值与物质财富本身是同一的东西。而第一节我们已研究过,使用价值与物质财富是完全不同的东西。使用价值是物质财富的功能,尽管是客观的,但不是客观存在的,它只有在物质财富的使用中才表现出来,当然前面的自圆其说也就为谬误了。

否定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不仅使我们在价值理论上陷入危机,而且在生产资料是否具有生产力这一问题上陷入形而上学中去。既认为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具有生产力,同时又否定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我不知道,没有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怎样成为生产力的。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那种认为生产资料只是劳动力创造物质财富的自然条件,只是促进生产从而表现为生产力,但并不生产物质财富的观点,我认为是站不住脚的。什么叫生产力?生产物质财富的行为含义是什么?这创造物质财富提供了自然条件,并且促进生产,就是物质生产过程,就是生产力的表现,因而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由于生产被人类占有,从而生产资料的生产力又表现为人类的生产力。否则,你给我定义生产力,给我解释什么才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过程!实质上,这正是我们在价值理论——劳动价值论上陷入危机,把价值看作与物质财富一样客观存在的东西的结果。

再从生产力这一概念本身来说吧。劳动者的劳动力创造物质财富,从而具有生产力,而生产资料并不创造物质财富,只是对生产起到促进、协助的作用,因而也认为具有生产力,那么怎么能把具有不同作用的东西,统一在同一个概念中呢?这不犯概念混乱的逻辑错误了!助产士也能协助产妇顺利地产下婴儿,难道能把助产士与产妇等同吗?这一概念混乱的逻辑错误从反面也说明了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


余樟芝

使用道具

lykd05130 发表于 2011-8-16 06:20:2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三,从商品生产过程来看,也不能否认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的。商品生产过程,就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生产力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自然现象。在商品生产中,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作用确实不同,不同生产资料的作用都可能不同。这里判断有无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的标准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是不能回答,也是不必回答的。因为只要对物质财富的生产具有作用的东西或生产力,都是具有生产物质财富能力的,都是物质财富的源泉,否则,你就给我回答这一问题。第四,从生产力的发展来看,生产资料也具有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的。否则,人类社会生产力发生突飞猛进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这我们通过例子就能完全了解。假设其它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保持原状。当某商品的劳动生产率需提高,从日生产量10件提高到100件,那么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活动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提高了10倍。在自由竞争条件下──不是垄断,按照劳动价值理论,商品生产者创造的价值肯定是与以前一样的,否则其它生产部门就要向这个部门转移,这是由劳动价值论所反映的生产关系决定的。这里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活动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提高了10倍,而他们创造的价值却与原来一样,这就说明了生产资料具有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而价值,只是社会生产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的产物。劳动价值论决定了劳动且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当然自然力虽有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却没有形成价值的能力,只有生产者的劳动力的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而物质财富虽然增加了10倍,价值却与原来一样。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把价值看成与物质财富同等的东西,是多么谎谬。

马克思也承认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他在《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哥达纲领批判》第7页)中论述到:“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当然,他后面又指出:“只有一个人事先就以所有者的身份来对待自然界这个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把自然界当作隶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他的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也成为财富的源泉。”“从而既然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要不占有劳动的产品就不能占有财富。因此,如果他自己不劳动,他就是靠别人的劳动生活,而且他自己的文化也是靠别人的劳动获得的。”怎样分析马克思的这些思想呢?第一点需指出的是,马克思这里未把物质财富与它的使用价值分开,这正是他不能理解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的原因之一。第二点,马克思虽然承认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但是他又指出:“只有一个人事先就以所有者的身份来对待自然界……他的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也成为财富的源泉……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这就是说一方面自然界只有在没有人类劳动参与的情况下,它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才可被承认,从而从历史上看,自然界成为“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而当自然界被劳动者占有,自然力与劳动力相结合的情况下,劳动就成为一切财富的源泉,这时自然力就没有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了。我真的不知道,有哪一位劳动者有这么大的能力,他一与自然力结合,就能阻碍自然力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这,他不就成为人类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因素了吗?这样,人类的生产力还能发展吗?另一方面,劳动者也不能以所有者的身份来对待自然界——生产资料。否则,一旦劳动者以所有者的身份来对待自然界,他的劳动就成为财富的唯一源泉。这时,自然力就没有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了。这样,劳动者拥有生产资料,就阻碍了自然力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当然也就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从生产力革命角度讲,劳动者不能拥有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所有权只能归资本家!这样才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不是很谎谬吗?

