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nxl
1334 2

[财经时事] 人民日报: 纪念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周年 [推广有奖]

贵宾

学术权威

64%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7
论坛币
1446067 个
通用积分
75.1459
学术水平
788 点
热心指数
1039 点
信用等级
689 点
经验
251814 点
帖子
4392
精华
8
在线时间
314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0-18
最后登录
2023-10-31

三级伯乐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初级学术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中级信用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高级学术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楼主
snxl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5-28 13:48:1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倒序 |AI写论文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纪念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周年《 人民日报 》( 2012年05月28日   07 版)

  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新华社记者 陈飞摄



[编者的话]  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的新经济体制。”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20年,我们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锐意改革创新,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在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周年之际,如何进一步认识明确这一改革目标的重大意义?如何通过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期“大家论道”推出一组文章,以兹纪念。

  意义重大的理论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  张卓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崭新局面。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对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意义和影响。
  改革开放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
  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对1978年之后1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解放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在城市,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使企业具有了一定的活力和增产积极性。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兴办经济特区。在流通领域,逐步放开小商品、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以及各种服务的价格,放到哪里活到哪里,市场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所有这些,都显示了市场机制的“魔力”,显示了价值规律对于搞活生产和流通的革命性作用。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衷心拥护改革、支持改革。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在党的文件中肯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在改革的成功实践推动下,人们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普遍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正是对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我们党和理论界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深化的结果。1979年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的价值规律问题讨论会上,一些经济学家就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也是一种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市场竞争是其内在机制,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1984年党中央肯定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后,一些经济学家又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怀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同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表示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最终确立,是我们党和理论界对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深化的结果。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意味着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即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提出过的全新课题,是前无古人的创举。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就意味着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以往的市场经济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公有制怎样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呢?经济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关键在于找到能够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从改革开放伊始,各个方面都在努力探寻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子,先后实行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制。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已有一些经济学家主张采取股份制代替普遍实行的承包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逐渐在各地兴起。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肯定了社会主义也可以采用股份制这一现代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证明,推进公有制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可以使公有制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因此,将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现代公司,就可以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不仅可以在国内同各种企业展开平等竞争,而且可以走向国际市场参与竞争。可见,通过实行股份制,我国公有制特别是国有企业找到了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形式和途径。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不是简单的外部结合,而是互相渗透的内在结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结合。市场经济发展须适应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努力防止私有制市场经济通常会带来的贫富两极分化。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国家宏观调控、注重公平的分配政策和财政政策,能够避免或减少包括贫富两极分化在内的市场经济的种种弊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须适应市场经济,国有企业等公有制企业要通过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使自己成为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在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中继续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理论,是我们党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是重大的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我们党和一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长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晶。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一些经济学家就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就曾提出要发挥和重视市场的作用、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195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第一次经济理论讨论会曾专门讨论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问题。上世纪60年代初期,经济学界讨论社会主义再生产、经济核算、经济效果三大问题,提出财经管理体制的中心问题是作为独立核算单位的企业的权力、责任和它们同国家的关系问题,利润是考核企业经营管理好坏的中心指标等有价值的见解。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的10来年,经济学界讨论最多的仍然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发展商品经济问题、发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作用问题等。所以,1992年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我们党和社会各方面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水到渠成的结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增长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最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成功发展市场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提供了一个新的范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 人民日报 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 创新 人民日报 新华社记者

