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aoxian2011
2575 2

[其他探讨] 以马哲为代表的新哲学对传统“本体论”观点的彻底改造 [推广有奖]

  • 5关注
  • 32粉丝

院士

1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7993 个
通用积分
288.2587
学术水平
255 点
热心指数
226 点
信用等级
209 点
经验
86085 点
帖子
3063
精华
1
在线时间
216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3-1
最后登录
2024-10-30

初级学术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以马哲为代表的新哲学对传统“本体论”观点的彻底改造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和以外的哲学惯于单纯地、抽象地、空洞地谈论“存在”、“本原”、“共相”、“一般”、“普遍”、“共性”、“本质”等等概念,其实质是自囿于“思的世界”、“语言世界”而不自知,所处理的只是“思的直接所指”。

2、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和以外的哲学惯于直接地、外在地、不加批判地谈论“在者”、“现象”、“殊相”、“个别”、“特殊”、“特质”、“个性”、“具体”等等概念,其实质是自囿于觉在、测在等人化“呈现”而不自知,所处理的只是感官的直接所感及其“对象化归结物”。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只能从物质世界本身中寻找,只能从具体事物自身固有的属性、规律及其与其它事物的相互作用、影响、制约的关系中寻找,即只能从其内在和外在的条件中寻找。离开了事物的具体属性、规律和具体条件,空洞地讨论“本原”是毫无意义的。与旧哲学对“本原”的诸多讨论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唯一承认的“本原”是物质是意识的“本原”,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主观映像)。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本质”、“共相”、“共性”、“普遍”、“一般”等等寓于“现象”、“具体”、“个性“、“特殊”、“个别”之中,并通过后者表现出来、随着后者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这是什么意思呢?它无非是说:“骨架性”的、“框架性”的、“原则性”的、“粗线条”的、“稳定”的“东西”寓于“具体”的、“特殊”的、“丰满”的、“繁茂”的和“丰富”的(即多样和多变的)内容中,并通过后者表现出来、随着后者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前者绝不是什么“先在”的、“外在”的、“独在”的“东西”,而是“内在”于后者之中、与后者共始终的,是随着后者的内外流变而不断地“自我建构”、“解构”、“重构”、“另构”着的。

5、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代表的新哲学中,实在和物质是不同的概念:实在是具体的范畴,它所对应的对象性存在是相对独立的、有形态的、有结构的、有动变过程的“具体事物”;物质则是最高抽象的范畴,它所对应的对象性存在是从各种各样的实在中“抽取”出来的“共性内容”,只涉及极少的属性、能力(即物质的本质本性及其实现的可能趋向、过程)。

6、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代表的新哲学对实在(实体)与其样态(形态、现象)关系的基本观点:

1)实在是相对独立存在的动变整体,是自在自实自生的,即“活”的、“能动”的、处于永不停息的“内外流变”之中的,因而其可能的内容、过程、样态、形态以及与它者的关系都是无限丰富的(即无限多样和多变的)。概而言之,实在是相对独立存在的动变整体,它既相对独立存在又与它物密切联系、交流交换,并因此而自实自生(内在“自我充实”)、动静交融、自然流变,就其现实性而言是指的其全部内容、过程、关系、样态、形态的总和;

2)实在构成要(因)素的自在分布、自然流变、相互联结、相互作用—改变、内外交流交换等等必然会带来大量内容、环节、过程、关系等等的被“淹没”、“吞没”、“遮蔽”、“抵消”、“消融”或被认识主体所“忽略”、“撇弃”、“割舍”、“遗忘”,而无法得以“表现”、“呈现”、“显现”,无法被人“感知”、“把握”;

3)实在的外在样态、形态是无限多样和多变的,其每一种“具态”及其“变式”存在都对应着作为其内在基础(物质支撑)的构成要(因)素自然分布、相互联结、具体结构以及子(分)系统的相应“架构”及其不断“调适”;