其实,这里,劳动者以所有者的身份来对待自然界,反映的是一种生产关系。而在这种生产关系下,劳动可能成为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决不是物质财富唯一源泉。从而,这从反面说明了价值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只是社会产品分配的尺度。

正因为马克思僵化地对待劳动价值论,从而他在有的地方否定自然力——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但在有的地方又不得不承认自然力——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陷入矛盾中去。例如,他在论述机器的作用时,就指出:“机器的生产率是由它代替人类劳动力的程度来衡量的。”(《资本论》第一卷第428 页)这里“机器……代替人类劳动力”当然机器与劳动力一样具有生产力──具有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这又与上述观点相矛盾。下述论述,则是更加明确。“无论是100个工人一起劳动,还是他们各自单独劳动,他们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都等于100个工作日,不管这些工作日表现为许多产品或很少产品,换句话说,这些产品的价值不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劳动的社会的和一般的生产力,是资本的生产力;但是这种生产力只同劳动过程有关,或者说,只涉及使用价值。它表现为作为物的资本所固有的特性,表现为资本的使用价值。它不直接涉及交换价值。”(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一册第423页。这里,马克思承认资本具有生产力,具有生产使用价值——指物质财富的能力。并且认为“它表现为作为物的资本所固有的特性,表现为资本的使用价值。”同时,这里,马克思又否定了资本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它不直接涉及交换价值。”从而马克思已意识到物质财富的生产与价值的形成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可惜他没有意识到商品交换过程就是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从而不了解价值只是社会产品分配的尺度。只把价值看成是商品交换的尺度,从而把价值看作与物质财富一样客观存在的东西,而不是生产关系的产物。在劳动价值论这一理论的基础上,也就必须得出,只要自然力与劳动力相结合,自然力就失去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这一谎谬的结论。因为既然价值是与物质财富一样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物质财富的社会存在形式,而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且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当然,劳动且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物质财富,劳动不是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了吗?这又与他原来的观点相矛盾。其实从该理论本身上讲,上面这种推理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创造价值的劳动──抽象劳动,与生产物质财富的劳动──具体劳动,这是二个不同的概念。因此,上面的推理是犯了逻辑错误的,而上面这个推理,正是马克思论证劳动价值论──把劳动价值论绝对化的逻辑依据。从而使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研究上陷入形而上学中去,如否定商品流通过程中存在价值的形成。

由于劳动价值论者把价值看成是与物质财富一样客观存在东西,从而在确认劳动且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时,就否认了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只有劳动力才具有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这是极端错误的。同样,边际效用价值论者,仍把价值看成是与物质财富一样客观存在的东西,从而把价值的形成与物质财富的生产等同起来,并且企图用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来解释各生产要素的价值形成或创造,也就是用边际生产力理论来解释各生产要素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这是徒劳的,肯定得不到科学的结论。在这里,各生产要素边际生产力——边际产品,就是它们各自的收入或形成的价值量,从而“其他要素可依此类推,这样就将100%的产出,不多也不少,在所有生产要素之间进行分配。(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六版中文版第181页)。这完全是错误的结论。各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后,生产力肯定不是它们边际生产力的总和,或者说总产品肯定不是它们边际产品的总和,而有一个巨大的剩余产品。边际理论本身,就存在一个什么“消费者剩余”理论。这里,各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后,肯定存在“生产者剩余”或剩余产品。仔细观察一下边际产品图解也容易理解这个问题。在下图中,各生产要素的收入,都是以边际产品为准的,当然非边际投入的各生产要素的收入,肯定少于它生产出的产品,从而肯定存在“剩余产品”。这样,在产品分配上,剩余产品数量的确定及其分配,又成为边际效用价值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生产力上,各生产要素能生产多少剩余产品,也成为边际效用价值理论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些,都决定了边际效用价值论是不科学的,用边际生产力理论来解释各生产要素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也是荒谬的。

