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ykd05130
20009 159

财富论——微观经济学下 [推广有奖]

91
davidfeizai2008 发表于 2012-6-18 16:36:3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多谢楼主!辛苦了!

使用道具

92
davidfeizai2008 发表于 2012-6-18 16:39:0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LZ分享,辛苦了!

使用道具

93
lykd05130 发表于 2012-7-1 19:53:2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对于分配权与分配权力的探讨,存在主观与客观二个概念。对于主观、客观及其之间的关系,现在谈谈我的观点,有什么不妥,请大家指出。
主观,是指人的主观意志,客观则与主观相对应。同时,客观决定了主观的产生,主观是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的,当然,主观会影响客观的存在。
就分配、分配权、分配权力与分配结果,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存在的性质不同。而分配者的如何分配的意识,才是主观的。在这里,分配、分配权与分配权力,决定了分配意识的存在,分配意识是建立在这些客观的基础上的。
只有产生了客观的分配,才会产生分配的意识;分配权,则决定了谁的主观意识能成为分配结果;分配权力的存在,则是主观意识产生的客观基础,没有分配权力,就不能进行分配了。而分配结果,则是受主观影响的客观存在,这里,分配的数量,是主观的结果。
就分配权力而言,是客观存在的,是分配者主观的分配意识的基础。没有分配权力,分配者如何对物质财富进行分配?这分配意识如何产生?
针对产品经济的分配,如我国过去的生产队,就稻谷的分配,分配的主观意识是建立在稻谷的物理存在上的,从而,分配权力,就表现稻谷的物理存在,如为多少斤稻谷,或多少斗稻谷,当然,1斤稻谷或1斗稻谷就成为分配权力的计量单位,分配意识就是建立在这客观存在的分配权力之上。而当用一张纸来表现时,这分配权力就表现在一张纸上,不过,这张纸,是客观存在的稻谷物理存在的表现,是客观的。
针对社会产品而言,由于物质财富之间是不能比较的,价值就产生了,价值首先是分配尺度,又是分配权力——成为分配尺度,分配意识就是建立在这客观存在的分配权力之上的。
总之,分配权,是生产关系的内容,而分配权力则是分配权的客观存在的表现形式。没有分配权力的客观存在,分配权就不能实施。
如2公斤稻谷,就可作如下不同解释:
就物质存在而言,是稻谷,是分配对象。
就力的性质而言,是万有引力。计量单位是公斤。
就分割而言,分割尺度是公斤;分割单元是多少公斤稻谷。计量单位是公斤稻谷。不存在分割单元,就不能分割。
就分配而言,分配尺度是公斤;分配权力是多少公斤稻谷。计量单位是公斤稻谷,既不是公斤,也不是稻谷。不存在分配权力,就不能分配。
同时,对于分配权与分配权力之间的关系,表述如下:
分配权,是对产品实行分配的能力,是生产关系的内容;价值——分配权力,是产品的分配尺度,进而又成为参与产品分配的能力,因此,价值是生产关系的产物;分配,是产品的分配过程,是一种行为,也就是分配权的实施过程。价值——分配权力则是分配的产物——既不是分配的结果,也不是分配权的结果。
这里,分配的结果,与分配——生产关系的产物,是完全不同的。分配的数量——价值量,才是分配或分配权的结果。
余樟芝

使用道具

94
lykd05130 发表于 2012-7-24 11:12:4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物质财富或商品之间是不能比较的,从商品交换过程来说,价值,首先是商品交换的尺度。同时,由于商品交换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因此,价值,首先是商品交换或社会产品分配的尺度,谁能否定这一观点?
余樟芝

使用道具

95
lingyun5102001 发表于 2012-7-30 15:20:4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分享。。

使用道具

96
lykd05130 发表于 2012-8-3 11:00:5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最近,我根据权力的定义,对《财富论——微观经济学》第八章第三节进行了修改,现上传,供广大网友讨论。