4)已知的“实在”只是“觉在”、“测在”、“拟在”,即便它对应的是实在的某种真实表现,但决不是实在的全部内容、过程、关系、样态、形态,更非实在“唯一”的、“固定”的甚或“永恒”的内容、过程、关系、样态、形态。——实在的已知内容、过程、关系、样态、形态至多仅仅是实在向人“表现”、“呈现”、“显现”的、特定的或有限的内容、过程、关系、样态、形态,仅仅是实在全部(可能的)内容、过程、关系、样态、形态的“一小部分”。

7、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代表的新哲学以“自觉地抽取(抽象)”和“向内容、过程、关系、样态、形态的无限包容和最大开放”为基础,依据人类实践和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用适当的逻辑框架和逻辑性模拟建构相结合的方式来概括式地把握实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 是什么意思 相互作用 具体属性 马克思 本体论 个性 哲学

沙发
laoxian2011 发表于 2012-4-20 07:39:1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附:哲学史上关于“本体论”的主要观点概述
1、本体论是表述哲学理论的术语,在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中分别具有各自的含义。
2、在西方哲学史中,本体论主要探讨存有本身,是指的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本体论(Ontology)一词是由17世纪的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Goclenius,1547-1628)首先使用的。本体论译自英文单词ontology,又译存在论、存有论,它是形而上学的一个基本分支。ontology是来源于希腊语单词όν(存有)和λόγος(科学、研究、理论)的组合,由ont(όντ)加上表示“学问”、“学说”的词缀——ology构成,即是关于ont的学问,一般认为是形而上学的同义语。本体一词来自拉丁文on(存在、有、是)和ontos(存在物);其中的ont源出希腊文,是on(όν)的变式,相当于英文的being;也就是巴门尼德(Parmenides)的“存在”。
简单的说,“形而下”就是指我们可感的、现实的世界,而“形而上”指的是可感的世界背后的原因,是抽象的,是不可感的,并且是作为可感世界的根据存在的。本体论就是探讨“形而下”的世界的“形而上”根据的。本体论就是探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切是不是在背后都有一个抽象的基础或根据,或者究竟有什么样的基础或根据。
3、对“本体”的研究,在希腊哲学史上有其渊源。
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各派哲学家力图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或某个抽象原则。从米利都学派开始,希腊早期哲学家就致力于探索组成万有的最基本元素——“本原”(希腊文arche,旧译为“始基”)。对此“本原”的研究即成为本体论的先声,而且逐步逼近于对being的探讨。
巴门尼德提出了唯一不变的本原──存在,使关于存在的研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巴门尼德深刻地提出:“是以外便无非是,存在之为存在者必一,这就不会有不存在者存在”。并且认为存在永存不变,仅有思维与之同一,亦仅有思维可以获致此真理;而从感觉得来者仅为意见,从意见的观点看,则有存在和非存在,存在既非一从而有变灭。巴门尼德对being(是,存在)的探讨,建立了本体论研究的基本方向:对于被“是者”所分有的“是”,仅只能由思维向超验之域探寻,而不能由感觉从经验之中获取;此在超验之域中寻得之“是”,因其绝对的普遍性和本原性,必然只能是一。不过,这一点只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才能真有领会,与他同时的希腊哲人或多或少地有所忽略。因而,如原子论者虽然也区分了真理认识和暗昧认识,认识到思维与感觉的不同;但其探寻的“本原”可否由经验获致却极模糊,因而实际上并未能区分超验和经验。而在苏格拉底那些没有最终结论的对话中,已破除了经验归纳方法获取真理的可能性;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则鲜明地以超验世界的“理念”为真理之根本。