〖PS04,+35mm。75mm,BP〗

只要把握价值的真正含义。价值只是生产关系——社会产品分配关系的产物,价值只是社会产品的分配尺度。而物质财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这样,价值的形成,与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二个方面的范畴,前者是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生产力问题,不能把两者相提并论。这样,我们就不会产生上面那种谎谬的观点。自然力与劳动力相结合生产物质财富。就物质财富的生产而言,两者都是生产力,都生产物质财富。但二者在生产物质财富过程中,其行为或作用是难以比较的,并且这种比较是不必要的。因为自然力,往往表现为人的生产力,要么是整个社会的生产力,要么是某些个人的生产力——自然力垄断。就价值的形成而言,这是生产关系的研究范畴。马克思把形成价值量的能力——分配权力,也称之为生产,是不科学的,这是概念混乱的逻辑错误。尽管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作用,那也只不过是一种因素,是我们研究价值时必须考察的因素,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就劳动价值论而言,劳动且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也就是说,劳动且只有劳动才有权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当然,这里,自然力全部表现为劳动者的生产力。这样,单位时间内劳动者生产出的商品的价值量不同,反映了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力不等,同样单位时间内劳动者生产出不同量的产品,就反映了劳动力的劳动形成的商品价值量不等。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生产资料都具有直接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各种不同的生产资料对商品生产的作用也是不相同的,这也就是企业为什么要合理利用生产资料的原因。但是,这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并没有影响。正如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生产力没有必要计数一样。那些生产资料具有生产力,那些生产资料没有充分实现自己的生产力等等,都是政治经济学没有必要考察的,这是实用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总之,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生产力,都具有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都是财富的源泉。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一种自然现象。当物质财富生产出来以后,人类的活动,并且是唯一的行为,就是怎样分配这些物质财富。这就是价值产生的社会原因,价值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产品分配关系的产物。
余樟芝

使用道具

lykd05130 发表于 2011-9-8 10:47:46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二节    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尺度



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商品之间之所以能够交换,就是由于商品之间存在一种共质的东西,这就是价值。而商品交换过程,就是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当然,在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中,由于商品之间也是不能比较的,从而这一共质的东西——价值,也就是社会产品的分配尺度。

物质财富是人类生存、活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生产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生产出物质财富,在自给自足的产品经济中,谁生产物质财富,谁就占有物质财富,也就谁使用物质财富。

然而,在社会化大生产中,一个劳动者生产出物质财富,尽管他占有物质财富,但他不会使用物质财富,即劳动者生产出物质财富不是为了自己使用这一物质财富,而是为了交换其他劳动者生产出的物质财富,从而物质财富成为商品,成为社会产品的一部分。

这样一来,劳动者就要从市场上交换自己需要的商品,或者说从社会产品中得到自己需要的产品,然而,对于商品来说,商品之间是不能比较的,因此,必须对各种商品进行量化处理,即找到一种共质的东西,使各种商品能够比较,劳动者才能从市场上交换自己需要的商品,或者说从社会产品中得到自己需要的产品。

物质财富的分配,不仅仅存在于商品——社会产品之间,在社会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过,实践中的物质财富的分配,不是针对各种物质财富之间进行的,而是针对同一物质财富进行分配的,如谷物、豆子,等等。这样,物质财富之间的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质——一种共质的东西,成为我们分配物质财富的分配尺度,如重量、体积或者物质财富的个体。

不过,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劳动者之间并没有对各种商品进行量化处理,即没有商定一种共质的东西,而劳动者却已经能从市场上交换自己需要的商品,或者说已经能从社会产品中得到自己需要的产品,为什么呢?这说明商品之间已经存在一种共质的东西,从而使各种商品能够比较,这一共质的东西,我们就称之为价值。既然商品之间这一共质的东西——价值,使劳动者能从社会产品中得到自己需要的产品,或者说,商品之间这一共质的东西——价值使劳动者能从社会产品中分配到自己需要的产品,商品之间这一共质的东西,我们就称之为分配尺度,即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尺度。
余樟芝

使用道具

lykd05130 发表于 2011-9-8 10:48:13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二节     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