第三节      分配权力的属性与含义

分配价值论认为: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然而,一些人对“分配权力”成为价值的内容不理解,我也就有进一步说明分配权力的属性与含义的需要。
物质财富生产出来以后,就是如何分配这些物质财富,而物质财富之间是不能比较的,价值就产生了。因此,价值的产生,是由于物质财富之间不能比较,而不是物质财富的“分配”。物质财富的分配,在产品经济中就已产生,但价值并没有产生,因此,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但分配权力不一定是价值。只有产生商品,产生社会产品分配,价值才产生,分配权力才成为价值。同时,即使在商品社会,有些分配权力,也不是价值,只有在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分配权力,才是价值。
权力,就是达到某种目的的能力,多指个人之间或群体之间或国家之间的关系特征。针对权力,存在制约主体与被制约主体,而反映制约主体主观行为的,就是制约权数。制约权数,反映了制约主体能控制被制约主体的能力,如果该集体的“价值量”完全由制约主体来控制,则制约主体的决策权数为1,这个集体处于绝对的、完全的集权状态。如果没有其它制约因素,那么,这个人完全按照自己的价值观,代表自己的利益进行决策和执行决策,那么他的所有决策和行为,都将在最大限度上维护自己的利益。
这样,权力大小,就由制约权数与被制约主体的“价值量”大小决定,即权力等于制约权数与被制约主体的价值量的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被制约主体的“价值量”性质,决定了权力的性质。如果被制约主体的“价值量”性质是行政权,则权力为行政权力;如果被制约主体的“价值量”性质是分配权力,则权力为分配权力。
分配权力,最基本的定义,就是对产品进行分配的权力,即是达到产品获得分配的能力。这一分配权力,我们往往又叫分配权。不管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产品的分配问题,不过,对产品进行分配,是一行为概念,要实现产品分配,首先就存在分配的对象是什么?即被制约主体是什么。其次就存在产品分配的执行者,即制约主体是什么?也就是说,对产品进行分配的权力——分配权力,要得到实现,首先要明确分配的对象,然后要明确分配权力的所有者。从而,伴随着分配权力,又延伸有二个不同内容的概念。一是指产品分配权力的归属产生的概念,即制约主体是什么?如氏族首领、奴隶主、地主、资本家等,这是一生产关系的内容。既然分配权力是对产品进行分配的权力,当然就存在分配权力的归属问题与运作问题,而分配权力所有者使用“分配权”的过程,就是“分配”或分配过程。  
二是分配对象是什么,即被制约主体是什么?当然被制约主体是物质财富或者说产品。不过,既然是被制约主体,这一主体的“价值量”必须能够计量,并且这“价值量”要反映分配权力的性质,当然这“价值量”的性质就是“分配权力”,即分配权力的存在属性。这里,过去我们仅仅认识到“分配尺度”存在而没有认识到“分配权力”存在的高度,我也是从价值的产生中发现了“分配权力”的存在属性。其实,过去我们说的分配尺度,都是指某产品的分配尺度,分配尺度是不能脱离具体的产品而客观存在的,而当分配尺度与具体的产品相结合时,就成为分配权力的客观存在形式。再从“对产品进行分配的权力”本身来说,没有客观存在的分配权力,“对产品进行分配的权力”也就不能得到实现,这一分配权力,只有通过客观存在的分配权力来表现的。
在这里,由于分配的对象或被制约主体存在大小区别或数量关系,从而分配权力——对产品进行分配的权力,存在大小区别或数量关系,这也就决定了这一分配权力——分配权,不能成为价值的内容。只有被制约主体——分配对象的“价值量”性质,才能成为价值的内容。这里的“价值量”,不是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也不是社会学价值——使用价值的概念,而是指被制约主体的客观存在属性的量。