荣枯本是无常数 何必当风使尽帆  东海犹有扬尘日  白衣苍狗刹那间
沙发
snxl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5-28 13:48:3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市场机制良性运行的四个方面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郑新立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明确了改革的方向。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推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今天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比较完善的顶层设计密切相关。而当时之所以能够作出比较完善的顶层设计,是因为我们不仅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明确了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且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四大支柱——市场体系、市场主体、调控体系、法律体系,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涵。统一即全国市场的统一,真正做到货畅其流。开放包括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有序则要求市场秩序规范、公平、透明,要求参与市场竞争的各方遵守市场规则。我们要建立的市场体系,不仅包括所有消费品市场,而且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等所有生产要素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出后,经过20年的改革,我国在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距离形成全要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这阻碍着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发挥。特别是在城乡之间,许多生产要素的流动仍然受到制约。在思考当前改革的顶层设计问题时,应当把完善全要素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如何建立城乡之间的统一市场作为新的突破口。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活力所在。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着国有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和吃“大锅饭”问题。要使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必须对其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而这又要求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经过改革,大部分国有企业成为以股份制为基础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和经营层之间相互制衡的企业治理结构。特别是在国内外股市上市的企业,已经成为公众持股公司,其利润要向所有者分红,经营行为要接受监督,同改革前的国有企业有了根本区别,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成为市场经济的活力源泉。当然,国有企业还须继续深化改革,完善治理结构,向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领域集中。另一方面,异军突起的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同时注重改善小型微型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鼓励创业创新活动。为了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两个“三十六条”,提出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税收、信贷、用地、投资项目审批等方面一视同仁。目前国务院正在抓紧制定实施细则,相信民营企业普遍关心的融资难、“玻璃门”等问题将会得到较好解决。改革开放以来,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展开竞争,是我国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的动力源泉,是经济活力持久不衰的原因所在。在市场竞争中,一部分企业被淘汰,更多的企业发展起来,使国民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

  计划、财税、金融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滞后性。市场运行不仅需要监管,而且需要调控。应当完善计划、财税、金融三大调控杠杆,使之相互协调、形成合力。计划分为中长期规划、年度调控计划和专项计划,是宏观调控的依据。当前,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应朝着更具战略性、宏观性,更多采用经济杠杆的方向前进,更注重计划的实施效果。财税体制在经历了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比重过低的状况已经有了根本改变。随着经济发展,又出现了新问题。主要是地、县级财政税源不足,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过度依赖,地方融资平台潜藏着债务风险,税收政策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功能薄弱等,影响财税政策的实施效果,需要加快改革步伐。金融体制改革对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健全银行体系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降低民间资金进入金融领域的门槛,建立地方性金融监管机构,建立存款保险和贷款担保制度,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以提高外汇储备安全和使用效益为目标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积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等。计划、财税、金融密切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将进一步保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的重要保障。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20年来,全国人大通过了一系列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国务院颁布了大量有关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行政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把成熟的改革措施规范化、法制化,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荣枯本是无常数 何必当风使尽帆  东海犹有扬尘日  白衣苍狗刹那间

使用道具

藤椅
snxl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5-28 13:48:3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  孔泾源



  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强大的制度优势。它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激励、信用等机制,实现各类经济主体的市场自由选择权,在优胜劣汰的过程中优化资源配置,为经济社会不断增添新的生机和活力。它通过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着力消除垄断,维护平等有序的竞争秩序;着力促进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它积极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努力形成公平合理的分配格局,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当前,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围绕消除不利于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特别是不利于公平竞争的体制机制障碍,继续深化改革。一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加快国有大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同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二是把行政体制改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转变ZF职能,加快推进政企分开,减少ZF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快建设法治ZF和服务型ZF。继续优化ZF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降低行政成本,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加强行政问责制,完善ZF绩效评估制度,提高ZF公信力。三是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发展债券市场,稳步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和期货市场。健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各类要素市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法规和监管体制,规范市场秩序。

  围绕消除不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不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障碍,继续深化改革。一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ZF间财政分配关系。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强县级ZF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继续完善各类税制,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赋予省级ZF适当税政管理权限。二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处理好金融改革创新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以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为重点,完善金融调控和监管体制,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深化金融机构改革,积极发展各类中小金融机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三是深化资源产品价格改革。从我国资源短缺、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实际出发,既考虑资源稀缺程度、抑制不合理需求,又考虑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和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逐步理顺煤、电、油、气、水和矿产等资源产品价格关系,健全重要商品、服务、要素价格形成机制。

  围绕消除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特别是不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障碍,继续深化改革。一是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二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理顺ZF、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形”分配格局。三是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完善社会保障管理制度等为重点,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扩大覆盖范围、合理保障水平、提高统筹层次和实现制度统一等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加快建立覆盖全体低收入和部分中等收入城镇居民以及农村进城稳定就业人口的住房保障制度。四是推进统筹城乡改革。以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就业服务等为重点,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统一和服务水平的基本均衡。继续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完善更加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荣枯本是无常数 何必当风使尽帆  东海犹有扬尘日  白衣苍狗刹那间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7 22:11