我们已经明白,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尺度,但是,仅仅存在社会产品的分配尺度,对于社会产品的分配而言,还是不够的,也就是说,我们还必须明白:商品生产者能够从社会产品中分配到多少产品呢?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的定义也就产生了。

我们已经明白,物质财富的分配,不仅仅存在于商品——社会产品之间,在社会实践——产品经济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我国过去的农村生产队的经济形式,就是产品经济,不过,实践中——生产队的物质财富的分配,不是针对各种物质财富之间进行的,而是针对同一物质财富进行分配的,如谷物、豆子,等等。这样,物质财富之间的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质——一种共质的东西,成为我们分配物质财富的分配尺度,如重量、体积或者物质财富的个体。而人们的分配权力,就体现在能够分配到多少物质财富,如多少公斤谷物或多少升谷物、多少只羊,等等。这里,人们的分配权力,由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决定,而分配尺度,如重量、体积或者物质财富的个体,则不能成为人们的分配权力,因为等量同一分配尺度的不同物质财富,体现的分配权力不同,如一公斤谷物与一公斤豆子的分配权力就不同,因此,物质财富之间的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质——一种共质的东西,能成为我们分配物质财富的分配尺度,但不能成为物质财富的分配权力,这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只能与具体的物质财富一起,才能体现物质财富的分配权力。如100斤谷物,“斤”只能是分配物质财富的分配尺度,不能表现分配权力,只有当“斤”与谷物结合,才能表现分配权力,即多少“斤谷物”, 才能表现分配权力。

但是,对于社会产品的分配尺度——价值来说,则不是这样,如一单位价值谷物与一单位价值豆子的分配权力,就是相同的,并且,一单位价值谷物与一单位价值豆子的分配权力,与一单位价值钢铁、一单位价值电视机等等的分配权力,都是相同的,即价值,作为分配权力,可以独立于具体的物质财富而存在,一单位价值就是分配权力的表现,这样,价值,可以独立成为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即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

这样一来,针对物质财富的分配而言,由于物质财富之间是不能比较的,价值,就是社会产品的分配尺度,价值,正是由于物质财富的社会化分配而产生的;而针对人们分配物质财富的行为来说,价值,又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商品生产者能形成多少价值,就能获得多少价值的物质财富。这样,价值,作为分配权力的性质又成为分配尺度,我们就往往只称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

这里,从商品总体来说,商品价值量或商品交换价值量,就是商品所有者能获得多少物质财富的权力标志;从商品价值量或商品交换价值量的形成来说,劳动者的收入、土地地租与资本利润,就是劳动者、土地所有者、资本所有者获得多少物质财富的权力标志。

至于一个商品生产者在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能形成多少价值,即一个商品生产者在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能形成多少分配权力,是由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决定的,我们正是从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把握价值的形成规律,从而把握商品价格的运动规律与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
余樟芝

使用道具

lykd05130 发表于 2011-9-22 08:59:07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前面我们指出: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那么,价值是怎么产生的?

第一节   价值产生的前提条件
   
在商品经济生活中,物质财富生产出来以后,人类唯一的行为就是怎样分配这些物质财富。但是,不同的物质财富,其物质存在形式各不相同,并且是不可比较的。这样,要分配物质财富,就必须对物质财富进行量化处理,即必需有一个分配标准或尺度,这就产生了价值。价值是对物质财富进行量化处理,从而使物质财富得以实现分配。因此,物质财富的不可比较性,是价值产生的前提条件。而价值化了的物质财富,我们称之为商品。
一方面,不同的商品,满足了消费者不同的需求。消费者自己的商品生产,满足不了自己的需求,并且自己的产品存在剩余。同时,其它商品生产者也是如此。这样肯定会引起商品交换活动。而这正是社会产品的分配行为。从而不同的商品生产,形成了一种社会生产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同种商品生产是不能产生这一生产关系的,因为同种商品,对其生产者而言,是无使用价值的,因而同种商品生产,对价值的产生并不起作用。同种商品是可以相互比较的,因而同种商品的生产,反映了不同的生产力水平。
另一方面,不同的商品生产,只形成了社会产品的分配关系。但还没有形成价值的客观前提。因为如果物质财富之间可以比较的话,人们就可以直接建立在物质财富身上进行社会产品的分配,价值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但是我们知道,情况正好相反,物质财富是不能相互比较的。不同商品,不仅其生产过程各不相同,难以进行比较,并且不同的商品,就是物质存在形式而言,也是不可比较的。例如锄头的生产与谷物的生产就是如此。不仅它们的生产过程难以比较,而且劳动成果──锄头和谷物,也是不能比较的。因而要使商品能互相进行比较,从而可以进行交换或者说实现物质财富的分配。就必需对物质财富进行量化──价值化。因此,不同商品的不可比较性正是社会生产关系——价值形成的前提条件。总之,正是由于不同商品的不可比较性,价值才得以产生。同时,也由于商品的不可比较性,人们才能要求等量劳动形成等量价值,等量资本形成等量利润。当然这一生产关系,是通过市场经济的运动得以体现的。
余樟芝