总之,客观存在的分配权力,是分配或生产关系的产物,没有归属属性,也没有运作性质,只有分配权力的存在属性,这一存在,存在“量”的关系,即可以计量,对产品进行分配,就是建立在这一分配权力存在属性的基础上的,没有分配权力的存在属性,我们也就不能进行产品分配了。而社会产品分配中的分配权力存在属性,就成为价值的内容,因而,价值——分配权力是社会产品分配或生产关系的产物。
总之,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是指分配权力的一种存在,既不是对产品进行分配的权力,也不是分配权力归属问题,更不是分配权力所有者的“行为”。分配的行为,是人的行为,是分配权的使用过程。这里,分配权力作为“存在”的属性,又有二种含义:一是指属性,是定义,价值是分配权力,就是定义;二是指数量,是指分配权力的可计量特性,此时,就要与相应的生产要素相结合,是分配制度的结果。正如重量一样,一是指属性,是定义——地球引力,二是指数量,此时与相应的物质相结合,是物质存在的结果。
我看,还是举个例子吧,这样,大家会容易了解。如有一集团,有三个人A、B、C,仓库里有100斤大米待分配,其中,A具有分配权。这里,A拥有分配权,属于政治属性。当A决定:自己(A)分配到50斤大米、B分配到30斤大米、C分配到20斤大米时,A就拥有50斤大米的分配权力、B有拥有30斤大米的分配权力、C拥有20斤大米的分配权力,此时,50斤大米分配权力、30斤大米分配权力与20斤大米分配权力,就属性而言,就是分配权力。
当A在仓库里决定如何分配大米,并且马上实施时,50斤大米分配权力、30斤大米分配权力与20斤大米分配权力,就属性而言,就是分配权力,还被物质存在所掩盖。但当A在办公室决定如何分配大米,并且由一张纸来表现时,50斤大米分配权力、30斤大米分配权力与20斤大米分配权力,就属性而言,就是分配权力,就明显了,A、B、C三人,都可凭“一张纸”的分配权力从仓库里取得相应数量的大米,此时,“一张纸”就把分配权力抽象出来了。
分配权力——分配权,可以表现为一个人对物质财富的分配权力,也可以表现为人们凭借劳动或资本有参与物质财富分配的权力,以及单位劳动(时间)或资本能分配到多少物质财富,这些,都是分配权问题,是生产关系的内容。在市场经济中,分配权问题,就是表现为人们凭借劳动或资本有参与物质财富分配的权力,以及单位劳动(时间)或资本能分配到多少物质财富。而作为价值内容的社会产品分配的分配权力,则是这一生产关系的产物,是一种存在。
例如,我国过去生产队中的物质财富分配,分配权就表现为人们凭借劳动有参与物质财富分配的权力,以及单位劳动(时间)能分配到多少物质财富,而“工分”就是计量单位。在这里,劳动者凭借劳动或资本有参与物质财富分配的权力,以及单位劳动(时间)能得到多少“工分”,如一个男正劳动力,一天工作能计10“工分”,一个女劳动力一天工作则计7“工分”,是生产关系的内容,不是分配权力的存在形式,只有分配的结果的存在形式——工分,才成为分配权力的存在形式,即劳动者工作后得到的“工分”,才成为分配权力的存在形式,而作为价值内容的分配权力,就是这分配权力的存在形式。此时,劳动者就可凭借这“工分”数量,计量分配多少物质财富。
不过,这工分,由于不是人们的根本需要,还仅仅是分配权力存在的一种形式,这分配权力还必须由具体的物质财富来表现,即在具体的物质财富分配中,还必须与相应的客观存在的“物”的分配权力相结合,分配才得到最终实现,如对稻谷进行分配时,工分,还必须与相应的稻谷重量相结合,此时,有多少斤稻谷,不仅表现为多少分配对象,还表现为分配权力的存在形式。如一个工分能分配到10斤稻谷,10斤稻谷不仅是物质存在形式,还是分配权力,即1 个工分的分配权力,还必须由10斤稻谷来表现,从而,10斤稻谷表现为分配权力。
上面,重量单位“斤”为稻谷的分配尺度,但仅仅为分配尺度,不是分配权力,只有“斤”与稻谷结合,才能成为分配权力。当商品产生以后,由于物质财富之间是不能比较的,价值就产生了,价值首先是物质财富的分配尺度。同时,由于单位价值,又表现为从社会获取多少价值产品的权力,因此,价值又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你拥有多少价值,就能从社会获取多少价值的产品。

