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何全胜
8373 45

[其它] 需求定律的逻辑谬误及其错误的经济思想 [推广有奖]

  • 0关注
  • 3粉丝

本科生

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43 个
通用积分
0.0615
学术水平
7 点
热心指数
10 点
信用等级
5 点
经验
1176 点
帖子
62
精华
0
在线时间
5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6-22
最后登录
2020-9-25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需求定律的逻辑谬误及其错误的经济思想



何全胜



需求定律是新古典经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支持需求定律成立的人认为,价格对供求的作用是确定性的,价格机制可以使稀缺资源的配置实现最优化,这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新古典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主流思想,因而经济学学习的入门内容,都是从需求定律开始的。由此可见需求定律及价格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基础地位。

    但是需求定律存在着一些例外的情况,使需求定律的成立带有一些“瑕疵”,争论也由此产生。作为一门主流学科的基础理论,这种“瑕疵”是不能被容忍的,否则其科学性难免大打折扣。因为人们知道,科学是不允许打折扣的,真就是真,假就是假,不存在既真且假的科学命题,否则那是悖论。

    正因为如此,持有新古典经济学思想的经济学家,要么武断的否认这种“瑕疵”的存在,要么把需求定律作为一个公理,主观的判断其为真命题,从而试图避免这种争议。



需求定律的逻辑谬误

    新古典经济学家采用的这些避免争议的办法,无法彻底解决其理论上的“瑕疵”,这是因为需求定律在逻辑上存在着根本的谬误。

    需求定律是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需求将会减少。如果把价格看作是代价、成本,需求定律的意思是说:当人们获得某物品的成本上升,人们对该物品的需求将会减少。

    表面上来看,这句话似乎是正确的。作为一个理性、自私的人,当付出的代价增加时,显然会减少对该物品的需求。

    但是,这种认识只分析了成本,没有分析收益。成本和收益从来不是分开来计算的。从逻辑上说,人们愿意付出一些代价,是因为想要得到一些利益。因此,仅仅分析成本,而忽略收益去分析人的供求行为,难免有失偏颇。

    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当人们获取某物品的代价增加,即使收益不变,但只要有收益,人们不会减少对某物品的需求意愿。直观的说,代价是5,收益是10,即使代价上升到8,还有2的收益,虽然收益减少,还是有收益,人们的需求也不会减少。因此,需求定律的正确表述是:当成本上升超过收益时,人们的需求才会减少。

    由此可见,仅仅分析成本的变化,是不会知道人的供求行为的变化的。需求定律的错误就在于此,仅仅分析了成本的变化,就认定了人的需求会发生什么变化,而忽略了对收益的分析。

    但是,收益是对未来的预期,具有不确定性。一些收益是在交易前就可以判定的,而一些收益要在交易完成后才能确定。如买馒头,交易前就可以确定收益(排除毒馒头)。可是,当人们投资时,收益是不确定的,如购买楼房,自己住,收益是确定的,如果我们是为了投资,收益就取决于未来价格的变化。如果我们预期未来价格上涨,即使当前价格上涨,人们投资楼房的需求也会增加,这是因为预期未来收益的增加大于成本的增加,这就是投机行为。这种投机行为产生了投机需求,投机需求与当前价格的变化没有关系,取决于人们对未来价格变化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需求定律显然不能成立。

    因此,不能片面的说是成本决定了供求,而是成本收益共同决定了供求。但是收益是对未来的预期,是不确定的,仅仅成本(价格)发生变化,是无法知道供求行为会发生什么变化的。



