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张建平
1872 1

[张建平] 特例独行的经济学 [推广有奖]

  • 0关注
  • 78粉丝

贵宾

大师

25%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5
论坛币
49357 个
通用积分
10574.8512
学术水平
1474 点
热心指数
1318 点
信用等级
987 点
经验
129409 点
帖子
12241
精华
12
在线时间
253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25
最后登录
2023-10-8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标题中有没有错别字?没有,就是“例”,不是“立”。


  近前,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物理学家托马索·多里戈在他的博客《量子日记生还者》中声称:“我从两个不同的,可能是独立的消息来源打听到,万亿电子伏特加速器的一次实验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微弱信号存在的证据。一个消息来源说是观察到了‘三倍标准差效应’;而另一个消息来源没有详细解释,却提及实验得到了一个意外的结果(美国费米实验室万亿电子伏特加速器(Tevatron)或许已经发现了所谓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

  物理学界对这一消息持谨慎的态度。之所以谨慎,就是声称的观测只是达到了“三倍标准差效应”,而通常认为确定性的程度达到“五倍标准差效应”,即正确的可能性达99.9999%,才足以证明一是个完全合理的新发现。

  所谓“三倍标准差效应”是指:从统计学上讲,该实验结果是希格斯玻色子的可能性有99.7%。而“三倍标准差效应”还不能够证明结果的确定性。不过,“三倍标准差效应”仍然意味着可能存在希格斯玻色子的有力证据。

  科学就是如此,只要实验缺乏重复性,结果就不会被接受是定论。


  经济学家也爱研究规律,很多人一次能够发明很多条“定律”“规律”。不少人直接声称自己是做“实证”的,不谈论价值判断的问题。但是,和其它学科的科学家不同的是,经济学家做实证研究,似乎更偏好研究有特例的规律。做经济学统计研究的人有一套独特的数据处理办法,即把那些不符合假定的“规律”的数据剔除出去,作为“特例”另行对待和和给予解释,而留下的数据当然都是支持“规律”成立的。这种路数,法学界叫做“有罪推定”,企业界叫做“可行性分析”,用俗话讲就是“逮点儿”、“打哪儿指哪儿”。


一、需求定律与吉芬商品。

  需求定律是说价高量减或价低量增的规律,也就是说东西贵了买得就少了,而东西便宜了买得就会多。

  为了支持这一“规律”,经济学教授会把现实当中的很多例子拿来做出说明,例如什么薄利多销某商场降价促销挤破门槛了,例如定价偏高导致无人问津门可罗雀了。

  但是,十九世纪中,颇有政客职业精神的吉芬爵士抽空到爱尔兰乡下转了一趟,就轻易地发现了一种与经济学家所说的完全相反的现象,捅了个大漏子。当时爱尔兰闹饥荒,食品短缺,作为民众主食的土豆也价格暴涨,本来按照经济学规律,价格上涨时需求量会减少,暴涨则锐减,但吉芬爵士看到的却是,土豆的需求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增加了。由于用经济学原理没法解释,学界称之为“吉芬难题”。类似有这种情况的商品也被称为“吉芬商品”。

  尽管和经济学不沾边的吉芬爵士随便乡下一溜达就发现了一个学术难题,就说明本来是常见的,现在更是如此,买涨不买落、越贵越买、追涨杀跌、宁吃仙桃一口不啃烂杏一筐……,但即便如此,经济学界还是嘴硬,甚至还在怀疑一抓大把的“吉芬商品”到底是否真的存在。

  市场上,做多和做空都是以“放量”为手段的,交易量小影响不了市场,做不成市。但是,做多的推升了价格,而做空者打压了价格,也就是说,成交量的放大带来的价格走向是双向的,而不是单项的。你看看股市的曲线,每个大的价格变动都和成交量的放大相对应,而价格的这种变动方向却不是一定的,既有为做多放量的的也有为做空放量的。

  需求决定价格,这是毫无疑问的。它的解读就是“两个交换者对对方所持物品的需求,最终决定了两人按何种比例交换”,不要把需求决定价格错误地理解为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具有什么特定关联。


二、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你是否经常听到市场分析人士说“价格已经严重背离价值”、“价格正向价值回归”等等?其实这些说法都源于经济学的“价值是价格的中心”、“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这一套“价值中心论”。

  我是无法接受物理学家给出这样的描述:“尺寸可以背离长度”、“体积围绕大小波动”、“速度可以不是快慢程度的表示”……,既然是用来表示某种量的,它就是这个量的表示。但是经济学界对这种表述方式表现出超强的接受能力,他们一方面说“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示”,一方面说价格可以背离价值并围绕价值波动。

  当永远找不到中心的时候,他们会说他们正像巴菲特一样,正在发掘价值呢。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示这种错误思想从一开始就把价格看作是了对一种物的价值计量,而不是用于描述两种商品相交换,因为此时就会出现“两个中心”了,正常的2+2交易行为(两个私有者交换两种私有品)就会出现两个价格了。

三、边际收益有时可以不等于价格。

  微观经济学知道边际收益等于价格,即MR=P,但是这是一个从错误的价格概念(其实是压根儿就没有价格概念,不信你说说你学过的教科书上的价格定义给大家听听)出发推导得出的结果,而不是直接从价格定义的角度得到的。其实在广泛用到高数的阶段,经济学直接可以用边际收益来定义价格。

  由于对P的定义错误,所以,微观经济学在误打误撞得出MR=P这个正确的结论之后,竟然又发现这个结论还有特例,即有时候边际收益不等于价格。

  经济学家什么时候会出现这种特例?