余樟芝

使用道具

97
lykd05130 发表于 2012-8-3 11:01:4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继上)在物物交换的情况下,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还被交换行为掩盖着,但当货币产生以后,尤其是纸币产生以后,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就被货币或纸币抽象出来了,在这里,货币或纸币,作为社会产品分配权力的物的表现,是显而易见的。你有多少钱,就能从市场中得到多少(总)价格的商品,这不就是购买力吗?购买力就是分配权力的转化形式!
不过,在现实的社会产品分配中,分配权的表现,往往是二种“分配权”的集合,如工厂中劳动者工资的决定,往往既由劳动者在整个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决定,又由劳动者在工厂中的地位——生产关系决定。而工厂中的工会组织,往往会增加劳动者在工厂中的地位。
这里,我要重申的是: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就是定义,至于物质财富如何分配,就是人们使用“分配权”的过程,这就涉及分配制度了,涉及价值的形成规律。一些人认为“价值理论应提出或包括社会产品的分配制度”,这是不正确的。价值理论,是考察商品交换的理论,而商品交换是根据现实的生产关系进行的,因此,价值理论,首先是研究商品之间共质的理论,其次才是考察生产关系的理论,即考察价值形成规律,由于价值形成,是以现实的生产关系为基础,因此,价值理论仅仅是考察现实的生产关系,以考察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绝对不包括提出社会产品的分配制度,并且,这些,是验证价值理论是否正确的问题。考察社会产品的分配制度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应该是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正因为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从而,价值的形成,是人们在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的结果,一些人的“分配权”只有影响了人们在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关系,才能影响价值的形成,如商品生产垄断,不管是商人垄断还是ZF垄断,都影响价值的形成。另外,既然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当然,我们也就通过考察市场中物质财富的分配规律,从而把握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
在这里,对于分配权与分配权力的探讨中,由于存在分配者的主观分配意识,也就存在主观与客观二个概念。主观,是指人的主观意志,客观则与主观相对应。同时,客观决定了主观的产生,主观是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的,当然,主观会影响客观的存在。
就分配、分配权、分配权力与分配结果,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存在的性质不同。而分配者的如何分配的意识,才是主观的。在这里,分配、分配权与分配权力,决定了分配意识的存在,分配意识是建立在这些客观的基础上的。
只有产生了客观的分配,才会产生分配的意识;分配权,则决定了谁的主观意识能成为分配结果;分配权力的存在,则是主观意识产生的客观基础,没有分配权力,就不能进行分配了。而分配结果,则是受主观影响的客观存在,这里,分配的数量,是主观的结果。
就价值——分配权力而言,是客观存在的,是分配者主观的分配意识的基础。没有分配权力,分配者如何对物质财富进行分配?这分配意识如何产生?
针对产品经济的分配,如我国过去的生产队,就稻谷的分配,分配的主观意识是建立在稻谷的物理存在上的,从而,分配权力,就表现稻谷的物理存在,如为多少斤稻谷,或多少斗稻谷,当然,1斤稻谷或1斗稻谷就成为分配权力的计量单位,分配意识就是建立在这客观存在的分配权力之上。而当用一张纸来表现时,这分配权力就表现在一张纸上,不过,这张纸,是客观存在的稻谷物理存在的表现,是客观的。
针对社会产品分配而言,由于物质财富之间是不能比较的,价值就产生了,价值首先是分配尺度,又是分配权力——成为分配尺度,分配意识就是建立在这客观存在的分配权力之上的。
总之,分配权,是生产关系的内容,而分配权力则是分配权的客观存在的表现形式。没有分配权力的客观存在,分配权就不能实施。如2公斤稻谷,就可作如下不同解释:
就物质存在而言,是稻谷,是分配对象。
就力的性质而言,是万有引力。计量单位是公斤。
就分割而言,分割尺度是公斤;分割单元是多少公斤稻谷。计量单位是公斤稻谷。这里,不存在分割单元,就不能分割。
就分配而言,分配尺度是公斤;分配权力是多少公斤稻谷。计量单位是公斤稻谷,既不是公斤,也不是稻谷。不存在分配权力,就不能分配。
在这里,在市场经济中,各生产要素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分配意识,是主观的。但由于各生产要素的主观分配意识,相互之间是相互制约的,表现出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存在一定规律的,即社会产品分配存在一定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总之,分配权,涉及分配权力的归属问题,是对产品实行分配的权力,是生产关系的内容;价值——分配权力,是产品的分配尺度,进而又成为参与产品分配的能力,因此,价值是生产关系的产物;分配,是产品的分配过程,是一种行为,也就是分配权的实施过程。价值——分配权力则是分配的产物——既不是分配的结果,也不是分配权的结果。这里,分配的结果,与分配——生产关系的产物,是完全不同的,分配的数量——价值量,才是分配或分配权的结果。
余樟芝