需求定律产生谬误的根本原因

    需求定律产生这种谬误的根本原因,在于新古典经济学颠倒了供求与价格的因果作用关系,认为价格能够决定供求,价格对供求的作用是确定的。

    首先从逻辑上说,不是成本决定供求,而是成本收益共同决定了供求。

    另外,从交易的过程来看,价格是交易的结果,因此,供求是因,价格是果。

    当然,价格这个果又对人的供求行为有反馈作用,既有负反馈作用,又有正反馈作用。负反馈作用是由于价格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产生的,这是新古典经济学的认识。而正反馈作用是由于价格的预期效应产生的。这种预期效应是人们对未来收益判断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新古典经济学由于在完全竞争、完全信息、理性人的假设上,因而忽略了不确定性对人的交易行为(供求)的影响,认为未来的收益是确定的,只需要分析成本就可以了,可是,即使收益是确定的,只有成本超出收益时,需求才会减少。

    由于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即使价格变动,每个人会对未来收益的判断不同,也会采取不同的供求行为。因此,价格对供求的作用是不确定的。我们并不能知道价格发生变化,人们一定会采取什么供求行为。

    我们所能知道的,是供求决定了价格,而价格对供求行为有什么影响,还需要分析收益。需求定律简单的从成本出发,本质上是因为颠倒了供求与价格的因果关系,这是需求定律产生谬误的根本原因。



新古典经济学错误的经济思想

    新古典经济学正是在“价格对供求的作用是确定性”的观念下,认为价格的灵活变动可以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这种经济思想有两个主要的错误:

    (1)人们的收入大致相同,才可以通过价格竞争,发现物品对谁的价值最大,从而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可是,由于人们的收入不同,稀缺物品对高收入者的价值可能并没有对低收入者的价值大,只不过高收入者的竞争能力高,从而获得了稀缺物品,这个时候物品的价值并没有实现最大化。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竞争的公平性问题,如举重比赛,会把不同重量的人分在不同的组,这样的竞争结果才是相对公平的。同样,收入(资本)不同的人进行价格竞争,最终物品的分配可能会按“资本”分配,而不是按“价值”分配。

    因此,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思想只重视效率的分析,而忽略了公平的分析,从而导致“按资分配”的结果,马克思的《资本论》,其实质就是反对这种“按资分配”,从而提出了“按劳分配”的思想(当然这个思想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2)不确定因素导致的投机行为,会产生正反馈作用,使价格远离价值。这就是我们在投机市场上看到的价格越高越买,越低越卖的现象。对于一些投机来说,只有价格上涨才能获利,这个时候反而是越涨越买,形成正反馈作用。

    我们知道,正反馈作用可能会使系统走向崩溃,如一个湖泊遭到污染,造成鱼类死亡,鱼类的死亡反过来又会加重污染,最终会导致湖泊生态系统彻底崩溃。同样,预期效应下的正反馈作用,也会导致供求系统的崩溃,这就是经济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荷兰郁金香泡沫”就是典型的危机现象。


    因此,市场机制(主要是价格机制)的优点是通过价格竞争对人产生激励作用,从而扩大生产和创新,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但是,这种激励不仅有正向激励,在一些情况下还会有负向激励,从而造成贫富分化、分配不公等问题,这是市场机制自身无法解决的,需要外部的因素(如ZF干预、道德伦理约束、法制等)进行规范,才会形成良性的市场机制,从而造福人类。

    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思想仅仅看到了价格的正向激励作用,只看到了市场的优点,忽略了市场的缺点,从而得出自由市场的认识,反对ZF干预市场,其对市场和价格机制的认识是片面的,是一种错误的经济思想。





相关阅读:

《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竞争假设与稀缺资源配置的逻辑谬误》

《再谈世博会排队现象与价格悖论》

《张五常〈科学说需求〉并不科学》

《慎用“价格机制”——对春运火车票和京藏高速拥堵的分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经济思想 需求定律 新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 经济学思想 经济学 资源

回帖推荐

rollyhuing 发表于27楼  查看完整内容

关于成本和收益LZ举了这样的例子“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当人们获取某物品的代价增加,即使收益不变,但只要有收益,人们不会减少对某物品的需求意愿。直观的说,代价是5,收益是10,即使代价上升到8,还有2的收益,虽然收益减少,还是有收益,人们的需求也不会减少。因此,需求定律的正确表述是:当成本上升超过收益时,人们的需求才会减少。”这个例子是有问题的,因为代价小于收益的时候既MC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收起 理由
王志成2010 + 50 + 50 + 2 + 3 奖励原创