存在论最早可推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曾经定义存在论为“研究物体的存在的科学”。关于存在可以提出许多问题:“什么是存在?”“什么在存在?”“我是什么?”等,对于本体论来说,最基本的是找出什么是物体、什么是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具体地说是研究物体的分类,也就是说:在什么情况下,一个物体可以被定义为“存在”。柏拉图学派认为,任何一个名词都对应着一个实际存在;另外一些哲学家则主张有一些名词并不代表存在的实体,而只代表一种集合的概念,包括事物或事件,也有抽象的,由人类思维产生的事物。例如“社团”就代表一群具有同一性质的人组成的集合;“几何”就代表一种特殊知识的集合等。本体论就是“研究到底哪些名词代表真实的存在实体,哪些名词只是代表一种概念”,所以本体论成为某些哲学分支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实体,而实体或本体的问题是关于本质、共相和个体的事物问题。他认为研究实体或本体的哲学,是高于其他一切科学的第一哲学。从此,本体论的研究转入探讨本质与现象、共相与殊相、一般与个别等等的关系。
4、唯名论和实在论是中世纪经院哲学围绕个别与共相的关系之争形成的两个对立派别。早期经院哲学内部的斗争主要是唯名论和实在论的论战,它是政治领域里的激烈斗争在哲学上的曲折表现。这场争论的焦点是关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即一般和个别哪一个更实在的问题。这场斗争大约从11世纪开始,延续了几个世纪。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着重探讨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是古希腊哲学的继续。共相是中世纪经院哲学术语,指普遍、一般。唯名论否认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认为共相后于事物,只有个别的感性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这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罗瑟林、P.阿贝拉尔、R.培根、J.邓斯•司各特、奥康的威廉等。实在论断言共相本身具有客观实在性,共相是先于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共相是个别事物的本质。主要代表人物有安瑟尔谟、香浦的威廉、托马斯•阿奎那等。
以罗瑟林、培根、司各特、奥康的威廉为代表的唯名论者,反对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否认共相为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主张唯有个别事物才具有客观实在性,认为共相后于事物,共相只是个别事物的“名称”或人们语言中的“声息”。这种论断称之为极端的唯名论。以阿贝拉尔为代表的唯名论者,除了否认共相的客观实在性和主张唯有个别事物具有客观实在性之外,又认为共相表现个别事物的相似性和共同性,因而共相只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之中。这种论点称为概念论,属于温和的唯名论。
以香浦的威廉和安瑟尔谟为代表的极端的实在论者,断言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共相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第一实体,共相是个别事物的本质或原始形式。个别事物只是共相这第一实体派生出来的个别情况和偶然现象,所以共相先于事物。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温和的实在论者也断言共相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但又强调共相这一客观实在,既独立存在于事物之前,又存在于事物之中和事物之后,即:共相作为神创造个别事物的原型理念或原始形式,存在于被创造物之前;共相作为神创造的个别事物的本质或形式,则存在于事物之中;共相作为人对个别事物的抽象归纳的概念,它在事物之后,也就是说存在于人们的理智之中。
中世纪经院哲学中唯名论与实在论关于个别与共相的这场争论,在认识论上是关于普遍概念的形成、性质和意义问题的争论,在本体论上是关于理念、精神实体和个别事物的独立存在问题的争论。这场争论本质上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哲学基本问题的争论。
5、在西方近代哲学中,R.笛卡尔首先把研究实体或本体的第一哲学叫做形而上学的本体论。
17~18世纪,德国哲学家G.W.莱布尼茨及其继承者C.沃尔夫试图通过纯粹抽象的途径建立一套完整的、关于一般存在和世界本质的形而上学,即独立的本体论体系。沃尔夫把一般、普遍看作是脱离个别、单一而独立存在的本质和原因。
I.康德一方面认为建立抽象本体论的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本体论要研究的只能是事物的普遍性质以及物质的存在与精神存在之间的区别;另一方面又用与认识论相割裂的、先验的哲学体系来代替本体论。
