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袁大成2
942 0

[宏观经济学政策] 平衡与增长(续二) [推广有奖]

  • 1关注
  • 0粉丝

本科生

66%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50 个
通用积分
41.7951
学术水平
11 点
热心指数
11 点
信用等级
10 点
经验
896 点
帖子
43
精华
0
在线时间
82 小时
注册时间
2021-7-23
最后登录
2023-5-22

袁大成2 发表于 2021-7-24 14:03:53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续前)


原东方所谓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所领导的,所以,这些政党当然要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寻找指导理论了。最能代表长期指导了东方所谓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思想,莫过于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如下一段经典论述了:

“关于剩余产品是积累的唯一源泉的原理;关于社会基金的形成和用途的原理;关于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的原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这一切基本原理,不仅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有效的,而且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在计划国民经济时不运用这些原理也是不行的。”(注1)

斯大林的以上述思想正是原东方所谓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指导思想,这个思想来自于《资本论》,来自资本主义企业经济的经验思维。

这实际上是用资本主义企业的微观经济学的原理来指导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的。比如关于积累的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剩余价值的积累是资本增值的唯一源泉,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源泉。这个理论由于符合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所以被原东方阵营国家的主流经济学家们所普遍接受。

可见,原东方阵营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来自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原理的指导下,东方国家的所谓“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的社会主义——不过是国家坐在了私人资本家的交椅上,发誓要实现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并以超过资本家百倍的热情追求“社会主义积累”,恨不得工人们和铁人一样,艰苦朴素,勤俭建国,多积累,少消费,结果导致了国家经济的严重失衡和人民的普遍贫穷。这种贫穷长期未获改善,并非是生产力不发达所致,而是为了追求高积累造成的。以高积累追求高速度发展的理念,正是资本主义企业经济的理念,以这样的理论指导国民经济的结果就是在国有制的硬件基础上,实际上弄出来了一种。

我认为,资本主义依照所有制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两种:

以私有制为硬件基础的私人资本主义;

以国有制为硬件基础的国家资本主义。

二者的不同在于所有制形式,共同点在于都是按照资本主义经济的机制运行。而且,比起所有制这样的硬件来说,操作经济运行的软件系统更重要,更决定着一个国家经济机制的本质。

而在原东方阵营国家中,中国追求所谓的“社会主义积累”的热情最高,出现了世所罕见的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比如人们现在常提起来的毛泽东时代,让农民们无偿建起来的八万座水库,就是这种极端的资本主义精神的注解。为什么要农民们自带干粮,无偿修建水库呢?不正是为了减少投入成本吗? 如果给民工们发工资,既改善了民工及家庭的物质生活,又给中国市场带来了有效购买力,又何乐而不为呢?

这是由于理论的失误造成的;而这个理论其实就是资本家的企业管理理论,所不同的只是国家代替了私人资本家而已,并以更大的热情,追求资本的积累。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就在于中国的经济的指导思想长期以来一直囿于私人企业经济的日常经验思维,遵循着:“节俭―>积累―>投资―>发展”的模式,即把资本主义企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应用到社会经济中来了。为了实现更快的发展而追求更高的积累,恨不得又要马儿跑的好,又要马儿少吃草。这样必然导致了经济失衡,所以只好让因此多余的无业人口上山下乡去,去靠农村自然经济所提供的那点口粮生活,这样岂能不贫困?中国的经济学家们一直主张省吃俭用,先把饼做大,他们没有想到:如果大家都在省吃俭用,那么把饼做大卖给谁呀?如果国家领袖一件睡衣都穿了二十多年,那么制衣业还怎么发展呢?整个国民经济也因为人民的贫穷而陷入贫困化陷阱而无法取得充分的发展。所以,中国经济的落后与人民的贫穷,并非是什么大锅饭导致了人人懒惰所造成的,而是经济指导理论出了问题,错把微观经济学的概念用来指导宏观经济学的运行。

凯恩斯以前的经济学,大都属于微观经济学,是不能用来指导宏观经济管理的。希尔伯特在谈到纯数学与应用数学之间的关系时,这样说道:它们两个毫不相干。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也是这样的,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许多概念就不能通用。比如对于宏观经济来说,微观经济学中的“积累”这样的概念就不适用。即使要有,对于一个国家的宏观国民经济来说,“积累”也仅是指国家的基本建设的过程,指的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个过程,比如十万公里铁路的建设,这是需要通过多年的建设过程,才能逐渐积累到十万公里的。这十万公里铁路资产,就是多年建设过程的部分GDP本身的物质形态的积累,与资本主义企业经济中的剩余价值的“积累”概念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与剩余价值这个“源泉”没有任何干系。难道人民的收入少了,人人都坐不起火车,才能让铁路建设发展的更快吗?

又比如现在中国己建成的房地产估计已有上百万亿元的积累了。难道这些固定资产是靠剩余价值转变的吗? 怎么转变的?谁的剩余价值?又是谁的房产呢?如果追求剩余价值的热情导致了人民的收入只够吃糠咽菜,那么这么多的房子都卖给谁呀? 房地产建设的物质积累根本就无从谈起。

所以,国民经济的指导者千万不能把微观经济企业家的思想当成宏观经济的指导思想。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矛盾,在于其自我机制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在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每个资本主义企业都在拼命追求的剩余价值的积累,而追求的剩余价值率越高,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在整体上越不平衡,每一个资本主义企业追求剩余价值的努力,导致了整个宏观经济失衡,恶化了全体资本主义企业所在的市场条件。这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所固有的悖论。这个悖论导致了市场疲软,生产过剩。

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的相对过剩并非生产无计划造成的,而是资本主义自我机制所导致的逻辑结果。以国有制为硬件的国家资本主义,因为依旧以资本主义的原理为指导,所以并不能摆脱资本主义经济自我机制的逻辑,而只能把这个逻辑的结果掩盖起来,比如用上山下乡把失业掩盖起来,用大盖仓库把相对过剩的产品掩盖起来,但却掩盖不了由于资本主义的原理所导致的廉价劳动力们的普遍贫穷。所以,从理论的角度看,原东方阵营国家所谓的“社会主义”的失败,其实是东方经济的积累主义败给了西方经济的消费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败给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总之,把社会主义理解为要实现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对社会主义的严重误解。我认为:狭义的社会主义应该是宏观经济科学的一个理论门派,旨在提出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内在不平衡性矛盾的经济学方案。确切地说,社会主义就是要来解决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边际利润最大化所导致的经济失衡,就是要以全社会总体福利最大化来取代资本主义的利润最大化,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的平衡。从根本上来说,指导国民经济的经济学应该是宏观经济学,而宏观经济学与那些研究企业即供给侧产业单元的生产活动的微观经济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系。因此,用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和公式来研究整体和指导国民经济的宏观运动是不合适的,这样只会把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活动变成了企业似的生产活动,把整个国家经济变成了一个工厂经济,整个社会变成了产业化社会。

许多人争论说,把国家变成工厂那样的纯产业化社会有什么不对呢?只要能够实现经济发展就是好事。我要说的是:如果没有大力出口,一个产业化的社会经济是根本无法独立实现自我平衡的,更谈不上发展了。实际上,商品经济型的产业系统是无法独立存在的,更遑论发展了。这是一个定律,我们下节就来讲这个问题。(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国家 主流经济学家 平衡与增长-续二 资本主义经济悖论 宏观经济平衡 货币循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3-28 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