总评分: 经验 + 50  论坛币 + 50  学术水平 + 2  热心指数 + 3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far_faraway 发表于 2012-1-5 11:27:5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仔细看了下你写的文字,整体来说还是有很多思想的。我比较认同你的第二个问题的论述,因为收益比成本更难衡量,成本上升可能导致相应的收益上升,忽略这种收益成本内在的联系性,可能导致你谈到的谬误。

使用道具

藤椅
何全胜 发表于 2012-1-5 11:42:2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对,谈到收益的分析,很多问题就会随之而来,这正是人的交易行为复杂的原因,但我们不能把这个最重要的因素忽略掉,仅仅去分析成本对人的行为的影响。需求定律把经济学家的思想带偏了,希望这里能起到一点纠偏的作用。

使用道具

板凳
cool_QQ2000 发表于 2012-1-5 12:06:1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没有完整看完LZ的帖子,但看了第二段的陈述后,个人意见,LZ误解了需求曲线的成因。就我的理解,需求定律的内涵是人们随着消费商品的增加,边际支付意愿逐步下降。也就是说,消费者在消费边际量时,已经进行了成本效益考量,而所谓的需求价格,只是众多消费者需求中边际支付意愿最高的体现。换句话说,某消费者最多愿意支付若干代价购买某商品,本身就认为该商品对其的效益最大就是他的最高支付意愿。如果市场以此成交,则消费者剩余为零,即成本效益持平。如果市场均衡价格低于其支付意愿,则消费者获得了所谓的福利。

使用道具

报纸
何全胜 发表于 2012-1-5 17:30:4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换句话说,某消费者最多愿意支付若干代价购买某商品,本身就认为该商品对其的效益最大就是他的最高支付意愿。
---------------------
投机者呢?投机者的最高支付意愿是多少呢?
需求分为消费需求和投机需求,你仅仅分析了消费需求,这就是我后面说的,你购买物品为了消费,收益是确定的,当你是为了投机时,收益是不确定的,更谈不上什么边际效用了。

使用道具

地板
何全胜 发表于 2012-1-5 23:46:5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莫志宏:当理念遇到现实  

理念,即使是正确的,在现实中有时也不得不寻求妥协。这一点众人皆知。例如,在中国搞集中式的中央计划经济时,即便一位经济学家明白这种经济模式是不可行的,如果明知道中国不可能马上转到市场经济,那么,他提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运用价格机制也比依靠其他的方式来配置资源更好一些,这可以认为是明智的。又如,面对一项明显不合理的制度,由于暂时地不可能彻底改变它,所以,可能我们会接受对它进行的一些修补或调整,即便我们知道,这样的修补从长远看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以及这个制度经过修补也不能认为就合理的。

但是,很多时候一些搞理论的人要么因为头脑不清醒,要么因为故意想误导人,在面对因为一些现实原因而妥协了的情况下,他们会反过来对现实进行合理化辩护。似乎,因为理念遭遇现实需要妥协,现实就成为合理的了,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妥协性的改进也就成了我们够得着的最好的事情了。

在春运期间火车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那些主张涨价是唯一出路的人,基本上就是这种思路。是的,短期中长途运输的运力很难增长,所以,供给有限;在供给有限的情况下,从某个角度看(注意,不是从所有想到的角度看),涨价确实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但是,如果不讲清楚“涨价”的前提是“运力在短期中给定”,以及这个在短期中被作为给定的事实在长期中恰恰不应该作为给定,而是可以调整的,那么,“涨价说”就显得很没水准了。