G.W.F.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提出了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的原则,并从纯存在的概念出发构造了存在自身辩证发展的逻辑体系。
近现代西方的一些哲学流派脱离客观物质世界,从抽象的概念出发谈论世界存在及其性质,它们把本体论同认识论和《逻辑学》相分离,并把它作为全部哲学的基础或独立分支。
6、现当代有一些哲学流派,如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等,反对任何形而上学和本体论。
在20世纪各个不同时期存在着形而上学的主观主义学派,客观主义学派,相对论学派等不同流派,后现代主义的实体哲学家们力图通过在不同环境下的哲学行动来重新定义上述的各个问题,主要依赖于生物学、生态学和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动物在自然和人工提供的环境中的认知情况。
也有些人试图重新建立关于存在学说的本体论,如E.胡塞尔的先验的本体论,M.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N.哈特曼的批判本体论等,他们往往借助于超感觉和超理性的直觉去建立概念体系,其观点带有唯心主义或不可知论,并且往往同错误的社会观点相联系,为宗教哲学所支持。
存在主义者认为“存在”是最基本的概念,好多事物都可以说“是”,动词“是”有许多种用法,因此是易于混淆的,所以有许多种存在。通俗地讲,“存在”即是事物固有的属性集合,人们可能用不同的词汇、不同的语句、甚至是不同的语言来描述同一事物,但该事物不会因为人们的不同描述而改变。
有的哲学家则主张去掉英语中的“是”一词,改用以免造成容易混淆的抽象含义;另一些哲学家力图了解词汇中的深层含义和使用方式;马丁•海德格尔想区分开“存在”和“物体”的意义。
威拉德.奎因说,本体论的问题,简言之就是关于“何物存在”的问题,但是,人们在讨论本体论问题时还要注意区别两种不同的问题:一个是何物实际存在的问题,另一个是我们说何物存在的问题,前者是关于“本体论的事实问题”,后者则是语言使用中的所谓“本体论的承诺”问题。在此,奎因强调本体论承诺问题是作为与本体论问题相区别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本体论问题是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它之所问的是实际上有什么东西存在。而本体论承诺问题与实际上有什么东西存在无关,只与我们说有什么东西存在、承诺什么东西存在有关。他说:“当我探求某个学说或一套理论的本体论承诺时,我所问的是,按照那个理论有什么东西存在。一个理论的本体论承诺问题,就是按照那个理论有什么东西存在的问题”。奎因认为任何一门理论学说都要有自己的本体论承诺,当人们谈论某件实物时,只要说某东西存在,他就有义务接受某种本体论的论断,他说“一旦我们择定了要容纳最广义的科学的全面的概念结构,我们的本体论就决定了。”本体论承诺问题所要问的就是,我们在一个理论体系中到底约定了或承诺了什么东西存在。至于该事物是否真的存在,我们的存在断言是否与事实符合,这个问题在奎因看来实际上是不可能回答的,而且对于构造我们的理论来说,也是不重要的。
7、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都把天地万物的本根归结为无形无象的与天地万物根本不同的东西,这种东西大体可分为三类:(1)没有固定形体的物质,如“气”;(2)抽象的概念或原则,如“无”、“理”;(3)主观精神,如“心”。这三种观点分别归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有些学者用“本体论”一词专指那种在物质世界之外寻找物质世界存在依据的唯心主义学说,如魏晋时期王弼的贵无论。
我的座右铭是:只求成功因我,不管收获谁多。如果你觉得阅读内容有价值,请广为宣介,让更多人早日从中获益。

使用道具

藤椅
laoxian2011 发表于 2012-4-20 07:40:4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本体论”一词的产生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它曾经启发了智慧,因而是哲学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但在本质上讲却是错误的、不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本体论”才用的是“扬弃”的观点:汲取和升华其合理之处,抛弃和剔除其不合理之处,并增加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可惜,很多人根本不愿意了解和接受!
我的座右铭是:只求成功因我,不管收获谁多。如果你觉得阅读内容有价值,请广为宣介,让更多人早日从中获益。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11-5 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