使用道具

98
lykd05130 发表于 2012-9-13 09:06:4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分配价值论创立以后,价值就仅仅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此时,在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各生产要素,只要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就能形成价值。这样,资本利润就是社会产品分配的结果,而不是剥削劳动的结果,价值理论就没有了“政治”意义。一方面,价值仅仅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是一种存在,谁能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谁就能形成价值,但这决定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东西,并不是价值理论的内容,而是生产关系的内容,从而,建立在价值理论——分配价值论基础上的经济学,就不是政治经济学,只是经济学原理或微观经济学了。仅仅从现实的社会产品分配规律——生产关系考察价值形成规律的,是经济学原理;从现实的社会产品分配规律——生产关系考察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的,就是微观经济学。另一方面,正是谁能形成价值,并不是价值理论的内容,这是生产关系的内容,从而,从现实的社会产品分配规律——生产关系考察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的,就是微观经济学,这里,现实的生产关系的研究只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手段;而考察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的,即考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就是政治经济学,生产关系成为研究对象。
传统政治经济学也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但又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是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确实,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但目的不是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目的是最大程度促进生产力发展。最大程度促进生产力发展,是经济学或各类经济学的研究目的。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正因此,由于生产关系决定了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从而,现实的生产关系的研究,成为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手段。这里,由于传统经济学没有正确确定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把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既当作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又当作微观经济学的研究目的,也就不能正确区别政治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了。
同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由于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价值成为与物质财富一样客观存在的东西,成为分配的对象,进而得出资本利润是剥削劳动的结果,反映了一种生产关系。这样,价值理论本身,就是价值形成理论——劳动且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而社会产品分配,就是价值的分配,是独立于价值理论的,在资本主义,价值为分配对象,资本利润是剥削劳动的结果,这样,仅仅劳动价值论成为经济学原理的根本内容,不过,由于劳动价值论内容太少,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是成为政治经济学等经济学学科的共同基础。
既然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影响的,从历史发展过程考察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就成为《财富论——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不过,由于我目前还没有完成《财富论——政治经济学》的写作,也没有完成“目录”的安排,但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特上传《财富论——政治经济学》不完整的目录,供广大网友批判。


                                    目录

第二篇        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的
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手段
第五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产力
第一节        生产力
第二节        经济增长
第三节        生产力是自然力
第四节        生产力发展规律
第五节        自然科学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第六节        经济学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生产关系

第一节        生产关系
第二节        价值与生产关系
第三节        一般生产关系
第四节        特殊生产关系
第五节        生产关系优越性的判断标准
第六节        生产关系的公平性

第四章        人的本性
第一节        自私性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节        理性
第四节        理性的发展
第五节        人的自私本性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第五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第一节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第二节        劳动力对生产关系发展的决定作用
第三节        科学技术对生产关系发展的决定作用
第四节        生产资料对生产关系发展的决定作用
第五节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

第六章        生产资料所有制

第一节        生产资料所有制
第二节        人的本性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决定作用
第三节        生产力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决定作用
第四节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优越性判断标准
第五节        生产资料私有制
第六节        生产资料国有制
第七节        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

第七章        人们在产品生产中的地位

第一节        人们在产品生产中的地位
第二节        人的自私本性决定了人们在产品生产中产生地位问题
第三节        生产资料的产权决定人们在产品生产中的地位
第四节        生产力对人们在产品生产中地位的最终决定作用
第五节        劳动者在产品生产中的地位
第六节        奴隶主在产品生产中的地位
第七节        地主在产品生产中的地位
第八节        资本家在产品生产中的地位

第八章        产品分配形式
第一节  产生产品分配的原因
第二节        产品分配的地位
第三节        产品分配的决定因素
第四节        参与产品分配的要素
第五节        产品分配的基本形式
第六节        产品经济的产品分配
第七节        商品经济的社会产品分配
第八节        劳动者参与产品分配
第九节        土地参与产品分配
第十节        生产资料参与产品分配
第十一节         知识产权