我不明白为什么经济学家要去研究供给给定的情况下稀缺资源应该如何分配的问题。如果谁认为经济学就是研究这种问题的,以及价格机制就是拿来解决这类性质的问题的,那是对经济学的极大误解;如果那样,经济学这门学科都没有必要了,学了运筹学的人或其他最优化方法的人比经济学家更会进行机制设计来获得最优解。

把现实中的问题理解成给定资源的配置问题,或者,理解成给定需求的满足问题,这是有渊源的。中央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就是这么理解一个社会的经济问题的。也难怪,即使一个国家搞中央计划经济,某些经济学家仍然可以为之服务,仍然可以在那样的体制下大谈特谈价格机制的妙用。如果这个国家的当权者提出说我们搞市场经济,只是为了挂羊头卖狗肉,那么,这样的经济学家是最适合这样的当权者的胃口了。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依然可以大谈特谈价格机制的妙用者,按照好友朱海就的说法,这简直是“在马上画道道就以为可以将它变成鹿”。-------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家自以为以对价格理论有着精深的理解,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他们缺乏对价格机制所嵌入的背景性制度条件的理解,这一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真正理解价格机制对于协调多元主体利益的意义。

在火车票的这个事情上,不问铁路服务是如何提供出来的背后涉及到的有关制度条件,不把有关制度条件的变革纳入考虑,就单单地强调价格机制、强调通过涨价来解决问题者,不知道是头脑不清醒,还是有意误导民众.


使用道具

7
heroklo 发表于 2012-1-7 21:55:1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楼主连需求定律的基本定义都搞不清楚,可怜

使用道具

8
lzsxy2009 发表于 2012-1-8 22:51:2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需求定理就没有好好整透彻,文章按错误的需求定理理解来批判,没有多大意义

使用道具

9
何全胜 发表于 2012-1-10 18:32:2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施蒂格勒:施蒂格勒的供求弹性规律


    我在此提出下面这一定理,并希望其含义的重要和论证的严密足以称得上是“规律”:


    一切需求曲线都是无弹性的。

    一切供给曲线也都是无弹性的。



    我斗胆给这一规律冠以自己的名字,是因为它虽然长期以来一直是经济学研究中的潜在内容,但是完整明确的阐述和论证,却是由我在这里首次提出来的。现在我准备从人们的经验和前辈经济学家的阐述这两个角度进行论证。



经验的论证

(略)



前辈经济学家的论证

(略)



注:原文可参阅《施蒂格勒论文精粹》(509页),下载地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8324911.html

使用道具

10
何全胜 发表于 2012-1-12 10:33:1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哈佛大学学生为何选择走出曼昆的课堂

朱富强



最近出现了一件轰动经济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的事件:哈佛学生罢了鼎鼎大名的经济学家曼昆的课,并发布了致曼昆的公开信。我们这里对此事件的成因作一简要剖析。

首先,罢课事件并不是在哈佛大学第一次出现。2003年七百多名哈佛学生和毕业生就签署了一封对哈佛大学经济学系的请愿书,请愿书要求对Ec10(即《经济学原理》课程)进行改革以促进经济学课程的多元化,尤其是要求提供由S.Marglin教授等倡导的具有更广视野和批判性思考的替代性导论课程。原因是,Ec10是当时哈佛大学提供的唯一的经济学导论必修课程,而该导论课程就是讲授新古典经济学的各种模型,而且课程原始资料的大部分文章是由讲授者M.Feldstein教授自己或同类经济学家所撰写。面对来自学生的压力,同时为了保住哈佛大学和经济学系原任课教授的面子,作为折中的结果,哈佛大学答应在经济学系之外开设学生们所要求的课程。但是,正如此次公开信指出的,许多哈佛学生并没有能力选择Ec10之外的课程,因为此课程除对于经济学、环境科学以及公共政策学学生来说是必修的,当社会学专业必须选择一门经济学导论课程时,唯一的另一门可供选择的课程——S.Marglin教授开讲的经济学批判却每隔一年才开设一次(今年就没开课)。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6 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