使用道具

lykd05130 发表于 2011-10-3 12:37:42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一元钱的秘密

消费者用“一元钱”去购买消费品,同时,商品生产者同意用商品去换来“一元钱”。这里,“一元钱”的秘密是什么?揭示了“一元钱”的秘密,也就揭示了价值的定义。
不管是劳动价值论还是边际效用价值论,都不能揭示“一元钱”的秘密,只有分配价值论能揭示“一元钱”的秘密:不管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手中的“一元钱”,都代表“一定的分配权力”或“单位分配权力”。消费者是用“一元钱”的分配权力获取物质财富;生产者是用商品获取“一元钱”的分配权力。而只有当消费者与生产者的“一元钱”具有同一意义时,商品交换才能进行。
余樟芝

使用道具

lykd05130 发表于 2011-10-12 09:40:38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三十一章      模糊价格理论
                      第一节    模糊价格

我们在考察商品价格运动规律时,认为商品价格是由边际供给的商品边际购买力决定;从商品供给与需求平衡的角度考察,商品价格就是商品供给与需求平衡时的商品价格。如图一所示,当商品供给为N时,边际供给即第N个商品供给的边际商品购买力决定了商品价格为B;从商品供给与需求平衡的角度考察,当商品供给为N时,商品价格就是商品供给与需求平衡时的商品价格B。
但是,在市场上,商品价格的运动,并不会这样简单,许多商品价格,实际上是一模糊价格。我们说商品价值量决定了商品价格,在市场上,就表现为商品生产者首先是以商品价值量来决定商品价格的。因为在市场上,商品需求是多少,或者说,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如何,商品生产者并不完全清楚,只能以商品价值量来决定商品价格,即市场上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的不明确,决定了商品价格是一模糊价格。当商品价格确定以后,如果市场上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价格就提高,如果商品价格高于商品价值量,也可能商品价格不变只是增加商品生产;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价格就下降,当商品价格低于商品价值量时,可能只表现为商品供给下降而价格不变,如图一所示。曲线L为一商品需求曲线,当商品供给为M时,市场上商品供求平衡时,商品价格为A,但市场上商品价格往往是A与O之间的某一价格,首先商品生产者确定的商品价格可能是O,此时,商品需求为P,M大于P,即商品供过于求,商品价格会下降,理论上可能会降低到A,但实际上,商品价格往往是A与O之间的某一价格。并且,在自由竞争条件下,由于普通商品供给变化较快,当商品价格还没有下降到A时,商品供给下降已经等于某一价格下的需求,达到供求平衡。当商品供给为N时,市场上商品供求平衡时,商品价格为B,但市场上商品价格往往是B与O之间的某一价格,首先商品生产者确定的商品价格可能是O,此时,商品需求为N,N小于P,即商品供不应求,商品价格会上升,理论上可能会提高到B,但实际上,商品价格往往是B与O之间的某一价格。并且,在自由竞争条件下,由于普通商品供给变化较快,当商品价格还没有上涨到B时,商品供给增加已经等于某一价格下的需求,达到商品供求平衡。(图略)
总之,商品价格是由边际供给的商品边际购买力决定,或者商品价格就是商品供给与需求平衡时的商品价格。但是,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商品价格往往与理论上的商品价格不一致,产生模糊价格。
余樟芝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3-29 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