第九章        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第一节        生产关系的调整不改变生产关系的本质
第二节        各生产要素分配能力的调整,如工资增加
第三节        价内税,是暴力
第四节        价外税,市场上表现为物价上涨
第五节        福利政策

第十章        经济基础


第十一章        上层建筑


第十二章          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第一节        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第二节        生产资料所有制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第十三章          原始共产主义

第一节        原始社会总论
第二节        生产力水平及其发展
第三节        原始共产主义上层建筑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五节        母系社会
第六节        母系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七节        生产力发展决定了社会变革


第十四章          原始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原始共产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自然科学发展对生产力发展产生的影响---火的利用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第四节        人们在物质财富生产中的地位
第五节        产品分配形式
第六节        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第七节        生产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十五章          原始社会主义

第一节        原始社会主义的产生
第二节        原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父系社会
第四节        父系社会的基本特征——产生了家庭
第五节        生产力发展对原始社会主义发展的决定作用

第十六章         原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生产力发展决定了原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第二节        原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生产力发展引起两极分化
第四节        战争促进了原始社会的解体

第十七章          奴隶社会上层建筑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奴隶的产生
第二节        奴隶成为商品
第三节        奴隶社会上层建筑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奴隶制国家的产生
第五节        土地国家所有制
第六节        土地使用权的分配形式
第七节        自由民

第十八章          奴隶社会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生
第二节        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土地国家所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四节        人性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第五节        土地国家所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
第六节        经济学的产生

第十九章          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生产力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第二节        奴隶成为自由人
第三节        封建专制的产生
第四节        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基本特征
第五节        土地私有制
第六节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第二十章          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萌芽
第二节        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土地租用关系
第四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五节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

第二十一章          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商品经济的产生
第二节        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第四节        商品成为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
第五节        社会主义经济仍是商品经济
第六节        商品经济的消亡
        
第二十二章        简单商品生产
第一节        简单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简单商品生产
第三节        奴隶社会的简单商品生产
第四节        封建社会的简单商品生产
第五节        简单商品生产的衰败
第二十三章        社会生产关系对简单商品生产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对简单商品生产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奴隶社会生产关系对简单商品生产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对简单商品生产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资本集中对简单商品生产的影响
第二十四章        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生产力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第二节        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资本主义与封建社会的根本区别是上层建筑
第四节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巩固了资本主义上层建筑
第二十五章        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特点
第一节        生产资料增长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三节        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四节        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生产关系发生变革
第五节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十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容
第二节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第三节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第四节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
第五节        生产资料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标志
第六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七节       

第二十七章        劳动力成为商品
第一节        劳动力成为商品
第二节       
第二十八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第二节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第三节        经济危机
第四节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第五节        生产关系的调整
第六节        货币政策
第七节        财政政策
第八节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第二十九章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第一节  
第三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第一节  
第三十一章        经济危机
第一节        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第二节        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
第四节       
第三十二章        发达国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第三十三章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第一节  
第三十四章        空想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产生
第一节        空想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第三十五章          空想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空想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空想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标志
第三节       
第三十六章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第三十七章        社会主义发展
第三十八章        初级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初级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基本特征
第三十九章        初级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初级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初级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标志
第三节       
第四十章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初级社会主义
第一节        中国初级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土地国家所有制
第四十一章        中国初级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初级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中国初级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标志
第三节        土地国家所有制促进生产力发展
第四十二章        中国当前生产关系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第四十三章           高级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高级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第四十四章          高级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高级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第四十五章        共产主义理想
第一节   生产力发展对人性的决定作用

第四十六章        对外贸易
第一节   
余樟芝

使用道具

99
lykd05130 发表于 2012-11-12 14:04:2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单个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的,当然,这一规律,是建立在现行的生产关系基础上的,因此,我们研究微观经济学,必须建立在现实的生产关系上,而不能建立在空想的或理想的生产关系上。而现实的生产关系是否合理,这也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余樟芝

使用道具

100
zzh3374 发表于 2012-11-22 11:47:01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再顶啊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YJDWII + 20 + 20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查看全部评分

000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