  教科书是这样说的。(自己翻教科书去吧)

  在科学上特例的出现是质疑原有理论的有力证据,甚至会导致原有理论的彻底瓦解,但经济学例外,特例也就仅仅是特例,不会有人怀疑被定论的理论有什么问题,没有人会去想为何会有这个特例,相反的,会千方百计为特例找一个特别的理由,做另案处理。


四、有限理性论。

  理性人的概念本来对经济学可以说是一个指路明灯,但由于经济学不习惯从基本概念的定义开始研究,所以这个理性人概念也是从一开始就众说纷纭不清不楚。

  到了后来,在考察微观行为的过程中,很多结论都无法自圆其说了,经济学才又想起了“理性人”这个概念,难得的是,这次不是坚持原理不动摇了,而是从基本假定开始,一反常态地提出了一个“有限理性”的概念,说市场中人的行为之所以会没有理论上分析的如此如此,是因为理论有局限性,即理性人的假定太理想化了,而现实中人都只是具有“有限理性”,因为有限理性,所以行为就不符合“规律”了,也自然观测不到按照“规律”应有的结果了。

  “有限理性”的概念被经济学界广泛认可,再次说明经济学人的霸气习气和裁判癖好,这等于说经济学家才是完全理性的,他可以用这种完全的理性去判断出被观测者是否“理性人”。

  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方向,是完善充实“理性人”概念,而不是推倒这个合理性显而易见的研究前提。理性人就是正常人,就是普通人,就是行为与动机具有逻辑一致的人,用行为心理学对正常人研究得到的结论,毫无例外地可以解释经济人的一切行为。

  “有限理性”这种方法,或许可以为以后刑侦学采用,如果侦探们实在找不到嫌疑人的犯罪动机的时候,可以在报告中用“有限理性”“莫名其妙”结案了。



五、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在宏观经济学方面,经济学通过错误的供求关系原理对货币市场进行了研究,最终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即各种经济政策,包括货币和财政政策,最终的结果都是两个字——无效——LM曲线上要么是水平的凯恩斯陷阱段,要么是货币投机需求对利率毫无敏感性的垂直段,中间段非常短。这就是那个著名的IL-SM模型。

  但是,这个模型及其“政策无效”的结论,似乎被经济学人向政治家们保密而隐藏起来了。在IL-SM模型出台前后,能被ZF请为座上宾做个国师那都是经济学人求之不得的荣耀。经济学家都一直在积极地帮助政治家们制定这样那样、忽松忽紧的所谓政策,尽管他们心知肚明这些都是在忽悠大众,是徒劳。

  IL-SM模型的基础是错误的,结论自然也不靠谱。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无效在上世纪60、70年代学界争论得热火朝天,最终不了了之。不过IL-SM模型至今仍是高校经济学教科书当中的必讲章节,并没有人认识到它的错误的根源在哪里。但是,任何一门学术,总得首先保持自身内部逻辑一致吧?总得先自圆其说吧?经济学家究竟是怎么想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边忙乎着帮ZF制定政策,一边私下嘟哝着这些其实都是无效的。

  经济政策(中国叫做“调控”)的效率的下降,也正在考验着中国ZF的智慧,西方国家面对经济问题曾经和正在经历的黔驴技穷的局面也开始出现在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的中国人面前。学生也很难,模仿老师的模式就带来了同样的问题,学得走样了,老师不乐意,不承认你师出其门,不给你那个地位。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hgjj/20111220/191511027364.shtml

  经济学家和政治家,究竟谁糊涂?还是谁在装糊涂?抑或都在装糊涂?

  (http://www.onjobedu.com/article/rdjr/2345_2.html


  当“例外”已经常态化的时候,经济学家依然坚称属于“特例”,这种特“例”独行的学术风格实在是令人瞠目。不过经济学家对于这种瞠目也有自己的一套解释,那就是“统计规律”,即经济学规律都是统计学意义上的,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大致如此”,而不是严格的理论规律。不过经济学的“大致如此”往往是“大致不如此”。

  科学的精神就是坚信只有解释不了的,而没有例外的;只有错误的理论,而没有错误的事实。因此,经济学的这种“特例独行”也从另一个方面告诉人们,它还远不是一门科学,尽管它目前披了很多层科学的外衣。

  如果见到“例外”就把它当做“例外”,这种研究路数是不是非常轻松?当然了,连会说供给和需求的鹦鹉都是经济学家呢!由于如此,世界各大学各种专业当中,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成材率最高,经济学家也比其他学科的科学家多得多,世界第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经济学 Finance Article Financ 宏观经济政策 经济学 方法论

沙发
xrs819 发表于 2011-12-27 10:43:4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科学的精神就是坚信只有解释不了的,而没有例外的;只有错误的理论,而没有错误的事实。因此,经济学的这种“特例独行”也从另一个方面告诉人们,它还远不是一门科学,尽管它目前披了很多层科学的外衣。

沙发额 哈哈
已有 1 人评分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收起 理由
hfei1218 + 1 + 2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2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 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